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荣与辱阅读答案

荣与辱阅读答案

时间:2021-12-31 22:09:0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荣与辱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荣与辱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荣与辱阅读答案

荣与辱阅读答案1

  ⑴现在,确实有些东西在蒙蔽一些年轻人的荣辱观。其中一个就是:所谓的“道理”。

  ⑵在荣辱观中有这样一条:以“团结互助”为荣,但就是这样一条几乎最理所当然的观念,现在也遭遇了所谓“道理”的检验,比如:助人中的“让座”。日前,有一个新闻让许多人啼笑皆非。在天津,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个年轻女士除了自己坐一个座位外,还让自己的狗坐了一个位置。当车上人多时,有人站在旁边强烈质疑,她就给自己的狗买了一张票,然后,再次理直气壮起来。

  ⑶她不关心“助人”,她更关心她的道理:我已经给狗买了票,它凭什么不能坐?人可以坐,狗为什么不能坐?

  ⑷在“助人”方面,还有许多这样的“道理”。比如:现在谁都不容易,凭什么一定让我帮助他;帮助他,他得到了好处,我也该得到某种形式的回报;我不帮助他是要给他一个自强的机会,我当时就是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励志图强的。

  ⑸归根结底一句话:帮助人可以,但必须给我帮助人的道理或者你反驳了我的道理。

  ⑹因为是“讲道理”,并且这些道理貌似很难反驳,所以他们会一直坚守,并且把这视为现代观念。他们因此对正确的荣辱观也持某种观望态度。

  ⑺好,现在就来看看这些道理。

  ⑻这些道理似乎有自己的逻辑,但它更像为了逻辑而逻辑的逻辑学定律,而非行为准则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更多是自我的说服,后者则涉及他人。一旦把这些“道理”引申,就能显露它滑稽的一面。

  ⑼比如让座。试想这样一个情形:同样是那位年轻的女士,有一天假如让她面对相同的情景,当她在公共汽车上站得两腿发麻头发昏时却看到一只小狗独占一个座位,她会这样想吗?“多有道理啊,人家花了这个钱了就该享受这个服务,我要理解并配合他,我宁可站虚脱了也要遵守我和他这样的人的逻辑。”

  ⑽我相信这个女士不会那样想的。一旦放到她自己的身上她就觉得有问题了,问题在哪?

  ⑾有些行为规范既有理性又有人文的特性,有些只有理性而没有人文的特性。当后者出现时,会让其他人在情绪情感上很不舒服,甚至觉得这个人少了点“人性”,换了那个女士,她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⑿互助,不需要进行逻辑推理,也没有时间进行,当你看见一个人时,你的内心瞬间就会产生一个决定,帮与不帮的那个决定没等你的理性上升上来,就已经作出,那是你的本性以及良知这些生命最重要的东西的本能反应,只有当你不准备帮助时,你才会去主动调动理性为自己辩护。说白了,它貌似理性,实则是利益的计算,计算的前提是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计算结果。

  ⒀正确的荣辱观,实际上是在提纯你内心瞬间产生的那些东西。

  ⒁正确的荣辱观,在帮你避开可笑可怕的.人生。

  选自《中国青年》20xx年第七期,略有删改。

  【问题】

  16.文中所提到那个女士认为她给狗买了车票,它理应享受乘客的待遇,但是车上有一些乘客对此颇有意见,双方形成对峙之势。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想发表什么看法?(3分)

  17.很明显,作者对那些“道理”是持否定态度的,从文中用词就可以看出,请列举两例并加以阐述。(4分)

  18.在作者看来,那些为自己辩护的所谓的“道理”的实质是:【 】。(3分)(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是正确的荣辱观?并请你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例加以佐证。(4分)

  【参考答案】

  16.(3分)观点鲜明,语言流畅。(如有赞同女士的做法,则该题不得分)

  17.如①“滑稽”是说这些所谓的“道理”其实不是真正有道理,只是自私者的狡辩,②“可怕”则是说这些所谓的“道理”缺乏人情味,冷漠得可怕。③“所谓”修饰“道理”,表明作者对“道理”持否定态度。④“似乎”用在“有自己的逻辑”的前面,说明这里的“道理”根本不讲逻辑,毫无道理可言。(4分,言之成理即可)

  18.它貌似理性,实则是利益的计算,计算的前提是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计算结果。

  19.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出自本能反应的本性和良知。如魏青刚,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

荣与辱阅读答案2

  荣与辱

  ①“荣”与“辱”,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荣”,免受“辱”,并将“荣”和“辱”作为行事为人、判断取舍的标准。

  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④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

  ⑤“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萧伯纳说过:“一个人是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便会摆脱“辱”,最终获得“荣”。

  ⑥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荣辱观,便决定了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所谓“荣”与“辱”,就是反对无所作为,不劳而获,提倡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选自《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六册有改动)

  1.请为第3段补写一个名人的例子作为正面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从反面进行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来看,“知荣辱”对做人有什么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示例: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

  2.通过正反对比使论证更加周密,更加深刻。

  3.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

  4.“知荣辱”是“做人”的标准或对“做人”起决定作用。与答案意思接近即可

荣与辱阅读答案3

  ①荣与辱,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荣,免受辱,并将荣和辱作为行事为人、判断取舍的标准。

  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 ……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

  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④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

  ⑤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萧伯纳说过:一个人是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便会摆脱辱,最终获得荣。

  ⑥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荣辱观,便决定了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所谓荣与辱,就是反对无所作为,不劳而获,提倡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选自《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六册 有改动)

  21.(1)请为第3段补写一个名人的例子作为正面论据。(3分)

  (2)第3段从反面进行论证的作用是什么?(2分)

  22.第4段中心句是 。第5段画线句主要阐明的观点。(4分)

  23.从全文来看,知荣辱对做人有什么重要性?(3分)

  参考答案:

  21.(5分)((3分)写出人名1分,写出主要事迹2分。示例: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

  (2)(2分)通过正反对比使论证更加周密,更加深刻。(对比1分,作用1分)

  22.(4分)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荣与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各2分)

  23.(3分)知荣辱是做人的标准或对做人起决定作用。(与答案意思接近,酌情给分)

荣与辱阅读答案4

  “荣”与“辱”

  ①“荣”与“辱”,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荣”,免受“辱”,并将“荣”和“辱”作为行事为人、判断取舍的标准。

  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 ……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④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

  ⑤“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萧伯纳说过:“一个人是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便会摆脱“辱”,最终获得“荣”。

  ⑥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荣辱观,便决定了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所谓“荣”与“辱”,就是反对无所作为,不劳而获,提倡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选自《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六册 有改动)

  1.(1)请为第3段补写一个名人的例子作为正面论据。

  (2)第3段从反面进行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2.第4段中心句是。第5段画线句主要阐明的观点。

  3.从全文来看,“知荣辱”对做人有什么重要性?

  答案:

  1.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 通过正反对比使论证更加周密,更加深刻。

  2.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荣”与“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知荣辱”是“做人”的标准或对“做人”起决定作用。

荣与辱阅读答案5

  (一)作为全世界最高文学成就奖,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无数作家的梦想。难得有人获此殊荣,也难得有人对获奖者不表示钦佩。可有一个事实几乎让人无法相信,那就是绝大多数获奖者在摘取桂冠后,都走起了下坡路,再也没有力作问世。在80年代十位获奖者中,除一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外,其余的九位都已锐气不再当年,别说那些问鼎之作,就是稍微像样些的东西都拿不出来了,有的甚至已经偃旗息鼓,墨笔停了。难怪有人把诺贝尔文学奖看作创作的死吻,看做作家的终身成就奖。

  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曾经驰骋文坛的高手们变得如此疲疲沓沓?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曾经令人肃然起敬的大师们变得如此令人失望?

  也许是因为他们被盛名所累,生怕写出的东西不如从前,不想写也不敢写;也许因为他们成了名人、四处抛头露面,无暇写也无心写;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所得的荣誉和财富足以悠闲度日,犯不着再去操弄笔墨,也许是因为

  不妨暂时把疑问和猜想都放在一边,先看看另一个事实

  (二)加拿大工学院是加拿大的一所著名大学,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威望可在他们校史上曾出现过一次几乎使该校名誉扫地的事情。加拿大政府将一座大桥的设计交给毕业于该校的一名工程师,但由于设计失误,桥梁交付不久就倒塌了,政府方因此蒙受了重大损失。为了记取这个惨痛的教训,加拿大工学院买下了断桥钢材,加工成了戒指,并定名为耻辱戒指。从此以后,每届毕业生领取文凭时都要领取一枚这样的戒指。

  这不是笑话,不是传说。多少年来。该校的毕业生都是戴着那枚耻辱戒指走上社会的。为了洗刷母校的耻辱,为了重塑母校的形象,他们兢兢业业,奋发图强,许多人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尽管那段令人难堪的往事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尽管自己的母校已经重新赢得了声誉,可他们依然像从前一样,把那枚耻辱戒指牢牢地戴在自己左手无名指上。

  很钦佩加拿大工学院当初的那些决策者,同样钦佩这所大学的历届毕业生。他们没有试图遮盖耻辱,掩饰耻辱,却有意把耻辱打成戒指,系在手上,记在心上。

  (三)不管什么样的荣誉,不管什么样的耻辱,都会成为过去,都不能证明将来。照理说,耻辱比荣誉更应该记住,可人们常常把锦旗和它们弄颠倒了。荣誉总是被小心地保存着,而耻辱常常被掷在一边,甚至被人为地抹去。

  一个人确实有理由为自己的成功而激动,而兴奋,而陶醉。确实有理由为自己获得的荣誉感到骄傲,把勋章挂在墙上,把奖杯高高举起,好让自己也好让别人看到,面对如潮的掌声,几乎所有的获奖者都激动地说,自己将把成功当作起点,把荣誉当作鞭策,都说自己将在成功的道路上继续攀登。

  不能说这是骗人的谎话,也不能说这是故作姿态。在热泪盈眶的那一刻,我相信他们所说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但领奖台上的诺言有多少化作力量,又有多少随风而去了呢?

  其实荣誉不一定成为鞭策,嘉奖也不一定化作动力,失败不一定让人气馁,耻辱也不一定永远让人抬不起头来。当有些人醉倒在鲜花丛中的时候,也有些人勇敢地从失败的耻辱中走了出来。荣誉和耻辱都是双刃剑,可以让人趴下去,也可以让人站起来,就看你如何面对。

  1.给划线字注音。

  气馁( ) 偃旗息鼓( )

  2.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观点。(不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二)部分各从什么方面来论证作者的主要观点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二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第一部分中绝大多数获奖者在摘取桂冠后,都走起了下坡路,再也没有力作问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部分中从此以后,每届毕业生领取文凭时都要领取一枚这样的`戒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荣誉和耻辱都是双刃剑,可以让人趴下去,也可以让人站起来,你赞同作者的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něi yǎn

  2.要正确面对荣誉和耻辱。(意对即可)

  3.第一部分是从反面论证(或:从获得成功的荣誉却最终趴下去来论证),第二部分是从正面论证(或:遭到失败的耻辱却最终站起来来论证)。作用:使论证更充分、有力。

  4.举例论证。列举确凿、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正确面对耻辱的问题,进而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意对即可)

  5.①过分看重名利外物,反没了创作的激情。

  ②为的是记住这个惨痛的教训,化耻辱为动力。(意对即可)

  6.略。(不设统一答案)

荣与辱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只有“衣食足”,才能“知荣辱”吗

  赵州

  ①眼下的中国,不守规矩、不讲道德的现象并不罕见。要是批评多了,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人现在还不富嘛!”

  ②管仲的名言竞成了不讲文明的挡箭牌。事实上,有很多例子证明,不必一定“仓廪实”,人们就可以“知礼节”。比如,二战后德国一片废墟,国家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1945年冬天十分寒冷,又没有暖气。于是,大家上山砍柴用来烧火取暖做饭。有人提议保护小树并做上记号,不要砍。结果.虽然没有人监督,做了记号的小树都留了下来。按道理,人都快冻死饿坏了,还管什么小树大树,烧了再说吧。可是德国人没有。在德 国街头,有时也会发现乞讨者。他们往往不是简单伸手讨要。笔者在德国曾见到这样的乞讨者,他们在面前的地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请留下您的生日日期和电话,我会在您过生日的时候送来祝福的。”这些做法似乎都证明了,不一定衣食足也可以知礼节吧?

  ③当下中国,从整体看来,人均国民年收入已超过一千美元,不少人的“仓廪”更是明显超过殷实阶段,但却常常让人看到“衣食足”而不“知礼节”的行为。开着豪华的车,着喇叭抢行人的先行权;西装革履衣着光鲜,闯红灯无所顾忌;吃着山珍海味,对着服务员劈头盖脸大声喝叫;出国旅行时常把随地吐痰这样的陋习带出国门。这样的情形,怕不在少数吧。管子的话,放在眼下的中国,不知道会不会改成“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了。

  ④可见,物质基础并不是国民修养提高的充分条件。

  ⑤德国人那种做法,当然有之前一定程度上仓廪实的基础,但根本还是来自长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培养。自律、秩序等优良价值观的教育,早在17世纪普鲁士王朝时期就开始了。教育代代相传,进入了国民的血脉之中.甚至形成了德国国民习惯的一部分。歌德当年说:“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不应被忽视的。”

  ⑥笔者认为,管子的话,应该是在说一般的社会现象,并没有说衣食不很富足,人们就一定不可能懂一些礼节。还记得小时候,生活十分拮据,就常听到父母对后辈作出 “人穷不能志短”这样的教导,但是这样的话现在好像很难听到了。

  ⑦其实,中国的文化积淀中也不缺乏这种无论身处何种情形都能保持良好修养和品恪操守的精神。孔子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孟子主张“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还有人民解放军当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自己再冷再饿,不会侵犯老百姓一丝一毫。如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被抛弃的精神宝藏多一些“认领”,那么中国人“知礼节”的进程,恐怕要快很多吧 。

  1.这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章,有破有立。请问:文中对方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思维严密,批驳有力,请按照提示梳理第②、③两段的论证思路。

  第②段通过____现象,证明____分论点。

  第③段通过____现象,证明____分论点。

  3.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加粗的词语“认领”如果换成“认同”就没有此效果,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对方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作者论点:物质基础并不是国民修养提高的充分条件。

  2.第②段:二战后德国不砍做记号的小树,乞讨者怀感恩之心不一定衣食足才可以知礼节

  第③段:国人“衣食足”而不“知礼节”的行为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

  3.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文化积淀中也不缺乏这种无论身处何种情形都能保持良好修养和品格操守的精神。

  4.认领有领回的意思,表明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现在丢失了,幽默,准确。认同没有这层含义。

荣与辱阅读答案7

  荣与辱

  ①荣与辱,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荣,免受辱,并将荣和辱作为行事为人、判断取舍的标准。

  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 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

  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④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

  ⑤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萧伯纳说过:一个人是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便会摆脱辱,最终获得荣。

  ⑥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荣辱观,便决定了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所谓荣与辱,就是反对无所作为,不劳而获,提倡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1.(1)请为第3段补写一个名人的例子作为正面论据。(3分)

  (2)第3段从反面进行论证的作用是什么?(2分)

  2.第4段中心句是 。第5段画线句主要阐明的观点。(4分)

  3.从全文来看,知荣辱对做人有什么重要性?(3分)

  答案:

  1.(5分)(1)(3分)写出人名1分,写出主要事迹2分。示例: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

  (2)(2分)通过正反对比使论证更加周密,更加深刻。(对比1分,作用1分)

  2.(4分)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荣与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各2分)

  3.(3分)知荣辱是做人的标准或对做人起决定作用。(与答案意思接近,酌情给分)

【荣与辱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4-29

美好的声誉阅读答案《美好的声誉美》阅读答案09-27

寒夜阅读答案03-25

《窗》阅读答案03-24

错位阅读答案03-21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03-30

《燕子》阅读答案03-30

长城阅读答案03-30

《荷花》阅读答案03-30

《柳絮》阅读答案03-3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