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理解及答案

时间:2022-03-24 07:55:1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理解及答案1

  盼望

阅读理解及答案

  海子妈从村长家出来,细脚伶仃的瘦腿在窄窄的土路上迈得特别轻快。土路上草色、土色的蚂蚱纷纷向深草里飞溅。海子妈手中紧紧地攥着一封信,是海子从部队寄来的。海子当海军已两年,新兵时来信很勤。第二年成了老兵就懒惰了,有时两三个月来一封信,有一次,还把给战友的信装错信封寄回了家。海子妈把沉甸甸的信捏了个遍。

  海子妈路过自家的油菜地也没顾上看花开得繁不繁,只是疾步往家里赶。

  其实,家里这会儿没人。海子是老幺,哥姐们都有了自己的光景。海子爹在镇上的小学当民办教师,还没放学。但海子妈还是一步比一步走得急,她要让老头子一进门就得到这个喜讯。她知道,老头子盼得厉害,虽然每次她一念叨海子该来信了咋还不来时,他总是平平淡淡地说:“来了来,不来罢。”但她还是发现,好几次老头子对着相框子里的海子呆望。那张相片是海子年前探亲时带回来的。那天海子的男女同学挤了一屋子,其中一个叫娅妮的'闺女长得真水灵,像画里人似的。

  海子妈回到家,就径直从堂屋的柜子上抱下那只盛放信件的匣子放到院子的石桌上,里面共有16封信,全是海子的。每次收到信,她总要他爹连念三遍,一字一句听清楚了才像神符一样放到匣子里,等想海子了再拿出来温习。时间一长,她几乎能准确地复述出匣子里任何一封信的内容。

  海子爹一进门就闻到了油泼辣子的香气,当下饥肠辘辘。一边洗手一边问:“老婆子,今儿遇上啥喜事啦?”

  “你估。”海子妈把表情装得平静,边说边将辣子、醋往桌上端。

  海子爹猜了几下没猜到,就从锅台上抱起老碗面呼呼噜噜起来。海子妈上前把碗口一捂:“先念信,先念娃的信!”

  一大口面把海子爹噎了一下。他接过厚厚的信封正正反反仔仔细细端详了一遍,眼圈就发红了。这几天他老梦见海子,在枪林弹雨中海子受了伤,他和海子妈去扶海子,可海子不理他们,跟着那个叫娅妮的姑娘走了。这个梦折磨着他,但他不敢说给老伴儿听。

  拆开信,信封里有好几张照片,蓝莹莹的海水,雄伟壮观的军舰。海子站在战舰上咋看咋英武,咋看咋帅气。海子妈的热泪沿着满脸错乱纵横的皱纹落在了相片上。她没有见过海,但照片使她一下子相信海的确是个美地方,倏然间她感到老头子给娃取“海子”这名字很有文化。

  海子爹展开信陡然有些惊慌,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迹,他却支支吾吾念不出音来。

  “念,快念呀,别光顾自个儿高兴。”海子妈等得有些焦急。

  海子爹微微打了个寒颤,高声而动情地念了起来:“亲爱的爹、妈,孩儿在部队一切都好……”念完长长的信,海于爹已经泪流满面。

  第二天,海子爹一大早去了学校。海子妈还想听海子的信,就叫隔壁刚刚初中毕业的栓娃给她念,栓娃照着信一字一句认真地念了起来:“亲爱的娅妮,我在部队很想念你……”

  (选自《解放军文艺》,有删改)

  1.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2分)

  ①海子是老幺,哥姐们都有了自己的光景。 光景:

  ②每次收到信,她总要他爹连念三遍,一字一句听清楚了才像神符一样放到匣子里,等想海子了再拿出来温习。温习:

  2.请你找出本文的线索,概括本文主旨。(5分)

  ①线索:

  ②主旨:

  3.细读画线句子,揣摩海子爹复杂的心理,并作简要分析。(4分)

  4.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土路上草色、土色的蚂蚱纷纷向深草里飞溅。”属于景物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海子妈急于赶回家报喜讯的激动和喜悦心情。

  B.文章的结尾在栓娃的读信声中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C.海子妈感到海子爹很有文化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民办教师。

  D.文章有许多出色的细节描写,从海子妈“紧紧地攥着信”,可以看出她视信如珍宝。

  5.假如遇见了海子,你会提醒他什么?(要求用上1个与父母有关的俗语)(3分)

  参考答案:

  1.①家庭、事业。(1分)②重复看,重复想。(1分)2.①海子的信。(2分)②通过父母对儿子的热切思念与儿子对父母的忽视进行对比.(1分)委婉批评年轻人不懂关心父母的行为。(2分)(意对即可)3.“打寒颤”和“泪流满面”写出海子爹很激动,因儿子错寄的信而伤透了心,(2分)把信的内容念成儿子的想念,是不想让海子妈伤心,写出他对妻子的爱。(2分)4.C(海子妈是从相片看到海,然后才想到的。)5.示例:海子,“儿行千里母担忧”,出门在外,多给你父母一份关心、一份问候!(俗语1分.表达合理1分)

阅读理解及答案2

  寒 冬

  龙朝霞

  从小就不喜欢冬天。

  不喜欢,是因为怕冷,特别怕。《列子·汤问》里说,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每年的数九寒天,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坎,左脚还未踏进去,右脚就巴不得马上拔出来。冬天于我的意义,仅止于一个象征,一个过渡,私心里我总盼着这个过渡短一点,再短一点,短到可以忽略不计,囫囵一下子从冷得出奇的阴森冬月直接跳到九九艳阳天才好。

  冬天的山,水,树,都是瘦骨嶙峋的,单薄得可怜,冬天的人却臃肿肥胖。每个冬天,我都里三层外三层将自己裹起来,捆粽子似的,穿两三双袜子还觉得冷。一上午坐下来,手变成了别人的手,脚变成了别人的脚,简直不听自己使唤。

  寒是一种感觉,只能体味不能触摸。我是凉性体质,凉的血,凉的肉,凉的骨,凉的眼神,鼻孔里呼的是冷气,眼睛里飘的是雪花。冬天就是由这些感觉堆积起来的,寒花,寒风,寒衣,寒衾,寒山,寒月,寒门,寒劣,寒伧,寒肃,寒噤……无处不寒,无处不哆嗦。

  南方的冬天有别于北方,屋里没有暖气,空调也少用,只好干冷着。所以北方人冬季到了南方,总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呀,怎么这么冷!”雪是冬天给人们最后的补贴与疗慰吧,可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最近几年连雪也没有,只有雨,一下就好多天,又阴又湿,黏嗒嗒的,天也好,地也好,情绪也好,什么都纠缠不清,世界变成个怨妇,苦守寒窑多年,除了寸寸愁肠,便是盈盈粉泪,“除了青山隐隐,便是此恨悠悠”。

  冬至那天雨脚如麻,我撑伞匆匆赶去上班,风从领子里灌进来,又冷又硬,像要从脖子上剔一些肉出去。紧了紧围巾,捂不住,总有些冷气侧着身子挤进来,凛凛的,飕飕的,无孔不入的。“一九二九,怀里揣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才刚进“一九”,手揣在怀里已不管用,有些冻得受不住了。

  路过米粉店,看见一人蹲在门口的火炉旁。是位老者,罗中立油画中的老者。已经很老了,世间的一切,全在脸上刻着写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那种不用文字就可以让人深入阅读的东西,岁月,贫穷,焦愁,苦难,或者别的什么。老者在火炉前抖抖索索忙碌着,炉子边放着一个背兜,背兜里有一些“莲花白”,一些“上海青”,还有一杆秤。很显然,是位进城卖菜的老农,行进途中胶鞋进了水,路过米粉馆时,被好心的店主恻隐了一回。

  老人坐在凳子上,把一只脚的鞋脱下来,在地上拍打拍打,控掉鞋里的水,想放到火炉的边沿上去烘烤,而他的另一只鞋,早已忧心忡忡地躺在火炉上了。他大约是没穿袜子的,鞋子一脱,就只剩两个光脚板,通红通红,扁平的红萝卜一样。为了使两只脚掌紧贴炉身,他膝盖尽可能外翻,下压,脚板跷起来,像两只壁虎紧紧趴在炉身上。我往前走了两步,再回头看时,他的手在炉火上来回不停地翻动着,像两条正被烧烤的咸鱼,因为缩着肩,整个样子变成一只古怪的青蛙----一只古怪的青蛙抱着一只可怜的火炉,抱着他生命的炉火,煨着取暖,在寒风寒雨里得到短暂的憩息。

  不知怎么,这个画面与儿时的一张画面相重合了。外公严冬里牵牛去耕田,裤腿挽到大腿根部,整个脚杆浸在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趟着,一块田犁下来,瘦瘦的双腿冻得一片青紫,我赶紧提溜一个烘笼跑过去,让他暖暖身子,他抱着烘笼的样子,跟这位老人一个样――黑沉沉的冬天里,颤颤地守着一团火,蹲踞在地上,一脸的疲惫,满怀的火光。

  有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连可供取暖的炉火也不曾有。几年前的一天早晨,也是个雾气腾腾的冬日,某超市门口聚着一群人,几个警察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转来转去——躺在地上的人将永远躺在地上了,他衣衫褴褛,气息全无,裸露着一截大腿。那截紫红的大腿像一种提醒与暗示,就像理想撞着了现实,看着不由使人倒抽一口凉气,把心突然冷了。有人说那是乞丐,有人说那是疯子,深夜被冻死了。

  死在离食物和火源最近的地方,这本身就像一则寓言。他脚边有一堆灰烬,人们根据灰烬的残渣猜测说,烧的是一堆衣物。他无法点燃那棵树,也不敢点燃超市,只好点燃了他唯一的财产,衣服。我有理由相信,那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划亮的最后一根火柴,可惜这根火柴不足以点亮他的整个人生,不足以温暖他冻得麻木的大腿。它不过是一种吃力的挣扎,一种虚假的逆转,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召唤,一种无力回天的笨拙与凝重。

  这个冬天真是太冷了,我的人,我的思想都被冻住了。有时,人生跟冬天一样,就像一个冰窟窿,一块抹布,掉下去只能身不由己地下滑与流淌,你只来得及看一眼它的`苍白与残败,就被它拖下水底,泡沫也不冒一个,就被抹得干干净净。呜呼哀哉,好寒的冬!

  (有改动)

  18.“好寒的冬”,通读全文,说说作者通过哪些人和事突出了冬天的寒冷?(3分)

  19.“从小就不喜欢冬天”,除了冷,你觉得作者不喜欢冬天的原因还有哪些?(2分)

  20.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4分)

  (1)冬天的山,水,树,都是瘦骨嶙峋的,单薄得可怜,冬天的人却臃肿肥胖。

  (2)再回头看时,他的手在炉火上来回不停地翻动着,像两条正被烧烤的咸鱼,因为缩着肩,整个样子变成一只古怪的青蛙。

  21.作者为什么要追忆几年前超市门口的那幕惨剧?(2分)

  22.“有时,人生跟冬天一样”,作者借冬天的寒冷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悟?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3分)

  答案解析:

  18、作者先通过描写入冬后“我”的装束及对寒冬的切身体验来写冬的寒冷,又由在米粉店门口烤火的进城卖菜的可怜老农,想到了同样季节在水田里辛苦耕作的外公,还有前几年冻死在超市门口的流浪者来突出冬天的寒冷。

  19、作者不喜欢冬天,除了因为冷,穿得笨拙,身体僵硬,更重要的是因为严寒加重了人们生存的艰难,更有人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被严寒吞噬。

  20、(1)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用“瘦骨嶙峋”来写冬天的山、水、树,形象写出了南方冬天水瘦山寒的景象。既而作者由物及人,把山水的寒瘦和人的肥胖臃肿进行比照,通过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冬天特有的有趣景象。

  (2)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他翻动的“双手”比作“两条正被烧烤的咸鱼”,把他瑟缩的样子比作“一只古怪的青蛙”,不但形象写出了烤火老农的姿态,更表现出作者对老农的深切同情。

  21、作者通过对这幕惨剧的追忆,表现了当地乃至整个社会在社会救助方面的缺失,拓展深化了本文的主题。22、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有时甚至很卑微,作者通过普通人的辛苦、落魄者的悲惨表达了自己无奈的忧伤,以及一份悲天悯人的悲悯情怀。(个人体验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理解及答案3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人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20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吃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1.写咸菜的制作在于突出一个什么意思?

  2.写茨菇又在于突出一个什么意思?

  3.咸菜茨菇汤既便宜又难吃,作者为什么对它却情有独钟?

  4.本篇的`写作风格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答案:

  1.为了突出青菜腌的咸菜很便宜这层意思。

  2.写茨菇这部分,重点突出它的“真难吃”。

  3.是乡情所产生的偏爱。

  4.淡淡的叙述,浓浓的乡情。文章中没有什么费解深奥的句子,却在乎易的话中留下许多可咀嚼可回味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该多读几遍,好好去学的地方。(意近即可)

阅读理解及答案4

脚印

王鼎钧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捡起。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

  想想看,有朝一日,我们要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坚果;花市灯如昼,长街万头攒动,我们去分开密密的人腿捡起脚印,一如我们当年拾起挤掉的鞋子。想想那个湖!有一天,我们得砸破镜面,撕裂天光云影,到水底去收拾脚印,一如当年采集鹅卵石。在那个供人歌舞跳跃的广场上,你的脚印并不完整,大半只有脚尖或只有脚跟。在你家门外、窗外、后院的墙外,你的灯影所及,你家梧桐的阴影所及,我的脚印是一层铺上一层,春夏秋冬千层万层,一旦全部涌出,恐怕高过你家的房顶。

  有时候,我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激动;有时候,我也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怀疑。我固然不必担心我的一肩一背能负载多少脚印,一如无须追问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可是这个传说跟别的传说怎样调和呢?末日大限将到的时候,牛头马面不是拿着令牌和锁链在旁等候出窍的灵魂吗?以后是审判,是刑罚,他哪有时间去捡脚印?以后是喝孟婆汤,是投胎转世,他哪有能力去捡脚印?鬼魂怎能如此潇洒、如此淡泊、如此个人主义?好,古圣先贤创设神话,今圣后贤修正神话,我们只有拆开那个森严的故事结构,容纳新的传奇。

  我想,拾脚印的情节恐怕很复杂,超出众所周知。像我,如果可能,我要连你的脚印一并收拾妥当。如果捡脚印只是一个人最末一次余兴,或有许多人自动放弃;如果事属必要,或将出现一种行业,一家代捡脚印的公司。至于我,我要捡回的不只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都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也许,重要的事情应该在生前办理,死后太无凭,太渺茫难期。也许捡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

  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是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捡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上倒过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20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15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脚心到头顶感动我,我只有6岁。

  当然,这只是感觉,并非事实。事实在海关人员的眼中,在护照上。事实是访旧半为鬼,笑问客从何处。但是人有时追求感觉,忘记事实,感觉误我,衣带渐宽终不悔。我感觉我是一个字,被批判家删掉,被修辞学家又放回去。我觉得紧身马甲扯成碎片,舒服,也冷。我觉得香肠切到最后一刀,希望是一盘好菜。我有脚印留下吗?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地?古人说,读书要有被一棒打昏的感觉,我觉得还乡也是。40岁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你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的家乡有座高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不知怎么,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你已经遗忘了太多的东西,忘了故事,忘了歌,忘了许多人名地名。怎么可能呢?那些故事,那些歌,那些人命地名,应该与我们的灵魂同在,与我们的人格同在。你究竟是怎样使用你的记忆呢?

  那旅客说:你想我家乡的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的高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落地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种种成长的痛苦,萎缩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这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我想躺在地上打个滚儿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

  11.文章开篇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3分)

  1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我感觉我是一个字,被批判家删掉,被修辞学家又放回去。

  (2)我想在地上打个滚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

  13.文章在人称使用上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处?(4分)

  14.文章详细介绍了两个乡间父老夸耀自己家乡的高楼的故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15.有人建议把题目脚印改为乡愁,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11.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文章主要从浪漫和颓废两方面展开。③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展示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

  12.(1)①批判家是尊重事实的,事实是残酷的,我像字一样被删掉,巧用比喻,表明远离故乡的我被故乡抛弃,被现实阻隔,不可能再会故乡。②修辞学家是浪漫的,是感性的,是满怀着热情和憧憬的,于是在美妙的梦幻中,我又能回到故乡,心灵得到慰藉。修辞学家的放体现了乡愁的浪漫性。

  (2)①生命之旅太匆匆,没有留下多少人生印记可供追忆。② 落地寓意回乡,想打个滚都不可以,寓意回乡不得的苦涩无奈。空气会把我浮起寓意终生漂泊的命运。

  13.第一问: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某些段落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②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小说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③采用第二人称你,会让读者无法控制地融入文章中去,有一种无法回避的直面感,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也很容易激发写作者的倾诉欲。

  14.①以高楼隐喻故乡,当年初闻故事时向往故事中的高楼,年迈的我意识到高楼不在远方,就是故乡。②通过夸耀高楼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浓重爱意。③以从高楼坠落的过程比喻短促的人生,引发作者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反思,进而深化文章主旨。

  15.这是开放性的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题目为脚印好。①文章从拾脚印的传说引入对乡愁种种思考,这是行文的出发点。②拾脚印具有象征意蕴,寄寓着思乡的强烈情感。③乡愁太直露,且普通,脚印比乡愁更含蓄,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示例二:题目为乡愁好。①乡愁能够概括文章的中心,体现文章的主旨,清晰明了。②全文并不是单围绕脚印展开的,以脚印为题有失偏颇,容易误导读者对文章整体的把握理解。③乡愁能更快地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阅读理解及答案5

  ⑴四通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戴维先生告诉我,面试将要由贝克先生主持,在十人中选三名,我荣幸地成为十名面试者中的一个。

  ⑵贝克先生是全球闻名的大企业家,从一个报童到美国最大的广告代理公司——四通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年龄不大,只有四十岁上下。

  ⑶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紧张,一连几天,从英语口语、广告业务及穿戴方面都做了精心准备,以便顺利“推销”自己。

  ⑷考试是单独面试的。我一走进小会客厅,坐在正中沙发上的一位老外便站起来,我认出他是贝克先生。

  ⑸“是你!你是**”贝克先生流利的中文说出了我的名字,并且快步走到我面前,紧紧握住我的双手。

  ⑹“原来是你!我找了你很长时间了。”贝克先生一脸惊喜,激动的转过身对在坐的另几位老外嚷道,“先生们,向你们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救我女儿的那位年轻人。”

  ⑺我的心狂跳起来,还没容我说话,贝克先生就把我拉到他的旁边的沙发上坐下,说道:“我划船技术太差了,把女儿掉进了昆明湖中,要不是你这位年轻人就麻烦了。真抱歉,当时只顾看女儿了,也没来得及向你道谢。”

  ⑻我竭力抑制住心跳,抿抿发干的嘴唇,说道:“很抱歉,贝克先生,我以前从未见过您,更没有救过您的.女儿。”

  ⑼贝克先生一把拉住我:“你忘记了?四月二日,昆明湖……肯定是你!我记得你脸上有块痣。年轻人,你骗不了我的。”贝克先生一脸得意。

  ⑽我站起来说:“贝克先生,我想您肯定弄错了。我没有救过您的女儿。”

  ⑾我说得很坚决,贝克先生一时愣住了。忽然他又笑了:“年轻人,我很欣赏你的 ,我决定,免试了。”

  ⑿几天后,我幸运地成为四通公司的职员。有一次,我同戴维先生闲聊,我问戴维:“救贝克先生女儿的那位年轻人找到了吗?”

  ⒀“贝克先生的女儿?”戴维先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接着他大笑起来:“他女儿?有七个人因为他女儿被淘汰了,其实贝克先生根本没有女儿。”

  1、联系上下文,第⑾段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从记叙的顺序看,第⑵段的内容属于 ,作者写此段内容有何目的?

  3、第⑶段中具体地写了“我”在面试前的种种准备,结果在面试都没有用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第⑼段中“贝克先生一脸的得意”的原因是什么?

  5、第⑾段中“贝克先生一时愣住了”的原因是什么?

  6、文章末尾“有七个人因为他的女儿被淘汰了”,这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7、对第⑺段中“我的心狂跳起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贝克先生认错人而感到内疚

  B、为贝克先生认错人而感到高兴

  C、为贝克先生认错人而感到惊喜

  D、为贝克先生认错人而感到不安

  8、给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标题[ ]

  A、诚实的品德

  B、面试

  C、精心设计的骗局

  D、贝克先生

  参考答案:

  1、诚实(正直)。

  2、插叙,为后面“我”的紧张和特殊的面试作铺垫。

  3、反衬出诚实(品德)的重要。

  4、为他精心设计的考题得意。

  5、没想到我回答得如此坚决。

  6、有七个人因不诚实被淘汰。

  7、D。

  8、B。

阅读理解及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病毒不同于其他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组成的。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

  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份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蛋白质外表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实际上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器”的位置。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畴级广。

  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

  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和RNA。DNA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DNA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

  RNA是干什么的呢?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

  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

  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

  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病毒有修复4000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法。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6.下列关于“病毒”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病毒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没有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

  B.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病毒进入细胞。

  C.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

  D.病毒和细胞共同存在,共同进化。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危害性就越小;而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B.DNA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DNA就是这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

  C.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而在病毒中,RNA不是住处的传递者,是基因物质。

  D.病毒强迫细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惊人的相似性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

  8.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B.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

  C.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围极广,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

  D.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的基因疗法,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6.D【解析】A.信息取自第一段“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这里有前提“当它呆在细胞外时”

  B.信息取自第二段开头“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份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题目中“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错了。依据原文“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判断。

  C.注意第二段结尾部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依据句中的“通常的”判断题目中“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错了。

  7.A 【解析】信息取自第三段“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句中分析的是“有脂肪包膜的病毒”“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法,不是指所有病毒。

  8.D 【解析】A.依据倒数第三段“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判断,作者并没有说“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而是说有另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

  B.题目中“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的“一旦就”说法错了,作者说还要“随着时间的变迁”。C.“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属无中生有。

阅读理解及答案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开镰

  周克武

  ①夏天刚走,秋色就悄悄点染了山村万物。

  ②高梁红了,瓜果熟了,岩坎上的野山菊摇荡着粉黄的花朵,远远地就闻到了她的清香。

  ③最按捺不住激动的是满垄沉甸甸的稻穗,在和风拂动下,身姿摇曳,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忽然,又齐刷刷地勾下头,宛若待嫁的村姑,一副羞答答的可人样。

  ④这时候,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甲)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澄黄的谷粒:一、二、三……一抹落日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自己的孩子即将呱呱落地一样陶醉。

  ⑤稻香氤氲的夜晚,月亮似乎格外圆润。月光里,我又看见父亲蹲在老屋的墙根磨刀。他轻轻给镰刀溅上水,弯弯的刀叶开始在磨刀石上有节奏地滑动,随着父亲的双臂一屈一伸,锈迹渐渐褪去。月色下,锃亮的刀口银光闪烁。

  密封装订线⑥“老倌子,喝口水。”母亲递上一杯凉茶。

  ⑦“等一等”,父亲摆摆头,“明天开镰啦,还有好几把呢!”

  ⑧听得出,“开镰”二字是从父亲的心底迸出来的,他喜凝眉梢,满脸惬意。

  ⑨父亲一年到头晴耕雨作,指望的就是新谷满仓。还是在大雪纷飞的除夕夜,父亲抬眼望望窗外,喃喃自语:好啊,瑞雪兆丰年。紧接着焚香秉烛,祭拜天地神灵,祈祷来年五谷丰登。早春的日子,濛濛细雨像筛糠似的下。父亲头戴斗篷,身披蓑衣,胸前挂只盛满了种子的小萝筐,伸手从筐里抓一把刚刚生出娇黄嫩芽的种谷,在秧田的上空抛出一条条弧线,播下一年的'丰收梦。六月天,烈日当空,田里的禾苗被炙烤得无力地垂下了颀长的叶片。他跳上水车,拼命蹬动车轱辘,流水和着他的汗水,哗哗地灌满了新月形的梯田。日子一天天过去,田垄里青了又黄,父亲倚门远眺,满垄的稻香仿佛披到了他的鼻尖上。

  ⑩终于开镰了。

  黄澄澄的田畴上,“嚓嚓嚓嚓”的割禾声由近而远,仿佛在频频传递泥土的回报。父亲弯腰挑起刚打下的第一担新谷,试试,觉得很沉,朗朗地笑了。一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伴随父亲吱吱呀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前面的晒谷坪。

  秋阳如虎,偏西的日头还是那样炽热灼人,父亲浑身没剩一根干纱。许是太累,他抓起搭在肩上的罗布手巾抹抹汗,蹲在树荫下,巴嗒巴嗒抽起了自卷的“喇叭筒”。目光却一直定定地盯着晒谷坪里山尖似的谷堆,黝黑的脸宠上溢满了自信。

  我知道,此刻在父亲心里,他收割的不只是耕云播雨的回报,也是来年的踏实与祥和。

  (乙)父亲躬身捧起一把谷子凑到鼻尖闻了闻,沉思片刻,又慢慢张开五指,任由俗粒从指缝间簌簌地洒落下来。也许他又在盘算播撒明年的一片新绿了。

  突然,父亲掐灭烟蒂,霍地走起来,把我叫到他身边问:

  “看问了吗?”

  “看见什么?”我一脸茫然。

  “你看坪里大堆小堆的谷,这就叫堆金积玉。”父亲读过私塾,常常搬出旧书上的这类句子教育我。

  我笑了笑,不以为然。他的脸霎时一沉:“你呀,懵懵懂懂,只怨种田没出息,”瞟了我一眼,又说,“其实,你想想喽,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呢!”

  一阵清风掠过,驱散了周身的燥热。我呆呆地站立,半晌无语,抬眼望望对面那片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梯田,一种感觉倏忽而生: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时。(选自《湖南日报》,有删改)

  1.分析文中第⑨节画线句子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请从(甲)(乙)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节中“其实,你想想喽,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呢!”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我”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结尾“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里”这句话,谈谈你对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炎热,表现了父亲的辛劳。

  2.(甲)本句用“走”“弯”“捋”“摊”“吹”“瞪”“数”等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现了父亲在开镰前对丰收的期盼。

  (乙)本句用“躬身”“捧”“凑”“沉思”“张”等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现了父亲在丰收后的喜悦和满足之情,以及对于土地的深深的爱。

  3.含义:只要你对土地有付出,土地就会给你回报。影响:通过这句话让“我”由瞧不起种田到对一生“耕云播雨”的父亲充满了敬意。

  4.父亲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农民,他在一生中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勤劳、淳朴、厚道,把一生的理想、执着、渴望、欢乐都寄托在土地上,抒写了精彩、丰厚的人生,是广大农民形象的代表。

阅读理解及答案8

  阅读《根》,回答问题。

  根

  ①也许,一切的一切,盖源于那个绿色的梦。

  ②也许,只有那个绿色的梦,才深深地、深深地植埋于地下。

  ③梦想着荒漠里腾起绿云,梦想着绿云里闪出妩媚的花朵,梦想着花朵能邀来洁白的小鸟,梦想着小鸟能衔来蓝色的河流和绿色的草地,梦想着蓝的河流奔涌着不息的生命之歌,绿的草地生长着不败的爱情之果……

  ④于是,深深地、深深地植埋于地下,深深地、深深地饮着这份永无尽头的黑色寂寞。

  ⑤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黑色寂寞!

  ⑥没有言语,没有阳光,没有欢呼,千年万年,有的只是一种强烈的生存欲望和绿的梦想。

  ⑦缄默是唯一的语言。也许,唯有缄默才能真正表达万语千言也难以表述的丰蕴内涵。缄默也是一种灵魂的独白。在无月的黑夜,假如你悉心谛听,黝黑而神秘的森林里有一颗热情的灵魂在痛苦地呻吟或欢乐地喊叫。

  ⑧有什么比家雀和秋蝉更乐于絮絮叨叨的呢?就成全它们吧!让它们一千遍一万遍尽情地陈述着肤浅的生命感悟吧!根无须表白,根永远默默无语,用生命的伟大为人类撑起一片绿阴。

  ⑨缄默,才有力量倔犟地延伸。

  ⑩每天每天,都是一场无言的抗争,与坚硬的地壳,与冰冷的岩层,与灼人的干渴或泛滥的洪涝。根痛苦地扭曲着身体,探寻着点点沃土,吸吮着滴滴甘露。千年万年,生生不息,于是才有了这宇宙的伟大奇迹:树木——树林——森林…一

  ?把绿的荣耀托给森林,把关的微笑交给花朵,把爱的温柔送给草地,把生命的歌声让给长流不息的江河。却把苦难和寂寞永远地、永远地留给自己。在深深的、深深的地下,永远地、永远地生活着盘错着虬曲着一个可歌可泣的根之家族!

  ?也许,会有风暴,但风暴只能摧折地上的茎,却不能摧毁地下深植的`根;或许,会有野火,但野火只能将大地化为焦土,却不能烧掉根的绿色的梦想。而风暴和野火过后,漫山遍野照旧奔涌出那神奇的绿。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从全文看,“绿色的梦”指的是()。

  A.为生命之不息而奋斗

  B.为创造伟大的奇迹而奋斗

  C.为战胜苦难和暴力而奋斗

  D.为向人类奉献而奋斗

  2.第⑧段通过什么写作手法赞扬了什么?(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根据文意点题,第?段中的横线处应填入()。

  A.只要根在,生活便有希望

  B.只要根在,生命之绿就将永存

  C.只要根在,春色就会铺满人间

  D.只要根在,奋斗者便能永远不屈

  4.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精美,选出你喜欢的一句略作赏析。

  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用家雀、秋蝉同根作对比,赞扬了根无私奉献的精神。

  3.B

  4.示例:“梦想着荒漠里腾起绿云,梦想着绿云里闪出妩媚的花朵,梦想着花朵能邀来洁白的小鸟,梦想着小鸟能衔来蓝色的河流和绿色的草地,梦想着蓝的河流奔涌着不息的生命之歌,绿的草地生长着不败的爱情之果……”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根的绿色之梦。

  (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及答案9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有删节)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

  ⑴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

  ⑵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1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18.“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

  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的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阅读理解及答案10

  水亭

  蔡确(宋)①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①这是蔡确夏曰游车盖亭时所作的十首绝句中的`一首,又题为《夏日登车盖亭》。车盖亭,位于北宋时安陆境内,蔡确在哲宗元祜年间被贬到此地。

  ②蔡确,北宋人,神宗年间做了宰相。哲宗元祜二年(1087年)被罢,出知陈州,徙安州、邓州,又因《游车盖亭》诗语涉讥讪朝廷而被追贬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后卒于贬所。

  8.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请做具体分析。(4分)

  答:

  9.《楚辞?渔父》中道:“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言。”此诗中用到了其中两个典故,请指出并说说用典的艺术效果。(4分)

  答:

  参考答案:

  8.纸屏风,石枕头,竹制床,诗人独卧看书,倦意袭来,随手把书抛在身旁沉沉睡去。醒来精神一振,独自莞尔一笑,听到江上传来几声渔笛。(2分)全诗描绘了一幅悠然、清闲的生活场景。(2分)

  9.诗中用了“莞尔而笑”和“沧浪”两个典故。(1分)诗人以渔父自比,表现了虽身处官场,却向往自由,亲近自然,追求自在随意的生活。(2分)含意深沉而贴切自然。(1分)

阅读理解及答案11

  老兵

  朱晓琳

  (1) 朝鲜战争已经过去整整六十年了,纪念活动频现于世界各个角落,可见人类对于战争的反思通常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淡化。几年前我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国际文学节,偶遇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至今未能忘怀。那天早餐后,我离开下榻的酒店去看海。海边老港口不远处静静卧着一条生锈的铁轨,杂草长得稍密的地方,铁轨就被掩盖起来,像是一处失落了的人类文明遗址。不时有几只海鸥飞来,在草丛里寻找食物。

  (2) 向东眺望,海天相连,阳光将早上灰白的雾气撕开一条缝,浅蓝色的海面开始跳跃起光斑。我看见一位老人坐在海边长椅上。他身边围着一群海鸥,雪白的海鸥群里还混入几只褐色小麻雀,毫不畏惧地从海鸥肚皮下抢食吃。老人一边抽烟,一边从口袋里掏出玉米粒往外洒。我想他也许太孤独了,有鸟儿陪伴也比独自一人枯坐好受些。

  (3) “您好,先生,请问去蒙特利尔老城怎么走?”我没话找话,其实这个早上我也很孤独。

  (4) 老人站起身来,用慌乱的动作掐灭刚刚点燃的一枝烟。从椅子脚下的烟蒂看,他已经在这儿坐了不少时间。“喔,喔,您想去老城吗?您瞧,顺着对面那条带点坡度的小街一直走就是老城了。可是这季节魁北克人醒得晚,十一点以前商店都不开门的。”老人说话时脸上闪过一丝羞涩,好像街面冷清怠慢了远方来客是他的过错。我注意到他说的法语发音有些混浊,所用词汇却很高雅,还是莫里哀那个时代的古典法语,没被商业气息很重的英语词汇磨损过。

  (5) 我谢过老人转身朝老城方向走去,忽然见那位老先生又赶紧几步追了上来,“Madame,请问您是朝鲜人吗?”

  (6) “我是中国人,从上海来的。”我不知道自己哪点像朝鲜人,仅仅因为都是黑眼睛黄皮肤?

  (7) “噢,我没去过中国,朝鲜是我这辈子唯一到过的'亚洲国家,那年我才十九岁。”老人眼中流露出歉意,是因为留住了我的脚步,还是因为猜错了我的国籍?

  (8) “您是说参加过朝鲜战争吗?先生。”我从他的年龄推断出他去朝鲜的最大可能性。

  (9) “您说对了,那时我是联合国军的炮兵,在朝鲜呆了两年。后来我负伤了,就回到魁北克,再也没有离开过。”

  (10) 我不由自主跟着老人走回他刚才坐过的长椅。鸟儿们吃完玉米粒,没兴趣听我们说话,纷纷飞向身后的草坪。老人显然很高兴我能坐下来同他聊天,“Madame,请您看看这个。”他吃力地从内侧口袋里掏出钱包,取出一张很旧的卡片塞到我手上,那是一张加拿大政府颁发的伤残军人抚恤证。我这才发现老人整条右胳膊都是僵硬的,右手掌只剩下三根手指。

  (11) “回到魁北克的几十年您是怎么生活的?”我把抚恤证交还老人。“我从二十二岁起就替人看大门。工厂的大门,居民楼的大门都看过。现在我老了,连大门也没人要我看了,我只好天天来海边坐坐,跟鸟儿们说说话。”老人把目光投向远处海面上的白色精灵,犹如慈爱的祖父看着自己儿孙。

  (12) “您想念朝鲜吗?您还记得朝鲜吗?”我话刚说出口就想咬自己舌头,有谁会想念让自己失去健康躯体的土地。

  (13) 然而老人却笑起来:“朝鲜是个美丽的国家,那儿的冬天也很冷,跟魁北克一样。”

  (14) “先生,您如今退休了,没有想过去亚洲看看么?”我内心一直相信时间是位魔术师,当它流逝过去后,储存在记忆中的灾难有时也会变得美好。

  (15) “噢,这可不容易。我只会讲法语,除了魁北克哪儿都不敢去。

  (16) “要是有一天您真的去了朝鲜,您打算干什么呢?”我很想证实几十年前的战场在老人记忆中是否依旧硝烟弥漫。

  (17) “我想去那儿的山上种树。我曾经是炮兵,那些炮弹毁掉了太多的森林,唉……”老人沉默下来。

  (18) “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儿山上肯定重新变得一片青翠。被炮火焚毁过的土地也许更加肥沃,让树木长得更茂盛。”我希望老人能同意我想象出来的画面。

  (19) 老人又笑了,缺了门牙的嘴笑起来如孩童般天真。“Madame,我今天真是高兴,从来没有一个亚洲人用法语跟我聊过朝鲜。只怕我耽搁了您太多时间,您该去老城了。”

  (20) 我们分别后朝两个不同方向走去,我几次回过头向老人挥手,他居然也在同一时间转过身来。他身后跟着几只海鸥和麻雀,小东西们似乎很清楚老人口袋里的玉米粒还未撒尽。走出很远我才发现自己脖子上挂着相机,聊了半天,竟忘了同老人照张合影。

  1、朝鲜战争给老兵带来哪些灾难?请依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两点即可)(4分)

  答:身体残疾,在朝鲜待了两年,后来负伤,勉强工作。

  2、文章为什么多次写到海鸥和麻雀?

  答:景物描写,写出了这位伤残退伍老兵晚年生活的孤独寂寞,渲染凄凉,孤寂的氛围,表现出老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3、从描写角度赏析第4段划横线句子。(4分)

  答: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通过“站”“掐”“看”等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人生活的孤独寂寞,以及待人的热情和真诚。

  4、体会文章第14段中划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

  答:时间能够抚平战争带来的创伤,战争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同时也会激发我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情。

阅读理解及答案12

  我有个好朋友,就是放在我枕边的小闹钟。它圆圆的身子、亮晶晶的脸、三根指针像三只小胳膊似的“滴滴答答”地转个不停,非常惹人喜爱。

  晚上睡觉时,小闹钟跟我说悄悄话;早上我睡得正香时,是它把我唤醒,催我上学。

  我真喜欢我的小闹钟!

  1.这篇短文一共( )个自然段。

  A.二

  B.三

  C.四

  正确答案:B

  2.我知道短文中的“好朋友”指的是:( )。

  A.小闹钟

  B.小明

  C.小红

  正确答案:A

  3.选出写小闹钟样子的'句子。

  A.它圆圆的身子、亮晶晶的脸、三根指针像三只小胳膊似的“滴滴答答”地转个不停,非常惹人喜爱。

  B.我有个好朋友,就是放在我枕边的小闹钟。

  C.晚上睡觉时,小闹钟跟我说悄悄话;早上我睡得正香时,是它把我唤醒,催我上学。

  正确答案:A

  4.我喜欢小闹钟是因为( )。

  A.小闹钟非常惹人喜爱。晚上睡觉时能跟我说悄悄话,早上把我唤醒,催我上学。

  B.它圆圆的身子、亮晶晶的脸、三根指针像三只小胳膊似的“滴滴答答”地转个不停,非常惹人喜爱。

  C.我有个好朋友,就是放在我枕边的小闹钟。

  正确答案:A

阅读理解及答案13

  ①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②每次回屏东娘家,我总要摘一大抱香椿芽回来,孩子们都不在家,老爸老妈坐对四棵前后院的香椿,当然是来不及吃的。

  ③记忆里妈妈不种什么树,七个孩子已经够排成一列树栽子了,她总是说都发了人了,就发不了树啦!可是现在,大家都走了,爸妈倒是弄了前前后后满庭的花,满庭的树。

  ④我踮起脚来,摘那最高的尖芽。

  ⑤为什么,椿树是传统文学里被看作一种象征父亲的树。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那样坦然的摘着,那样心安理得的摘,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嫩芽似的。

  ⑥不知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

  ⑦我的手指已习惯于接触那柔软潮湿的初生叶子的感觉,那种攀摘令人惊讶浩叹,那不胜柔弱的嫩芽上竟仍把得出大地的脉动,所有的树都是大地单向而流的血管,而香椿芽,是大地最细致的微血管。

  ⑧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支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我撇下树回头走了,那树的伤痕上也自己努力结了疤,并且再长新芽,以供我下次攀摘。

  ⑨我把树芽带回台北,放在冰箱里,不时取出几枝,切碎,和蛋,炒得喷香的放在餐桌上,我的丈夫和孩子争着嚷着炒得太少了。

  ⑩我把香椿挟进嘴里,急急地品味那奇异的芳烈的气味,世界仿佛一刹时凝止下来,浮士德的魔鬼给予的种种尘世欢乐之后仍然迟迟说不出口的那句话,我觉得我是能说的。

  太完美了,让时间在这一瞬间停止吧!

  不纯是为了那树芽的.美味,而是为了那背后种种因缘,岛上最南端的小城,城里的老宅,老宅的故园,园中的树,象征父亲也象征母亲的树。

  万物于人原来蚵以如此亲和的。吃,原来也可以像宗教一般庄严肃穆的。

  (选自《意林》,未来出版社版)

  1.作者描写景物语言细致,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2.第⑤自然段作者写到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3.第⑧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4.结合全文主旨,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谈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或启示。(3分)

  答案:

  1.(2分)示例:一个喷字,有动感,与前面的冒字相照应,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生长速度极快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嫩香椿芽的喜爱之情。

  2. (2分)示例:香椿只是给予,从不索取。父母默默奉献,勇于担当,椿树的品格与父母是相同的,所以作者说: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

  3.(4分)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椿树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品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强烈。

  4.(3分)

  示例一:香椿的嫩芽被掐了又长,长了又掐,父母如同香椿一样,默默忍受,无私奉献,可怜天下父母心!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纯洁、最崇高、最伟大的爱。

  示例二:父母为子女的成长默默担当,无私奉献,他们对子女的不断索取无怨无悔,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示例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博大无私的,而我们很多时候太不珍惜这种爱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父母对儿女的奉献看做是应尽的义务,是理所当然的,思想上不上进,学习不努力,辜负了父母的一片好心。

阅读理解及答案14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英雄是怎样爱他们所骑的马。楚霸王的乌骓和虞姬并重,或者可说比虞姬更为重要,因为等到“骓不逝”的时候,虞姬只能陪着他徒唤“奈何”。名将有了良马,然后相得益彰。直到现代,我还觉得一位军长骑上马就格外显得威风凛凛。那种“逸势凌蛟虬”的神气决不是任何机械所能代替。

  还会联想到西洋古代的“骑士”。只有那种任侠仗义扶弱锄强的人,才不辱没了名马。依照传说,中古时代只有“骑士”能有骑马的权利,而“骑士”又都是忠勇的人。不管它是不是事实,只这忠勇和马的搭配就够有趣的。咱们可以说,马就是忠勇的象征。

  文人的骑马,一般说起来,却是最可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们读到这一类的诗句的时候,眼睛里活现出戏台上状元游街的景象:一个弱不禁风的瘦书生拿着鞭子像挥扇般地摇了又摇。这和骏马的神态形成一种极端的矛盾。马者,怒也,武也。多数书生非但不能武,连怒也不过五分钟,如果他们要骑马的话,最好择一些“驾骀”给他们骑。不过,这也不可一概而论。像陆放翁的骑马也就不凡。“射雉西郊常命中”,这种畋猎的英姿并不亚于冲锋陷阵。也许因为他是帅府的参议,所以能有“上马杀敌,下马作露布”的豪情。必须是他这种人,才够得上说:“中原北望气如山。”

  女子骑马自然别有风韵;然而骅骝毕竟是配英雄的,不是配美人的。除非是美人而兼英雄!抗战以后,女同胞当中产生了不少的阿马孙英雄,她们非但有马革裹尸的志气,而且有跃马檀溪的胆量。她们和白云观外的嬉春女士相差得实在太远了。

  《封神榜》里的神仙有骑狮子的,有骑虎的,有骑鹿的,有骑仙鹤的,依我猜想,都不如骑马的英雄气概。当我骑马的时候,非但不喜欢按辔徐行,而且不爱它那种赛跑式的步伐。我喜欢它飞:我爱它如天马行空;我爱它如风驰电掣。我们的土话把马的'小跑叫做“小滚”,马的大跑叫做“大滚”。“小滚”只觉得颠簸不堪;“大滚”的时候,就大大不同了。马似流星人似箭,你只觉得身轻如叶,飘飘欲仙,并不像一匹马载着你在走路,只像一只神鹰载着你在凌空!只有这样,你才尝得到骑马的乐趣。“小滚”的结果,会使你头昏脑涨;“大滚”的结果,会使你忘却疲劳——纵然疲劳了,也包管你夜里睡得安稳。会骑马的人不喜欢“小滚”而喜欢“大滚”,正像喝酒的人不喜欢淡酒而喜欢白兰地。不看见那些能喝一瓶白兰地的人只喝四两“时酒”就叫头疼吗?

  我十四岁就学骑马。虽然栽了不少的筋头,但是那种飞行的乐趣,至今犹萦梦寐。这二十年来,总没有痛痛快快地骑它一次,不免有髀肉复生之感。我自信盛年虽逝,豪气未销。等到黄龙既捣,白堕①能赊的时节,定当甘冒燕市之尘,一试春郊之马!

  一九四二年冬

  (有删改)

  注:①白堕,人名,《洛阳伽蓝记·法云寺》中记:“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后用作美酒的别称。

  1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7.第③段中“文人的骑马,一般说起来,却是最可鄙的。”这句话怎样理解?(6分)

  18.文章结尾作者说“等到黄龙既捣,白堕能赊的时节,定当甘冒燕市之尘,一试春郊之马!”请结合全文说说其中包含了哪些深意。(6分)

  参考答案

  16.首先,阐述不同的骑马者和马的关系。其次,表达自己对跃马飞驰的热爱(或骑马有“小滚”和“大滚”两种不同的境界)。最后,写再登马背的期待。(一点2分)

  17. 一般而言,文人文弱不能武,而马是勇武的,(2分)这两者是矛盾的,文人骑马是对马的辱没,所以说是可鄙的。(2分)但那些有英雄气概、有报国豪情的文人却应该另当别论。(2分)

  18.对充满豪情的英雄人物的呼唤;对安于现状、不思救亡图存的文人的批判;

  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关心国事,豪气未销的情怀。(一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

阅读理解及答案15

  (一)昙花(13分)

  只看过一次昙花的开放,那种感觉,凄美而壮烈。

  一共五盆,排在大厅的一旁。

  圆筒形的主枝,傲然直立。分枝多,呈叶状形,枝上巍巍然地挂着即将灿烂地开放的花蕾。

  我和朋友,坐在厅里,喝茶、谈心。

  茶原本是甘醇的,话原本是投缘的;但是今晚,整颗心,都去了昙花那儿,心情有点儿焦躁、有点儿兴奋、又有点儿不安。所以,入口的茶,变得无味;入耳的话,变得单调。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聊着,最后,索性闭口不语了。

  等。

  在全然的寂静中等。

  子夜过后,还是完全没有动静。

  意识渐渐地陷入半朦胧的状态中。忽然,响起了一种很轻微、很轻微的声音:啪啪啪、啪啪啪,好像蝴蝶振翼欲飞时所发出的声响。迅速睁开眼睛,盆里的昙花,灿烂地、绚丽地、快活地、无羁地开放了。

  花,很大很大;非常非常白;味儿呢,浓郁强烈。

  我看,我闻,我惊叹。

  立在枝上的昙花,顾盼生姿,得意非凡。

  它尽情地享受人间蜂拥而来的爱。

  然而,就在旖旎风光无限好的时刻,鸡啼声起,它大限到来。不作无谓的'留恋与挣扎,它迅速萎谢。

  众人齐声叹可惜。

  独我。羡慕它。

  它辉煌而来,辉煌而去。

  生命虽短,不曾浪费一点一滴。

  小题1:文中的我在看昙花开放前、中、后的心情变化是什么?(可用文中词语,3分)

  小题2:文中描写昙花的词句写得美,请摘录一句,从语言角度加以赏析。(3分)

  句子:

  赏析:

  小题3:本文表达作者对昙花怎样的感情?(2分)

  小题4:读了本文后,你从昙花身上获得怎样的生命感悟?(3分)

  小题5:古诗词中写花的诗句浩如烟海,请写出两句。(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兴奋,不安惊叹羡慕

  小题2:略

  小题3:敬意和礼赞

  小题4: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美丽不由生命的长短来决定,而由生命存在时释放出辉煌光彩来决定。

  小题5:例:乱花渐欲迷人眼 竹外桃花三两枝 小荷才露尖尖角

  小题1:试题分析:循着我看昙花的心情,梳理内容,捕捉关键词。第五自然段有心情有点儿焦躁、有点儿兴奋、又有点儿不安的句子,焦躁兴奋不安表示心情。第11段有我惊叹小句,惊叹表示心情。第16段有羡慕它的句子,羡慕表示心情。

  小题2:试题分析:选择自己感触最深、最容易下手且优美的词句,从语言角度分析优美之处。有例子,有分析,逻辑严密,有说服力。

  小题3:试题分析:从我看昙花心情的变化看,我对昙花的美丽等感到惊叹,由最后两段文字明显看出我对昙花由衷的敬仰和赞美。

  小题4:试题分析:从文中及最后两段内容看,昙花的生命存在有两个特点:一是短暂,二是美丽辉煌,不曾浪费一点一滴,四是不自卑。据此生发开去。

  小题5:试题分析:一注意给出的句子属古诗词,二注意扣住花,三注意句子数量,即两句。

【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背影》阅读理解及答案02-16

狼阅读理解及答案12-13

阅读理解答案08-16

麦子阅读理解答案12-12

“母亲 ”阅读理解答案12-13

“老屋”阅读理解答案12-14

静阅读理解答案12-10

“魂”阅读理解答案08-18

牵挂阅读理解答案08-1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