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成语> 了解的成语

了解的成语

时间:2022-12-14 18:21:26 成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了解的成语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了解的成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语标题 成语解释

  暗察明访 察:细看,详审;访:寻访。指用各种方法调查了解情况

  出处:《金史·世宗纪中》:“此辈暗察明访,皆著政声。”

  白头如新 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出处: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鲍子知我 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出处:《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闭明塞聪 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出处:汉·王充《论衡·自纪》:“闭明塞聪,爱精自保。”

  闭目塞聪 聪:听觉敏锐,这里指听觉。闭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

  出处: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闭目塞耳 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出处:《隋书·东夷传·高丽》:“王乃坐之空馆,严加防守,使其闭目塞耳,永无闻见。”

  不求甚解 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不言而喻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洞彻事理 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洞鉴废兴 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代兴盛衰败情况。

  出处:《魏书·李顺传》:“卿往复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不克以不?”

  洞鉴古今 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

  耳目闭塞 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耳目喉舌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

  出处: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耳目昭彰 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

  观过知仁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出处:《论语·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官止神行 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出处:《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管窥蠡测 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出处:汉·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恨相知晚 恨:懊悔;相知:互相了解,感情很深。后悔彼此建立友谊太迟了。形容新结交而感情深厚。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引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欢,无厌,恨相知晚也。”

  鉴机识变 察看时机,了解动向。

  出处:《晋书·皇甫真载记》:“燕朝无纲纪,实可图之,鉴机识变,唯皇甫真耳。”

  开物成务 开:开通,了解;务:事务。通晓万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

  出处:《周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窥见一斑 指只了解一二。

  出处:《高子遗书·会语九八》:“一向不知阳明、象山学问来历,前在舟中似窥见其一斑。”

  烂如指掌 犹言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

  蠡酌管窥 用瓢量海水,从竹管里看天。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三卷:“蠡酌管窥,一至于此。”

  了然于胸 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

  出处:《晋书·袁齐传》:“夫经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出处:《论语·八佾》:“或问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了若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出处:《论语·八佾》:“或问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聋者之歌 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K不了解其中真义。

  出处:《淮南子·原道》:“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着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

  论世知人 犹言知人论世。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亦泛指鉴别人物,评论世事。

  盲人扪烛 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同“盲翁扪”。

  盲人摸象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出处:《大般涅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盲翁扪钥 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亦作“盲翁扪”。

  出处: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锺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钥以为日也。日之与锺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盲翁扪 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

  出处: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扣而得其声。他日闻锺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以为日也。日之与锺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明查暗访 明里调查,暗中访问。指多方面调查了解情况。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8回:“差你往齐东村明查暗访,这十三条命案是否服毒?”

  明察暗访 从明里细心察看,从暗里询问了解。指用各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我住在此处,徒占一席,于事无济,倒不如仍然到外面去,明察暗访。”

  明目达聪 眼睛明亮,耳朵灵敏。形容力图透彻了解。

  出处:《书·舜典》: “明四目,达四聪”。

  目知眼见 亲眼所见。形容熟悉了解。

  平易近民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同“平易近人”。

  平易近人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钦差大臣 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出处:清·阮葵生《茶余客话·钦差官使》:“三品以上用钦差大臣关防,四品以下用钦差官员关防。”

  情见势屈 情:真情;见:通“现”,暴露;势:形势;屈:屈曲。指军情已被敌方了解,又处在劣势的地位。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

  情见私/td> 指军情已被敌方了解,又处在劣势的地位。同“情见势屈”。

  穷理尽性 原指彻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彻了解人类的天性。后泛指穷究事理。

  出处:《易·说卦》:“穷理尽兴,以至于命。”

  曲高和寡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如指诸掌 比喻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

  出处:《论语·八佾》:“或问之说。子曰:‘子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入邦问俗 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同“入国问俗”。

  入国问俗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出处:《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深奥莫测 高深不易了解。

  深入人心 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且君新得诸侯,非有存亡兴灭之德,深入人心,恐诸侯之兵,不为我用。”

  熟门熟路 熟悉门径,了解情况,很有经验。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王孝廉是熟门熟路,管门的一向认得,立时请进,并不阻挡。”

  素昧平生 昧:不了解;平生:平素、往常。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

  出处:唐·李商隐《赠田叟》:“鸥鸟忘机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

  素昧生平 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同“素昧平生”。

  出处:《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时筱仁因彼此素昧生平,也乐得装作不知,以免拖累。”

  天高听卑 卑:低下。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旧时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

  出处:《史记·宋微子世家》:“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三国魏·曹植《责躬》诗:“天高听卑,看肯照微。”

  通时达务 指了解客观形势。

  望文生训 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同“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 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出处:清·张之洞《轩语·语学》:“空谈臆说,望文生意。”

  相知恨晚 相知:相互了解。认识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引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欢,无厌,恨相知晚也。”

  相知有素 素:向来。指一向互相了解的好朋友。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六回:“他人不必论,就是段芝泉等,随从总统多年,相知有素,今日亦未免生疑。”

  心心相印 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黄蘖传心法要》:“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心照神交 心照:心里了解;神交:忘形之交。心意投合,相知有素的友谊。

  出处:晋·潘岳《夏侯常侍诔》:“心照神交,惟我与子。”

  心中无数 指对情况了解不清楚,心里没有底。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周后心中无数,说:‘象这样小事,你自己斟酌去办,用不着向我请旨。’”

  心中有数 对情况和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处理事情有一定把握。

  出处: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春玲要先同儒春谈一次,摸摸他的底,心中有数,为她去和老东山交锋做准备。”

  胸中无数 指对情况了解不清楚,心里没有底。

  出处: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胸中有数 指对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心里有底。

  出处: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

  询于刍荛 询:问;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借指地位低微的人。指向普通老百姓了解情况,征求意见。

  出处:《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眼观六路 眼睛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一面之款 谓只见过一面,了解不深。同“一面之交”。

  出处:《宋书·诸叔度传》:“还至都,凡诸旧及有一面之款,无不厚加赠遗。”

  以耳代目 以:用;代:代替。拿眼睛当耳朵。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王具白请教之意。僧笑曰:‘是谁多口,无目何以论文?’王请以耳代目。”

  以耳为目 拿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比喻不亲自了解情况,只听信别人说的。

  出处: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以蠡测海 蠡:贝壳做的瓢。用贝壳来量海。比喻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出处:汉·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以筌为鱼 筌:捕鱼的竹器。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比喻满足对事物表面肤浅认识,不去更深入了解事物本质。

  以一知万 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出处:《荀子·非相》:“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知彼知己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地知天 地:地形:天:天气。了解地形,了解气候。

  知己知彼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情不举 举:检举。了解情况而不揭发。

  出处:清·吴《飞龙全传》第一回:“我为巡城之职,理宜奏闻;若为朋友之情,匿而不奏,这知情不举的罪名,亦所不免。”

  知人论世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知人善任 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出处:汉·班彪《王命论》:“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知往鉴今 鉴:借鉴。了解过去作为今天的借鉴。

  知微知彰 微:细小。彰:明显。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亦作“知微知章”、“知章知微”。

  自知之明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不打不相识 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知子莫若父 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

  出处:《管子·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不打不成相识 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士为知己者死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闻名不如见面 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

  出处:《北史·列女传》:“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小人未见礼教,何足责哉。”

  画虎画皮难画骨 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

  见其一未见其二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诗经·小雅·小F》:“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冤有头,债有主 冤有冤头,债有债主。比喻要了解事情,必须找为主的人。

  出处:《续传灯录》:“卓拄一下,曰:‘冤有头,债有主。’”

  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宋·苏轼《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比来士大夫好轻议旧法,皆未习事之人,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知人知面不知心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凤姐儿故意的把脚放迟了,见他远去了,心里暗忖道:“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诗经·小雅·小F》:“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吠:狗叫;形:影子。一只狗看到影子叫起来,很多狗也跟着乱叫。比喻不了解事情真相,随声附和。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形容了解的情况不全面。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出处: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五:“哈哈,你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你说,咱们先买地,后盖房呢,还是先盖了房子后买地?”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可是一辈子也不互相来往。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出处:《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了解的成语】相关文章:

了解自己作文03-30

关于了解的作文01-27

真的了解吗作文03-31

我所了解的苏轼作文05-17

我最了解的人作文06-20

请你试着了解我作文11-10

我逐渐了解他作文04-05

我逐渐了解了他作文05-21

请你试着了解我_750字12-2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