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历史母本阅读答案

历史母本阅读答案

时间:2023-10-25 16:33:03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母本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母本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母本阅读答案

历史母本阅读答案1

  历史母本

  余秋雨

  多年来我一直被问,写作散文受谁的影响最深。我曾经如实地回答过“司马迁”,立即被提问者认为是“无厘头”式的幽默。

  “我们问的是散文啊,您怎么拉出来一个古代的历史学家?”

  我不知如何解释,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作回答了。

  年岁越长,披阅越多,如果自问最倾心哪位散文家,我的答案依然没变。

  散文什么都可以写,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了,不能不使真正的散文家怦然心动。

  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这不是散文是什么?而且也只能是散文,不是话本,不是传奇,不是策论,不是杂剧。

  既然历史本是如此,司马迁也就找到了写史的最佳方式。他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主体从容地说着,却与一般历史著作的冷若冰霜不同。他说得那么富有表情,有时赞赏,有时倾心,有时怀念,有时祭奠,有时愤怒,有时讥讽,有时鄙视。但这一切,都只是隐约在他的眉眼唇齿间,而没有改变叙述基调的连贯性。有时他不得不评论了,除了每篇最后的“太史公曰”,也会在叙述半道上拍案指点,却又点到为止,继续说事。事有轻重远近,他如挥云霓,信手拈来又随手撇去,不作纠缠。

  在我看来,他的笔下出现了各种色调、各种风致、各种意绪、各种情境的大组合。明君、贤相、恶吏、谋士、义侠、刺客,各自牵带出鲜明的人生旋律,构成天道人心、仁政至德的丰富交响。这便是真正的“历史文化大散文”。写天可以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满天气象;画地可以选其一隅,也必先四顾大地苍茫。散文的范本应该比寻常散文开阔得多,才能摆脱琐碎技巧而获得宏大神韵。

  除了内容,散文的基元是语言。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也称得上是千古一笔。

  司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脱。在他之前,文坛充斥着浓郁的辞赋之风。以枚乘、司马相如等人为代表,追求文学上的铺张和奢侈。到了司马迁时代,此风越演越烈。好像是要呼应汉武帝所开创的大国风范和富裕局面,连散文也都竞相追求工丽、整齐、空洞、恣肆,甚至还要引经据典,磨砺音节。虽然确也不乏文采,却总是华而不实、装腔作态。这种倾向发展到以后,就成了过度讲究藻饰、骈偶、声律、用典的六朝骈文,致使到唐代,韩愈、柳宗元他们还要发起一个运动来反对。

  知道了司马迁的文字环境,就可以明白他文笔的干净、朴实、灵动,包含着多大的突破。他尤其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他又要把这种散句熔炼得似俗而雅、生动活泼,实在是把握住了散文写作的基础诀窍。他还不让古代语言以“佶屈聱牙”的形态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而必须改得平易流畅,适合当代人阅读。

  说到这里,我实在无法掩盖积存已久的现代悲哀。我们的`时代,离两汉六朝已那么遥远,不知何时突然掀起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当代骈文。一味追求空洞套话的整齐排列,文采当然远不及古代骈体,却也总是不怕重复地朗朗上口。有一次我被邀去参加一所大学的校庆,前来祝贺的官员居然有五位完全重复一个同样的开头:“金秋十月,桂子飘香,莘莘学子,欢聚一堂。”后来又有一位官员只把“金秋十月”改成“金风送爽”,后面十二个字还是一模一样。我想大笑又不能不掩口,因为四周都觉得这才像是好文章。

  我想,大家还是应该更认真地读《史记》,除了认识历史学上的司马迁之外,还应该认识文学上的司马迁。

  昨夜写作此文稍憩,从书架上取下聂石樵先生写的《司马迁论稿》翻阅,没想到第一眼就看到一段话,不禁会心而笑。他说:

  我国古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汉代,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史记》。

  这个观点,颇合我意。

  就此,我真的可以用几句话结束这篇文章了:《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母本,也是中国文学的母本。看上去它只与文学中的诗有较大的差别,但鲁迅说了,与《离骚》相比,它只是“无韵”而已。

  两千年前就把文史熔于一炉的这位伟人,其实也就是把真、善、美一起熔炼了,熔炼在那些不真、不善、不美的夜晚。

  熔炉就是那盏小油灯。

  难道,它真的熄灭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提及“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作回答了”源于作者年轻时对该问题的不确定性,经过多年积淀,才有了清晰的答案。

  B. 司马迁创作《史记》时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史事,但与一般历史著作不同,他会在叙述中呈现出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和情感。

  C. 文章结尾运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将《史记》比作“小油灯”,流露出作者对《史记》的传承有疑问、失望,也有渴盼、期待。

  D. 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作者运用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高度评价了《史记》作为历史母本和文学母本的价值,给人以启示。

  8. 作者为什么说“《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母本,也是中国文学的母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 白先勇曾评价余秋雨:“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思索天下的灵魂。”请结合文本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其诗化特点。

  答

  7. A

  8. ①《史记》的叙事包含情感但含而不露,时有评价但点到为止,处理叙事的轻重远近信手拈来,为后世历史叙写提供范本。

  ②《史记》所写题材丰富多样,有鲜明的人生旋律、天道人心、仁政至德,以真正的“历史文化大散文”为后世史料选材提供借鉴。

  ③语言干净、朴实、灵动,似俗而雅、生动活泼,成为历史和文学语言的范例。

  9. ①运用比喻,使语言具有诗歌的形象性。如“他如挥云霓”“他尤其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等,引人联想、思考。

  ②运用排比,使用整句,使语言具有诗歌的韵律感。如“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他的笔下出现了各种色调、各种风致、各种意绪、各种情境的大组合”等,呈现出一种整饬之美。

  ③作者将自己浓浓的主观情感渗透进作品,使其语言具有诗歌的抒情性。如“如果自问最倾心哪位散文家”“说到这里,我实在无法掩盖积存已久的现代悲哀”等抒发了自己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

历史母本阅读答案2

  历史的母本

  余秋雨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

  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巳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巳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

  (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删改)

  14.阅读全文,概括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每条不超过4字)(4分)

  15.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1)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2)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1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的理解。(6分)

  17.作者在文中说,司马迁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和《史记》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4.①以史立身“分)②以人为本(1分)③身残志坚(或“忍辱负重”,意思对即可,2分)

  15.(1)作者用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是点睛之笔;(1分)“感动”一词,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调;(1分)同时,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照应文章开头,回答了司马迁“让我感动”的原因。(1分)采用反复手法,强调自己对司马迁的成就的高度评价;(1分)“一一”“全部”“真的”,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取得如此成就的惊奇和赞叹之情。(1分)

  16.“历史的母本”是作者对《史记》及其对后世影响的高度评价,(2分)“母本”是指(史记》的体例成为后人自觉效仿的通例,(2分)《史记》中的人物,早巳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

  17.答案略。学生回答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给分。(6分)

【历史母本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等阅读及答案05-29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4-29

美好的声誉阅读答案《美好的声誉美》阅读答案09-27

《纸船》阅读答案03-24

《雨中》阅读答案03-25

给予阅读答案05-16

春日阅读答案05-16

麻雀阅读答案12-15

微波阅读答案12-1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