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作文> 对话辛弃疾作文

对话辛弃疾作文

时间:2023-07-29 08:40:09 晓凤 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话辛弃疾作文(精选31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话辛弃疾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对话辛弃疾作文(精选31篇)

  对话辛弃疾作文 1

  有谁能懂得你这位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我知道你的词并不是用墨书写成的,而是用刀剑沾着你的血与泪涂抹而成的。建康赏心亭,你拍遍所有的栏杆,只恨刀剑不在手,战场不在旁,只能发出一声声空有热情却无人响应的呼喊。

  你本可以安于自己的职位,安享晚年,可你总是不愿意这样苟且的活着,纵使被国家闲置,你内心对于祖国的热情却从未退减,你那颗爱国的炽热的赤子之心,总在不停的跳动,激起你一身报国热血。你不惧在刀尖上滚过,你不在乎于千人之中取上将首级,你不怕战场金戈铁马生死只在一念之间,可是你心心念念的朝廷,你愿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朝廷连这样无人敢做,也无人能做的事也不愿派遣给你,你内心的痛楚,又有谁能体会呢?

  你总说,堂堂九尺男儿,就该保家卫国战死沙场,你从小就使枪舞剑,只为报效国家,你没有别的心愿,只是心痛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你若上了战场,说不定又是一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岳飞。只是可惜,你从未有过机会,你对国家民族的那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从未冷却,而你那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却无处用。

  你明明有一身报国志,却阴差阳错以词而闻名,不同于那些风花雪月和无病呻吟,你的词总是不忘国家,不忘民族,不忘大义。从爱国将士到爱国词人,你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是的辛字含义,纵然一生不能上战场厮杀,你也不后悔,你也愿意为守护疆土奉献自己一生的热情与精力。我无法想象你内心走过怎样艰辛的历程,做一个笔与剑并用的人,你用鲜血染红了刀,蘸满了笔,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你心酸却传奇的一生。

  想到一句话“阳光总在风雨后”,我曾经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但你的出现,我对你逐渐深入的'了解让我对这句话的信任产生了裂纹,为何你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无人感动,为何你兢兢业业,力求做到最好的表现无人赏识,为何…对于你,我有太多太多的疑问,你是被上帝遗忘的那个人,你的默默耕耘却从来没有收获过。不过我相信,你的才华虽不被当代人理解,你的名字却会永远刻在我们的心中,你是永恒的英雄——辛弃疾。

  对话辛弃疾作文 2

  你是威震八方的爱国将领,心系国家安危,一心恢复中原。你在得知耿京被叛徒杀后的勇敢果断,令我钦佩,这也使你名重一时,“壮士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韩侂胄表面上对你重视,实则利用你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令你伤心不已。你怀着杀敌报国之心所写的《美芹十论》被无情地拒绝,我为你伤心,为你落泪,为什么?为什么苍天要如此弄人?世道炎凉,官场黑暗,一次次浇灭你内心那一团炽热的火。我为你不平,为你不甘,为你只能在青灯前执笔书写豪情而不平,为你只能在壮志难酬中了度余生而不甘。你在六十五岁那年,仍心系国家,写下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展你报国之雄心。我无法忘记你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相信,你已在沙场上驰骋。

  你是震撼宋朝文坛的“词中之龙”,你的诗慷慨豪放,将你内心之志表现的淋漓尽致,每次诵读你的诗,内心都久久难以平静。你伤心时,我陪你落泪,你高兴时,我陪你大笑,你沮丧时,我陪你难过……兴许是战争磨练了你的意志,诗中尽显铁马金戎的豪迈气概。可是,你为何总是忧伤?大概是因为壮志难酬,你为不争气的南宋朝廷倾尽心血,却因一次无法挽回的失败,被专横的武帝打上叛徒的烙印,身陷胡沙,但你并未因此而熄灭了内心对国家的热爱,写下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名句,这更令我佩服,也许别人眼中的你是那么傻,为一个不争气的国家这样,可我认为你是对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对你的真实写照,你的每一首词都那么慷慨豪放,将你内心之境与性格投射出来

  你逐渐走远,在你的背影中我看到了你的寂寞与无奈,你寂寞于满朝的苟且偷安,寂寞于社会的黑暗,无难于南宋朝廷的不争气,但你人生信仰一直未变,杀敌报国之心从未移动,你是一个英雄,一个真真正正傲立于天地间的英雄。

  你慢慢消失在地平线上,留给世界你远去的背影。

  对话辛弃疾作文 3

  宋代风雨飘摇,无论是汴京的喧嚣还是临安的苟且,都笼罩在阴云密布的灰蓝色之中。那灰瓦的天空下,宋朝月沉西子湖。我将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望我们的.朋友——幼安。

  我在起义军中找到了他,这时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他联络朝廷。正当他沉浸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喜悦中时,义军溃散,他失落至极。所谓“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这是他的第一次受挫。

  我在朝堂上找到了他,只见他对皇帝发表《美芹十论》,“今日之事,朝廷一於持重以为成谋,虏人利於尝试以为得计,故和战之权常出於敌,而我特从而应之。”他不忘结合历史劝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可惜皇上依然畏惧靖康之变中,错失良机,而他也只被派往地方做官,远离战场。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这是他的第二次受挫。

  我在他的乡间田园找到了他,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曾经的一身转战三百里,一剑曾挡百万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便化为泡影。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是他的第三次受挫。

  我在北固亭找到了他。他看穿了南宋小朝廷偏安的懦夫相,明白身前身后名不过是可怜白发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看着历史的兴亡,想着自己的经历,不禁感慨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最终也没能实现心愿,这是他的最后的挫折。

  对话辛弃疾作文 4

  有壮志未酬的忧伤,有孤愤抗争的凄凉!是他,辛弃疾。

  血战沙场的豪迈,超拔众生的气度。这似乎与一个词人毫无关联。但,辛弃疾却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终生爱国,国家于他来说,不只是一片深爱的土地,更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他与同乡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不同于李氏的'婉约优美,辛弃疾向来以豪放著称。在他的词句中,张扬的是他最真实的情,然而细究字里行间,却又有难以言语的悲伤。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夕佳节,热闹非凡。众生狂欢,却只有他独自在寥落的灯光下,独自伤怀。也许他不愿意同流合污,但注定了他将孤苦伶仃。

  他一直想着收复北方,他的抱负成了毕生的追求,一生都未曾止息。然而,在南宋小朝廷特有的氛围下,也只能含恨而终,在六十八岁的年纪,临死前还喊着杀敌。

  今天,辛弃疾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无以伦比的信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下,江水缓缓流走,纵使有浓阴阻碍,江水依旧向东流。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他是惆怅的,但又是鲜亮的;心情黯然却又充满力量。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肯定充满遗憾;可在他的诗句里,却满是豪情壮志。

  一生风云激荡,勇立潮头;是他,辛弃疾。

  对话辛弃疾作文 5

  听惯了“众里寻他千百度”,原贸然以为辛老是僵卧溪堂、伫立愁苦的词家。殊不知辛词婉约中的淡淡情愫含有深沉的政治意味。“词人的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有人说他的豪迈词作稍过了火,也有人说他晚年开始收敛、甚至懦弱。我认为这些言论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评价辛弃疾。

  他,以武起事,由文而武。在手执软笔时,他失去了钢刀利剑,但没有失去一个武人的信念。他真正奔走沙场的时间只有二十余年,但他的一生可以说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士。他是一个悲愤的武士。闲置二十年对一个满腔热血的武人来说岂止是羞辱。“闲愁最苦”、“烟柳断肠处”都无法真实地描绘辛弃疾心中的痛苦。能让一个九尺男儿写下“断肠”之词,可见他的内心已被煎熬地何等苦闷!后人读着他所谓的婉约名作,读到的是令人怵目的呼唤,使人感受到在他内心堆积已久的愤懑。

  他也是一个可悲的武士。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一遍遍的.哭声、一次次的表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看着金人的势力日益壮大,南宋疆土收复可能日趋渺茫,再加上自己又不被委以重任,辛弃疾心中却还是存有希望。他仍幻想自己的坐骑如曹操的卢那般奔驰于沙场。在大势不在时,仍念着“赢得仓皇北顾”,再“问何人会解连环”,实在令人读罢心中隐隐作痛。南宋局势已无力回天,空有满腔抱负,任凭如何宣泄,也无济于事。可辛弃疾依旧问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心情已经不能用悲愤来形容,在后人看来,则已是一种可悲!难怪说他因爱国而生怨,听说在一二零七年的九月,他去世前仍是嘴里不断这喊着“杀敌”知道咽下最后一口气。他有着岳飞的霸气,却不似岳飞的境遇。在晚年的诗作中,他流露出了些许感性的内容,在那首《青玉案》中,不在笑语盈盈中,不在宝马雕车中的脱俗女子仿佛是他自己的写照,他把自己比作是孤高自恃、自甘寂寞的奇女子,这无疑使人感受到他处境的悲凉。一个堂堂武人竟落得如此境地,真是人生一大悲剧。

  辛弃疾的可悲缘于他的生不逢时。倘若他能遇到刘备、孔明这样慧眼识才的君王将相,假使他能够生活在国泰民安的盛世大唐,或许他的命运会改变吧。也许凭着强壮勇猛,它能助蜀汉一臂之力,抑或成为像魏征、狄仁杰这样的贤相。虽然,中国历史舞台上会少一个大词家,但肯定会留有辛弃疾的名字。辛弃疾作为一名武士,一生都念念不忘着战斗,虽然跃马横刀的日子屈指可数,但他仍是一名武士,是一位被后人景仰的英雄。

  对话辛弃疾作文 6

  我的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所以我小的时候家里就有很多书,这大大培养了我的兴趣爱好——读书品诗,我最喜欢的两个词人一位是被称为“易安居士”的李清照,另一位便是字幼安的'辛弃疾了,说来也巧,这二位也被合称为“济南二安”,只不过词风大有不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一位直抒胸臆,气质豪放,另一位则委委婉婉,字字句句溢满柔情。但这篇重点写辛弃疾,所以我便便叙一叙我与这“稼轩体”的奇缘。

  我喜欢辛弃疾的诗,他的诗豪迈奔放,我初次对他感兴趣,应是来自他的一首小词,那天我在上网,突然被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惊艳,我被提了兴趣,满网络的搜这句话以及有关这句话的一切,后来寻寻觅觅,看着一小帖,顿时明了,原来这句话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而后又有其他事影响,也没闲心关注,便渐渐忘了这事。

  让我重新提起对辛弃疾兴趣的是一首歌,我也不晓得你们听过没有,那歌名为《狂浪生》,我听时,深深被歌词吸引,只听那人唱道“醉里挑灯看剑却无战鼓狼烟昨夜谁趁东风楼阁轻声叹扬鞭策马问天为何敢怒不敢言凭谁问我把五岳悬凭谁问我把五岳悬”,动感的旋律加上部分恰到好处的戏腔,演唱人慵懒的音色,都让我为之着迷,我看着歌词,不禁猜想一番,我有无意间得知那个是为辛弃疾所创,我便觉得要了解他的生平经历。

  此后,我也摘抄了他不少的词,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又比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或者对他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朗朗上口,心爱不已,尤是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亦或是末处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大多都是爱国的情谊。

  对话辛弃疾作文 7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南宋灰飞烟灭了,留下一段凄楚的梦。梦里依稀,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仗剑走边关,执笔抒豪情,“吹角连营,挑灯看剑”。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华丽辞藻,唯有一腔热血,浩然正气。想当年,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率义军,抵金寇,保国土,征战于崇山峻岭间,与万千热血男儿一起将青春挥洒于刀光剑影中。动乱时期,刀笔相随,一字一词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笔能绘出千古美文,却不能力挽朝廷于狂澜之中,使之免于战火,免于崩裂。

  他的笔端,除了豪迈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郁悲壮。腐败颓废的'朝廷,千疮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热的民众,凝结成他心中恒久的忧伤与凄楚,沉郁与悲凉。一腔报国良愿最终只能化为铿锵文字,响彻历史长空。

  无奈,除却无奈还是无奈。他不愿学晋代的张翰,贪恋家乡鲈鱼味美就选择归隐,更鄙夷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他一心想着何日方能铲除顽敌,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然而,岁月流逝,恢复中原之梦终究成空,空余下文人的一腔遗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或许他在这个世间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苦闷。

  他眷恋他所眷恋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选择他所要选择的,他摒弃他想摒弃的。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他感到一种无限的悲凉。他的梦似水,在流淌,他的心思在天涯飘荡,思绪无常,“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一个字:愁!

  愁得无以言说。

  细细想来,眼看着万里江山化为焦土,这忧国忧民的优美诗词自是字字含“愁”。历史,如洪涛滚滚而来,转瞬之间又滚滚东去。岁月碾走的只是往日尘烟,留下的却是词人永恒的精魂——豪放悲壮之词,千百年来,回响不绝。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历史的风云隐隐淡去,我依然听见他内心的铿锵呐喊,依稀看见他披甲上阵冲锋于刀光剑影之中。

  对话辛弃疾作文 8

  半醉半醒中,你将长剑轻放于膝上。烛火在剑上跳动,映出了你眼中的炙热。

  我好像看见了你的军营生活。将士们或坐于木桩之上,或席地而坐,围着篝火,刀尖上烤着大块大块的肉,手中弹拨着五十弦,大口大口地喝酒。嘹亮的'歌声划破夜幕,被飒飒秋风一带就带出了万丈豪情。然后被推向深处,推向渺远。而你,辛弃疾就在期间。

  于刀光剑影中,我好像又见到了你。你脸颊上溅着斑斑点点的血迹,手执长剑,心持爱国情,鲜衣怒马,少年意气风发,奋勇杀敌。正如你所说的那般,“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身先士卒,奋勇上前,厮杀声响彻天际,铠甲与刀剑在烈日下闪着报国的光影。

  少年,你的梦,不,是你一生的梦就是杀敌报国。可是,梦终是梦,梦醒一切便散了。手执长剑,身骑战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你被困在这小小的田地间,被世事所磨折,壮士再难酬。可你心中名为报国的光从未熄灭,你便以剑为笔,以雪为墨,沥血成诗。

  你写《破阵子》写《南乡子》写《水龙吟》写……你在后来改号为稼轩。可我知你心中的“幼(佑)安”报国,从未改变。你登上北固亭,看着远方,“何处望神州?”疑问一出,心中早已血流成河。一阵风吹来,将你的思绪吹散,吹向远方。你想起了你的剑,想起了你的白发,失落惆怅,悲伤叹息,“了却君王天下事”,完不成了,一身傲骨被折弯碾碎,转而又重组。你大抵也是想:大宋还需要我吧?!你便和着热血,写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执笔直呼:“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从未放弃,也从不想放弃。

  我有些不解,朝廷如此,负你一腔热血。为何你就不曾想远离?读你一首首的词让我明白:世事磨折仍不悔,沥血为诗终报国。这就是你,这才是你——南宋伟大爱国词人!

  对话辛弃疾作文 9

  守望复国成为一生的志愿,将辗转迁徙的生活灿然守望成一朵斑斓的花,何尝不痛并快乐着?

  ——题记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彼时,你尚年少,满腹经纶,学识过人。书生意气,雄姿英发,你全然不知愁为何物,不知你的身上,承载着父辈沉甸甸的希望?虽身处中原沦陷之地,然不经世事,阅历浅薄,如何知“愁”为何物?自然可以登楼赏玩,守望,带着年少的轻狂和满腔的热血。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你用乐观的眼光守望前方,看到的不过是南宋鲜花覆盖着的坟墓。于是年仅二十一岁,你就参加了抗金义军,从此百经沙场,披荆斩棘。“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是多么的英姿飒爽!之后,你便受任了湖北、江西等地的抚使等职,你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守望出了不一般的文韬武略。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美芹十论”是你书生意气的全部心血,你以为寂寞的独放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你飞蛾扑火般张扬,换来的`不是重用,而是被猜忌被中伤被排斥被打击,你瞬时悲从中来,不再是“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了,“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你守望成了他英雄失意的最好感叹。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看着满目疮痍的南宋江山,回忆起当初沙场秋点兵,弓如霹雳弦惊的豪情,痛苦矛盾悲愤溢于言表,万般愁绪皆堵于心,于是你张口也只能叹秋之悲凉了吧,再也谱不出盛世之歌。目断秋霄落雁,醉醒来却也只是响空弦。

  我为辛弃疾“追往事,叹吾今,春风不染白髭须”的沧桑而惆怅,为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愁苦而忧伤;为辛弃疾“去不解带将愁”的担忧而感动。你的守望成了英雄末路的悲凉。

  于是我蓦然回首,但见你在峥嵘岁月背后抗金与灯火最为阑珊之处,你的守望终成为千古绝望。

  对话辛弃疾作文 10

  今天,只要有过初中教育的中国人,都会知道辛弃疾这一伟大词人。但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辛弃疾除了文才出众,武艺也很高强。据说他曾经带50余人闯入金军几十万大营,并全身而退。

  爱国是他身上最显著的标签。

  22岁时,就带着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就连临死前还在大呼杀敌。

  关于他的文采,他与大名鼎鼎的苏轼并称为“苏辛”。又有“词中之龙”之称,还与同为山东人的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

  1140年,辛弃疾生于山东济南,在那个时代,这里已是金国的地盘。然而,这却成为他不被南宋朝廷所重用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敌占区”过来的人。南宋小朝廷即要利用他作为“回归”的典型,但又不敢放手任用他。这是他个人的悲剧。然而,尽管如此,他仍然积极为北伐出谋划策。先后著有《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

  可是由于与主和派政见不合,他终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1207年,他病逝了,年六十八,谥号“忠敏”。这个一生都想收复失地的'战士,至死都未能见到故土被收复的那一天。

  他的这种遭遇,也许对辛弃疾个人来说,他的一生是不幸的,因为他空有满腹才华,一腔热血。但对我们而言,却是幸运的,因为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让我们受用不尽。即使今天,读着辛弃疾的词句,仍然具有回肠荡气之感。

  对话辛弃疾作文 11

  初识这首词,是在小学课本上: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当时看到这首词,先是被旁边的插图吸引了。铺天盖地的浅绿色,老人,孩子。觉得辛弃疾真是一位坦率的武将,温暖幸福的感觉从词中透出。

  但是词未变,读词人未变,只是心境会随着时光年轮的刻画慢慢对词融入不同情感的体会。

  孑然一座小茅屋,不蔽风日,茅草上烘焙着母亲胸脯一样的温热。屋檐低小,是微卷的睫毛。溪边的草竖起长耳朵,等候着远远传来的吴侬软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了一幅饱含深情的画面。只觉得翻滚的温情冲破了脚下的泥土直上霄汉,再如烟花般散落下来。星星点点的暖意浸透着。

  一生戎马的辛弃疾描绘这样的和美时想必会眼眶湿润吧!金戈铁马数载,满心国计民生的'他心中也一定会有一个小小的角落留给自己的家人。也曾像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般的决绝吗?也曾策马扬鞭回望却双袖龙钟吗?对这样恬淡快乐生活的向往与万分遗憾的复杂情感,在旁观黄发垂髫的那一瞬揳入了笔尖。

  想到辛弃疾的遗憾,想到家人,如今再反复读这首词,也没了当年初读时轻快的心情。白发谁家翁媪。自己却没有机会看到爷爷满头白发的样子。词里那样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总是让我恍惚间回忆起小时候的画面。爷爷常在场院里拉着胡琴摇头晃脑地唱着《珍珠塔》,和在长凳上嗑着瓜子的奶奶一同看着我和弟弟妹妹满世界乱跑,打打闹闹。我们总是抢着到爷爷面前互相告状,为了一点小事便不欢而散,转了一圈回来又和好了。那时的爷爷看我们,心里也会有“最喜小儿无赖”的相同感受吗?……一切都不得而知了。溪上依然青青草,可惜坟前却也已青青草了。

  人就是这么奇怪,追忆一个人的时候,无论看到什么,无论在什么场合,总会有意无意地觉得里面渗着些许有关那个人的特别情感,于是有了触景生情,有了睹物思人。就像而今的自己,每每看到这首《清平乐》,总是有种怅惘的感觉,好像里面有着曾经的爷爷和曾经的自己。

  如果让我选择,只希望不要做辛弃疾吧。不想远离家人数载偶然抬头看见一家人幸福的场面而满心复杂地写下优美的词作。只希望自己和家人会是幸福的主角。即使也是茅檐低小。

  对话辛弃疾作文 12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桥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读着辛弃疾的《水龙吟》,我遇到了一篇文章,也遇到了辛弃疾。

  小时候,曾经学习过《清平乐村居》,欣赏过如画般和谐的乡村美景,便一直认为辛弃疾是位优雅的田园诗人,但读过了《把栏杆拍遍》我才知道我错了。

  其实辛弃疾并不是一直都是诗人,他是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的大诗人。我认为。在宋朝里,辛弃疾与岳飞颇有几分相似,一位是家喻户晓的诗人,一位是英勇善战的勇将,一位也曾冲入沙场英勇杀敌,一位也曾涌出脍炙人口的名句……还记得辛弃疾的那首著名的《破阵子》,那是辛弃疾被闲置时所作,但却生动地再现了战场杀敌之景。我所了解的辛弃疾至少也痛痛快快、利刀利剑地杀过敌的,他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无情践踏,起义抗金也曾多次胜利,而且,他干这些壮举时还只是个少年,却为朝廷痛杀贼冠,称得上为英雄。

  与岳飞一样,辛弃疾的命运也是坎坎坷坷。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多年,倒有近20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的`20年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官职是一降再降,但他却没有被命运所击垮,反而热情地迎接每份官职,认真地做好。他那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领会。

  是啊,人生在世,无论是谁都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没有人能说自己的路途永远是一帆风顺的,这些困难有大有小,而且无论大小,只要你肯努力,还有一颗像辛弃疾一样的不畏艰难险阻的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超越困难。

  心里突然间涌上一股力量,那便是辛弃疾的忠告:不畏艰难险阻,一定会取得成功。

  对话辛弃疾作文 13

  “请大家翻到书本第45页,今天我们学习宋元的都市与文化,同学们做好课前预习,时间两分钟。”我翻开书,开始预习。预习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尊手握宝剑,威风凛凛的将领塑像,这是谁呢?

  老师开始了讲课。“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人。”ppt上马上放映出一张威武不屈的脸,跟我看到的一模一样。“这是南宋抗金将领,也是伟大的词人——辛弃疾。”原来如此,我仔细端详着他的脸,他眉宇之间那种坚毅精神让我不禁啧啧称赞。

  “那一年,辛弃疾出生于金国,但逐渐长大的.他,知道了自己的民族。于是,他毅然南下投奔宋朝,开始抗金斗争。他在南宋朝廷任职,在与金军作战时也立下了不小的战功。”这使我对辛弃疾有了新的了解,我本认为他只是一个词人,没想到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抗金将领!我在心中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他被朝廷中的小人诬陷,罢了官,无法从事抗金事业。他特别悲愤,虽隐居山林,但仍有一腔爱国热情。于是,这才让今天著名的《稼轩长短句》流传于世。”

  这时,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眼中报国无门的悲壮,也让我了解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之极,更让我为当今强大的中国而自豪。

  辛弃疾斗争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思想是忠君爱国,最后反被君主背叛,导致报国无门,但他的抗争精神与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一代代人。

  几个世纪后,辛弃疾精神终于得到了传承。在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的时候,在民族危机来临的时候,在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用他的思想拯救了中华民族,并在1949年成立了新中国。他,就是伟大的毛主席。为什么他能成功?因为他的思想没有受封建社会的影响,不仅是为了爱国,而且还为了人民。就这样,他收获许多的民心,才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

  今天的我们,也需要让辛弃疾精神传承下去。我们要努力地学习,坚强地走下去,做一个中国的好公民,成为国家的栋梁。

  望着辛弃疾的脸,上面不仅写满了悲愤与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更突出的是他坚忍的品格与浓烈的爱国情。想着想着,我不禁吟诵起了他的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对话辛弃疾作文 14

  宋朝时期,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最为大家熟知的词人也有很多。而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卓越的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为主,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他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在于,他出生时北方早已被女真人占领了,在他父亲的“登高望远,指画河山”的熏陶下,就产生了恢复统一的雄心壮志。以及在后来看到了女真人的霸道残忍,于是对恢复中原的壮志更加的确定了。辛弃疾长大后,为了恢复中原初次来到南方,拜见皇帝。可是他并不知道朝廷的软弱无能,以至于他的出色的才能和豪放的雄心壮志,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再这样畏缩,腐败的官场上立足的。他也十分羡慕那些归隐的诗人,对于这些内心毫无波澜。

  辛弃疾也不是所有的词抒发的豪情壮志,他的婉约词也十分的出色。我最喜欢的词是———《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是词人从北方初次来到南方是,看见祖国的大半个土地被那时的侵略者所践踏。“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在这些年的经历和所遇见的人,没有一个是为国家而担忧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可能是词人对自己的安慰,这么大的.一片土地上一定有和我一样对祖国的安危而忧愁。或是作者想凭借“那人”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孤傲的性格。

  这首词开篇就写“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出了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街道都是欢声笑语。但是作者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了反衬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或者是词人自己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再写“那人”就是为了能够更加的突出词人对那人的向往。再“那人”身上体现了词人所追求的情感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辛弃疾的词感染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后人们,也让大家对辛弃疾的词刮目相看,他的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也影响了很多年轻人。

  对话辛弃疾作文 15

  南宋时期,涌现出许多爱国诗人或词人,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但有一个最为特别,就是辛弃疾,因为他不仅在诗词中抒发爱国情怀,而且能够亲自领兵打仗,的确当得起文武全才这个称号。

  然而,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却是不幸的,我们为这样一个满腹才华、满腔爱国热情的诗人扼腕叹息。他生于南宋时期的金国,此时北方大部分已为金人所占,许多汉人也就成了金人。但作为一位爱国青年,辛弃疾毕生的梦想就收复失地。

  辛弃疾儿时体弱,父亲让其习武,长大后武艺高强。弱冠之年,就组织了一支2000余人的子弟兵回归南宋。但南宋小朝廷却无收复失地的打算,反而“粉饰太平”。既要用辛弃疾,却又不敢大用。因为辛弃疾是从北方过来的,担心他可能是金国派来奸细。这是南宋小朝廷格局不高的表现。又何尝不是辛弃疾个人的悲哀呢?

  一身本领的辛弃疾竟在江西闲置15年。他的呼声没有响应,对辛弃疾来说,唯一可做的就是保持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佳节到处洋溢着喜庆,街市上到处可见三三两两的人赏花灯,可这并不是太平时期,宋朝却在这紧张时候仍然沉湎于歌舞之中,辛弃疾无法代表国家去征战,目睹主和派们醉生梦死,他只能冷眼旁观,一个人深自伤怀。“长叹此生非我有”,发问“同予者何人?”内心中的苦闷、无聊、叹惋,可谓百感交集。

  穷极无聊,他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衣食住行倒不用发愁,只是无所事事,他时而在黄沙道中听着蝉鸣,时而又仰望星空。

  他又回忆起,“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是为写词而发愁,可现在是为愁而写词,造化弄人啊!他站在高高的楼台上平眺远方,一望无际的天边,可他想的却是北方,他多么想要上战场去收复失地啊。

  英国的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是这个时代的'不幸。”确实,但更可悲的是需要英雄,但英雄却不被所用,辛弃疾就是这样。在他临终前,他还喊着:“杀敌!杀敌!”

  辛弃疾一生大多写的是豪放词,感叹着他的怀才不遇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就是这个担忧也没多久。因为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演,当南宋选择和强大的蒙古国结盟,把世仇金国消灭时,也就离其自己被灭亡也不远了。没过几年,蒙古灭亡,大宋王朝就此落幕。

  纵有通天之才,可英雄无用武之地,辛弃疾终究悲愤去世,不过,辛弃疾若是真的在天有灵,看到今天中华大地一片繁华,也当欣慰。

  对话辛弃疾作文 16

  以前我一直觉得辛弃疾是文武双全却郁郁不得志的,虽然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更多的时间是用词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但是通过一些关于他的轶事与生活中的小侧面,却让我觉得辛弃疾在我眼中变得更加饱满,更加立体。

  很多人都知道,辛弃疾在疆场上成名,二十三岁时就帅兵五十奇袭五万金军大营,不仅自己平安的出来了,而且还活捉了叛徒,策反了被逼迫投降的几万人。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我总觉得驰骋沙场的辛弃疾应该是高大挺拔,英姿飒爽的',不过史书上说辛弃疾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听上去有点吓人的,也完全颠覆了我心目中辛弃疾的形象。不过细细想来,粗犷的样貌中似乎也透着一股将士的豪气。

  多年驰骋于疆场也造就了他热情豪爽,不拘小节的个性。辛弃疾生平交游广阔,尤其喜欢认识和自己一样志在北伐的朋友,借此大家在嘴头上收复失地、直捣黄龙。朱熹和辛弃疾是多年的朋友,但因为朱熹是被朝廷封杀的对象,死后朋友学生没人敢去送葬,只有辛弃疾写了祭文去哭拜。即使朋友被朝廷封杀,却仍去吊唁,也足以显示了辛弃疾的大胆和对朋友的忠诚。

  辛弃疾有一首词中说“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讲的是他看到小孩子偷梨、枣,却并不去管,只是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从词中也能看出来辛弃疾的慈祥宽厚慷慨,他大概也是明白,小孩子偷梨枣也许只是为了找刺激玩玩而已,也许他从小孩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许他以前也曾这么做过么?其实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境遇也不是很好,但是就自己身边之事而非国家的大事,他却不那么斤斤计较,甚至以为乐。由此也能看出他性格豪放。

  其实现在在我看来,辛弃疾不仅仅是一位因不被重用而不得志,总在词中发泄心中愤懑的“悲情英雄”,通过了解他生活中的一些小侧面,也足以看出来他在疆场上的胆大豪放、不拘小节也同样体现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他也就只是一个很普通、快乐、讲义气、甚至有些可爱的人。

  对话辛弃疾作文 17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他胸怀大志,年少成名,21岁便率兵抗击,戎马半生后回归南宋,却不被朝廷重用,多次迁职。余生在乡下田园间度过,最终只落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在历史洪流中,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最终归于沉寂,却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绝唱。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彼时的辛弃疾,正鲜衣怒马,血气方刚。他心中有巍巍浩然正气。驰骋缰场,以雷霆万钧之势于万人之中,取敌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从此名声大振,威震一方。飞沙走石,刀光剑影间,热血与意志终铸成一代惊世英雄。他在战场上的峥嵘岁月,不禁令人忆起他的.那首《破阵子》,亦雄壮,亦悲愤。壮的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叹的是华发已生,颂的是君王天下事,悲的是大梦一场,枉然一切已成空。

  现如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戎马半生,当放下刀刃,卸下盔甲之时,他心中仍是南平的报国之志。于是,他提笔代剑,将心中郁郁不平的愤懑与报效祖国的渴望读注入笔尖。笔墨挥洒间,一首首绝世佳作横空出世。而今的他忧国忧民,识尽了愁滋味,欲说还休,便在断鸿声里,栏杆拍遍,凭栏遥望,怀古伤今。

  之后20年归隐,他自号稼轩,每日悠闲度日,报国之志却丝毫未减,直至病榻前,“杀贼”“杀贼”仍是他一生夙愿,可如今油尽灯枯,耗尽毕生,也未能了却他心中的天下事。

  我眼中的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忠贞,正义,心怀壮志,忧国忧民,可生不逢时,晚年落寞,却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武艺高超,年少有为,文采斐然,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坎坷波折,却充满热血与激情,辉煌与落寞交织着他的一生,在千古悠悠滚滚洪流中,他的一生,他的诗将永垂不朽,流芳千古。

  对话辛弃疾作文 18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题记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越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得到安眠?辛弃疾,你就是这样的一个男子汉。

  你文武双全,曾经率领五十骑兵杀入敌人十万大军,活捉了叛徒又亲自奔驰千里,押赴临安。你的军事才能一次次的'显露出来,可沉浸在欢乐中的南宋王朝却收回了你的军队,只给了你一支柔弱的笔。你这只猛虎,受尽了打击,你只能呐喊“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时光在不经意间过去,你的青春也被时光替换,可你的意志经过岁月的洗礼却丝毫不变,你渴望再次回到疆场,却报国无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可朝廷的腐败容不得你的心思,你只得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是猛虎来自内心的感慨。

  渐渐得,流年染白了双鬓,知道此生壮志难酬,你怀着满腔报负却报国无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现在仍是猛虎,只不过是一只醉倒的猛虎“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到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你选择了归隐田园,想在田园生活中陶冶情操。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体会田园生活的悠闲;在“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体会农村质朴的温馨。

  当然,猛虎也有温柔的一面“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在你六十岁时,朝廷决定再次启用你,可你却病倒了,只好辞官,从此卧床不起。

  我知道,你壮志未酬。据说你在临死前大喊“杀贼,杀贼!”我知道这是一只孤独而苍凉的老虎最后的呼喊。

  辛弃疾,你那猛虎般的声音响彻中原大地,永远,在我耳畔回响

  对话辛弃疾作文 19

  滔滔江水东去,南方柔弱的花朵开遍,纵使千娇百媚,哪能抵得上燕北的狼烟大漠。望北斗之星,观沧沧之海,此豪情壮志,南方胭脂俗粉,安能比之?

  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少年的你,早已和祖父跨滔滔之河,登巍巍之峰,望金人国都,览民生疾苦。祖父虽在金国任职,却早已和金国立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誓要与金国兵戎相接,手刃金贼。你看到汉人在金兵统治下所受到的种种屈辱和痛苦,看到南宋皇室次次逃走的懦弱和胆小,看到城下尸横遍野、马革裹尸、血流成河的悲惨和无奈……虽未亲身体验过,但作为一名立誓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勇无畏的汉人,早早地就在少年时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时机终于来了。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竟贪得无厌大举南侵,不堪忍受欺压的汉族人民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你,正值青春年华,一心正直,也聚集了两千余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并捉拿了出卖耿京的叛徒。

  勇敢的人,智慧的心,你入仕途,江阴签判,仕宦生涯,这时的.你才二十五岁。

  只可惜,南宋的皇室软弱,又甚缺慧眼识人的“伯乐”,你这匹千里马,怎能行万里路?

  赵构下位,赵昚上台,你为君主宋孝宗的贤明和善用贤才而喜,却因为宋孝宗的不信任而感到忧伤。你当年兴冲冲地南下,只为以南宋之名,冲锋陷阵,北伐杀敌,可天不遂人愿,你竟落得了被冷落的地步,心里不由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你厌恶官场中那些狼狈为奸、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奸臣,这些人苟且偷安,将南宋引上了一条不归路,你更为自己而感到惋惜,便有了:“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你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叹报国无门,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你自叹自己不如曹操和刘备,这份自怨自艾,怕是对朝廷的失望,对形势的无奈,对国主的愤怒吧!

  可事实总是那么的出乎意料,你到晚年,依旧不被重用,报国的心愿一直未能实现,只好在梦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表现出了一个古代词人报国无门的情感。

  金戈铁马,一阵风流,铁血名将,两袖清风……你壮志难酬,面对山河破碎,往昔之梦,都一朝破碎……

  辛弃疾,夏日的光景那么的诱人,小池塘里的水小心翼翼地托着荷叶,生怕那荷叶上小巧的露珠滚了下去。只可惜,这俏丽的南方光景你已经见不到了。北方的朔气,在你的梦中,也渐渐远去……

  辛弃疾,山东历城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你不仅是铁血名将,更有“词中之龙”之称。你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你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你的一生,不仅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贺新郎》《浪淘沙》等六百多首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的不休名作,为后人传颂,也鼓励着我们要树立爱国情操,以国为家,精忠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话辛弃疾作文 20

  如果把宋词比作成一棵树,那么灌溉它的必然是《稼轩长短句》中那流芳千苦的佳句:如果把宋词比作成一株花,那么养育它的`必然是《稼轩长短句》中那美丽动人的语调。

  辛弃疾,他少年时期,胸怀壮志,立志要赶走金人,报国雪耻。他中年时期,立志疆场,却多次被皇帝罢官。他老年时期,隐居山水田园,最终因未能报国而病故。

  辛弃疾,他因报国无门而抱憾而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足以看出稼轩当时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足可看出稼轩对收复失地的向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只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他就是那个有着美好理想的辛弃疾,那个有豪言壮志的辛弃疾,还是那个有着报国理想的辛弃疾。

  对话辛弃疾作文 21

  “终留下,万古叹,生子该当如孙仲谋”。幼时初识辛弃疾,是在《权御天下》的几句唱词中。

  辛弃疾并不只是史料上几百个冷冰冰的文字,它更是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一个心在疆场、一心为国的伟大爱国词人。

  他的父母为他取名为“弃疾”,其中定是蕴含了无限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像霍去病一样,光复大宋王朝,驱除鞑虏,收复失地,重振昔日荣耀。他也确实有戎马之心,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后,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可主战思想不被主和派接受,故屡遭弹劾,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戎马之心,被乌合之众嘈杂混乱的`声音所掩盖。

  初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生子当如孙仲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时,难以想象他已经要逐渐步入生命的尽头。这几句所勾勒出的辛弃疾,分明是一个意气风发、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他不仅晃了我的眼,还晃了世人的眼,甚至高高在上的太阳都要羞涩地捏着衣角,遮住自己的脸。

  身已老,心不老,他一直是那个意气风发、鲜衣怒马的少年郎。少年心中自有丘壑。他不是神人,他也是肉体凡胎,他也会叹“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在表达自己爱国之情之余,他也会流露感慨,可他不会因此沉寂。他一定想重新拿起长剑,胯下骑匹烈马,单枪匹马杀入敌阵中,再立战功。但这也只能是他“梦回吹角连营”的一个热烈、雄壮却有虚无的梦。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是“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是一位说出“爱国”不会变味的伟大的爱国词人。他更教会了我:

  若现实冰冷,那就眼含热泪;

  若现实黑暗,那就心有微光。

  生活吻我以痛,我要报之以歌。

  对话辛弃疾作文 22

  那个冬季的午后,我手里捧着一本散文集,无意识读到辛弃疾的一首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即而那股豪情将我召唤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我仿佛听到了恒古中的雄浑的号角声……

  仗剑的辛弃疾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有着一腔热血,金宋乱世,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年仅22岁的他,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与耿京的义军合并,并说服耿京南归。过了几天,有叛徒偷走印信,是他一人单枪匹马追了两天,终于第三天提了人头而归。此后耿京被杀,又是他率数十骑突入直擒叛将,惊为天人。这是辛弃疾年少时便建立的不朽功绩。

  在我眼中,在战场上,他仗剑时是那样雷厉风行,浑身是胆的好儿郎。他不惧刀光剑影,无畏血雨腥风,更未曾退缩苟安。他的一言一行皆映照了爱国英雄的风范。

  握笔的稼轩翁

  南归后,便也只能与友人聚聚,而后醉后感怀,挑灯看剑,那一腔报国之心埋藏心底。他持起了那支羊毫软笔,抒写心底的情怀与愤懑。在无那豪气干云天的一起营中喝酒吃肉,一起战场厮杀,血溅战袍的情节,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是的.,他没有放弃,“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谙世事,而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愤世嫉俗。在面对“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情况下,他内心虽惆怅,但更是那祖国昌盛的万般期待。

  他,就是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士”,满腔热血的“将”,虽壮志难酬仍一生豪迈。

  他亦是正义与忠贞的化身,是爱国者,是民族英雄!他是那山间的清泉,流过南宋怯懦腐朽的血液里,即便无力回天,却为时代,为历史长河注入了涤心之力,千古流芳。

  对话辛弃疾作文 23

  黑暗中枯坐,谁点一盏青灯照亮你斑白的发?月色下独饮,谁携一壶杜康斟满你已空的杯?紫黑色的血液,从你那未干的伤口悄悄渗出,生怕你看到自己年迈的躯干;蘸满墨的羊毫,在那惨白的纸上奋力书写,只为抒发你心中满腔的哀怨!走近你——辛弃疾,我开始懂你。

  走近你,我开始懂你满腔的悲哀。

  青烟在黄沙弥漫的大漠上腾空直上,落日在全世界的死寂中缓缓降下。那是一派苍凉的边塞景象!而你——我崇拜的辛弃疾便在这里,施展自自己早已有的抱负。施展?恐怕只是一个好听的修饰罢了!因为主张抗敌,竭力争辩,自己与朝中大臣结下了仇怨;因为为人过于耿直,难逃于小人讥言,你被发配边疆,做了一个有名无权的小官。不被理解,不被重用,每天面对的是冷眼,你每天听到的,是讥笑。在封建沉重世俗的压迫下,你想过反抗,但单凭自己赤手空拳,奈他几何?压抑、彷徨、失落、无助化作一壶闷酒,醉到心头。叹“可怜白发生”。忆往昔无峥嵘岁月也无一帆风顺。愁啊!你有满腔的悲哀。

  走近你,我懂得你急欲喷薄的'热血。

  一场雨,一场梦,不知是雨打湿了眼眶,还是昨夜梦中泪流?醒来时,又是空空如也,可谁曾想到你梦中的辉煌!“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你渴望的壮阔;“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玄惊”,是你梦想的豪放。梦一回,仍是国事在心中,醉一回,仍是报国我为先。想“了却君王天下事”,亦求“赢得生前身后名”,可现实的冷水又偏偏要浇灭你心头的火。“你不能再等了”,我想,“我不能再等了”,你想!因为白发已生,因为岁月不再,辛老头报国的热血,更是急欲喷薄。上天,给他一个机会吧,让他再重温一下当前“沙场秋点兵”的意气风发。渴望啊,你有急欲喷薄的热血。

  走近你,我懂得你个性的豪迈洒脱。

  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无畏;没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悱恻;更没有李清照“月上柳眉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甜美。相反,辛弃疾代表的是中国豪迈奔放的美!虽然你的豪迈是为了排遣,是为了解脱,但那不会遮挡你洒脱的个性。别人排挤你,你照样乐活,别人讥笑你,你仍旧做自己。就连那昏庸的君主派你到边关戍守,你心中报国的信念,仍旧永存!棒啊,你个性的豪迈与洒脱。

  悲剧式命运的人,总是让人难忘,虽然你死在边关,虽然你夙愿未完。但,我知道,你死而无憾。功未成,名为就,又能怎样?哪个敢抹去你用血染成的报国勋章;国未救,梦未现,奈你几何?哪个敢说你不尽力报国。因为你付出了,因为你努力过了,你,无悔!

  又一次梦回那吹角连营;

  又一次叹息那国事未了;

  又一次为白发新生而落泪;

  又一次挥笔写壮志难酬之类。

  走近你,我懂得了你,一个硬汉,一个王者。付出无悔,不懂的人不会了解!

  对话辛弃疾作文 24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也许大家对这句话非常熟悉,我也不输于此,然而今天我想把这句话给一位来自于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人物,辛弃疾。

  也许他一生没有苏轼那样跌宕起伏,也许他的一生没有那样的轻狂,或许他也没有,府常见一扬眉的侠客大梦,他没有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可他却从不抱怨人生从不憎恨世间的悲凉。

  我很欣赏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词曲大气捂脸,而是因为他有着千古文人墨客不具备的气质,那就是文武兼备,从水龙吟到青玉案时,一种隐喻的力量似乎在洗涤着我的心灵,给我灵魂一个非常大的冲击。

  在破阵子和水龙吟中,他曾不止一次提到了报国的豪气,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猛虎,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和他在作品中不断提到的潮流与孙仲谋都能使我大受震撼,但是最使我眼前一亮的还是他那青玉家,这首词,通过开文对贵族的一行描述,以及最后的暮然回首中,他却给人一种表面写元宵节的盛世,假象中道出了最深奥的人生哲理。

  或许你会问什么人生哲理,我当然笑而不回答,因为在宋代一切都是以功名为重要权利,利禄为策,调来把这个社会变得面目全非,大多数人把功成名就当成梦想,甚至当做终身追逐的目标,而他却以一首简单的词牌名来表现了自己的,不随波逐流,不随和事实,希望有一个平静太俗的世界的`人生志向。

  可惜他的愿望终究落空,以国家为己任的四史无归态度,以身殉国。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却不波澜壮阔,他曾经深秋的战役里挑灯看过剑,喝过烈酒杀过敌人捉过贼。然而他在梦里都追求着田园世界却从来没有出现过。

  不需要报国志向的,这样一位伟人也不需要,愤世嫉俗的怨气更不需要,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作,却在不经意间道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平静与空虚。

  也许这就是我心中的辛弃疾,我敬畏他是他的伟大豪气,也是赞美喜爱他的诗词,而我值得欣赏的思考的是他那种看透人心,看透人生,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对话辛弃疾作文 25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一代奇才辛弃疾的豪情壮志,更是他的真实写照。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多少文人墨客,多少英雄豪杰,唯有他,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公元1162年,济南城外,他三天三夜追逐着叛变的花和尚义端,将其一刀斩下,夺回帅印;同年,他率领五十几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一举歼灭故军并擒拿成徒。刚来到朝廷时,他仅25岁,鼓舞朝廷,宋孝宗也一度要收复失地、报仇雪恨。他在战场上横扫千军,短兵相接,冲锋陷阵,驰骋沙场。刀光剑影折射出他为国报效的`决心,卷起的硝烟抹下去他的丰功伟绩。在厮杀的战场上,他英勇无畏,所向披靡,敌人草木皆兵,闻风丧胆。他武艺之高强,令人喷啧称奇,赞不绝口。他站在人生的巅峰上傲视群雄,意气风发。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南宋朝廷懦弱无能,胆小怕事,决定投降。因此,辛弃疾得不到重用,只好回乡闲居。那里,他将忧国忧民的心态、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奋勇杀敌的壮志融入了诗词,“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命运再次和辛弃疾开了个玩笑。当朝廷再次重用他时,他已64岁高龄,已经处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状态了。他从未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保自写表拒绝朝廷的重用, 上阵杀敌成了泡影……

  公元1207年,68岁的辛弃疾已卧床不起。在一声又一声咳嗽中,他回想起自己歼灭金兵的场景,马蹄踏在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他知道,黄昏正在

  转瞬即逝,黑夜即将来临。他拼尽生平气力,大呼:“杀贼!杀贼!”这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传遍了整个南宋,士兵们听到了,将领们听到了!唯独听不到的,是南宋朝廷,昏庸无能的南宋朝廷!他壮志未酬,含恨而终,孤身仗剑走天涯,是他一生的目标。可怜文武奇才,毁在了只会委曲求全的南宋朝廷之手。但他的豪迈,他的英勇,他的怀才不遇,都是我最敬佩之处。一代奇才辛弃疾,他的遗憾,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对话辛弃疾作文 26

  邂逅是美好的,是怀恋的;邂逅也是凄冷的、悲伤的,但邂逅辛弃疾,却是难以名状的。

  以武起事,以文为业,伟大词人,弃弃疾也。

  辛弃疾是快刀利剑杀过人的。他天生高大,从小苦修剑法,在他22岁时,金人侵略宋朝,而他不满朝廷的主和苟安,拉起一支数千骑的义军。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不但偷走了印信,还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枪匹马追贼两日,提回了一颗人头。

  邂逅至此,大义凛然的辛弃疾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为了光复大业,辛弃疾说服耿京南归,又南下临安亲自联络,可事事难料,正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营地一片狼藉。辛弃疾怒发冲冠,跃马横刀,仅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这种气势,关公都自愧不如。之后,又奔突千里,亲自将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而当时,他还只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英雄少年,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少年。

  邂逅至此,磅礴正气、义薄云天的辛弃疾在我脑海中浮现。

  然而苍天弄人,南归之后,他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一只羊毫软笔,他再也无法奔走沙场,血溅战袍,只得挥毫泼墨,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一声声遗憾的叹息,一声声无奈的.自嘲。

  为何辛弃疾屡屡被朝廷厌弃?在他吟出“怨无大小生于所爱无美恶,过则成灾”时,结局早已注定。

  的确,他太尽职了,他任湖南安抚使时,本只是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宫,他却创办了一支二千五百人的“飞虚军”,真是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又是造房,又是招兵,又是买马,可就是因为他忧民情,复国志太过,惹来了许多诽意,使得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可他,却一直忠君报国。

  邂逅至此,忠心为国的辛弃疾在我的脑海中萦绕。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之风云,民族之忧恨,正邪之搏击,爱恨之缠绕,知识之积累,感情之洗铸,艺术之升华,文字之捶打,这一切,都在我脑海中,在脑海中翻腾,激荡,让人难以名状。

  邂逅辛弃疾,是邂逅历史之错失,人民之遗憾,又怎能让人名状。

  对话辛弃疾作文 27

  总有人崇尚着富贵奢靡,追求一举成名天下知,也总有人仅关乎风月情事,笑谈花下做鬼也风流。偏只他一人。一袭素衣,一把长剑。执迷于爱恨情仇,穿梭于血雨腥风。

  [少年不知愁滋味]

  你名唤为"弃疾",——抛弃疾病,如若这样便能安乐健全一生,那自然是再好不过。大抵少年时的你也是这么想的。满怀抱负,风华正茂。

  你可还记得从一出生北方就早已陷入金人之手?是否还能想起在年少的日子里父辈带着你"登高望远,指画山河"?你断不会忘记的。你清楚地了解到金兵入侵时腐败的朝廷竟无计可施;你深刻地体会到敌人的占领下凄苦的百姓正水深火热。"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正是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气使你抛开世俗,决心以满腔热血开辟一条为国尽忠之路。

  刀光血影,你勇往直前,人情险恶,你一笑置之。你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皆在于想做一个同西汉大将霍去病一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

  当"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之时,你才仅仅只有二十五岁!

  仿佛又看见了那落日楼头,遥岑远目的少年,胸口翻覆着的是"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天下英雄谁敌手]

  人人都道你本该吟诗作对,做个文弱书生。却不想你也有满腹经纶,鸿鹄之志。一手握笔,写下的是胸膛中一颗爱国热忱之心,此心日月可鉴,堪比天高。一手执剑,杀出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血路,在复国的漫漫征程你从来都走得挺拔而坚毅!你并不孤独,那身旁的.长剑便是最好的挚友。

  当年你楼头远望,痛心于山河破碎,父辈亲手交与你的便是这把剑吧?当年你怀着愤懑与屈辱,疾马南下想要匡扶宋室时,腰间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意气风发,参加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起誓要还百姓一个安乐祥和之时,手中举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

  你这一路走得艰辛且寥落。唯有这把长剑与你一同赴汤蹈火。但毕竟内心是骄傲的,你那豪情万丈的英雄梦怕是少有人知晓。

  但你不会料到吧,走下战场的几十年,却是四处奔波,仕途功名一朝为官。这哪是你当初的理想呢?辗转年华逝去,你仍一心念国。同样是登上层楼,此时的你却"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只得感叹到"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人生蹉跎,转眼华发。"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放下的宝剑怕是再没有力气提起,又有谁懂得他"位卑未敢忘忧国"呢!

  寒风凛凛,是谁在醉里挑灯看剑?午夜梦回,多少次塞外沙场秋点兵?想当年金戈铁马,如今却可怜白发生。可有人知道他于临终时还在大呼"杀贼!杀贼!"

  [众里寻他千百度]

  没有人知道,举酒起誓时是你的侠义,刀光剑影里是你的决绝,边塞黄沙中是你的乡思。更没有人知道,挥墨落笔间亦是你的深情!

  后人都说你一生充当着一位爱国者,哪有什么恩怨情仇,连你自己都曾宣称"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恩怨。"而我却不以为然。爱国哪会与情长冲突,洒脱哪会使柔情泯灭。

  远离了战场的互相厮杀,没有了朝堂的政治纷争,你可曾独上层楼,细想如何过自己的一生?

  《寻芳草》一诗,意境极佳。开头便道"有得许多泪",这泪来得并不唐突,只缘于相思。空中的大雁未带回锦书,愁绪油然而至。但终归"道无书、却有书中意。排几个、人人字。"那一群大雁排开而来形成的"人"字,不正是一封最好的书信吗?"心中事,意中人"此情此景,是否为你的心意?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又是否是你的低吟?"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可是你对自我内心的认知?

  你从不是一个追求风流之人,这满心的情怀也只似水长流。"众里寻他千百度",并非是知音少见,佳人难求。而是寻遍千山万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话辛弃疾作文 28

  辛弃疾,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在文学方面,他的词俞加俞美,而在军事方面,他也有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少不了出神入化的'颇高武功。

  他一生做过不少职位——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等。在词作上和苏轼齐名,世称“苏辛”。“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便是出自他千古传颂的诗文《永遇安~京口北固亭怀古》还著有《稼轩长短句》,文学颇有成就。

  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促使他和一位在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陈亮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后来却计划全部落空。他和辛弃疾同是为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他一生热爱国家,却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犹如他的词里写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由回忆猛然回到眼前,写出了他的忠君之念,对个人功名的向往和壮志雄心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一生热爱祖国,为国效力,忠于君王,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

  对话辛弃疾作文 29

  他又醉了。

  这不知是这几天来第多少次酩酊大醉了,而且这将不是最后一次。他携着几分醉意,却不向往日那样郁郁睡去,却是忽拔长剑,点灯看去。

  “醉里挑灯看剑……”他默念着,回想那逝去已久的年月,那真正让自己“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的年月,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年月,那“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的年月。

  那年,他二十一岁,金主南侵以求灭宋,北方沦陷的广大土地上不知有多少人民奋起反抗,而他也在其中。两千贫民,锄懮棘矜,揭竿而起,汇入起义的大流。

  “梦回吹角连营……”那大概是他一生中最认真,最投入的年月了。生于金地的他,后来能背井离乡,不远千里,犯霜露冒尘垢投奔宋廷,不就是为了将自己的一生交付在领兵与金兵交战上吗?虽然现在的他已经无法完成这个心愿了,只能委身于远离帝京的稼轩之中,孤饮孤醉。

  后来,金兵内部矛盾爆发,金主在前线为金廷保守派所杀,金军无帅,仓皇向北撤退。他于次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以为起义军训找后援。而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噩耗传来,起义军领袖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亦如金军一般,霎时溃散。他该去向何方呢?只有他自己知道。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那些是他此生无法忘记的面孔,那些是为国捐躯的人们的面孔。而“必须守护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成果”,或许也是他有那样果决的行为,作出那样感性的'抉择的原因吧。

  他做出了抉择,在义军四散之际,竟率领五十多人袭击了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并一路突围带回建康,交由南宋朝廷处决。叛徒最终落了个当街游行示众后砍头的下场,此事引起的风波也就渐渐平息了。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骑马飞奔,风驰电掣,烈弓引动,雷霆乍响。奔过广袤的江北平原,飞跃宽广的江水,凌波而行;弓矢穿破沉凝的空气,突转于敌阵之中,取将首级……这感觉是如此的记忆犹新。

  然而,自那之后,他就再也没上过战场。他也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置若罔闻,只是对他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饶有兴趣。所以,他被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殊不知这与他的心愿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让他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醉意消了几分,也有些倦了,手臂无力地放下,长剑撞在地上当啷一响,有些清脆的剑鸣久久在屋中回荡。他还没放弃呢,只要他还没逝去,就不会放弃。

  六十四岁时,他的机会来了,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而他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之后又被转迁镇江知府等职。次年,他晋见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就又到前线镇江任职去了。

  然而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他却被迫离职,怀着满腔忧愤回到了僻静的家中。四年后,朝廷再次起用他为枢密都承旨,但诏令未到,他已病入膏肓了,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他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逝去了,而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可怜白发生。”他将脸仰起,将两点泪水压回眼内方低下头来,他看到几缕银丝从鬓角垂下,木然几时,却作长叹。又缓缓抬起手中的长剑,再看最后一眼,收回了鞘中,将这辛弃疾的剑收回了鞘中。

  对话辛弃疾作文 30

  曾读到一篇《郁孤台之魂》,辛弃疾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对他有着莫名燃起的崇敬与欣赏。

  初识他,是一首《菩萨蛮》,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他站在郁孤台之上,一身孤傲挺拔,风骨凛然。“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望长安,闻鹧鸪,却依然抹不掉心头病。“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从此留在心间,这是他,他扶栏远眺,望眼欲穿。

  后来,我慢慢地了解了他。原来,他本是一届武夫,驰骋沙场,跃马横刀,如此血气方刚之男儿,却失了钢刀利剑。朝廷的苟安一隅,他无奈,却只能提一只笔,用血与泪挥酒纸笺,用刀和剑刻成了一支支充满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的诗词,为历史留下了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

  他爱国,爱百姓,爱朝廷,但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虽作于此,他却没有放弃自己,放弃朝廷,放弃希望。他在的四十年间,无不竭尽所能,但凡有一次能够效力的机会,就捧着浑身的热情去做,创下“飞虎军”,雄镇江南,在福建招兵买马,写下“乱金必乱”的文书,却一次又一次被闲置,“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世上许多顺达之志,怎就轮不上他呢?他心难静,意难平,字字血泪,却只沦为旁观者,他自嘲,“君恩重,且教种共芙蓉!”

  一代伟大的政治家,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被用与被弃间轮回煎熬,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他大声议政,无奈报国无门。他在赣东北修带湖庄园,他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取名:稼轩。

  虽后几经移居,却只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我想,他也会念几时曾经,叹何许不平,抒几份遗憾。离不开,放不下

  来自郁孤台的邂逅,有幸与辛弃疾而遇,梁衡曾说“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如果可以选,我还希望在南宋的疆场上,能看到一勇猛男儿,拍刀催马,圆了他一生的英雄梦。

  对话辛弃疾作文 31

  阅读着辛弃疾的诗词,闭上眼,仿佛在追溯着他的一生,与他在交谈。

  忽然眼前一现这不同的景色: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远方的夕阳将画布一般的天地铺染,大雁从头顶悲鸣着一掠而过,草木中浸透着深秋的寒意,高高的望江亭立在江边,一位男子站在亭中,环顾四周,他手握佩剑,身后是那匹的卢马,马背上挂着那张硬弓。他正眺望着汴梁,独自一人在喝酒。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吗?秋风萧索,他身上的长袍随风飞舞。

  我移步上前,心中早已浮现他的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个一生都在为国忧思而又无法报效国家的词人,他内心该有多么痛苦啊……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却不知该如何表达,只是轻轻地叫道:“辛幼安先生?”

  他转身望我,我仿佛看到了他那深入骨髓的悲哀,我也说出了我一直想说的话:“朝廷如此枉费您的一腔热血,难道您就没有想过要远离政治,归隐田园,像陶渊明先生一样,岂不逍遥自在?而是要与岳飞一般,誓死孝忠?”他又目视远方,坚定地说:“罢了,只因我为大宋子民,孝忠国家是理所当然。国生我,我忠国,即使身死国亡,也不应忘记自己的国家,哪怕朝廷负我,我也不能与乱臣贼子一样苟且偷安,也许我这一生虽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但我依然坚持!”

  辛先生,您的爱国情怀如“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般决绝;在你生命将逝之时,还希望精忠报国,在战场上“气吞吐万里如虎”,凯旋而归,就连在梦里都魂牵吹角连营。

  辛弃疾的不幸,缘于身不逢时,遇人不淑,倘若你能遇到刘邦、李世民这样识才的君王,或许您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吧。

  历史在隐隐淡去,我依然能听到他在战场上的呐喊声,依然能看到他高奏凯歌,把酒赋词的豪迈。

【对话辛弃疾作文】相关文章:

辛弃疾作文02-04

我眼中的辛弃疾作文08-05

浣溪沙辛弃疾阅读答案08-08

我眼中的辛弃疾作文6篇08-05

我眼中的辛弃疾作文(6篇)08-05

我眼中的辛弃疾作文4篇08-05

我眼中的辛弃疾作文(4篇)08-05

对话的作文12-27

对话作文05-2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