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时间:2024-10-18 16:44:2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1

  五、诗歌鉴赏(共7分)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分)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此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3.(1)示例一:炼字角度:①“压”字,本意为“逼近”/“压迫”。(1分)②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1分)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1分)④衬托守军将士士气高昂,严阵以待。(1分)

  示例二:修辞角度: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②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1分)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1分)

  (2)①“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1分)(只答到“招揽贤士的地方”就可得分)②“玉龙”:指宝剑。(1分)③情感:赞扬了将士们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2分)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2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1分)

  18、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17、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意思对即可。1分)

  18、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

  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有明确观点,1分;分析合理,2分。共3分)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3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3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4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

  5最后两句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2分)C

  2.(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3C

  4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运用燕昭王易水筑台放金揽人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

  二:

  阅读练习

  1、首联写景又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李贺写诗,真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5、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压”“开”两字的表达效果。

  “压”字写敌人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应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把敌人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写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6、发挥联想和想象,描摹一下“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示的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响起来,鏖战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晚霞照看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7、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8、诗中引用典故,表明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句子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这首诗描写了三个时间的画面,请分别用三个短语概括:敌兵压境、浴血奋战、夜袭敌营。

  10、诗的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描写,运用夸张和比喻相结合的手法表现边关将士的威严之势。

  11、“半卷红旗临易水”最易让人联想起的一句诗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悲壮之感,可见战争的残酷。而“半卷红旗”这一细节更加重了悲壮的.气氛。

  三: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

  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1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1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参考译文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2 分)

  【解析】

  “角声”从声音即听觉;“燕脂凝夜紫”写颜色,从视觉。

  10.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 (2分)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圧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 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

  C.诗中“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是斗志昂扬。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5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⑴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⑵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1 )C

  (2)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6

  【原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阅读训练】:

  1.下面对本诗理解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3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黑云”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4.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

  5.最后两句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首联写景又叙事,渲染____ 。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 李贺写诗,真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9. 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10. 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压”“开”两字的表达效果。

  11.发挥联想和想象,描摹一下“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示的画面。

  1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_________ 。

  13.诗中引用典故,表明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14,这首诗描写了三个时间的画面,请分别用三个短语概括:________ 。

  15.诗的颔联分别从__ 和__ 角度来描写,运用_ 和__ 相结合的手法表现边关将士的威严之势。

  16.“半卷红旗临易水”最易让人联想起的一句诗是“______ ”,给人以悲壮之感,可见战争的残酷。而“ ______”这一细节更加重了悲壮的气氛。

  【参考答案】:

  1.( 2分)C

  2.(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运用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3.C

  4.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运用燕昭王易水筑台放金揽人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

  6. 兵临城下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7.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8.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9.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10.“压”字写敌人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应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把敌人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写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11.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响起来,鏖战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晚霞照看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1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敌兵压境、浴血奋战、夜袭敌营

  15.视觉 听觉 夸张 比喻

  16.风萧萧兮易水寒 半卷红旗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7

  古诗词阅读(5分)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3.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甲】诗表达了,【乙】诗表达了。(2分)

  14.对《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加以赏析。(3分)

  答案:

  13.(2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诗人忘身报国之情(或立志报国或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愿望)

  14.①“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巨大的情状,(1分)反映了守城将士处境艰难,(1分)也表现了将士们要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决心。(1分)②从云缝李透射出的日光照在将士们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要人眼目,(1分)说明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1分)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1分)(任答一点即可)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8

  古诗词阅读(4分)

  [甲]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甲诗三、四句和乙诗的一、二句都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的气氛。(1分)

  15.据说王安石对甲诗的.一、二句曾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你能否从诗歌赏析的角度为王安石解疑?‘(3分)

  阅读答案:

  14.(1 分)苍凉悲壮。

  15.(3 分)“黑云压城”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甲光向日”则是描写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9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尾联作者多次 (表现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了 的情感。(2分)

  1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4分)

  阅读答案:

  14、用典 尽忠报国

  15、“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雁南飞》阅读答案06-25

早行阅读答案07-30

踏莎行阅读答案06-25

郊行即事阅读答案01-26

耿淖《上将行》阅读练习及答案03-12

《白门感旧汪中》阅读答案11-10

张祜《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03-10

踏莎行·游凤凰台阅读答案09-26

少年行其一其三阅读答案01-0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