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

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05 10:02:0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

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1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答案】:8.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分号前后三处,答出一处给2分,答出两处以上给3分)

  9.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

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2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8.【答案】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共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以上给3分)

  9.【答案】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在溪边住下,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作者借景抒情,将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手法1分,分析2分)

  【生查子·独游西岩 鉴赏】

  古代纪游诗词中,标“独游”的为数不多。独游者,意味着寂寞无伴,且又往往郁闷在胸。辛弃疾就是这样。淳熙八年(1181)冬,他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

  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像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苏轼诗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越州张中舍寿乐堂》)看来,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达人情的。比如他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寒。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怀的。

  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人在山中,见不到地平线上升起的.明月;当月露山头,已是高悬中天了。这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那一轮素月,是悄悄爬上山头,关切地探望可敬的词人呢,还是高高地亮起一盏天灯,遍洒银辉,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种令人沉醉的意境,给词人带来不尽的遐想?

  结尾两句,由抬头望空中明月到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处”进入溪水中来了。词人身只影单,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夜夜”句还表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呢。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

  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曲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

  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为自己的知音。在章法上,上片不说自己游山,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下片不说自己月夜读《离骚》,而说明月听《离骚》。以客写主,不仅含蓄蕴藉,情趣横生,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的高洁品格。尽管他为世所弃,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仍然保持着“一片丹心在玉壶”的美好情操。

  听读《离骚》,从“读”这个行动来说,是写实,但其中另有寓意。《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不留痕迹,却显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轻轻一笔,就起到了开拓和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

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3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案

  8.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

  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1分);

  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1分);

  “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1分)

  9.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1分);

  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1分),

  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2分)。

  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2分)

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4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实义。

  阅读题目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你如此傲慢,有谁会再来喜欢你?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寒。

  C、下阕续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词人听别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阕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阕“劝我溪边住”,又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

  15、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4、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C项,“表明词人听别人吟诵《离骚》”错误,“听读《离骚》去”是说“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听我朗诵《离骚》。故选C。

  15、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翻译:耸立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生查子·独游西岩》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之一。该词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词人巧借明月、青山来表达自己隐居城北带湖时期孤寂、郁愤的情感。青山“劝”,明月“听”,很明显,词人将青山明月人格化,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明月与我之间的融洽,性格的相似;而从意境角度,明月高悬的清辉,溪水的清澈渲染出凄清的氛围,与词人被罢官后的孤寂、忧愤相一致。“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

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5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yǎn jiǎn):高耸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试题】

  1.选入高中教材的辛弃疾词作是《水龙吟 》。

  2.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阕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作者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这首词情辞宛转,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

  3.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登建康赏心亭

  2、D

  3、作者写青山明月,暗示自己高洁的品行,借读《离骚》,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

  阅读练习二

  4.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

  5、这首词题目中的独字是如何体现出来的?(5分)

  6、词的最后两句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4、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

  5、词人在罢官失意之时,独居山中溪畔,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岁暮寒冬,青山劝我溪边住;长夜难眠,明月听我诵诗书。(意思对即可)词人只能以青山为伴,与明月为友,表现出词人的孤独和寂寞。(5分)

  6、(1)拟人,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默默相陪,听词人诵读《离骚》。(2)用典,词人借用屈原的《离骚》,抒发了有志难伸的满腔郁愤。(3)衬托,月悬高天,明月为伴,衬出词人的高洁和孤独。(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

  阅读练习三:

  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 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1分

  2.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 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 间。(3分)

  【赏析】

  西岩,在今江西上饶市南六十里。此地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钟,中空而悬石如螺,有滴水缘石垂落,水气清冷,为游览胜地。时作者闲居上饶带湖。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骄傲、傲慢,说从此有谁会再来喜欢你?妙语解颐,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情怀。本来,山何尝能招之即来,语似无理,愈见此刻难以自处,无限悲凉。偃蹇,《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杜预集解:偃蹇,骄敖(傲)。或谓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怜,宠爱,喜欢。白居易《白牡丹》诗: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三、四句一转,别出新意: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时移景异,瞬息到了寒冬腊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单,它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这时山与人的关系称得上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生,语助词。水光山色,竞来与人相娱了。李白《独坐敬亭山》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钟惺评曰:胸中无事,眼中无人(《唐诗归》)。胸中坦荡,虽独而不孤;眼中容不得半点尘埃,白眼看那些丑恶庸俗之辈。上片不露声色,作者的郁勃之情,于下片始显露出来。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从上片唤我已见青山多情,而如今原在九天高处的明月也在山头出现,似也视我为知己了。物、我、景、情融溶亲密,一派恬淡自适情怀。最后浅浅着笔,深沉含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不说清溪映月,却说月潜入清溪,而它只到听我读完《离骚》方才回转。去,表示行动的趋向。卒章显其志,却仍然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先说青山招而不来,后却发生了变化,不仅不用招,反而来唤我。用笔轻灵,奇思妙趣,触处可见。辛之造语俊于苏(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于此词可见。而且在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时,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只从读《离骚》轻轻逗出。司马迁曰: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卷八十四《屈原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这部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语)的作品,全诗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屈原在楚怀王时曾任仅次于令尹的要职左徒,积极从事改革活动,一度得到怀王的信任,后遭谗见疏。楚顷襄王时由于执政者的嫉恨,被放逐到江南。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结果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许多方面屈、辛有相似处。

  作者文治武功,才气超然,但和屈原一样,未得施展抱负。虽然上饶带湖的豪华别墅,朱熹路过时,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尝睹(陈亮《与幼安殿撰》),但对于只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的辛弃疾来说,仍是何等难堪!明乎此,对题虽曰《独游西岩》,而全词关脉则在夜读《离骚》,当可有深一层了解也。

【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独腿人生阅读答案 独腿人生阅读理解答案11-05

西川的沉静阅读练习及答案09-27

采桑子阅读答案09-02

《子恺漫画》阅读答案11-06

独腿人生阅读答案7篇08-24

独腿人生阅读答案8篇11-05

《赵襄子饮酒》阅读答案03-04

松树金龟子阅读答案06-22

独腿人生罗伟章阅读答案11-0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