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家规与国法》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规与国法》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规与国法》阅读答案1
家规与国法各有自己的领域,对稳定家族秩序和国家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凸显家族利益至上,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凸显国家利益至上,重视忠君爱国、无私奉献。
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功能上又可以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也可以互相补充。儒家传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国同构”背景下,“移孝作忠”是完全可能的。“家规”重在“修身、齐家”,“国法”重在“治国、平天下”,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遵守国法。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连着国法。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闻喜《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中说:“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这就阐明了在家修身与在外治国的关联性,揭示了家规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单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很多共同性,因其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维护儒家伦理秩序成为其共同的使命。家规与国法都将儒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成了制度安排,使道德的“软约束”与制度的“硬约束”完美结合起来,靠制度的力量来督促人们积极践行儒家道德,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风美俗的社会秩序。
家规的广义解释是家族法规,它是所谓“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制定的法规,或称宗族法规。宗族法规除了贯彻儒家伦理精神外,还凝聚了基层族群的“基本共识”,这种共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观念和规则,它们成了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
在古代中国广大基层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往往是靠宗族组织依据“活法”进行调解之类的'“准司法”活动加以化解。基层社会组织在当时有着较大权力,有足够能力来化解纠纷,维持社会秩序。中国历史上,不论上层社会如何改朝换代,剧烈动荡,而下层社会却往往秩序井然,超级稳定。家族法规与国家法律虽在内容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目标上的趋同性。
在儒家文化大背景下,从主流上看,家规与国法有共同的精神纽带,即儒家的伦理道德。家规与国法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体现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这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如果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善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家规的完善。为了重塑家族法规,我们有必要为其注入新时代的内容,使其适应新的时代,并结合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使古老的家族法规在整合基层社会秩序方面焕发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崔永东《家规与国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规与国法虽说分属不同领域,但在功能上是一致的,都能起到稳定秩序的作用。
B、家规倡导“孝道”,国法倡导“忠道”,二者可以互相补充,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
C、家规与国法都极其重视儒家伦理道德,都把维护儒家伦理秩序作为双方共同的使命。
D、在中国古代,家规作为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化解了社会矛盾和纠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家规与国法之间的共同性切入,阐述了家规在维护社会基层秩序上的作用。
B、文章以家规功能、内容与国法互为“统一体”为立论前提,指向论述家规的现代价值。
C、第三至六自然段阐明了家规与国法的关系,重点从家规的角度论述,运用了对比论证。
D、文章先分析家规与国法在目标上的趋同性,后联系文化背景阐述家规的现代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都属于家规,对稳定家族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B、家规与国法虽然价值取向有相通之处,但各有自己的适用领域,任何时代都不能将家规与国法混淆等同。
C、在中国古代社会,基层社会组织拥有较大权力,有能力化解纠纷、维持社会秩序。
D、国法完善,国家就能得到治理;家规完善,社会就能得到治理。德法共治,国家昌盛。
答案:
1、B(A项“在功能上是一致的”表述不严谨。家规稳定的是家族秩序,而国法稳定的是国家秩序,在功能上能够互相支撑。C项“家规与国法都极其重视儒家伦理道德,都把维护儒家伦理秩序作为双方共同的使命”离不开“单从历史上看”这个前提,可知C项扩大范围。D项偷换概念,由原文“宗族法规除了贯彻儒家伦理精神外,还凝聚了基层族群的‘基本共识’,这种共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观念和规则,它们成了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可知,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应是凝聚了基层族群的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观念和规则。)
2、C(采用的是举例论证法。)
3、D(D项“国法完善,国家就能得到治理;家规完善,社会就能得到治理”理解错误,由原文“如果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善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家规(家族法规)的完善了”可知,国法完善是国家得到治理的必要条件,家规完善是社会得到治理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家规与国法》阅读答案2
家规与国法
崔永东
“家规”与“国法”各有自己的领域,对稳定家族秩序和国家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凸显家族利益至上,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凸显国家利益至上,重视忠君爱国、无私奉献。
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功能上又可以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也可以互相补充。“家规”重在“修身、齐家”,“国法”重在“治国、平天下”,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够遵守国法。在此层面上,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连着国法。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家训”“家戒”等内容,家训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必须怎么做”,家戒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不能怎么做”。以《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为例:“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这就阐明了在家修身与在外治国的关联性,揭示了家规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单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因其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维护儒家伦理秩序成为其共同的使命。无论是家规还是国法,它们都将儒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成了制度安排,靠制度的力量来督促人们积极践行儒家道德,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风美俗的社会秩序。
家规的广义解释是家族法规,是所谓“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制定的法规,或称宗族法规。宗族法规除了贯彻儒家伦理精神外,还凝聚了基层族群的“基本共识”,这种共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观念和规则,它们成了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
在古代中国的广大基层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往往是靠宗族组织依据“活法”进行调解之类的“准司法”活动加以化解的,此类准司法活动也可称之为“社会司法”。由于基层社会组织在当时有着较大的权力,如政治权、经济权、调解权、惩戒权等,因此有足够的能力来化解纠纷、维持社会秩序。这再一次说明,家族法规与国家法律虽然在内容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目标上的趋同性。
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主流上看,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即儒家的伦理道德。家规与国法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如果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善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家规的完善了。因此,为了重塑家族法规,我们有必要为其注入新时代的内容,使其适应新的时代,并结合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使古老的家族法规在整合基层社会秩序方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选自《光明日报》20xx年7月11日,有删节)
1.下列有关家规与国法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根据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家规也就是国法。
B.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够遵守国法,在家修身与在外治国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因为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
C.家规与国法各有自己的领域,家规适用于“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国法适用于国家,国家最大,因此国法比家规更重要。
D.家规与国法在功能上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它们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分别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标题看,文章主要从家规和国法两个角度展开阐述,综观全文,文章采用了并列式论证结构。
B.第一、二自然段提出问题,阐明家规与国法既各不相同,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明确主旨,统摄全篇。
C.第三至六自然段分析论证,阐明家规与国法的关系,重点从家规的角度论述,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D.家规,是古今有之的,作者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展开理论阐述,最后提出要重塑新时代的家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规凸显家族利益至上,国法凸显国家利益至上,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具有某种“同构”关系,因此家规具有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B.《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都属于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对稳定家族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C.家规,或称宗族法规,是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准司法”,是社会司法。
D.家规与国法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目标上的趋同性,完善家规,可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完善国法,可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答
1.B.【A.“家规也就是国法”错误,不符合原文第二自然段中“在此层面上,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的意思,扩大范围。C.“国家最大,因此国法比家规更重要”,强加因果。D.“分别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价值取向”错误,原文最后一段的表述是“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歪曲文意。】
2.A.【本文采用的是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3.C.【忽略了原文“在古代中国的广大基层社会”、“往往”“也可称之为”的限制,扩大了范围。】
【《家规与国法》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秋叶阅读答案《秋叶》阅读答案04-02
打电话阅读答案 打电话的阅读答案04-02
乡愁阅读答案02-15
回家阅读答案05-23
《小溪》的阅读答案05-23
《云雀》阅读答案05-28
《选择》阅读答案05-29
蓝阅读答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