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作文(精选22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作文 篇1
我在前天刚读完由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正直, 豪放, 有问题敢于指出的人。 本书讲述了苏东坡坎坷的一生和苏东坡一生所经历的有记录的事情。
他的性格: 他为人刚正不阿,有问题便会提出,即便有再多的力量阻挠, 他也能坚守自己的原则。比如,神宗皇帝时期,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万马齐喑的年代。除了那些元祐大臣和极少数正直的人敢于发表言论以外,就没有其他人敢说反对新政,反对王安石的话。苏东坡却是元祐大臣中最积极的那个,他一直在向皇帝上书说新政的危害,青苗贷款对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他的文学作品:他的`文学作品十分优美,连欧阳修看了之后也叹了一口气说:“30年后就不会有人再谈论我了。”让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他的文章没有一点是虚情假意,都是真的!我觉得一个人真实是最重要的,敢于发表自己正确的言论也是很重要的。苏东坡将这一行为做到了最大化,他几乎一生都在说真话,都在为国家发表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言论。苏东坡十分爱家人,所以他也十分爱他的弟弟,有一次与他弟弟分别之时心中十分伤感便作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诗十分的真实,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苏东坡内心的伤感,那种对弟弟难得一见的悲伤。
最后,他的思想层次。 我觉得他的思想层次是很高的,因为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居住环境之陋而悲伤,他看中的是居住环境周围的氛围,周围的雅。比如,他在被贬岭南之时,他发现了周围的雅,酒的雅,岭南有桂花酒,他十分沉浸于这种雅之中,因为他也是一位爱饮酒作诗的人。我从此能看出他对自己的居所之简陋只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对周围的雅是写的可谓是十分详尽。我觉得这种早已脱离物质生活的思想层次值得每个人去学习。还有,他很少会直接正面攻击自己不喜欢的人,除了在朝上。比如,他再度被流放,去往海南之时,这是被董必所加害的。所以他就在喝醉时写了鳖相公的故事,使我忍不住捧腹大笑,他将鳖相公写得绘声绘色,也将董必这一人物完美的转化成了鳖相公。
苏东坡早已逝去很久了,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永存于人间。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觉得第二类人说的正是苏东坡!我们都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体会他的境界,学习他人生的层次。
苏东坡传作文 篇2
在很久以前,苏洵63岁,他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叫苏轼,一个叫苏辙。兄弟俩的感情非常好,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可是苏洵不怎么读书,不认字儿。他人品好,酒品好,苏轼和苏辙就比较喜欢读书了。苏洵受到了感染,也立马开始读书,可是他不会写诗,但是散文写得好,考试也一直过不去。
苏轼和苏辙的关系有多好呢?苏哲送苏轼去郑州,这是他们第一次分开,苏轼就写了一首很长的诗,来思念自己的弟弟。在郑州,苏轼遇到了一个人叫章衡,他不顾及自己的生命,爬到山上去。刻有几个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字,苏轼就说了,他将来以后肯定会杀人,因为他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及,也不会顾及别人的生命。所以当时苏轼的眼光是很毒的,后来这个章恒当了宰相。
上陪玉皇大帝,下陪要饭乞丐,就是说的跟谁都能聊起天来。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为王安石让老百姓国家贷款,本以为是对老百姓好,结果却有更多的老百姓被饿死。流离失所,抓紧监狱。有些地方官员就是逼着老百姓贷款,如果还不上,就要受牢狱之灾,所以有些老百姓把公牛都杀了。在古代,公牛是劳动工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可老百姓为了还钱,只能这么做。
1969年7月28日,苏轼在湖州被捕,他让孩子给他送饭时,送牛肉就是没事儿,送鱼肉就是要杀头。有一天,孩子没去送饭,让了另外一个人去送,可那个人不知道现在的规矩和暗号,送了鱼肉,这下苏轼就感觉要完了,写了两首诗,一首送给孩子,一首送给弟弟。交给了皇帝。当天晚上,有人拿了一个枕头就睡在苏轼的身边。苏轼非常好奇,但是也没有多想,也睡了下去。第二天,那个人醒来后拍拍苏轼的`肩膀说,没事儿了,原来这个人是皇帝派来的,来测试苏轼。如果苏轼辗转反侧睡不着,那就说明他心里有鬼。要出大事,不可控制,可苏轼晚上鼾声雷动,这就说明了没事儿了。
苏轼来到黄岗后才叫苏东坡,他发现了当地的人们不会吃猪肉,于是就做了有名的东坡肉。有一天太行,发现他跑了,心想这可不能跑啊,于是又把他抓来。后来我谣言就是苏东坡死了,就有人到他家哭丧,其实没有死。苏东坡这一生受过很多皇后的喜欢,他每次运气好,都是皇后帮他的忙。在杭州,因为西湖的水不通,苏东坡就做了诉松的工作。倒霉的是,1094年有两个女人去世,都对苏轼非常重要。一个是皇太后,一开始苏东坡是皇太后的人,现在皇太后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是他的妻子润之,而1095年,赵云换了一种传染病,也去世。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的,勉强想就错了,要有浩然之气。
苏东坡传作文 篇3
我是十分喜爱苏东坡的,然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来解释我的这种喜爱。要硬是让我说出个所以然来,那我也只能回答:“他的所有。”
林语堂所创作的这本书讲述了苏东坡平凡却又传奇的一生。或许他的一生,是坚持自己,坚守本真的一生。林语堂称其为“大自然的顽童”,极其贴切,幼儿是最真的,率性而为,而“顽”中又带着一丝倔,正是这股本真和随性,使他的一生过的快乐,闲舒。
如他一般的人物,也许在这世上是不可无一却难能有二的。年少时参加应试,他的那篇论为政宽与简的文章被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正是他的基本政治哲学。然而却因欧阳修断定此文出此其友曾巩之手,将这本列为首卷的文章改为二卷。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二十及进士,以一流之学者闻名天下。
在一个可以看作近似全才甚至完美的人身上,想挑出他的若干惹人敬爱的特点是十分轻而易举的。我们又何尝不可称他是坚守初心的乐天派,是体恤百姓的善官,是悲天悯人的道德者,是为人随性的诗人,是新派伟大的书法家,是佳肴的创新者,是饮酒成癖者,是皎洁月光下的漫步者,是瑜珈术的爱好者,是为官之道的坚持己见者,是生性风趣诙谐的人…然而这都并不足以来勾勒他的全部面貌。我若在人前一提苏东坡或许人们的心中自有自己的答案,并回以一个亲切却又满怀敬意的微笑。
也许也正像描述耶稣的.那样———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可望其项背的。他的一生保持率真淳朴,终身不渝。官场的那番勾心斗角自不是他所能适应的,这也与他格格不入;他的诗词歌赋,或即兴之作,或不满而发,一切那么顺乎天性,自然流露,刚猛激烈,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必说“为作新词强说愁”那般了。
而现代的人们是否早已遗失了什么,率真?随性?过的那么压抑,痛苦。精神生活贫瘠不堪,人们总是在抱怨,懊恼身边的处境,却不曾从自身出发,从心出发,去寻找心中的世界。我们又何不学习苏东坡的心态,安之若素,顺乎天性。
或许会说苏东坡的一生都在政治漩涡之中,但他却光风霁月,远超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的作品无一不吐露真情本性,而今吾辈读其文,别无其他,只因他写的那么美,那么回归本心,那么朴茂健雅,字字随性。
他一生,皆本性,皆初心,不因外界所扰而改变。他不接受人间苦难的说法,而是享受人生的每刻时光。或许肉体是躯壳会死会腐烂,但他的精神却确确实实一直存活着,滋润后代,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我们为何不像他一般,坚守本心,顺乎天性,不去被世俗琐事所压迫着,在人生旅途中去欣赏每处沿途的风景呢?
所以,苏东坡,他一生过的快乐随性,无所畏惧,正如清风流水般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传作文 篇4
他像一阵清风,从四川眉山伊始直至消散于江苏常州,都是不沾染恶俗的。他像一轮明月,照耀华夏,历经千年,都是不沾微尘的。清洁如霜,上善若水,即是苏子!——题记
今夜,点一盏心灯,挂一弯醉月,手中一捧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静静地合上了最后一页。而此刻,心灯未熄,醉月依旧,思绪遨游在苏轼的宦海沉浮,诗词酒画……我忘不了,我永远忘不那苏子芒鞋竹杖敲踏过的.青山依旧。
试想,多少月夜,东坡或步踏青山,或舟中举匏,或空对妆影,于是他的一生也便离不开了月。中秋之夜,想起了弟弟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欲与嫦娥共舞,却舍不得家人,舍不得弟弟,感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此词一出,中秋便成了苏轼的了,月也只愿听东坡诉言。又是一个明月之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曲未完,我已泪如澜珊,东坡的明月也哭了。
明月如霜,只有清俊依旧,照在路边的花草上。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风吹过,好风如水,东坡注定是和水有缘的。
至西湖,他写下“水光洌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遇大雨,他作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赤壁,他咏叹“卷起千堆雪”。在甘州,他题写“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至庐山,他写下:“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如一阵清风,他飞来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他抱明月,寄清梦,一尊还酹江月。
林语堂先生言:“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徜徉在西湖的苏堤,想起了东坡说过的:“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
斯人已逝,清华留人间。
东坡先生还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象旋风般活过一辈子。
语堂先生也说过:“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难怪,直到千年以后读起东坡来,心里觉得暖暖的;捧一本《苏东坡传》,学东坡揽清风入怀,风居然从我的身边溜走了,若水一般;学东坡掬月入水,月华涟漪,银霜一片。
苏东坡传作文 篇5
由于一些事故,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拿到手比较晚,听大家在群里的诵读,及诵读的心得,我有些怯了。这是一本什么书啊,这么绕口,还有这么多字不认识,这不是自己为难自己吗?加入至善读书社,刚开始想着是读一些优美的散文,一些流行的小说,最好是拍成电视的剧本。现在可好了,还有这么多难关需要过。
看着别人发到博客上的一篇又一篇读书心得,我真有点震惊!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谈感受,每个人的感受是那么的深刻,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一遍又一遍的合上又打开,深深的陷入了沉思。
《苏东坡传》章节很多,我主要是从是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谈起。
首先谈一下舒东坡的家庭情况。
苏东坡的`父亲在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就一直进京赶考,父亲的积极上进,对苏东坡的学习无疑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父亲赶考铩羽而归,但其积累的学习的方法及渊博的知识对苏东坡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父亲可以矫正儿子的读音错误,对孩子的学习存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在苏东坡的父亲进京赶考期间,苏东坡的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母亲教苏东坡《后汉书》、《范滂传》,教育苏东坡有正确的人生观,激励苏东坡进行苦读专研。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和他传说中的妹妹苏小妹都一起苦读书。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住,彼此相会与梦寐枝江,写诗相互寄赠。
家里各种图书插列满架,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合于富有文学天才的苏东坡发育。
从苏东坡的父母对苏东坡的教育,作为老师和母亲的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学生和孩子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自身的修为,自身的素养对孩子的教育有很重要的影响。要给孩子好的教育,要想让孩子学好的话必须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是学校也是家庭。
苏东坡非常聪明,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奇句。但他的聪明并没有让他懈怠。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好多时候整本书都给背下来了。这种记忆实在是艰难和费事的苦事。苏东坡正是用这种方法对所读的书本理解的非常深刻,并能加以灵活的应用。
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想要成绩。学生更想要那种不费事就能得高分的捷径。我们不是苏东坡这样的奇才。所以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没有好的方法,没有捷径可走时,简单吃苦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能够吃苦,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再来想想自己,整天以各种忙为借口,变得越来越懈怠。想要教育好孩子们,必须自己不断的提升自己。学习不分时候,走近舒东坡,熟悉苏东坡就是自我改变的开始。一定要变成一个勤奋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能激励别人的人。
苏东坡传作文 篇6
《苏东坡传》是作者林语堂先生所作,初始稿为英文,后经汉化翻译引进回国内。林语堂先生一生致力于将中国国学经典通过英文的形式向世界进行推广,是一位极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大家。而著名的苏东坡更是不复赘言,东坡先生一生坎坷却极富乐天派,网上给其的评价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等等,可谓是全能至极。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例如牛顿、伽利略等在近代历史上具有伟大贡献的伟人,都不只是一面之雄,而都是兼具各家所长的多面手。因为这展现出了他们人性中的不同侧面,而这点东坡先生与他们是相通的。人物传记不同于史书和民间小说,人物传记类文体加入了作者个人对撰写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却又相对于一般小说的架空编撰要更忠实于史料。因此,经过同样多面的林语堂先生的再创作,《东坡传》中的人物必定也会是更为多面的。所以,今天在这里要谈论我对《东坡传》的读后感,我只能尝试从其中选择一个侧面来加以说明。
苏轼的作品集中,我一直最喜欢的是《定风波》和《临江仙》,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大气和飘渺,都是苏轼在不同时期面对人生的态度。苏轼一生起起伏伏,官场上的坚持自我导致他被多次流放。但苏轼依旧是那个苏轼,无论生活何等的不如意,却依旧是乐观洒脱如初。曾经有人这么评价过他,在遇见同样巨大的挫折时吗,李白选择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陶渊明则是一走了之,只有苏轼,苏子,东坡先生,选择一笑了之。所以,自古以来读书人对文学大家各有偏爱,却很少有人不佩服苏轼的。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出现、偶尔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吴复古。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下。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自在,仙风道骨。东坡先生与之出游之时,飘飘乎如仙人独立,晃晃乎浑然天外仿若一体。他的存在令人好奇,究竟是真有此人,还是他就是东坡先生精神上的寄托,意识外另一个自己?细细想来,如果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还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呢?自古以来超然世外的`隐者数不胜数,但真正为世人所记住的,缺如凤毛麟角。
吴复古提醒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忘却营营、超然世外。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因为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也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入世,出世本就在乎一念之间。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大概才是他内心真正所向往的。
但无论后人如何评说,东坡先生依旧是那个文人史上具有着独特魅力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可是那个竹杖芒鞋嬉笑怒骂间穿林赴雨的蓑衣竹翁,也是政坛上不愿依附他人而郁郁不得志的官吏,更是文坛上的一代巨擘,用自己的书法、文笔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人墨客。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他的才华横溢以及被人欣赏的文人气节。他的深情而不做作,悲情而不怨天尤人,更兼具历经坎坷的人生经历,或许这也正是他为无数后世文人所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苏东坡传作文 篇7
品《苏东坡传》苏东坡,或许在众多人心中,是一位名垂千尺的诗人,一位家喻户晓散文作家,稍了解一点的人知道他是一位书画家,佛教徒。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神世界更为丰富,人生阅历更为精彩的苏东坡。
苏轼热爱写作。他的作品,之所以能称为杰作,因为它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就犹如宝石之不怕实验,真金之不怕火炼。他是位彻头彻底的文人,他一生没有停止过写作,即使是身居高位还是被贬域外,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全家团聚,甚至在知道“祸从笔出”的情况下,都积习难改,热衷写作,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泄于笔端,或抒发儿女私情,或感慨兄弟情谊,或描绘山间美景,或鞭挞政治腐败。无论是散文,记叙文,还是诗词,小说,写得都如行云流水一般,表现精妙而得心应手,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能不求而自至。
苏轼是一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被贬谪到黄州期间,他修筑了一座临皋亭,据作者所言,这座亭子并不见得是可夸耀的,但在这位乐天派而言,却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使在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在被诬陷而受牢狱之苦时,依旧能够酣然大睡,也因此得到信任而释放。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他一生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南北,虽然是被贬而迫不得已,但他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性格深深扎在了大江南北百姓的心里。
苏轼也是一位幸福的人。他的三任妻子都对他帮助甚大,在他背后默默鼓舞着他,教他如何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苏东坡有一条原则“天下无坏人”),在他的一生中也添加了不少乐趣。他有一个与他志趣相投的弟弟苏辙,两人在一生坎坷的旅程中总是互帮互助,对彼此都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父母也都是明事理的学问人,对他从小的培育,从小的熏陶也是他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
苏轼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百姓中的好朋友。他坚持“君之为君……乃得自人民之拥护”并且坚持要革除王安石的新政中青苗法等一系列法律。即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依旧不计后果的坦率表达自己对百姓的感慨。从一个奏院监管到一个登州太守,又从翰林学士知制诰到被贬海南,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主观原则。
苏轼是水利工程师,是酿酒师,是书法家,是制墨家,是医生,是建筑师,是瑜伽大师,是佛教徒,是皇帝秘书……。在林语堂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性格多变,才华横溢的大家风范。
写一篇传记并不容易,需要收集各种资料,不能杜撰也不能仅仅是资料集合。林语堂先生用其犀利幽默而又独具特色的文笔描述一代天才,让读者读得畅快淋漓,且让我在不经意中也积累了不少苏轼名言。或许林先生与苏东坡有些许相似,一样的直率,一样的乐观,一样的幽默,一样的热爱生活,否则怎能把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把握得如此恰当而又准确?而且他们的行文都是行云流水一般,简洁自然,少了一份矫揉做作。仿佛这就是一篇自传,就是在从苏轼的眼中看待世界万物,让我们为他的升迁而喜,为他的贬谪而叹息,为他的释然而乐,为他的执着而感动,为他的才华而敬佩,为他的命运多舛而感慨。
整本著作思路清晰,每一章节都时时刻刻吸引着你让你读完,引用许多经典实例以及运用精彩幽默的文字描绘一位大家的出生到他逝世,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苏轼。“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苏轼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感谢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同感怀这位旷世奇才苏轼吧。
苏东坡传作文 篇8
他让语言和文笔中永远没有隔阂;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让生命因为语言而夺目;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让宋氏笔调源远流长……
——题记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人生之中难免会有些风风雨雨,当他遇到暗礁时,早已用阔达的胸襟将其粉碎,好一个旷古奇才。
苏东坡传作文 篇9
今天我写的是大文豪苏东坡,我上初二了,张老师是我们的新老师她是很棒的老师我们都很喜欢她。她刚一上任就让我们读一本书《苏东坡传》从开学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读完了这本书了。读完了这本书我有很多感想.........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他一生有许多的坎坷与悲哀。说到底,在于苏东坡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富贵荣华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可恶的事情,他的奋斗目标是在百姓的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百姓他们的愉悦和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阻碍,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一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坎坷与泥泞,可从他的诗中,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苏东坡不管怎样他依然能够挺起胸膛向前走。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作文 篇10
最近再次读了《苏东坡传》,获益颇多。
古今中外的文人数不胜数,我却唯独钟爱苏轼。原因有二:一便是其作品;二便是其为人。其作品豪迈、洒脱、果决;华丽的辞藻之下无一丝半点遮遮掩掩、拖泥带水,而又富含哲理。他的诗词文章,是绝不会留下后话,不存在所谓俗套的多余的“弦外之音”,这便是说,他是把他所想一吐无余了,这也是为何读苏词,末了只留下强烈的震撼的原因了。
苏轼的性格、为人,我想是千言万语也诉不尽。仅从生平而言我想杜甫与他最为相似:前半生锦衣玉食;后半生颠沛流离。不为别的',只因他口无遮拦、心直口快,因而成为了朋党之争的受害者。我想他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他兴办水利,注重农业发展,拯救广大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关心人民疾苦,他没有狂热地追求权力的欲望,取而代之的是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实干。他尽自己所能,为百姓所思所做。人们所敬重的不是权倾朝野、胡作非为的王安石;而是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地方官吏苏东坡。他的这些伟绩,我想比起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丝毫不会逊色,反之也许会更加耀眼。
他走遍大江南北,广交朋友无数。歌姬、僧人无一例外,他都一视同仁。他怀着一颗佛教徒的心,感化他人;无谓鬼神。他处世圆滑而无心机,嫉恶如仇而对事不对人。也因为如此,奸佞之人决容不得他的正气凛然。他一日不除,奸党一日不安。面对弹劾,他不为之所动,毫无畏惧,其政敌也无可奈何。狱中的他仍安心养息,鼻息犹如惊雷。被贬黄州,仍不忘记忧国忧民。自从“东坡居士”为人所知,他已矗立于人生之最高峰。
或许他真是因降生于天蝎宫下,一生祸多福少。而他是以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意念无转。他生于盛世,最终卒于乱世。
无所谓胜负,但结果显而易见。名列于元祐党人碑上的他最终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了。
苏东坡传作文 篇11
苏东坡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宋朝时候尤其以诗文出名,苏东坡,苏轼,东坡居士,历史的传奇,中华的瑰宝。虽然历史已过去,几千年已过去,但是苏东坡仍然带给人以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苏东坡由于参加王文良的政变,被砭下台。苏东坡虽说是一于官场,却得意于人生。他在隐居的这些年里培养了随性,率真,乐观,洒脱这些良好的品格,他也变得向往自由,豪放乐观和豁达。
其实苏轼最大的一个爱好就是夜游。他那片牛肉与酒的小文记得就是一件夜游的行径,可是这个夜游的行径却非常不可思议。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地方官是不能饮酒的饮酒必须要受到处罚,但是苏轼不仅饮酒,而且大醉,却是必定要受到处罚的,但是苏轼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入肚无脏任见大王”。从这里便可以看出苏轼的任性放荡率真的性格也可以看出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心态,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呀!
苏轼有一句诗: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诗便是苏轼任性,随性,向往自由的表现。苏世隐居期间他没有了自由,更被束缚起来,这是多么的悲惨,但是他却毫不放弃。是,不能在现实中找到自由,在诗中找到自由!这是一个诗人豁达的胸襟与乐观的态度。他也给我们后人带来许多的启示,珍惜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苏轼有一篇乞丐的故事也很有趣味。这篇文章写出了他当时乐观的胸襟与豁达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才是对他隐居生活最好的描述虽然他当时无人与它为伴,但是他的内心是非常幸福的,因为他从他的因为他从平凡之中感到了幸福感到了快乐。就是快乐很简单,快乐隐藏于平凡之中。
是的,正式苏东坡的乐观,洒脱,旷达的胸襟,才成就了他的一世英明,他的文学造诣,是他的成功,是他得意于人生的见证!
苏东坡传作文 篇12
东坡,咏诵着千古绝唱乘风而去,笔头千字、胸中万卷的你,是否感受到了那琼楼玉宇的高处不胜寒?
你的人生之路充满坎坷又铺满阳光,脚踏一叶扁舟,眼观沧海一粟,你总爱在缺月梧桐下幽人独往,在沙洲寂寞时拣尽寒枝。你在落红、浮萍、晓雨中萦损柔肠,在春色、尘土、流水里泪洒三分。原来你也有柔情的一面!
你是那样的超然洒脱,你眼里只有花谢酒阑、洛水清波,不知不觉中,一点微酸已着枝头。捧一曲流觞月,思一腔今古情,噢,原来你也会在寒庭疏篱中斟满愁酒,一晌贪欢。
你有了青青的竹杖、破旧的芒鞋,烟雨后湿漉漉的蓑衣就好似一个旅行者,其实,你一直是个旅行者,每到一处都会留下千古诗篇。你说让世间一切的不如意都随大江东去,人生如梦,应当潇洒一回。于是,悠闲时,你在山高月小处歌窈窕之章;寂寞时,你在庭院深深处赏积水空明,噢,原来你也会在谈笑间指点江山,看樯橹灰飞烟灭。
曾经的恩爱夫妻,今日已天隔一方,有多少次在梦中回到家乡,梦到妻子在小轩窗里正梳妆。妻子应该认不出自己了吧,十年的风尘早已改变了自己的模样,两鬓已尽染微霜,岁月也在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只有相顾无言,任泪水千行流出。你也是个多情的人啊!在梦中,你用柳絮轻拂妻子的面颊,在空蒙细雨中为她轻吟低唱,在曲径通幽处与她共赏一池春水。可是梦醒来,只留下燕子楼空的感慨和千里孤坟的凄凉,噢,原来你也会一梦十年,为失去的爱人痛哭一场。
西湖的苏堤让你永远被江南父老铭记,于是烟雨后有人将你的蓑衣晒干,春风料峭时有人为你温一壶热酒。闲暇时,你泛舟西湖,看水光潋滟;幽静时,你闲庭信步,观花开花落。你的政绩像你的诗文一样流传千古,在江南人民的眼中,你的`贡献才是让你真正名垂青史的原因。
你的处变不惊与乐观豁达,让你的身边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挚友,你们一同吊文章太守,一起歌杨柳春风,看多情流水伴人行。酒酣时,一同会挽雕弓射天狼;开心处,笑问谁家水调唱歌头。你是那样的正直惜友,因此你每到一处都会结交许多朋友,都愿与你一起聊发少年狂,千骑卷平冈。
时光流逝,东坡,你的江山才气离我的目光千年已久。万古千秋,中华文坛,因你的出现而更加流光溢彩。我想,千百年你一定在高处俯视人间,祝福着苍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传作文 篇13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阙著名的《卜算子》,述说了一位天下之奇才的遭遇,他——就是苏东坡。
余秋雨先生便这样说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峰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以上便是余先生的赞誉。对文化的界定,人们一直是莫衷一是,自古以来人们各抒己见;但对苏东坡,评价似乎已经成为了毋庸置疑的五个字——天下之奇才。这位文人,“战”着的光阴似乎比站着时光还多,为何而战?为文化。
命运多坎坷,他却在站着,而且是“战”着,占据了人们的论述,也成为文坛佳话。宋神宗时,文化的发展的领袖是苏东坡,否则,文化的发展一直是在彳亍。天下之奇才,无人可及。
但一群小人,把这位文化与文明的代表者逼到了“法庭”上——乌台诗案,将这位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一部文化史,把这一幕记载了下来。这本来的无端风波,引得我们惊心动魄。
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给了我写苏东坡的启发。“乌台诗案”过后,难言的孤寂在苏轼的心中萌发,使他彻底摒弃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循着文化,艰难地向上寻,寻啊寻,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地脱胎换骨,也使他的文化才情获得了蒸馏和升华。
当他褪去了浮躁,完成了涅槃,铸就了天下之奇才——苏东坡,才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苏东坡。
人,在逆境中迎难而上,才称得上“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传作文 篇14
夜深人静处,点一盏夜灯,轻轻翻开厚重的封面。高山流水画,湖泛孤舟图,附上苏子的诗文,为这静谧的深夜增添一份宁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曲《水调歌头》跨越千年,道出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寄情于月的最高境界。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曲《西江月》流露出身处他乡的悲伤凄凉,报国无门的无奈叹恨。
没有人会否认苏轼的才气,这位豁达洒脱,不拘小节的天才,他的潇洒气质早已深深地刻在每一句诗文当中。相比于他的才气,更能征服别人的是他随遇而安的洒脱。
二十岁便考中进士的苏轼,在官场崭露头角,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和皇帝的认可,从走出眉山到进京为官,再出任地方官,苏轼的前半生走的很顺利。四十三岁的苏轼,才气正盛,心直口快,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可恰恰如此,苏轼创作出了自己诗词人生的巅峰之作,《赤壁赋》《赤壁怀古》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此时的苏轼,不再叫苏轼,苏东坡成了他所为人熟知的名号。在苏东坡眼中,自己不过是把变法的种种不妥吐露了出来,尽管在狱中走过生死一遭,重获自由的苏东坡依旧不改本性,连苏东坡自己都自嘲无可救药。至于他后来被贬惠州,儋州。
无论处境如何艰难,你总能在他的诗句里寻得快乐。苏东坡甚至把儋州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苏东坡没有怨人忧天,没有因此消沉下去,而是随遇而安,无论他被贬何处,总有一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样子。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位旷达洒脱的乐天派诗人总能笑对人生的.风雨,在生活中找到乐趣。他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酒,能将自己的激情寄托于美食。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在苏东坡眼中,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确,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东坡的才气固然是他驻足文坛的底气,但是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才是他永垂不朽的魔力。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是因为这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生活态度,苏东坡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字,而是一具清白澄澈的灵魂,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待生活随遇而安的精神象征,更是屹立世界文化之上的精神符号。
苏东坡传作文 篇15
词如其人。他的豪迈众所周知,故而他不经意间所流露的温柔和深情,才更为动人。
苏轼十六进京赴考,虽因考官的失误只得摘取榜眼,但事实上,他却是那个真正的状元,称其“鬼才”不足为过。贬至黄州时,那一首《赤壁赋》掀起了文学史的惊涛骇浪,拍碎了多少诗人“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美梦。晚年的.苏轼,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狂傲和老当益壮的豪情,亦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荡气回肠的气势和超脱潇洒的神韵。
文如其人——他是浪漫之诗人,豪放之词家,超脱之文人。他的豪迈众所周知,故他的温柔和深情才更为扣人心扉。一首《江城子》,字字悲凉,句句断肠,无奈“十年生死两茫茫”,读来令人无语泪涟涟。一直以来,苏轼在人们眼中,几乎成了“乐观”的代名词,似乎他流露出的情感中有一丝悲哀都是令人诧异的。殊不知他也是人,而非仙非神。“小轩窗,正梳妆”,恍然间,他记起了亡妻梳妆时的娇美,他都记得,他没有忘。即使相隔十年,相隔阴阳两界,他都没有忘。辛酸泪,无处诉,月夜孤身一人,身居他乡,哭成此词,何人不感慨?何人不动容?
苏轼的人格魅力难以琢磨,他像一个熔炉,将“儒”、“佛”、“道”三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思想巧妙地锻炼融合在一起。他积极入世、忧国忧民;不计得失,信奉众生平等,却又认为死生是相生相成,追求内心平和。然而,要清楚苏轼究竟是怎样做到的,我们就不得不提“乌台诗案”。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轼的弟弟苏辙如是说。“乌台诗案”,他被小人诬陷,虽死罪可免,但却活罪难逃。一贬至黄州,二贬至余杭,三贬至琼州。琼州即海南,宋时仍是荒夷之地,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贬,再贬,贬至无可再贬之地。问起:“恨否?”他只是笑着:“何为恨?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我不是苏轼,也无法真正明白,这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后,究竟有多少的情感在其中。这是种对自己,对小人的释然、包容,而其中又有刻在他骨子里的积极、乐观与旷达。或许还有些什么。但是,由一个被迫坠入深渊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感受只有震撼和千万分的心疼。
苏轼有情有愁,他是个俗人;他的思想是汲取了世间精华,又仿佛脱离红尘。世人皆说李白是腾飞成仙,陶渊明是遁土化灵,他们都是“仙灵”。然而苏轼不一样,至始至终,他都在人间。
苏东坡传作文 篇16
苏东坡是一个人,但也不是一个人。
因乌台诗案被贬后应付中庸好友劝诫信时的他,是一个人,处于世俗无法挣脱,但转眼间逍遥于山水,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他又不是一个人,因为没有一个人为可以在事业上升期面临如此大的挫折还能如此快活,来到黄州后借地种田的他,是一个人,苦于生计;但在享尽荣华富贵后仍乐于躬耕山野间的他,又不是一个人。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面对从钟鼎玉食到粗茶淡饭的转变后如此从容,甚至乐在其中。
叶嘉莹先生曾在《说初盛唐诗》中将苏轼称为“人而仙者”我想这再恰当不过了。身为人而能够以仙的气度淡化身为人处于俗世中的.烦恼,这无疑是对苏轼性格的高度概括。尽管他的“仙气”让人着迷,但他的“人气”也是其人格魅力的重要表现。
他有携女子入佛门的仙,也有认真学习佛理的人;他有泛舟赤壁,醉心艺术的仙,也有勤政爱民的人;他有遍寻美食的仙,也有思念亲人,吟诵水调歌头的人。
对于学习的认真,有如“读《阿房宫赋》至二鼓”而洒然不倦,勤政爱民,有去除杀婴陋习,修苏堤的丰功伟绩这些都是他“人气”的体现。
为人时勤奋、仁厚,为仙时从容,洒脱。
为人当如苏东坡“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为仙当如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作文 篇17
余光中先生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苏东坡在自己跌宕的人生中把乐趣发挥淋漓尽致的一个“神人”。“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说的便是如此。
东坡初次到黄州,一个曾被皇帝称赞的大学者用牛、锄头、镰刀、草帽代替了自己的笔墨纸砚,开荒破土,只为求生。苏东坡坦然地面对了自己生活中的低谷。他在田野、集市、水畔追着农夫,商夫、渔夫谈天说笑,不拘礼俗地和朋友半夜饮酒烤牛,“研究”黄州价格便宜的猪肉,略带小得意地写下了《猪肉颂》:“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若丰子恺所言:“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苏东坡是一个不可药救的乐天派,而生活真的`不是处处顺利,前方路途真的不是光明一片,心中会有落空感,孤独感,像跌入深渊,冰冷、窒息、无处可逃。可东坡,是那个坦然遇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是那个又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的东坡,是那个奋起力争“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东坡啊!东坡说西方极乐世界从未与我分离,他从时代中超越,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选择风骨刚健,他用自己的性灵温暖所经之处。东坡一生都在他构造的极乐世界中书写自我,等枯树发芽,待石头开花。一生四处游走,阅尽了一草一木,阅尽了人情世故,拥有的是开放的格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
苏东坡传作文 篇18
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笔下的东坡居士似总以挽着笑意,幽默亲切的形象出现,然而大部分时候,他的生活正处于颠沛流离的纷杂之中;尘世给予了他太多不幸,他却回赠以由内而生的幸福和宽容。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在于解脱原有的束缚活出真实的自我。梁衡说生命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我常想,东坡居士的一生算是完完整整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被贬黄州时,自然超脱的田间生活让这个大学士开始改变自我,他以足够敏感的内心洞察世界,以笔为刀解剖着自己的灵魂。灵魂深处,他“看见了人间的残缺”,心灵产生蜕变,也反映到了他的作品和生活中。林语堂先生说:“刻薄的讽刺、尖锐的笔锋,一切激情与愤怒都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光辉、温暖、亲切、宽容的幽默感,绝对醇美,完全成熟。”
同时他完全没有被生活压垮,反而开始创造起美食。如今颇有名气的东坡肉,便是在黄州期间发明。我们甚至能清楚地看到,数百年前他快乐却又忙碌地忙活的'身影,而它又是怎样不可思议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仰慕他的才学,敬其爱民,可归根结底,爱的是他经岁月积淀下来的人生态度,酝酿、发酵出的陈香一再滋润着今人的心田。他降临尘世64年,历经坎坷,如今用尽一生的浩然之气与世长辞,却为我们留下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快乐作为万古不朽的宝藏。
苏东坡传作文 篇19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作者在其中写道:“年少时,总以为苏轼苏东坡不是一个人,后来,越了解他越发现,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是苏东坡。”
我赞同这种说法,毕竟谁也不能否认命运轨迹的变化对苏东坡产生的深远影响。少年苏轼进京赶考,中“进士及第”,其才华深得欧阳修赏识,不久便名动京师。在京城名声大噪的苏东坡显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上述大谈新法的弊病,惹恼了新任宰相王安石。他也因此被迫自请出京。他先后辗转杭州、密州、徐州,无不是兢兢业业,在地方上造福百姓。苏轼年少气盛,胸怀大志,极具年轻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遭新党诬陷,险遭杀身之祸,最终被贬黄州。黄州是苏轼生命的终点,是苏东坡生命的起点。初到黄州,苏轼便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方巾,穿上农人的芒鞋短褂,筑水坝、建鱼池、请教老农、喂养牲口……自封“东坡居士”。从苏东坡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看淡放下,是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淡泊,是贤者乐观豁达的胸襟。
当苏轼遇到苏东坡,“他们”便成了“他”。他欣然、超脱、负责。他有趣、豁达、潇洒。一如林语堂所言:“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
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作文 篇20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读着苏东坡这首耳熟能详的佳句,看着他的苍劲有力的字迹,在苏东坡纪念馆体会不一样的西湖。
讲解员抑扬顿挫,旁征博引,让我们听得着了迷。了不起的苏东坡令我们肃然起敬。
苏东坡两次在杭州为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疏浚西湖,利用淤泥,筑底堤修桥载柳,方便南北往来,又可休息欣赏西湖美景,两全齐美。自创东坡肉,犒劳民工,更是留下了千古佳话。老市长,勤政爱民,造福了杭州人民。
苏东坡诗词书画一绝,身为八大家之一,文化瑰宝不可估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千古名句,道出了西湖的.妩媚风情,独特的韵味。苏东坡的诗让天下人结识了西湖,美丽的西湖更是把诗融进了每一个角落,相得益彰,让人不由得拍案叫绝。
读了苏东坡的诗,还知道了苏东坡很有情有义,对结发妻子,矢志不渝,曾专为妻子写下了传世之作。热情好客,朋友遍天下。
在这小南湖畔,聆听西湖的声音,这长长的苏堤,让人们自然而然想起了苏东坡,感慨苏东坡的真知灼见,高瞻远瞩,炎炎七月里,轻抚着西湖的风,苏公堤上品味西子韵味,真是快哉!
苏东坡传作文 篇21
那两鬓斑白的中年男子,双手倚杖,对着那波澜壮阔的江面,在苍茫的夜色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他的头发不再漆黑,额角平添了几许皱纹。他的眉眼清秀而俊逸,双颊微红,狭长的双眸微有醉意,憔悴又难掩风流。他,就是苏东坡。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下这首词,已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了。他仰脸,望着那凉如水的夜色。新党们都在干什么呢?又是在想方设法陷害他一般心无城府的人吗?又要制造下一桩乌台诗案吗?他苦笑了一下,恬淡又暗含愤懑。
北宋百姓,眼看着,就要因宋神宗对西夏的勃勃野心而过上民不聊生的生活,宋神宗终算暂停了西征的'脚步,换得片刻安宁。而他,也因乌台诗案谪居于黄州,换得些许宁静。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经常愤恨这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功名利禄,停止奔走钻营?可人在世上,身不由己,他心怀凌云壮志,却无从实现。他呆呆地眺望着那一望无际的江面,“夜阑风静穀波平。”深秋时节,略微有凉意,冷风钻入他的衣领,他忽然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他想伸手抱一抱那湛蓝的江。可一阵冷风吹来,灌入他的衣领,他终于打了个冷颤,清醒过来。静谧的江面就如朝廷,表面云淡风轻,实则风起云涌,勾心斗角。他又一次嘲弄地笑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当人老了,有些人会渐渐地在大自然中找到归属感。因为,她美。她是由内而外的美,是清澈简单的美,是不掺杂一丝杂质的美。厌倦了凡世,看破了红尘,便开始向往那些简单的风景。
他被家童关在门外,却丝毫没有责怪的想法。他聆听着江声,想起了很多,他想起了自己已故的妻子王弗,他时常会梦见她,熟悉的窗前,熟悉的眉眼。他想起了将至的中秋,又想起了曾经的中秋,家乡的中秋,那才是真正的中秋吧。自己也曾是无忧的少年啊,带上时兴的头冠,雄赳赳地大摇大摆地上街去啊。
他苦笑,谁没个过去啊。可是若享受过安居乐业,谁又甘愿再一次颠沛流离呢?
从北宋到南宋,从眉州到黄州,从少年到男子,从夫妻恩爱到孤独一人,甚至天人永隔,有时候,不过一个转角的距离。
苏东坡传作文 篇22
满怀敬畏之情写下这个标题,深怕自己稚嫩的笔会亵渎你的名字。
瑟瑟秋风,萧萧秋雨。你孤独一人来到黄州。说你孤独,原来的亲朋好友因“乌台诗案”纷纷离你而去,快的令人瞠目;说你孤独,当你被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走向黄州时,那些淳朴的老百姓竟然不知道你就是当年名震京城的才子诗人。
漫漫流放之旅,你的心也一如通往黄州的路一样凄凉。想当初,你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荣耀。21岁参加进士考试,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让当时的主考欧阳修自叹弗如。当你进入当时的政治中心,准备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你的身上,快得让你不知如何应对。在被关押了103天之后,你终于被惜才的皇帝放到黄州这个地方。名为团练副使,其实是要你在那里好好闭门思过。
当一场巨大的灾难毁灭不了你,它就将注定让你更强大。确实如此,当朝廷和文坛所有的脏水泼向你时,当你伤痕累累的走向黄州时,这个地方已经在准备迎接你这个伟大的人物。黄州这个曾经三国的古战场,有多少风流人物在此闪亮登场。黄州此刻也正以它宽阔的胸怀在接纳你。
黄州的生活是贫苦的,为了生存,你一如陶渊明一样,在东坡躬耕。你那只拿惯如椽巨笔的手拿起锄头时,我似乎看到你自我解嘲的笑了。
黄州的生活是孤独的,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种孤独源于一种对理想的坚守,一种人格上的坚守。
黄州的生活是豪放的。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让你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你的内心也一定汹涌澎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对历史人物的`仰慕中包含着一颗渴望建功立业的心。这首千古绝唱谁能想到是在生命的最低谷被豪放高歌!
黄州的生活是洒脱的。沙湖看田归来,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独你在雨中高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怕?”这雨中的一声怒吼喊出了心中郁结已久的痛,更是对周围小人的一种应战宣言。“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花开花落的从容与洒脱。
在与大自然无数次对话之后,你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从此你的名字叫苏东坡。你把处于“江湖之远”的贬所,视为建功立业的疆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当你的人生之舟搁浅黄州时,你解救了数名女婴;当你的人生之舟搁浅惠州时,一道苏堤是你人生辉煌的一次见证;当你的人生之舟搁浅儋州时,一口口井也成了你的生命之源。
今天,每每读你的诗文,我都在与一个伟大的灵魂对话。你身处逆境,达观向上、超脱豪迈的积极处世态度值得我学习和追求。在和你的每一次对话中,我的心灵总是得到净化、陶冶和升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任时光老去,历史的长河也会留下您的名字——苏东坡。
您是我心中永远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作文】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作文02-14
苏东坡传作文04-28
苏东坡传作文(精选5篇)07-01
苏东坡传作文(合集5篇)07-01
苏东坡传作文(通用18篇)10-14
苏东坡传作文汇编5篇07-01
苏东坡作文06-22
苏东坡的作文09-14
追寻苏东坡作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