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时间:2024-06-08 18:25:3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备15篇)

  在日常的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必备15篇)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迨②能倍③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②迨:等到。③倍:同“背”,背诵。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患记问不若人/未若柳絮因风起 B.独下帷绝编/以为妙绝

  C.迨能倍诵乃止/蒙乃始就学 D.或在马上/或以钱币乞之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书 不 可 不 成 诵 或 在 马 上 或 中 夜 不 寝 时 咏 其 文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你的体会。(3分)

  【答案】

  9、(3分)A

  10、(3分) 书 不 可 不 成 诵/ 或 在 马 上 /或 中 夜 不 寝 时/ 咏 其 文

  11、(3分)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要勤奋,读书的方法要背诵

  【解析】

  9、试题分析:A中二者都是“比得上”;B:断/消失;C:才/于是;D:有时/有人。

  10、略

  11、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2

  原文: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5分)

  材料一: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材料二: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问题:

  23.颜渊为何感叹“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请根据文段,简要概括。(2分)

  答:

  24.从材料二看,孔子培养人才的最理想的目标是什么?请结合现实,加以评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23.孔子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知礼懂礼,这些不是弟子赶得上的。(2分)

  24.孔子认为培养人才最理想的目标是:这个人有智慧、清廉、勇敢、多艺,再加上礼乐修养使之有文采。(1分)评析: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格健全的人。当下,我们要纠正那种过分“功利化”的价值观,要有担当,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2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3

  宋史苏颂传

  苏颂,字子容。第进士,知江宁县。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颂在馆下九年,奉祖母及母,养姑姊妹与外族数十人,甘旨融怡,昏嫁以时。妻子衣食常不给,而处之晏如。擢知制诰。大臣荐秀州判官李定,召见,擢太子中允,除监察御史里行。宋敏求知制诰,封还词头。复下,颂当制,颂奏:虽朝廷急于用才,度越常格,然隳紊法制,所益者小,所损者大,未敢具草。次至李大临,亦封还。神宗曰:台官有阙,不拘官职高下。颂与大临执奏不已,于是并落知制诰,归工部郎中班。知婺州。方溯桐庐,江水暴迅,舟横欲覆,母在舟中几溺矣,颂哀号赴水救之,舟忽自正。母甫及岸,舟乃覆,人以为纯孝所感。徙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既而妇死,元孚惭。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拜刑部尚书,迁吏部兼侍读。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绍圣四年,拜太子少师致仕。

  (节选自《宋史苏颂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B.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C.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D.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科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考中称为及第,没考中称为落第。第进士,即殿试及第,考中进士。

  B.古代倡导孝道,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孝即孝顺,善事父母;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C.尊公是对别人祖父的敬称。尊,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又如尊堂指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D.九流是古代战国时代的九个学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颂为官正直,坚持按法规办事。神宗想破格提拔李定,他认为这样会毁坏法制,拒绝起草任命书,他和李大临的知制诰一职都因此被免。

  B.苏颂仁厚待民,体谅百姓的苦衷。不论是犯了罪却装病的豪强妇人,还是欠了钱还闹事的吴越饥民,他都能以其悲悯之心去感动、转化他们。

  C.苏颂擅长发明,科技成就很突出。他和韩公廉等人设计、制造的天文仪器,用的是水力而不用人力,不仅能够观测天象,还能够准确地报时。

  D.苏颂十分好学,知识面非常广博。无论是经史、九流、诸子百家之说,还是天文、地理、算法、音韵、医药等方面的知识,没有他不通晓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甘旨融怡,昏嫁以时。妻子衣食常不给,而处之晏如。

  (2)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

  参考答案:

  4.D

  5.C(尊公是对别人父亲的敬称,尊堂指对别人母亲的尊称。)

  6.B(豪妇生病是真,不是装的;吴越的饥民也没有闹事;转化也不妥。)

  7.(1)甜美和乐,按时让他们结婚和出嫁。妻子儿女的衣食常常不能供给,他对此却很安定(或安然、安然自乐)的样子。(译出大意给2分。甘旨融怡昏嫁晏如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我放了你们,让你们自己谋生,除了供给吃穿以外,剩余的都用来偿还欠款,以一年为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译出大意给2分。营生奉期以岁月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附:参考译文

  苏颂,字子容。考中进士,担任江宁知县。升任集贤校理,编订书籍。苏颂在国史馆九年,奉养祖母及母亲,养活姑姊妹和外亲几十人,甜美和乐,按时让他们结婚和出嫁。妻子儿女的衣食常常不能供给,他对此却很安定的样子。提升为知制诰。大臣推荐秀州判官李定,皇上召见,提升为太子中允,任监察御史里行。宋敏求为知制诰,封还谕旨。谕旨又下来,苏颂为知制诰,上奏说:虽然朝廷急于用人,超越常规,然而毁坏法制,得到的益处少,受到的损失大,不敢起草。接着到了李大临手中,也封还。神宗说:台馆有缺额,不拘于官职的高低。苏颂和李大临进奏不止,于是都被罢去知制诰一职,归工部郎中班。出任婺州知州。正要逆水而上去桐庐,江水暴涨,船被打偏将要翻了,母亲在船中几乎溺死,苏颂哀叫着扑入水中救她,船忽然自己正过来。母亲刚上岸,船就沉了,人们认为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改任亳州,有豪强的`妇人犯罪应受杖刑却生病了,苏颂常常去检查,病没有好。谯簿邓元孚对苏颂的儿子说:你的父亲高明,且以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告诉医生依法检查,自然不会冤枉(她)。苏颂说:万事都依法而办,哪里忍心啊。不久妇人死了,邓元孚感到惭愧。吴越饥荒,苏颂被选派去治理杭州。一天,他出来时遇见一百多人,悲伤地诉说道:我们因为转运司责罚拖欠贸易的钱,已经被囚禁,即使死了也没有钱。苏颂说:我放了你们,让你们自己谋生,除了供给吃穿以外,剩余的都用来偿还欠款,以一年为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他们都道谢说不敢负约,果然都如期交上了欠款。担任刑部尚书,升任吏部兼侍读。请求重新造浑仪,皇帝于是任命苏颂为提举。苏颂对于律历有深入的研究,因为吏部令史韩公廉通晓算术,有精巧的构思,苏颂奏请任用他。教给他古代的方法,造了三层高台,在上面放浑仪,中间放浑象,下面放司辰,用一个机关相连接,通过激水带动轮辐旋转,不用人力。时刻到了,司辰就出来报告。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看验时也应验,不差片刻,白天黑夜,都可以推测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自从有了书籍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以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绍圣四年,以太子少师退休。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2分)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同的是( )。(2分)

  例句:亲戚畔之 A.同舍生皆被绮绣B.欲信大义于天下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小题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

  答案

  【小题1】①护城河。②限制。

  【小题2】C

  【小题3】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小题4】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①“池”是古今异义字,应译为“护城河”,在现代汉语中常作为“水塘”讲,如“池鱼之殃”。 “域”在文言文中根据语境应译为“限制”,在现代汉语中常理解为“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如:域外、地域、领域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畔”是通假字,通“叛”,“背叛”的意思。A项中“被”是通假字,通“披”,“穿上”的意思;B项中“信”是通假字,通“伸”,“伸张”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亲”是指“当作亲人(一样关爱)”,第二个“亲”是指“自己的亲人”;D项中“得”是通假字,通“德”,“感激”的意思。只有选项C中的“亲”不是通假字,与例句划线字的用法不同,所以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用法的能力。

  点评: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文下注解里面的词句,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根据语境去推断也是一种极佳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之至”(到达极点)、“亲戚”(古意:直系亲属,今意:旁系亲属);“畔”(通假字,通“叛”,“背叛”的意思)、“之”(他指失道之人,不得民心的人)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4】试题分析:选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5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复举恭直言②,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③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 ①赙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②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③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赵憙慕其志 慕:仰慕

  B.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 谢:推辞

  C.雉方将雏 雏:幼鸟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 望:责备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 )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 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 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后学,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后来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礼遇非同一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C项“雏”在这里用作动词,应解释为“孵雏”。

  【答案】 C

  (2)【解析】 ①是说鲁恭兄弟俩读书专心;②是说鲁恭体谅弟弟;④是说鲁恭性谦退。

  【答案】 C

  (3)【解析】 D项“选拔任用官员”是在公爵位之时。

  【答案】 D

  (4)【答案】 ①许伯等人为田产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

  ②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对治理国家大有益处,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

  【参考译文】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姓鲁。祖父叫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有机智善变的'能力,被称为“智囊”。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啧啧称奇。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

  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鲁恭同情鲁丕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推托生病不做官。州郡多次以礼相邀,他都谢绝不肯答应,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建初初年,鲁丕考取了秀才,鲁恭才做了郡县的官吏。

  赵憙又向“直言”举荐鲁恭,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被授予中牟令的官职。鲁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许伯等人为田产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召来亭长,再三责令他归还他人之牛,还是不肯听从。鲁恭叹息说:“这是教化不能施行啊。”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去。掾吏们哭着挽留他,亭长于是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人家的牛,到刑狱接受处罚,鲁恭宽恕了他不再追究。于是官吏们很是信服他。建初七年,郡县蝗虫危害庄稼,犬牙相错环绕县界,就是不进入中牟县。河南尹袁安听说后,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派仁恕掾肥亲前去察看。鲁恭随行田间,一起坐在桑树下休息,有一只雉鸟飞过,停留在他们身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问他:“你为什么不捕捉雉鸟?”小孩说:“它将要生小鸟(不能害它)。”肥亲惊讶地站起身,和鲁恭诀别说:“我之所以要来,是要看看你为政的情形。现在虫害不侵犯边境,这是第一个特异之处;德化能及于禽兽,这是第二个特异之处;小孩子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特异之处。我再长时间逗留,只会是干扰贤能之人了。”回到府衙把情况详细禀报袁安。鲁恭在位三年,适逢母亲去世,辞官,官吏百姓都很想念他。

  后来被授予《鲁诗》博士,从此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恩遇礼节宠爱非同一般。升任乐安相。当时,东州一带有许多盗贼,他们一同劫掠百姓,各郡县都深感忧虑。鲁恭到任后,加重悬赏,广施恩信,盗贼的统帅张汉等人带着党羽前来归降,鲁恭上书朝廷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的县太尉,其余的盗贼就进行捕杀,全部击破平定了盗贼,州郡于是得以安宁。

  鲁恭在公爵之位,选拔征召才学优良者,大到各级卿相小到郡守多达几十人。那些年高而久负声望的大族,有的没能得到举荐,因而心有怨愤责备。鲁恭听说后,说:“学问不勤于研习,这是我所忧虑的啊。诸生(如能勤于研习)不是还有乡里可以推举吗?(哪里还要待三公征辟呢?)”最终没有人再说三道四。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对治理国家大有益处,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三年,因年老多病上书请求辞官。六年,八十一岁,在家中去世。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6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回头看

  ②打洞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3.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7

  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6分)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春和景明( ) (2)沙鸥翔集( )

  (3)未尝身至其地( ) (4)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中秋之月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B.此乐何极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C.其喜洋洋者矣公问其故(《左传》)D.于是为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小题4】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任选一篇写出下句,与上句组成对偶句。(2分)

  上句:岳阳楼壮丽雄奇 下句:

  【小题5】结合【甲】段选文内容,说说作者写景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景:日光、阳光; 集:鸟停歇在树上; 身:亲自、亲身、自己 ;书:写。(各一分)

  【小题2】B(2分)

  【小题3】(1):浮动的月光闪耀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湖水里的玉璧。(2分)

  (2):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月色洁白(皎洁)如同白天一样。(2分)

  【小题4】醉翁亭清幽秀美 桃花源恬静优美 富春江清新宜人(2分)

  【小题5】一是用以烘托“迁客骚人”因为景物的明媚而产生的喜悦之情;二是为引出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议论。(两点共4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等。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里重点注意“集”“书“古今异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里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用法的考查上。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对虚词的用法多进行归类和总结,掌握重要虚词的一般分类,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其准确含义。特别掌握有关“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这里A:助词/代词;C:语气词/代词;D:因此/给这些。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时,注意“跃金”“沉璧”等重点词汇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要了解有关对偶修辞的特点,同时能够从所学文章的内容进行学以致用,语言运用合理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5】

  试题分析:体会文章表现手法,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作用的类型。总结为:这里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情怀。

  考点:鉴赏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8

  (一)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0.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述加线句子所写的景物。(l分)

  11.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二)

  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④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⑤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①删润:删改和润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进士。④辄:总是。⑤脱稿:(著作)写完

  1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

  A.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目熟视,辄去十余字。

  14.“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0.(1分)山朗润起来了

  11.(4分)描写满井明媚的.早春景色;蕴含了作者欣喜愉悦的感情。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12.(2分)B

  13.(4分)每写完一篇文章,一定把它粘贴在墙壁上,天天仔细阅读,每次总会删除十多个字。(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14.(3分)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成文。

  (可用自己的话表述,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9

  【原文展示】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复习题与答案】

  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

  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

  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几层论述?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

  三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用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义。)

  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 激励众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传的一个成语是? 舍生取义。

  8、作者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9、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既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

  义:不义。

  11、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因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弃信义去做,就会为人所唾弃。 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

  12、“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义。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13、“一箪食……乞人不屑也”。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14、“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语故事是:

  嗟来之食。

  15、用这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既义重于生。

  1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作用是从反面论证“万钟”亦不该接受。

  与“一箪食,一豆羹”段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

  17、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义”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对孟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评价。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在文中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这种结实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20、从古到今,无数的事例验证“舍生取义”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见利忘义的人遗臭万年。请举例一一加以验证。

  舍生取义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李大钊等。

  见利忘义的人如,吕师孟叔侄、秦会、洪承畴等。

  21、联系全文的大意,用“生”与“义”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少于五字)。

  22、你过去一定也做出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你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

  (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及应当遵循的原则,树立起义重与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23、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修辞?为何运用这一修辞?

  比喻,因为本文是论述“舍生取义”的,重在“义”,“义”是抽象事物,难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孟子设喻,从人的口腹之欲开始通篇议论,也围绕着人的口腹之欲展开。

  25、文章从所欲入手,说明人的所欲发生矛盾时应该怎样?

  应采取一个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和取舍。

  26、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喻生命;熊掌喻“义”,形象的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27、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宁可取义,也不苟且偷生。既故不为苟得也。

  28、面对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拧可赴死,也不愿躬躬不义。

  29、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厌恶?(用两个字概括)不义。

  30、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人表现应如何?

  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所顾。

  31、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

  34、为什么世人的行为仍有贤与肖,义与不义的区别呢?

  因为贤者能坚持“舍生取义”,始终“勿丧”,一般人则难免因环境改变,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6、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3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与者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身于不义,这是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

  38、用者对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如何回答的:

  万钟于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这类人是在无尽的利欲的旨诱一丧失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

  40、文章第二段举实例的目的是: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应为物欲所蔽。

  41、指出文中点题的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虽讨论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标准,但实质另有它论,你认为作者意在职责谁,体现什么思想?

  意在职责统治者,不应被物欲所蔽,而丧失羞恶之心。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3、出自《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成语有什么?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4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 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 以“鱼”与“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 为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④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⑤ 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⑥ 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⑦ 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⑧ 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5.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0

  何易于尝为益昌①令,县距刺史治所②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③,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④不可夺。易于为属令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①益昌:今四川广元一带。②刺史治所:州郡长官的驻地。③腰笏(hù): 把手板插在腰带上。④隙:空闲,这里指时间。⑤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何易于尝为益昌令 ( )

  (2)易于即自腰笏 ( )

  (3)方春,百姓不耕即蚕 ( )

  (4)偕骑还去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小题3:请你结合文中何易于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曾经 就正 离开

  小题2:百姓不是在耕种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剥夺。(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何易于的“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的语言和“即自腰笏,引舟上下”的行动,都表明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3分,结合言行1分,能说出“关心爱护百姓”2分,意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尝、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应译为“曾经”、“离开”。“即、方”根据语境,应译为“就”“正,正在”。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耕、蚕、夺”等。“耕、蚕”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耕种、养蚕”。“夺”在此句中应用“占用、剥夺”代替。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读选文,找出写何易于的言行的句子,如语言“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行动“即自腰笏,引舟上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能为百姓着想。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1

  课外文言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1、圮:pǐ,倒塌。 2、臆断:主观判断。3、 柿:fèi,木片。 4、 湮:yàn,沉落。 5、 傎:diōn,同癫,疯。6、 啮:niè,啃咬。 7、 坎穴:洞穴。 8、 溯:从下游向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 )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 )

  ③阅十余岁 ( ) ④一老河兵闻之( )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 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5. 老河兵认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大意对即可)

  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2

  东坡尝谓钱穆父曰:“寻常往来,心知称家有无①;草草相聚,不必过为具②。”穆父一日折简③,召坡食皛饭。及至,乃设饭一杯,萝卜一楪,白汤一盏而已。盖以三白为皛也。后数日,

  坡复召穆父食毳饭,穆父意坡必有毛物相报。比至,日晏④并不设食,穆父馁甚,坡曰:“萝卜汤饭俱毛⑤也。”穆父叹曰:“子瞻可谓善戏谑者也!”

  (节选自《高斋漫录》)

  【注释】①称家有无,根据家中财力行事。 ②具,引申为筵席、酒食。 ③折简,写信。 ④晏,

  晚、迟。 ⑤毛,无。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比至( ) ⑵ 子瞻可谓善戏谑者也( )

  【小题2】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时间很晚了还没有吃过东西,钱穆父非常饥饿。B.时间很晚了还没有吃过东西,钱穆父非常生气。C.时间很晚了还没有摆出食物,钱穆父非常饥饿。D.时间很晚了还没有摆出食物,钱穆父非常生气

  【小题3】钱穆父信中的“皛饭”具体是指 (用原文回答);东坡对“毳饭”的解释则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小题4】从穆父召食皛饭和东坡召食毳饭两件事中可见这两人都是 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⑴及/等到/待到(2分) ⑵善于/擅长(2分)

  【小题2】C(3分)

  【小题3】饭一杯,萝卜一楪,白汤一盏(2分,多摘少摘得1分);萝卜、汤、饭全都没有(1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4】爱开玩笑/喜欢捉弄人/善戏谑。(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比”字的含义,等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设”:摆出。“馁”是指“饥饿”。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仔细阅读,联系上文,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4】

  试题分析:从“子瞻可谓善戏谑者也”可以看出,苏轼是个爱开玩笑的人,同时也能可出钱穆父也是同道中人。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3

  周昌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尝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郤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

  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 拜:授予官职

  B.微君,太子几废 微:如果不是

  C.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郤邪 郤:嫌隙,感情上的裂痕

  D.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万岁:对君王的敬称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周昌直言不讳、敢于据理力争的一组是( )(3分)

  ①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而周昌廷争之强

  ③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④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

  ⑤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⑥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昌早年曾跟随刘邦参加推翻强秦、攻打项羽的战争,官职也一再升迁。汉朝建立后,他被封为汾阴侯。

  B.司马迁通过描写刘邦骑在周昌脖子上的动作和周昌斥责皇帝的语言,即刻画出刘邦的丑态,又非常突出的表现了周昌耿直、倔强的性格。

  C.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都对周昌怀有敬畏。因此,尽管他不愿意离开高祖,但高祖依然提拔了他,让他去担任赵国相国辅佐赵王。

  D.周昌本来就口吃,再加上是非常气愤的时候,所以就口吃的更加厉害,作者以“期”、“期”的口吃声来写周昌当时的情态,很确切的表现了他的'憨厚和正直。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5分)

  (2)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5分)

  4. D (万岁:国君去世的委婉说法)

  5. A (④是赵尧所说,不是“直接表现”;⑤⑥不涉及“直言不讳”)

  6. C (依据原文,不是提拔,而是“左迁”降职)

  7、(1)您最好为赵王安排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

  (“贵强”1分,“素”1分,“敬惮”1分,句子通顺2分。)

  (2)高祖去世之后,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入朝),赵王的相国周昌让赵王称病不去。

  (“崩”1分,“使使”1分,“不行”古今1分,句子通顺2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4

  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 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的错误在于,这里的“肃”虽有“恭敬”的意思,但不能译为“的样子”,而只能表示一种态度,应译为“恭敬地(请别人)”。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的内容,答题时应根据语境,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具体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看其同上下文语境是否吻合。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茂先坐与论说 B.若二十年外书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 D.望石再拜而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毕礼而归之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辨析文言虚词的题目,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对各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加以比较。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错误在于,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作为文言文必考的题目,该类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也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答题陷阱。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选项在文本中的区间,然后将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

  【答案】(7分)

  (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解析】

  试题分析: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 “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第(2)句中的 “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典出《庄子?逍遥篇》,可联系作答。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5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②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③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旷日:荒废时日。②致力:致:竭尽(精力)、集中(意志);集中力量从事(某项事业)。③疾:急切从事。

  【译文】

  齐国有个喜欢打猎的人,荒废了许多时日,可什么野兽也没猎到。回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他猎不到野兽的原因,是他的猎狗不好。(他)想要买一只好狗,(可是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有个人对他说:“你应该尽力耕田。”这个打猎的人说:“为什么?”那个人没有回答他。他就自己想到,该不会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获之后就可以买到好狗了吧?于是,他回家后就辛勤耕田。辛勤耕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就(有钱)买到了好狗,于是他每次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仅仅是打猎,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入 (2)家室 (3)宜(4)疾耕

  2.翻译

  (1)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1)回家 (2)妻子孩子(3)应该 (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7

阅读理解及答案05-24

《母爱》阅读理解及答案05-20

阅读理解《屋檐》答案12-27

元祐初山谷与东坡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15

文言文阅读答案11-04

雪夜阅读理解答案05-30

《礼物》阅读理解答案06-26

《形象》阅读理解答案11-2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