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阅读答案 篇1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1、你知道下列加粗词的含义吗?请解释。
(1)录毕,走送之( )
(2)色愈恭,礼愈至(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腰白玉之环( )
2、你理解下面文言语句的意思吗?请翻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跑,赶快去。(2)周到。(3)被,通“披”,穿着。(4)腰挂。腰,名词作动词。
2、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
3、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4、把我的学习生活与其他学生的学习生活作比较,突出我的好学与不爱攀比。
5、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效仿。
《生》阅读答案 篇2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则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他十七岁丧母,独自一人承担起教育两个兄弟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即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朱丽埃塔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别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的瞩目,但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的`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1.画去加粗字的错误读音。
窘迫(jiǒng? jūn) 酗酒(xiōng? xù) 叩响(ku? kōu) 似乎(sì? shì)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富裕——( ) 漂亮——( ) 增长——( ) 幸福——( )
3.辨析组词。
幻( )虚( )瞩( )折( )
幼( )虑( )嘱( )拆( )
4.贝多芬在最悲惨的时期经历了哪些痛苦与磨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你觉得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画去:jūn xiōng kōu shì
2.贫寒 丑陋 衰退 悲惨
3.幻想 幼儿 谦虚 考虑 瞩目 叮嘱 打折 拆除
4.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
5.点拨:可从贝多芬对梦想的执著追求和面对困难不屈服的精神两方面谈一谈。
(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生》阅读答案 篇3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小题1:、以上选文由 朝著名学者写给其学生,用以勉励。(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书非借不能读也
小题3:、判断下列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文中天子、富贵人、其他人及作者本人的'事例都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 )
(2)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要目的:劝勉黄生专心读书;督促黄生尽快还书。( )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清 袁枚
小题1:(2分)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注意:翻译中要体现双重否定)
小题1:(4分,每小题2分)(1)√(2)×
略
《生》阅读答案 篇4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土寇:土匪。③角:战斗。④洫(xù):沟渠。⑤甫:刚。
1.[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____________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__
(2)走送之:____________
(3)自谓可将兵十万:____________
(4)会有土寇: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恒独步庭阶,日:“古人岂欺我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抄书治水失败
2.(1)特别爱好(喜欢、爱好)
(2)跑
(3)率领(带领)
(4)适逢,正赶上
3.(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2)(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
4.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生》阅读答案 篇5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 ! 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
A.无从致书以观 ∥ 言行一致 B.或遇其叱咄∥ 不可或缺
C.未尝稍降辞色 ∥ 不辞辛苦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患得患失
12.下列与“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以丛草为林,以虫 !蚁为兽 B.策之不以其道
C.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篇赠序,作者以自己艰苦求学的'切身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B.文段先叙无书之苦,继而写借书之难,最后极言求师之艰。
C.“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这个细节仅突出天气的寒冷。
D.“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中的“立侍”“俯”“倾”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虔诚和恭敬的求师态度。
第Ⅱ卷(94分)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译文:
14.(1)(2分)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大意1分,关键词 “走”“逾”1分)
(2)(2分)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大意1分,关键词 “加冠”“益”1分)
《生》阅读答案 篇6
深冬,厚雪,无风。
炊烟袅袅地飘,弥散在粉红的朝霞里,亦如《诗经》里飘出的那一缕缕情思。
踏雪而行的人们,穿着厚重而温暖,心态安然。呼着热气,小心慢行,怕踩疼了雪。
老爷爷推着自行车,也慢慢地走,是怕摔疼了小孙女。穿红羽绒服的孙女,坐在车后座上,红线帽捂得她只露着双亮亮的眼睛,却举着戴了厚而俏皮白兔手套的手,边拍边喊:“大雪!白雪!白雪!大雪……”双脚还踢着车子,震得枝头的雪团儿,闪着凛凛的光泽,无声地纷落。喜鹊也从枝头“呀”地一声打着弧线飞走了。
昨天化了一部分又被冻了一宿的雪地,格外打滑。爷爷握紧有点抖动的车把手,脚下迈得更仔细,不敢回头,嘴里轻呵着:“坐好,坐好!别摔了。手套戴好,别冻着。冻坏了可怎么上学哟。”
“爷爷,我戴着呢。你怎么忘戴了呢?冻坏了可怎么送我上学哟!”女孩学着爷爷的腔调,稍稍安静了下来。
“我不冷。爷爷抗冻,不用手套。”
“冻得疼吗,爷爷?”
“不疼。你坐好!戴好手套啊……”
女孩的红,爷爷的灰蓝,慢慢消失在白皑皑的雪里……
校门口的女孩,举起手,用毛茸茸的小兔子和爷爷说,拜拜。爷爷疼爱地注视着,久久没有离去。
女孩,你可知道,这疼将温暖你一生。
因为,这温暖,一直在我心里。
也是儿时,也是隆冬早晨的雪地里。只是那时,没有小手套捂住我的小小手。脚下穿的,是那个年代里最享受不过的黄帮鞋。这鞋伴我走过了春秋——夏天是要打赤脚的,现在又踏在冬天的坚冰利雪上。要快跑啊,到爷爷家的热炕头上。不然鞋都冻透了,脚能不疼吗?手已经是猫咬了。
一冬里的白天,爷爷家的炕头上,总是捂着一床小被子,等待着哪个冒了风雪扑进来的孩子,好伸进手脚去取暖。我家的热炕头儿,白天是不太热的.,冬天也是忙在队上的爸妈,舍不得也没时间让那炕头儿像个热炕头儿。
于是吃过早饭,奔往爷爷家。在奶奶打理灶底的忙碌中,在爷爷笑眯眯的目光中,我如一条敏捷的鱼儿,倏地爬上炕头儿。脚丫子捂在被底下,冰冷的小手儿捂在爷爷满握的手心里,如雪凉的小脸儿贴在爷爷温暖的脸颊上。我暖了,爷爷却疼了:
“噢,凉死我了,你这小淘气……”
我傻傻地笑着,知道呵呵笑着的爷爷,心疼着我呢。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爷爷的笑依然清晰,我的一双早已长大了的手,却抓握不到爷爷那粗糙的双手,只留下满握的温暖,是爷爷曾经给我的疼。
女儿,远在异地的南方求学。瑞雪纷披北国时,南方的枝头上,依然有繁的花,硕的果。女儿想家了,想家乡的雪。电话里,偏要找姥爷,问的是雪,撒的是娇。接电话的父亲,笑语盈盈,说的都是孩子话。我知道,一份可以穿越时空的疼和历久弥新的爱,已跨过千里,飞临女儿的身边。
一句念,一握手,那一刻,那份疼,要温暖,你一生。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三个片段整合起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按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在奶奶打理灶底的忙碌中,在爷爷笑眯眯的目光中,我如一条敏捷的鱼儿,倏地爬上炕头儿。(从手法的角度)
(2)深冬,厚雪,无风。(从句式特点的角度)
4、本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以爷爷辈的老人对孙子、孙女儿辈的疼爱为线索。
2、景色描写。写出了阳光照耀下雪景的美丽,衬托出孩子的调皮可爱。
3、(1)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爬上炕头的速度之快,表现“我”对温暖的渴求。(2)运用短句,凝练地交代了环境特点,表意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4、抒情。照应题目,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表现爷爷辈对孙子辈的无私的疼爱之情。
《生》阅读答案 篇7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忻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⑶腰白玉之环 腰: ⑷媵人持汤沃灌 汤: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2.第①段中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2分)
13.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2分)
14.阅读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3分)
【答案】
10.⑴于:向。⑵被:通“披”。⑶腰:腰佩。⑷汤:热水。
11.译文: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12.幼时借书抄录,成年远行求师。
13.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1分),凸显我的'志趣所在(2分)。
14.开放题,只要学生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得到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的。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示例二: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云南省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
《生》阅读答案 篇8
看你一眼,心生种子
孙道荣
(1)一位朋友,阳台上种满了花草。
(2)朋友的家我没有去过,但那些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我都见过。每天,她都会在朋友圈发一张或一组它们的图片。一朵花打苞了,一颗草籽发芽了,一只蝴蝶飞来了……她都会及时发布,更新。她的朋友圈,就是一处生机盎然的小花园。
(3)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点赞,点评。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一位朋友的点评:每天在你的朋友圈,看一眼你的阳台,看一眼那些美丽的花花草草,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4)看你一眼,心里便种下一颗种子。多美的经历,多美的感受,多美的种子。
(5)生活中从不缺乏美,我们看到了,即使什么也没说,即使我们没有文学家的优美辞藻来赞美它,有什么关系?一颗美美的种子,已经种进了我们的心里--
(6)难得早起,看到草叶上的一滴晨露,它就是一粒种子;
(7)在大街上行走,看到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手里拿着张纸片,走了很远的路,最后,将它投进了路边的垃圾桶里,它就是一粒种子;
(8)斑马线前,有人欲横穿马路,一辆车停下来了,又一辆车停下来了,它就是一粒种子;
(9)前面一位年轻的妈妈,怀抱着孩子,孩子伏在妈妈的肩头,向后张望,我与孩子的眼神撞在了一起,孩子忽然咧嘴冲我笑了笑,它就是一粒种子;
(10)走在我前面的人,推开旋转门,待我也走进去了,才松开手,它就是一粒种子;
(11)抬头看见蓝天,白云,它就是一粒种子;
……
(12)如果稍稍留意,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一刻。你看见了它,你经历了,你融在其中了,你切身感受到了,那么,你的心里,就会种下一粒种子。
(13)没错,生活从不是风花雪月,有很多不如意,甚至悲伤和灾难。艰辛的生活,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挣扎和苦难,视而不见与粉饰太平,都是对生活,也是对自己的不敬和背叛。我们赞美生活,并非因为它总是美好的,艰难、忧伤、痛苦,总是如影相随。我要说的是,纵使人生再艰难,纵使我们的心千疮百孔,也别忘了,空气中还有飞翔的蒲公英,生活中总有那温暖的一刻,它就是一粒希望的种子。
(14)打开心扉,那粒种子就会飞进来。
(15)心里有种子了,心才会像一块土地一样,不会荒芜。
(16)一粒种子,未必能发芽;一粒种子,也未必能成为一片姹紫嫣红的花园。没关系,这个世界从不乏这样的种子,总有一粒种子,它飞进了你的心田,并在你最柔软的`部分,扎根,发芽,成长。心中这样的种子多起来了,希望和信心,就会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17)永远不要小觑了一粒种子的力量,它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就算它被埋在了我们心底,也定然能在某个春天,挣脱一切桎梏,冒出动人心魄的嫩芽。
(18)如果你在庸常的生活中,遇到了怦然心动的一刻,那是一粒种子,不要拒绝它。
(19)如果我看你一眼,心生温暖,亦请不要拒绝,因为,你也是这样一粒种子。
(选自《新民晚报》)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中“种子”的含义。
2、精读第(5)-(11)段,并在第(11)段后的横线处补写一句。
3、品读第(17)段中的划线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批注。
永远不要小觑了一粒种子的力量,它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就算它被埋在了我们心底,也定然能在某个春天,挣脱一切桎梏,冒出动人心魄的嫩芽。
我的批注:
4、读完全文,你明白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了吗?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
答案
1、“种子”指的是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
2、示例:给街头乞讨的人一元钱,它就是一粒种子。
3、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必定能带给人希望和信心,使我们的生命获得升华。
4、意图:生活中充满了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我们要积极感受和传递,乐观对待生活;这些美好能带给我们希望,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理由:本文以种子比喻生活中给人以美好、希望、信心的人和事,以“生活中有太多这祥的一刻”“那是一粒种子,不要拒绝它”启示读者积极感受和传递这些美好,乐观对待生活。以种子“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为喻,告诉读者这些美好能带给我们希望,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生》阅读答案 篇9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录毕,走送之( )
⑵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⑶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
⑷右备容臭( )
2.给句子中加粗字注音。
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⑵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然若神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和成年后求师这两方面的艰难。请简要回答文末“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走:跑。②俟:等待。③汤:热水。④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箧(qiè) 烨(yè)
3.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4.表现在三方面:
⑴幼时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
⑵加冠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
⑶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生活)
5.优越学习条件:“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原因: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7.言之有即可。
《生》阅读答案 篇10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及《师说》选段,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①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②知其③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 ①道:学问,道理。 ②庸:岂,难道。 ③其:大概。
(节选自韩愈《师说》)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无从致书以观 (2)礼愈至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吾从而师之
小题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古之学者/必有师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小题4:甲文中作者选择“德隆望尊”的“先达”和“硕师”为师,乙文中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关于“择师之道”,两位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请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历简要说说你对“择师之道”的看法。(4分)参考答案:
小题1:(1)致:得到 (2)至:周到 (3)受:通“授”,传授 (4)师:学习,把…当成老师
小题1:C
小题1:(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2)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小题1:要点与评分:能结合文段内容及学习经历表述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有据,表达通顺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C最正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生》阅读答案 篇11
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曰:“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时乏国用,言利者争献富国计。尧俞奏曰:“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
英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皇太后与英宗同听政,英宗有疾,既平,尧俞上书皇太后,请还政。久之,闻内侍任守忠有谗间语,尧俞谏皇太后曰:“外间物论纷惑,两宫之情未通。臣谓天下之可信者,无大于以天下与人,亦无大于受天下以公,况皇帝以明睿之资,贯通古今,而受人之天下乎?如诛窜谗人,则慈孝之声并隆矣。”于是皇太后还政,逐守忠。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
哲宗立,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六年,卒,年六十八。哲宗与太皇太后哭临之,太皇太后语辅臣曰:“傅侍郎清直一节,终始不变,金玉君子也。方倚以相,遽至是乎!”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献简。
(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B.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C.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D.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尧俞性格沉静,潜心向学。他十岁便能写文章,未冠时即登第,但却仍能闭门读书,不事游冶,受到石介赞叹。
B.傅尧俞尽职尽责。衮国公主与驸马不和,仁宗皇帝袒护公主,将驸马调到外地任职,时任监察御史的傅尧俞上疏指出这种做法不合礼制。
C.傅尧俞正直敢言。皇太后听信身边奸邪小人的`谗言,迟迟不将政事还给英宗。傅尧俞上疏请求皇太后以天下和公心为重,还政给英宗,并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
D.傅尧俞公正无私。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并许以高官厚位,傅尧俞不为所动,并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5分)
⑵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5分)
【《生》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狡生梦金阅读答案05-27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08-04
秋叶阅读答案《秋叶》阅读答案04-02
《黄生借书说节选》阅读答案05-25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06-19
等阅读及答案05-29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05-12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15篇08-04
打电话阅读答案 打电话的阅读答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