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14篇【实用】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
对过节的兴趣越来越淡了。春节便春节,在冰箱里多放些东西,坚持几天不去菜市场而已。中秋便中秋,买来月饼也不吃,做做样子罢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粽子的香味越飘越浓的时候,我们刚好学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语言,侃侃而谈中流露出对故乡和儿时生活的眷恋,这种情愫抓紧了我,让我也深深的陷进了对家乡的怀恋之中。
家乡的端午是有很多讲究的。包粽子,粽叶有要求,新鲜的芦苇叶,碧绿碧绿的,或者是槲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端午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准备到位,洁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饱满的蜜枣,花生仁,葡萄干,都早已泡好,勤劳的女主人用灵巧的双手左折右叠,再用丝线层层缠绕,一个精致的粽子便诞生了。煮粽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爱用火炉,前一天晚上把粽子放在炉子上,能焖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孩子们一起床,揭开锅,就是热腾腾的粽子,屋子里,院子里顿时都弥漫着芦苇叶和粽子的香气。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煮熟的大蒜,鸡蛋。这几种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圆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红色的椭圆的鸡蛋,碧绿的不规则形状的粽子,从颜色的搭配到形状的组合,都煞是好看。熏艾蒿,我们这里离山远,艾蒿都是从集市上买的`,在端午这天挂在门楣上,过几天干透了,取一两只在屋子里点燃熏一下,至于熏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说是熏蚊子的,我想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蜈蚣,蝎子什么的,大概类似其他地方的熏五毒吧。带香包,鲜艳的布料做成各种形状的饰物,里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们心爱的饰物,挂在脖子上不时的嗅一下。系五色线,手腕脚腕都要带。但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黎明时分却去田野里拔“圣草”了。这里说的圣草,加引号,是我实在想不出当时大人们怎样说的。
长辈告诉我们,月宫里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捣药,这些药是要在端午前夜,洒在各种草木上,河水里。在端午这天太阳没出来之前,这些药还停留在草上,如果这时拔回来,熬制成水,用这水来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当然非常相信,天蒙蒙亮,我们就呼朋引伴的出发了,向着蒙着神秘面纱的田野,我们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圣使命。农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气凉凉的,清爽滋润,周围都静悄悄的,你无意的一台眼,也许就逢上邻家来挖野草的孩子。相视一笑里,多少欢悦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这一天提前被惊醒了,那茁壮的青草上,露珠还在转动,我们需要的草是有讲究的,如猫猫眼,一摸眼就红的那种草,今天不怕它,就采。还有车前草,节节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采回家,这样那些神秘的药才会有效啊。慌慌张张的回家去,抬头看看天空,战胜了太阳般的自豪。现在想来,还觉得那种神秘如格林童话中的哪一篇,太阳一出,万物回复原貌的神秘。
又要端午了,谁还会去野地挖草呢,给孩子洗澡,有专门的沐浴露了,粽子也懒得包了,吃不了几个,干嘛哪么费劲,买几个就好了嘛。可是,在种种过程里藏着的细心,乐趣,也买些就可以了吗?在能亲自做的时候,不要买了吧,因为一个简单的“买”字,让我们失去了多少美好的东西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2
小时候的月饼总是给我甜腻但有时又会很想吃的感觉。在淮北市区的周边农村,最好的月饼不是商场超市买来的诸如现在出现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种馅料的月饼。而是最传统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们现在说起来很不喜欢吃的五仁。
旧时每年的中秋,总是还像过年有压岁钱收有新衣穿这样带着浓厚的节日味道。
这边的传统不如说是传统的月饼烤炉。就是家里的女人带着孩子,买来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还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饼的必需品。去乡里乡亲或者邻村加工月饼的地方,亲手制作香喷喷色泽金黄的月饼。负责加工的月饼的阿姨、师傅一边和母辈们唠着家常,一颗颗月饼就在手下漾出花来。
传统制作月饼是用一个木制的模具。妈妈和小姨曾亲手教过我,将均匀包裹着各种果仁的面团满满的塞满模具,然后用力在桌子上灵巧的拍出一个“啪”,慢慢把模具拿开,如果拿捏得当,一个连上面字迹都清晰可见的月饼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制作月饼是中秋的一部分。记忆中总是妈妈和阿姨们在将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时塞一块到在一旁馋嘴的我嘴里。
然后便是烤制。将月饼一个个整齐的搁置在一块巨大的长方形铁板上,几个人合力把它平放进巨大的、用红砖垒成的炉子里,下面烧着旺旺的木柴。月饼慢慢烤熟的香味儿会漂的很远很远,烤制月饼的时候周围总会围着像我这样的一群小孩,一边好奇的盯着师傅在根据月饼的色泽掌控火候,一边急切的等候着自家的月饼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时间拿几个在小伙伴们一起尝尝,那时的月饼总是搁置了几个小时,还是留着火炉里带着花生油香味的余热。
中秋节快要到了的时候,各家都是要要走亲戚的。我有一个叔叔一个姑姑,六个小姨还有一个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妈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们都渐渐各自成家,所以阖家团圆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热闹非凡。
中秋节那天天将黑未黑的.时候,爸爸就会帮我拎着好多好多酒还有月饼,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开大奶奶家还有三奶奶家的门,给她们送去这份礼物。这个时候的她们总是很开心,挽留我留下来吃饭。
最后是要到奶奶家的,叔叔姑姑还有我的哥哥堂弟堂妹都会来。一家人将吃饭的饭桌搬到小院子里,吃完饭的时候,爷爷总是拿出每年都会给分给我们的超大石榴,我们一家人围着饭桌,吃几块月饼,听爷爷给我们讲叔叔爸爸们小时候的事,讲小时候爸爸带着叔叔偷摘人家的杏子从树上摔下来,讲叔叔有一天离家出走只是因为看了李连杰的电影想出家当和尚,讲曾爷爷在村子里埋藏的至今还未被找到的几杆枪,讲以前村子里被挖出来的一罐银元,讲爷爷自己年轻的时候用几把斧头成功敲击发射的一颗子弹。
过去的时间即是传统,这样传统的中秋永远在记忆中鲜活,笔记笨拙,道不出十之一二。现在在学校,也已是有几年不曾动口吃一口月饼,今年不能回家,便希望家乡的亲人能和我在心里一起吃一口月饼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3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个地方的风俗不同,当然,过春节的方式也不一样。
我的家乡在歙县武阳乡,我们这里过春节和别的地方就不一样,因为我们的习惯不同。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这里便改天换地了,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在这天里,人们在自家门上贴上春联,放上爆竹,一片热闹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见面就互相道贺,乐得合不拢嘴。
在别的地方,人们就是过年时,吃一顿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节晚会……而我们这却是另一番天地——热闹非凡。
我们这呀,白天一过,夜晚就更热闹了,到处是烟花,爆竹声,天空上五彩斑斓,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烟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楼大厦,就算放烟花也只能一个人欣赏,一点都没意思,而我们这天高地阔,只要有一家放烟花,大家都能看到,这种快乐是城里人所体会不到的.。因为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到了晚上5点左右,家人就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那些在外打工的儿女们都已纷纷赶回家来和亲人团聚,吃过年夜饭,大家欢聚一堂,说说笑笑,有讲一年收获的,有说对来年的愿望的,有对老人孝顺的,有对儿孙嘱托的……而老人们高兴极了,能和儿孙见面,听一听儿孙们叫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吃完了年夜饭,大家就在门前谈天说地,我还经常让外婆给我讲故事,外婆给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书上也看到过:
从前有两个妖怪,一个叫“年”一个叫“夕”,他们每到春节就出来在人间捣乱,乱吃人家粮食,祸害别人房屋。后来人们知道了“年”怕红色,“夕”怕响声,于是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年”看见了就逃回了山上,“夕”还没走呢,人们就制造了一种一点燃线就响的东西——爆竹,“夕”一听到声响就夹着尾巴逃命去喽。从此,人们每到春节就贴红对联,放爆竹。
讲完了故事,外婆就说:“我最喜欢这天了,因为在这天可以看见儿女们,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点多,大家便看春节晚会,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会来,他们对外婆外公都很孝顺,大家其乐融融,一起看着春节晚会,心里别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会时,大家要是饿了,我们便拿出家乡的特色小吃——糯米饼、肉丝面、甜酒糟,一边吃一边看。到了12:00时,也就是新年钟声一响起,大家都欢呼起来。一起到院子去放烟花,只要谁家先带头,那可是一个接一个呀,此起彼伏,那烟花在空中一现,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导弹,有牡丹盛开……如果你家的烟花放完了,不要紧,你还可以看别人家的烟花呢,这快乐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烟花,大家还要出门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贺,到处是“新年好,恭喜发财”……有说有笑,真温暖。
这就是我们过的春节,这种乡村淳朴的美在城里是没有的!这种亲情是珍贵的,是金钱无法买到的!这种快乐是幸福!春节,我们最喜欢的节日。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4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外婆家,那里的过年风俗可谓是与众不同。
常德的团年饭不一定在大年三十吃。外婆说:“一家人齐聚,无论何时何地就是团圆。”为了与家人团聚,人们会推迟或提前吃团年饭,只为享受欢聚一堂的喜悦与幸福。而在去年,因为我到外婆家过年,所以团年饭就提前到腊月二十八举行。在开阔的包厢,一位位认识不认识的亲戚陆陆续续地进来。他们相互打着招呼、讨论着过去一年的年景。兴趣勃勃的孩童、高谈阔论的大人,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我闭着眼睛,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年味儿,不禁轻声赞叹:“过年真好!”
就在这时,一阵诱人的香味儿从我鼻子前飘过,我猛地睁开眼睛。“这是饭菜的香味!”一道“油焖大虾”被服务员端了上来。人们不再谈话,纷纷坐上圆桌。可坐50人的包厢,竟座无虚席。外婆说:“吃团年饭坐圆桌,本就是过年的一种讲究,它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来年风调雨顺。”菜一道道上来了,桌上的气氛也越来越活跃。“腊猪蹄、红烧肉、铁板鱿鱼……”一道道佳肴数不胜数。“红烧排骨、年糕五花肉、青菜、芋头……”咦?在这样的盛宴里,为什么会有青菜和芋头之类的寻常菜?我心中暗暗称奇,决定问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在这么多美食中会有青菜、芋头?”“噢,你想知道吗?”妈妈笑着问。“当然了!”我肯定地点了点头。“那几道菜都有着特别的寓意。芋头寓意来年有个好兆头;粉条象征勤俭持家、细水长流;蔬菜有着健康长寿的涵义。”妈妈耐心地回答。“原来是这样。”“这还不止呢!在常德,吃团年饭会摆上一条生鱼,寓意年年有余。这条鱼还必须是鲤鱼,表达“鲤鱼跳龙门”的美好意愿。这些菜即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依然是团年饭必有的菜肴,再加上味美而价廉,即使在物欲横流的现代,依然是餐桌上的'常客。”
我听着妈妈的话,看着桌上那几道朴实无华的菜肴,顿时觉得它们就像历经岁月的老人,无论何时,他们依然守望着人们内心最单纯的心愿,直到永远……
走出饭店,几个忍不住诱惑的孩童已放起了爆竹。在阵阵爆竹声中,我分明感受:年真的到了!
除了吃团年饭,常德的祭祖也显现了独有的特色。在大年三十傍晚,一家人带上香烛前往祖坟祭拜,叫“送光明”。“送光明”时是不放鞭炮的。而过了午夜十二时,家家门口都会点上香烛,点燃鞭炮。在“噼里啪啦”的声响里,新的一年悄然而至。这个活动叫“迎新春”,有辞旧迎新,祝来年美好幸福的涵义。在正月初一,人们会来到祖先坟墓前祭拜,并念叨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和新的一年的计划。这些活动,都充分表达了常德人民对先辈的缅怀和尊重。先辈们绝不会因生命终止,时间的流逝,而被后辈遗忘,他们会被珍藏在内心的最深处。这就是常德外婆家的过年风俗。
我喜欢常德过年风俗。这些风俗无不显露出常德人民的勤劳善良、重情重义。你还知道哪些风俗习惯?快来和我一起分享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5
起床了!起床了!回老家过年了,要是晚点乡路会塞车的妈妈大声叫起我和弟弟起床。这天,我们一家人早早就吃完早餐,妈妈收拾好家里的一切,爸爸和我贴好对联和年画。接着一家人拎着大包小袋的年货上了车。我们从雷城出发到老家大概40分钟。
一路上,美丽的景色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到了我们的故乡,村子里的大街小巷一路挂着红灯笼,路灯杆上挂着迎新春宣传画,上面写着雷州方言过新年,识活口活、识活欢喜意思是说过新了,家家都特别快活,特别欢喜。
到家门口,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侄子们都在门口笑盈盈地向我们招手欢迎!虽然我一进村有点儿陌生感,但是浓浓的亲情使我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我们放好年货后,爸爸第一时间又安排我和堂姐贴对联。贴对联要注意上联和下联,横幅的读法也决定了上下联的左右。瞧!我贴的对不对富贵双全人如意;财喜两旺家和睦。堂姐为我竖起大拇指。
接近中午时分,爸爸妈妈、叔叔婶婶都在忙着围炉的准备工作。围炉我们不像闽南人每年除夕夜都要一家人围着打边炉吃饭、跳火群,我们是全家人拿着丰富的供品到村子庙宇里奉供祖神、土地神,最后奉供灶王爷,向他们表示一年来的答谢与祈求新一年的福和保平安。
妈妈正在捏米饭团,我也凑热闹。爸爸在装菜包饼我们这里特地为祖神做的年饼把大芥菜泡成酸菜剪下叶子包的年饼。接着装白切鸡就是把整个鸡洗干净煮熟的整鸡。最后装香火品、鞭炮开始出发,一家人骑着电动车、摩托车排成一条龙向村子的各个庙宇奉供。此时,我是无比的开心与幸福!一家族人个个都笑逐颜开!
围炉回来已经是午后,大家又忙着准备团圆饭,我们这里除夕的团圆饭菜谱是很讲究的。当然,主厨是我爸爸了,我给爸打下手,哥哥在切鸡拼盘,嫂子在摆放桌椅,爷爷奶奶、弟弟、侄子们早已围在餐桌边谈天论地。啊!这时真是热闹非凡,家家都赶做年菜,整个村子弥漫着丰盛的香味。上菜喽!哇!香喷喷的红烧红鱼、风味三丝、白切鸡、脆炸海虾、清蒸花蟹开始吃饭啦!爷爷疼爱我们的.老习惯就是夹菜给我们,奶奶少不了她那套传统教育,孙女,你知不知道这道烧红鱼的意义吗?奶奶,我记得您说的,红红火火,年年有余奶奶又开始说下一道时,我打断她的话,奶奶,三丝是团圆的,是撕不开的意思,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一定要思故乡、思亲情、思祖宗。奶奶,我说得对不对!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晚上,一大家子围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我们被春晚的小品逗得开怀大笑,唯独爷爷撇了撇嘴,说道:春晚没有我们雷剧好看,我给你们唱两段,‘杂子’独唱。这可是家乡雷剧中最搞笑的角色。表我字名叫智勇啊!人号做人五行通他边唱,大家都笑扒在地上了。
夜深了,大家有的喝茶聊天,有的还在看电视,我和弟弟玩游戏,凌晨一到鞭炮震耳欲聋,爆竹烟花声一阵又阵不绝于耳。给漆黑的夜空增添了一道道五颜六色的星光。快乐、幸福、安详、团圆进入了人们的梦香!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6
看着大门上的“福”,好像家乡的风俗这片大海中的一滴水,落下时便泛起了阵阵涟漪,勾起了我的无限思绪。
我的家乡在一个山清水秀,古朴而雅致的地方——浙江。我的奶奶一直住在这里不愿离开,这也使得我们每年春节时都需要回去,让我体会到了与大城市武汉不一样的“年味”。
家乡过年的风俗特别多,如挂灯笼、除尘、放鞭炮,其中“年夜饭”在春节风俗中算是独树一帜,必是重中之重,俗话说:“南方米饭,北方面”。这小小的米粒在南方人手中玩出了别样的风采,青团便是其中代表之一。随着一声“开饭啰!”各色菜品依次被端上桌,沿着旋转桌边摆放,似乎是在期望什么贵客到来。突然,伯伯抱着一个竹蒸笼上了桌,抬眼一瞟,便知道是“青团”。这一锅蒸了六十六个亲团,预示着来年六六大顺。“菜齐了,开吃!”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不约而同操起了筷子。青团在盘中静静地卧着,向着一身绿旗袍的娇羞女子。艾草的微苦与竹子的清香早在锅上便熟络起来,似乎在说着这是年夜饭中不可或缺的美味。在美味的驱使下,我便问奶奶,“青团是如何制成的呢?”奶奶一脸和蔼地对我说:“所谓‘青’即是将刚从山中才回来的新鲜艾草,截取其多汁的'部分,榨取成青色的汁,与糯米粉在碗中汇合,充分混合发酵,寓意为驱灾辟邪、平平安安、健康喜乐。‘团’即是指其形状以及手法,寓意为包住了福气,团团圆圆,这里面的讲究可深着哩!”饭桌上也不止这一道菜,有缀着红糖的白年糕,预示着年年高、有清蒸元宝虾,含着招财进宝之意,还有素有吉(鸡)庆连连意思的烧鸡等等。
大年初一早上,妈妈便迫不及待拉我去赶庙会了,热腾腾的蒸汽,闹嚷嚷的锣鼓;乱但整齐的吆喝,都愈发引起了我的兴致。花灯杂耍连成片,舞龙舞狮结成彩,一切都是那么欢喜而美好,又都有着“开门红”之意。接着,随着一波声浪,精彩的“打彩头”便开始了,相传在秦汉时期有了雏形,可谓是古人的狂欢盛会,“打彩头”也指“打挂彩”或“打竹马”。在一个人眼睛上蒙上纱布,他挥舞棍子打陶马,只能打一次,打到了即可获得一年的好福气。这“彩头”是一匹小马驹,陶瓷的,上面画满了爆竹,贺岁词红彤彤的一片,我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终于挤到了最前方,一个叔叔便开始挑战,他随着声浪了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却打了个趔趄,失去了击打机会,最后只获得了一个红包。一个阿姨却早已计算好路线,一上去便一发中的,得了个好彩头——岁岁(碎碎)平安。陶马里的彩纸片也随着风飞起来,亮片在阳光照耀下,绚丽夺目。寓意着一年有了好彩头。紧接着“旱船”挂着缀饰来了,舞龙追着玉珠来了;舞狮随着鼓点来了,游行花车听着爆竹声来了,在场每个人都乐呵呵的。一旁有人补充道:“新的一年笑口常开啊!”
这些只是家乡风俗的冰山一角,我还未说尽,只等着在爆竹声中慢慢寻觅。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7
“炊馀胀满蚪牵剥出凝成细纤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就像每一个花坛里都有自己独特的花朵一样。在我的家乡,有一个著名的节日--端午节。我的家乡特别看重端午节,每当到了这一天,我们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来度过这美好的一天。
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当时正值战国末期,屈原在楚国当三闾大夫,为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楚顷襄王听从奸臣的谗言,将屈原流放了。屈原彻底绝望,跳下汨罗江自尽了。后来,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用叶子包上糯米,喂给鱼虾吃。老百姓认为,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的身体了。屈原的精神,感动了中国老百姓几千年啊!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去集市上买粽叶,那摆在摊位上的粽叶碧绿如洗,飘在水里的粽叶就像一艘艘细长的小船一样。爸爸挑了一些鲜绿且光滑的'粽叶,回家后,我和妈妈一起洗糯米和粽叶。糯米放入水中后,立刻变得晶莹剔透,一颗颗亮得像珍珠一般。洗好后,接下来就是包粽子了。我让妈妈教我,只见妈妈拿起一张粽叶,卷起一窝小圆锥,往小圆锥里塞糯米,糯米塞满后,用尾部的叶子盖上封口,再用细绳子适量绕粽子捆一周,最后再扎一个结,一个粽子就完美诞生啦!
我看见妈妈那心灵手巧的样子,我也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我拿起一片粽叶,试着卷了许多次,可都失败了,那粽叶根本不听我的使唤,不是开裂就是漏洞。我有些灰心了,想要放弃,但妈妈告诉我,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我一次次地尝试,慢慢地熟练了,我终于成功了!我也能捏出一个漂亮的小圆锥了!
我开始往里面塞糯米,可是,不是塞多了合不上,就是塞少了漏空气,弄得我抓耳挠腮。不行,我可不能服输!我小心翼翼将糯米塞平后,慢慢封上了口子。最后,我还用绳子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小蝴蝶结。包粽子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有个度,不能太贪心。煮粽子的时候,要将锅装满水,调到中火就可以了。煮熟后的粽子香甜软糯,配上白糖更是绝佳!我能一口气吃下五六个呢!
在我的家乡,端午的风俗除了吃粽子,还有喝雄黄酒和挂艾草的习俗。雄黄酒是由雄黄粉和老年陈酒兑在一起的,具有清五毒、杀菌的作用。大人们经常用手指蘸上一点雄黄酒,轻轻点在儿童的额头、脸和鼻子上,防止孩子们夏天被蚊虫叮咬。雄黄酒,这不就是中国最传统的驱蚊水吗?
挂起来的艾草能散发出微微的清香。夏天里蚊虫出没,蛇也经常出来,艾草的清香不仅可以熏走蚊虫,而且能让你在一整个夏天里睡上好觉!艾草,这不就是中国最传统的蚊香吗?不过,艾草的清香比蚊香的气味好闻多了!
这可真是一个美好的端午节啊!这个端午节我觉得过得太有意义了,因为我不仅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历史,而且我还学会了包粽子,并吃到了我自己包的粽子。如今,我们的国家早已统一,战争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百姓的日子比粽子上的白糖还甜,我想,大诗人屈原,你在这天看到家乡人们的生活,一定能含笑九泉!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8
家乡的春节虽不如老舍笔下北京春节那般隆重,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历时一个多月,但是对于人们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是人们劳动一年后欢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愿。
我家的春节差不多就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时候,很少有人闲着无事。全家人忙着洗衣服,换床单,以便在新的一年中显示出新的气象。当然了,对联、窗花、日历是必不可少的,理应在前几天完成,所以这里我不做描述。
三十这天,重要性仅次于洗衣服的应该算是做年夜饭了,大人在一边忙活着洗菜切菜,孩子们蹦蹦跳跳,想尽办法帮个忙,却总插不上手,只有干着急罢了。年夜饭的品种照例是很丰盛的,依旧是鸡鸭鱼肉之类,但是小孩子白天中无事时吃尽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这些珍奇,只好随便选几样来一品好坏,往往遗下一大堆剩菜,让劳动一番的大人们目瞪口呆。但是无论如何大人们是不会恼的,因为剩菜剩饭此时此刻便成了年年有余的象征。
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来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饭,随后便是孩子们的自由时间了,桌上摆好糖果、水果和各类糕点,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气洋洋,其中当属孩子最欢喜,因为可以靠几句甜言蜜语换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压岁钱。如果你问他们明天的愿望,应该就是多来点拜年的了。
除夕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快乐的.,但守岁这一着却不是我能够接受的,听完倒计时的钟声,刚想闭上眼睛睡个好觉,窗外就“劈里啪啦”地响起了礼花声,弄得人睡意全无,却又筋疲力尽。
正月初一的习俗近年来越发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阳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饭,便上街闲逛。街上的商铺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从人们的口袋里弄到更多的进账,不惜破坏正月初一关门停业的老规矩,大张旗鼓办起了“新年大甩卖”之类的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过年的食物储备、购买新衣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我并不喜欢这样。总的来讲,新年里没有逛庙会之类的活动,确是可以用单调无味来形容。
正月初一到初十四,实在是在闲得无事中闪过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有些意思。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从种类上分,可分为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最近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菜馅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记忆中,元宵节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前几年元宵的晚上,还可以看见大人们领着小孩提着明瓦的灯笼逛游,如今却难以见了,见此情景,我不由得叹道,富有民族特殊的传统文化这正在消失啊!
春节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无论春节那些日子是怎么过的,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感到惊叹!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9
在我的家乡石塘,每到元宵节,都会办一次盛大的扛台阁活动。那个晚上,这个平时幽静的面朝大海的小渔村,变得极为热闹,热烈的鼓声锣鸣,人们的笑声,融在那阵阵的涛声里;闪烁的灯火洒在青石板路和石屋上,与屋里的温暖相互映衬,也映照得人们脸上一片灿烂。
扛台阁,以前均是将八仙桌翻过来,四脚扎个顶篷,由青壮年男子用竹棍扛起,渔村的艺人用彩灯、彩带,鲜花等把台阁扮得花轿似的,十分艳丽。如今的台阁用上了发电机、节日灯,其形态、色彩更胜往昔。每一扛台阁均是一台戏,由标致的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动。扛台阁时,火镬开道(火镬是把木柴放在铁锅里烧起来。),渔灯、台阁在后,悠扬乐曲相伴,喜庆罗鼓压阵。
正月十五一到,大人们很早叫醒小孩子来化妆。若她扮的`是嫦娥,则两条柳眉舒展开来,脸颊浓粉上装还要抹上一丝金粉,额头一点朱红;身着一条粉白色丝带裙,脚上一双绣花棉布鞋。若他扮的是关公,则两道粗眉在上方横着,脸上涂了红彤彤的腮红,嘴边挂个大胡须,长长的几乎到了脚边。这妆化得极艳,所以,不认真看,还真认不出是谁!有好几次,侧目瞥了一眼靠近我台阁上的人,我愣是没有看出来是老同学,后来下了台阁被她认出后,她一路佯装生气唱着戏词追着我回家。
晚上七点,村口的公路上,早已热闹起来,人们早就抢占好观看的好位子,端着自家做的花生糖、枣糕、芝麻糖翘首企盼着。随着锣鼓忽地一声响,礼炮“啪”的一声在天空中绽放花朵。孩子们坐在家长为他们扛的台阁里,一脸神气。一旁的众人赶忙把那些散着香气的甜食扔上轿子,说着甜甜的祝福,“来年甜甜蜜蜜”、“长大了一定要生活甜美”、“日子要过得甜甜美美”……也有禁不住馋的孩子,趁大家不注意,刚刚还挺得直直的背,一下子弯了下来,一撕、一塞,便开始大快朵颐了。一时间,身旁的那些“各路神仙”、“英雄好汉”都成了“贪吃鬼”了!一直跟在我台阁旁的奶奶,笑着看着我吃,她说:“吃一点没事,吃了这些好‘福’果,就会有个好前程!”
长长的队伍嬉笑到夜深还不肯歇息。元宵的火把一直跳动着热烈温暖的火焰。这火把、这笑声、这图景,无不向人们展示了石塘渔民祈望丰收、过上安乐生活的美好愿望。
说起这个习俗,就不得不提一提家乡一直流传的传说。在石塘有座麒麟山,相传当年有会喷火的麒麟居住在山里,因为它的火喷到的地方就有财富,可惜这对麒麟并不时常喷火,于是聪明的渔人便在正月十五这天,以鼓声为号,拿起火把,扛起台阁,在山前热闹地活动,引得麒麟也跟着兴奋吐出火来,没有想到,刚吐完火,它们便化身为了这座麒麟山。人们为了纪念这对麒麟,也为了让村子世世代代日子越来越好,便渐渐形成了习惯,演化成了这种庆祝的习俗。在这一天,灿灿的火把、笑声、乐曲,成了最美的风景,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漾起浓浓的幸福,这幸福感,浸润在每一个在外的游子心里……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0
我的家乡就在苏州,乡俗和大家熟知的也差不多,唯一与众不同的是每年我们十几家亲戚会从全国四地赶来,聚在平江小巷的老宅中。那是一套老祖宗留给我们这些子孙共有的老“别墅”,在这古色古香的小桥流水边,流水潺潺,小桥雅韵再加上青石板的画意,在这样一个有韵味的小巷里过一个不一样的除夕是我每年盼望着的。
随着爆竹声声中,我们都穿上了新衣新鞋,门口贴上了大红福字,奶奶总说:“一年里,唯独这一天要穿得体面,来年阿,好福气喲!”走在小巷中,皮鞋在青石板上发出有节奏的“嗒嗒”声,心跳的`节拍也跟着这声音,一起一伏,愉快的心情一下子就来了。心情极舒畅,看着旁边别有江南韵味的老宅脚步也就更加轻快了,嘴里也轻轻哼着小曲儿。每当路过小桥流水边时,总不由得坐在栏杆边,看着那缓行游船,雅韵小桥、清清流水,感受着轻风在发丝中拂过,我喜爱迎面来的一阵清凉。走进小巷子里,远远看见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姑姑们坐在那聊天,自己也远远的就开始打招呼。这是我们家过年的序之曲: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喜欢一来就搬个椅子坐在门口将这一年中遇到的欢乐事儿、烦心事儿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又方便迎客,在第一时间里将最真心的祝福传递给我们,这几年我爸爸这一辈的叔叔、姑姑们也加入了聊天大军聊聊自己在事业、生活中的各种事。这一序之曲就像一首新年的前奏,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委婉,在这动听的前奏乐中,我们就开始了新年的第一天。大人们聊天,我们小孩子呢就会去巷尾的小店购买各种各样的小鞭炮,类似“狗尾巴”、“五角星”一类,而拜他们所赐,我每年的新衣服上都会留下这纪念这欢乐时光的永恒的“烙印”。
吃午饭前二、三个小时,我们就会回到屋里去。干嘛呢?当然是去吃瓜果拼盘了,但与往常不同的是,我们会将壳随意吐在地上,谁吐得越多,预示着事业的兴隆。等人差不多都来齐了,总会有人适时地叫上一句:“发红包啦!发红包啦!”每每别人给我红包时,都会说一些表示祝福或表扬的话,自己听着啊,心里别提有多乐呵了。这时候你就要数着了,谁受到的表扬鼓励话最多,来年学业肯定上一个台阶,这虽然有些不科学,但这会给自己一个暗示,一个鼓励就瞬间化作为前进的动力。午饭过后,由于好多亲戚一年没见了,大人就喜欢围坐在一起搓麻将,小孩就聚在一起玩游戏。在时尚都市强节奏生活下,偶尔能在小桥流水的环绕中有这种慢生活的体验。这样有纯朴民风的除夕。怎能不天天殷切盼望着呢?
美好的日子总让人觉得短暂,入夜了,以往安静祥和的小巷一改平日的环境,大家一起走出屋,来到小桥上一起观看烟花大宴,这就像给漆黑的幕布上添上朵朵艳花,色彩夺目的朵朵烟花,无论是水中倒影还是天上美艳,都让人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呢。因为“烟花放一放,心事忘一忘”嘛!
这就是我们家小巷里的除夕夜,风俗呢没有什么新颖的,但却别具风味。让人过后总会回味一整年,毕竟对于还是小孩的我,每年能在小桥流水相伴,烟花爆竹辉映,亲朋好友团聚······这已足够充斥我的内心了。那一个,让我神往的平江小巷的除夕……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1
“快来帮帮忙,马上就要敬月光啦!”妈妈喊着。咦,今天晚上怎么热闹啊?原来,今天是中秋节,我的家乡在广东河源,这里都是客家人。中秋节被我们客家人称为八月节,这可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呢!
大人们早早地就在庭院里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着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月饼等供品。这摆供品也是大学问的,我们客家人摆供品时一定要放上一盘芋头,因为芋头的“芋”字在客家话中的读音有点像“护”字,有“护头”的意思。而且这芋头的摆放讲究“母子相连”,也就是在盘的中央放芋母,周围摆芋仔,寓意合家团聚。桌上还摆了一个大香炉,在香炉的一侧还有一小碗茶,据说这茶的功效十分独特,小孩子如果经常尿床,当晚只要偷偷喝上一口,从此就不尿床了。但前提是不能让他人发现,否则就不灵验,十分有意思。
天黑后,就要开始敬月光了。不过男人们可不敬月光,他们在八仙桌旁的走廊上架一张小桌子,再泡上一壶茶,边喝茶边聊着天。敬月光的大多都是妇女和小孩,我学着女长辈们的样子在八仙桌的前面,双手合十,向月亮的方向拜了几拜,还要默念:“愿月神祝我学业有成,考得好成绩……”。仪式过后,大人们搬来了一张大圆桌,竟然把敬月光的供品全都放在了圆桌上,还叫上左邻右舍一起吃!我疑惑极了,心想:之前拜神的时候供品是不能吃的,怎么这次就可以吃了呢?我看向爸爸:“爸爸,这供品不是给神吃的吗?我们怎么也能吃呢?”爸爸放声大笑,我更加迷糊了。他拍了拍我的头,笑着说:“这可不是给神吃的,这是我们在感谢月神并向他求平安,让月神把祝福赐在供品中,然后我们再吃掉供品,代表接受了月神的赐福。当然跟拜其他神不一样啦!”
原来是这样啊!我点了点头。这时妈妈丢给我了一个沙田柚,并说:“快点杀柚子喽!”意思是让我剥柚子皮,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外婆端来了一盘五仁月饼,天啊,这么大个五仁月饼,占了桌子的三分之一,怎么吃得下呀(而且说实话我真的不喜欢吃五仁月饼)?眼看外婆就要让我吃了,得开溜啊!我和弟弟赶紧嚷嚷着要让妈妈带我们去大街上看灯笼,妈妈拗不过我们,只好拉着我和弟弟去看灯笼。
来到街上,这里可真漂亮!整条街都挂满了灯笼,红的、绿的、黄的、紫的、蓝的、粉的……五彩斑斓,有木头做的',有竹子做的,有纸做的,还有用玻璃做的。我们客家的这种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每逢中秋,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还可以挂在大街专门用来挂灯笼的地方,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中秋节的天上本来只有月亮,而没有星星的,但这灯笼就像是星星一样,和月亮一起照亮每一个人的心。
这就是我家乡中秋节的风俗,你们的家乡风俗又是哪些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2
不同地方的人,不同的乡音,不同地方的生活,不同的习俗。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东北的风俗习惯。
都说“北方人爱吃饺子”,东北自然也不例外。常常吃着美味可口的水饺,但你可知这一块小小的水饺,包起来可是费工夫呢。
包饺子,首先要把面揉好。我对这个可是不在行,要么就是水放得太多,或者就是面粉撒得太多。即便你误打误撞和好面了,粘在你手上的湿面、洒在你衣服上的面粉和卡在你头发上的小面块儿也足够你清理二十分钟。
下面就到了一个饺子的“精髓”——饺子馅儿。听奶奶说,饺子有韭菜鸡蛋馅儿的,胡萝卜羊肉馅儿的,青椒牛肉馅儿的……不同的味道,各有其特色与美味,而我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一个“猪肉大葱”馅儿。
首先,我先将猪肉剁碎,这可是需要很大的力气和功夫;家门口的那些饭店里的`“剁馅儿师傅”如何拾掇得又快又细腻,真不知道人家是熟能生巧还是有什么独家秘诀呢?
剁好了馅儿,接下来就是拌饺子馅儿。先将葱花和蒜沫撒进肉馅中,再用筷子顺时针迅速搅拌,在搅拌的同时,还要相继倒入用葱、姜、蒜炒好的油和鲜酱油,盐也不得不谨慎地洒入。实不相瞒,我在进行这项程序时,拿筷子搅馅儿的右手手腕又酸又胀,用来填料的左手更不争气了,不是一会儿抖一下,放多了,就是一会儿抽搐了一秒,搁少了;良久,终于闻到了一股独特的香味——虽不像玫瑰花香那般甜蜜,也不像古龙尼香水那般玄妙,但这香味是独一无二的,在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闻到。但在这里,就万万不可“以味取馅”了,你若是现在就情不自禁地尝了一口,恐怕就只剩满嘴的咸油了呢!
进行到了这个地步,那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啦!包饺子呵,可是项技术活儿,得先把皮儿擀好,再论其他。
擀皮儿时,要先把面板上扬一些面粉,这是为了防止揪好的面团被擀时粘到面板上。先用手按压得扁一些,再用两根手指轻轻捏着,用擀面杖一边擀,还要一边捏它转圈。我第一次擀时,左手总是要打不过来弯儿,所以我擀出的皮不是太厚,就是太薄,甚至有时还擀出了心形、三角形和许多不规则图形,真可谓“惨不忍睹”。
下面,迎来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包饺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手指微弯,将饺子皮儿铺在掌心上,舀一些馅儿放在上面,再封了口儿,轻轻卷一下……呀,又露馅儿啦!唉,真是不熟根本不会生巧,从此我再也不敢小瞧饭馆里的厨子了,真不知道他们是下了多少功夫,才可以包得那样无瑕!
“咕噜噜……”水灵灵的大饺子出锅了!关于饺子的说法也有很多,饺子象征金元宝、冬至吃饺子耳朵不会被冻掉……虽然传说故事千奇百怪,但饺子也是我国传统的美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包饺子学下去,也算是传承文化了。
这不仅是一盘盘香喷喷的饺子,更是千家万户浓浓的团圆之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3
窗户外天越发黑了许多,天似乎被一张黑布罩住了,空气中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蜡烛味。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王爷上天,在我们朝东埭也不例外。
爷爷在厨房里发出喊声:“小宝,来帮我一下!”
“来了,来了,急什么急!”我从二楼像一楼厨房奔去。
此时,爷爷把插放蜡烛的蜡烛钎放在桌上,他的旁侧还有被黑夜映衬下格外干净的空盆。我手里拿着一把香,近距离一闻,那种香气似一阵清凉的微风,把我的烦恼一吹而散。这时有人推了推我说:“干什么呢?把香先放桌上,你先去拿几样水果和一把糖果。”我好像打开了马达似的,一路跑都带着风。把已准备好放在桌上的几样物品拿入厨房,将它分好类别,装入空盘中。看着盆中美味的食物,我的口水似一条糖丝从嘴中流出。
“为什么要送灶王爷上天要用水果和食品敬他呢?”我发出了提问。
“这你要听我慢慢讲。”爸爸边说边打开手机。
“不带你这么玩的!”我双手插在腰上,装出生气的样子。
“我又没查,只写了一份稿子而已!”爸爸开始耍帅。
“哦,今天怎么这么勤奋啊!脑子好使啦?”我语气中带着一丝嘲笑。
爸爸拍了拍我的脑袋说:“别耍贫嘴了!听我讲:传说在古代,一对老夫妇仅有一个儿子,两人十分疼爱这个儿子。但因家中太过于贫困,只得让儿子去挖煤。儿子久而不归,可把老人给吓坏了。”挖煤有没有什么困难的?“我疑惑地望着爸爸。爸爸一口否决:“不,挖煤可危险啦!一个不小心就会送命的`,你们这个年代的孩子不知道。”爸爸继续讲:“这天老太婆不放心,叫老汉到煤矿地去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了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边走边聊,聊得十分热闹。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地收一百名矿工,老汉很着急,祈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答应了。老汉见了儿子故装生病,要儿子侍奉左右。他儿子一时无法下井,便跟老人回了家。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四夜里,老汉想起三年前的事情,忍不住跟老伴说了,谁知被灶王爷听见了。二十四夜里,灶王爷把这些事情告诉了玉帝,玉帝恼羞成怒,惩罚了光脚片,又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人们在腊月二十四这天给灶王爷吃糖,希望他吃糖时嘴巴被糖黏住,无法去天上与玉帝告状。”爸爸拍了拍手说:“故事结束了,你们快去弄吧……”
爷爷将火柴点燃,把蜡烛粘上火种。我轻轻拿着香,把头放在蜡烛上,左右转动。火苗是一位活蹦乱跳的孩子,用他的身体温度来温暖香那冰冷的内心,将香蜡烛上拿走,香还上还带着火。轻吹一口气,将香上的火吹灭,插入香炉里,我双手合一一脸严肃的站在灶王爷面前说:“灶王爷,上天把我家好事告诉玉帝。也需要灶王爷让玉帝把我这学期学习棒。”然后我把灶王爷的画像弄火燃烧掉,送他上天。
虽说这只是一种形式,但家家户户都要做。这一天我不仅学到了如何送灶王爷,还听到了一些关于他的故事。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4
母亲的家乡在钟祥,那么钟祥也算是我的另一个家乡了。
按照钟祥的叫法,春节,叫过大年,而元宵,则叫做过小年。
要说过年的氛围,城区也许感觉不到什么,要想真正体验,还得去乡村田野间看看,领略保存下来的年的原汁原味。
相对于城里,这儿过年似乎着急一些:刚进入腊月,便能隔三差五地听见杀猪声。杀猪的是乡亲们用少许的烟和钱请来的,他们通常以此为生,乡亲们叫他们“杀猪佬”。“杀猪佬”一般由三至四人组成,自带工具和一个大桶。一到腊月,便挨家挨户地帮人杀猪。
到了腊月二十,要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虽然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可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人们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年货。吃的方面当然是最重要的。春节必备菜,如蟠龙菜、鱼、蒸肉、香肠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瓜果:脐橙、苹果、芦柑……更是数不胜数;值得一提的,是钟祥的传统点心:交切(芝麻糖)、酥糖、金麻果……到了年三十儿,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主人拿出这些,直看得小孩口水流!
从腊月二十起,街上的货摊子就多了——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祭祀用品的等等都只会在这时出来。
到了腊月二十五、六,炒花生、炒蚕豆的时候到了。是需要用干燥的河沙炒的,但二十七到二十九是忌做这些的,民间有“七不炒,八不闹,九号炒了惹强盗”的说法。
二十七、二十八是做包子、蟠龙菜的时候。所谓包子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包子,是没有馅儿的,说白了就是“包子的外形,馒头的内心”。而蟠龙菜的工艺太过复杂,现在人们基本买现成的了。
到了二十九,家里的长辈便不再准备,等着在外拼搏的孩子们回到家的港湾。
年三十儿,大人们会去先辈的坟上烧几柱香,放几挂鞭,称上坟,以表达对先辈的怀念。外婆也常跟我和弟弟说,这是在请祖宗们过年。但现在为了低碳环保,放鞭炮的也就少了些。
到了下午,准备年夜饭时,是一片温馨祥和。妇女们在厨房准备饕餮盛宴,而男人们则张罗着贴春联,小孩们则坐在沙发上,对着取暖器,吃着、喝着、笑着、闹着。好一片其乐融融!
红烛和香点燃了!当家的烧着纸钱,口中念念有词。等放了鞭炮,便可开始大饱口福。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开始拜年。钟祥有“初一拜父母,初二走丈母”之说。初三之后,则根据亲戚的'远近,依次拜年。当然,这是小孩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他们的红包是大人们免不了的。
元宵,是钟祥人民的小年,这是新年的又一个高潮。这天会有许多烟花盛宴,并有观花灯、猜灯谜、舞龙等节目。街上人们摩肩接踵,往日再冷清的街道也是车水马龙。人们无不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陆陆续续地返校,大人们又照常做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喜庆的新年和春姑娘携手。新的一年,在火红的“福”中,在碧根的嫩芽里,美丽地绽放……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1-31
家乡的风俗作文12-25
家乡风俗作文12-25
家乡的风俗作文05-18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24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7-30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29
家乡的风俗作文06-29
家乡风俗作文05-13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