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作文汇编七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文化作文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文化作文 篇1
上午,秋高气爽,我们快乐牛牛小队举行了第二次小队活动,跟着课本,来到了河坊街和吴山广场,寻找中国的传统文化。
走进河坊街不久,我们就看到一家店门口有个招牌,上面画着一条卡通的龙,还写着大大的“龙须糖”三个字,有个叔叔在里面忙着做着什么,一个阿姨招呼我们上去看看。我们往前凑上去看,叔叔面前的柜台上放着一盆花生芝麻和白糖的馅料。
只见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像细细白白的毛线一样的东西,从盆里舀上一勺馅料,放在“毛线”里,然后把它们卷成四四方方的“棉被卷”,放到边上的盒子里,很快盒子里就有了十床小“棉被”。这就是龙须糖吗?味道不知道怎么样?这时候,边上的'阿姨说:“小朋友,买点龙须糖吧!”
看我们大家都很有兴趣,妈妈就掏出钱给我们买了一盒。新出炉的龙须糖归我们了!大家每人拿了一个就开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我迫不及待地把一整块龙须糖塞进嘴巴,一半的糖露在了外面,嘴里的糖一下子就化了,好粘啊,边上的小朋友就笑话我,“看看卢知鉴,像不像长了龙须啊!”
“你吃这么快,怎么能尝出味道,日记怎么写啊?”我赶紧把露在外面的糖咬了下来,一口一口地慢慢吃,甜丝丝的,糖里裹着的花生、芝麻香喷喷的,非常美味。我吃完一块,舔舔嘴巴,呀,下巴上还真留着一条“胡须”呢!
我让妈妈帮我拍了一张“胡须”照,然后又伸手抓了一块龙须糖开始吃,边吃还边看盒子上的介绍,原来龙须糖已经至少有500年的历史了,龙须是从麦芽糖里抽炼出来的纤幼银丝精制出来的,它的名字还是明朝正德皇帝给取的呢。
吃完了龙须糖,我们去了方回春堂,参观了这家始创于1649年、364岁的中药老店;然后看了神奇的吹玻璃、有意思的拉大片、捏糖人,还品尝了糖蝴蝶和杭州有名的定胜糕,体验了抖空竹这项民间活动,最后还去参馆了朱炳仁铜雕馆,见识了不可思议的铜雕艺术。
一个上午很快就过去了,我们的探寻传统文化之旅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地离开了吴山广场。
传统文化作文 篇2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节
夜幕降临了,吃完月饼,我信步走出家门。
今晚的月亮显得个性大,个性圆。皎洁的月光下,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围成一圈儿,拍着手在唱“八月十五月儿圆”的歌儿。
我漫步在公园的林荫道上,微风从家家户户的`窗前吹过,送来了月饼和水果的清香味儿。故乡的月夜,多么令人神往。满怀故乡情,我登上公园的最顶端,凭栏凝望渠江水;满怀故乡情,我踏上公园的青石小路……这时,我思潮起伏,不禁憧憬着故乡的明天。
那崎岖的小路变成了立交公路;那百舸争流的渠江,又架起了一座座大桥;那平静的水池已经扩建成供游人游览的人工湖……
啊!月亮高高地悬挂在空中,我披着银白的月光踏上回家的路,向前走去。
传统文化作文 篇3
开学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星期,四(7)班的同学们就在各课老师的带领下,围绕着“中秋”这个传统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把学习传统文化和学习文化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老师也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让大家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扩大对“中秋节”的了解。
品社课上,同学们了解了中秋节的来历、习俗,欣赏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体会到人们借圆月、月饼期盼团圆、幸福的美好祝愿,感受了浓浓亲情,积累了佳作名句。
数学课上,同学们通过称月饼重量,灵活地掌握了重量单位。
英语课上,同学们学习了如何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传统美食——月饼。
英语课上,同学们学会了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美食——月饼。
美术课上,同学们设计了月饼的包装盒,充分表达了中秋节期盼团圆、幸福的美好祝愿。
音乐课上,同学们欣赏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学会了儿童歌曲《爷爷教我打月饼》。
科常课上,同学们了解了有关月球的知识,不仅掌握了人文知识,还掌握了科学知识。
同学们还打算在9月内召开一次以“中秋”为主题的主题会,展示同学们传承中秋文化的成果。
通过活动,同学们培养了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自觉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作文 篇4
我最喜欢看秧歌了。
先在屋里听到热热闹闹的锣鼓声,从远而近,我便飞奔出门。挤在人群中间向远处观望,只见一队花花绿绿的人马沿着街道缓缓而来,最先看清的是敲锣打鼓的。然后就扭秧歌的了。他们打扮成京戏中小姐书生的模样。只是穿得更加新鲜艳丽。脸上还画了浓浓的妆,脚上踩着半人高的高跷,有的手中拿着彩色的`扇子。有的腰上系一根长长的红绸带,双手各拎一角。踏着节奏挥舞开两只胳膊,投入而神气的扭动。那股神常常会把一些孩子吸引进队伍里去。
扭秧歌的队伍中有时还会有唐僧师徒,老汉推车、小媳妇骑驴等有趣的造型。他们在一样的节奏下,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显得更逼真,更有趣,也更吸引人。
扭秧歌的队伍很快就扭过去了。我常常会跟出去很远很远,追着看。
传统文化作文 篇5
放风筝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文化。我现在就给你们介绍风筝吧!
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墨翟的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了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了今日的'有线风筝。
直至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被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据说,美国也有做风筝的故事,当时的雷电与闪光,人们以为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克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从而发明了避雷针。
山东是有名的风筝之乡,那里有着一年一度的放风筝节目。
我家也有传统文化,那就是风筝,还是只小燕子。我喜欢风筝,更佩服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
传统文化作文 篇6
中国的京剧文化十分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被称为“东方歌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京剧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徽班”。
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划人物,使它特别惹人喜爱。京剧的角色很多,“生”分成老生、武生和小生。
“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朵上的假胡须,在京剧的行话中叫“髯口”。胡须的颜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龄:三十岁,所戴胡须为黑。六十岁,所戴胡须为白。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丰富。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也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
“丑”分“文丑”和“武丑”两类。武丑扮演的经常是一些机警风趣、武艺高超的人物,像绿林好汉、侠盗小偷等等。“文丑”经常扮演花花公子、狱卒、酒保、更夫、老兵等。不管文丑或武丑,虽有文武善恶、身份高低之分,在剧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也并不都是反派。京剧的行当是经过长期的提炼和规范,突出人物的内在特征,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而形成的,是京剧与其他戏剧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征。京剧的角色很多,特点也很多。它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
京剧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都是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表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
20xx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应该源远流长。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热爱京剧,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作文 篇7
盖洋夕你们知道十二生肖的故事吗?如果不知道,我来给你们讲一讲吧!有一天,天庭要选十二生肖。猫和老鼠是老朋友,它们决定一起去。可是,猫忘了时间,老鼠想:如果我再去叫猫,那我不就选不上了吗?老鼠就自己去了天庭。到了天庭,老牛已经到了,老鼠一跳跃过了老牛,成了第一。接着,又有好多动物都来了。最后,猫来了,可是,十二生肖已被选中,猫是第十三个,它就落选了。以后,猫见了老鼠就抓,让老鼠无处可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和伙伴交往。
【传统文化作文】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的作文02-04
传统文化作文08-23
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05-06
传统文化的作文(必备)07-25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作文07-13
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作文02-27
我与传统文化的优秀作文11-24
传统文化的魅力作文01-09
传统文化作文【荐】01-14
身边的传统文化作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