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生态文明阅读答案

生态文明阅读答案

时间:2022-02-08 10:26:5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态文明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态文明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态文明阅读答案

生态文明阅读答案1

  在当代的环保运动中,一些激进环保主义者抛出肯定美学,即主张所有自然物都具有审美价值,自然物都是美的,否定自然界丑的存在。

  毫无疑问,激进环保主义者要在美学与伦理之间架构桥梁,通过把所有自然物纳入美的范畴从而实现保护的伦理诉求。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往往把对自然的欣赏集中在那些外形能吸引人类眼球的景色上,而忽视了其他景观——这种精英式的审美姿态极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它似乎暗示了某些平凡或丑陋的景观可以被人类任意摒弃甚至破坏。肯定美学要救赎那些经美丑衡量被排斥和边缘化的自然景物。激进环保主义者主张,自然要按如其所是的样子来欣赏。第一,拒绝自然的“艺术化”。观看雨后潺潺溪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欣赏,而将这石头迁移至客厅的壁炉,则将自然物当成了艺术品。第二,不要判断。非判断的欣赏才是肯定美学,因为排斥了任何评价的尺度。第三,不要比较。肯定美学不仅认为自然物具有肯定的美学性质,且反对在自然物之间进行比较评价,所有自然物都一样美。

  肯定美学本质上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拨。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只对人类自身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在以人为中心的美学传统中,审美价值完全依赖人的赋予。人类中心主义仅关注人而无视其他物种的存在,在此观念支配下的美学无疑也抹杀了自然美之客观特性。

  肯定美学通过解构审美关系中人的'中心作用而完成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与颠覆。重新审视并消解审美中人的“中心”性是合理的,但肯定美学偏激追求“自然自律”即“去人化”也表现了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简单化与片面性。从理论层面来看,肯定美学在消解人“中心”的过程中不自觉滑入另一极端——“自然中心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以自我为尺度进行活动是一种必然。审美也是如此,它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离开人不可能谈论审美欣赏。从现实层面而言,这种“去人化”的思路也使肯定美学环境保护的伦理诉求流于空谈。按照肯定美学的观点,自然界所有事物都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且相等不可比较。既然如此,在自然保护中就必须对各个物种或景观加以相同的保护。对人类来说,这并不切实际,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确定哪些为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因而,有必要建立一个衡量事物美的尺度来确定物种的价值,而尺度的建立势必要将比较评价因素纳入其中。最终,没有人的参与,自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肯定美学的建构也失去了伦理价值。

  肯定美学的支持者不考虑国家、地区、种族的差异而无条件保护所有物种的伦理诉求显然忽视了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时所带来的严重不平等。在当前的环境格局中,若第三世界国家完全无视人民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响应发达国家环保运动的号召而停止发展,这是一种平等吗?更何况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曾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了疯狂掠夺。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超越物种差异所追求的平等实际上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这场运动一开始就定位为其他物种向人分权的无关国家、阶级等的普遍性行动,从而否认自己的立场,但它却难以掩饰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无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或“生态”中心主义,这种“中心化”其实仍未超越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与“去中心化”的生态文明相去甚远。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真正的生态文明既关注人的权利,也突显自然的内在价值。西方的生态运动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只有根除二元对立思维范式,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

  (20xx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1.下列对“肯定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肯定美学主张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都具有审美价值,都应该加以保护,而以艺术为中心的传统美学往往关注自然景色的外形特点。

  B.肯定美学追求自然自律,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上,重新审视并消解人的中心作用,主张“去人化”,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

  C.人们用美丑标准去衡量自然,一些平凡或丑陋的景物就被摒弃甚至破坏了,肯定美学则要重点保护这些被摒弃和边缘化的景物。

  D.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追求超越物种差异的平等,但事实上,这会带来严重的不平等,因为它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传统有一定的评价尺度,在此基础上,人们只欣赏美的、不平凡的景观,这是一种精英式的审美姿态。

  B.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无视其他物种的存在,肯定美学关于审美价值的观点,是对前者的反拨,也是一种进步。

  C.激进环保主义者认为自然原本的样子都是很美的,都值得欣赏,反对将自然“艺术化”,反对将客观自然物进行主观评价判断。

  D.肯定美学认为自然物一切皆美,都有肯定的美学性质,而以人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则认为自然的审美价值完全依赖于人的赋予。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激进环保主义者看来,雨后潺潺的流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美,深秋悬崖峭壁上一棵耗尽生命的枯松也是一种美。

  B.对人类而言,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确定重点与非重点,这势必要有人的参与,因此肯定美学的“去人化”思路难免会流于空谈。

  C.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都未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的思维模式。真正的生态文明要既关注人的权利,又突显自然的内在价值。

  D.只有根除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西方的生态运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肯定美学的悸论与生态文明阅读答案

  1.C【解析】“重点保护”错,原文是“肯定美学要救赎那些经美丑衡量被排斥和边缘化的自然景物”,肯定美学主张所有自然物都有同等的审美价值,应该加以相同的保护,而不是“重点保护”。

  2.B【解析】“也是一种进步”错误,原文无此信息。根据原文,作者认为,肯定美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然中心主义,不能算是一种进步。

  3.D【解析】表述绝对化。原文中“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是作者提出的参考建议,而非必要条件。

生态文明阅读答案2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法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最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的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资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5.以下对文中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球无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于是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B.生态文明认为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C.人类在改造世界中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就是生态文明。

  D.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宗旨。

  6.下列对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将导致人类社会伦理价值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C.打破人类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D.生态文明能缓解生态危机,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机会。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B.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

  C.生态文明强调生命要依靠自然,实现和谐共赢关键是人的主动性。

  D.发达国家工业文明持续发展,但生态文明的发展已落后于发展中国家。

  5.【答案】C

  【解析】原文第三段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

  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是前提,在此前提下取

  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才是生态文明。

  6.【答案】B

  【解析】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主要表现在伦理价值观、生产和生活方式

  的转变两个方面;A项是生态文明创建的前提条件;C项,以偏概全,只是谈到伦理价值观的改变;

  D项,说的是开创生态文明的作用,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

  7.【答案】D

  【解析】发达国家“生态文明的发展已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属无中生有。

生态文明阅读答案3

  钱穆先生曾从地理生态学角度对人类文明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比他得出一个结论,农耕文明所孕育的和平、包容、中庸、多样性等文化特征将是处于文明冲突中的人类未来的选择方向。农耕文明即以中华文明为标志。所以,重新阐述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便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从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大地而画八卦肇始,天水的伏羲庙里立着他的塑像,这是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一个人矗立于高山之巅,头顶是浩瀚无穷、神秘莫测的星空,眼前是广阔无垠、连绵不绝的大地、山川,人是其中一个既渺小又伟大的存在。它说明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道法自然,是人在广阔的生态环境中确立自身的存在,而不是像亚伯拉罕那样在旷野里仰望星空只倾听神的安排。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最早的生态文化。八卦是天地变化的八种景象,理解了这一点,人类便可以顺应自然稼穑、收获、生养。后来周文王将其演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一年中各种气象的循环,是自然规律。这便是《周易》的思想。根据这样一种思想,商朝时中国人确立了四季,周朝时发展为八节,秦汉时演变为二十四节。

  现在来看,《易经》不单是中国最早的生态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完备的生态文化的元典。孔子在编纂《易经》的各种文献后加入“道”“仁”“君子”“礼”等关键词,犹如在大河里扔下一块块巨石,使一部自然主义道术拥有了人道主义思想,也使天道与人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老子的《道德经》通篇讲了一个道理,即道法自然的治世理念,应当是《易经》之后的第二部生态文化的元典。儒家试图树立人的伦理形象,将人从自然界中区别开来,道家则从天地万物的变化中将人重新放置于自然界中观察,一正一反正好说明了人的存在的多维性。

  这种看上去有分歧的思想在董仲舒时得到了统一,他集百家之长,将旧儒家发展为新儒家,形成了“天人感应”之观念,并依循阴阳五行学说确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这是道法自然的社会应用。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逐渐形成。后世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相区别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其整体观,即在天地之中确立人的关系,一方面根据自然生态的伦理构建人类社会的伦理,将人伦确立;另一方面,又常常将人重新放置于浩茫的宇宙之中,使人在理解天地、效法天地的过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忘却自己的主体性。

  中国人关于生态哲学的观念,不仅仅停留在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以及应用在社会治理和日常生活方面,而且还深刻地体现在个体生命的本体世界。《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关于养生的对话著作。表面上看,它是一部医学著作,究其实质,仍然讲的是人如何道法自然、延年益寿,因此,也是中国人关于个体生命的生态哲学。阴阳调和、道法自然是其基本原理。

  雅斯贝尔斯在考察人类轴心时期的大哲学家时发现,其他的哲学家基本都是与神交往进行思想,只有中国的老子和孔子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思想。而这正是今天人类生态文明时期苦苦寻找的生态思想。

  (摘编自徐兆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20xx年6月16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钱穆认为,处于文明冲突中的人类未来选择方向是农耕文明所孕育的某些文化特征。

  B. 天水伏羲庙里的伏羲塑像是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也是中国生态文化的生动体现。

  C. 《易经》和《道德经》是两部生态文化的元典;前者重“人道”,而后者重“天道”。

  D. 董仲舒将旧儒家发展为新儒家,其思想对于天人合—的生态思想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2. 下列对原文的论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钱穆先生的研究结论说起,自然引出“重新阐述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便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B. 文章不仅分析了中华文明生态思想的形成过程,也阐述了它在社会治理、本体世界等方面的体现。

  C. 文章多次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既有中国生态文化内部的对比,也有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之间的对比。

  D. 文章以解决当今人类社会的文明冲突为立足点,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的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季、八节、二十四节都是从《易经》中发展而来,体现了天道与人道有机地结合。

  B. 儒家将人从自然界中区别开来,而道家则将人重新放置于自然界中;两者存在根本分歧。

  C. 《黄帝内经》既是医学著作,也是哲学著作,蕴含了阴阳调和,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

  D. 雅斯贝尔斯认为老子和孔子在道法自然基础上创立的思想正是今天人类苦寻的生态思想。

  答

  1. C C项,“前者重‘人道’,而后者重‘天道一’”不正确。根据原文,《易经》中“天道与人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道德经》通篇讲了一个道理,即道法自然的治世理念”。故选C。

  2. D D项,“以解决当今人类社会的文明冲突为立足点”分析不正确。从结尾看,本文的立足点是揭示“今天人类生态文明时期苦苦寻找的生态思想”。故选D。

  3. C A项,“四季、八节、二十四节都是从《易经》中发展而来”不正确。原文为“根据这样一种思想”而不是《易经》;“体现了天道与人道有机地结合”的是《易经》。B项,“两者存在根本分歧”不正确。两者只是“看上去有分歧”,其实相反相成。D项,“老子和孔子在道法自然基础上创立的思想正是今天人类苦寻的生态思想”是作者的观点,而非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故选C。

生态文明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答案:

  1.B

  2.C

  3.A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 C项是讲生态文明的作用,D项是讲生态文明范畴。

  2.本题考查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生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3.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生态文明阅读答案5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1.下列各项是对生态文明下的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比如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C.乡村生活,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D.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它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以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也就是用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来衡量乡村,其得出的结论是乡村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B.乡村中出现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破坏有机循环的问题,都是受到工业文明这一错误理念支配的结果。

  C.在生态文明理念支配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明。

  D.因为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所以出现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情况,从而导致人类和自然产生相互抵触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会发现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们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它,就会发现其独到的价值。

  B.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乡村的最大财富则在于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

  C.“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这些想法和做法符合工业文明理念。

  D.城乡建设在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形成互补,发现乡村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利用,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阅读答案:

  1.A(A项是乡村自身的特点,也是乡村在现代社会具有独特价值的原因。)

  2.D(A项工业文明视角不等同于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规模效益是最常见的评价指标,不是唯一的。B项“都是”这一说法太绝对。C项“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明,要避免城镇化”曲解文意。)

  3.D(生态文明理念追求生态的和谐,不会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

生态文明阅读答案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共6分)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且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7.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 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9.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 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 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 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7. B 晚练七十五,20xx天津卷。A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C项是讲“生态文明”的作用,D项是讲“生态文明”的范畴。

  8. C,偷换概念,“生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9. A强加因果。

【生态文明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阅读答案03-25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4-29

美好的声誉阅读答案《美好的声誉美》阅读答案09-27

大风的阅读答案06-23

《前方》阅读答案07-14

《穷人》阅读答案11-25

《病人》阅读答案01-15

《面条》阅读答案04-14

《做客》阅读答案06-29

马灯阅读答案07-0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