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战国策》阅读答案

《战国策》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21 10:05:2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战国策》阅读答案[共15篇]

  在各个领域,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战国策》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战国策》阅读答案[共15篇]

《战国策》阅读答案1

  战国策 齐策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②。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③垄④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⑤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注释】①颜斶(ch):齐国的隐士。②趋士:指礼贤下士。)

  ③柳下季:即柳下惠,春秋时鲁国贤人。④垄:坟墓。⑤尊遂:尊贵显达。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 去:离开

  B.寡人自取病耳 病:羞辱

  C.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 游:交往

  D.清净贞正以自虞 虞:同娱,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推选则禄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则再拜而辞去也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C.①君子焉可侮哉 ②置杯焉则胶

  D.①夫玉生于山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颜斶不畏权贵、洁身自爱的一组是

  ①斶亦曰:王前!

  ②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③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④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⑤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⑥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召见颜斶,颜斶却让齐宣王到他跟前,让齐宣王很不高兴。

  B.颜斶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证明了士贵耳,王者不贵的观点。

  C.齐宣王要颜斶拜他为师,并许诺给以优厚的待遇,但颜斶还是告辞离开了。

  D.本文通过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参考答案:

  9.A(离,距离)

  10.B(A项,则,①连词,就;②连词,却。B项,而,①②均为连词,表承接。C项,焉,①疑问代词,怎么;②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D项,于,①介词,从,在;②介词,到。)

  11.D(主要通过颜斶的'行为、看法以及他对回归乡野、知足常乐的人生向往来表现的。)

  12.C(应该是齐宣王要拜颜斶为师。)

  附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对他说:颜斶你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您上前来。齐宣王听了不高兴。左右的侍臣都责备颜斶说: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斶,只是区区一介臣民,大王唤你上前,你也唤大王上前,你怎么可以这样呢?颜斶说:如果我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

  齐宣王恼怒,变了脸色说: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士人尊贵,而君王不尊贵!齐王问:这话怎么讲?答道: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以千金。由此看来,活国君的头颅,比不上死贤士的坟墓。

  宣王说:可叹呀!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我这是自取其辱呀!希望先生能收我为弟子。如果先生与我相从交往,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

  颜斶要求告辞回家,对宣王说:美玉产于深山,一经琢磨则破坏天然本色,不是美玉不再宝贵,只是失去了它本真的完美。士大夫生于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而是说他们的形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乡下,晚一点进食,即使再差的饭菜也一如吃肉一样津津有味;缓行慢步,完全可以当作坐车;无过无伐,足以自贵;清静无为,自得其乐。请大王准许我回乡,让我安步返回家乡。于是,再拜而去。

  君子说: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人了,返朴归真,那么终身不会受到羞辱。

《战国策》阅读答案2

  (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②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③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shuì)④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jī)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纴:织布机。②发:打开。③简练:挑选。④说:游说,劝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安有说人主(2)是皆秦之罪也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请概括宋濂和苏秦在学习方面的共同点。(2分)

  参考答案

  1.(2分)(1)安:怎么(2)是:这

  2.(2分)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2分)有毅力、有恒心,刻苦勤奋,学有所成。(答对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苏秦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翻出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挑选精要内容反复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让自己取得尊贵的卿相之位的事情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战国策》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且:将要。苏代;人名。惠王:指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拑:通“钳”,夹住。禽:通“擒”,捉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意思。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今日不雨( )

  (3)王之蔽甚矣( )

  (4)故愿王熟计之也( )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理解。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是设喻讽谏国君,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先以_________设喻,再拿齐威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最后得出“___________”的结论。乙文中的苏代讽谏赵惠王时,也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即_______________。两文中的国君都接受了臣子的规劝,一个“_______”字就是明证。

  4、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指出,指责;(2)下雨;(3)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4)仔细

  2、(1)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2)两只动物不肯互相放弃,一个渔夫就将它们一起捉住了。

  3、自己(被妻妾客人蒙蔽);王之蔽甚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善

  4、邹忌是为了让齐威王接受群臣吏民的劝谏;苏代为了让燕惠王停止讨伐赵国。

  (意思对即可)

《战国策》阅读答案4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曰:“猿狝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③不如狐狸。曹沫④奋三尽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⑤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而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注释】 ①舍人 ②鲁连:姓鲁名仲连,也称鲁连。齐人,游侠义士。 ③ 骐骥:千里马。 ④曹沫:鲁庄公时的武士。⑤铫鎒:农具

  小题1: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不若鱼鳖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故物舍其所长食之不能尽其材

  C.而来害相报者时时而间进

  D.乃弗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2:翻译句子。(2分)

  曹沫奋三尽之剑,一军不能当。

  小题3:说说本文蕴含了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曹沫举起三尺长剑,全军(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

  小题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完全否定这个人。

  小题1:B中“其’是代词,代物。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关键词“奋“”一军“的理解。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说法不要求统一。

《战国策》阅读答案5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朝服衣冠: ②孰视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 ④期年之后: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

  【小题3】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1刍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

  答:

  答案

  【小题1】①朝服衣冠:穿戴 ②孰视之: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④期年之后:一年

  【小题2】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小题3】(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小题4】(4分)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战国策》阅读答案6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注:《崇文总目》,书目总集。北宋景佑年间,由翰林院士王尧臣等人编纂而成。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同“缺”,空缺

  B.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暗中,悄悄地

  C. 固将明其说于天下 坚决

  D. 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舍弃,废弃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疑其不可考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 亦将因其所遇之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C.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 所以游目骋怀

  D.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吾其还也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传至宋代,已有缺失。曾巩予以修补校订,用“正其谬误”“疑其不可考者”,概述了自己校勘所持的原则,语言十分简洁。

  B. 刘向认为:战国策士们是考虑在当时的形势下,国君所能够做的,不能不用谋诈。作者对此大不以为然,特在序文中予以驳斥。他指出刘向的错误是在于他“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

  C. 孔子孟子在“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的背景下,能够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并且认为先王的治国之道不能改变。作者对此是赞赏的,但对孔孟二人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又颇不以为然。

  D. 作者列举了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 “亡其身”“灭其国”的历史事实,发出“其为世之大祸明矣”的感慨,使人看到谋诈的危害。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二子者守此,岂好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答案】14. B 15. C 16. C

  17.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18. (1)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难道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言论主张吗?只是能够做到不苟且罢了。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且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2)而任用他们的诸侯和秦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到灭亡。游说之士的那套办法,是社会的大灾祸,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但世俗之人对它还没有觉悟过来。

  参考译文: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一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缺失了。我走访了士大夫家,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并且修正了其中的错误,对不可考据的文章发起了疑问,这样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叙曰: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的祖先,明确了教化,修整了法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到后来,谋划欺诈的作用,仁义的道路阻塞了,所以出现了大乱,这个说法是很正确的。到后来说此书是由于战国的谋士,审度当时的君王能办到的,不得不这样;就可以称为被流俗所迷惑,而不执着自己的学说了。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二帝三王的统治,他们的变化固然很大,他们的方法自然不一样,但是他们治理天下的愿望,处理事务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的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所以孔孟捍卫这个,那里是喜欢发表不同的.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的附和,取悦他人罢了。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信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不懂得王道可信,却乐于说其易合。其用心措意苟且为权时之计,不作长久打算。因而讨论欺诈的好处,而对弊端避讳不谈;强调战争的好处而不谈论其中的忧患。一个接一个得听言行事者,并非没有益处但比不上带来的害处;得到的比不上失去的。像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样的谋士,因此而丧生,而诸侯和秦国因为施行了他们的政策而遭遇灭国之灾。多么明显,这是世界的一大祸害呀。但是俗世仍然没有醒悟过来。只有遵循先王正确的法度,积极适应时代,做出改变,虽然法度不同,但是检查不出瑕疵,实行起来也没有弊端。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有人问:“战国游士之说会损害正道,应该弃绝,那么这本书不销毁,也是可以的吗?”回答说:“德才兼备之人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呢?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和墨子的理论,但都是批判的话语。就这本书而言,上承《春秋》,下达秦汉之间,二百四五十年之间的行事都记载在上面,万万不可以废除。”

  这本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八篇,现在还有十篇。

《战国策》阅读答案7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12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4分)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易:( )

  岂直五百里哉 直:( ) 长跪而谢之 谢:( )

  小题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小题3: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小题4: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加重语气的助词(可译为恐怕、大概、一定要)交换只(仅仅)道歉

  小题2:“ (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 (2)胸怀愤怒尚未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预示吉凶的征兆。

  小题3: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小题4: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小题1:

  试题分析: 注意“其”的多种用法和“直”“谢”的古今含义的不同,不可望字生义。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两个“使”意思是不同的,注意区别;第二句“休祲”两字词要解释清楚。

  小题3:

  试题分析:“表达作用”,不是问说了什么,不能翻译句子作答,是指唐雎如此说的用意,根据文章情节理解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潜台词”,即文字之外藏于说者心里的含义,唐雎用的是反问句,可从唐雎的心理活动去理解分析。

《战国策》阅读答案8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日:“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令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日:“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①。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注】①乐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

  弃:离弃,这里指“离世”

  B.故假节于魏王

  假:假装

  C.堕先王之名者

  堕:毁坏

  D.臣虽不佞

  佞:有才能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

  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B.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

  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C.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

  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D.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

  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毅在燕昭王时期得以重用,率兵伐齐,先后占其七十余城。惠王即位后,使用了齐人的反间计,派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逃到了赵国,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

  B.燕惠王在齐攻燕后,感到了后悔,但这一悔恨,不是由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是害怕乐毅助赵攻燕,于是燕王遣人责备乐毅。

  C.乐毅在回信中阐明圣贤之君应选贤任能,赏功罚过,对燕昭王任人的才德,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时也表明自身受燕昭王封赏当之无愧。

  D.乐毅在回信中没有直接地批驳燕惠王,而是从剖白自己心迹方面人手,不卑不亢,情辞恳切,最后写自己以古之君子为榜样,表白自身的高尚情操,同时劝燕惠王不要继续听信谗言,对自己抱有疑惧之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5分)

  译文:

  (2)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5分)

  译文:

  4.B5.C6.A

  7.(1)先王过高抬举我,从宾客中将我选拔出来,安排的职位在群臣之上,不与宗族长辈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大意3分,“擢”“谋”每点1分)

  (2)我担心您手下的人只听信身边人们的话,而不明察被您疏远的人的行为,所以我冒昧地写信答复您,希望 您仔细想想吧!(大意3分,“疏远”“报”每点1分)

《战国策》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kui)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同“屈”)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通“默”,沉默,停止说话),则什已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通“吼”)籍叱咄,则徒隶之入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日:“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日:“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日:‘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眄视指使 眄:斜视。 B.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舍弃,扔掉

  C.燕王吊死问生 吊:安慰,慰问。 D.燕兵独追北北:溃败的军队。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燕昭王真诚对待并重用人才的一组是(3分)

  ①卑身厚币 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

  ③而朝其门下 ④昭王为隗筑宫殿而师之

  ⑤与百姓同甘共苦 ⑥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趁着燕国的危乱攻破了燕国,燕昭王明白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即位后就礼贤下士,拜郭隗为师并向他请教,以图报齐国破燕之仇。

  B.郭隗采用排比与层递的手法劝说燕昭王招致人才并施行王道,使自己的说辞气势充沛、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郭隗讲述养兽官为国君百金买马首的故事,意在阐明求士要从身边做起并不惜重金示人以诚的道理。《燕昭王求士》阅读答案及翻译

  D.燕昭王吸引了大批人才争先恐后地来到燕国,燕昭王还与百姓同甘共苦,致使国富兵强。燕昭王二十八年时以乐毅为上将军的燕军直打到齐都临淄并最终报仇雪耻。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参考答案::

  4.C(吊:吊祭,悼念。)

  5.D(②主语不是燕昭王。③是郭隗的劝说。⑤是与百姓的关系。)

  6.A(”拜郭隗为师并向他请教”不对,应为“向郭隗请教并拜他为师”)

  7.(12分)

  (1)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人听说大王拜访那些贤能的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诚”、“ 朝”、“ 趋”)

  (2)如果大王确实想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比我贤明的人呢?(“今”、“致”“且”、和被动的“见事”各1分。)(3)略

  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分析:洞霄宫乃旅游胜地,被誉为羽化成仙之佳境,素为隐逸者所爱。此诗写景抒情明净美丽而轻 盈活泼:第一联由山之大引出思之无垠;第二联写碧涧红叶,青林白云,有流水有飞鸟,写出秋容之鲜艳动感,毫无枯淡之色;第三联对仗工整,写景明净简淡;尾联遐思悠悠,意境优美,空山寂静,谁能享受夜雨芭蕉的情韵呢?一切皆在不言中。

《战国策》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战国策》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胃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受地于先王:这样

  B.秦王不悦:高兴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者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2.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以君为长者 武陵人捕鱼为业

  C.轻寡人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休祲降于天 相与步于中庭

  3.下面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郁分。

  B.第③段中的人物对话写出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C.第④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

  D.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诸葛亮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能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A

  4.(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意对即可)

《战国策》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盂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盂尝君曰:“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铸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⑤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⑥之道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门客。②错:同“措”,放弃。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鎒(yáo nu ):农具。⑤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君。⑥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农夫居垅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尧亦有所不及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谓之不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若鱼鳖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故物舍其所长 食之不能尽其材

  C.而来害相报者 时时而间进

  D.乃弗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选出与文章蕴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项(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参考答案:

  1.(1)放下

  (2)处在;处于

  (3)比得上;赶得上

  (4)说;认为

  2.B

  3.曹沫举起三尺长剑,全军(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

  4.B

《战国策》阅读答案12

  靖郭君①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②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②昭阳:楚国令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B.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C.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D.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郭君善齐貌辨”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B.“威王薨”中的“薨”字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的“崩殂”互换,不影响表达。

  C.“且先王之庙在薛”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庙”字含义相同。

  D.“动于颜色”与“颜色憔悴”(《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颜色”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貌辨虽然有缺点,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

  B.齐貌辨面对齐宣王的讥讽,从容不迫,讲述了靖郭君的两件往事,便打动了齐宣王。

  C.靖郭君不惜门客们不满而离去,甚至不听儿子孟尝君的劝告,对齐貌辨优待有加。

  D.靖郭君审时度势,从薛地回到都城后,韬光养晦,谢绝了齐宣王请他任国相的好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

  (2)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

  14.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有何用意?(3分)

  答

  10.C

  11.B 【薨,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亡/崩(崩殂);帝王死亡。】

  12.D 【原文有“不得已而受”的表述】

  13.【(1)太子的面相看起来不仁义,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得分点:“相”,面相;“不若”,不如;“更”,改;句意。(4分)

  (2)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他也不会停止自己的行动。得分点:“知”,了解;“非”,非议;“沮”,停止;句意。(4分)】

  14.【①表明自己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兄弟。②表明自己将保卫国家土地。③以此来打动齐宣王。(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

  【参考译文】

  靖郭君与门客齐貌辨交好。齐貌辨为人有不少毛病,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为此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没有听从,士尉告辞离开了。孟尝君也私下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非常生气地说:“即使赶走你们这些人,毁掉我整个家业,如果能让齐貌辨满意,我会毫不推辞地去做。”于是靖郭君让齐貌辨住上等的客舍,派长子去给他驾车,早晚给他进献美食。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齐宣王即位。靖郭君与齐宣王不合,离开都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和齐貌辨一起居住在薛地。没过多久,齐貌辨辞别靖郭君,请求回都城去拜见齐宣王。靖郭君说:“君王非常讨厌我,你前去拜见他,必定会被处死。”齐貌辨说:“我根本就不想活,请一定允许我去。”靖郭君无法阻止他。齐貌辨到达齐国都城,齐宣王听说后,满腹怒气地等着他。齐貌辨拜见齐宣王,齐宣王说:“你是靖郭君言听计从且宠爱的人吧!”齐貌辨回答说:“靖郭君宠爱我,却没有言听计从。当君王正做太子时,我对靖郭君说:‘太子的面相看起来不仁义,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靖郭君哭着对我说:‘不可以,我不忍心这样做。’靖郭君如果听我的话去做,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祸患。这是第一件事。靖郭君到了薛地,楚国令尹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对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虽然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怎么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啊!’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变了脸色,说:“靖郭君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遵命。”靖郭君穿戴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帽子,佩戴齐威王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推辞,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靖郭君辞职没有被允许,三天以后齐宣王才答应了他的要求。在当时,靖郭君可以说是有知人之明。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他也不会停止自己的行为。这也就是齐貌辨置生死于度外、乐于解除忧患、急于救人危难的原因。

《战国策》阅读答案13

  文言文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魏为与①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③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④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⑤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⑥,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注释】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长跪而谢之 (道歉) B.天下缟素(穿丧服)

  C.魏来求救数矣 (多次) D.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相约)

  2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秦灭韩亡魏 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

  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C.先生坐,何至于此 大王之救不至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27、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1分)

  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2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

  29、【甲】【乙】两文里,唐睢都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不同之处在于甲文靠 让秦王屈服,乙文凭 让秦王信服。(2分)

  30、《战国策》善记言,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2分)

  【甲】

  【乙】

  答案解析:

  25.D 26.C 27. 魏使人求救于秦| 盖冠相望| 秦救不出

  28.(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就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魏国,反增强了与秦国敌对的齐、楚两国啊。

  29.武力,;利益(道理)

  30.(甲)秦王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后果对唐睢进行战争恫吓,逼迫他答应自己的条件。

  (乙)秦王表面上很尊敬唐睢,但真实的想法却是:你们已经来过多次了,我还是不会出兵的,你就别再费口舌了。

《战国策》阅读答案14

  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战国策》中曾记载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开展足球运动的情况。当时足球被称为“鞠”。鞠用皮革做外壳,中间塞满鬃毛之类的东西。西汉时,刘邦曾在宫廷内修建“鞠城”,专供比赛使用。汉武帝还在军队中推广足球运动,使足球运动兼有强健士兵体魄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作用。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记载(zǎi zài)临淄(liú zī)鬃毛(cóng zōng)

  塞满(sāi sè)曾在(céng zēng)鞠城(jū jú)

  2.足球最早起源于[ ]

  A.巴西

  B.美国

  C.中国

  3.20xx多年前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开展足球运动的情况记载在[ ]

  A.《孟子》

  B.《庄子》

  C.《战国策》

  4.西汉时,汉武帝在军队中推广足球运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l.zǎi zī zōng sāi céng jū

  2.C

  3.C

  4.有强健士兵体魄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战国策》阅读答案15

  【古文阅读】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有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8.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划两处。(2分)

  夫 市 之 无 虎 明 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谓魏王曰 ②愿王察之

  ③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④而谗言先至

  10.下列句中的.加点的于字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中于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11. 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①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②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2.成语三人成虎就源自本篇,请根据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8.夫/市之无虎/明矣

  9. ①对 说 ②明察 ③超过 ④到

  10.C

  11. ①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它吗?(言市信乎各0.5分)

  ②后来太子结束了作人质,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罢质果见各0.5分)

  12. 谣言被多人传播后,极有可能变成一种可怕的力量。(意对即可)

【《战国策》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战国策》阅读答案05-20

秋叶阅读答案《秋叶》阅读答案04-02

打电话阅读答案 打电话的阅读答案04-02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 被遗忘的芍药阅读答案04-02

《整容》阅读答案10-15

《论语》阅读答案09-29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07-28

《孟子》的阅读答案11-09

论语阅读答案11-0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