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1
最后一课。前两则出自《伊索寓言》,后两则分别出自《韩非子》与《淮南子》,是中国古代寓言。我用了两课时来进行教学。因为涉及到文言文,所以我把积累文言词语作为教学重点之
一。第二个教学重点是用自己的话多角度地概括寓言的寓意。让自己的话多角度地概括寓言的寓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寓言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一、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合理的想象。二是比较伊索寓言与中国古代寓言的异同,突破了这两个难点,就理解了寓言的特点。 在课堂上,我力求实践“三单五步”课堂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第一课时教学《伊索寓言》两则,在“温”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读书汇报会”的小活动。因为《伊索寓言》是本学期要求掌握的名著,之前布置学生读过,所以我提前让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读书情况:你最喜欢《伊索寓言》中的哪则寓言?为什么?大约用五、六分钟时间让四个组汇报。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学生对《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的介绍。我比较注重课前预习,因为我认为合作探究前应该有一个自主学习的准备。在预习中,我让学生完成了学习单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并展示生词、多音字、形近字和四字词语解释。所以引之后一般有一个预习展示,主要是交流自主学习部分的答案。通常由一个组来负责这个任务。时间大约是4分钟。在这一环节,我对时间的把握不太准确。汇报名著的时间略显紧张。展示的小组差生太多,也超出了预定的时间。
教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小组展示的方式,先由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各小组选一位记录员并代表发言。学习单上的前三个问题设置得很不错,环环相扣,又注重引导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揣摩,都是抓住情节的要害设问,使学生通过对细节的分析了解赫耳墨斯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小记者采访的方式展示。代表赫耳墨斯的同学接受其他组员记者的采访,将合作探究的几个题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提问,打破了小组代表汇报的沉闷,表达流畅有见地的代表也为小组挣得一分,学生也饶有兴趣。这则寓言结尾点明了寓意,但如果只限于故事情节本身就事论事,乃至重复作者的话,就把寓言学“死”了,失去了寓言的教育性。寓言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都能读出对自己的人生启迪。所以,我在学习单问题之外又加了一个问题: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这样学生就能从多角度来谈寓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蚊子与狮子》学习单上的前两个问题很关键,这两个问题小组代表回答得很不错,为了理解寓意,我又加了一个问题:当蚊子取得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意外?蚊子为什么会粘在蜘蛛网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本文的另一个寓意——骄兵必败。这一环节其实学生表现得不错,但我的评价语言太单一。没有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节课验收单上的相关题都做完了,做完后我让学生同组互批,并由组长检查改错,力求保质保量地完成。
最后两分钟进行小组评分,一评组员参与度,满分四分,由组长打分;二评成果展示与纪律分,满分四分,由教师打分;三验收单自评,满分二分。获胜小组加五分。学生打分的积极性很高,应有些实质性的奖励,如给获胜小组减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两则古代寓言。课前布置预习,完成学习单上自主学习部分1、2题、3题(2)、(3)。在“温”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复习曾经学过的古代寓言,学生能说出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等寓言。然后我用一句话引入本课的教学。这些故事都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你又能从本文的两篇寓言中得到什么人生的启迪呢?展示预习自主学习成果后,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一人读句子,一人说重点字义,一人翻译,一人说文言现象。让其他组的学生质疑,本组学生答疑。疏通文意后,用“我问你答”的形式,考重点字义。合作探究时,我采用的是小组比赛的形式,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一个大苹果,因为正好是圣诞节,而且寓意着分享的快乐。之后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爱尔兰剧作家 萧伯纳。
我在理解寓意这道题上又加了几个问题:如《智子疑邻》富人有什么不明智之处?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会怎么样?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建议?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为怀疑的对象,会有怎样的反映?向别人进言要注意什么?
从这三个角度发散思维,学生就不会拘泥于一种理解,教学《塞翁失马》,在复述故事之后,学生已然明白了福祸互相转化的道理。在学生自由谈启示时,我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也补充了几个问题:遇到好事,你该如何?遇到坏事,你又该如何?如何把握转化的条件和机会?课后,我反思这些问题如果由学生来提出,更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通过比较中外古代寓言的异同,明确伊索寓言多以动物寓言为主,结尾点明寓意的写法,而中国古代寓言多以人为主人公,寓理于事,比较含蓄的特点。而在总结相同点的时候,进一步明确了寓言的特点:篇幅短小,讽刺性强。 接下来的时间,我组织学生完成迁移拓展部分和验收单部分。因为时间关系续写寓言结尾这个题,我采用口述形式,然后用投影仪展示一位学生的答案,共同纠错、批改,最后两分钟评出最佳表现组、最佳发言人、最有创意奖。验收结果没有检查,我下课发现一些同学错误没有改,应该收起来检查一下。
在教学设计上,我还是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表面,没有充分地发散。对于学生我还是不敢放手,把他们限制得太死。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活力。
这节课是七上的结束,但却是我教学探索的另一个开始。“三单五步”有共性,提供了指导方向和精神,但具体使用也要有自己的个性,结合教材与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力求有创意。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2
寓言的道理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它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反映大众生活,成为令人喜爱阅读的文学形式。在教学中 必须抓住寓言文体的特点,选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读懂故事,明了寓意的'教法。 因此,在上《寓言两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
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根据课文思考题 “ 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 设计了表格, 让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学生自己读书、思考、 小组讨论、 填表,克服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归纳学生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3
上次参加全镇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课型的比赛,现将教学反思归纳如下:
(一)课型选择
这次主题阅读课,我将课型选择为一系列的寓言故事,从这些寓言故事中精选三个经典的寓言故事,然后找出其中的对比。相对于其他选手,我摒弃了精讲阅读课,因为我总是在尝试着:小学阅读课,到底是不是该换个模式了,能不能群文阅读?所以我抱着试试的'想法选择了群文阅读。
(二)教学流程
本堂课,我分三个流程,一是引出对比,利用所学课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作为切入点,引出对比;二是找出对比,课外阅读《蚂蚁与屎壳郎》和《龟兔赛跑》进行对比阅读,再分别从人物、性格特点和结局这三方面展开对比,三是用对比,我自编了一个寓言故事的开头,请同学们帮忙结尾。这三个环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中的不足
①在引出对比中,三年级学生根本不了解对比是什么。不同学校,学生的知识结构肯定是有差别,这种情况,我已经做好了两种预设,但效果不明显。
②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在找对比和用对比环节,学生能写但是不敢说,不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我的困惑
小学语文阅读课该怎么讲,从哪里找切入点,怎样既保证课堂效率又有成效?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5
在教学中,同学们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圈出不认识的字。又在同桌的互读中认识了生字,在学生的汇报中,学生积累了词语,“赞不绝口、奇怪、惊呼、张牙舞爪、腾空而去,”并在学习活动中理解了词语,在读书的过程中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整堂课中,使我感受最深的亮点,那是孩子们在理解“赞不绝口”这个词语时采用了表演的方式,不用多说一句话,通过同学们的表演很快理解了赞不绝口的意思。我领悟到表演活动是孩子们的天赋,即能增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达到理解词语的效果。再有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我在进行对比时这样问道:假如你是有眼睛的龙,你想什么?说什么?有个孩子这样说:“啊!我看到了人们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我看到了房屋,我还看到了高山,我看到了大海,我看到了美丽的世界,课后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我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孩子们即掌握了字词,又理解了课文内容,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认真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仅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加强学生对老师的对比,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6
反复思考《小毛虫》一课的失败原因,不得不再次反思。
为了追求所谓的深度,设计三个环节的初衷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希望得到的结果是:让学生能一点一点,更多的了解课文内容。希望形成认真思考的思维习惯——一篇文章,浅浅的读,似乎都已经掌握了,但深入下去,会发现有许多地方没明白。
但是,我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只是一群二年级的小家伙,对他们来说,生字词是重点;感情朗读是重点;学习用书上的语言是重点;理解词语意思,加以运用是重点。但我这节课,一个重点都没有落实,不仅如此,我生生把课上成了分析课。我的.孩子在这节课上,没有积累到语言——因我没有关注;没有学到方法——因为我所训练的点他们听不懂;更没有得到快乐——因为美美的文章让我讲的太沉重。
语文课要“得言,得意,得法,得趣”。多可惜,在这节课上,我的孩子们一样没得到,下不为例!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7
我做了一些反思。其目的就在于总结经验,更好的为今后教学服务。
1,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激活点
寓言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些哲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这种体裁,但其实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读过许多寓言。因此在课文导入中,我就从学生接触过的寓言开始引入,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转入文体介绍。初一学生好动活泼,因此在文章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虽然准备仓促,但他们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为观众的同学,在看完表演后,整个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在学生学完了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设计了问题: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 你今天学习了这篇寓言, 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 畅所欲言,有同学提到面对成绩时应该有平和心态,有同学开始正确认识与好朋友交往的问题,还有同学提到了独生子女如何面对父母的.爱等,这些问题正是青少年普遍遭遇着的烦恼,在这堂语文课中,这些颇有共鸣的困扰竟被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且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学生思考"有无得失之患"这道题时,刚开始十分困难,我提出了变换角色的假设 ,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进行启发,当学生联系自身谈得失之患时, 我也说了同是独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并积极启发他们,最后还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给学生,彼此共同领悟,共同进步!
我还十分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如在品味词句的环节,有些同学在分析时暴露出对部分修辞手法还没掌握,认为"有仿佛就是比喻"之类的情况, 我即时给予纠正。我还经常利用上课前五分钟课进行一次小小的演讲,每一次我都让让学生对演讲者做出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当然,在某些题目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备课组成员的相互启发使得这堂课更为完善生动。
当然,本学期我也是第一次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对于新课标和新教材我还有很多需要向前辈们学习的地方。但我认为,只要坚持"享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教学观念不动摇,终有一天,语文会成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科目,我也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8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公开课《狐狸和乌鸦》。整堂课中,授课教师通过读、议、演等多种的形式,让学生一直处于对狐狸的谴责,乃至憎恨的氛围之中,尤其是课尾处设计的小练笔,用其他老师的话说简直是点睛之笔,而笔者却有不同的思考与感受。
教者在课尾处创设了狐狸与乌鸦再次相遇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描述出他们再次相遇时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教者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但学生的回答却让笔者的心为之一颤,直至有一种隐隐的痛。学生给狐狸设计了这几种下场:要么被肉中隐藏的钢针戳死,要么被碎玻璃渣划破血管而死,要么吃了被乌鸦下了毒的肉毒死多么恶毒的主意,多么残忍的手段,比这更可怕的,授课的老师竟然还对学生的回答大加赞赏,真聪明,你想的方法真巧妙!等等如此的评价不绝于耳。课后,笔者有心翻看了全班的作业本,发现竟没有一个学生为狐狸设计一个不死的结局。
现如今,想上好语文课确实很难,因为那些看得见的语文好教,而我们普通教师却被逼着去寻找那看不见的语文而教。《狐狸与乌鸦》中,看得见的是那狡猾的狐狸,的确是它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的肉,可文章揭示的可是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当明白了这些,你还会去谴责那狐狸吗?你还会引导学生如此蛮干吗?
对于弱者不加分辨的同情,是对人文关怀的真正践踏,我们不要怪那《狼和小羊》中的狼,也不要怪本文中的狐狸,为什么狐狸就难免一死,为什么小羊就永远死不了呢?当我们背离了文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那我们给予弱者的同情岂不苍白,那我们所理解的如此人文关怀岂不恐怖?
语文教学好比是播种,播什么种,就长什么苗,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这更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再是仅仅带领学生领略那些浮在文本表面的华美辞藻,而要穿过文字去寻觅作者在文本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让文本所散发的温度去温暖人心。撇开表面的好坏美丑,那需要我们的勇气;看清作者的真实本意,那更需要我们的智慧,可这些又是常人看不见的。这则随笔真是发人深省,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是否沿着正轨前进,教师的引导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啊,语文真的不能随意的教啊!
本课的寓意是揭示: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课文对狐狸的话写的很多,对乌鸦的笔墨用之很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体会朗读感悟狐狸的话,抓住狐狸的狡猾不丢,让学生不自觉的去痛恨狐狸的虚伪狡诈,去鄙视狐狸,却忘了去思考,乌鸦丢了肉怪谁呢?,是它喜欢听好话,喜欢听奉承话才会放松了警惕而上当啊!这也就是我开始在前面就提到的,我们要认清编者的意图,否则会误导学生啊!
语文离不开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本位,本位是什么?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尊重编者的编写意图,然后再思考自己的教学意图,千万不能因张扬自己的教学特色而错误地解读文本,更不能以发挥学生的自主为由而错误地引导学生。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9
为了更快地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尽快适应新形势下新教材、新教法和更为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的发展,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我于 9月16日的教研活动上主讲了《白兔与月亮》的公开课,特总结如下:
一、能够较好地落实新大纲“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从备课到讲解,我从多方面去把握新大纲的精神,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寻求新大纲精神的着手处,力求做得更好。如在备课过程中,为了问题的设置更合理,更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我向同事、同行讨教以及从网络传媒方面交流不同的看法和意见。问题“诸神之王为何将月亮赐给白兔”,一方面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能用课文语言来回答;另一方面却是给学生更大自主的空间,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所联系,从而进行一种合理的探索,使课文主题得到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二、能对课文进行一定层次的拓展和深化。对于初一的学生,课文的把握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也要培养一定的拓展性思维和联想能力,问题“如果你是白兔,你会怎么做?”正是基于此才提出来的,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同学较好的交流意见,才能做出较成熟的看法和意见。
三、能很好的把握课文内容,教案设计较为合理。作为公开研究课,不仅仅要展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能力,更要提出新的问题,运用新的手法,因地制宜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教案,才不失为一节合格的公开研究课。要本教案的设计中,我以问题相连式导入,通过环环扣住,形成一条链式体例,从一而终贯彻教学内容。这种设计既符合特区学生好动好想的特点,也是当前教学中较为流行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由于教案设计问题多,导致学生交流互动的时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很好的运用多媒体设备,生动展示教案的内容;对课堂进程的把握也因教学经验不足而没有老教师老到、成熟。今后我将多听课、多请教老教师们,多和学生交流,努力充电,改进不足。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10
昨天上了《伊索寓言》这一课,课前对于三个故事怎么安排?怎么教?是一课时教一个故事,还是一课时教三个故事,有点犹豫不决。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反复研读教材,最终还是决定一课时教三个故事。三则寓言故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浅显的,可以说是一读就懂。那么,针对这三个故事,在课堂上可以教些什么呢?难道仅仅让学生明白三个道理或把故事读好,说好,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吗?阅读了魏星老师的教学实录和知足常乐吧的教学设计发现,这三个故事还是很有内容可教的。关键在于教者想让学生得到什么!由于故事比较易懂,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上。如:教《狐狸和葡萄》时,让学生想象:狐狸可能想了哪些办法?让学生以“狐狸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
儿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的句式进行说话;假如这时一只麻雀飞来,吃了一颗葡萄,对狐狸说葡萄是甜的,面对这尴尬的场面,狐狸可能会怎么说?教《蝉和狐狸》时让学生想象:假如《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碰到《蝉和狐狸》中的蝉,他们俩可能会说些什么? 一堂课如果有一个主要的问题,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抓手。这样,一堂课就能够很好地整合,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伊索寓言》一课可以抓住哪个主要问题来展开教学呢?研读三则故事可以发现不管是葡萄架下的狐狸,还是牧羊的孩子、大树下的狐狸都在说谎、说假话!为此,我决定以“他们为什么要说谎?”来统领整课的教学。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安排,教得时候,更容易统筹。 课虽然上完了,但问题多多:
一、教师的评价语言苍白,不足以有效推动学生的思维,难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二、细节不细,点到为止,没能在精、细、深上下功夫,整堂课浮光掠影;
三、精彩的课堂还需教师自身内在的涵养作支撑,平时还要多阅读、多吸收。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11
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
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12
寓言的道理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它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反映大众生活,成为令人喜爱阅读的文学形式。因此,在上《寓言两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还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在学习《亡羊补牢》时,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尤其是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在学习《南辕北辙》时,我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问话又怎么答话的。读完课文后学生之间相互试讲这个故事,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三个人一组分角色读。在学生读中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对去楚国人说说自己想要说的话。这时有的学生说他带的盘缠越多,越不能到楚国;有的学生说车把式技术越好,他离楚国越远;还有的说楚国在南边,他不听朋友的劝说,硬要往北边走,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同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这两个寓言故事相类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有效地达到了对课文的理解。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13
本课本是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语气都符合儿童的口味,作些简单的点拨,寓言、童话也是文章的一种体裁。但本课的学习效果很不好,本人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由于学校今天正在演练突发事故的演习,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会儿失火警报拉响了,一会儿地震前照学习警报响了,一会儿房屋倒了……老师、学生都搞得像真有那么回事。绕乱了所有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思路,只好顺其自然,干脆改变教学思路,零时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学生完全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因为演习的干扰,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最后本人干脆从课文内容的表面结束了新课内容。
但在改变教法的过程中,阅读感悟写法,本人并没有忽视。本文是两则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使人们受到教育,那么又如何写寓言呢?(学文致用这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精神)。点拨(写寓言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一般方法。写寓言时,一般先确定寓意,也就是确定要讽刺和劝诫人们什么。然后从生活中选取能够表达寓意的'材料,再写作。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或借此喻彼,或借远喻近,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会出来。例如,《龟兔赛跑》。夸张法。就是用夸张的方法写,或把事情夸大,或把事情缩小,借此,给人以劝诫或讽刺。例如《刻舟求剑》。拟人法。就是用拟人的方法。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本不具有人的情感,但写寓言时,给它们赋予人的言行,心理活动和情感等,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例如、《小槐树和小柳树》
鼓励把文中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自编一则寓言。积累寓言故事,借鉴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主要抓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的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提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教。(如、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3、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三个句子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词后,意思和原句就不一样了。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没有长高的意思,与原句违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种田等待的时间就不具体了。)为了突破文本难点,最好引导学生参与动作,加以肢体语言好一些。比如、被拔高的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结合生活实际,植物的生长规律,突破难点,点出主题,不能违背禾苗的生长规律。)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14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了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却告诉他说,从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我挺喜欢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的题目很美,一语双关,既写了花美、花香,还暗含着对浇灌鲜花的挑水工和破水罐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上任何一件东西一个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即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其蕴涵的人生哲理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多元解读文本、辩证分析问题却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真正寓意,学会正确地看待别人和自己。”确定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我将学习目标分解为两个学习任务:
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我们即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为此,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惊醒一分为二地辩证地分析:那只完好无损的水罐,它总是能将水满满地送到主人的家,是值得骄傲的!主人家不都需要这样的好水罐吗?但是这只好水罐如果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那就不可取了。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破水罐,让学生在辩证的思想中揭示了课文的寓意,“收获了一路花香”。这种说话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帮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但是教学中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读得形式不够多:
在教学时由于时间紧张,导致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较多,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展示较少。语文教学课堂上没有把握好读书的时间,缺乏一定的读的训练,特别是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孩子们朗读的不够到位,学生的情感没有在读中深化。
二、牵着学生走:
课上完了,课上呈现孩子氛围较好,但总感觉牵着孩子走的痕迹严重。也是这节课的最大缺陷,因为教师的理性和牵制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思维浮于表面,不能深入思考,课堂上没有生成,所以也没有火花。我感到问题的设计,教师的引导,特别是运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放手让孩子学感兴趣的人物,让学生多思考、多读书是我下次磨课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15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
【寓言故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寓言故事》教学设计07-17
教学反思06-07
教学反思09-05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4-11
彩虹教学反思 彩虹教学反思字通用09-21
分类教学反思02-18
[经典]《风筝》教学反思01-29
《石榴》教学反思04-12
化学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