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理解及答案

时间:2024-05-24 13:23:2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理解及答案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站着的聪明人车刚停稳,人没下净,他就一步蹿(cuān)上来。这叫捷足先登,为的是抢先占一个空座儿。车厢里人不挤,正好靠窗有一个座位,他几步蹿过去,正-四年级语文-魔方格

阅读理解及答案

  车刚停稳,人没下净,他就一步蹿(cuān)上来。这叫捷足先登,为的是抢先占一个空座儿。

  车厢里人不挤,正好靠窗有一个座位,他几步蹿过去,正要坐,突然怔(zhèng)住了。他发现空座儿的周围站着几个乘客,却没有一人坐下。他不禁纳闷儿,也不敢坐了,狐疑地退到一边。紧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位年轻妇女,她把目光几次扫到那椅面上“该不会是有痰吧?或是椅腿有毛病,一坐就瘫(tān)?别坐!”她暗暗告诫自己,也躲到一边。第三个是个中年汉子,他根本就没过来,只打远处往这边伸了伸脑袋“这椅子可不能坐!谁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没准儿等你刚坐下,车厢里就会哄地一声笑起来。站会儿吧。”

  几个人各想各的心事,却怎么也踏实不下来。座闲着,人却站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不得其解,不由得都把目光转向了售票员,想从那儿获取答案。

  售票员是个年轻的姑娘。她心里正觉得好笑这座儿打前三站就开始空着,上来多少乘客谁也不坐,谁见了谁躲,有意思!几个人把头转过来正好碰上了她那似笑非笑的目光,心里立刻豁(huò)然开朗,明白了大半:瞧那丫头的`目光,还用再问吗?一切明摆着!

  “幸亏没坐,坐下来就出丑了!”他不无得意。

  “我说么,会有便宜等你去捡?”她显得很老练。

  “不坐对了吧!车上那么多人站着,难道他们都那么傻?”

  他们都觉得自己十分聪明,心里不觉甜丝丝的。

  “犯什么病呀?平时老嚷(rāng)嚷上车没座位,今天有座却让它闲着。”售票员不禁为这些“聪明人”糊涂起来。

  啊,社会上正不知有多少这样站着的聪明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纳闷——( ) 获取——( ) 告诫——( ) 得意——( )

  2.投有人去坐那个座位的原因是()。

  A.座位上有痰。

  B.椅腿有毛病,一坐就瘫。

  C.人们都很谦让,留给老人或小孩的。

  D.怕被别人笑话。

  3.下面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该不会是有痰吧?或是椅腿有毛病,一坐就瘫?别坐!()

  (2)车刚停稳,人没下净,他就一步蹿上来。()

  (3)犯什么病呀?平时老嚷嚷上车没座位,今天有座却让它闲着。()

  4.对“一切明摆着”一句应怎样理解?乘客们真的理解售票员的目光了吗?售票员目光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说“售票员不禁为这些‘聪明人’糊涂起来”,售票员为什么“糊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疑惑 获得 规劝 骄傲

  2.D

  3.(1)心理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4.那张椅子肯定有问题。乘客们并不理解售票员的目光。售票员只是觉得好笑,因为这些人不知怎么回事,有空位也不坐。

  5.对车上人的行为感到不理解。

  (意思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站着的聪明人车刚停稳,人没下净,他就一步..”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近义词,反义词,理解句子,描写方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包括:

  (1)划分段落

  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

  d、按照事物的性质;

  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f、按照重点段。

  (2)概括段意

  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找出重点句法。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

  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

  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

  (3)列小标题

  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

  方法有:

  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c、自己概括小标题。

阅读理解及答案2

  品读下文,完成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看不见的

  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起,好好活,好好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痛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住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有想到她已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苦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练习题:

  1、本文以真挚的笔触记叙了作者坎坷命运中一段艰难的岁月,而母亲在作者生命中烙下的印迹是那样深刻而难忘。请品析“母亲”形象,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是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文本意蕴,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末段划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有意的动作。有意挡在作者的视线,不让窗外的衰败的景象触发儿子的伤感情绪,希望他能从痛苦心境中走出。

  (2)艰难的现实处境:自身体弱多病;儿子没有走出痛苦的精神阴影;自身病情不能也不愿让儿子知道。

  2、(1)①寄托对母亲的深沉怀念之情;②表达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意蕴丰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沉的怀念,而且展示了作者对苦难历程的生命感悟。(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及答案3

  说勤

  林家箴

  ①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②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③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A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④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五十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B

  ⑤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12.在作者眼里,“勤”就是 。(2分)

  13.下面两句话是从文章中A、B两处摘出的,现在要补到原文,应怎样?(2分)

  (1)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 )

  (2)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

  1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分论点是 , 。(4分)

  15.文章开头引用的名言,其作用是 。(2分)

  16.把第4段所举的两个事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1) 。

  (2) 。

  17.根据文章论述的观点,请再写出两个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各一个。(6分)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18.联系个人实际,谈谈你对“勤”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2.(2分)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注意:如果没有用原文的话回答,则不得分)

  13.(2分)A、B

  14.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2分)勤出成果。(1分)勤出智慧。(1分)

  15.(2分)引出文章的论点,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论点。

  16.(4分,每个2分)(1)德摩斯梯尼气不馁,心不灰,坚持不懈,终成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2)陈正之不懒不怠,勤学苦练,终成博学之士。

  17.(6分,每个3分)略

  18.(4分)言之有理则可以。

阅读理解及答案4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已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了;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1.下面对文段中心论点把握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B.人若能安贫,虽失意不苦。

  C.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D.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2.文段运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呢?(3分)

  3.第一自然段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3分)

  4.你赞同作者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C

  2.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

  3.比喻论证的方法。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理解及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①“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②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③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④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⑤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11。 文中多处引用古诗,对其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了许多古诗句,使文章内容丰满,富有诗情画意;使语言生动有趣,增强了说明文的文学色彩。

  B.第①段引用了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C.第③段引用了《牡丹亭》“游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说明古代女子长期待在闺中不能领略自然风光。

  D.第⑤段引用了“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点出“屏”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希望。

  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中“诗意”一词,写出了作者对屏风的美好的感觉和印象。

  B.“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中“咏”歌颂赞美之意,表达出了本文作者对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中“点缀”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所起的衬托和装饰的作用。

  D.“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中,“仅仅”表示程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没有真正体现出屏风价值的运用感到遗憾和不满。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

  B.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具体才行。

  C.文中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D.对于屏风,作者从专业工作者的角度,运用了一些专业术语详细介绍了屏风,使读者获得了比较全面的关于屏风的知识。

  答案:

  三、11。C12。B13。D

阅读理解及答案6

  蜘蛛脚与翅膀

  刘心武

  跟老伴从电影院出来,在人行道上缓步前行,议论着观影心得。忽然觉得身后有竹竿点地的声响,一回头,是一位戴墨镜的盲人,立即意识到,不该占住脚下的盲道,让开后,道歉:“对不起,真不好意思!”盲人却并不移动,叫出我的名字来。老伴好吃惊。我倒并不以为稀奇。想必他从电视里听过我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的讲座。一问,果然。于是说:“感谢您听我的讲座,欢迎批评指正啊!”本是一句客气话,没想到他认真地指正起来:“你讲得好,可是,你有的发音不对啊。你说史湘云后来‘再蘸’,其实应该是‘再醮’,那‘醮’字发‘叫’的音啊。奇怪的是,你明明是认得‘醮’字的呀。你前面讲贾府在清虚观打醮,‘醮’这个字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你都正确地发出‘叫’的音啊!寡妇‘再醮’,就是她再次举行了祈福仪式,改嫁的意思啊……”

  万没想到,他跟着讲出这样一番话来:“这世界上,大概只有我知道你为什么出这么个错儿……那一定是,五十多年前,在钱粮胡同宿舍大院里,你总听见我奶奶说‘再蘸’‘再蘸’的。那是俗人错语呀,你到电视上讲,哪能这么随俗错音呀,应该严格按照正规工具书来啊!”说到这儿,他脸微微移向我老伴:“嫂夫人,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我惊喜交集,双手拍向他双肩,大叫:“喜子!是你呀!”

  他用左拳击了我胸膛一下:“苟富贵,毋相忘!你还记得我!”

  老伴问他:“您怎么只听两句,就认出他来了啊?”喜子笑眯眯地说:“他要没上电视,我也未必听出是他。我们半个多世纪没见过了。当然,我一直记得他那时候的语音。那时候我们都没变声呢。”

  我说:“我在明处,你全看见了。可你是怎么过来的?”他说:“我从盲人学校毕业以后,到工艺美术工厂,先当工人,后来当技师,现在当然也退休啦。不夸张地说,我差不多把咱们国家出版的盲文书全读过了。活到老,学到老,咱们这代人,不全有这么个心劲吗?”

  回到家,我给老伴详细讲起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那时候,喜子奶奶常唠叨喜子他妈是“寡妇再蘸”,给好些气受。其实,对他妈最不满的是,他的姐姐、妹妹都正常,他生下来却双眼失明。那时候他常坐在他家门外一张紧靠墙的破藤椅上晒太阳。有一次,我们几个淘气的男孩,就拿粉笔,以他为中心,往黑墙上画出蜘蛛脚,还嘎嘎怪笑。我开头也觉得这恶作剧很过瘾,但是,见到他脸上痛苦的表情久久不散,就有点良心发现,过了一阵,别的朋友散去了,我就过去把那些蜘蛛脚全擦了,另画出了两只大翅膀。说来也怪,我也没告诉他我的修改,喜子却微笑了,那笑脸在艳阳下像一朵盛开的花。

  老伴听了,说:“做人,你要继续发扬善良……”

  (选自20xx年2月18日《今晚报》,有删改)

  1.第一段“盲人却并不移动”一句中,用“移”字好在哪里?

  2.文中“我”把“蜘蛛脚”改画成“翅膀”,喜子微笑了。“翅膀”在此代表 ;“画翅膀”的.行为代表 。

  3.作者明明认得“醮”字,却在念“再醮”的时候念错了。请你对此现象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4.分析文中喜子的形象。

  (1)喜子是一个 的人。

  理由是: 。

  (2)喜子又是一个 的人。

  理由是: 。

  答案:

  1、“移”字准确地写出了盲人行走的特点。

  2、希望或美好等。(2分) 善良等(1分)

  3、答案要点:从环境对人的影响或习惯的养成等角度回答。答“受俗人错语影响”得1分。

  4、形象:勤奋、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坦诚等(每答出一点得1分,共2分) 理由:要紧扣原文作答。(各1分,共2分)

阅读理解及答案7

  我先是被鸟的鸣声吵醒的。

  是个夏日的清晨,大概有几十只小鸟在我窗外的槭树上集合了,除了麻雀的吱喳声之外,还有那种小绿鸟的嘤嘤声。我认得那种声音,年年都会有一两对小绿鸟来我的树上筑巢,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能听到它们那种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鸣声,听了就让我想微笑、想再听。

  屋子里面还留有昨夜的阴暗和幽凉。窗帘很厚,光线不容易透进来,可是,我知道,窗户外面一定有很好的太阳,因为,从鸟的鸣声里,可以听得出它们的雀跃和欢喜。

  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我的窗下。仔细分辨,唱歌的人有的是坐在矮墙上,有的是爬在树上。他们一面唱一面嘻笑,那种只有孩子们才能发出的细嫩的歌声,还有不时因为一种极单纯的快乐才能引起的咕咕格格的笑声,让睡在床上的我听了也不禁微笑起来。

  原来,早起的孩子和早起的小鸟一样,是快乐得非要唱起歌来才行的啊!

  在这些声音里,我也听出了我孩子的声音,对一个母亲来说,自己孩子的声音总是特别突出、特别悦耳的。一早起来不知道有些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那么好笑的,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然后,忽然间传来一声低沉的喝止:

  小声一点,你妈妈还在睡觉。

  那是一种低沉而宽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出去干涉了。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着他给我的关怀。

  在阴暗和幽凉的室内,在我们干净而舒爽的大床上,我一个人伸展着四肢,静静地微笑着。把脸贴近他的枕头,呼吸着我最熟悉的气息,枕头套的布料细而光滑,触到我的脸颊上有一种很舒服的凉意。这是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热烈地爱着的生命和生活。我虽然知道在这世间没有持久不变的.事物,虽然明白时光正在一分一秒地逐渐流失,可是,能够在这一刻,能够在这个夏天的早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幸福,一种几乎可以听到、看到和触摸到的幸福,我恐怕是真要感谢窗外那十几棵的槭树了。

  在房子刚盖好的时候就种下的这些槭树,长得可真是快,七八年前只有手臂样粗细的幼树,现在却个个都是庞然巨物了,跟着四季的变化,把我们这栋原来非常普通的平房也带得漂亮起来。它们实在很漂亮也很尽责,春天时长出好多软软的叶子,绿得逼人,一簇簇的小花开得满树,在月亮底下每一小朵,每一小簇好像都会发亮。夏天时给我们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说要多凉就有多凉。秋来时可以变得很黄很红,几乎所有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摘下一两片。到冬天的时候,满树的叶子都落了,屋子里就会变得出奇的明亮,而那些小绿鸟留下的窝巢就会很醒目地在枝桠之间出现了。孩子们爬上树去拿了下来,当作宝贝一样地献给我,小小的鸟窝编织得又圆又温暖,拿在手上虽然没有一点重量,却能给人一份很扎实的快乐。

  对我来说,我的这一个槭树下的家,和它的小小窝巢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啊!

  这个槭树下的家,就该是我多年来所渴望着的那一个了吧。不过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平房,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不过种了一些常见的花草树木。春去秋来,岁月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变化,而在这些极有规律的变化之中,树越长越高,我的孩子越长越大,我才发现,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极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

  1、“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6分)

  2、一年四季,槭树各有什么特点?请概括。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6分)

  3、作者“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的幸福观。(2分)

  4、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3分)

  二十七、1.鸟鸣声:特别细又特别娇,充满雀跃和欢喜(2分);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细嫩、清脆、圆润(2分);丈夫的说话声;低沉而宽厚(2分)。

  2.春天:槭树的树叶多、绿;槭树的花多而亮。

  夏天:槭树繁茂,形成浓荫。

  秋天:槭树的叶子很黄很红。

  冬天:槭树的叶子都落了,小绿鸟的窝巢在枝丫间出现了。(每点1分,共4分。如语言不够简洁,酌情扣分)

  这一段使用了正面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槭树一年四季的美映衬了槭树下家的温馨和美,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美好情感(2分)。

  3.生活平凡而又充盈;家人相爱而又快乐;物我和谐而又美好。(答对两点即可给2分)(意思相同即可)

  4.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突出了孩子笑声的清脆和圆润。(意思相同即可)(3分)

阅读理解及答案8

  谈治学

  谈家桢

  ①如何治学?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各有千秋。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

  ②首先,知识面要广博。我们有志于攀科学高峰,攻克技术尖端,没有广博的知识怎么行?有的人似乎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他们“【甲】”,知识面狭窄得很。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地改变。因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休戚相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密切。例如,生物学不仅是医学和农学的基础,而且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国际上生物学的一个发展趋向,就是利用生物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来解决人类思维、记忆、感觉、行为等高级物质运动形态问题。因此,我很赞赏外国大学把文科和理科放在一起叫作文理学院的做法。

  ③其次,要勤奋。从事社会科学的人要勤奋。唐代白居易对友人谈起自己的学习经历说:“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总结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一个“勤”字。从事自然科学的.人也同样离不开勤奋。我的老师美国著名实验胚胎学家摩尔根,创立了著名的基因学说,曾荣获诺贝尔奖金。这些成就浸透了他辛劳的汗水。他的家在实验室对面,但是他经常在实验室里忙个不停,甚至连星期天也很少休息。“【乙】。”勤奋中也包含着刻苦,怕苦怕累的人是不能真正做到勤奋的。

  ④再次,学生要有雄心赶上并超过老师。荀子说得好:“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两个生动的比喻说明,学生不仅要学习老师,更要超过老师。老师要允许、欢迎学生超过自己。我自己看到学生的进步就很高兴。我有个学生,叫徐道觉,现在是美国休斯顿得克萨斯大学细胞生物系主任。他发明了细胞冷冻储藏技术,能保存上千年。这件事在国外很受重视,有人曾提名授予他诺贝尔奖金。我认为一个教师如果教出来的学生超不过自己,那就是失败。科学,总是一代胜过一代的。

  当然,⑤“【丙】。”治学方法再好,如果不去实践,那也等于零。黑发不知治学苦,皓首方悔实践迟。让我们努力从现在做起吧!

  (选自《中国文化名人论人生真义》,有删改)

  20.第②段中,“因此”的“此”是指 。(2分)

  21.第③段中,作者是怎样用事实来阐述治学“要勤奋”的观点的?(4分)

  22.根据文意,将下面的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2分)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专业书

  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参考答案及解析:

  20.要点:①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休戚相关(1分)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密切(1分)评分标准:共2分。共2点,每点1分。

  21.示例:作者首先指出“从事社会科学的人要勤奋”(1分),举唐代白居易勤奋学习取得成功的事例加以论证(1分);然后指出“从事自然科学的人也同样离不开勤奋”(1分),举美国科学家摩尔根的成功来自勤奋的事例加以论证(1分)。评分标准:共4分。共4点,每点1分。

  22.【甲】② 【乙】③ 【丙】①评分标准:共2分。错一处,扣1分。

阅读理解及答案9

  城市之门

  查一路

  ①闲散的光阴里,我去过许多城市。有些城市,一进入,就找到了归属感,喜欢它,想住下来,哪怕一住多年;而另一些,置身其间格格不入,一心想着逃离。南方的一位朋友,他在一座城市居住了十几年,还是感觉自己是过客,梦里尽是故乡的山河。

  ②看来,融入一座城,未必是空间的进入,而是意愿的首肯和心灵的融汇。我一直以为,城市有一扇隐秘的门,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朝你轰然开启,置身门外,是挥之不去的流浪与漂泊之感。同时它像一本书,需要寻找到一种阅读的方式,才可以渐入佳境。

  ③今年夏天去北京,天坛公园的古柏,一瞬间将我击中。我触摸它们的时候仿佛在触摸这座城。数百年的成长中。它们积淀下这座城的文化记忆。风缠绕着古柏无言地诉说,这座城的历史,瞬间在我眼前鲜活而生动。我感慨树的生命力,如此旺盛有些树一半死去一半仍然活着,枝繁叶茂,给人内心以深深的震撼。因为它们,这个城市林立高楼与通衢大道,没有遮蔽过去,现代化没有遮蔽人性化,相反赋予了它恒久弥新的特质、个性与魅力。瞬间,我找到了这个城市之门。

  ④去平遥古城的路上,我还在猜想,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浸淫其中,体味到了它营造的悠然古意。一个古字成为理解它的门径,古老的城墙与街坊,人头攒动的庙会,古玩古籍与地方风味特产,乃至蓝天下青黑色的瓦棱,均可见风貌与个性。在这里,由于没有云的遮挡,阳光像金箔一样贴在大地与古建筑的表面,风悠悠地尾随行人在街道徜徉,陶笛声隐隐约约。快节奏的生活被隔离在城墙之外,时光慢了许多。

  ⑤堆砌得越来越高的高楼,拓展得越来越宽的街道,装饰得越来越豪华的火车站与商场,未必是人们的心愿之乡。如果它没有给人的心灵置留下值得怀念与追逐的细节,没有一景一物带有人性体温的温暖与惬意,这样的城市,虽然华丽的光芒让人眩晕,但它的门始终是向人关闭的。甚至,进入它,相反会离它越来越远。

  ⑥有些城市已经在反思中转身了。广州市近日将中山四路原来设计为58米的高楼压低到30米,以守住历史城区范围内新建筑高度不超30米的底线,目的是更好地与周边的骑楼街风采相协调。为此政府果断协调相关部门进行了整改城市建设在痛定思痛中渐渐觉醒。

  ⑦《旧约出埃及记》中,记载先知摩西带领寄居的以色列人出埃及,去寻找心中理想的城市之门,他们预设的标准是这里流淌牛奶与蜜。物质与精神的食粮都不可或缺,城市是人居住的。它的空气中需要流淌一种关怀,一种人生活的习惯,一种适于人的妥帖。或许微不足道,但却能开启人的心灵搭扣。适合人生活的空间和氛围,一旦进入它,即便有些凌乱和噪杂,感受还是鱼在水中。朱光潜先生曾写到对某个城市的印象,他感慨说:那里所有的颜色和气味都是很强烈。这些混乱而又秽浊的景象有如陈年牛酪和臭豆腐乳,在初次接触时自然不免惹起你的嫌恶,但是如果你尝惯了它的滋味,它对于你却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引诱。某种癖好,蕴含对生活趣味的隐喻和指向,可能不雅,却可以形成对某个城市的眷恋。

  ⑧城市的风味和韵致,是人贴近它的理由,忍不住亲近,进而赏玩和怀念。散文家黄裳先生走进成都,觉得是走进晚唐诗句里来了。大概这里的光与影,旋风与落叶,街道与建筑,构成了诱人深入的城市意境。我喜爱家乡的城市安庆,在我的记忆中,那个七八岁的男孩拽着妈妈的衣角,第一次羞怯而紧张地进城,街边草木葳蕤,梧桐树粗大,树叶在头顶片片生光,撑出片片阴凉,树下的大妈拍打着木箱叫卖奶油冰棍,甜蜜冰凉的感觉此后一直在我心头撩拨。远离故乡,一别经年,我想在心中打开这座城时,那一瞬间的甜蜜被我当成了钥匙。

  ⑨打开城市之门,不需要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城市需要适应人,而非人需要适应城市,当城市也这么想的时候,它的大门已经朝着人的'心灵轰然开启,而被它接纳的人,即便旅痕遍天涯,依然对它深情回望。

  (选自20xx年第2期《散文选刊》)

  19.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0.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4分)

  (1)同时它像一本书,需要寻找到一种阅读的方式,才可以渐入佳境。(2分)

  (2)堆砌得越来越高的高楼,拓展得越来越宽的街道,装饰得越来越豪华的火车站与商场,未必是人们的心愿之乡。(2分)

  21.简要说明城市之门的含义及以它为题的作用。(4分)

  22.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什么样的城市更容易得到人们意愿的首肯和心灵的融汇。(6分)

  参考答案:

  19.(4分)从自己和朋友的真切体验写起,采用对比手法,说明与城市亲密相融和格格不入给人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2分)自然亲切,为下文谈城市之门做了铺垫。(2分)

  20.(4分)⑴(2分)运用比喻手法,通过人们熟知的读书经验,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人需要通过恰当的途径,才能逐渐达到融入一座城市的境界。

  ⑵(2分)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强调说明城市如果只注重外在的高大、宽阔、豪华,而缺少人性的温暖与惬意,不一定能成为契合人们心灵需求的地方。

  21.(4分)城市之门指人们在感情或精神上真正融入一座城市的媒介或途径。(1分)现代城市本没有城门,以城市之门为题,运用比喻,容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1分)全文紧紧围绕城市之门叙述、议论,题目有统领全文的作用;(1分)题目具有深刻含义,易于引人深思,便于揭示文章主题。(1分)

  22.(6分)保留积淀着历史、文化记忆的遗存;拥有独特的风味和韵致,保持自己的特色、个性;保持古今建筑风采与格调的协调一致;拥有适合人生活的空间和氛围,兼顾物质和精神,能满足人们的生活趣味;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城市建设主动适应、满足人的需要,彰显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每点1分)

阅读理解及答案10

  【原文展示】

  燕子

  席慕蓉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天好蓝,风好柔,我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春天,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一个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恳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

  我自己心里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阅读训练】

  1.“我”将“乌秋”误认作“燕子”,前面有一句话已作了铺垫,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了解真相后,为什么”我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孤单”?

  3.文中说“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既然是“错误”,为什么又是美丽的?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我初见“燕子”时又惊又喜的心情。

  B.乡间的田野风光,外婆爱唱的歌,孩子的咿呀学语,都起到了烘托“燕子”在我心中的美丽形象的作用。

  C.结尾一句画龙点睛,写出了“我”对“燕子”的挚爱和对了解真相的追悔莫及。

  D.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人们应该正视并且容忍某些错误,因为这些错误也自有它们的价值。

  【参考答案】

  1.“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

  2.因为燕子是我心中多年的精神寄托,一旦明白了真相,就失去了这种精神寄托,自然觉得失落、惆怅。

  3.因为那些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又常常能带给人们非常深沉的安慰。

  4.AB

阅读理解及答案11

  《布鞋》厉彦林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料。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沂蒙山区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阕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阕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阕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七八岁的男孩子夏天还羞怯怯地光着屁股,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就平整结实,自然就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布鞋》阅读题:

  17、文章以为线索,通过对的回忆,表达对之情。(3分)

  18、从3段找出具体表现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的句子。(2分)

  19、品味4段中画线句,说说这句话表现母亲怎样的特点。(2分)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20、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的贴的理解。(3分)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21、如果删去最后一段,文章也不逊色,谈谈文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布鞋》阅读答案:

  17.文章以布鞋线索,通过对母亲为我做布鞋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怀恋之情。

  18.纳出的鞋底就平整结实,自然就耐穿。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

  19.表现了母亲的勤劳、细心、认真、关爱孩子。

  20.形象传神地表现了我对母亲关爱的感激之情,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布鞋。

  21.(应该是逊色,题目打错了吧)点明文章主旨,抒发了母亲的感恩之情,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自己走好人生路的决心,使文章主题进一步升华,如果去掉,就收不到上述效果。

  小编后记:《布鞋》阅读答案,以供同学参考练习和理解,希望同学们多多做练习多多看书!

阅读理解及答案12

  让我看着你/王焕伟

  ○1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2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3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4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5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她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6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7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选自《意林》20xx年第11期,有删改)

  《让我看着你》阅读题目: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6段划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词。(划线句: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加点词为:我想让我)

  3.男孩的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改变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

  5.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两方面即可)

  《让我看着你》阅读答案:

  1.经过: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结果:男孩的母亲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2.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她想说服我同意她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3.受到我的母亲的影响 突出我的母亲的形象

  4.捐献眼角膜

  5.(1)爱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2)坚强: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3)豁达:说起身后事,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 (4)追求完美:母亲唠叨身后事时,惦记还少了一条裙子 (5)善良:不愿我为她耽误工作;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8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让我看着你》阅读答案,希望对于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细细品读细细体味吧!

阅读理解及答案13

  可怕的经验

  有一位母亲盼星星盼月亮只盼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一天,她带着5岁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想了解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

  问明来意后,化学家要求她们随他一起去实验室。他将一瓶黄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面前。孩子好奇地看着它,显得既兴奋又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终于试探性地将手伸向瓶子。这时,他的背后传来了一声急切的断喝,母亲快步走到孩子旁边,孩子吓得赶忙缩回了手。

  化学家哈哈笑了起来,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他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手放入溶液里,笑着说:“其实这不过是一杯染过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个天才。”

  许多父母都容易犯下这个错误,他们总以经验来约束孩子的好奇心,于是孩子们也就习惯于接受现状而不敢探索创造,踏上的只是和父母同样的道路。

  (摘自12月13日《上海家庭报》作者佚名)

  1、文中“可怕的经验”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化学家所说的“成才之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母亲认为这瓶黄色溶液很有可能会是一种有腐蚀性的药水,会伤害到孩子的手指。

  2、示例: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

阅读理解及答案14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u):责骂。⑥胡:为什么。

  【小题1】下列句子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索笔疾书执所书问曰

  B.丞相自若也若听茶声然

  C.汝胡不早问燕山胡骑鸣啾啾

  D.侄罔然而止罔不因势象形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2)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

  【小题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1)这是什么字呢?(2)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小题1】该责怪的是张丞相。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儿问。

  解析【小题1】B中二者都是“好像”的意思。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熟视”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阅读理解及答案15

  读树 那时住在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在每年的书市,来到大庙,挤到熙熙攘攘的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独特的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相异,性格不一,各呈丰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桧、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人。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龄,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大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大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的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

  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作者说树是可以读的,其理由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单概括。

  ① ②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古树和老人“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作者为什么会“生出一丝惆怅”?

  3.怎样理解第五段中“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这句话的含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1.①树和人一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形态各异的树又构成了一个丰富的世界。

  ②用看人的眼光去读树,为这些树增添了几分文化和历史的底蕴,读树如看人,这些树也成为了一幅记录历史的长卷。(意思对即可)

  2.古树和老人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缺少了一种生机和活力。(意思对即可)

  3.眼前的怡人景色来自于老树和新树的互相映衬。老树是对过去光辉历史的记录,而新树是代表了成长中的可以憧憬的未来。只有更努力地去开拓新的未来,这个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有底蕴又有活力的世界。(意思对即可)

  4.读树就是阅读人生,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是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

【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阅读理解《屋檐》答案12-27

《母爱》阅读理解及答案05-20

《礼物》阅读理解答案06-26

《形象》阅读理解答案11-21

正能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09-24

雨中的男孩阅读理解题答案09-28

“父亲的节日”阅读理解答案10-11

《天窗》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10-12

购买上帝的男孩阅读理解答案09-2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