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3-08-03 07:37:54 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品】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品】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

  春节是中国的农历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热闹的古老传统节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我们过春节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今天就让我来介绍介绍我的家乡——浙江余姚的春节吧!

  家乡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开始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等。我们家也不例外,全家总动员,经过大家的努力,家里瞬间变得焕然一新。另外大街上也人山人海,各家店铺门口张灯结彩,促销广告五花八门,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大家都忙着准备年货,必不可少的年货是瓜子、花生、糕点、水果等等。有的在买家里装饰用的年画、灯笼、春联,有的在买新衣、新裤……讲价声和买到后的欢笑声在街上不断回荡,真是热闹非凡啊!

  除夕,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我们全家都没闲着,作为家里最小的我也忙着写春联,写“福”字。每年爷爷都要挑一幅称心如意的春联让我写,今年选的上联是:天地和顺家添财,下联是:平安如意人多福,横批:四季平安。写好后,在爸爸的帮助下,贴到了大门上,红红的春联,透着喜庆,寄托着我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我们还把两个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大门口,准备迎接新年。下午,重要的祭祀开始了。点上蜡烛、香火,全家人都要在桌前拜三拜,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并各自许了一个愿望。我许的愿望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全家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我能在升学考中取得好成绩,考入理想中的学校。晚上的'年夜饭可算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饭,鸡、鸭、鱼、肉样样有,满满一大桌,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还要吃上一大碗汤团,预示着团团圆圆,美美满满。饭后我们围坐在一起聊天吃瓜子,奶奶忙着送灶君,完事后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一家人其乐融融。我还收到了爷爷奶奶的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等到晚上八点整,我们准时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是每年雷都打不动的必看节目。当晚上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时,整个城市沸腾了,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迎接着新年的到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大年初一,穿上妈妈给我准备的新衣、新鞋,给爷爷奶奶拜了个早年。早餐是奶奶准备的汤团赤豆年糕,每年的大年初一都吃这个,预意着新的一年团圆、节节高。我们家初一不走亲访友,在家休息。奶奶还说:初一不花钱,不拿菜刀,不扫地等等。

  大年初二开始,挨家挨户去拜年,每户亲戚家吃一天。大人们天南地北地聊起来,有的说去年的收成如何如何,有的说新的一年打算如何如何······我们小屁孩们看电视,吃零食,玩游戏也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家到大年初七亲戚拜访得也差不多了。初八开始,大多数店铺开张了,人们的生活也陆续恢复正常。我也快要开学了。

  我的家乡虽然不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但春节同样过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过年的喜悦同样在我们心中荡漾,久久不能散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2

  小时候的月饼总是给我甜腻但有时又会很想吃的感觉。在淮北市区的周边农村,最好的月饼不是商场超市买来的诸如现在出现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种馅料的月饼。而是最传统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们现在说起来很不喜欢吃的五仁。

  旧时每年的中秋,总是还像过年有压岁钱收有新衣穿这样带着浓厚的节日味道。

  这边的传统不如说是传统的月饼烤炉。就是家里的.女人带着孩子,买来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还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饼的必需品。去乡里乡亲或者邻村加工月饼的地方,亲手制作香喷喷色泽金黄的月饼。负责加工的月饼的阿姨、师傅一边和母辈们唠着家常,一颗颗月饼就在手下漾出花来。

  传统制作月饼是用一个木制的模具。妈妈和小姨曾亲手教过我,将均匀包裹着各种果仁的面团满满的塞满模具,然后用力在桌子上灵巧的拍出一个“啪”,慢慢把模具拿开,如果拿捏得当,一个连上面字迹都清晰可见的月饼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制作月饼是中秋的一部分。记忆中总是妈妈和阿姨们在将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时塞一块到在一旁馋嘴的我嘴里。

  然后便是烤制。将月饼一个个整齐的搁置在一块巨大的长方形铁板上,几个人合力把它平放进巨大的、用红砖垒成的炉子里,下面烧着旺旺的木柴。月饼慢慢烤熟的香味儿会漂的很远很远,烤制月饼的时候周围总会围着像我这样的一群小孩,一边好奇的盯着师傅在根据月饼的色泽掌控火候,一边急切的等候着自家的月饼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时间拿几个在小伙伴们一起尝尝,那时的月饼总是搁置了几个小时,还是留着火炉里带着花生油香味的余热。

  中秋节快要到了的时候,各家都是要要走亲戚的。我有一个叔叔一个姑姑,六个小姨还有一个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妈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们都渐渐各自成家,所以阖家团圆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热闹非凡。

  中秋节那天天将黑未黑的时候,爸爸就会帮我拎着好多好多酒还有月饼,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开大奶奶家还有三奶奶家的门,给她们送去这份礼物。这个时候的她们总是很开心,挽留我留下来吃饭。

  最后是要到奶奶家的,叔叔姑姑还有我的哥哥堂弟堂妹都会来。一家人将吃饭的饭桌搬到小院子里,吃完饭的时候,爷爷总是拿出每年都会给分给我们的超大石榴,我们一家人围着饭桌,吃几块月饼,听爷爷给我们讲叔叔爸爸们小时候的事,讲小时候爸爸带着叔叔偷摘人家的杏子从树上摔下来,讲叔叔有一天离家出走只是因为看了李连杰的电影想出家当和尚,讲曾爷爷在村子里埋藏的至今还未被找到的几杆枪,讲以前村子里被挖出来的一罐银元,讲爷爷自己年轻的时候用几把斧头成功敲击发射的一颗子弹。

  过去的时间即是传统,这样传统的中秋永远在记忆中鲜活,笔记笨拙,道不出十之一二。现在在学校,也已是有几年不曾动口吃一口月饼,今年不能回家,便希望家乡的亲人能和我在心里一起吃一口月饼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3

  母亲的家乡在钟祥,那么钟祥也算是我的另一个家乡了。

  按照钟祥的叫法,春节,叫过大年,而元宵,则叫做过小年。

  要说过年的氛围,城区也许感觉不到什么,要想真正体验,还得去乡村田野间看看,领略保存下来的年的原汁原味。

  相对于城里,这儿过年似乎着急一些:刚进入腊月,便能隔三差五地听见杀猪声。杀猪的是乡亲们用少许的烟和钱请来的,他们通常以此为生,乡亲们叫他们“杀猪佬”。“杀猪佬”一般由三至四人组成,自带工具和一个大桶。一到腊月,便挨家挨户地帮人杀猪。

  到了腊月二十,要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虽然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可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人们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年货。吃的方面当然是最重要的。春节必备菜,如蟠龙菜、鱼、蒸肉、香肠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瓜果:脐橙、苹果、芦柑……更是数不胜数;值得一提的,是钟祥的.传统点心:交切(芝麻糖)、酥糖、金麻果……到了年三十儿,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主人拿出这些,直看得小孩口水流!

  从腊月二十起,街上的货摊子就多了——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祭祀用品的等等都只会在这时出来。

  到了腊月二十五、六,炒花生、炒蚕豆的时候到了。是需要用干燥的河沙炒的,但二十七到二十九是忌做这些的,民间有“七不炒,八不闹,九号炒了惹强盗”的说法。

  二十七、二十八是做包子、蟠龙菜的时候。所谓包子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包子,是没有馅儿的,说白了就是“包子的外形,馒头的内心”。而蟠龙菜的工艺太过复杂,现在人们基本买现成的了。

  到了二十九,家里的长辈便不再准备,等着在外拼搏的孩子们回到家的港湾。

  年三十儿,大人们会去先辈的坟上烧几柱香,放几挂鞭,称上坟,以表达对先辈的怀念。外婆也常跟我和弟弟说,这是在请祖宗们过年。但现在为了低碳环保,放鞭炮的也就少了些。

  到了下午,准备年夜饭时,是一片温馨祥和。妇女们在厨房准备饕餮盛宴,而男人们则张罗着贴春联,小孩们则坐在沙发上,对着取暖器,吃着、喝着、笑着、闹着。好一片其乐融融!

  红烛和香点燃了!当家的烧着纸钱,口中念念有词。等放了鞭炮,便可开始大饱口福。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开始拜年。钟祥有“初一拜父母,初二走丈母”之说。初三之后,则根据亲戚的远近,依次拜年。当然,这是小孩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他们的红包是大人们免不了的。

  元宵,是钟祥人民的小年,这是新年的又一个高潮。这天会有许多烟花盛宴,并有观花灯、猜灯谜、舞龙等节目。街上人们摩肩接踵,往日再冷清的街道也是车水马龙。人们无不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陆陆续续地返校,大人们又照常做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喜庆的新年和春姑娘携手。新的一年,在火红的“福”中,在碧根的嫩芽里,美丽地绽放……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4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玩手机。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爸妈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接着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做到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二十五开始做馒头,馒头的面要发酵,发酵的时间就可以准备馒头馅,馅有很多种,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青菜肉丁馅的,豆沙馅的,平安菜馅的,还有芝麻馅的。现在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

  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不知几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现在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手写的少了。记得小时候在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因此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大年三十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杀鸡宰羊,煨汤炖肉,凉菜热菜准备一大桌,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我们家是一大家,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年味气氛十足。

  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点着了放孩子手里,看谁的烟花放得高,放得远,好开心。晚上会一直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然后爸妈打牌,爷爷奶奶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门槛那儿还会放一根木材,有些比我们大的孩子,就斗地主,把瓜子当钱,可有趣了。到了十二点的时候,奶奶就会开始准备汤圆了!

  然后就是吃早点,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去村里给长辈拜年。

  从初几就开始拎着礼物走亲戚,亲戚如果多的话,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节才能算结束。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我是四川人!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5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各地区舌尖上的风俗习惯大有不同。在我的家乡酒城泸州就有这么一个风俗——吃九大碗。

  在泸州一带,吃九大碗又叫吃九个碗、吃酒、吃酒席、赶酒席等。因为无酒不成席,故此,以吃酒代称吃九个碗。并且,在咱们泸州地区,喝酒还有个别称,叫喝单碗。为什么叫喝单碗呢?在宴席一开始,桌子上会倒上一碗酒,一桌的人会喝酒的就端着这碗酒我一口你一口地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传着喝,所以叫喝单碗。在酒城泸州,酒又叫单碗。

  一年到头,哪家人一有喜事,无论结婚还是过生日,无论小朋友满月还是老人的寿辰,无论搬新家还是造新房,都会把亲朋好友请到自己家里,办九大碗。并且,九大碗以荤菜为主,除猪肉外,或鸡,或鸭,或鹅,但必须上满九碗。不过,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还有鱼、牛肉、大闸蟹等,九大碗早已超过九道菜了。

  在去年刚刚放寒假的时候,我又吃了一次九大碗。在正酒前一天,我就跟着大人们前去帮忙。因为正酒那天的客人特别多,大家就帮着主人杀鸡、杀鸭子,还要准备好腊肉、凉菜,甚至还会提前把花生米炒好。而我只能干看着她们忙里忙外的,最后只负责吃。

  正酒那天,大人们早早地又去帮忙了,我们小孩子则在家里睡够了、玩够了才去吃酒。正酒常常在十一点就开席了,那天我刚好去晚了一点儿,结果在流水席上走了十几桌才找到一个位置,差点就坐二排(所有座位坐满后,第一轮吃完后紧接着摆的第二轮酒席)了。此时,桌面上已经摆好了几道凉菜:花生瓜子和杂糖的拼盘、香肠、腊肉、凉拌鸡片、腊猪肝猪耳朵的拼盘,还没有动筷子,口水就已经不停地往下咽了。等桌上的长辈说可以开吃了,我赶紧夹了一片香肠放入嘴中,辣味适中,有点麻,使劲儿一嚼,那满嘴的麻辣和香味让人不由自主地大吃特吃起来。此时,我已经顾不上淑女形象了,加入了“抢”菜的比赛中。

  没过一会儿,上菜的.叔叔阿姨们又端来了蒸酥肉、肘子、烧白,还有我最喜欢的夹沙肉和酒米饭(即甜糯米饭),这些菜,来的时间都差不多,他们好似约好了一起走的。前一个菜刚刚放下,负责端菜的刚吃了一口还没来得及咽下,第二道菜又来了!端菜的忙安逸了,但我们这些负责吃的人更忙——尤其是我们小孩子,一遇到自己喜欢的菜,要么直接夹到自己的碗里放着,要么放在纸巾(在乡下一般不准备餐盘)上,留着慢慢吃... ...最后,菜还没有上齐,我就已经没有战斗力了,但忍不住又吃了半碗酒米饭,又喝了半碗鸡汤,还抓了一把糖果才心满意足地离席。

  经过其他桌时,大人们还在喝单碗,主人也端着酒杯来敬酒了,那热闹的气氛好像才刚刚开始。那些站在外面等着吃二排的,一边磕着瓜子,一边摆着龙门阵。呵,里里外外,全都是人啊,你说热闹不热闹?

  就这样,正酒前忙着做九大碗,正酒时忙着吃九大碗,来晚了的忙着等九大碗。这快乐而美味的九大碗融入了我的血液,融入了这浓浓的乡音,让人陶醉,让人着迷。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6

  河南,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众多传统民俗源远流长,也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五年级的寒假里,我充分感受了故乡春节民俗的风采和浓浓的亲情。

  腊月二十五的清晨,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撒落……呼吸着熟悉的空气,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鞭炮声,我感到年节的味道愈发浓重了。走进屋里,一切都焕然一新,做好准备迎接新春:床单换了新的,窗户被擦的好像不存在似的,茶几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家电家具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子。我不禁想起外公春节前总会念叨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今天都腊月二十五了,日子匆匆,走的可真快啊!

  盼啊盼,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我就听到更多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走进客厅,全家人都围坐在茶几旁,精心地挑选着春联。我悄悄地挑出一个大红的“福”字,在它背后粘上几段双面胶,再把它倒着贴在门上,寓意着福“到”了。“贴得好!”外公赞赏地说,我也开心地笑了。妈妈在窗玻璃上贴窗花,那窗花真是生动有趣:正中央有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小猪的脚边有一方池塘,池塘里盛开着莲花,水里有游鱼在嬉戏,正所谓“连年有余”!小猪的头顶有蝙蝠在飞舞,象征“福”到了……窗外大雪纷飞,红红的窗花映衬着皑皑的白雪,窗花越发红艳而白雪越发晶莹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词在我脑海里突显出来。

  下午,外公在厨房里剁着肉馅,外婆揉着面团,我忍不住去偷捏一下那雪白的面团,就收获了外婆嗔怒的批评。终于能包饺子了,大家齐上阵——妈妈包的像金元宝,外婆包的像小山,而我包的却奇形怪状,各不相同,有一些却不合时宜地张开了“嘴”,需要大人们来加工。欢声笑语中,年夜饭准备好了,大家放开了肚皮,一边尽情地享用,一边相互说着吉利恭喜的话,欢声笑语让房间里温暖如春。看着精彩的春晚,开心地抢着红包,间或着打电话给远方的亲友拜年……新的一年在隆隆的鞭炮声中,走来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明媚的朝阳从窗帘缝隙中射入,让我看清了床头四个鼓囊囊的大红包。我欣喜而又小心地把它们收起来,就跟着爸妈出去向亲朋好友拜年了。我们先到了五姨婆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我给五姨婆的祝福,让她老人家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大人们时不时地停下脚步,热情的寒暄,彼此道着祝福。

  我们呼朋唤友一起去逛庙会。庙会里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条街上乌泱泱的都是人。在舞狮的地界儿,大家看着身体通红而鬃毛金黄的“狮子”,在舞狮人的操弄下,“狮子”嘴巴一张一合,灵巧地在木桩上腾空跳跃,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引得围观的人们阵阵惊叹和雷鸣般的掌声。卖糖人的,卖冰糖葫芦的,表演魔术杂耍的,唱着我听不懂的家乡戏的,还有各种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物品的,随着大家彼此的恭贺新春的祝福声,家乡的年俗味道就在这里蒸腾了。

  正月十九,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春节走远了,我们也踏上了归途。不管我身在何处,不管我年方几何,这家乡的风俗和浓浓的亲情,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7

  看着大门上的“福”,好像家乡的风俗这片大海中的一滴水,落下时便泛起了阵阵涟漪,勾起了我的无限思绪。

  我的家乡在一个山清水秀,古朴而雅致的地方——浙江。我的奶奶一直住在这里不愿离开,这也使得我们每年春节时都需要回去,让我体会到了与大城市武汉不一样的`“年味”。

  家乡过年的风俗特别多,如挂灯笼、除尘、放鞭炮,其中“年夜饭”在春节风俗中算是独树一帜,必是重中之重,俗话说:“南方米饭,北方面”。这小小的米粒在南方人手中玩出了别样的风采,青团便是其中代表之一。随着一声“开饭啰!”各色菜品依次被端上桌,沿着旋转桌边摆放,似乎是在期望什么贵客到来。突然,伯伯抱着一个竹蒸笼上了桌,抬眼一瞟,便知道是“青团”。这一锅蒸了六十六个亲团,预示着来年六六大顺。“菜齐了,开吃!”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不约而同操起了筷子。青团在盘中静静地卧着,向着一身绿旗袍的娇羞女子。艾草的微苦与竹子的清香早在锅上便熟络起来,似乎在说着这是年夜饭中不可或缺的美味。在美味的驱使下,我便问奶奶,“青团是如何制成的呢?”奶奶一脸和蔼地对我说:“所谓‘青’即是将刚从山中才回来的新鲜艾草,截取其多汁的部分,榨取成青色的汁,与糯米粉在碗中汇合,充分混合发酵,寓意为驱灾辟邪、平平安安、健康喜乐。‘团’即是指其形状以及手法,寓意为包住了福气,团团圆圆,这里面的讲究可深着哩!”饭桌上也不止这一道菜,有缀着红糖的白年糕,预示着年年高、有清蒸元宝虾,含着招财进宝之意,还有素有吉(鸡)庆连连意思的烧鸡等等。

  大年初一早上,妈妈便迫不及待拉我去赶庙会了,热腾腾的蒸汽,闹嚷嚷的锣鼓;乱但整齐的吆喝,都愈发引起了我的兴致。花灯杂耍连成片,舞龙舞狮结成彩,一切都是那么欢喜而美好,又都有着“开门红”之意。接着,随着一波声浪,精彩的“打彩头”便开始了,相传在秦汉时期有了雏形,可谓是古人的狂欢盛会,“打彩头”也指“打挂彩”或“打竹马”。在一个人眼睛上蒙上纱布,他挥舞棍子打陶马,只能打一次,打到了即可获得一年的好福气。这“彩头”是一匹小马驹,陶瓷的,上面画满了爆竹,贺岁词红彤彤的一片,我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终于挤到了最前方,一个叔叔便开始挑战,他随着声浪了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却打了个趔趄,失去了击打机会,最后只获得了一个红包。一个阿姨却早已计算好路线,一上去便一发中的,得了个好彩头——岁岁(碎碎)平安。陶马里的彩纸片也随着风飞起来,亮片在阳光照耀下,绚丽夺目。寓意着一年有了好彩头。紧接着“旱船”挂着缀饰来了,舞龙追着玉珠来了;舞狮随着鼓点来了,游行花车听着爆竹声来了,在场每个人都乐呵呵的。一旁有人补充道:“新的一年笑口常开啊!”

  这些只是家乡风俗的冰山一角,我还未说尽,只等着在爆竹声中慢慢寻觅。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8

  每当农历五月初五,外婆家门前,原本卖松糕的小摊上就摆满了粽子,来光顾的人好多,生意自然特别好。那时,外婆家门前的大街上人流如潮,都争着抢着买卖粽子和茶叶,孩子们也纷纷跑到文具店,精挑细选,挑选自己喜爱的风筝,再约上几个好伙伴,一边嬉笑,一边头也不回地朝绿草地奔去。孩子们脸上挂着笑,像极了一面面小太阳。

  每当到了端午节,从贪玩的孩子,到拄着拐仗的老人,谁不是一想到那软软的糯米,香香的馅儿,就不由自主地舔舔嘴露出幸福的笑容呢?粽子,就像是披着绿衣裳的娃娃,腰间还系着“细腰带”,十分可爱。让人感到回味无穷的,还有那个煮熟时散发出来的沁人心脾的香味。粽子,实在诱人。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我都会像个跟屁虫那样跟着外婆,总是喜欢拉着扯着外婆的围裙,嘟囔着嘴巴跟外婆撒娇:“外婆,外婆,我想吃粽子了,快要好了吗?”外婆总是回答:“别急嘛,快了,快了。”“那我能和您一起做吗?嗯……这样可能会快一些。”我恳求到。外婆笑了,说:“别急呀,你现在还太小啦,等长大以后,外婆一定教你做。”我听了,只好眼巴巴看着外婆包起一个接一个小三角,心中默默记下,盼望快快长大。

  感觉白天好漫长。过了好一会儿,中午到了,我们一家子坐在圆桌旁,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孩子们总是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粽子,边把脑袋凑在一块儿讲悄悄话。我轻轻剥开粽子外边的粽叶,大口咬下软软的糯米,一瞬间粽子的温暖流入心田。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来,贪婪地享受着粽子的美味。

  现在因为繁忙,在端午节假期间,我们一家基本就不回老家过节了。不过虽然不在家乡,但是端午节的快乐与温暖是无处不在的。看,外婆的一大箱粽子已经“端坐”在客厅里了。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拆开了快递,取出一串串粽子,急忙递给妈妈,说:“妈妈,您看外婆的粽子又来了,快点儿,快把它煮了,我们一起吃吧。” 妈妈接过粽子,慈爱地说:“好,好,别急,粽子又不会长脚跑了。” 过了许久,我和妹妹的肚儿再次不争气地叫了,粽子那浓浓的香味便早已透过了厨房的门,混合着板栗的味儿,在客厅乱窜。那可好,让我的口水不停在嘴里打着转。

  “来喽,来喽!久等啦!” 妈妈端着一盘又大又香的粽子来到客厅。我见了,急不可耐地说了一声“谢谢妈妈”,就毫不客气地抓起一只,剥下绿绿的粽叶,迫不及待地咬了来,放在嘴中细细地,慢慢地咀嚼。我望着大个儿大个儿的粽子,突然明白过来,这粽子,不仅因糯米,肉,栗子而饱满,而且包含了家乡的`亲情,外婆的爱。不仅是纪念屈原,更是家人欢聚一堂的快乐,这就是端午节。我想即使不能回家,吃上一口热乎的粽子,也会想到亲情的温暖吧。

  待到大家一起坐下,儿时的回忆,再次浮现在眼前,端午节的温暖,也再次围绕在我们的身旁。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9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武汉也不例外。

  家乡有句谚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小年的早晨,家人拿着清洁工具,为迎接新年做准备——扫尘。扫尘寓意着扫除陈旧,把晦气扫出门。

  一大清早,我们个个精神饱满。妈妈像是司令官一样,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我和爸爸开始分配任务,个儿高的爸爸负责打扫房顶和橱柜,细心的我则负责擦玻璃,说干就干,我先打来一桶清水,把抹布泡一下,然后拧干,在玻璃上擦来擦去。可是不管怎么擦,上面都留下了水的印记。我十分不解,便去问妈妈,妈妈拿给我一块干抹布:“你要等水分快蒸发时,再拿干抹布擦一遍,才能不留下印记”我按照妈妈的方法,不一会儿,玻璃就锃明发亮了。

  转眼间,又到了春节的一个高潮“除夕”,除夕吃饺子是由来已久的习俗。

  今年,我们家准备包带有红,绿,黄,白四种颜色的元宝饺子。其中有三种颜色分别用胡萝卜,菠菜,玉米打成汁揉进面粉做成。

  接下来,是包饺子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和面”。爸爸把面粉和鸡蛋放入盆中,加入少量的温水,用筷子慢慢的搅拌,直到碗里成了面疙瘩,再把它分成四份。爸爸把先准备好的三种颜色的蔬菜汁分别倒进面团里,不停地重复揉搓,揉到面团的表面十分光滑时就开始醒面。这时,我们就有了红,绿,黄,白四种的面团。

  然后,便是调馅,调馅十分简单了,妈妈把准备好的芹菜,猪肉,芝麻合在一起搅拌,放入佐料调味。

  最后,便是元宝饺子成型了,此时,爸爸变得像是司令官一样,一边拿着擀面杖擀面皮,一边指挥我和妈妈包饺子。我拿起爸爸准备好的梯形的皮儿,将馅儿放到皮的上端,向前卷两圈,可是一卷,馅儿不听话的跑出来了,我一急,手一抖,饺子皮带馅儿全掉地上了,我一脸的失落,爸爸放下手中的活,过来给我做了一个示范,皮和馅儿像是爸爸的朋友一样,服服贴贴的粘在一起,形态像极了一个元宝,爸爸鼓励我说:“不要灰心,多试几次,相信你一定行的”。我接下来按照爸爸的步骤,小心翼翼的试着包一个,慢慢的'一个不太像元宝的饺子包成了,我高兴的拿给爸爸看,爸爸夸奖我真棒,接着一个一个的真正元宝饺子在我手中完成了。通过参加包饺子全过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不怕失败,坚持一定会成功”。

  夜幕降临,四种饺子排队跳入锅中,锅里先是“咕噜咕噜”直响,“噗”地一下,锅盖就被顶了起来,白沫沫直往外冒,我往锅中倒入凉水,才见那一个个饺子浮出水面,饺子端上桌,妈妈告诉我:元宝饺子寓意着吉祥如意,财源滚滚。我夹起一个自己亲手包的饺子,放入口中,尝了尝,味道还不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之夜,人人都得守岁。你听,窗外听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新的一年到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0

  绚烂璀璨的元宵节紧随着除夕结束的脚步到来了,我的家乡是上海,一个繁华至极而又人人忙碌的都市,但在元宵节那天,却别有一番风景,我始终忘不了那每年元宵节看到的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也忘不了明亮宛若星辰般的花灯。

  黄昏之时,丝丝缕缕的云霞带来了夕阳,太阳徐徐落下,在天边渲染出粉紫交融的霞光,染了半边天。道路上尽显一派繁忙之景。我们家也如约而至,来到了每年必来的豫园灯会。人流不断地涌动,仿佛吞噬了整座豫园,但依旧能看到花灯那柔和而又炽热的光芒,聚集在一起,照亮了半个城。一路上推推挤挤地好不容易进了豫园,才见灯火通明的街道上挂着花灯无数,柔美绚烂的灯光照亮了栩栩如生的图案,眼花缭乱之际也满是欣喜。还记得小时候赏灯时的懵懵懂懂,只觉花灯散发的光芒,和上面描绘的图案是如此的美丽生动,内心也不禁流露出欢喜,哀求着妈妈一个个都买下来。现在长大了,看到这一番绚丽之景,正应苏味道笔下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般昌盛璀璨,而那花灯的光芒也照亮了我的内心与希望。每当花灯初上之时,众人眼中便是欣喜和希望之情,我便闭眼祈福,期盼来年幸福美满,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睁开双眼,便见万千灯火挤满了整个豫园,灯火明亮映衬着繁华昌盛的街道和驻足观赏的人流,温暖而又璀璨。元宵节花灯的品种也是数不胜数,有的制成兔子样,栩栩如生的雕刻,白色的皮肤上细致地刻上皮毛,放上柔和的白灯,孩童们爱不释手地抱着,捧着,拖着……;有的是六边形的,在亚麻布上描摹上优美婉转的景色亦或是古时候传说中的片段,点上黄灯,别有一番风味;更有的是一条大龙盘旋在九曲桥下,一片片的鳞片映衬着湖水的清澈与波光粼粼,闪现出蓝紫色的光芒,精致而又独特的景色引来了许多游客争先恐后地登上九曲桥,驻足观看,留下美好瞬间。逛到那里都是华灯璀璨,人们的交谈、欢笑声掺杂着街边商家的吆喝声,热闹至极。大人们宠溺的看着孩童一手拖着兔子灯,一手吃着街边的零食,尽呈一片幸福美满之景,无尽的暖意流进了每个人的心里,让这一个漫漫长夜变得美好而又短暂,唯有照片留住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

  其实赏花灯的由来传说来自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当时的皇帝信仰佛教,恰逢蔡中薜姆鸱ü槔矗称每年正月十五时,印度摩喝陀国众僧云集,瞻仰迎佛舍利,观赏花灯,是参佛的良辰吉日。明帝听之,为弘扬佛法,决定每年的正月十五之夜,在寺院宫中“燃灯供佛”,所有人都得挂灯祈福。经过了岁月的流逝,自然而然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

  赏花灯这一民间习俗经过了岁月的蹉跎,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花灯的璀璨似万千繁星般聚集在豫园,一盏盏花灯宛如人们一个个盛开的美好希望与寄托,驱赶了冬日的寒冷,温暖了人们的内心,似灯塔般照亮了前进的路途,指引了通往幸福的方向。愿将这一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传统发扬光大,继承真正的中华文化。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1

  窗户外天越发黑了许多,天似乎被一张黑布罩住了,空气中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蜡烛味。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王爷上天,在我们朝东埭也不例外。

  爷爷在厨房里发出喊声:“小宝,来帮我一下!”

  “来了,来了,急什么急!”我从二楼像一楼厨房奔去。

  此时,爷爷把插放蜡烛的蜡烛钎放在桌上,他的旁侧还有被黑夜映衬下格外干净的空盆。我手里拿着一把香,近距离一闻,那种香气似一阵清凉的微风,把我的烦恼一吹而散。这时有人推了推我说:“干什么呢?把香先放桌上,你先去拿几样水果和一把糖果。”我好像打开了马达似的,一路跑都带着风。把已准备好放在桌上的几样物品拿入厨房,将它分好类别,装入空盘中。看着盆中美味的食物,我的口水似一条糖丝从嘴中流出。

  “为什么要送灶王爷上天要用水果和食品敬他呢?”我发出了提问。

  “这你要听我慢慢讲。”爸爸边说边打开手机。

  “不带你这么玩的!”我双手插在腰上,装出生气的样子。

  “我又没查,只写了一份稿子而已!”爸爸开始耍帅。

  “哦,今天怎么这么勤奋啊!脑子好使啦?”我语气中带着一丝嘲笑。

  爸爸拍了拍我的脑袋说:“别耍贫嘴了!听我讲:传说在古代,一对老夫妇仅有一个儿子,两人十分疼爱这个儿子。但因家中太过于贫困,只得让儿子去挖煤。儿子久而不归,可把老人给吓坏了。”挖煤有没有什么困难的?“我疑惑地望着爸爸。爸爸一口否决:“不,挖煤可危险啦!一个不小心就会送命的',你们这个年代的孩子不知道。”爸爸继续讲:“这天老太婆不放心,叫老汉到煤矿地去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了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边走边聊,聊得十分热闹。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地收一百名矿工,老汉很着急,祈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答应了。老汉见了儿子故装生病,要儿子侍奉左右。他儿子一时无法下井,便跟老人回了家。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四夜里,老汉想起三年前的事情,忍不住跟老伴说了,谁知被灶王爷听见了。二十四夜里,灶王爷把这些事情告诉了玉帝,玉帝恼羞成怒,惩罚了光脚片,又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人们在腊月二十四这天给灶王爷吃糖,希望他吃糖时嘴巴被糖黏住,无法去天上与玉帝告状。”爸爸拍了拍手说:“故事结束了,你们快去弄吧……”

  爷爷将火柴点燃,把蜡烛粘上火种。我轻轻拿着香,把头放在蜡烛上,左右转动。火苗是一位活蹦乱跳的孩子,用他的身体温度来温暖香那冰冷的内心,将香蜡烛上拿走,香还上还带着火。轻吹一口气,将香上的火吹灭,插入香炉里,我双手合一一脸严肃的站在灶王爷面前说:“灶王爷,上天把我家好事告诉玉帝。也需要灶王爷让玉帝把我这学期学习棒。”然后我把灶王爷的画像弄火燃烧掉,送他上天。

  虽说这只是一种形式,但家家户户都要做。这一天我不仅学到了如何送灶王爷,还听到了一些关于他的故事。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2

  家乡的春节虽不如老舍笔下北京春节那般隆重,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历时一个多月,但是对于人们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是人们劳动一年后欢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愿。

  我家的春节差不多就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时候,很少有人闲着无事。全家人忙着洗衣服,换床单,以便在新的一年中显示出新的气象。当然了,对联、窗花、日历是必不可少的,理应在前几天完成,所以这里我不做描述。

  三十这天,重要性仅次于洗衣服的应该算是做年夜饭了,大人在一边忙活着洗菜切菜,孩子们蹦蹦跳跳,想尽办法帮个忙,却总插不上手,只有干着急罢了。年夜饭的品种照例是很丰盛的,依旧是鸡鸭鱼肉之类,但是小孩子白天中无事时吃尽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这些珍奇,只好随便选几样来一品好坏,往往遗下一大堆剩菜,让劳动一番的大人们目瞪口呆。但是无论如何大人们是不会恼的,因为剩菜剩饭此时此刻便成了年年有余的.象征。

  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来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饭,随后便是孩子们的自由时间了,桌上摆好糖果、水果和各类糕点,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气洋洋,其中当属孩子最欢喜,因为可以靠几句甜言蜜语换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压岁钱。如果你问他们明天的愿望,应该就是多来点拜年的了。

  除夕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快乐的,但守岁这一着却不是我能够接受的,听完倒计时的钟声,刚想闭上眼睛睡个好觉,窗外就“劈里啪啦”地响起了礼花声,弄得人睡意全无,却又筋疲力尽。

  正月初一的习俗近年来越发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阳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饭,便上街闲逛。街上的商铺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从人们的口袋里弄到更多的进账,不惜破坏正月初一关门停业的老规矩,大张旗鼓办起了“新年大甩卖”之类的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过年的食物储备、购买新衣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我并不喜欢这样。总的来讲,新年里没有逛庙会之类的活动,确是可以用单调无味来形容。

  正月初一到初十四,实在是在闲得无事中闪过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有些意思。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从种类上分,可分为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最近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菜馅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记忆中,元宵节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前几年元宵的晚上,还可以看见大人们领着小孩提着明瓦的灯笼逛游,如今却难以见了,见此情景,我不由得叹道,富有民族特殊的传统文化这正在消失啊!

  春节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无论春节那些日子是怎么过的,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感到惊叹!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3

  “炊馀胀满蚪牵剥出凝成细纤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就像每一个花坛里都有自己独特的花朵一样。在我的家乡,有一个著名的节日--端午节。我的家乡特别看重端午节,每当到了这一天,我们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来度过这美好的一天。

  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当时正值战国末期,屈原在楚国当三闾大夫,为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楚顷襄王听从奸臣的谗言,将屈原流放了。屈原彻底绝望,跳下汨罗江自尽了。后来,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用叶子包上糯米,喂给鱼虾吃。老百姓认为,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的身体了。屈原的精神,感动了中国老百姓几千年啊!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去集市上买粽叶,那摆在摊位上的粽叶碧绿如洗,飘在水里的粽叶就像一艘艘细长的小船一样。爸爸挑了一些鲜绿且光滑的粽叶,回家后,我和妈妈一起洗糯米和粽叶。糯米放入水中后,立刻变得晶莹剔透,一颗颗亮得像珍珠一般。洗好后,接下来就是包粽子了。我让妈妈教我,只见妈妈拿起一张粽叶,卷起一窝小圆锥,往小圆锥里塞糯米,糯米塞满后,用尾部的叶子盖上封口,再用细绳子适量绕粽子捆一周,最后再扎一个结,一个粽子就完美诞生啦!

  我看见妈妈那心灵手巧的样子,我也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我拿起一片粽叶,试着卷了许多次,可都失败了,那粽叶根本不听我的使唤,不是开裂就是漏洞。我有些灰心了,想要放弃,但妈妈告诉我,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我一次次地尝试,慢慢地熟练了,我终于成功了!我也能捏出一个漂亮的小圆锥了!

  我开始往里面塞糯米,可是,不是塞多了合不上,就是塞少了漏空气,弄得我抓耳挠腮。不行,我可不能服输!我小心翼翼将糯米塞平后,慢慢封上了口子。最后,我还用绳子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小蝴蝶结。包粽子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有个度,不能太贪心。煮粽子的时候,要将锅装满水,调到中火就可以了。煮熟后的粽子香甜软糯,配上白糖更是绝佳!我能一口气吃下五六个呢!

  在我的家乡,端午的风俗除了吃粽子,还有喝雄黄酒和挂艾草的习俗。雄黄酒是由雄黄粉和老年陈酒兑在一起的,具有清五毒、杀菌的作用。大人们经常用手指蘸上一点雄黄酒,轻轻点在儿童的额头、脸和鼻子上,防止孩子们夏天被蚊虫叮咬。雄黄酒,这不就是中国最传统的驱蚊水吗?

  挂起来的艾草能散发出微微的清香。夏天里蚊虫出没,蛇也经常出来,艾草的清香不仅可以熏走蚊虫,而且能让你在一整个夏天里睡上好觉!艾草,这不就是中国最传统的蚊香吗?不过,艾草的`清香比蚊香的气味好闻多了!

  这可真是一个美好的端午节啊!这个端午节我觉得过得太有意义了,因为我不仅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历史,而且我还学会了包粽子,并吃到了我自己包的粽子。如今,我们的国家早已统一,战争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百姓的日子比粽子上的白糖还甜,我想,大诗人屈原,你在这天看到家乡人们的生活,一定能含笑九泉!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1-31

家乡的风俗作文12-25

家乡风俗作文12-25

家乡的风俗作文05-18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24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7-30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29

家乡的风俗作文06-29

家乡风俗作文05-13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07-3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