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咏菊阅读答案

咏菊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02 08:18:1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咏菊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菊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菊阅读答案

咏菊阅读答案1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①初开晓更清。

  宋·②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宋末太学士,宋亡后隐居吴下,兰不画土,意谓土地已被外族人夺去了。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形象: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

  2、“宁可枝头抱香死”一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的最为传神?请赏析点评。

  答:一个“抱”字十分传神,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寒菊在北风中的顽强和坚贞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表达出了诗人对故国的忠贞与热爱。

  注:①金粟:形容菊花色泽金黄,形态娇小。②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宋亡后,孤身隐居苏州,改字忆翁,以示不忘故国。

  1.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什么样的品格?又分别突出了菊花什么特点?试作简析。(4分)

  2.两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试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独立、耐寒的品格;(2分)白诗突出了菊花在寒冷的秋晨,凌霜怒放的清新美丽,郑诗则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2分)

  2答案:白诗运用反衬手法,以“蕉折”“荷倾”衬托菊花“金粟初开”,赞美了菊花之美;郑诗运用拟人手法,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白己不惧强暴、忠于大宋的情怀。

咏菊阅读答案2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①初开晓更清。

  寒菊

  宋·郑思肖②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金粟:形容菊花色泽金黄,形态娇小。②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宋亡后,孤身隐居苏州,改字忆翁,以示不忘故国。

  8.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什么样的品格?又分别突出了菊花什么特点?试作简析。(4分)

  9.两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试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8.答案: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独立、耐寒的品格;(2分)白诗突出了菊花在寒冷的秋晨,凌霜怒放的清新美丽,郑诗则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2分)

  9.答案:白诗运用反衬手法,以“蕉折”“荷倾”衬托菊花“金粟初开”,赞美了菊花之美;郑诗运用拟人手法,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白己不惧强暴、忠于大宋的情怀。(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白诗将“反衬”答成“对比”“衬托”,郑诗将“拟人”答成“象征”“托物言志”,均可视为正确答案。)

咏菊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林黛玉

  如未皇

  无赖昏晓侵(1),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2),千古高风说到今。

  (选自《》第三十八回)

  注释:

  (1)无赖:纠缠不舍。诗魔:指诗人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

  (2)平章:品评,赞赏。

  5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作者从早到晚一直沉浸在创作冲动里,着魔一般或绕着篱笆或倚着石头独自沉吟。

  B、颔联两句,写作者在霜晨里写下诗,笔端像蕴藏优美诗句流泻无穷;吟咏菊花诗,口齿似浸润了菊花香气,沁透心胸。

  C、颈联两句,写满纸都是作者借菊花来抒发自己的高洁和哀怨,可是无人能通过这些片言只语理解自己的情怀。

  D、尾联两句,写自从菊花得到了的品评赞赏以后,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就一直被人们从古传颂到今。

  53、一般咏物诗皆以物为主,而本诗不落俗套以人为主,以菊花为宾。下列描写菊花的诗句,与本诗的写法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庭前菊》

  D、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白菊》

  54、本诗与下这首诗都写到了“陶令”,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1)。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2),升君白玉堂(3)。

  注释:(1)罗含:东晋人,有德行,年老辞官还家时,阶庭忽然兰菊丛生。(2)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3)升:摆进。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答

  52、D

  53、D

  54、两首诗虽然都用了“陶令”的典故,但表意有异。黛玉用在尾联,也就是在总结全诗并点明主旨的时候用到的,借陶令礼赞菊花的高风亮节,以抒发自己不畏风霜、不慕功名、孤标自傲的高洁志趣。而李商隐则是在颔联中用到的,点到为止,表意平淡。再联系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来看,虽然诗中提及甘于的陶令,但落脚点不是田园,而是借菊花寄托自己入朝升官的热望。

  【分析】

  52、本题考查学生对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就一直被人们从古传颂到今”错误,诗句“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的意思是: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所以是“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们从古传颂到今,而不是“陶渊明的高风亮节”。D错误。

  故选D。

  5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写作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本诗以人为主,以菊花为宾,要求选出与本诗的写法差别最大的一项。

  A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由此可知,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的是人,更多的是托物言志,此诗以人为主,没有直接描写菊花,主要是展现诗人隐逸的闲适之情,与本诗的写法一样。

  B项,“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意思是:等到九九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由此可知,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的人,所以此诗以人为主,以菊花为辅,展现与友人真挚的,与本诗的写法一样。

  C项,“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的意思是:为了忆念长安烂漫开的菊花,我今天把你们移来栽满庭院。由此可知,把菊花移来栽满庭院的是人,所以此诗主要写的是人,是为了回忆长安的生活,所以把菊花移栽到庭中,与本诗的写法一样。

  D项,“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的意思是:黄灿灿的花海中,偏有一丛白菊,它孤零零地站着,显得格格不入,又让人觉得惊喜,甚至亲切。由此可知,此项有对菊花的具体描写,描写的对象是“一丛白菊”,是以菊花为主,而不是以人为主,与本诗写法差别最大。

  故选D。

  54、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基调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两首诗都写到了陶渊明的典故。但是所抒发的感情有所差别。

  林黛玉用“陶令”典故,用在尾联,《咏菊》中,林黛玉在“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句之后,紧接着提到了陶渊明:“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陶渊明当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特爱菊花。陶渊明一生写过很多咏菊的诗,菊花也因为他的品题而声名鹊起。林黛玉在此称颂菊花因陶渊明的“评章”而“千古高风说到今”,既是在赞菊,也表达了她对陶渊明的仰慕,隐约中也有自比菊花的内心流露,抒发自己孤高自傲的高洁情趣。

  李商隐是在第二联中用到这个典故的。他说菊花曾在隐士陶渊明东篱的边上展现丽色,在罗含的庭院里吐露芬芳。“菊花”曾被这些人赏识。最后又写到“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说自己愿意被朝廷所用。所以引用典故,不是要学陶渊明归隐田园,而是希望像陶渊明笔下的菊花一样被人赏识,展现的是入朝升官的急切渴望。

咏菊阅读答案4

  咏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1],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2],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

  【1】无赖:纠缠不舍。诗魔:指诗人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

  【2】平章:品评,赞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作者从早到晚一直沉浸在创作冲动里,着魔一般或绕着篱笆或倚着石头独自沉吟。

  B.颔联两句,写作者笔端蕴藏着灵秀,描写着菊花傲立风霜的姿态;嘴含着芳香面对明月反复吟唱。

  C.颈联两句,写作者满纸书写的都是平素的满腹哀怨,谁又能通过片言只语来向自己倾诉衷肠呢?

  D.尾联两句,写自从得到了陶渊明的品评赞赏以后,菊花的高风亮节就一直被人们从古传颂到今。

  15.一般咏物诗皆以物为主,而本诗不落俗套,以人为主,以菊花为宾。下列描写菊花的诗句,与本诗的写法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C.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韦庄《庭前菊》)

  D.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16.本诗与下面这首诗都写到了“陶令”,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菊花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1]。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2]。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3]。

  注释:【1】融融:光润的样子。冶冶:艳丽的样子。

  【2】罗含:东晋人,有德行,年老辞官还家时,阶庭忽然兰菊丛生。

  【3】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以菊花浸酒。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答案:

  14.C

  15.D

  16.答案示例:两首诗虽然都用了“陶令”的典故,但表意有异。

  (1)林黛玉用在尾联,也就是在总结全诗并点明主旨的时候用到的,借陶令礼赞菊花的高风亮节,以抒发自己不畏风霜、不慕功名、孤标自傲的高洁志趣。

  (2)而李商隐则是在颔联中用到的,点到为止,表意平淡。再联系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来看,虽然诗中提及甘于田园的陶令,但落脚点不是田园,而是借菊花寄托自己入朝升官的热望。

咏菊阅读答案5

  满纸荒唐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菊

  林黛玉

  无赖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满纸荒唐言》是作者的高明预见,每个人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

  B.《满纸荒唐言》的作者借《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同时寄托了内心的感慨。

  C.《咏菊》的颔联描写黛玉临霜作诗、对月吟咏的情景,富有美感。

  D.《咏菊》的尾联借写歌咏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2.有人说,曹雪芹借《咏菊》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4分)

  3.下列诗句中写秋的情感基调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B.“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伤心行》)

  C.“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D.“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

  参考答案

  1.(3分)B(“《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有误,作者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作品看似荒唐,却是一个葬送旧时代的`悲剧故事)

  2.(4分)

  ①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

  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这两首诗是二者之间激起的回响和共鸣,都表达了诗人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②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满纸荒唐言》出现在小说第一回,曹雪芹直接,开篇明义,概述整部小说的大意。结语是一个反问句,表明了此书谁能读懂的感叹。《咏菊》是林黛玉咏物抒情,借菊的品质抒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情怀。

  3.(3分)C(C抒写诗人的深秋闲居之乐。其他三句写悲秋)

咏菊阅读答案6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释]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⑴.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⑵.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想 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否则酌情扣分)

  (2)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征手法写出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译文: 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重阳节人们采撷枝枝菊花插戴于鬓上。秋晨菊花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 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

咏菊阅读答案7

  ① 咏菊

  清·

  无赖昏晓侵,绕篱欹②石自沉音③。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④?

  一从陶令⑤平章⑥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本诗选自《咏菊》第三十八回,为林黛玉所吟。②欹:通“倚”。③沉音:低声吟咏。

  ④秋心:合写即为“愁”字。⑤陶令:,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⑥平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1)这首诗是怎样写菊的?

  (2)这首诗抒发了所吟之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一是妙用衬托手法,先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二是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意思对即可)

  (2)诗歌前两联描写咏菊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流露出对的喜爱之情;颈联表达了主人公的哀怨凄苦之情;尾联借典明志,流露出坚守高洁的情趣。

  咏菊赏析

  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颔联“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 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

  林黛玉出生在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清贵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和封建礼教的教育,由于家庭的熏陶和不幸遭遇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林黛玉有着较好的文化素质和封建道德的修养,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思想基础。她酷爱写诗,兴趣浓厚,以诗为乐,借诗抒怀。她经常挂霜披露,陪星伴月,吟诗填词,有时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弥补空虚的心灵。她的愁苦无人理解和倾诉,只有寄予诗中,加以宣泄。

  林黛玉少年就失去了父母,她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对她的性格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使她养成了多愁善感,孤独忧寞,傲世妒恶的性格,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曹公安排的菊花诗,也正符合她的这一性格特点。

  林黛玉十分喜爱菊花,喜欢菊花的情怀,喜欢菊花的.高洁,喜欢菊花的孤寞,喜菊花的傲世,喜欢菊花的清香,喜欢菊花的淡雅。她把菊花作为自己挚友,经常与菊花轻轻地诉说心中的积郁、哀怨。有时她也在赏菊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畅想,但是,只不过是梦中的期盼。

  曹公的这些诗篇,进一步突出了林黛玉这个孤苦伶仃、篱下而又孤标傲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与那些市侩之人为伍的贵族少女的艺术形象和处世心态。林黛玉不满封建礼教的重压和奴役,但又只身单薄,无力反抗,遂与宝玉成为志同道合的一对情人。曹公安排她的诗,风格别致而又满含哀怨,极其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其中,《咏菊》,都非常有代表性。这些清丽而带有明显个性的诗句,就是在前人的咏菊诗里也是不多见的。对刻画林黛玉这个悲情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咏菊阅读答案8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咏菊》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赖”即无聊赖,“欹”通“倚”,诗人倚石默念,情难自已,诗心澎湃。

  B. 心头蕴秀,临霜对菊,下笔成诗,口齿噙香,对月吟咏,人、菊、诗皆香。

  C. 素,有色白之意,“素怨”即“秋怨”,与“秋心”互文。此联为全诗中心。

  D. 评章:吟咏。诗人认为只有陶渊明咏菊后,菊才有今日“隐逸君子”之喻。

  15. 黛玉借咏菊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

  14. D

  15. (1)对菊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2)对自身处境的感伤;(3)无人理解的孤独愁苦;(4)借菊花的高风亮节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

  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诗人认为只有陶渊明咏菊后,菊才有今日‘隐逸君子’之喻”错误,选项“只有……才”的说法过于绝对,“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意思是“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但并非只有陶渊明“咏菊后,菊才有今日‘隐逸君子’之喻”。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黛玉借咏菊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看诗中写了菊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中融入了林黛玉什么情感。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是说诗人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这还不够,还要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吟诵,这里表现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前一句“满纸自怜”表达对自我处境的怜惜,后一句说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表达无人理解的愁苦,这是借颂扬菊花来抒发我愁怨的诗篇;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诗人以“千古高风”来形容菊花,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这其实是借菊花的高风亮节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

咏菊阅读答案9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咏菊》是《红楼梦》第38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深受诗魔影响,黄昏时分,漫步菊篱,独自倚石沉思吟诵。

  B.颔联紧扣“咏菊”,写出秋霜、菊香的情境及主人公对月吟咏的形象。

  C.颈联转入抒情,“自怜”“素怨”“秋心”写出了诗人寄寓菊中的愁情。

  D.尾联写到陶渊明品评菊花,以“千古高风”提升了整首诗的抒情格调。

  16.大观园诗社活动中,《咏菊》公评第一,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佳处。

  答

  15.A.“黄昏时分”错误。句意是难以抑制的着魔一般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

  16.①细节描写。自晓至昏,诗人绕篱沉思,倚石默念,细节中透着对菊的.钟爱。

  ②以景衬情。秋霜、菊香、明月,以景衬情,景美人美,既写出对菊花的赞美,也写出主人公的孤傲高洁。

  ③运用典故。借陶渊明品评菊花“千古高风”的典故,写出自己高洁志趣,提升了整首诗的抒情格调。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创作灵感来了,她甚至不能静坐于闺房,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面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去构思、低吟。“绕篱”“欹石”地推敲,这一细节的描写,表现了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

  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这还不够,还要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霜”“月”的景物俏丽、秀美,可见此处以景衬情,既写出对菊花的赞美,也写出主人公的孤傲高洁。

  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

  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运用典故,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

【咏菊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咏菊的作文04-08

咏荷上雨阅读答案04-13

等阅读及答案05-29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4-29

美好的声誉阅读答案《美好的声誉美》阅读答案09-27

吴广阅读答案12-24

菊花阅读答案12-24

《余音》阅读答案12-29

蝈蝈阅读答案12-2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