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闲的视镜》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闲的视镜》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闲的视镜》阅读答案1
①“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②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
③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故《礼记》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
④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⑤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道家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⑥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⑦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所以一个要进行“己有耻”的“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而“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
⑧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
(选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闲”因为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
B、儒家讲求修身敬德,有着极其严肃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生中的许多快乐体验也可以怡情悦性,涵养德性。
C、“闲”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闲”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相对而言,道家贡献更多。
D、儒道虽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在对“闲”的论说上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即都不重在表面的形态,而在内里的精神。
E、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都不出儒道两家思想的范围。
13、下列材料中不能反映古人修心养“闲”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的一项是(3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14、请结合文本①段,简要分析“闲”的'作用?(4分)
15、儒、道两家分别为“闲”提供了哪些直接的精神资源?(4分)
参考答案:
12、A、E(A项原句是“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可见A选项将因果颠倒了。E项原句是来自节选部分最后一句“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原句强调的是“除了……外”,而非全部。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选项与原文在程度及表达上细微差别。)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3、C(C“感”、“恨”非“闲”的表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A的“悠然”、B的“游目骋怀”、D的“纵”均能体现“闲”。)
14.“闲”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处世和审物)(1分),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它不仅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1分),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1分)。并由此直显艺术的本真(1分)。
(考生应善于联系语境,从语境中去推断理解,同时要善于利用语境之中的一些相应的提示性信息。该句的后文就是相应的解释。解答本题,需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再综合几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概括出全句的理解。)
评分标准:“处世和审物(即“看取世界的方式”)”“气性修养”“体调与风格”“更显艺术的本真”各占1分。意思答对亦可酌情给分。如果只答“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而没有答出后面的具体结果,给2分。
15、
(1)儒家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他们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
(2)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自己,则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
(3)道家他们则重视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他们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追求“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4)儒道都重视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评分标准:一点1分,意思答对亦可酌情给分。)
《闲的视镜》阅读答案2
①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指谓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②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故《礼记》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
③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④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他们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⑤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⑥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所以一个要进行己有耻的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而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
⑦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
(选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闲因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
B.儒家讲求修身敬德,有着极其严肃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生中的许多快乐体验也可以怡情悦性,涵养德性。
C.闲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闲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相对而言,道家贡献更多。
D.儒道虽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在对闲的论说上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即都不重在表面的形态,而在内里的精神。
E.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大抵都不出儒道两家思想的范围。
13.下列材料中不能反映古人修心养闲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的一项是(3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14.请结合文本①段,简要分析闲有哪两方面的作用?(4分)
15.儒、道两家分别为闲提供了哪些直接的精神资源?(4分)
参考答案:
12.A、E。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考生应将选项与原文的内容进行仔细辨别。A项原句是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可见A选项将因果颠倒了。E项原句是来自节选部分最后一句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原句强调的是除了外,而非全部。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选项与原文在程度及表达上细微差别。
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3.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C感、恨非闲的表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A的悠然、B的游目骋怀、D的纵均能体现闲。
14.闲影响着古人以一种特殊的气性修养(1分)去处世和审物(1分),也影响了古人作品的体调与风格(1分),使作品更显艺术的本真(1分)。
【解析】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
考生应善于联系语境,从语境中去推断理解,同时要善于利用语境之中的一些相应的提示性信息。该句的后文就是相应的解释。解答本题,需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再综合几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概括出全句的理解。
评分标准:气性修养处世和审物(即看取世界的方式)体调与风格更显艺术的本真各占1分。意思答对亦可酌情给分。注意,如果学生答案只是照抄原文,酌情扣1-2分
15.(1)儒道都重视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
(2)儒家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他们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
(3)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自己,则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
(4)儒家高度重视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并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5)道家他们则重视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他们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追求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解析】本题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要全文进行概括,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要对文章结构、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全文进行筛选。
评分标准:答对2点给1分,答对3点给2分,答对4点给3分,答对5点给4分。意思答对亦可酌情给分。
【《闲的视镜》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4-29
《野草》阅读答案04-22
爱莲说阅读答案04-20
《萌芽》阅读答案04-21
《推敲》阅读答案05-29
后娘阅读答案05-27
《泉城》阅读答案06-06
马灯阅读答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