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科学与诗 阅读答案

科学与诗 阅读答案

时间:2022-05-02 06:58:1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学与诗 阅读答案

  现如今,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与诗 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与诗 阅读答案

科学与诗 阅读答案1

  科学界的研究科学与诗人踏雪寻梅的觅句差不太多。我举个例,说明科学家如何觅句。

  有一通用电器公司的研究部门,是一所大楼,而楼梯每一个拐弯处,都备有一张空桌及一堆纸笔。据说好多新的观念是科学家上下楼时想起来的,可是稍纵即逝。如果在走下楼时有这个观念,到家后可能忘光了;如果走上楼,这个观念,到办公室可能模糊了,所以半路中必得写下来。

  劳伦斯发明原子撞击机时,倒确是在早餐以后,到加州大学的路上想出的。所以通用电器公司的办法并非没有理由。

  另一个例子是麻省理工的温纳。研究应用数学的及分析数学的人,不可能离开温纳。有一个关于他的很著名的笑话。温纳常常在校园一见到学生拉住即问:

  “我吃过饭了没有?”

  学生答:“先生,我没有注意您吃过饭了没有。”

  温纳问:“那么请你告诉我,我刚才是走向南呢,还是走向北呢?如果向南,即是刚从饭厅来,是吃过了!”

  学生答:“你如不问,我还或许知道,这一问我也糊涂了。”

  大概温纳不是饿了一顿,就是连吃了两顿。他并未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不是在与古人交谈,就是在梦中觅句。

  大家全知道我们中国的大科学家杨振宁。杨振宁在麻省百年纪念会上讲的话,大家可能不知道。他说:

  “究竟什么叫做理解,什么叫做认识,人类还在犯着糊涂。”

  这话是哲学家的话或诗人的话,却不像一个科学家所说的话。至少不像中国所谓科学家所说的话。牛郎织女座只是两块大石头,是有了诗人,才显得晶亮;北斗座是七块大石头,是有了艺术家,才使这七点连起线来!法国不世出的大数学家庞卡立说得好,“房子是用石头做成的,但只是一堆石头不成房子;科学是事实堆起的,但只是一堆事实不是科学。”科学原来像诗句一样,字早已有之,而观念是诗人的匠心所促成的。

  这里面,没有利,没有名;没有开万世之太平,没有继往圣之绝学;而只是一种好奇与欣赏,对真的好奇,对美的欣赏。

  爱因斯坦讲完了相对论以后,说:“这个内容,凡是大学程度略好的人全能理解,但是,在探讨的过程中,绝望之后的觉悟,茫然之后的苏醒,以及黑暗中的往复摸索与新的洞天的终于出现,不是过来人,是不知个中甘苦的!”

  现在的科学家,据爱因斯坦的解释,研究科学的'动机是为了逃避这个纷扰的世界。这个世界已成了毕加索的画,天翻地覆,一塌糊涂。科学家与诗人们却走向另一个世界去。那里的山青,那里的水绿,那里的草长,那里的莺飞,流连忘返是理有固然的。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又哪里逃得了。于是诗人之弱者在唱“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的肉麻之句。诗人之强者在唱“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原应斩万竿”的激昂之调。

  科学家们则要去制造飞机、大炮、火箭、原子弹等玩意儿了。

  人类是在一个喧天锣鼓的悲剧中挣扎,即使是诗及科学里也找不到片刻的安静。

  1.第一段中两个“觅句”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从全文看,科学研究和诗人“觅句”有哪些共通之处?(4分)

  2.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科学家如何觅句”?试加以概括。(3分)

  3.就文中引用的庞卡立和爱因斯坦的话,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2分)

  4.文中加点的“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分别指什么?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3分)

  25.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含义:觅句①是指诗歌创作的构思立意、斟词酌句;觅句②是指科学探索和研究。共通之处:需要捕捉灵感;要忘我投入,付出艰辛;需要提炼材料,抽纳规律;都应是对真的好奇和对美的欣赏。

  2.答案:通用公司在楼梯拐弯处备有空桌纸笔、劳伦斯发明原子撞击机、温纳向别人询问自己是否吃过饭。

  3.答案:庞卡立的话意为:科学研究要透过事物的外在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零散的材料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爱因斯坦的话意为:科学探索的历程要经过迷茫——希望——探索——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曲折艰辛的历程。

  4.答案:现实世界;理想的世界。科学家和诗人的理想与现实充满矛盾。

  5.答案示例:①不生硬说教,让读者从事实中领悟道理。如阐述科学探索要善于捕捉灵感、要忘我投入的见解时,便是如此。②论证方法多样。或举例,或引用,或表明看法,不拘格套;运用类比阐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易于把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如将科学探索与求诗觅句作类比;运用比喻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如用石头与房子的关系比喻事实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诗 阅读答案2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科学与诗

  陈之藩

  科学界的研究科学与诗人踏雪寻梅的觅句差不太多。我举个例,说明科学家如何觅句。

  有一通用电器公司的研究部门,是一所大楼,而楼梯每一个拐弯处,都备有一张空桌及一堆纸笔。据说好多新的观念是科学家上下楼时想起来的,可是稍纵即逝。如果在走下楼时有这个观念,到家后可能忘光了;如果走上楼时有这个观念,到办公室可能模糊了,所以半路中必得写下来。

  劳伦斯发明原子撞击机时,倒确是在早餐以后,到加州大学的路上想出的。所以通用电器公司的办法并非没有理由。

  另一个例子是麻省理工的温纳。研究应用数学及分析数学的人,不可能离开温纳。有一个关于他的很著名的笑话。温纳常常在校园一见到学生拉住即问:

  “我吃过饭了没有?”

  学生答:“先生,.我没有注意您吃过饭了没有。”

  温纳问:“那么请你告诉我,我刚才是走向南呢,还是走向北呢?如果向南,即是刚从饭厅来,是吃过了!”

  学生答:“您如不问,我还或许知道,这一问我也糊涂了。”

  大概温纳不是饿了一顿,就是连吃了两顿。他并未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不是在与古人交谈,就是在梦中觅句。

  大家全知道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杨振宁在麻省百年纪念会上讲的话,大家可能不知道。他说:

  “究竟什么叫做理解,什么叫做认识,人类还在犯着糊涂。”

  这话是哲学家的话或诗人的话,却不像一个科学家所说的话。至少不像中国所谓科学家所说的话。牛郎织女座只是两块大石头,是有了诗人,才显得晶亮;北斗座是七块大石头,是有了艺术家,才使这七点连起线来!法国的大数学家庞卡立说得好,“房子是用石头做成的,但只是一堆石头不成房子;科学是事实堆起的,但只是一堆事实不是科学。”科学原来像诗句一样,字早已有之,而观念是诗人的匠心所促成的。

  这里面,没有利,没有名;没有开万世之太平,没有继往圣之绝学;而只是一种好奇与欣赏,对真的好奇,对关的欣赏。

  爱因斯坦讲完了相对论以后,说:“这个内容,凡是大学程度略好的人全能理解,但是,在探讨过程中,绝望之后的觉悟,茫然之后的`苏醒,以及黑暗中的往复摸索与新的洞天.的终于出现,不是过来人,是不知个中甘苦的!”

  现在的科学家,据爱因斯坦的解释,研究科学的动机是为了逃避这个纷扰的世界。这个世界已成了毕加索的画,天翻地覆,一塌糊涂。科学家与诗人们却走向另一个世界去。那里的山青,那里的,水绿,那里的草长,那里的莺飞,流连忘返是理所固然的。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又哪里逃得了。于是诗人之弱者在唱“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的肉麻之句。诗人之强者在唱“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原应斩万竿”的激昂之调。

  科学家们则要去制造飞机、大炮、火箭、原子弹等玩意儿了。人类是在一个喧天锣鼓的悲剧中挣扎,即使是诗及科学里也找不到片刻的安静。

  1.第1段中加粗的两个“觅句”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从全文看,科学研究和诗人“觅句”有哪些共通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科学家如何觅句”?试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文中引用的庞卡立和爱因斯坦的话,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粗的“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分别指什么?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含义:第一个“觅句”是指诗歌创作的构思立意、斟词酌句,第二个“觅句”是指科学探索和研究。共通之处:需要捕捉灵感;要忘我投入,付出艰辛;需要提炼材料,归纳规律;都应是对真的好奇和对美的欣赏。

  2.通用公司在楼梯拐弯处备有空桌纸笔、劳伦斯发明原子撞击机时是在路上想出的、温纳向别人询问自己是否吃过饭。

  3.庞卡立的话意为:科学研究要透过事物的外在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零散的材料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爱因斯坦的话意为:科学探索的历程要经过迷茫一希望一探索一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曲折艰辛的历程。

  4.现实世界;理想的世界。科学家和诗人的理想与现实充满矛盾。

  5.示例:

  (1)不生硬说教,让读者从事实中领悟道理。如阐述科学探索要善于捕捉灵感、要忘我投入的见解时,便是如此。

  (2)论证方法多样。或举例,或引用,或表明看法,不拘格套;运用类比阐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易于把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如将科学探索与求诗觅句作类比;运用比喻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如用石头与房子的关系比喻事实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诗 阅读答案3

  诗中有科学 (节选)

  叶永烈

  ①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②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 (1) ,“白云生处有人家”是 (2) ,“停车坐爱枫林晚”是 (3) ,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 (4) 。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

  ③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

  ④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呵,“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⑤我以为王之焕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焕的诗句属于“同理”!

  ⑥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是符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无法遮住!

  ⑦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一、韭菜俗称“懒人菜”。种一次,割多次。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佳肴。

  ⑧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

  ⑨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12. 请根据你对杜牧《山行》一诗的理解,将“特写”、“全景”、“中景、“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分别正确填入第②段中的(1)、(2)、(3)、(4)处。(4分)

  13. 作者遣词用句非常准确。比较第②、③段首句中加点的词语,你认为这两个词语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2分)

  答:

  14. 请在第⑤段横线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两句名句。(2分)

  15. 请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入辛弃疾词中的两句名句。(2分)

  16. “我也读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才能使文章通畅?(2分)

  答:

  17. 不仅诗中有科学,成语中也有科学。如“回光返照”,指太阳落下地平线时,由于光的反射,又有短时光亮,用来比喻事物灭亡前的短暂兴旺,十分形象。请你也试举一个这样的成语,并作简略说明。(2分)

  参考答案:

  13. 不能互换。因为第③段中所举的例子不全是诗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错1字扣1分,直到扣完)

  15.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错1字扣1分,直到扣分)

  16. 应该放在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 17. 示例:“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的虚幻的楼台城廓。现多比喻虚幻缥缈的事物;“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另外还有:“炉火纯青”、“趁热打铁”、“一叶知秋”……

科学与诗 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诗中有科学(节选)

  叶永烈

  ①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②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1) _______,“白云深处有人家”是(2) _______,“停车坐爱枫林晚”是(3) _______,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4) _______。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

  ③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

  ④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呵,“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⑤我以为王之焕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A”(杜甫《望岳》)。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焕的诗句属于“同理”!

  ⑥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是符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无法遮住!

  ⑦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一、韭菜俗称“懒人菜”。种一次,割多次。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佳肴。

  ⑧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B”,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

  ⑨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1.请根据你对杜牧《山行》一诗的'理解,将“特写”“全景”“中景”“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分别正确填入第②段中的(1)、(2)、(3)、(4)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遣词用句非常准确。比较第②、③段首句中加粗的词语,你认为这两个词语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第⑤段横线A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一个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第⑧段横线B处填入李白诗中的一个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也读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这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才能使文章通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远景 全景 中景 特写

  2.不能互换。因为第③段中所举的例子不全是唐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应该放在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符合文意即可)

科学与诗 阅读答案5

  ①中国古代诗人们观花咏花,以花明志,借花抒怀,留下无数名垂千古的诗篇。一直以来,人们赏析这些古代咏花诗的人文内涵,而对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建树则少有涉及。其实在众多的咏花诗中不乏诗人对花卉形、色、香、味等自然属性的客观准确的描绘,对开花植物生长习性及与环境关系的细致深入的观察,并用形象生动的诗性语汇表达得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②古诗对花形有精彩纷呈的表述。咏水仙有六出玉盘金屈卮句,六出玉盘指白色的花被合生成碟状,先端6裂;金屈卮则指其内具黄色杯状的副花冠。剪春萝花瓣先端呈不规则锯齿状,像剪出的花边,被描述为谁把风刀剪薄萝,极知造化著功多。

  ③古时虽无花序的概念,但诗人已留意花在枝上排列的规则。如描写夹竹桃的疏英灼灼分丛发,密蕊菲菲对节攒,前一句说花集生成丛(即花序)着生在枝条的顶端,后一句指花朵相对生长在花轴的节上。散作千花簇作团,玲珑如琢巧如攒,则生动传神地摹写了绣球的聚伞花序繁花聚簇如球的独特形态。

  ④古诗中对花色的描写极其丰富多彩,言及桃、李有桃红李白皆夸好,说到石榴则是猩血谁教染绛囊,对桂花的表述是花开万点黄等,均是对单纯花色的准确表述。此外还有对复杂花色的精确说明,如写蜡梅的洗却铅膏饰道装,檀心浅露紫香囊,饰道装表明总体来说花被是黄色的,但花被片着生在下陷成囊状的花托上,且基部有紫晕,所以说檀心浅露紫香囊。

  ⑤古代的诗人们已关注到花与叶生长的时序。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桃生叶婆娑,枝叶四面多,说的是桃花先于叶开放,繁花遮盖了枝条,直到花后结实时叶才抽出来。而牡丹则是叶帐阴成始放红,当绿叶茂密成阴时才开花。此外,诗人们还注意到花开放的空间顺序,咏蜀葵有向日层层拆,深红间浅红句,层层拆说明了花朵由下向上次第开放,而这正是总状花序类植物开花的特点。

  ⑥对开花物候期的表述散见于众多古诗中,从中不难理出一年四季开花的节令顺序。梅花在严冬最先开放(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早开是基于其自然属性(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在梅花开过而严冬未尽时,迎春最先点缀春色(偏凌早春发,应诮众芳迟)。荷花则开在盛夏(暑气炎炎正若焚,荷花于此见天真)。桂花盛开在秋季(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而菊花则绽放在晚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⑦古诗对开花持续时间也多有记述,特别对一些花期长的植物情有独钟,例如山茶花(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野蔷薇(似锦如霞色,连春接夏开)等。而月季是四季开花: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

  ⑧自然界花的物候期可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更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海拔较高的山寺比平原地区桃花开得晚,说明物候期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延迟。

  5.下列对全文中心内容概括准确而全面的一项是( )

  A.古代咏花诗中对花的`自然属性的介绍

  B.古代咏花诗中对花形花色的介绍

  C.古代咏花诗中对花与叶生长时序的介绍。

  D.古代咏花诗中对花物候期的介绍

  6.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人们观花咏花,以花明志,借花抒怀,留下无数名垂千古的诗篇,而对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建树则少有涉及。

  B.散作千花簇作团,玲珑如琢巧如攒生动传神地摹写了绣球的聚伞花序繁花聚簇如球的独特形态,表明古人对花序已有研究。

  C.早在古时人们都已经了解花开放不仅有时间顺序,而且有空间顺序。

  D.古诗对开花持续时间也多有记述,特别是对一些花期短的植物情有独钟。

  7.依据文本内容,对下列四句描写花的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绘了荷花的颜色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红艳。

  B.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花开香飘万里。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强调了梅花开放的时间之早。

  D.何似此花荣艳足,四时常放浅深红。说明了花开放的时间持续很长,四季常开。

  ABC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