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闲居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闲居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闲居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8分)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
卢挚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①,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②。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注】①那答:那块,那边。②欠欠答答:疯疯癫癫,痴痴呆呆。
1.这首曲子是从哪两个方面表现“闲居”生活的?(4分)
2.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曲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写闲居所见的村野美景,从信步闲游写起,写出了主人公流连山水的悠闲兴致;(2分)描写主人公的`醉态与狂态,写出了无拘无束的身心放松的自由状态。(2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运用口语,“那答”“早来到”“欠欠答答”等通俗平易地刻画出山村闲居的景物与人物;运用对仗,“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在俚俗中透着雅趣;生动传神,用“白发上黄花乱插”的细节准确地写出了人物的酒醉狂态;诙谐有趣,“欠欠答答”“黄花乱插”等语言穷形尽相,令人忍俊不禁。(任答出其中一个方面且能结合诗句解析得满分)
闲居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闲居 徐通
草阁春方暮,柽①阴日未斜。
蜗涎分断壁,莺语并邻家。
曲坞藏修竹,轻云覆落花。
卑栖②有至性,长此卧烟霞③。
【注】①柽(chēng):即柳树。②卑栖:居于低下的地位。③烟霞:山水胜境。
1.第二联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诗人是如何写的'?(4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蜗牛爬过的断壁上,留下银白色的蜗涎,深黑的墙壁被划分为二。院内院外,一片莺啼之声。这是一幅美妙静谧的山村暮春图景。(2分)此联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蜗涎”之静,后写“莺语”之动,以静显动,以动衬静。(2分)
2.尾联用“卑栖”“至性”“长此”“卧烟霞”等表达自己甘于淡泊、出尘拔俗的志趣和愿意永远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4分)
闲居阅读答案3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②?
闲居③
司马光
故人通责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①禅观:禅理。②古先生:对佛的称呼。③此诗为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休官在家时所著。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姚、司马两首诗歌的体裁进行判断,两首诗歌都可以收录进《唐宋近体诗集》中。
B.两诗都描写了住宅环境。姚居住在喧闹繁华的城里,而司马住在门可罗雀的偏僻乡野。
C.两诗都对自我进行了评价,姚在诗中认为自己俗陋粗野,司马诗则认为自己闲散疏懒。
D.姚诗对休官后生活作了规划,期待休官后可学禅理皈依佛家。而司马诗对此没有涉及。
16.两首诗都写到了来客稀少,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B (司马是否住在偏僻乡野于诗无据。故选 B )
16.姚诗借此表达作者①为官清闲、摆脱吏务的闲适之情②对清幽环境、清静生活的欣喜之情。
司马诗借此表达作者①被政治打压的愤懑②对人情冷暖、众叛亲离的郁郁寡欢。(答对一点给 2 分,两点给 3 分,三点给 5 分,四点给 6 分)
闲居阅读答案4
原文:
冬夜闲居
王人鉴
忽忽寒光早,闲居水上村。
病疏当世事,贫负故人恩。
黄叶深樵径,荒烟淡荜门。
凭谁论出处12信乾坤。
注释:
1 出处:《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指出仕作官或居家隐居。
2 翻译:忽忽的寒风带着刺骨的寒意吹来,冬天早早地到来了,此时的我正闲居在在水上村。由于自己身患疾病,就疏远了当今世上之事,自己的愚拙实在是辜负了朋友的恩情。,树上的黄叶已经落尽,厚厚地铺在砍柴人上山的小路上,稀疏的荒烟袅袅升起,淡淡地笼罩着简陋的柴门。不管是出仕做官还是隐居在家,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自己都要穿着粗布衣服,在天天地间信步逍遥、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生活。
赏析:诗歌首联点名时令,忽忽的寒风带着刺骨的寒意吹来,冬天早早地到来了,此时的我正闲居在在水上村。首联照应了题目“冬夜闲居”。颔联似乎是在诉说闲居的原因,由于自己身患疾病,就疏远了当今世上之事,自己的愚拙实在是辜负了朋友的`恩情。颈联写了闲居之地的景物,树上的黄叶已经落尽,厚厚地铺在砍柴人上山的小路上,稀疏的荒烟袅袅升起,淡淡地笼罩着简陋的柴门。尾联点名本诗的,不管是出仕做官还是隐居在家,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自己都要穿着粗布衣服,在天天地间信步逍遥、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生活。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顺其自然的情怀。
阅读训练:
⑴诗的中间两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起什么作用?(4分)
⑵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 因身体多病很少过问当今世上之事,家境贫穷有负故人的恩情。枯黄的树叶铺满了砍柴的小径,淡淡的荒烟笼罩着简陋的柴门。(颔联颈联表述各1分,共2分,颈联文学形象的表述大意对即可)
诗的中间两联紧承首联,具体写了寒冬早至,自己闲居水上村的情形,也为尾联点明做了铺垫。(具体承接1分,为引出主旨做铺垫1分,共2分)
(2)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顺其自然的情怀。“凭谁”句写无论是作官还是隐居都不会使自己改变生活态度,“裋褐”句表明生活贫穷,听任自然安排,表达了安贫乐道的主旨。(总说情怀2分,具体分析各1分,共2分)
参考赏析:
诗歌首联点名时令,忽忽的寒风带着刺骨的寒意吹来,冬天早早地到来了,此时的我正闲居在在水上村。首联照应了题目“冬夜闲居”。颔联似乎是在诉说闲居的原因,由于自己身患疾病,就疏远了当今世上之事,自己的愚拙实在是辜负了朋友的恩情。颈联写了闲居之地的景物,树上的黄叶已经落尽,厚厚地铺在砍柴人上山的小路上,稀疏的荒烟袅袅升起,淡淡地笼罩着简陋的柴门。尾联点名本诗的主旨,不管是出仕做官还是隐居在家,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自己都要穿着粗布衣服,在天天地间信步逍遥、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生活。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顺其自然的情怀。
闲居阅读答案5
闲居
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本诗作于此时。
1.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诗结句以景结情,融情于景,意蕴深涵。(1分)以春雨过后野草蔓生之景象描述,既流露出大好春光消尽的烦恼以及被贬退居后生活的压抑;(2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又有对趋炎附势的故人的谴责以及对得势猖狂的变法派的愤怒。(2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
2.诗题闲居,与此诗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生活并不是悠闲自在,而是内外交困,诗人心情也不是恬淡安详,而是抑郁不平。(2分)诗的一二句展示的是老朋友纷纷与诗人断绝来往后门庭冷落的景象,感叹人情世态的炎凉。(2分)诗三四句突现的是家童趁主人无心料理而偷懒致使庭院雨后野草丛生的图景,表达无奈的感叹和对国事的忧愁。(2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闲居》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国家政治日渐颓废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感叹。
这首《闲居》写闲而实不闲,至少是身闲心不闲,因而格调与传统的闲居诗不同。
诗前两句说自己的老朋友及昔日的同僚们纷纷倒戈,支持新法,与自己断绝来往,家里安静得门可罗雀。第二句用汉翟公典故,讽刺人情冷暖,世风不古,表示自己胸中的不平。下半由此发挥。众叛亲离,他自然郁郁寡欢,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精打采。连仆人也改变了以往惯有的勤俭,乘机偷懒,一场春雨过了,庭前杂草丛生,也没人去管。僮更懒三字,道出无限辛酸,大有运衰奴欺主的味道。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句句写闲,门庭冷落,无人过访,就少了许多应酬,可以空闲;自己慵懒,无所事事,也是闲。但诗人笔下展示的生活场景不是优游闲散的,而是内外交困的;诗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适的.,而是抑郁不平的。此诗是浅显中有深致,平淡中有沉郁。这就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散文阅读的方法
目标阅读法
目标阅读法指直接捕捉目标的阅读方法。目标就是阅读各种不同读物时所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阅读目的。从数量上说,目标可以是一个两个,甚至是多个;从内容(或形式)上说,目标可以大到思想倾向、写作特色,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数量到底选择多少为宜,内容(或形式)究竟选定什么为好,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根据读物的实际情况而定。阅读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攻击 目标 ,击中 目标 ,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跳开 、 绕过 、 跨出 、 避让 与目标无关的内容和章节,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决不在外围知识上去绕圈子。这是攻击、捕捉 目标 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便是在先前攻击、捕捉到的目标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从而真正捕捉到 目标 的实际内容。平时能阅读的书报杂志,实在不少。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都很博学,在很多领域都很有成就。
检视阅读法检视阅读法是一种搜求性阅读活动,又称为 寻读 或 猎读 。它以检索寻找某项或几项特定的内容为阅读目的。有的是为了搜寻有关的读物,并从中选择最佳的必读材料;有的是为了解决学习和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类型之一。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末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作者提出了什么,是怎样提出、怎样论证的。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
探测性阅读
探测性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通常指为了搜寻某种资料或确定读物是否具有阅读价值的阅读。这是具有独立学习习惯的人经常进行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有3种不同情况:
1、为了掌握一本书的总观点,要经过以下一些步骤:注意书的标题和副标题,作者和出版者;阅读导言和序言;浏览目录,检验参考书目;阅读出版者有关的话或关于作者的说明;选择一二个包含主要论题的中心章节,阅读它开始的一、二段和结束段。在迅速阅读完后,就可以确定这本书是否包含了探测者所需要的资料,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或全面阅读了。
2、为了掌握一个章节或文章出现在哪一类书籍或报刊上,知道所读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寻找出概括介绍文章的段落和句子。
3、为了寻找某种特殊的资料,就要学会浏览。浏览时,要把寻找的问题牢记在心间,尽快地移动眼睛,扫视阅读材料,并且运用标题、提行等帮助搜寻所需资料。
阅读理解常考小说三要素知识点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闲居阅读答案6
寒山转苍翠②,秋水日潺湲③。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④。
渡头余落日⑤,墟里上孤烟⑥。
复值接舆醉⑦,狂歌五柳前⑧。
【注释】①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②苍翠:深绿色。③潺湲(chányuán):水流动的样子。④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⑤渡头:渡口。⑥墟里:村落。孤烟:炊烟。⑦接舆:春秋时代楚国狂士。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⑧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自比。
【问题】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
B.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C.颔联和尾联写人,这两联对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形象的刻画是孤立进行的。
D.倚仗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
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人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描绘山景。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B.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抒写出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C.诗人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着一“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D.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也表明了诗人对其放荡行为的.不满。
【参考答案】
6.C【解析】颔联和尾联对两个隐士形象的刻画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
7.D【解析】“表明了诗人对其放荡行为的不满”说法有误,应为“表明了诗人对裴迪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
闲居阅读答案7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各题。
闲居晚夏
姚合①
闲居无事扰,旧病亦多痊。
选字诗中老,看山屋外眠。
片霞侵落日,繁叶咽鸣蝉。
对此心还乐,谁知乏酒钱。
[注] ①姚合,晚唐著名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授武功主簿,以心存退隐的态度为官,官至从三品秘书监。
15.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闲居”二字点题,“无事扰”“旧病痊”写出诗人身体康健、精神愉悦,为后文抒情作了铺垫。
B.作诗、看山是诗人闲居时的生活状态,一个“老”字既写出时光的流逝,也隐含有不得重用的郁闷之情。
C. “繁叶”“鸣蝉”等处,点到了题目之中的“夏”字。颈联描写了闲居环境的'优美。
D. “侵”“咽”用得极妙。“侵”既写云日掩映之美,又有动态之美;“咽”描绘声之低弱,反衬叶之繁密。
16.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5. B 16. ①本诗刻画了一位悠闲自得、情趣高雅、洒脱自乐的诗人形象。②无俗事打扰,身康体健,闲对美景,体现其悠闲自得;诗人在“选字”作诗中慢慢老去,体现其情趣高雅;闲居心乐,不管有无酒钱,体现其洒脱自乐。
闲居阅读答案8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淤,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8.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分)答案: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分)
9.(6分)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2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分)
闲居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9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j。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k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chán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②接舆:春秋时楚国狂人,诗中借指裴迪。
(1)这首诗描写一幅深秋山水田园图,请结合首联和颈联,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4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颔联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0.(7分)
(1)水落石出的寒秋,时近黄昏,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山间泉水不停地潺潺作响,渡头夕阳欲落,村落炊烟初升。(3分)诗歌通过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图景。
(2)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1分)柴门之外,诗人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落日、墟里孤烟,安逸之神态、潇洒之闲情跃然纸上。(2分)
闲居阅读答案10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
【晚唐】许浑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①.
注:①凤城,指都城。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1)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
A.无锡B.镇江C.南京D.苏州
(2)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B.“聚散”偏重“散”,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C.“浮沉”偏重“沉”,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D.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3)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答】(1)“京口”即镇江,从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应能积累,故选B;
(2)B.错误;“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错误;此处的“浮云”是指分合皆有定数,形容自己与友人相聚离别都有“期”,并非游子思归之意;
(3)题干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先辨别实景与虚景;颈联“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是写自己为思念友人而饮酒直至傍晚,收到友人从千里以外寄来的书信,正逢秋季,这是实写;欣喜之情旋即为秋景所拉回“相思不相见”的愁绪中,尾联“凤城宫阙楚江楼”,想象在都城的友人和在京口的自己,分别登上高高的城楼,相望相思,显然是虚写;由实入虚,以想象之景衬托实际的思念之情,倍增相思不相见的凄楚;
答案:
(1)B;
(2)B;
(3)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译文:
那年烟花三月,我们一起游吴门,那年深秋时节,火红的枫叶,雪白的芦花又将客舟照映。北去的云,合又分,分又合,分合有定,东流的水,涨又落,落又涨,起伏无心。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封,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在京都洛阳,还是在京口江滨?
赏析:
首联叙事。核心是“昔同游”三字,“吴门烟月”点明“同游”之处:苏州的风景区。“枫叶芦花并客舟”则描绘“同游”的具体景象。“客舟”出行乃“同游”之事,“枫叶芦花”是“同游”之景。诗人通过“并”字,把“事”与“景”联系起来,描绘出一幅秋江月夜泛舟的画面:月明星稀,清风徐来,远处烟云轻绕,近处水明山净,一叶小舟划开满江月影,逐碧波而漂流。岸旁,枫叶流丹,水边,芦花翻白。以舟、水之动态与枫叶、芦花之静态结合、映衬;并以月夜作为背景,把“吴门烟月”描绘得色彩艳丽,形象鲜明。舟中诗人及其亲友,自然也一同陶醉在月光碧水、枫叶芦花的大好秋色之中。然而这种乐趣已是昔日之往事。
京口、京洛天阔地遥,远隔千里,向往之情只能寄寓于回忆之中。于是便引起诗人一叹:“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说白云飘然北去,正如人生不定,离合有期;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料。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北去”、“东流”暗切亲友和自己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之。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随之深沉起来。
颈联回笔反拨,落到今日之“京口”,乃全诗构思的起点诗。上句写诗人的孤独无友。孤独无友,故需借酒消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蔼沉沉。“尽”字写酒已完而愁未消,“青山暮”则以暗淡的景象渲染气氛,蕴含着“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怀。下句写诗人的离群索居。离群索居,故曾寄诗书以致意,然“千里书回”,带来的依然是不能相见的信息。于是秋风中摇颤的“碧树”,便成为注目的对象,诗人愁肠百结的意绪,依附于萧瑟清冷的景象,宛转而出。这一联,笔随情转,情从景出,以对仗工稳的律句,抒写诗人坐对青山、秋树而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惑。就手法来看,仍是以景写情然而,然而,昔日同游既不可再,他时同游又恐难期的愁怅,却使本来美好秀丽的“青山”、“碧树”,足可消愁解闷的饮酒、“回书”,各自向其本来意义的反面转化,不但与自联同游欢愉的场面、心境形成鲜明对照,且能在写景叙事中,加一倍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是一组概括性强且极富感染力的句子。
最后两句乃全诗结穴处。“相思不相见”正是全诗中心,加上“何处”化为设问句,挑开一笔;使语势宛转,文气疏宕,最后用“凤城宫阙”与“楚江头”平列并举,分别点明“不相见”的两处。就章法结构而言,今日异地分居与首联昔日同游呼应,使颈联之“北去”、“东流”喻意显豁,并点明颔联感伤愁怅的缘由,归结全文。从诗的构思来看,诗人一念飞驰,情牵两地,使平地而起的“宫阙”和高楼遥遥相对,给人可供眺望的印象。然千里相隔,云天杳杳,只能使这收摄于同一幅画面中的景象,仅存于想象之中,思情回环,含蓄隽永,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闲居阅读答案11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①接舆②醉,狂歌五柳③前。
[注释]①值:遇到。②接舆: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这里以接舆比裴迪。③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问题】
8.阅读这首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3分)
诗的首联和颈联写景。首联中(1)“【 】”字化静为动,借颜色的变化写出了山的动态;颈联写了夕阳欲落,炊烟初升的原野暮景。
诗的`颔联和尾联写人。颔联中诗人倚杖柴门,临风听蝉,尽显闲适安逸;尾联中(2)“【 】”一句展现了裴迪的狂士风采,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见到好友时的(3)【 】之情。
要求:(1)用诗中的字填空;(2)用诗中句子填空;(3)用一个恰当的词语填空。
【参考答案】
8.(3分)(1)转
(2)狂歌五柳前
(3)愉悦
闲居阅读答案12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试题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②前。【注】①《新唐书·王维传》中记载“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与裴迪游其中”。②五柳:陶渊明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文中有“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此诗中王维自称五柳。
14.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转”和“日”用得巧妙,山本是静止的,着一“转”字,借颜色渐变而写出它的`变化;水本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B.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柴门,指的是田园隐居的生活;倚杖临风,则表现了诗人安闲潇洒的意态。
C.颈联运用渲染的手法表现夕阳欲落,炊烟初升的情景,渡头临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颇有匠心。
D.尾联用典,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又把裴迪与春秋时的楚国狂士接舆相比,王、裴二人一起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
E.首联、颈联侧重写景,描绘辋川附近的深秋暮色;颔联、尾联侧重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
15.有人认为此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6分)
试题答案:
14.CD
15.同意。①诗中选取寒山、秋水、落日、孤烟、暮蝉、晚风等山村自然之景,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田园风景画。②诗人倚仗临风,听日暮蝉鸣、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陶醉其中,安闲潇洒。③全诗写景写人,物我和一,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辋川闲居之乐。
闲居阅读答案13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初夏八首其一
【明】陆深
雨打蜗牛篆,水回科斗文。
辛夷花正发,咄咄欲书云。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诗一、二两句从味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初夏风物的美好体验,画面感强,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B.杨诗第二句中的“分\“和“与\“字采用拟物修辞,生动地描绘出芭蕉葱绿又十分慷慨的特质。
C.杨诗三、四句描绘习见的生活场景,写出儿童的.活泼天真,也写出诗人的闲逸和安适,别具情趣。
D.陆诗一、二句描绘初夏风物,将自然和人文巧妙关联,把蜗壳和蝌蚪的形态分别比作篆文和籀文。
15.陆诗“辛夷花正发,咄咄欲书云\“妙在何处,请加以赏析。(6分)
答案
14、B应是拟人修辞
15、这两句写植物,是全诗的重点,静中有动,不只写了辛夷花(木兰花)盛开的气象,而且写出了辛夷花逼人的气势,想要绘出云朵的心志!拟人中又套用了比喻-繁盛如雪的辛夷花多像空中的云朵!在写景中融合诗人热爱自然风物、热爱生活、壮心未泯的思想情感。
闲居阅读答案14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②前。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注】① 接舆: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躬耕为食,佯狂不仕。②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王诗首联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凸显山水之美。远山苍翠,极富色彩感染力;流水潺潺,极具音乐流动美。
B. 王诗颈联将两处景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画趣盎然,体现诗人高超的构图技巧,契合“诗中有画”这一评价。
C. 王诗尾联巧借接舆和陶渊明两个典故,表明了自己和裴迪与古人的.精神相互映照,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
D. 裴诗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友人既然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语气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刻的哲理。
16. 试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裴迪这一人物形象。(6分)
答
15. D (“蕴含深刻的哲理”错,应是蕴含着浓郁的朋友情谊)
16. ①个性狂放:从“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可见;
②热爱自然(厌恶世俗):从“归山深浅去,须尽沟壑美”可见;
③关心朋友:从裴迪对朋友的劝勉可以看出。
闲居阅读答案15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中国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B、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C、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D、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服,古代各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多为贴身短衣、长裤、革靴,便于骑射。
B、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谦词,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
C、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
D、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所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
B、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武灵王的顾虑,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C、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终亲自探访说服他。
D、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2)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
14、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
10、 B。
11、C。“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指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含义不同。
12、D。“因为生病”错误,原文“吾固闻叔之病也”意思是,我本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病”,忧虑、不满。再根据公子成对武灵王的一番话可知,公子成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的原因并非生病,而是他本身就反对这件事儿。
13、
(1)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
(2)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帝王本姓的亲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
14、
①胡服骑射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
②施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既能坚守国土,又能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非常有必要性;
③这样做是继承简子、襄子的遗愿,实现先王的遗志。
参考译文:
赵武灵王平日里闲居,说:“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一来,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兴的事,贤明者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举世的百姓都讥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国的地方我也一定会得到手。”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武灵王派王孙緤去告诉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听命于父母,在朝廷要听命于君王,这是自古至今公认的道理。何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贵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我派王孙緤特地来禀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我本来已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是因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此没能尽快去拜见大王。现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点愚忠。中原地区是德政仁义普遍施行的地方,是读《诗》、《书》、《礼》、《乐》的地方,是各国诸侯不远千里前来观光的'地方,是四方少数民族效仿学习的地方。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使者把公子成的话报告给赵武灵王。武灵王说:“我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于是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凡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从前简子不把自己限于晋阳和上党两个地方,襄子兼并了戎族和代郡,以抵御胡人。这些道理不论是愚笨之人还是聪明之人都明白。过去,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的军队的支持,侵犯掠夺我国的土地,掳掠囚禁我国的人民,引水围灌鄗城,假若不是祖宗神灵的保佑,鄗城几乎被攻破。先王对这事非常气愤,直到今天,他们的仇怨还没有报。现在我们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可以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可王叔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的旧俗,违背简子和襄子的遗愿,憎恶改变服式的做法,却忘记了国家曾遭受的耻辱,这决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公子成听了,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说:“我太愚蠢了,竟没有体会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说了一些世俗的言论。现在大王想要继承简子、襄子的意愿,实现先王的遗志,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公子成又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