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作文> 孔子的作文

孔子的作文

时间:2023-01-16 11:01:36 作文 我要投稿

孔子的作文(通用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的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的作文(通用15篇)

孔子的作文1

  日月星辰,沧海桑田。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瞻仰中华大国五千年的先人,哲思与智慧孕育了一批批伟大的人才。他们用辛劳与智慧凝成的结晶,在现代化的今日依然如钻石般熠熠发光。而这些伟人中,对当时的时代和此刻的中国影响深远的,当属万世师表-孔子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孔子一生信奉仁义礼智信,更为了国家,把自我的生死置之度外。孔子虽出身贫贱,但他一向十分勤奋,孜孜不倦,拜老子为师。中年被鲁军驱逐出境,一生颠沛流离,直至晚年才又回到他的故乡鲁国,终年73岁。

  他有许多很著名的格言,十分发人深省。例如: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意思是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却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芬芳开放,品德高尚的人修生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我高尚的品节。说明了君子应如兰花,坚持高尚情操,即使应对穷困也不会动摇自我的崇高品性。告诫人们要坚持洁身自好,不应随波逐流,丢了气节。孔子在他的一生中也经常以此要求自我。无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他都一向坚持高尚的情操,从未丢了气节。

  孔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一齐,要取他们身上的优点,来学习从而提高自我,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我改正自我的缺点,以完善自我。其实,每个人都有长处,我们应当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短处来激励、要求自我。

  让我们走近孔子,去倾听梅花在风雪中傲放的气息,去聆听水滴在岁月中滴穿石头的声音。让我们向孔子学习,学习他那虚心、好问的品质和始终坚持崇高气节的秉性!

孔子的作文2

  孝就是子女对长辈尤其是对父母的尊重,关心和孝敬,它要求人们不仅要从思想上感激父母,更要从行动上报答父母,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不仅要从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求,而且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孝。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是如此的无微不至。回忆往事:当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父母和我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我们失败的时候,父母指导我们正确的前进方向;当我们因取得一点儿成绩而骄傲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清醒剂;当我们在困难面前却步时,父母鼓起我们的信心,告诉我们要勇于尝试……试想一下,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如此的无私,难道我们不应该孝敬父母吗?

  “香九龄,能温席”,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故事。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非常艰苦,母亲因病去世。母亲去世后,黄香更加关心照顾父亲。冬天夜里,天气特别寒冷。一天晚上,黄香在读书时,感觉比平常冷多了,他捧着书的手一直在颤抖。黄香心想:天气这般寒冷,家里又没有取暖的用器,父亲一天从早忙到晚,晚上睡觉时肯定不好入睡。于是,黄香亲自为父亲铺好床铺,然后钻进被子中,等到被子暖和时,才放心的让父亲睡觉。后来,“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

  黄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真正含义,他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内心深处本有的孝敬父母的.念头更加深刻了。我们应该向黄香学习,学习他时时刻刻为父母着想的心思,用实际行动汇报父母的一片深情。

  孝敬父母应该落实到行动上来,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二则以惧”。我们应该了解父母的年纪,时刻关心他们的身体,当父母生日时,为他们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努力学习,不让父母为我们的学习操心;在家里为父母多承担一份家务,让父母好好休息。

  百善孝为先,善哉斯言!

孔子的作文3

  只应深信尼山语,磨不磷兮涅不淄。题记

  礼记中这样说儒者:其饮食不辱。看来不仅色恶不食,臭恶不食了,连厄于陈蔡两国的孔子,竟也追求饮食上的境界。

  是孔子太苛刻,还是身体太娇贵?

  不,都不是,问题就出在一件事——“礼”上。

  “克己复礼”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德行,品格上受礼之约束,生活上亦是如此。孔子是万圣师表,至圣先师,他的思想仰之弥坚,是为士之圣,士之典范。

  品格上,儒者以忠信为宝。春秋战国,一切礼法似乎都已成了繁文缛节,的确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而孔子在硝烟弥漫的时代仍秉持自己的品质,这位“累累若丧家之犬”的老人游说各国,但屡遭碰壁。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看透浮沉,毅然决然的辗转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潜身修礼,宣传“仁、义礼、至、信”,抱道救世,为那个黑暗的时代点燃了一盏明灯,为数万儒生照亮前进的路。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之风范。支撑他的,就是“忠信”二字,他忠于礼,信于礼。

  时观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已让人们无暇顾及礼教,见面只是一声“你好”,日日趋庭。礼渐渐淡去了。

  孔子有时间去较生活中的真,他潜心修行,忠于礼教,看透乱世,看透红尘,他为自己而学,为自己而品,当下,人们只是为考试而学习,为赚钱而工作,体味不到生活的.乐趣,感受不到生活的情感。心神不宁,追逐名利,一个不淡泊世事的人怎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学不到孔子的礼,学不到孔子的思,只能在所谓的发展之中丢了人格,别了秉性,弃了本质了。

  穿越万古的尘埃,在古人心中寻找一方净土。我们身边礼虽已淡但我们还要学习孔子,身处乱世,依旧为历史留下了大写的一片。我们虽做不到“克己复礼”,但也要清楚礼的存在,也许,数载过后,我们步入社会,心灵被灰尘蒙上,但我们心中只要还有礼的火花,有“守礼”的信念,我们就不会没入尘世之中。

  薄暮冥冥,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你的篇章,此刻,你的足音正珊珊地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裳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

  我读懂了孔子,我知道了不知礼者不成人。

  今生有礼今世好,莫笑尼山说就辞。

孔子的作文4

  孔子,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大家都明白孔子有“七露”,眼露、鼻露、耳露、齿露,虽然不那么英俊,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在我心中的地位。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圣人。经过《论语》的记载,能够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进取、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学,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以德为教”。他认为德治具有感化力,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灵,人才必须经过教育培养。他最早讨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造成的。所以主张“有教无类”。这是一个故事:子路以往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当立刻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当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立刻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当立刻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当立刻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一样,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这就给我们现今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好的启迪。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他与弟子探讨最多的便是学习。他教育弟子要勤奋学习,说好学是到达仁德的必经之路。看看孔子的好学是怎样的。子曰:“君子食物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能够看出孔子对学习是多么重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时常温习,不也欢乐吗?把学习当成人生的.欢乐,孔子不但好学,并且到达了乐学、善学的境界。异常是孔子觉得自我学识不够渊博,拜老子为师,认为“学无止境”。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能够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而后自强不息。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一个我们教育者心中的先师。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礼貌礼仪之邦“的盛誉。

孔子的作文5

  历史长河渊源深远,那传承的千古的精神仿佛是长河中的鹅卵石,在时光圣水的洗礼下越发深邃越加完美。时光可能会带走一些东西,但有些东西只会在它的磨砺下越发越闪耀。

  学无止境!

  学习没有尽头,一直学习才是真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这番言语写出了孔子对"学无止境"的看法,孔子一生都在求知,从未停息,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与发展方向,只有完成了人生目标。才能领悟这一阶段的精华。以开启下一阶段的学习,学习没有界限与年龄的限制,只有领悟"学无止境"这个境界的人,才能够体会人生的充实与美满!

  虚心好学,学思结合

  孔子好学是人人皆知,但很少有人能领悟精华,要想学识渊博,必须要虚心请教,自我努力,孔子向各种人请教,大则大哲学家老子,小则六七岁的孩童,它不分地位贫贱,只要别人比他懂得多,他就虚心请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虚心拜师,择善从之,不善改之的精神超越了时空的禁制,古今中外,仍然先进。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相结合的,如果缺少任何一方,则学习就没有效果,只是一具空壳,没有灵魂,学思结合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宽容待人

  孔子的品行与学问并重,孔子与人主要学习两类,一种是学问,一种是品行,孔子教学生有一个原则,就是教人知识前必须要让他学会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宽容理解,学会换位思考,这种思想在当今的社会非常重要,孔子的思想在哪里都是通用的。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是孔子思想重要性和必要性。

  再见孔夫子,那沧桑的岁月感被厚重的亲切感取而代之。那先进的思想千古传承。

孔子的作文6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不耻下问的孔子

  孔子曾先后请教过老子、郯子等人。有一次,孔子去庙里烧香,不懂得那里的规矩,就虚心地请教他人。这时,一个人看见孔子在问别人问题,就挪揄他:“难道孔圣人也有不懂得的.问题,需要请教别人,这多么失礼啊。”孔子却说:“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这才是真正的礼。”那个人听了,哑口无言。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能够看出孔子不耻下问,能够虚心向他人请教。孔子当时已经十分出名,他的地位不可为不高,如果他十分骄傲,可能就不会请教他人。但是,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虚心请教他人,而不像现在的一些人,自认为博学多才,不懂得问题从来不去请教他人。在这点上,我们都应该好好向孔子学习,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不懂得问题要不耻下问,直到弄明白为止。这样才能从各方面提高自己。

  胆识过人的孔子

  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宰相,在这期间,齐国的国君率领大军前来攻打鲁国。见到鲁国被围,孔子不惧危险,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礼劝退了齐国大军,保全了鲁国。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十分佩服孔子的胆识。在当时那种情况,孔子随时都有可能性命不保。可他并没有为自己着想,而是挺身而出,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保全鲁国那些平民百姓。我要学习孔子这种精神,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

  读书用功的孔子

  孔子在晚年时期,经常读《周易》这本书。他读的很认真,总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思考其中的意思,而不是一翻而过。就算是这么认真的读书,他还要把书再读许多遍,并说自己还没有完全领会书中的意思。

  读完后我不禁一阵感叹,这才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哪像我,平时读书的时候经常一扫而过。遇到我喜欢的内容,就慢一点读;而我不喜欢的,就直接“忽略不计”。就是这样读书,我还自诩“认真”。我和孔子比起来,差距真是太大了,我真应该像孔子学习,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读书笔记,把书读透、读懂。

  这就是孔子,一个不耻下问、胆识过人、读书认真的孔子!

孔子的作文7

  走进孔子庙复古的大门,一个“装”着各种各样的鲤鱼的大水塘映入眼帘。走过水塘就是人山人海的祠堂,就在这祠堂附近,你总是能看见一些要大一点的孩子,旁边有三四个人在辅导着他们,而他们唯一一件“装饰品”就只有胸前那闪亮的.“采访证”。没错,他们就是——小记者,有新闻怎么能少的了他们呢?别忘了,他们可是未来的大记者呀!而旁边的几位则是记者姐姐们和摄影大哥!

  身为学生记者团里的一员,我也参与了本次活动。拜了孔子,领了红蛋,那就只剩写“开笔石”了。来到排队队伍里,我突然听见一位一年级新生对一位家长说:“妈妈,为什么要写开笔石呢?”只听,那位家长耐心的回答:“写了开笔石,你以后就会把字写得很漂亮,工整的。”那孩子似乎明白了什么:“哦,妈妈,你放心,我上了小学,一定能把字写得很好很好的!”那位家长欣慰的笑了。我也笑了,心里祝福着这些学弟学妹,祝他们有着辉煌的成绩……

  现在,真正的任务开始了。我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本子和一张采访辅导,开始写着我等一下要采访的问题。写完了问题,我就到处走,寻找着我的目标。终于,我的目光落在了一位小男孩的身上。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采访,所以有点紧张,我不断的深呼吸,以平衡我的情绪。终于,在记者小吴姐姐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慢慢地接近那个小男孩。到那个小男孩身边了,我发声道:“请问我能采访你一下吗?”那个小男孩转过身来,轻轻地说:“嗯。”显得有些害臊。于是,我便对他进行了采访,不过他害臊,有些问题回答不出来,所以不是很成功。后来,我又找了几个对象,把几个问题都问完整了。

  采访过后,我才意识到——已经很晚了,我得赶紧回家了。与小吴姐姐道别之后,我就骑着自行车,赶紧回家了。

  这次的采风活动,让我收获了很多:更有经验了,知识面更广了……未来一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你们也赶紧到孔子庙里领红蛋吧!

孔子的作文8

  从古至今,东西方都有层出不穷的思想家,教育家。但在许多教育家中,令我心生敬佩的是东方圣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三千多弟子,72人成才。今日,我想和大家一齐看一看我心中的孔夫子。

  我觉得孔子是一位富有智慧的人,应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教师,他的智慧也体现他的教育中,"信相近,习相远"原先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提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此刻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教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能够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日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的作文9

  我眼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记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借鉴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做人的基本标准之一.

  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比较称道的.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标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己的弟子时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以及身边人的心目中,让我们更有选择的去继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孔子的作文10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历代代出过多少儒家著名学者,可最具代表性以及影响力的,非孔子莫属。而孔子所说的“仁”与“恕”为儒家理论中最最精髓的东西。

  仁,什么是仁?孔子说过:“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就是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安身立命,那就要努力让别人也立起来。自己想要发达,那就要让别人也发达起来。在离你最近的地方,有人碰到一些事,你帮助他一下,就是仁义的方法与秘诀了。这就是孔子对“仁”的理解。

  那么,恕又是什么呢?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老师啊,你能告诉我一句话,让我终身受益匪浅吗?”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看看,这就是孔子——讲一个让人终身受益的话,只缩成一个“恕”字!圣人就是圣人,不会和你长篇大论地讲大道理。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又进一步地解释了“恕”这个字——自己不想要的,别强加给别人。

  从上面的.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胸襟和气度,以及他品德的高尚。的确,人就应该要有宽广的胸怀,与人处事的时候,不可以心胸狭窄,而是应该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孔子“仁”与“恕”的思想,一直流传到今天,还一直影响着我们。而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应该怀有这种宽宏大量的胸怀。小学的时候,因为什么也不懂,和一个同学玩的时候,闹了点别扭,。后来,我们才明白了,其实那些事,只要忍一忍,就可以过去的,所以,我们又一次地和好如初,但我们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子什么事也不放过对方了,而是学会了宽容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就是孔子,他的话,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去,而是永久的刻在了我们的心中。

孔子的作文11

  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人生,都是我们的借鉴。他是所有中国人乃至国外人都知道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没错,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五经》中。他的思想、学说堪称精华,他的作品为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的品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又何尝不是高尚的吗?

  我眼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是孔子的作品《论语》,本书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以“仁”为核心,随之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对我们学生很好示范的论点,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对于我们学生更是好的。

  再是孔子的教育贡献。别小看了这贡献,从中还能知道许多类。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因此孔子把知识移植到民间。而他的教学目的是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他们的`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希望他们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孔子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助人为乐,和所有人和睦相处。这样既学习了先人的好品质,又可以让社会和睦,更上一层楼!

  我是从心中极度喜欢他的,从他的文雅名字和温顺的学说。那些对他不满之人,归于"人言可畏"!我相信孔子,不仅生在过去,更后在未来,一定还是永恒的!

孔子的作文12

  每次翻开这薄薄的《论语》,感觉上是那么的厚重,阅读下去,似乎在与孔子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感觉他的仁爱和他的道德。“孔先生,您的学识为什么那么渊博呢?”

  我的心中有了疑问。孔子曰:“知识是靠积累的,不仅要博学多练,温故知新,而且还要经常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我常教学生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们学了一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有:“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所以我好奇地问:“孔先生,太阳究竟是早上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呢?”

  孔子曰:“知识是无穷尽的,当时我确实有所不知,所以我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是没有片面地看问题,现在对两小儿问题我可以这样回答:早上和中午太阳离我们几乎一样远。早上太阳在地平线上,周围有一些山、树、房屋作为衬托,在这些较小的物体衬托下,太阳就显得大一些!早上太阳光斜射地面,光线分散,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少,而且早上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中穿过的`距离长,被大气削弱得多,所以我们感受到早上太阳光是微弱的。至于中午太阳以广阔的天空为背景,太阳就显得小了。

  这时太阳升得最高,阳光照射角度在一日中是最大的,射到地面的阳光集中,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就多,而且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层中穿过的距离比较短,被大气削弱得少,所以我们在中午感受到太阳光强,这就更使人感受到中午比早晨热多了。”孔子一番精彩的解释令我茅塞顿开。接着孔子逐一回答我的一系列问题,教育我对待学习要老老实实,谦虚好学,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以求之也”;对于教学方法,孔子主张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主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给我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真是令我收益非浅啊!

孔子的作文13

  孔子,何人也?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开创儒家学派,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修订“五经”。他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成为拥有桃李三千的名师。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孔子是在小学的时候。同学们摇头晃脑地读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念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那时,我脑海中才渐渐有了孔子模糊的身影。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古诗文兴趣的提高,我对孔子的了解也越来越深。

  吾观孔子童年,实乃不幸。高龄父亲在他出生不久便撒手人寰,幼年丧父的孔子遭受着太多的磨难,这也成为了他发愤图强的根本动力。他的母亲也着实伟大,孤儿寡母,那是实实在在的辛苦。在生活的磨练中,孔子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定。他聪明好学,博学好礼,丝毫没被生活的困难所击倒。其刚强不屈着实使人敬佩。苏轼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孔子的坚强与博学促使孔子成为了使万古儿孙为之自豪的.人。孔子那坚定、博学的身影渐渐映入了我的脑海。

  孔子满腹经纶,胸怀大志,却生在乱世,无用武之地。他周游列国,却不得重用。但他不因仕途坎坷而一蹶不振。他创办了私学,有教无类,为穷苦百姓开启了一扇知识的窗子,为他们的黑夜点燃了一支红烛。他将自己的儒家学说传授给三千弟子。他的言行汇集成《论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点点辉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身影又更添几分师长的明亮与魅力。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安贫乐道,如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孔子学无常师,学而不厌,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真不愧是一名君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不仅成为了中华儿女的骄傲,更成为了全世界的自豪。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现在孔子学院开遍地球,而9月28日孔子诞辰日那天也成为各地读书人的节日。

  孔子的身影永远记在我脑海中,永远映在我的双眸里。

孔子的作文14

  从刚进初中起,语文老师就要求我们每个星期背诵三则或三则以上的论语。孔子的学问让我钦佩,有人说古代人的思想到我们现代就不能算是什么好用的学问了。可是孔子的思想和学问到现在还有鉴见的意义。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政治方面,孔子曾经说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意思是说“国家政治清明,那么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难么行为要正直,而说话要谨慎随和。”

  这对于我们现代的社会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学习方面,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一味读书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除疑惑。”我们现在的学习不也该这样嘛?!孔子的一生是这样的“吾十有五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这一生一直在学习。对于我们这个对于知识有着高要求的社会我们就更该好好学习,珍惜眼前的好机会。在做人方面,与人相处我们也该做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多了解别人总是会有好处的,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发生。“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做人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随意猜测别人的不诚实,然而却又能及早地加以察觉,这是我们应有的心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自己我们就该做到: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对于诚信,我们要知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也就是“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这些便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先师——孔子的大学问,流传了几千年的学问。

孔子的作文15

  既然提到了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就不得不说说两家学派的异同。

  书中也说:墨子对孔子的中心思想—仁义—并没有提出异议,但事实上两人的思想真的没有相互不同之处吗?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他所重视的是“兼”与“别”的区别。如果世人都能做到兼相爱,那么,社会就是完全平等的,每个人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和自己给予的是恒定不变的。然而孔子却将仁爱分了等级,从父母子女,再到兄弟姐妹,最后到国人、远人,所有人都不能像爱父母那样去爱远人,这从根本上与墨子的观点不甚相同。再说交相利,在墨子看来,如果兼相爱能实现,那么交相利是必然实现的,爱与利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爱与利是不分亲疏、贵贱的。在孔子的思想中,一切都要遵循礼法,只要遵从了礼,就是正确的。所以综上,墨子注重是与否,而孔子注重多与少。但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二者都是柔性的'理念,不是通过苛求来实现的,而是逐步的改善。

  一谈鬼神,一不谈鬼神,这似乎又是明显的异同,但是在这样的大观点之下,又有分歧,“子不语怪力乱神”,看似是不信鬼神,然而孔子又说:“敬鬼神而远之”。这二者是否矛盾呢?我认为不然。从当时时代的角度说,孔子的目标是恢复周礼,祭祀这样的活动就属于礼的范畴,而并不在于祭祀的对象,只要尊重祭祀的对象,那么目的就达到了。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既不崇拜,也不反对,而是出于一种居中的态度。墨子信鬼神,却又不谈祭祀,这也是不矛盾的。书中说,这是为了让人做到兼爱。孔子又何尝不是呢?““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这不就是为了教人向善吗?带着对鬼神的敬畏,祭祀也好,不祭祀也好,才能让世人做到爱人。

  如此看来,二者从根本上,并不是完全不同,但就从反对纷繁复杂的礼乐的角度来看,如果把墨子放到现在,可能会成为极简主义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吧。

《孔子的作文(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孔子的作文】相关文章:

孔子的作文01-16

孔子的作文04-08

写孔子的作文11-06

我与孔子作文11-02

关于孔子的作文02-28

孔子的尴尬作文12-27

说孔子作文10-18

孔子的颜色作文06-27

孔子的作文15篇01-16

孔子的作文(15篇)01-1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

孔子的作文(通用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的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的作文(通用15篇)

孔子的作文1

  日月星辰,沧海桑田。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瞻仰中华大国五千年的先人,哲思与智慧孕育了一批批伟大的人才。他们用辛劳与智慧凝成的结晶,在现代化的今日依然如钻石般熠熠发光。而这些伟人中,对当时的时代和此刻的中国影响深远的,当属万世师表-孔子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孔子一生信奉仁义礼智信,更为了国家,把自我的生死置之度外。孔子虽出身贫贱,但他一向十分勤奋,孜孜不倦,拜老子为师。中年被鲁军驱逐出境,一生颠沛流离,直至晚年才又回到他的故乡鲁国,终年73岁。

  他有许多很著名的格言,十分发人深省。例如: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意思是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却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芬芳开放,品德高尚的人修生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我高尚的品节。说明了君子应如兰花,坚持高尚情操,即使应对穷困也不会动摇自我的崇高品性。告诫人们要坚持洁身自好,不应随波逐流,丢了气节。孔子在他的一生中也经常以此要求自我。无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他都一向坚持高尚的情操,从未丢了气节。

  孔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一齐,要取他们身上的优点,来学习从而提高自我,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我改正自我的缺点,以完善自我。其实,每个人都有长处,我们应当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短处来激励、要求自我。

  让我们走近孔子,去倾听梅花在风雪中傲放的气息,去聆听水滴在岁月中滴穿石头的声音。让我们向孔子学习,学习他那虚心、好问的品质和始终坚持崇高气节的秉性!

孔子的作文2

  孝就是子女对长辈尤其是对父母的尊重,关心和孝敬,它要求人们不仅要从思想上感激父母,更要从行动上报答父母,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不仅要从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求,而且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孝。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是如此的无微不至。回忆往事:当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父母和我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我们失败的时候,父母指导我们正确的前进方向;当我们因取得一点儿成绩而骄傲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清醒剂;当我们在困难面前却步时,父母鼓起我们的信心,告诉我们要勇于尝试……试想一下,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如此的无私,难道我们不应该孝敬父母吗?

  “香九龄,能温席”,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故事。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非常艰苦,母亲因病去世。母亲去世后,黄香更加关心照顾父亲。冬天夜里,天气特别寒冷。一天晚上,黄香在读书时,感觉比平常冷多了,他捧着书的手一直在颤抖。黄香心想:天气这般寒冷,家里又没有取暖的用器,父亲一天从早忙到晚,晚上睡觉时肯定不好入睡。于是,黄香亲自为父亲铺好床铺,然后钻进被子中,等到被子暖和时,才放心的让父亲睡觉。后来,“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

  黄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真正含义,他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内心深处本有的孝敬父母的.念头更加深刻了。我们应该向黄香学习,学习他时时刻刻为父母着想的心思,用实际行动汇报父母的一片深情。

  孝敬父母应该落实到行动上来,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二则以惧”。我们应该了解父母的年纪,时刻关心他们的身体,当父母生日时,为他们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努力学习,不让父母为我们的学习操心;在家里为父母多承担一份家务,让父母好好休息。

  百善孝为先,善哉斯言!

孔子的作文3

  只应深信尼山语,磨不磷兮涅不淄。题记

  礼记中这样说儒者:其饮食不辱。看来不仅色恶不食,臭恶不食了,连厄于陈蔡两国的孔子,竟也追求饮食上的境界。

  是孔子太苛刻,还是身体太娇贵?

  不,都不是,问题就出在一件事——“礼”上。

  “克己复礼”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德行,品格上受礼之约束,生活上亦是如此。孔子是万圣师表,至圣先师,他的思想仰之弥坚,是为士之圣,士之典范。

  品格上,儒者以忠信为宝。春秋战国,一切礼法似乎都已成了繁文缛节,的确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而孔子在硝烟弥漫的时代仍秉持自己的品质,这位“累累若丧家之犬”的老人游说各国,但屡遭碰壁。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看透浮沉,毅然决然的辗转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潜身修礼,宣传“仁、义礼、至、信”,抱道救世,为那个黑暗的时代点燃了一盏明灯,为数万儒生照亮前进的路。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之风范。支撑他的,就是“忠信”二字,他忠于礼,信于礼。

  时观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已让人们无暇顾及礼教,见面只是一声“你好”,日日趋庭。礼渐渐淡去了。

  孔子有时间去较生活中的真,他潜心修行,忠于礼教,看透乱世,看透红尘,他为自己而学,为自己而品,当下,人们只是为考试而学习,为赚钱而工作,体味不到生活的.乐趣,感受不到生活的情感。心神不宁,追逐名利,一个不淡泊世事的人怎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学不到孔子的礼,学不到孔子的思,只能在所谓的发展之中丢了人格,别了秉性,弃了本质了。

  穿越万古的尘埃,在古人心中寻找一方净土。我们身边礼虽已淡但我们还要学习孔子,身处乱世,依旧为历史留下了大写的一片。我们虽做不到“克己复礼”,但也要清楚礼的存在,也许,数载过后,我们步入社会,心灵被灰尘蒙上,但我们心中只要还有礼的火花,有“守礼”的信念,我们就不会没入尘世之中。

  薄暮冥冥,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你的篇章,此刻,你的足音正珊珊地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裳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

  我读懂了孔子,我知道了不知礼者不成人。

  今生有礼今世好,莫笑尼山说就辞。

孔子的作文4

  孔子,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大家都明白孔子有“七露”,眼露、鼻露、耳露、齿露,虽然不那么英俊,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在我心中的地位。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圣人。经过《论语》的记载,能够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进取、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学,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以德为教”。他认为德治具有感化力,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灵,人才必须经过教育培养。他最早讨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造成的。所以主张“有教无类”。这是一个故事:子路以往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当立刻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当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立刻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当立刻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当立刻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一样,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这就给我们现今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好的启迪。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他与弟子探讨最多的便是学习。他教育弟子要勤奋学习,说好学是到达仁德的必经之路。看看孔子的好学是怎样的。子曰:“君子食物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能够看出孔子对学习是多么重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时常温习,不也欢乐吗?把学习当成人生的.欢乐,孔子不但好学,并且到达了乐学、善学的境界。异常是孔子觉得自我学识不够渊博,拜老子为师,认为“学无止境”。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能够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而后自强不息。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一个我们教育者心中的先师。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礼貌礼仪之邦“的盛誉。

孔子的作文5

  历史长河渊源深远,那传承的千古的精神仿佛是长河中的鹅卵石,在时光圣水的洗礼下越发深邃越加完美。时光可能会带走一些东西,但有些东西只会在它的磨砺下越发越闪耀。

  学无止境!

  学习没有尽头,一直学习才是真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这番言语写出了孔子对"学无止境"的看法,孔子一生都在求知,从未停息,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与发展方向,只有完成了人生目标。才能领悟这一阶段的精华。以开启下一阶段的学习,学习没有界限与年龄的限制,只有领悟"学无止境"这个境界的人,才能够体会人生的充实与美满!

  虚心好学,学思结合

  孔子好学是人人皆知,但很少有人能领悟精华,要想学识渊博,必须要虚心请教,自我努力,孔子向各种人请教,大则大哲学家老子,小则六七岁的孩童,它不分地位贫贱,只要别人比他懂得多,他就虚心请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虚心拜师,择善从之,不善改之的精神超越了时空的禁制,古今中外,仍然先进。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相结合的,如果缺少任何一方,则学习就没有效果,只是一具空壳,没有灵魂,学思结合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宽容待人

  孔子的品行与学问并重,孔子与人主要学习两类,一种是学问,一种是品行,孔子教学生有一个原则,就是教人知识前必须要让他学会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宽容理解,学会换位思考,这种思想在当今的社会非常重要,孔子的思想在哪里都是通用的。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是孔子思想重要性和必要性。

  再见孔夫子,那沧桑的岁月感被厚重的亲切感取而代之。那先进的思想千古传承。

孔子的作文6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不耻下问的孔子

  孔子曾先后请教过老子、郯子等人。有一次,孔子去庙里烧香,不懂得那里的规矩,就虚心地请教他人。这时,一个人看见孔子在问别人问题,就挪揄他:“难道孔圣人也有不懂得的.问题,需要请教别人,这多么失礼啊。”孔子却说:“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这才是真正的礼。”那个人听了,哑口无言。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能够看出孔子不耻下问,能够虚心向他人请教。孔子当时已经十分出名,他的地位不可为不高,如果他十分骄傲,可能就不会请教他人。但是,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虚心请教他人,而不像现在的一些人,自认为博学多才,不懂得问题从来不去请教他人。在这点上,我们都应该好好向孔子学习,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不懂得问题要不耻下问,直到弄明白为止。这样才能从各方面提高自己。

  胆识过人的孔子

  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宰相,在这期间,齐国的国君率领大军前来攻打鲁国。见到鲁国被围,孔子不惧危险,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礼劝退了齐国大军,保全了鲁国。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十分佩服孔子的胆识。在当时那种情况,孔子随时都有可能性命不保。可他并没有为自己着想,而是挺身而出,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保全鲁国那些平民百姓。我要学习孔子这种精神,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

  读书用功的孔子

  孔子在晚年时期,经常读《周易》这本书。他读的很认真,总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思考其中的意思,而不是一翻而过。就算是这么认真的读书,他还要把书再读许多遍,并说自己还没有完全领会书中的意思。

  读完后我不禁一阵感叹,这才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哪像我,平时读书的时候经常一扫而过。遇到我喜欢的内容,就慢一点读;而我不喜欢的,就直接“忽略不计”。就是这样读书,我还自诩“认真”。我和孔子比起来,差距真是太大了,我真应该像孔子学习,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读书笔记,把书读透、读懂。

  这就是孔子,一个不耻下问、胆识过人、读书认真的孔子!

孔子的作文7

  走进孔子庙复古的大门,一个“装”着各种各样的鲤鱼的大水塘映入眼帘。走过水塘就是人山人海的祠堂,就在这祠堂附近,你总是能看见一些要大一点的孩子,旁边有三四个人在辅导着他们,而他们唯一一件“装饰品”就只有胸前那闪亮的.“采访证”。没错,他们就是——小记者,有新闻怎么能少的了他们呢?别忘了,他们可是未来的大记者呀!而旁边的几位则是记者姐姐们和摄影大哥!

  身为学生记者团里的一员,我也参与了本次活动。拜了孔子,领了红蛋,那就只剩写“开笔石”了。来到排队队伍里,我突然听见一位一年级新生对一位家长说:“妈妈,为什么要写开笔石呢?”只听,那位家长耐心的回答:“写了开笔石,你以后就会把字写得很漂亮,工整的。”那孩子似乎明白了什么:“哦,妈妈,你放心,我上了小学,一定能把字写得很好很好的!”那位家长欣慰的笑了。我也笑了,心里祝福着这些学弟学妹,祝他们有着辉煌的成绩……

  现在,真正的任务开始了。我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本子和一张采访辅导,开始写着我等一下要采访的问题。写完了问题,我就到处走,寻找着我的目标。终于,我的目光落在了一位小男孩的身上。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采访,所以有点紧张,我不断的深呼吸,以平衡我的情绪。终于,在记者小吴姐姐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慢慢地接近那个小男孩。到那个小男孩身边了,我发声道:“请问我能采访你一下吗?”那个小男孩转过身来,轻轻地说:“嗯。”显得有些害臊。于是,我便对他进行了采访,不过他害臊,有些问题回答不出来,所以不是很成功。后来,我又找了几个对象,把几个问题都问完整了。

  采访过后,我才意识到——已经很晚了,我得赶紧回家了。与小吴姐姐道别之后,我就骑着自行车,赶紧回家了。

  这次的采风活动,让我收获了很多:更有经验了,知识面更广了……未来一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你们也赶紧到孔子庙里领红蛋吧!

孔子的作文8

  从古至今,东西方都有层出不穷的思想家,教育家。但在许多教育家中,令我心生敬佩的是东方圣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三千多弟子,72人成才。今日,我想和大家一齐看一看我心中的孔夫子。

  我觉得孔子是一位富有智慧的人,应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教师,他的智慧也体现他的教育中,"信相近,习相远"原先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提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此刻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教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能够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日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的作文9

  我眼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记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借鉴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做人的基本标准之一.

  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比较称道的.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标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己的弟子时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以及身边人的心目中,让我们更有选择的去继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孔子的作文10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历代代出过多少儒家著名学者,可最具代表性以及影响力的,非孔子莫属。而孔子所说的“仁”与“恕”为儒家理论中最最精髓的东西。

  仁,什么是仁?孔子说过:“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就是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安身立命,那就要努力让别人也立起来。自己想要发达,那就要让别人也发达起来。在离你最近的地方,有人碰到一些事,你帮助他一下,就是仁义的方法与秘诀了。这就是孔子对“仁”的理解。

  那么,恕又是什么呢?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老师啊,你能告诉我一句话,让我终身受益匪浅吗?”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看看,这就是孔子——讲一个让人终身受益的话,只缩成一个“恕”字!圣人就是圣人,不会和你长篇大论地讲大道理。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又进一步地解释了“恕”这个字——自己不想要的,别强加给别人。

  从上面的.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胸襟和气度,以及他品德的高尚。的确,人就应该要有宽广的胸怀,与人处事的时候,不可以心胸狭窄,而是应该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孔子“仁”与“恕”的思想,一直流传到今天,还一直影响着我们。而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应该怀有这种宽宏大量的胸怀。小学的时候,因为什么也不懂,和一个同学玩的时候,闹了点别扭,。后来,我们才明白了,其实那些事,只要忍一忍,就可以过去的,所以,我们又一次地和好如初,但我们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子什么事也不放过对方了,而是学会了宽容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就是孔子,他的话,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去,而是永久的刻在了我们的心中。

孔子的作文11

  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人生,都是我们的借鉴。他是所有中国人乃至国外人都知道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没错,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五经》中。他的思想、学说堪称精华,他的作品为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的品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又何尝不是高尚的吗?

  我眼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是孔子的作品《论语》,本书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以“仁”为核心,随之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对我们学生很好示范的论点,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对于我们学生更是好的。

  再是孔子的教育贡献。别小看了这贡献,从中还能知道许多类。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因此孔子把知识移植到民间。而他的教学目的是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他们的`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希望他们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孔子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助人为乐,和所有人和睦相处。这样既学习了先人的好品质,又可以让社会和睦,更上一层楼!

  我是从心中极度喜欢他的,从他的文雅名字和温顺的学说。那些对他不满之人,归于"人言可畏"!我相信孔子,不仅生在过去,更后在未来,一定还是永恒的!

孔子的作文12

  每次翻开这薄薄的《论语》,感觉上是那么的厚重,阅读下去,似乎在与孔子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感觉他的仁爱和他的道德。“孔先生,您的学识为什么那么渊博呢?”

  我的心中有了疑问。孔子曰:“知识是靠积累的,不仅要博学多练,温故知新,而且还要经常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我常教学生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们学了一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有:“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所以我好奇地问:“孔先生,太阳究竟是早上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呢?”

  孔子曰:“知识是无穷尽的,当时我确实有所不知,所以我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是没有片面地看问题,现在对两小儿问题我可以这样回答:早上和中午太阳离我们几乎一样远。早上太阳在地平线上,周围有一些山、树、房屋作为衬托,在这些较小的物体衬托下,太阳就显得大一些!早上太阳光斜射地面,光线分散,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少,而且早上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中穿过的`距离长,被大气削弱得多,所以我们感受到早上太阳光是微弱的。至于中午太阳以广阔的天空为背景,太阳就显得小了。

  这时太阳升得最高,阳光照射角度在一日中是最大的,射到地面的阳光集中,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就多,而且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层中穿过的距离比较短,被大气削弱得少,所以我们在中午感受到太阳光强,这就更使人感受到中午比早晨热多了。”孔子一番精彩的解释令我茅塞顿开。接着孔子逐一回答我的一系列问题,教育我对待学习要老老实实,谦虚好学,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以求之也”;对于教学方法,孔子主张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主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给我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真是令我收益非浅啊!

孔子的作文13

  孔子,何人也?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开创儒家学派,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修订“五经”。他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成为拥有桃李三千的名师。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孔子是在小学的时候。同学们摇头晃脑地读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念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那时,我脑海中才渐渐有了孔子模糊的身影。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古诗文兴趣的提高,我对孔子的了解也越来越深。

  吾观孔子童年,实乃不幸。高龄父亲在他出生不久便撒手人寰,幼年丧父的孔子遭受着太多的磨难,这也成为了他发愤图强的根本动力。他的母亲也着实伟大,孤儿寡母,那是实实在在的辛苦。在生活的磨练中,孔子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定。他聪明好学,博学好礼,丝毫没被生活的困难所击倒。其刚强不屈着实使人敬佩。苏轼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孔子的坚强与博学促使孔子成为了使万古儿孙为之自豪的.人。孔子那坚定、博学的身影渐渐映入了我的脑海。

  孔子满腹经纶,胸怀大志,却生在乱世,无用武之地。他周游列国,却不得重用。但他不因仕途坎坷而一蹶不振。他创办了私学,有教无类,为穷苦百姓开启了一扇知识的窗子,为他们的黑夜点燃了一支红烛。他将自己的儒家学说传授给三千弟子。他的言行汇集成《论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点点辉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身影又更添几分师长的明亮与魅力。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安贫乐道,如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孔子学无常师,学而不厌,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真不愧是一名君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不仅成为了中华儿女的骄傲,更成为了全世界的自豪。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现在孔子学院开遍地球,而9月28日孔子诞辰日那天也成为各地读书人的节日。

  孔子的身影永远记在我脑海中,永远映在我的双眸里。

孔子的作文14

  从刚进初中起,语文老师就要求我们每个星期背诵三则或三则以上的论语。孔子的学问让我钦佩,有人说古代人的思想到我们现代就不能算是什么好用的学问了。可是孔子的思想和学问到现在还有鉴见的意义。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政治方面,孔子曾经说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意思是说“国家政治清明,那么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难么行为要正直,而说话要谨慎随和。”

  这对于我们现代的社会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学习方面,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一味读书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除疑惑。”我们现在的学习不也该这样嘛?!孔子的一生是这样的“吾十有五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这一生一直在学习。对于我们这个对于知识有着高要求的社会我们就更该好好学习,珍惜眼前的好机会。在做人方面,与人相处我们也该做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多了解别人总是会有好处的,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发生。“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做人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随意猜测别人的不诚实,然而却又能及早地加以察觉,这是我们应有的心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自己我们就该做到: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对于诚信,我们要知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也就是“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这些便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先师——孔子的大学问,流传了几千年的学问。

孔子的作文15

  既然提到了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就不得不说说两家学派的异同。

  书中也说:墨子对孔子的中心思想—仁义—并没有提出异议,但事实上两人的思想真的没有相互不同之处吗?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他所重视的是“兼”与“别”的区别。如果世人都能做到兼相爱,那么,社会就是完全平等的,每个人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和自己给予的是恒定不变的。然而孔子却将仁爱分了等级,从父母子女,再到兄弟姐妹,最后到国人、远人,所有人都不能像爱父母那样去爱远人,这从根本上与墨子的观点不甚相同。再说交相利,在墨子看来,如果兼相爱能实现,那么交相利是必然实现的,爱与利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爱与利是不分亲疏、贵贱的。在孔子的思想中,一切都要遵循礼法,只要遵从了礼,就是正确的。所以综上,墨子注重是与否,而孔子注重多与少。但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二者都是柔性的'理念,不是通过苛求来实现的,而是逐步的改善。

  一谈鬼神,一不谈鬼神,这似乎又是明显的异同,但是在这样的大观点之下,又有分歧,“子不语怪力乱神”,看似是不信鬼神,然而孔子又说:“敬鬼神而远之”。这二者是否矛盾呢?我认为不然。从当时时代的角度说,孔子的目标是恢复周礼,祭祀这样的活动就属于礼的范畴,而并不在于祭祀的对象,只要尊重祭祀的对象,那么目的就达到了。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既不崇拜,也不反对,而是出于一种居中的态度。墨子信鬼神,却又不谈祭祀,这也是不矛盾的。书中说,这是为了让人做到兼爱。孔子又何尝不是呢?““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这不就是为了教人向善吗?带着对鬼神的敬畏,祭祀也好,不祭祀也好,才能让世人做到爱人。

  如此看来,二者从根本上,并不是完全不同,但就从反对纷繁复杂的礼乐的角度来看,如果把墨子放到现在,可能会成为极简主义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