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渡船》阅读答案

《渡船》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14 09:58:3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渡船》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渡船》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渡船》阅读答案

《渡船》阅读答案1

  我常常想起山乡的那个渡船老人。

  大队部坐落在画屏似的山麓下,奇峰危岩的倒影俯临着村前的溪水,犹如一个山水空灵的绿色半岛。没有桥,渡口的小船便成为活动的桥梁。我到山乡的最初一段日子,寄居在大队部的侧屋,以后又搬到五里地外的一个小山村,来来往往都要靠着小船摆渡。

  撑小船的是一个面色严峻的老人。不知为什么他总是那么阴郁,显得有点古怪。你问他十句话,至多回答你一句,甚至连一句话也不愿开口。有时,渡船上只有我和他两个人,他只管自己慢悠悠地撑着竹篙,好像这船上只有他一个人,这整个世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开始我觉得这老人未免不近人情,慢慢地也就习惯于这种载满一船沉默的摆渡了。

  不过这样我倒有更多的余闲去观察他。他的古铜色头颅上的白发白须,他常常衣衫敞开裸露出古铜色的胸膛,还有他裤管卷起的古铜色腿部,这整个给人一种倔强的神气。

  他看来没有亲属,也没有家,这渡船于是成了他的家。船艄篾篷下,铺着一张磨得发光的棕色草席,上面一条叠得很整齐的花布棉被。靠前的船舷旁,一缸米,一桶水,一堆木柴,这便是他全部的食宿所在。船身内外的木板擦洗得明净光洁,所有生活用品无不安置得井然有序,俨然是一个小小的水上人家。

  最引人注目的是卧具上端,鸡毛掸子旁边,挂着一方明亮的小镜框。镜框里的照片,是一张十分年轻的笑脸。这是一种春日阳光般灿然的微笑,是一种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热爱的微笑。我想这是老船夫留驻在相片上的永远的青春。每次我摆渡过岸时,情不自禁总要对着那张照片看一眼,觉得这照片上的笑容,在小船里投下一道生命的光辉。有几次我还发现,镜框下的一只空酒瓶里插着几朵野花。想不到古怪的老船夫还真是很有生活情趣的。

  可是不知为什么,在这个老人满是皱纹的黝黑脸上,不只是刻着辛苦的印记,还隐约留下寂寞的阴影,宛如写在他脸上的是一页很难读懂的人生的书。

  夏末,落了一场暴雨,千百条山涧汇集成川,呼啸着一齐流入河道里。渡口的溪水高涨,淹没了一片砂石地。为了免于被激流漂走,渡船早已拽上溪滩,系在一棵老樟树下,显然是无法摆渡到对岸去了。那天早上,我恰好有事要到公社去,站在水流激荡的石磴上迟疑了很久,末了决定试一试涉水过溪。

  “慢着。”有人喊住我。“这水底有暗礁深潭!”

  原来是那个古怪的渡船老头。他出现在我身边,有如一尊古铜色的雕像。

  “可我要赶路。”我无可奈何地解释着。

  他毫不犹豫地说:“来!”

  我以为他要带我趟过溪水,高兴地请他走在我前面领路,不料他沉缓地低声说:“我背你过去!”

  这实在使我吃了一惊。且不说他平时那种难以接近的冷漠神气,我简直不敢相信这话出自他的口中;即使论年纪,他也比我大了一截,我是不能领受这一份盛情的。

  然而他却是极其认真,冷冷地重复说:“我背你。”

  他弯下身子,不容我多做推辞,让我伏在他像船板一样厚实的背上。

  这是我生平最难忘的一次摆渡。他驮着我,沉稳地一步一步踩着浪花激溅的溪水,水流渐渐淹过他的古铜色腿部,渐渐浸上他的腰部。我伏在他的背上,隐隐感到他脚下踩过的水底卵石,感到他绕过几次水下险道时的脚力。他照例是沉默无语,仿佛他自己就是一条载人的渡船。我也不知道对这样一次意外的经历该说些什么。

  不久我就发现村内村外所有过渡的人,对大队里这个老船夫都很尊敬,而且都很关心他。每逢过年过节,船艄的篾篷下挂着社员们赠送的一尾鲜鱼,一块腌肉,或是一串干辣椒。辣椒干像一串红艳艳的鞭炮,喜滋滋地在船上晃动。

  那天傍晚时天气阴寒,铅灰色的低空压着山巅。我和大队支部书记老林到溪丘地小队去开会,一同上了渡船,坐在篾篷内老船夫的卧铺上,举目细看篷壁上挂着的小镜框。我对老林说,这张相片一看就知道是老船夫年轻时照的,那双无邪的眼睛,透着一股灵秀之气。如今上了年纪老人家的眼神就黯然无光了。

  老林摇摇头:“哪里,这照片上的青年不是他,那是他儿子!”

  这时渡船在沉沉暮色中撑开去。寒风吹进篾篷,溪面闪着寒光。随着船桨起落的欸乃声,我听着老林声音悲怆地说起老船夫的一件往事。

  老人大半辈子过的水上生涯,不幸早年丧偶,身边相依为命的只有一个独子。小男孩自幼跟着父亲浪里来风里去,在风浪里长成一个健壮聪颖的少年,进了县城中学后,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席卷全国的一场政治大风暴开始了,他同全国成百万的学生一样,到许多省市城镇去“串联”。

  那一年他才十五岁。刚出去时还寄来两封简单的.家信,以后就音信杳然。传闻不一,存亡不明。直到今天还是一个谜。一个年轻的生命竟然像流星一样陨落了。

  只有老船夫从未失去过希望,他对一切不祥的传闻一概不闻不问。他不相信,他也不愿相信儿子一去不复返。他靠着希望生活,他生活在永远的期待之中。他心中燃烧着的希望之火是永不熄灭的。

  山城不通火车。每隔一个时期,老人就到县城的长途汽车站去等待。他怔忡不定,唯恐失去一次在车站上亲自接到儿子回来的机会。时间无情地一年接着一年过去了。他对人说他儿子很可能在外地找到工作,按理说到了春节该会回乡来探亲,于是又改为一年一次,临近春节前十天到县里去。人们看见车站的长椅上,坐着一个面容严峻、衣冠整齐的老人,痴痴地寻视每一班长途汽车的每一个窗口。

  清明时节,溪边的杜鹃花盛开,满山浓黛中一片绯红,映照着色调迷离的溶溶春水。长长的竹篙往水里一撑,水面上漾起红艳欲流的涟漪。船头上一个古铜色铸像一样的老人,撑着渡船渐渐靠近岸边。

  山乡的孩子们采撷了一大把一大把的杜鹃花,纷纷跳上船来,带给那个年年月月为人们摆渡的老船夫。我也把随手采来的一束杜鹃花,默默地放在船篷内的小镜框下。不一会,又有几个摆渡的山村姑娘也捧着鲜花上船来。霎时间红花载满了一船,像载满一船无穷的希望,直向对岸驶去。

  我常常想起山乡的那个渡船老人。

  (有删改)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竹篙( )②倔强( )③悲怆( )④陨落( )

  18.开篇部分,作者连用三个“古铜色”来刻画渡船老人的外表,并从这一外表中品读出“一种倔强的神气”,阅读后文,概括两件能够印证老人“倔强”性格的事件。(4分)

  19.本文修辞手法新颖、生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请从修辞角度,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每逢过年过节,船艄的篾篷下挂着社员们赠送的一尾鲜鱼,一块腌肉,或是一串干辣椒。辣椒干像一串红艳艳的鞭炮,喜滋滋地在船上晃动。

  20.“靠前的船舷旁,一缸米,一桶水,一堆木柴,这便是他全部的食宿所在。船身内外的木板擦洗得明净光洁,所有生活用品无不安置得井然有序,俨然是一个小小的水上人家”,这段话中,你能读出老人的哪些情况?(4分)

  21.渡船老人那阴郁、古怪、满是皱纹的黝黑脸庞与照片上“春日阳光般灿烂的微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一页很难读懂的人生的书”,但作者并没有急于道出真相,而是另叙他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22.一切景语皆情语。“那天傍晚时天气阴寒,铅灰色的低空压着山巅”、“这时渡船在沉沉暮色中撑开去。寒风吹进篾篷,溪面闪着寒光”,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3.真情是散文的命脉,只有真情才能拨动读者心弦,发出美妙的和声。本文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感人至深。山乡的渡船老人只是一位与作者有摆渡关系的普通人,却让作者“常常想起”,请简要回答作者“常常想起”老人的原因。(4分)

  答案:

  17. ①ɡāo ②jué ③chuànɡ ④yǔn(共2分,每空0.5分)

  18.一是暴雨过后,怕我遇险,大水中老人执意背我渡河;二是儿子失踪后,老人不相信传闻,年年执着地到县城车站去等待儿子。(4分,意思对即可)

  19.运用比喻、拟人,将社员们赠送的“辣椒干”比喻成“红艳艳的鞭炮”,同时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村内村外人们对渡船老人的尊敬与关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美好风尚。(从排比的角度体会也可)(共4分,写出修辞2分,体会2分,指出一种修辞即可)

  20.历数生活用品的简单,表明老人生活清苦;从生活用品的光洁和井然有序,可以看出老人爱整洁,爱生活。(4分,意思对即可)

  21.为塑造“倔强”而富有内涵的老人形象埋下伏笔,创设情节波澜,引人入胜(耐人寻味)。(3分,写出伏笔即可)

  22.作者用“阴寒”、“铅灰色”、“沉沉”“寒风”、“寒光”这些词语来描绘景物,突出景色的阴沉、昏暗和寒凉,借以烘托后文支部书记讲述故事时的感伤心态和渡船老人失去儿子的悲凉故事。(共4分,写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23.老人心地善良,年迈的他踩着浪花、冒着危险背我渡河,让我终生难忘;老人饱经风霜,尽管饱受儿子失踪之苦,但他依然热爱生活,依然对儿子、对生活充满希望,他身上燃烧的希望之火令我钦佩,难忘。(4分,意思对即可

《渡船》阅读答案2

  我离开温州三十多年,有时候会忽然梦见渡船。

  有几年我住在蝉街外婆家里,蝉街不一定因蝉多得名,整个小城都在蝉声中过三伏天。蝉成日喧叫,但它悠悠的单调的声音,却浸透了寂静。

  春天时节,绵绵的春雨空档里,漏下黄黄的阳光,我会忽然心慌起来,这种心慌,土话叫作“摇翼”,很形象。我一“摇翼”就赶紧跑出去,跑出悠悠的寂静去。跑出了三角门,跑过“存厂”,穿过田野,来到城外淡绿的河边,河面上横着一条粗绳,绳下一只红漆渡船,方方的平底的渡船。挑担的赶牛的都好稳稳当当上船,自家拉着绳子过河。船常常闲着,我独自慢慢地过来过去。离开温州前几天,特别去坐渡船。离开是有目的地,但是千里迢迢,战火漫漫,没有一点把握。实际还是个小孩子的心,觉得渡船渡到河中央,就好比到了生身之地的怀抱中间,心就静定下来,暗暗朝拜音乐女神,誓不变心。

  去年我回到温州,住在松台山下的华侨饭店,当然是新楼,有水电,有沙发,有卫生间,有厅有堂有花圃。松台山脚还有个居高临下的剧院,晚上要仰起头来看电光灯。蝉街的河没有了,和闹市五马街连接起来。城墙和三角门早就扒平了,我顺着马路走到城外,城外还是马路,“存厂”变成了工厂。马路的背后,寻着了田野,寻着了河,但河上没有绳,没有渡船,没有平底的方方的红漆渡船。

  有回过一条江,渡船是只老式两头翘大木船,安装了个马达。拎菜篮的,背书包的,拿着伞的老人家,一会儿站满了船舱船头。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裤脚卷到腿肚那里,肩上背枪一样一条空扁担,扁担头上缠着空口袋。大家好像都认识,有人笑着说:“钞票赚着了。”女孩格格一笑,把头一扭,眼睛里的得意闪电一样。满船是多年思念的乡音,满船是思念里没有的说话:“钞票,钞票”,“赚着,赚不着”……四面的人声里,忽然有一个低音撞到我耳朵里,碰着我不晓得哪一条筋,一个名字跳了出来,我冒叫一声,两声……一个白发苍苍,瘦脸黑黑的人站在我面前。一分钟以后,两人都认出来是三十多年前的老同学。他的低音浑厚,当年他的本事是从上衣衣兜里抓出一支笔,有时甚至是一把牙刷,就指挥我们唱起响亮的“枪口对外,齐步向前!”

  我们真真肩并肩走向战场。“我是海岸的哨兵”,“拿起鸟枪、铁锤、剪刀、石头、火炮……”想象中,我们和日本鬼子巷战,肉搏,白刃相见。

  我问他这些年在干什么呢?他说修理单车摩托直到拖拉机。他说他过了青年时期,才明白自己秉性不爱活动,根本也不是音乐材料。

  他转过头去看江水,好像在问,当年的路是自己选择的吗?那时候自己会选择吗?同学朋友一个个不像浪连着浪吗?一个个叫浪推着走,叫浪卷进去了……路,大半是时代决定的。

  不过我还是想我那条小河上的渡船,拉着河面上的粗绳到了河中央,祈求养育我的大自然,给我启发,帮我下决心。我打听哪里还有平底的方方的渡船。

  他惊讶起来,用眼角睃着我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渡船,也没听说过,怎么会有四方的船呢?

  刹那间,他疑心我做梦,我疑心他健忘。

  我常常从松台山下,走过蝉街五马街。一路人撞人,从人缝里插过去,耳朵边嗡嗡地全是乡音,不过一个人也不认识。乡音满街满城,好比潮水,带泥带沙带泡沫带残渣的浑沌沌的潮水,我不熟识。

  立刻从大街转进小巷,走石板路,推开油漆剥落的双扇前门,或是单扇白木变黑了的后门,走进潮湿的院子,走上苔藓镶边的石阶,走进幽暗的厢房,或是楼板晃晃的楼房,坐下来喝新鲜的绿茶,吸红牡丹香烟,和老朋友悠悠闲谈。

  但方方的平底的红漆渡船呢,没有人爽爽快快肯定有过,多半是怀疑,是稀奇,是搜索记忆。我也糊涂起来了,莫非把庄子的方舟,或者圣经的方舟,掺杂到多年的乡思里去了。

  我多住了些日子,认识了一些青年,我听见三四苯并芘、信仰危机、意识流、蒙太奇……这都在小巷里的斗室里,好比水潭,这里有寂静,有清澈,有深沉,有“摇翼”的心慌,有明天的梦。

  我又离开温州时,更加相信过去有过方舟,挑担的赶牛的都能够稳当站着过河,也站过心慌的少年。

  我相信现在也会有,只不过一时说不清在哪里。方方的平底的红漆渡船呀,我还要寻你,也许明天就会心慌起来,千里迢迢回去寻你。

  1、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本文写了“我”哪几件与渡船有关的事?请简要概括。(4分)

  3、“渡船”有着怎样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我”找不到渡船,有人说这渡船不存在,有人说渡船被人们遗忘,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1、点题(1分);引出下文2、3节对儿时独自摆渡方方的平底红漆渡船的回忆(1分);为后文写寻找平底红漆渡船的内容做铺垫(1分)突出时间的久远,表达对方舟的怀念追寻之情(1分)。

  2、(1)“我”小时候独自摆渡方方的平底红漆渡船。(2)坐渡船离开温州,去追寻理想。(3)三十年后寻找方方的平底红漆渡船。(4)三十年后乘坐安装了马达的老式两头翘大木渡船。(每点1分,概括合理即可)

  3、一是指帮助人们渡过江河的工具(2分),如文中写到的安装了马达的老式两头翘大木渡船(1分);二是象征在人们迷茫时指引人生方向的信念、理想(或:象征拯救人们灵魂的信仰和追求)(2分),如“我”小时候摆渡的方方的平底红漆渡船,就指引“我”走上了从事音乐宣传工作的道路,走向战场(1分)。

  4、示例一:渡船不存在。方方的'平底红漆渡船只是“我”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而已,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理由如下:一是“我”找到了那条河,可河上没有绳,也没有船;二是少年时的老同学没有见过这样的渡船,也没听说过;三是当地的人对这条渡船的态度是怀疑、稀奇,或是搜索记忆,没有人爽爽快快肯定有过。渡船只象征着指引人生方向的信念、理想,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失去信仰和追求的悲哀。(言之成理即可)(6分)

  示例二:渡船存在。一、渡船是“我”在迷茫时安慰“我”,引导“我”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一条船,对这样的船,印象肯定是深刻而清晰的;二、“我”不仅看到过挑担的赶牛的都好稳稳当当上船,自家拉着绳子过河,还在船闲着时独自慢慢地过来过去;三、这个渡船即是在迷茫的时代人们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信仰和追求,它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表达了作者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言之成理即可)(6分)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阅读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渡船》阅读答案3

  渡船

  刘帆

  马老四独自坐在船头发呆。

  渡口的小卖部门前,大半个树荫下,坐着一群人,这是一伙要过江的人,也是马老四的渡客。过渡的人,不管知道不知道,大家都习惯喊他“老四”。

  马老四有个规矩,不到点不开船。因此,买了票的这伙人,就在岸上树底下拖条板凳歇着。三三两两,也没个队形。这些渡客,有的马老四闭着眼睛听声音也能听出来谁是谁。

  渡客们肆无忌惮地谈论着一个话题,在马老四看来,可能是一种痛。马老四的儿子指着岸上的一帮人说:“爹,他们在谈论架桥的事,吴乡长上次过江时也说过,这么宽的江,得有一座桥。”

  如果是不知好歹的人,跟马老四说“架桥”的事,或许马老四会生气。然而,现在说话的是儿子,还有儿媳妇也在船上,马老四心头的气堵得慌。他看了一眼儿子:“是啊,架桥,做不了水上人家,你就上岸,老马家还有几亩薄田,饿不着。”

  或许,是担心儿子听不懂,马老四稍抬高了声音。然后背转身,朝岸上一声吆喝:“开船喽——”

  这马老四,今儿个是怎么回事?离开船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呢!

  众人不情不愿的,一个个从树荫底下钻出来,拎着包,挑着担,牵着小孩,乖乖地,上船。马老四如今的汽船,虽然比不得电视上海里漂浮的豪华游轮,但在这青衣江,却也十分地显摆了。不同于马老四之前的木帆船,起码,在这往来两岸的渡客眼里的船,在这青衣江上下游几十里远近,就他的船最好。所以,众渡客都喜欢往他的船上扎堆。马老四脸上的笑容,据说从新船抵达青衣江那天起,就明显地挂在脸上。

  过江从之前的五角到一元,再到今天的五元,说句老实话,也没见到几个渡客感到不满。

  马老四的腰包日渐鼓起来。这条船能够载多少人,往返摆渡多少趟,整条航线全由他说了算。按理说,赚得也差不多了,停渡也可以,毕竟年纪摆在那里,脸上被江风吹、日头晒,人黝黑,更显得老些。

  渡船的航线,是马老四开辟的。不对,航线是马老四家族很久很久以前,在这青衣江上用一条船劈波斩浪开出来的,就是通俗讲的,水上通道。

  马老四家族选择青衣江这一段宽阔江面摆渡,是有考量的。青衣江蜿蜒流长,多狭窄江段,这样的地方,往往波涛汹涌,只有这宽阔水面,水路虽然远了点儿,但是水流平缓,摆渡才比较安全。特别是之前的渡船是木船,为避免狂风骇浪,降低风险,保证人和船的安全,自然是平缓江段适宜。

  一年三百多天,马老四的船几乎没有停渡过。或许,这也由不得马老四,毕竟,青衣江两岸,走亲采买的渡客们三三两两地过江,特别是往返的学生伢子,上学没少渡过,哪天停歇过?这使得马老四一家,上岸的机会就很少。采买油盐酱醋茶和肉蛋蔬菜等,小贩们会送到江边来,不甚宽阔的码头,不晓得何时开始繁盛,开圩建市,两岸同出一辙。不同的是,马老四陆上安家的这一头,圩市是农历三、六、九,对岸是农历二、五、八,两岸物资集散,有所差别,往来互市,才有流通,或许就是这个理。

  马老四心中的烦恼,又显然不在两岸的圩日不同。刚才,儿子的话勾起马老四心中的不快,是因为传言有板有眼。原来计划架桥,桥址是选择在狭窄江段,为的是缩短里程,减少不必要的投资。但是,上个月,乡长从这里过河,在船上说可能在马老四这一处航道建桥,马老四听说后,对桥址就特别敏感。

  “架桥”虽是这么说,却眼见一直没动工。马老四曾质疑这是要断自己的活路。如此有针对性的设想,马老四不是傻子,随时在盘算上岸过日子的时间,那一天若真的来临,马老四的劲道也就没有了。

  马老四正准备开船,岸上,突然传来呼声:“等一等!”

  马老四停下来,朝岸上摆手。

  岸上的人终于在起航前上了船。

  马老四喊儿子开船,自己跑到船尾。

  “乡长!”马老四喊道。

  “老四啊,我还是喜欢坐这渡船。”

  “嗯……乡长啊,我想通了,架桥好,桥通路宽,汽车一溜就过去了……”

  乡长好像没听到,径直走到船头,“那年我上学,就是坐着它走上岸的!渡船怎么啦?渡人上岸,好啊!听说你儿子将来要去‘渡人’,做教书先生,那更好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马老四独自坐在船头发呆”这句话开头,设置了悬念,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马老四“不到点不开船”的规矩与“还有半个小时就突然开船”形成对比,是为了突出他的不近人情。

  C.马老四的汽船在青衣江上下游几十里的渡船中是最好的,生意也比较好,他的脸,上时常挂着笑容。

  D.小说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又大大节省了叙述篇幅,还使叙述产生了起伏变化。

  8.为什么说渡客们谈论着的话题“在马老四看来,可能是一种痛”?请简要分析。

  9.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

  7.B.“是为了突出他的不近人情”分析错误。马老四突然开船是因为“架桥”的话题让“马老四心头的气堵得慌”,从而点出了马老四心情不佳。

  8.①渡客们谈论着的话题是“架桥”的事,架了桥,马老四就无法再摆渡了,经济上有损失。②马老四家族很久很久以前开辟的这条水上通道就会被废弃,祖业就会在他手里丢掉,马老四认为那一天若是真的到来,他的劲道也就没有了。

  9.①通过乡长的话可以看出渡船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是人们心目中不可磨灭的记忆符号。②前面写“架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这里话锋一转,写渡船好,那么究竟是否架桥并不确定,从而留下了悬念,给人以想象空间。③由“渡船”延伸到“渡人”,使主题有了拓展与延伸。

《渡船》阅读答案4

  ①外婆早已作古了,但她那小小的渡船,却一直漂泊在我的记忆里。

  ②每当贴村而过的老河涨水,将河中的浮桥淹没,河面变得宽阔时,外婆和外公就会把两艘木船从村西边的花园湖上摇过来。一艘是打鱼船,临时改作渡船,形如弯弯的月牙儿,船头和船尾是两个封闭的小舱(存放渔网之类),船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敞开的较大的空间,中间有十厘米高的横梁,横梁上、船帮上和舱板上可坐十多人。而另一艘则是生活船,带篷,比渡船稍大些,如绍兴的“乌篷船”。

  ③在老河上摆渡,主要由外婆承担。渡口旁有棵大柳树,每到逄集的日子,树下就挤满了等着摆渡的人,那时候也是外婆最忙碌的,早上把一船接一船人渡向北岸,响午又把一船接一船人渡回来。赶集人有挑担挎篮卖蔬菜鱼虾的,下集人有抱回猪崽捎回鸡鸭鹅苗的,外婆不嫌烦不嫌脏,总是笑脸相迎。她立在船头,划动双桨,身子有节奏地前倾后仰,风吹动着她那花白的头发,汗水挂满了脸,浸透了衣衫。虽然每渡一人只收五分钱(仅能买块烧饼,还得有粮票),但她从无丝毫懈怠,在外婆看来,自渡船泊下的那一刻起,自己便负起了一份责任:不能误人家赶路。

  ④是啊,不能误人家赶路!

  ⑤一个闷热的晚上,一道闪电忽然划破黑沉沉的'夜空,一声炸雷把我从梦中惊醒,急促的雨点“啪啪啪啪”地敲打在船篷上和掩板上,外婆把我搂得更紧了。“摆渡的!摆渡的!”急促的呼喊声传来。外婆猛地坐起来,“他外公快起来!对岸可能有人有急事,”外公似乎也听到呼喊声,一骨碌爬起来。按常规,像这样的天气是不能行船的,弄不好会船毁人亡。但外公仍将手指粗的尼龙绳,一头系在我的腰间,一头紧紧地绑在船的横梁上(以确保我留在船上的安全);便提着马灯和外婆跨到摇晃的渡船上,我看见那马灯的光亮如一束摇曳的烛火,在风雨中上下颠簸着……第二天听外婆说,小船划到北岸的村头渡口后,见四个壮汉用凉床抬来的是一位孕妇,难产,急送公社医院抢救。外婆赶紧让他们上船,待孕妇躺好后,又和外公一起投入风雨波涛之中,艰难地驾着渡船,把他们送达河对岸。说话间,外婆连连打着喷嚏,是昨晚淋雨着凉了。那位孕妇在公社医院顺利产下一个大胖小子,十天后又出现在北岸的渡口,脚刚踏上渡船就要给外婆下跪,以谢雨夜渡河之恩,外婆赶紧上前拦阻。渡船摆到对岸,人都下了船,外婆发现我手上拿着五张一元的纸币,这五元钱在当时喝喜酒上份子也是一份重礼。外婆问明情况后,立即跑上岸去,硬将钱塞给那位产妇,并说除了过河钱,多一分也不能收,如果下回过河,带上两个红鸡蛋给小外孙讨个彩头就行了。她和陪伴她的亲人们,久久地望着外婆离去的背影。

  ⑥外婆摆渡的日子,也是我最开心的日子。

  ⑦天一擦黑,外公就会拿起长长的竹篙撑着打鱼船,外婆蹲在船头把白色的丝网依次排到河中,第二天天蒙蒙亮起网,准能收获七八斤野生鱼来,有鲫鱼、红鲤鱼、白鱼条子,还有我最爱吃的昂刺鱼。中午外婆便会按照渔家人“河水煮活鱼”的做法,烹制出一锅昂刺鱼煮面鱼来,鱼肉嫩、汤汁鲜,面鱼儿也浸透了鱼香,好吃无比,我总会胀得肚儿圆。入夜,外婆会把我楼在怀里,静坐在船头,仰望着深蓝色的夜空,悠悠地唱起民谣来:“青石板子青,青石板上钉洋钉,一颗又一颗,数来数去数不清……”此外,通点土方土法,时而外出给渔民治点小病的外公,还常给我带回小油果子之类的糕点,虽然原料极普通,做工也粗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农家孩子极少能享用的。

  ⑧外婆外公疼我,我也晓得讨他们欢心。当外婆一梭来一梭去地修补渔网时,我就在一旁给他们递线球;当外婆用断了几根齿的笕子篦头时,我就会上前从她花自的头发间捉出三两个肥胖的虱子;当听她喊身上痒得难受时,我就会走到她的背后,将小手使进她的衣服里帮她挠痒痒。而对爱抽烟的外公,一见他拿出长长的烟袋在铜烟锅里装上烟丝后,我便会拿着火柴,走到近前帮他点烟,外公总会眯缝着眼一口一口地吸着,流露出很舒服的样子。

  ⑨三十年后,我回到故乡,走过老河。

  ⑩渡口上早已建起了一座横跨两岸的长桥,岸边那棵大柳树还在,静静地守望着老河。我遥望着远方,凝视着汩汩流淌的河水,不由想再听听外婆那击水搏浪的浆声,和她曾唱给我听的那些歌谣。

  (节选自《散文选刊》20xx年第8期)

  9、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10、第⑤段是如何塑造外婆的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11、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本文题目如果改为“我的外婆”或“回忆外婆”,你认为合理吗?请简述理由。

  13、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阅读答案:

  9、独句成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外婆摆渡时的责任话语,引出下文描写外婆和外公在风雨之夜冒险为难产的孕妇摆渡的情景,突出外婆“不能误人家赶路”的做人原则,体现她的善良和责任感。

  10、第⑤段通过环境、语言和动作描写,讲了外婆和外公在风雨之夜冒险为难产的孕妇渡船并在十天后不收五元钱酬谢的事,塑造了外婆真诚善良、有责任感、不贪心的形象。

  11、用排比手法,展示了“我”在外婆忙碌时、有困难时主动给与她的爱,体现了“我的聪明懂事。

  12、倾向于不合理。理由如下:

  (1)文章以外婆的渡船为线索。

  (2)文章在塑造外婆这一人物形象时,所选取的都是发生在外婆的渡船上的典型事例,外婆的渡船上面处处可见其为人。

  (3)外婆的渡船蕴含着外公外婆对“我”的爱,更蕴含着“我”对外公外婆的深厚感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渡船有象征的意味。渡船为展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淳朴的民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景(如同一座桥梁、一个载体)。最后一段文字颇有对今非昔比的感叹,除了深切思念外婆外,似乎还隐含着作者对过去淳朴人情不再的失落和期昐。

  13、本文作者围绕外婆的渡船,回忆了发生在外婆渡船上的一些美好往事,塑造了一位真诚善良、不贪心、有责任感的外婆形象,同时借渡口这一场景(载体)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淳朴的民风。这在当下对我们的做人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

【《渡船》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等阅读及答案05-29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4-29

美好的声誉阅读答案《美好的声誉美》阅读答案09-27

《野草》阅读答案01-08

《木屐》阅读答案01-07

《萌芽》阅读答案01-07

蝈蝈阅读答案12-29

《余音》阅读答案12-29

《古井》阅读答案01-1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