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作文> 行与知作文

行与知作文

时间:2022-01-22 06:33:28 作文 我要投稿

行与知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与知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与知作文

行与知作文1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句格言不正是讲出了“百问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的道理吗?对于任何事物,“闻”只是初知,故而极易忘记;“见”已是浅识,故能记住;“做”乃为亲身实践,所以能真正理解。

  小时侯,妈妈带我到一些花场去买花,花场里的花可真美,有百花之王牡丹,有生命力顽强的仙人球,也有散发着幽香的桂花……突然,有一大片金黄色的花印入我的眼帘,这是我喜欢的向日葵,我拉着妈妈走过去,只见一朵朵可爱的金黄色的向日葵脸朝着太阳。

  以前,总是听别人说,太阳葵很美。而且花期又长,有50—60天,但并不难种,只要把他种下,有空的时候浇点水就可以长出美丽的花朵。

  现在见了花场里这一片向日葵长得那么美丽,花开得那么灿烂,生机勃勃的样子,便相信这话是真的,就天真地问花农:“这花容易种吗?”在我的记忆中,他并没有正面地回答我的.问题,只是抚摸我的头,说要给我讲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讲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的很抽象,不具体,于是,就决定亲自到战场考察一番,结果写得不仅生动,而且色调明朗、壮观。

  我似明非明的,妈妈便说:“纸上得来中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便买下一棵,让我来种。

  唉,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刚开始的两天,花还好好的,但到了后来,不是由于忘记了浇水,使它变得垂头丧气,就是连续几天得不到阳光而枯萎,或是被虫子咬得伤痕累累,最后,这花还是没有到结果就死了。

  世事便是这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只有实践出真知。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这是汉朝刘向的一句话,所有的事情,只有在你实践了,才能够真正地了解,才能够更好地明白其中的道理。

行与知作文2

  暑假,我有幸参加了无锡教育网组织的“行知大学堂”活动。从中我领悟了许多许多……

  清晨,阳光普照着大地,徐徐 凉 风迎面吹来,令人精神抖擞。我迫不及待地来到了集合点。上了车,看着一群不相识的学生,犹如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感,却仍熄不灭内心的激动心情。

  在一阵欢声笑语中,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江阴农业科技园。天空格外的湛蓝,空气格外的清新,我们顶着炎炎的烈日走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看着路边繁密的不知名的花草,才醒悟自己的知识面是那么的狭隘。只有行走在路上,去观察、去了解那些自己不曾了解过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行者。瞧,花儿跳着舞,风儿唱着歌,草儿鼓着掌,欢迎着我们的.到来。看着它们的“欢迎仪式”,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炎热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果农园。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葡萄挂在走廊上,像一个个红玛瑙似的,点缀着走廊。看着珍珠似的葡萄,我心中有一股冲动,想要品尝一下美味。

  时间如流水一般,在我们不经意间已经到十一点多。

  午饭后,我们休息了片刻。兴致勃勃地来到了鸟鱼园。动物们见到我们的到来,都一展歌喉,各种动物都展现出它们独特的一面。看,孔雀们张开艳丽的羽毛,吸引着我们的眼球,鹦鹉们也不甘示弱,听,它们正在说:“您好,您好呢!”。时间飞快地流逝,为了到达下一个地方,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最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老房子—中共江阴一大会址。看着屋里陈列的物品,我们对先辈们的崇敬心情犹然而生,要不是他们的奋勇拼搏,哪有现在我们美好的生活。不久后,我们便离开了,一天的“行知”活动就此结束。

  回到家中,回眸这一天的活动,我领悟了很多很多……

行与知作文3

  孔子周游列国为行,春秋兴衰几千载为知;司马迁寻天广地阔,得史记千年不朽;张爱玲涉香港繁华,才有独立于民国文坛的萧瑟背影。

  “此时的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而后知,自然之理也,亦如白昼奔波后发觉月光盈手,心满意足。

  当灯红酒绿流光溢彩的霓虹夺去了原本驻足于传统经典文化的目光时,知于华夏儿女异乎重要,从荀子邹衍奔波扬学,到李白用足迹丈量荆楚,再到剑桥旁徐志摩儒雅的袖袍,虽轨迹不同,却始终以行知理,知儒,知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才铸就了薪尽火传得中华文化。

  诸葛亮云:“非学无以广才。”在山川大地上行进,与思想的海洋上扬帆皆为行,亦为学,学精学透的基础便是行之远,行之深。没有一路走来的深入思考,徐霞客的`旅途游记不过是徒费笔墨,条条江河又怎会与郦道元的名字千年想随?思想的苇草永远扎根于行,因而在达尔文最初提出进化论时遭到孤陋寡闻贵族得批驳与讽刺,时光终将荡净尘埃,无行无学无知之人终将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的藐视罢了。

  游学于韩非而言是对真理的探索,行天下是杜甫为政治抱负打下基础,钱三强留学海外吸收西方先进思想与技术。然而古往今来为相同的目的而奔波,甚至不惜重金外出留学的人难以胜数,独独青史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呢?因为太多的人由行得知后,却忘记多迈一步,行出不一样的风景。赵括兵书娴熟,却只会纸上谈兵,终落斩于马下,朱德将军则选择兼收并蓄。如若朱将军拘泥于兵法理论,中日战争的胜利不亦远乎?因而今日的游学者最终的收获,必将是属于自己的独特得思考与感悟,那会是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的成功,会是三毛笔尖撒哈拉沙漠的壮阔,否则只是徒费精力罢了。

  背起行囊,探索世界既是我们的选择,就要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开拓创新成就自己,亦如在劳碌后的暗夜中,看到月光柔柔的洒在枕旁,记得掬起一捧,细细品味。

行与知作文4

  知荣明耻,顾名思义,就是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的一种荣辱观。作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就应当知荣明耻,从小践行。

  勤劳俭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而有之的美德。早在古代,人们就崇尚节俭,鄙视奢靡。宋朝的李文靖身为宰相,加中庭堂仅容旋马。司马光身居高位,但生活非常节俭,一生中食取充腹,衣去蔽寒。不仅如此,他还教育自己的儿子继承俭朴的家风,写下了千古佳作――《训俭示廉》。 世隔多年,如今的官员却骄奢淫逸,他们以办公事为名,大吃大喝。少说一顿要有三千、四千,多则上万。当今的中国尽管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远远算不上富裕,然而她的儿女却大手大脚,不知耻辱、挥金如土,全国一年吃喝竟达3000亿元!大家想过没有,他们吃掉的是人民的财产,吃掉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吃掉的是给予站在贫困边缘的孩子们的希望啊!照此下去,中华民族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走向富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当今的'小朋友在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下,也学会了奢侈,学会了攀比,衣服穿名牌、零食不离口。一天的零花钱少则一元、二元,多则十元、八元。可是,我们学生是消费者啊!怎么可以如此地消费呢?

  由此可见,“俭”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兴邦之道。“俭”可以使穷困走向富足,使弱国走向强大。勤劳俭朴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备条件。正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所说的:“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治国家,永远是真言。”

  最后,让我们齐声高喊:“知荣明耻,从小践行!”

行与知作文5

  我认为,知,是知识,是学习,是探索,是认知。行,是旅行,是实践,是所见,是行动。

  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者”。他既重见闻,又重思索,并主张知行结合,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墨子把认识的来源归结为“闻之见之”,主张“口言之,身必行之”;孟子主张人有“良知”、“良能”,认为人的道德认识是先天的;老子持“不行而知”的观点,主张“不出户,知天下”;庄子则根本否定人们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张“齐是非”,“辩无胜”。荀子明确提出“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知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读书。一本好书,不仅是先人们的智慧结晶,还包含了他们的认知,对世界的理解。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学习也是一种知。而读书,就是学习。学习书中先人的见解,琢磨他们的观点,揣摩他们的思想,吸收书中的精华,丰富自身。书,承载着作者不同的心情。或宁静,或激动,或沉寂,或……而我们看书,就是在他们的想法里畅游,与他们创造的人物交流,甚至看见他们所看见的。这就是读书。

  读书和学习,包含了知的所有。

  行的一种表现方式,是旅行。人生的.意义,在于行动。如果固守在原地,不去看看奇妙的大千世界,那么,无论读再多的书,眼界也始终有限,视野也不能真正的开阔。所以,行,也同样重要。我们要把从书中学到的,运用到生活中,让知和行互补互助,将知的积累应用到现实世界的改造中,为社会创造出财富,以及这个创造过程中体现的精神。

  知和行更重要的,体现在人生。人生,其精神之一在于探索。人类从婴儿起便开始探索,探索说话的方式,日常的行为,并学习。人生,其精神之二是实践。把所想及所得实践在现实生活里,取得成功,证实想法,这是知和行在人生中的意义。

  学习,认识,实践,再学习,再认识,再实践。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知行。

  我要知行并重去书写,去描绘,去创造我的精彩人生!

【行与知作文】相关文章:

行知园作文05-02

纪念陶行知作文04-07

行知园作文(精选21篇)10-17

行知园作文(13篇)05-02

行知园作文(集合13篇)05-02

行知园作文通用13篇05-02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05-12

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04-12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04-11

知错的作文01-1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