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在坟墓中的旅行阅读答案

在坟墓中的旅行阅读答案

时间:2024-07-08 08:21:1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坟墓中的旅行阅读答案推荐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在坟墓中的旅行阅读答案推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坟墓中的旅行阅读答案推荐

在坟墓中的旅行阅读答案推荐1

  威廉·伯克·米勒

  【新闻背景】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在那个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在此期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以下摘编的便是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策新闻奖”。

  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屈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身就湿透了。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一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l0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

  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一块油布掀开。

  “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

  这时,我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上面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最初的几小时他不曾介意,但持续不断地滴水几乎使他要疯狂起来。这天的早些时候,他的兄弟将这块油布带给他。

  这使我想到了旧时的水牢,我战栗了。

  在这趟行程的尽头,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工匠们曾经钻洞穿道到我已到达的地方,但仍然够不着的原因。像他们曾经经历的那样,我精疲力竭,从头到脚感到麻木,寒气刺骨,空气污浊。在短暂的这段时间,我逐渐体会到柯林斯经受的痛苦是什么滋味,但我还是不能彻底地理解。我确信我将出得去,但柯林斯除了希望之外别无他法。我没有肉体上的痛苦,而柯林斯的一只脚夹在一块6吨重的岩石的天然裂缝里,无时无刻都经受着痛苦。

  我试图爬过柯林斯的身体到岩石那儿,但他的身体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我挤进去设法帮他,直到他恳求我下来。

  “疼——太疼了!”他说。

  柯林斯躺着,向左侧斜着,以至于他的左脸颊触到了地面。两只胳膊牢牢地卡在他身旁的石头缝隙里,仿佛真的被套上了——自然界的贴身衣。

  我跟在路易斯维尔消防署的罗伯特·伯顿上尉的后边,柯林斯的弟弟霍默·柯林斯以及盖伊·特纳跟在我后面。霍默·柯林斯带来了全套衣帽,我们终于给他兄长穿上了。

  被困者尽可能地挪转,以最大限度地配合我们,最后,我们在柯林斯身上系根绳子准备拖他离开。我们尽力拉,看上去好像前进了许多,实际上只将他挪动了5英寸远。

  也许我们做过这种事,但我几乎回想不起它。我们中的所有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片刻之后,我们的力气使完了,再不能做了。

  我们看见,柯林斯的弟弟带给他的垫子和盖的东西还在原来的地方,他正在休息(我们尽可能地让他觉得舒服)。

  随后,我们在他脑袋附近放了一盏装满了油的灯。它的光线不强,但这微弱的光在那冷酷的陷阱中有很多的寓意,它或许能给这个勇敢但生存希望渺茫的地下探险者带来一些安慰。

  我们道了再见,最后一个人开始后退。不久我发现出去的路比进来时更糟糕。开始一段时间我简直向后爬不了,但爬过一阵后,我也能爬快了。

  每爬一步,脏水似乎就溅在我的脸上。我不再在意它,因为我已经麻木了。我常常被堵在斜坡上,水就顺着脖子向下流,但如我所说的,我感觉冷到了极点。

  最大的安慰是,我们来到了离出口处还有大约一半路程的那个小隔间,对救援者来说,这是唯一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发现,低头、向后挪动双脚,使我可以环顾四周。

  这一下可帮了大忙,不到20分钟后,我便已经置身于从出口处射进来的光亮之中。但是,在到达出口之前,我发现同行的两位再也不能前行了,我用尽所剩无几的气力才把他们弄出来。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19.标题“在坟墓中的旅行”的含义是什么?(4分)

  20.这是一篇报道抢救被困者的新闻,为什么却重点叙写记者进出洞穴的过程?(5分)

  21、在美国报界当时的大量报道中,米勒的这篇报道脱颖而出,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对这篇新闻社会价值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9.【内容概括】(4分)

  ①“旅行”,指记者米勒的采访、营救行程。(或:由于行进十分艰难,让记者有一种“旅行”的感觉。)

  ②柯林斯获救的希望非常渺茫,形如葬身坟墓中(或最终还是葬身洞穴);

  ③记者的采访行程中也时刻经受死亡的威胁,故记者的`采访行程就如同“在坟墓中旅行”。[4分。第①点2分,第②、③点各1分。]

  20.【特色思考】(5分)

  ①以记者进出洞穴的艰难险阻,突出施救的困难。

  ②并以记者的切身感受,反映被困者所经受的痛苦。

  ③能激起读者对被困者不能得救的同情心。

  ④突出了新闻的真实性,深化了作品的人道主义主题。

  [5分。答对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分。任答三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21.【价值探究】(6分)

  ①报道叙写了记者不顾艰难危险,多次深入洞穴进行采访,并与被困者直接沟通,力图帮助他脱险。在报道中,读者看到的不是死亡的恐怖,而是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伟大。

  ②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本新闻是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实地、以亲见亲闻采写的真实报道,它体现了该记者对新闻生命的守护,对职业操守的恪守。

  ③本报道不仅报道了施救的艰难,更反映了社会的对被困者的积极施救,体现了社会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6分。答对一点3分,答对其中两点6分。意思对即可。]

在坟墓中的旅行阅读答案推荐2

  新闻背景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在那个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在此期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以下摘编的便是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策新闻奖”。

  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曲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身就湿透了。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一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10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

  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一块油布掀开。

  “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

  这时,我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上面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最初的几小时他不曾介意,但持续不断地滴水几乎使他要疯狂起来。这天的早些时候,他的兄弟将这块油布带给他。

  这使我想到了旧时的水牢,我战栗了。

  在这趟行程的尽头,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工匠们曾经钻洞穿道到我已到达的地方,但仍然够不着的原因。像他们曾经经历的那样,我精疲力竭,从头到脚感到麻木,寒气刺骨,空气污浊。在短暂的这段时间,我逐渐体会到柯林斯经受的痛苦是什么滋味,但我还是不能彻底地理解。我确信我将出得去,但柯林斯除了希望之外别无他法。我没有肉体上的痛苦,而柯林斯的一只脚夹在一块6吨重的岩石的天然裂缝里,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痛苦。

  我试图爬过柯林斯的身体到岩石那儿,但他的身体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我挤进去设法帮他,直到他恳求我下来。

  “疼——太疼了!”他说。

  柯林斯躺着,向左侧斜着,以至于他的左脸颊触到了地面。两只胳膊牢牢地卡在他身旁的石头缝隙里,仿佛真的被套上了——自然界的贴身衣。

  我跟在路易斯维尔消防署的罗伯特伯顿上尉的后边,柯林斯的弟弟霍默柯林斯以及盖伊特纳跟在我后面。霍默柯林斯带来了全套衣帽,我们终于给他兄长穿上了。

  被困者尽可能地挪转,以最大限度地配合我们,最后,我们在柯林斯身上系根绳子准备拖他离开。我们尽力拉,看上去好像前进了许多,实际上只将他挪动了5英寸远。

  也许我们做过这种事,但我几乎回想不起它。我们中的所有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片刻之后,我们的力气使完了,再不能做了。

  我们看见,柯林斯的弟弟带给他的垫子和盖的东西还在原来的地方,他正在休息(我们尽可能地让他觉得舒服)。

  随后,我们在他脑袋附近放了一盏装满了油的灯。

  我们道了再见,最后一个人开始后退。不久我发现出去的路比进来时更糟糕。开始一段时间我简直向后爬不了,但爬过一阵后,我也能爬快了。

  每爬一步,脏水似乎就溅在我的脸上。我不再在意它,因为我已经麻木了。我常常被堵在斜坡上,水就顺着脖子向下流,但如我所说的,我感觉冷到了极点。

  最大的安慰是,我们来到了离出口处还有大约一半路程的那个小隔间,对救援者来说,这是唯一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发现,低头、向后挪动双脚,使我可以环顾四周。

  这一下可帮了大忙,不到20分钟后,我便已经置身于从出口处射进来的光亮之中。但是,在到达出口之前,我发现同行的两位再也不能前行了,我用尽所剩无几的气力才把他们弄出来。

  1、①“旅行”,指记者米勒的采访、营救行程。

  ②“坟墓”,柯林斯获救的希望非常渺茫,如同处在坟墓中(或最终还是葬身洞穴);

  ③记者的采访行程中也时刻经受死亡的.威胁,故记者的采访行程就如同“在坟墓中旅行”。

  2、(1)柯林斯受尽了水砸在脸上的折磨,希望那块油布一秒也不要从脸上拿开。表现了柯林斯的极端痛苦。

  (2)我们用灯光给他带来一点光明,给他减轻一点寂寞和痛苦。也以此表示对柯林斯的安慰和鼓励,给他以温暖和希望。

  3、以记者进出洞穴的艰难险阻,突出施救的困难,反映被困者所经受的痛苦;以记者的真实感受突出了事件的真实性,增强作品感染读者的力量。

  4、 ①本新闻是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实地亲见亲闻的真实报道,它体现了记者对职业操守的忠诚。

  ②本新闻不仅报道了施救的艰难,更反映了社会对被困者的积极施救,体现了社会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

在坟墓中的旅行阅读答案推荐3

  一天,德兰姆姆坐火车,看到车窗外一个流浪汉靠树坐着,看样子快死了。姆姆很想去安慰他,下一站一到,姆姆立即下车,气喘吁吁赶到,那个人已经死了。姆姆站了很久,她想,如果有人和他说几句话,握握他的手,他就不会死得这么孤单凄凉。姆姆决定建立一个临终关怀院。很多人不理解:把资源消耗在那些垂死者身上,而这些人,有的将几天后死去,有的几小时后死去,有的甚至即刻就死了。姆姆说:“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不论是贫穷的,还是残缺的,垂死的。”

  如果一个病人需要安慰,姆姆可以长时间抱着他,不说一句话,直到他安宁为止。有一回,一位身份显赫的牧师来探望她,她正坐在一个垂危的病人身边,握着他的手,为他唱歌,为了安慰这个即将死去的病人,姆姆让那个远道而来的牧师等了一个小时。姆姆说:“爱不是赞助,而是要伸出你的手——我们的手何其温暖。”

  身经百战的美国战地记者哈普来到加尔各答采访姆姆,姆姆正照料一个垂危病人。看到哈普,她行了一个礼,说:“我没有时间说话,先生。”哈普说:“你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您的工作吗?”姆姆停下手里的活,对哈普说:“这是上帝的工作,不是我的工作,去报道那些穷人吧。你只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穷人有多可爱、多伟大。”说完,姆姆朝另一个病人走去。这人腰上有一个很大的伤口,已经溃烂得生了蛆,病人突然呕吐起来,散发着强烈异味的的呕吐物喷在哈普脚上。哈普本能地挪开脚,惊恐得快晕过去了。他见过很多可怕场面,今天比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似乎更可怕。

  哈普喊道:“修女,他会传染我的。”姆姆平静地说:“不会的,不要怕。”说着,蹲下来把那人脸上、身上的秽物擦干净,又抱起他的头,把他扶正,让他睡得舒适些。哈普惊魂未定,姆姆走过来按按他的肩膀,安慰说:“相信我,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帮他们洗澡,拿水给他们喝,喂东西给他们吃,你会做到的。”第二天,哈普再次来到临终关怀院,姆姆正在为一个病人清理溃烂发臭的伤口,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战栗。这个美国记者日后与姆姆成为好朋友,在姆姆的感召下,他对乞丐更慷慨,对穷人更友善了。但是有一点他一直没有做到,就是亲手照料那些垂死者。

  直到1979年,哈普又一次来到加尔各答,距第一次已经25年了。姆姆把哈普带到一个重病的老人跟前,请他给老人喂饭。哈普犹豫一下,在老人身边蹲了下来,舀了一勺饭送到老人嘴里,他很笨拙,不是喂得太多,就是喂的太少,很多饭粒落在老人脖子里,老人举起手,跟哈普说话,哈普很尴尬,以为老人责备他,赶紧说:“对不起。”但老人还是不停地说,姆姆蹲下来靠近老人嘴边,细心听了一会,转头对哈普说:“他在祝福你。”哈普很吃惊:“他在祝福我?我仅用口袋的零用钱,就可以帮他买很多很多的食物。”姆姆笑了:“但你买不到他的祝福。”对哈普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一天,他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到的事,今天做到了。他想起姆姆说过的一句话:忘记自我,便找到自我。哈普再次被姆姆稳如泰山的信念所震动。

  很多人对姆姆说:“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姆姆说:“如果我不从街上救回第一个人,也就不会救回数亿万计的人,爱得从一个人开始。”姆姆选择为最卑微的穷人服务,拒绝使这种服务制度化、设施化。多年来,姆姆从不添置治疗方面的任何设备,姆姆认为:有了设施,就必然对病人作出选择,那些最有希望痊愈的病人,就会成为医院首选。在临终关怀院里,很多病人被多次收留,每一个再次被收留的人,修女们都以同样的热情、同情和耐心服侍他们。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姆姆的工作方式提出异议,甚至批评,但姆姆不为所动,她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很深了。

  德兰姆姆最可敬地方在于:始终坚信穷人是有尊严的,并且付出一生的艰苦努力,在穷人凄惨卑微的外壳内,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姆姆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怀抱大爱去做些小事。”举世公认她是穷人之母。(摘编自华姿《德兰修女传》)

  【注】德兰姆姆:德兰修女,又译为特雷莎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德兰修女是一位伟大的仁爱行动者,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在生命尽头不再那么孤单凄凉,感受到爱的温暖,德兰修女建立了临终关怀院。

  B.很多人认为德兰修女救助垂死者,是资源浪费,没有什么意义,对此姆姆从不解释,依然无怨无悔的耐心服侍每一个需要救助的人。

  C.德兰修女让远道而来探望她的牧师等待,把慕名采访的记者晾在一边,这说明她把服务穷人服侍病人放在首位。

  D.哈普给一位重病的老人喂饭,尽管很笨拙,却受到老人的祝福,老人的祝福深深震撼了他,让他做到了25年来一直没有做到的事。

  E.本文通过对德兰修女艰苦努力创建临终关怀院过程的记述,生动展现了她无私无我为穷人奉献的一生。

  (2)德兰修女被誉为“穷人之母”,她对爱穷人有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4分)

  (3)文中详细写了战地记者哈普的感受和转变,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德兰修女拒绝仁爱服务的制度化、设施化,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1)(5分)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D 、E不给分.

  (2)(4分)

  ①每个生命都很尊贵。

  ②穷人是可爱的、有尊严的。

  ③爱得从一个人开始。

  ④怀抱大爱做小事。((4分;答出一点给2分、二点3分、三点4分,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6分)

  ①哈普见证了德兰修女超常的勇气、坚定的信念.

  ②德兰修女的行动对人们的震撼和感召,哈普是典型代表。

  ③突出只要有爱,人人都可以超越自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6分)观点一:制度化、设施化会使仁爱服务受到限制。

  ①制度化会限制穷人的多次被收留。

  ②设施是有限的,有希望治好的人会成为首选,垂死的人会被排斥在医治之外。

  ③爱是救助穷人的最好方式,现代人过于相信制度,依赖设施。(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4分)

  观点二:制度化、设施化能让仁爱服务更好地开展。

  ①完警的制度能保证服务的有序和普及,先进的设施能使救治更及时有效。

  ②制度化、设施化影响会更大,会有更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进而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③制度化、设施化和仁爱并不对立,关键是从事服务的人是否具有永久的热情和无限的爱心。

在坟墓中的旅行阅读答案推荐4

  没有风吹雨打,哪会有秋实的成熟;没有刺骨的寒风,哪会有松柏的坚韧、在逆境中,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要多考虑怎样克服困难、彼得逊说过:“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逆境考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过来的失聪的贝多芬,艰难跋涉于荆棘丛生的黑白键上,用手指重重地扣响了神圣的《命运》之门,挥洒出一部音乐家顽强与厄运抗争的'辉煌乐章、司马迁忍受宫刑之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周文王受拘禁而演《周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因此,逆境是强者攀登高峰的垫脚石,是弱者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

  欧美有些国家,故意将笔直的公路修造成弯道曲道、筑路费用多,开车时间费,对于视时间如金钱的颇具经济头脑的欧美人,真是“自讨苦吃”、但他们认为这很值得,因为长时间在笔直、没有任何阻碍的公路上疾驶,易使人麻痹,从而引发交通事故、有了弯道曲道的阻碍,司机须时时警醒,不敢掉以轻心、事实证明,他们的做法是明智之举。

  无须赞美逆境,无须企盼逆境,但必须正视逆境,一旦身处逆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有恒心,有勇气,有毅力,有实干精神,即使眼看山穷水尽,仍要想到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自古以来,所有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唉声叹气不是办法,幻想憧憬不是办法,只有信心十足地去干,才能走出困境、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经过五万次的实验,发明了蓄电池;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七十多岁还到野外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直到临终的一天还不忘做科研记录、他们战胜了多少艰难困苦!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许多先进人物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与说明、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让我们学会坚强,学会抗争,用奋斗走出逆境,这将会成为我们巨大的财富、我很欣赏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阅读题及答案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一旦即使但是仍然因此只有、才。

  (1)只有经得起逆境考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2)因此,逆境是强者攀登高峰的垫脚石,是弱者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

  (3)无须赞美逆境,无须企盼逆境,但必须正视逆境。

  (4)一旦身处逆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有恒心,有勇气,有毅力,有实干精神。

  (5)即使眼看山穷水尽,仍要想到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2、将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注意加点的字,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自古以来,所有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人。【加点:无一不双重否定】

  自古以来,所有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全都是脚踏实地、奋斗努力的人。

  3、仔细读短文,用“——”画出文中引用的谚语和名人名言,多读几遍,不妨选择一句背给父母听,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在坟墓中的旅行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中夜阅读答案10-27

《炉中煤》阅读答案08-11

南涧中题古诗阅读答案09-22

秋叶阅读答案《秋叶》阅读答案04-02

回忆中的家现代文阅读答案08-05

记忆中的芦苇现代文阅读答案09-23

《白门感旧汪中》阅读答案11-10

旅行鸽阅读答案六年级08-05

打电话阅读答案 打电话的阅读答案04-0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