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作文(1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典故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典故作文 篇1
北齐时期有个官员叫袁聿修,少年老成,性格沉稳,很有见识。后来他升任博陵太守,有一次外出考察工作,路过山东兖州。时任兖州刺史的邢邵是他的老朋友,便准备赠送袁聿修一匹当地产的白缎。袁聿修得悉后,很是为难,于是便先一步离开了兖州。
部属问他缘由,他说,应避“瓜田李下”之嫌。兖州乃盛产绸缎之乡,人家把东西早准备好了,咱们还是走开的`为好。正是由于袁聿修为官清廉自守,他不但政绩突出享有声望,还赢得了一个“清郎”的雅号,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
历史典故作文 篇2
北宋大臣王珪的`绰号是“三旨宰相”,他执掌大权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树。王珪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此公很会顾惜体面,其表现堪称标准的三部曲——“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矣”。至于袒露私衷,独抒己见,绝对不是王珪的风格。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民国期间,谭延闿在主持当时行政院会议时,常闭目养神,对讨论的问题不置可否,人称“三不主义”,即“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人”。
历史典故作文 篇3
“千轴不如一书”
北宋文人柳开年轻时,尚气自任,贪图虚名。有一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穿着象征士人身份的华丽衣服,把自己撰写的数千轴文章用车推着,以引起主考官的.注意。没想到,主考官读了他的文章后,觉得意境一般、文采平平,远不如他的衣服华丽。而另一位应试举子张景却沉着稳重,不事张扬,仅从衣袖内拿出一篇极短文章呈给主考官。主考官读后拍案叫绝,连连称赞,立刻把张景的文章评为优等。“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一时成为文人士子趣谈。
历史典故作文 篇4
十六国时期南燕刺史鞠仲,为了讨好皇帝慕容德,奉承道:“陛下乃中兴之圣主,跟少康、光武帝差不多。”慕容德就让左右的人赏赐鞠仲帛千匹,鞠仲感到赏赐太重,正在谦让,没想到慕容德却说:“你知道跟我开玩笑,难道我就不知道跟你开玩笑?你对我说的不是实话,我赏你的'也是虚数。”鞠仲拍马屁没边没沿,被皇帝狠狠戏弄了一番。
历史典故作文 篇5
醉 打 金 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在郭子仪的寿宴上拒不行礼喝高了的郭暖借着酒劲,施以老拳,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
历史典故作文 篇6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已经是尽人皆知了。这个历史故事说的是:传说在春秋时期的一场战争中,吴国打败了越国,吴军把越王勾践包围在会稽山上,致使越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忍辱求和。从那以后,越国成为吴国的臣国,并受控于吴国。越王勾践像奴隶一般在吴国宫中服役3年,后来吴王免去了勾践的罪,让他回国去了。为了不忘亡国之痛、报仇雪恨,勾践在屋顶上面吊了一个苦胆,无论是出是进、是坐是站,就连吃饭睡觉,也要尝一尝苦胆之味,用来激励自己的斗志;他还既不用床,也不用被褥,累了,便睡在硬柴堆砌的“床”上,以此锻炼自己的筋骨。越国最终灭了吴国,就是因为勾践这十多年的磨炼并实行了各种得力措施。
闻名于天下的不仅仅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还有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楚国贵族墓的越王勾践青铜剑。考古工作者在挖掘的时候发现在墓主人身体的左手边,有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现代的击剑运动用的剑则与中国古代的`宝剑有很大区别,它比的不是剑的锋利程度,而是用剑技巧。为了满足人们对击剑的爱好和需要,又不至于伤害生命,剑身一般较短,并且是呈菱形或长方形的钝头,分为重剑,花剑和佩剑三种。运动员穿戴击剑服装和护具,在击剑场上以一手持剑互相刺击,被先击中身体有效部位的一方,为被击中一剑。
历史典故作文 篇7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历史典故作文 篇8
多做“无当时誉”之事
东晋的谢安因淝水之战而广为人知,然而对于江苏江都的百姓来说,更感念的'是他筑埭治水的千秋之功。据载,为杜绝因旱涝频繁而导致的庄稼连年歉收,谢安带领民众在甘棠以北筑起拦水大堤,时称“埭”,这种“埭”,“随时蓄泻,高下两利”。
《晋书》评价谢安的这一功绩是“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
历史典故作文 篇9
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历史典故作文 篇10
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燕昭王因国中没有能攻善守的将军深感头痛,他的谋士郭隗给他讲了一个国王花费千金买来千里马尸骨的故事。燕王听了这个故事茅塞顿开,当即重用郭隗,给了他崇高的.礼仪和优厚的待遇。各国贤臣良将见郭隗得到燕王如此厚爱,便纷纷前来投奔,一时燕国人才云集。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有政策优势才有人才优势。要让真正的千里马脱颖而出,需要伯乐的眼光和品德,更需要公正公平公开的赛马规则和遴选机制。
历史典故作文 篇11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历史典故作文 篇12
司马穰直
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军事家司马穰苴是一个信守军规的军事将领。有一次国君的'亲信庄贾视察军队,不按规定的时间到达军营,司马穰苴依军令要将庄贾斩首。国君派人为庄贾求情,这个人未经允许就将马车驶入营门。司马穰苴就杀了此人的仆人和驾车的马,以示惩戒。这种不畏权贵、信守军令的作风,使司马穰苴树立了威信。打仗的时候,士兵们个个奋勇杀敌,最终打败了敌人。
历史典故作文 篇13
每个人都有许多喜爱的历史典故,不过,我最喜爱的莫过于玄武门之变了。
唐朝第一任皇帝李渊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是秦王李世明很有心计,另辟蹊径,打算从业绩、能力等方面超越李建成,让父王改立自己为太子。于是,李世民开始刻苦地学习,注意自身修养和谈吐举止,不仅如此,他还广交朋友,为自己以后争储做准备。并且,他兵权在握,而且深得民心,大家都很尊敬他。
太子李建成知道秦王李世明的业绩早已远远的超过了他,担心再这样下去,父王说不定会动心,改立李世明为太子,于是拉拢齐王李元吉一起来排挤李世明,还拉拢朝廷内内外外的官员当着李渊的面说李世明的坏话。李世明虽然长年在外征战,但对朝廷里的事也不是一无所知,因为他早料到会这样,已经在李建成的部下中安排了很多卧底,一听到皇宫传来的事,他立马带兵准备回去杀他们个措手不及。
他带着他的爱将尉迟恭及一些士兵躲在玄武门后面,然后下假诏书,找李建成和李元吉回宫,他俩在回宫的路上发现门口冷冷清清,这才发现上当了,赶紧逃跑,说时迟,那时快,李世明一个箭步冲出来一箭射中了李建成的要害,使他当场毙命,李元吉也没有幸免于难,被李世明的'部下杀死了。
这场政变让李渊只好立李世明为太子,后来再无奈退位,成就了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明。
这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古代官场的黑暗——为了权力,大家拼得你死我活,还不惜将自己的亲兄弟杀掉,虽然李世明最终成为了一代明君,但是他杀死亲兄弟的行为却遭到了全天下人的斥责。
历史典故作文 篇14
亦作墨缞从戎。绖(déī),古代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意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晋人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
秦晋崤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战役经过已如前载。战前对于秦、晋、郑、周王室来说,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晋文公重耳卒,谁接替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秦穆公的战略通过袭郑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晋襄公新继位,能不能继续高擎晋文公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过崤之战给出了答案。“奉不可失,敌不可纵”“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历史典故作文】相关文章:
【精】历史典故作文10-31
历史典故作文【热门】03-08
【荐】历史典故作文02-11
【热】历史典故作文02-11
历史典故作文【推荐】03-08
【热门】历史典故作文03-08
关于历史典故作文03-08
历史典故作文【热】03-08
【推荐】历史典故作文03-08
历史典故作文【荐】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