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春晚阅读答案

春晚阅读答案

时间:2024-08-05 11:41:5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晚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晚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晚阅读答案

春晚阅读答案1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

  水香塘蒲黑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i chì):一种象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之景,暗颂颂了村民的勤劳。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地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作者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

  E.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缠绵颓废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15.最后两句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4分)

  14. D E(D山翁好客,不是“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E晚唐不是“缠绵颓废”,而是“绮丽纤弱”)

  15、最后两句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2分)诗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以及“蚕娘洗茧”。(2分)

春晚阅读答案2

  ①春节将至,互联网红包大战烽烟再起。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抢红包活动形态更复杂,投入也更庞大。按照宣传口径,仅百度、阿里、腾讯三巨头今年就砸下了81亿元。仅仅两年时间的培育,抢红包就与春晚一样,成了公众参与度最广的“固定节目”,加入到了过年的“新常态”里。这当然折射了互联网的创新力。抢红包虽然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企业的营销游戏,但巧妙嵌入了过年要图热闹的社会心理,迎合了国人爱凑热闹的普遍心态,营造了一个既能容纳民众诉求,又能实现商业诉求的新情境,拓宽了互联网的边界。

  ②但是,如同春晚从人们喜闻乐见到味同鸡肋一样,抢红包在繁荣之中,已经开始显现出一些不易持续的迹象。只不过,其到来速度比春晚快得多。

  ③用红包拓展市场后的变现压力,让今年的抢红包活动有了更多的商业竞争性,这种商业诉求冲淡了抢红包的`大众文化味。阿里要测试“来往”和支付宝钱包的社交性能,腾讯旨在巩固和扩大移动支付的地盘,百度意在打开电影票务市场。更加突出的商务诉求,决定了红包大战的主角在位移:表面看互联网用户是主角,但实际上话语权在转向互联网企业。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风险。

  ④比如,互联网巨头们之间,有了更强烈的相互封杀冲动。微信封杀支付宝红包的分享接口,和此前阿里关闭微信跳转淘宝的链接,不仅有违互联网的开放性,而且限制了互联网用户的消费选择。

  ⑤又如,企业营销大量增加。企业作为互联网大客户,当然有导引线上线下客户的权利,但是,假如抢红包活动成了广告营销轰炸行动,性质就开始变味了。没有人愿意看一台全是广告植入的春晚。特别是,企业营销的发放代金券形式,隐含了与现行管理制度的冲突,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面临风险。

  ⑥而缺乏风险控制的抢红包,还可能让互联网用户的支付安全遭遇威胁。网上已经出现了不少打着“抢红包软件”“抢红包”旗号欺诈的钓鱼网站,而对待这种危险,不能全靠互联网用户警醒。作为抢红包游戏的发起者和规则制定者,互联网巨头们有义务拿出相应措施。

  ⑦实际上,随抢红包而生的这些风险,是互联网企业需要面对的常态考验。考验的不仅是能否让抢红包这样的游戏好玩儿下去,还考验着互联网企业扩大营销和保证安全间的平衡能力,以及监管介入的分寸和时机。在风险正聚之时,越是能让市场自发秩序发挥出来,越有利于保持互联网的活力。

  ⑧如同看春晚,得有创新能力,更得以观众为主角,才有真正的活力。互联网营销同样如此。只强调创新而忽视了用户的主导性,就可能迅速由盛而衰。

  ( 2015年02月12日 京华时报)

  1.下列关于“抢红包风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抢红包活动的商业竞争中,互联网巨头们之间相互封杀,不仅有违互联网的开放性,而且限制了互联网用户的消费选择。

  B.抢红包活动中的广告营销轰炸行动,不仅隐含了与现行管理制度的冲突,也意味着消费者面临风险。

  C.打着“抢红包软件”“抢红包”旗号欺诈的钓鱼网站,可能使互联网用户面临着支付安全的威胁。

  D.随抢红包而生的这些风险不仅在于能否使其趣味性持续,还在于能否使得互联网企业在扩大营销和保证安全之间达到平衡。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针对春节期间互联网抢红包活动形成的公众参与度最广的“新常态”的现象,指出其创新的意义所在。

  B.②③段指出了突出的商业诉求决定了红包大战的主角由互联网用户转向互联网企业并导致了一系列风险。

  C.④⑤⑥段列举了在限制用户消费选择、企业营销广告大量植入以及互联网用户支付安全上的种种风险。

  D.⑦⑧段阐述了风险与机遇同在的道理,认为发挥市场作用、重视用户主导性,才能保持互联网的活力。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度、阿里、腾讯三巨头两年81亿的庞大投入,使得抢红包与春节一样,成为公众参与度最广的固定节日。

  B.抢红包这种互联网企业的营销游戏,营造了一个既能容纳民众诉求,又能实现商业诉求的新情境,因而迎合了国人爱热闹的心态。

  C.互联网企业更加突出的商务诉求,决定了红包大战的话语权由互联网用户主导转向互联网企业主导。

  D.互联网企业在营销方式上只要能在强调创新的基础上重视用户的主导性,就能迅速扭转颓势。

  参考答案:

  1. B 2. A 3. C

春晚阅读答案3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春晚书山家(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冷冷,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浴蚕: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15.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诗描写鸡鸣反衬春天山村宁静,村路竹溪掩映、小桥流水,有曲径通幽之美。

  B.王诗中婆媳互相招呼着去浴蚕选种,既表现了家人情感融洽又表明了春事繁忙。

  C.贯诗一二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山家夕照之景,表现山家的生活美。

  D.贯诗中小儿哭着要抓黄莺鸟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

  16.两首诗都写到了花,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5.D(3分。错在“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应是借儿啼表现山家生活纯朴自然。)

  16.①王诗妙用“闲”字,写出栀子花的寂寞、无人观赏,反衬妇姑蚕事繁忙。②贯诗用“蒙蒙”叠字,写庭花宛若披上轻纱、隐约朦胧,以迷蒙宁静侧面烘托春晚农忙。(6分。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春晚阅读答案4

  郡圃春晚

  韩琦①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②堂堂。

  注:①韩琦一生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诗人晚年闲置相州时的作品。②堂堂:公然地。毫无顾及地。

  (1)诗的颔联中又、还有何表达作用?(3分)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愁的内涵。(4分)

  参考答案

  (1)前以尽日有时加以修饰,紧扣诗句中的闲字,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可厌,(1分)表达出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2分)(或答:又、还,表现花鸟由飞而歇,先见后藏,突出了景物的衰飒、寂寞,体现了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

  (2)春水满塘,春花坠地,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有伤春之愁;(2分)诗人桑榆晚景,因病戒酒,终日闲置,是一种难耐的折磨。

  【解析】

  (1)试题分析: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即现)还藏。尽日,这是根据当时的观察作出的推论,从中隐隐可见诗人的闲愁。在用字遣词上,又、还,亦意在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可厌,从而展示出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诗的'最后一句,诗人用力点破这万愁的由来:三月去堂堂。这既是实写春水满塘、春花堕地,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同时,它又是虚拟,比喻诗人桑榆晚景,沉疴在身,这是愁的根源,自然界春天的逝去不过是愁的触媒。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宋代不设郡,但习惯仍称州为郡,故州中公署后的园圃亦称郡圃。韩琦晚年既老且病,连一般的公务也应付不了,只能终日闲居;这种生活,对于以天下为己任的韩琦来说,是一种难耐的折磨。而当他对着郡圃的一派暮春景色时,感物生情,这种愁情更抑制不住。因此,前半首就从这些景物着笔,但并非简单罗列,而是融合了诗人不断变化的情绪,表现出深厚的功力。

  溶溶春水满方塘,一个满字,活画出春水方生的气象。当此碧波平岸、春深如海之际,诗人本应开口一笑,愁苦俱忘。但突然之间,微风送来几缕淡淡的清香,诗人敏感地知道:这是春花正在随风飘堕。芳时难留,烟景不再,该送春了。诗人目光所对是自然界的落花,心中所思则是生命的凋谢,于是悲从中来。但妙在诗人并不将这种愁情一泻无余,而是极为含蓄,暗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即现)还藏。尽日,这是根据当时的观察作出的推论,从中隐隐可见诗人的闲愁。在用字遣词上,又、还,亦意在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可厌,从而展示出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

  第三联由景及人,关键在一个闲(静也是闲的意思)。韩琦本来是不闲的,他一向在朝廷或边关任职,政事繁剧,军务倥偬;当身染重病之后,为了调养,才申请回到故乡相州任职,因为这里是内地,要闲得多。后来病情加重,更是终日闲居了。但结果,沉疴不为闲来减,希望落空了;不仅如此,还因为过于闲散却又不甘闲散,既有生理的痛苦,又有精神的苦闷,更觉得时间难熬。所以,流景(即时光)知从静处长在字面上和上句是对偶,但意义并非平列,而是递进一层,抒写他的伤感。

  最后一联直抒无可奈何的春愁。古人称酒为酒兵,谓酒能消愁,如同兵能克敌。说欲战,就暗含这个比喻在内。愁本不可数,加以万字,突出愁多,战字则从反面衬出愁多。愁情既如是之甚,诗人想借酒一浇,无奈因病戒酒,连这也不能做到。于是,一切防守的力量尽失,只好任凭万愁进攻了。

  诗的最后一句,诗人用力点破这万愁的由来:三月去堂堂。这既是实写春水满塘、春花堕地,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同时,它又是虚拟,比喻诗人桑榆晚景,沉疴在身,这是愁的根源,自然界春天的逝去不过是愁的触媒。诗用五个字将这两层丰富的内容融为一体,所以极有分量;唯其如此,可堪二字才益显沉重,情调衰飒,诗人不胜其悲。

春晚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参考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2分)

  2.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形象。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形象。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2分)

春晚阅读答案6

  清平乐·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译文】

  怎么也未能把春天留住,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满地都是脏污的红锦落花,是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

  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看那不肯进入豪门大户的杨花,自由自在地漫舞春风。

  【注释】

  ⑴清平乐(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⑵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这里喻指落花。

  ⑶“满地”“昨夜”二句:应作倒装理解。

  ⑷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⑸杨花:一作“梨花”。

  【赏析】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

  :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作者简介】

  王安国(1028年-1074年)字平甫,王安石大弟。熙宁进士。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著名诗人。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王安国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

  他工诗善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诗工于用事,对偶亲切。其天才逸发,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王平甫文集序》)。

  文章如《后周书序》、《韩干画马跋》,借题发挥,议论爽快,绰有深意(《艇斋诗话》)。

  诗歌格律稳健,风韵秀雅,足以名家(《诗薮》外编卷五)。七言诗佳句如“桧作寒声风过夜,梅含春意雪残时”(《缭垣》),“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甘露寺》),“若怜燕子寒相并,生怕梨花晚不禁”(《春阴》),“北固山横三楚尽,中泠水入九江深。纷纷落月摇窗影,杳杳归舟送梵音”(《同器之过金山奉寄兼呈潜道》),颇有唐诗风韵。

  还擅长作词,《减字木兰花》(春情)词有“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

  解飞花入洞房”之句,将思春情绪写得缠绵悱恻,楚楚动人

春晚阅读答案7

  春晚

  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①看,方惊笑语稀。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注】①交游:朋友。

  8.“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中的“惊”字用得很好,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诗人看到“池上柳依依”、“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的美好春景,高兴地将之一一指点给身边的朋友看,但回应的仅是稀疏的几声赞叹声。(2分)这巨大的反差,使诗人从对美景的.陶醉中惊醒,诗人猛然意识到一些朋友已逝世,身边的朋友一年比一年少了,一阵孤寂之感不禁袭上心头。(2分)这一“惊”字,把诗人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很好地表现了出来。(1分)

  9.这首诗使用了以乐景衬哀情(或衬托,或反衬)的艺术手法,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2分)前四句写景,描写了一幅晚春的美景图:池塘边柳树长条低拂,美丽的蝴蝶随落叶飞舞,燕子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轻轻掠过。(2分)这些景物描写有力地反衬了后四句中表现的诗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对美好时光将逝的伤感之情。最后一句又用景语作结,以晚霞中诗人倚杖的形象,寄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之情,情景交融,言已尽,意无穷。(2分)

春晚阅读答案8

  春晚

  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注]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注]交游:朋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联选取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杨柳,写水池边的柳枝依依,柳树旁的人靠着门欣赏春天的美景。

  B.第二联写飞舞的蝴蝶、飘落的`花瓣、掠水而过的燕子,与第一联一起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图。

  C.第四联“倚杖对斜晖”,写诗人伫立在夕阳下,看着落日的余晖,以景语作结,言有尽,意无穷。

  D.全诗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前面的风格明快,后四句风格有所改变,略显伤感。

  16.第三联写“方惊笑语稀”,诗人为什么“惊”?(6分)

  答

  15.A(“柳树旁的人靠着门欣赏春天的美景”错,应是柳树旁的人家关着门)

  16.①惊讶朋友一个一个离开自己,越来越少。②惊叹春日美景将尽,而无人欣赏。③感慨时光匆匆,自己逐渐衰老。(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春晚阅读答案9

  春晚

  范成大①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②,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②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春季涨水叫春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B.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C.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D.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15.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6分)

  阅读答案:

  14.B("充满生机"不对,"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

  15.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表达了思归之情。(2分)

  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2分)

  ③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2分)

  (若答"对比,想象的美景与前文荒园的现实萧瑟之景形成对比"亦可)

春晚阅读答案10

  据新快报报道,由凌沧洲、裴钰、孔慧、黄梓峰、蒙昧联手推出《宣言》表示,“春节”作为一种文明的现象,本质就是“人的自由”,不受任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羁绊。但如今“春节”被赋予了太多的教化、劝导和条条框框。五位学者认为,当春节联欢晚会作为电视文明的话语垄断工具开始“改造”春节之后,过年就变成了看电视,让千万年存在的文明现象化作一种单一的视听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庸俗”。当春节晚会承担了很多教化、吹捧和歌功颂德后,“春节”又被工具化、舞台化、政治功能化了。

  笔者以为,春晚成为新民俗,并没有谁在推动,从来没有哪个部门下文件发通知让大家观看,完全是自然演化的结果。

  事实上,民俗的形成总是因为得到了全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认同,并乐意参与,虽然也有自上而下推行到民间的风俗,但这也至少得到了民间的认可。而春晚正是为亿万观众所喜爱,才逐渐成为除夕夜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尽管如此,春晚与其他传统的过年形式并没有什么冲突。过年的习俗,如年前的掸尘扫房子、贴窗花春联年画,吃过年夜饭后的熬年守岁,正月初一的燃放爆竹、拜年走亲戚,人们自由自在一如以往地过年,并没有因为有了春晚,就受到影响甚至排斥。春晚只不过是让人们多了一种过年的形式。“正是春节晚会这种工具化的方式,扭曲了春节这个人类文明节日的纯朴和自由,亵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显然不符事实。

  而且,电视机的开关并不掌握在春晚的手里,如果有人要完全恪守传统,过一个原汁原味的“老法”年,春晚对此也不可能有什么作用力,完全可以悉听尊便。当然,这在事实上却不可能。风俗总是随着岁月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对此人们也早已习以为常,譬如,今天几乎没有人穿长褂马甲,并没有人因此痛心疾首,更没有人像这些学者抵制春晚那样地发起抵制西装夹克。其实,当电视文化已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即使抵制得了一个春晚,也抵制不了电视。

  当然,多元化时代,终究各有所爱,也因此,除夕之夜,其实已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其他的方式辞旧迎新,但这并非是因为要“抵制春晚”。如果你抵挡不住春晚的诱惑,只能说春晚这种新民俗对你而言更有魅力。风俗必然是优胜劣汰,这样的趋势不可能因有人抵制而改变。而且,虽然说春晚每况愈下,但春晚作为一台综合性晚会,其质量依然是不可否认的`,无论如何,也比打麻将之类有着更多的思想文化含量。

  春晚说到底只是一台晚会,看春晚不是过春节,五位学者声称春节晚会承担了很多教化、吹捧和歌功颂德后,“春节”又被工具化、舞台化、政治功能化了,这显然是太抬举了春晚。

  当然,也唯有如此,抵制春晚才有理由。不过,这些学者并非出于无知,而明知是痴人说梦,却还要抛出惊世骇俗之论,其用心,当然不过是不甘于自己尊为学者,却少有关注,因此想掠取一点眼球效应罢了。

  7.下列不属于五位学者抵制春晚理由的一项是

  A.“春节”作为一种文明的现象,本质是“人的自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羁绊都是不应该的。

  B.要完全恪守传统,过一个原汁原味的“老法”年,春晚对此也不可能有什么作用力。

  C.让千万年存在的文明现象化作一种单一的视听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庸俗”。如今“春节”被赋予了太多的教化、劝导和条条框框。

  D.当春节联欢晚会作为电视文明的话语垄断工具开始“改造”春节之后,过年就变成了看电视。

  8.在下列不赞成抵制春晚的观点中,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五位学者抬举春晚,其用心,不过是想引起关注,想掠取一点眼球效应。

  B.民俗的形成总是得到了全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认同,并乐意参与,而春晚正是为亿万观众所喜爱,才逐渐成为除夕夜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C.春晚与年前的掸尘扫房子、贴窗花春联年画,吃过年夜饭后的熬年守岁,正月初一的燃放爆竹、拜年走亲戚等过年形式并没有什么冲突。人们自由自在一如以往地过年,并没有因为有了春晚,就受到影响甚至排斥。

  D.春晚作为一台综合性晚会,其质量依然是不可否认的,无论如何,也比打麻将之类有着更多的思想文化含量。

  9.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有人抵制,还是有人拥护,春晚的生命力都要受到优胜劣汰的考验。

  B.要思考和改进春晚的活动形式,使它符合时代需求,满足全体民众的愿望,成为我们民族精美的文化大餐。

  C.春晚和电视文化紧密互联,电子信息技术的提升会为两者提供专业技术保证。

  D.爱春晚和不爱春晚都各有理由,不必拘泥,多元化的时代各有所爱无须苛求。

  参考答案:

  8.A

  9.B

春晚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春 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D.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15.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6分)

  阅读答案:

  14.A(“充满生机”不对,“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

  15.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③以景结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若答“对比,想象的美景与前文荒园的现实萧瑟之景形成对比”也可)(每点2分)

春晚阅读答案12

  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完成下面题目。(6分)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中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分)

  (2)上阕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绪?(2分)

  (3)下面两个句子都是写“愁的经典句,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2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1)“愁,这首词是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时她正处于国破家亡夫死中的悲惨中,故悲愁极多。

  (2)

  a.借景抒情,通过萧瑟的景物“沉香花已尽渲染哀愁的情感。

  b.通过“倦梳头“泪先流两个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内心哀愁。(答对一点即可)

  (3)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多而绵长。(一点1分)

  附赏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春晚阅读答案13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郡圃春晚

  韩琦[注]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政治家,这是诗人晚年因病申请回到故乡相州任职时的作品。

  15.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词开篇用七组叠字写词人的动作、感受、心理,由内及外,层层深入。

  B. 李词写大雁空是“旧时相识”,却再也无法为她传递情思,徒增空寂和凄楚。

  C. 韩诗因芳时难留,产生伤春之情,又因年老体衰,沉疴难愈,产生伤己之愁。

  D. 韩诗末句的“堂堂”为公然、毫不顾及之意,写出了春光离去的浩荡之势。

  16. 下列对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样写春天,韩诗用细腻笔触描绘出落蕊飘香的暮春之景,《归园田居》则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淡雅的阳春之景。

  B. 同样写愁,韩诗以“万”字修饰,夸张地突出愁之多;李词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欲说还休。

  C. “可堪”在韩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均为“不堪”之意,以肯定形式表达否定含义,有强化情感之效。

  D. “流景知从静处长”以明月初升的动态渲染了景色之静美,《琵琶行》以乐曲结束后水中映月的'静态侧面烘托音乐之动人。

  17. 《声声慢》中的“更”字与《郡圃春晚》中的“又”字在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析。

  18. 酒作为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往往寄寓着诗人独特的情思。无论是浊酒还是淡酒,无论是觥筹交错还是自斟自酌,无论是与朋友把酒言欢还是与江河山川对饮,酒都是诗人表现自我形象的重要载体。如欲写一篇题为“酒与诗人”的文学短评,请结合所学诗歌,列出评论要点。

  答

  15. A “由内及外”错误,由外在行动而内在心理,应该是“由外到内”。

  16. D .“以明月初升的动态渲染了景色之静美”错误,“流景”指如流的光阴

  17. ①杨花一整天被风吹了又落,落了又起;雨滴打在梧桐叶上,点点滴滴,连绵不断。②“又”和“更”都强化了无聊单调之感,表现了诗人的烦乱和孤寂。

  18. 示例:

  酒有助于表现诗人的豪迈形象。如《短歌行》中,酒助诗兴,诗借酒力,表现了一个在宴席上且饮且歌、豪气干云的诗人形象。酒也能借以表现诗人的潦倒形象。如《登高》中,诗人悲秋伤怀,欲借酒浇愁却因病断饮,强化了年老多病、颠沛愁苦的诗人形象。

春晚阅读答案14

  【原文】:

  春晚

  左纬(宋)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注释】:

  左纬(?~约1142)字经臣,号委羽居士,黄岩县(今浙江黄岩区)城东永宁山下人。少时以诗文闻名台州。早岁从事举子业,后以为此不足为学,弃去,终身未仕。

  扉:门扇。

  晖:阳光。

  交游:朋友。

  【翻译】:

  池水边杨柳轻飞,柳树旁人家关着门。池岸边野花禁不住蝴蝶身重片片飞落,小燕贴着宁静的池水点动粼粼波纹。一景一景指与朋友欣赏,方如梦醒明白同行赏春的老友少了。岁月无情,时光流逝,今年春天又结束,独身倚杖面对落日余晖。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选用依依的杨柳、飞舞的蝴蝶、飘落的花瓣、掠水的燕子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图。后四句,诗人由晚春之景联想到人生,惆怅不已。第三联,不仅写出了诗人笃重友情,要与朋友一起欣赏这美景,而且以“笑语”反衬“惊”,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心灵震动之强烈。

  颈联“惊”字用得好。池上好景,忘情指与友人,竟“稀”赞声同喜。“惊”字,既写出池景好,喜赏无人应,又写出朋友们一个一个老去得差不多,还写出自己面对春色不自已,纵情忘怀,若不是顾念的“笑语稀”把他从沉湎中唤醒,还不知是迷梦一场,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最后一联,诗人感慨生命的短促。晚春是一季之终结,斜晖是一日之终止,倚杖于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满了寂寥哀伤之情。结尾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全诗所写春景美,所抒心情哀。春日美景走到季节尽头,人世好友一个一个离开自己,诗人还有什么顾念呢?伫立在夕阳下,看着落日余晖,一种孤独忧伤之情溢于言表!

  【阅读训练】:

  一、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春晚”?

  2.“方惊笑语稀”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的尾联进行简单分析。

  二、

  1.“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中的“惊”字用得很好,试作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落花,依依柳。

  2.运用了借代和反衬的表现手法,以“笑语稀”代指旧友大都不在世了;以“笑语”反衬“惊”,点明诗人笃重,突出心灵震撼之强烈。(意对即可)

  3.诗人借对季节更替、旧友不在的描写抒发了人至暮年所产生的寂寞感伤的情感。春尽是一季之终结,斜晖是一日之终结,晚春的斜晖笼罩住倚杖老人,含蓄地点出了垂暮之年来日无多的寂寞伤感情怀。(意对即可)

  二、

  1.诗人看到“池上柳依依”、“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的美好春景,高兴地将之一一指点给身边的朋友看,但回应的仅是稀疏的几声赞叹声。(2分)这巨大的'反差,使诗人从对美景的陶醉中惊醒,诗人猛然意识到一些朋友已逝世,身边的朋友一年比一年少了,一阵孤寂之感不禁袭上心头。(2分)这一“惊”字,把诗人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很好地表现了出来。(1分)

  2.这首诗使用了以乐景衬哀情(或衬托,或反衬)的艺术手法,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2分)前四句写景,描写了一幅晚春的美景图:池塘边柳树长条低拂,美丽的蝴蝶随落叶飞舞,燕子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轻轻掠过。(2分)这些景物描写有力地反衬了后四句中表现的诗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对美好时光将逝的伤感之情。最后一句又用景语作结,以晚霞中诗人倚杖的形象,寄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之情,情景交融,言已尽,意无穷。(2分)

春晚阅读答案15

  春晚山庄率题二首(其一)

  卢照邻

  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

  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

  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

  唯馀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1.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第二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日里昆虫活动的状态:吐丝的蚕儿自由自在地爬行,飞舞嬉戏的蝴蝶停歇在草丛间。一个惹字,一个乱字,生动地展现了春日里小动物活跃、繁忙又各得其所的自在场面。(意对即可)

  2.诗歌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赋诗离不开酒,并决心以此终了自己的一生,表达了诗人面对逍遥自在各得其所的万物,却因自己怀才不遇,而产生伤感与失落之情。(意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本诗颔联中哪两个字比较传神?请简要赏析。(5分)

  2.诗歌最后一联,将唯馀诗酒意,改为余亦诗酒意,诗人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否一样?(6分)

  参考答案

  1.①惹字和乱字(1分)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春日里昆虫活动的状态:惹字描写吐丝的蚕儿自由自在地爬行(1分), 乱字描绘了飞舞嬉戏的蝴蝶停歇在草丛间(1分)。③一个惹字,一个乱字,生动地展现了春日里小动物活跃、繁忙又各得其所的自在场面。(1分) (意对即可)

  2.不同。(1分)用唯馀诗酒意,尾联指只有诗人饮酒赋诗,并决心以此终了自己的一生,表达了诗人面对逍遥自在各得其所的万物,却因自己怀才不 遇,而产生伤感与失落之情。(3分)用余亦诗酒意,却指诗人甘心诗酒一生,表达的是诗人面对逍遥自在各得其所的万物的羡慕与向往之情。(2分)

  赏析:

  诗的头两句顾步三春晚,点明正是暮春三月,诗人不正面刻划春天的美丽,而用顾步两字,似乎春亦有灵性,顾影自怜,不忍离去,两个字将春天刻划得栩栩如生,新颖逼真。次句田园四望通,放眼四望,通达辽阔。这质朴的诗句,简洁地勾勒出一个平坦、畅达的山村背景。这种幽远宁静的小山村,最是为诗人们向往的。

  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写的是昆虫活动的状态:那浮游的丝缕悬挂在树间,吐丝的蚕儿自由自在地爬行。那飞舞嬉戏的蝴蝶逍遥地停歇在草丛间,无拘无束。一个惹字、一个乱字,拟人化地表现出那些小动物的`活跃、繁忙,而又各得其所的自在场面。这几句具体描写山村风光。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写的是植物的绚丽多彩的姿态。那慵懒的修竹在绿水旁舒展,那狂放的花心如痴如醉。懒字、 狂字,生动地表现了竹、花的繁茂与恣肆。这里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而只是山村常见的虫蝶竹花。诗人却将它们刻划得精灵可爱。

  这四句诗紧扣春晚,将山村生机勃勃、恣态万千、逍遥自在的田园风光美。

  面对自然美景,多愁善感的诗人却发出了迟暮的感慨:唯余诗酒意,当了一生中。诗人赋诗离不开酒,当了二字抒发心中愤懑之情。诗人在《释疾文序》里曾说:先朝(高宗)好吏,予方学于孔、墨;今上(武则天)好法,予晚受乎老、庄。彼圆凿而方枘,吾知龃龉而无当。..故吾甘栖栖以赴蜀,分默默以从梁。万物都逍遥自在各得其所,诗人却怀才不遇,未能展其志,这当然令人感伤与失落了。

【春晚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秋叶阅读答案《秋叶》阅读答案04-02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04-02

打电话阅读答案 打电话的阅读答案04-02

春日阅读答案11-15

打阅读答案11-15

《儿女》阅读答案11-16

《社戏》阅读答案11-10

《虚构》阅读答案11-11

《孟子》的阅读答案11-0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