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文学>散文随笔> 家的散文随笔

家的散文随笔

时间:2024-06-20 13:27:11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家的散文随笔【精品】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的散文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的散文随笔【精品】

家的散文随笔1

  白的花,红的花,粉的花,无数不知名的花,在身边绽放,生机盎然。

  然而九年,不曾留意花的样子,九年,不曾感受花的味道,干枯的心,早已将这些遗忘。不知道为什么,我又站在九年前的这里,感受着九年前的她。

  这里曾是儿时玩耍的地方,这里曾拥有学生时代的记忆,然而现在,她已不属于个人,无数仰慕她的人,已将他的.左左右右,围的水泄不通 。

  如今的我,远远的望着她,却不敢靠近,生怕她已不再是当初的她,生怕她已留不住我的记忆。

  可是,我还是压不住心底的狂潮,我想再一次感受九年前的她,寻找九年前,走过的样子。

  是的,树还是从前的树,只是少了许多;河还是当初的河,却已不再清澈;门还是当初的门,却上了枷锁``````

  就这样,失落充满了我的内心,童年的时光,已被覆盖了厚厚的尘埃,也许九年,我们都在改变。

家的散文随笔2

  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教育两手抓,一个都不能落下。家庭是孩子启蒙的第一个地方,学校是一个塑造孩子的地方,一方缺席,满盘皆输。

  但经过多日的采访、调查,我们了解到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在家校合作方面做得都差强人意。

  首先,表现在校讯通,它的主要作用是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刷卡让家长知道自家孩子已经安全到校和放学出校。表面上它的好处多多,但实际上它的普及率并不高,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由于开通校讯通需要每个月交十元,家长们反映家中孩子众多,如果每个都开通的话,每个月开支就不仅仅是十元那么简单了,而且他们认为家离学校的距离很近,有什么事情发生都可以很及时收到信息。而校方那边,虽然名义上需要刷卡进校离校,但许多孩子嫌麻烦,几乎没人刷卡,就无法及时反馈学生是否上学和放学了。同样,老师们这边也不是时时刻刻在校讯通上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情况,所以校讯通在农村名存实亡,形同虚设。

  其次,表现在家访。前几年,农村的信息还不是很发达,那时的家访会多一些,而且是每个学生家都会去家访,但近几年,农村的信息设备、经济都有所提高,大家更多的是打电话交流,面对面交流大多只是出现再偶遇的情况下,极少有家长会主动找班主任和校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很多家长有过度依赖学校的倾向。

  最重要的是家长会,大多学校决定在中段考后进行家长会,但许多家长反映他们好几年都没有去开家长会。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长们的时间很难协调,他们大多需要农作且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在孩子的学习方面过度依赖学校,很少去管孩子的'学习。另外有些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给老人,也就是现在农村最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老人家大都很难管住小孩,所以家长会召开的意义并不大,似乎只是个形式,没有起到重大作用。

  对于这些现象,我认为父母即使再忙,对待孩子的学习、成长也要上心,即便为了生计,也希望尽可能的留下一位来照顾孩子。而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一些亲子活动或者开办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也能看看孩子在课堂的表现,家长实在没时间,学校也可采取录像的形式,通过网络来给家长看看孩子的课堂。最后,有关校讯通,希望学校能为多子女的家庭给予一定的帮助,比如一个家庭有三个孩子,只用付一个孩子的钱就可以收到有关三个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场精彩的表演背后,都是幕后不辞辛苦地练习;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背后,都是经过多次锤炼而成的;每一个熟练的动作背后,都是一次次失败后总结下来的经验。家校合作,也是这样,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携手合作,为孩子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为他们的成长负责。

家的散文随笔3

  刚刚起步的时候,大家都有租住的经历吗?短短的几年里我们可能要搬好几次“家”,有时甚至还会遭到房东无情的驱赶。那一刻心情真是糟透了,发誓,我一定要在这座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子!后来,一切就真的有了,搬进了新居,那一刻房子的距离近在咫尺,心想以后再也不用流浪了…当夜幕来临,站在几十层的大楼里,依偎窗前,看马路上的车水马龙,眺望远方的霓虹灯,突然觉得家的距离依然远在天涯。所以,个人认为家不仅只是外在物质的表现(如房子),更是一种无法言传且又根深蒂固的内心情怀。

  对于我而言,或许家乡大院子以及和那里有关的一切才是我骨子里真正意义上的家吧,人或许就是这样,那些曾经你发了疯讨厌的东西最终却都是好的。总觉得在一座繁华都市中,我只是住在那里或短暂或长久的过客,是一个来自异域远方的“草根”,是一个切切实实的流浪者。城市里没有家,或许便是我这个“思想极端”的人又一项认识上的偏激吧!

  很久以前,带着梦想,背着行囊,来到了城市并留在了这里,期待一天我也可以拥抱它的繁华,融入它的喧嚣。经过很多的努力,虽然人已属于这里,但心却依然属于远方。时光流逝,很多年过去了,改变的不是岁月而是自己的内心。如火的青春,有被深深烙刻的`记忆。虽然现在身处繁华都市,但是随着光阴的久远,心中对青春却愈发怀念,对家也愈发的眷恋。或许这一切皆是岁月未暮心已老的表现。

  离开家乡,就是年少时最大的梦想。而现在真的离开了,又是如此需要故乡的温暖,然而多年以后的今天却再也无法找到来时的路了。那段曾经的追梦旅程,我一直埋头行走,已忘记了自己来自于哪里,因为沿途的风雨早已洗刷了身后的足迹。如今不经意间抬头仰望,发现我所在的天空也并没有理想中的那么蔚蓝,但仍然不得不继续坚守在城市的繁华里,突然感觉有时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

  生活在繁忙都市的我们,有多少人早已忘了家的方向,有多少人还能记清来时的路。如今,家的距离是越来越远,有的只是越来越强烈的孤独感。因为,陌生城市的繁华,永远也抵不过那种熟悉的家的温馨。有时,又在想我们与其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里经常迷路,倒不如在一座安静的小村里虽然寂寞却可以平凡的行走。此刻现实已无法改变,或许唯有的便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

家的散文随笔4

  每当提到艺术家,我们就会想起一连串名字:齐白石、梅兰芳……让大多数人觉得如瞻仰明月,可望而不可即。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两个字:度、境,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日常生活的艺术家。

  何谓度、境?

  战国时文学家宋玉,写过一篇《登徒子好色赋》,赋中的美女“东家之子”,美得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里说的是美人。其实不仅美人如此,不管做什么事情,甚至是享用美食,也要把握住分寸,才能体会美食的妙处。

  有一次在上海,朋友请我到一个百年老店吃生煎包子。不愧是百年老店,包子微黄,皮香肉嫩,汤汁鲜美。能把小小的包子做到这个份上,真是极高的境界了。我和朋友胃口大开,风卷残云一般,眨眼之间吃去大半。盘子里只剩两个,朋友停住了筷子。我提议:“如此美味,怎能停住?来,我们每人一个,把它们消灭了吧。”朋友笑着摇摇头,说可以打包。他微笑着说:“我们吃的是美味,而不应成为累赘。当止则止,当断则断,不拖泥带水、不贪恋口欲,这样,美味才能永远唇齿留香。”这就是度——美食有度。

  我的一个朋友,对饮茶极有研究。家里藏有不少好茶,喝起来却极其克制。比如夏天,他只在午休后泡上一杯绿茶,里面放上十几片茶叶。躺在椅子上,看着绿芽在温热的水中尽情舒展,上下游弋,形若兰芽,美若花瓣。他一边凝视赏玩,一边小口品味,齿颊留香,沁入肺腑,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他总结喝茶经验:“喝茶喝的是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样才能享受品茶的温馨和愉悦,又能进入祥和宁静的心境。”这就是境——美饮有境。

  世上既有有度、有境的人,也有无度、无境之人。

  近代作家苏曼殊,事业有成,堪称大家。对于生活而言,他却是一介莽夫,距离艺术甚远。苏曼殊平时不节制饮食,患有多种疾病,住院时,医生对他的饮食控制很严,尤其不准他吃糖,他却趁医护人员不注意在病床上吃糖;有时还逃出医院,去街上大吃大喝,导致病情加剧,不治身亡,仅仅活了34岁!

  由此看来,度、境是生活艺术的`基本智慧,理解了度和境的真谛,把简单的生活过好了,你也能做生活艺术家。

家的散文随笔5

  20xx年,我在大方巷租了一套一室一厅,开始了毕业之后结婚之前的快乐时光。很多年后,大方巷在一次调查中被评为最差街道,其理由是摊贩众多,尤其是下午四五点,很多流动的摊贩,各种奇怪的物品都可以买到,如榴莲波罗蜜、小板凳小竹凳、皮衣皮带、黄盘、非洲玛瑙、新疆羊肉……这些摊点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流动,可能第二天就没有了。我不知道市民朋友们为何觉得自己很高级,看不惯这一切。我非常喜欢这一切,尤其喜欢路口大槐树下的小卖铺,它在门口的黑板上写道:“小本经营,概不赊账”。事实上它常常赊账,我就常常拿了东西就走,过一两天五六天还上。老板说,赊账不是问题,只是很多在这里打工的临走前赊了一些东西,就再也不还回来了。后来我搬走了,购物主要在大超市,苏果华联。这些超市的物品自然比小卖铺丰富,理论上它负责提供人生在世的一切,但不能赊账,哪怕我和其中的一些人也是熟人。如果你少了哪怕一分钱,系统就不会再往下走,机器停摆。人在这个时刻其实是非常无力的,不管是作为顾客的我还是作为熟人的营业员,大家都必须按照程序走。和大超市给我的感觉类似的是网上书城,具体说就是当当网。从20xx年开始,我一年购书约两万元,不多,但也不少了。最初在先锋书店,然后因为单位离先锋书店远了,加上网络书城有着强大的检索功能和物流,我基本上只在当当网买书。

  有一次我买了一本八开的八大山人的画册,送给我的是一个大十六开的盒子,画册被折叠塞了进去,工作人员使劲塞书的力道似乎还停留在折痕上。有一次我发现当当网把快递业务外包给中国邮政,而邮政的工作人员还像以往一样牛,这些都是让人郁闷的事,真正让我郁闷的是,以我一年购书几百上千的数量,如果在一家实体店,完全可以和老板或者店员成为好友,可以享受礼遇,甚至可以获得友谊。但是在当当网,一切都是流程,下单、付款、收款、配货、寄送……虽然因为技术落后,完成流程需要人工,但没有人在其中,没有人为因素。因为不是特大供货商和特大采购商,我对于当当网而言,只是流程、数据,不是我本人。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无论最近的如家事件真相如何,有一个真相确定无疑:如家等快捷酒店,只是让你睡一夜的地方,它一切的.成本和效率都围绕这一点,至于在此前此后发生的各种问题,都被如家屏蔽了。它希望你选择它,然后一夜无事,然后离开。如家的员工不是人,仅仅是流程的一部分,不会跟你做朋友,不负责住宿之外的任何事,哪怕事情性质恶劣,哪怕就发生在自己单位走廊。这就是现代化的悲哀之处,唯有死亡能让人深思一两天。

家的散文随笔6

  家,是一个温暖的巢。

  冬季来临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听不到呼啸而过的北风,任扬起的火灰落满肩头,脸盘上不小心涂抹了炭黑不怕旁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无须对镜端详挤眉弄眼习练笑容,吃了半生不熟的烧红薯烧洋芋烧板粟可以大胆放屁。不需要看脸色探问你吃啦你胖啦你瘦啦调资啦发财啦重用啦高升啦调远啦下岗啦?坐列无序,首席上端坐的`说不定是儿子孙子,这里不再是天下老子第一。在外面遭遇风寒赶回这里温暖,抚平创伤……

  家,又是一个永久的岸。

  在航行中永往直前,无须担心前边的风暴后边的浪涛。哪怕迷失了航向,也不会让你漂泊无依。这个岸距离你最近,总在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搀扶你一路走过。

  人生如一次漫长的旅行,家,就是这个旅途的终点。在远航中,目睹你载誉而归,看惯你水不流舟。那扇柴门始终向你洞开着。

  一首歌中唱道:生活是一团麻,总有些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凹凹……

  我极目昨天的无奈明天的辽远,曾经寒冷过温暖过跌倒过爬起过,是家这根支柱让我的生命不曾倾斜。

  家,那里有我慈祥的母亲,勤劳的妻,还有需要我呵护的儿女。无论生活的道路多么艰难,我会把家作为我这一叶归舟的港湾。

  有了这个港湾,我将蓄力整装远航……

家的散文随笔7

  家就是咿呀学语的宝贝,叫着ba,ma,看着爸妈幸福的微笑。

  家,就是寒冬里戴着妈妈织的围巾,坐着爸爸开的车去上学,那无限的温暖。

  家,就是左手牵着爸爸,右手牵着妈妈。爸爸妈妈坐在湖边看夕阳,我把气球送上蔚蓝的天空,梦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夜色渐暗,晚饭过后,白天围着一家子转的妈妈,刹那变主角,孩子给她端洗脚水,爱人给她捶背,喂她最爱的零食。

  午夜时分,天国的爸爸闯入了我的梦里,我从辍泣声里醒来。爸爸你走了,我们过得好苦,你知不知道,我很乖的,你怎么就不要我们了呢?我还没有见过你呢,家里一张你的照片也没有。妈妈,我饿了,我想吃饭,我梦到一个自称是爸爸的.人。

  背上行囊,离家出走。思念代替了妈妈那句:“眼不见心不烦”,固执的我,倔强的我,最初的选择。妈妈不知流了多少泪,在门前盼了多少次。

  人影穿梭于苏州、杭州两个城市,所谓的人间天堂。吃着油汪汪的鸭蛋,看着如画江南--小桥流水,我的春城情节,涌上心头。家,家乡,家乡菜,我离家多年后的悔,悟。

家的散文随笔8

  一九七六年深秋,我被分配到康县文工队工作,自此与张董家结识。不久知道他因写过剧本而被县委宣传部看中,从康县邮电局调到了县委报道组,那时候我也是因为曾写过剧本而被分配到文工队的,便对他格外注目。四年后,我也调到了县委报道组,于是我们成了同事。那时间,我们都不写剧本了,而是改为专攻小说创作,故而除了工作关系之外,在业余爱好上又有了进一步的交往,成了文友。

  董家性格内向,言语、行动总是从容不迫。我曾对人戏说:就是一辆车以五档时速从他身后急驰而来,他也不肯奔跑躲让,依旧会慢条斯理。董家勤奋好学,经常埋头苦读,同时又善于思考,写作上日渐进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便在《飞天》、《陇苗》、《白龙江》等省地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作品,《洁白的银耳花》便是他那个时期的代表作,使得他在改革开放之初的陇南文坛上成了一颗耀眼的文学新星。早期文学创作中的董家,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康县的山山水水,作品虽不免稚嫩,但情真意切,难能可贵。

  那个时期,是我们勤恳笔耕的重要时期。我们都二十出头,但志向高远以苦为乐,每个月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写新闻,依旧在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甘肃广播电台、县广播站频频发表和播出稿子,受到县委领导的多次表扬,另三分之二的时间我们就用来写小说,搞“副业”、干“私活”,亦得到领导的默许和肯定。这时间,在文学创作上我总是以董家为比较参照的。我常常在内心想:如果不奋起直追,不顽强努力,就赶不上我身边的这位文友,就会落伍,就会一事无成。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我的这位同事、这位文友的奋斗精神、写作成果,激励了我,鞭策了我,使我不敢懈怠。于是,我紧随其后,也陆续在省地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作品。至今回想起来,我对董家仍怀有一份感激之情。

  八十年代中期,我和董家都先后调离了康县,他成了地区文化处创研室的一名专职创作员,我则到了陇南报社当了一名副刊编辑。此时董家已经成家,夫人很贤惠,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为他潜心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好环境,真令人羡慕。当时我还是单身汉,董家便隔三差五叫我去他家吃饭,让他夫人做墨鱼面片,非常可口,至今令我难忘。在事业上,我俩虽供职于不同的工作单位,但几乎经常在一起切磋,一同参加省地举办的各种文学创作活动。每当他的作品发表,我都要认真拜读,学其之长,补己之短。这时期,董家的创作日趋成熟,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笔调优美细腻,以讴歌纯洁的爱情、亲情、友情和大自然的旖旎风光见长。文如其人,这时期他的许多作品都倾注了他的追求、他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到了九十年代后,他在武都洛塘山区挂职,其红土河系列小说、散文,便是武都洛塘红土河地区山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受陇南山区风土人情的熏陶,使他的作品更加成熟,成了他创作新的里程碑。后来,我们又在地区文化处一同共事两载,再后来又先后担任过地区文联的专职副主席,可谓与董家缘源之深、难解难分。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俩分别供职于不同的工作岗位,都在陇南文坛上逐渐黯淡了,没有了切磋,但我依然关注着他,希望读到他的新作,但未能如愿。几十年潜心文学创作,过多地耗费了他的心血,使得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他又是那样的内向,从不肯向人倾诉,又不善于发泄,终于积劳成疾,直至英年早逝。

  一个人的一生很复杂,也很简单。复杂在于人对外界永远是个谜,令人难以揣测;简单在于人的作为总是实实在在的,让人一目了然。董家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有作为的一生,他对我们陇南文坛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不仅以奋斗充实了自己的人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赢得了人们的肯定与尊重,同时他还影响了一大批有志文学创作的青年晚辈,为今天陇南文坛的繁荣兴旺起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使得陇南文坛群星灿烂后继有人。就董家个人而言,英年早逝,可能还有许多的遗憾,但就他所取得成就而言,他已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人,对得起社会了。

  而今,我缅怀这位老同事、老战友,心情是沉重的,陇南文坛失去了一位大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损失。我从此也失去了一位文学上的参照者,失去了一位曾经激励过我、鞭策过我的老文友。逝者长已矣,生者当继续努力!

  谨以此文祭奠董家,祝愿他在天堂安好!

家的散文随笔9

  初秋,我随旅游团到了松潘县,在安多藏家做客。

  一下车,一位头戴松耳石、蜜腊,腰缠银腰带的安多藏族姑娘用流利的普通话向我们作自我介绍:“我们这里姑娘叫拉姆(仙女),小伙子叫多吉(金刚),欢迎大家来作客,扎西徳勒。”边说边向大家献上一根黄色的哈达。

  到了家门口,一个多吉熏着一炉柏枝烟,主持进大门仪式:“扎西德勒,请每位尊贵的客人,用左手将烟朝怀里扇三下,去掉晦气,清除旅途劳顿。然后用左手拔转经筒”。

  进入堂中,屋内彩画满墙,对着大门的那壁墙,是用实木雕刻精美的一壁立柜,柜的顶上挂着一排黄亮的铜瓢,从雕花镂空的柜门看进去,下排是碗,有一对银碗,银光闪闪,上排是铜盆、铜锣锅,中排是酥油盒,糌粑盒。柜下面有一米高的一个台,台上摆设一排黄亮亮的铜壶,这些铜制家具每样有十几把。

  有两个很大的.圆形雕花铜器,主人介绍叫金刚。这是他爷爷磕长头去拉萨,朝圣归来,当地庙里的活佛所赠,这是一种荣誉的向征。老人上了七十,都要磕长头朝圣。有些老人在半路就死去了。能活着回来的,将享受很高的荣誉。

  拉姆介绍:我们安多藏族,家家都信仰藏传佛教,家里的财产,三分之一捐给庙里三分之一制金银饰品和铜器,三分之一扩大再生产和生活。家里一般要送一个小伙子在庙里当扎巴或在庙里学藏画,学制银器、铜器。

  粮食以土豆、青稞为主,副业靠挖虫草、贝母等药材,最大的收入是牦牛和羊。

  安多藏族,干农活以妇女为主,男的行手艺。拉姆说到妇女,感到自豪:我们安多藏族生小孩时,几天就开始干活了,不象汉族要休息四十天。男方选女人的标准要选两大,即脚手大,能干活,屁股大能生小孩。女子十二岁就由父母制银腰带,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长,结婚后,由丈夫制银腰带随着身体加长。当然现在的年轻人逐渐也在改变择偶标准。但银腰带等首饰是不能少的。安多藏族过去发财人都是一夫多妻,穷人一妻多夫,穷的家庭几弟兄讨一个老婆,轮流相会,以各自信物挂在门外为号,生的孩子叫最有威信的为爸爸,其余都叫叔叔,不分家,有的十几口人住在一起。当然,现在是一夫一妻。

  拉姆接着说:“我们安多藏族,能走路的人就会跳舞,能说话的人就能唱歌。“说罢边歌边舞,随即端上了手抓羊肉、奶茶。一位多吉敬酒,用拇指和无名合拢沾点酒向天上、地上弹后,在扎西德勒的欢呼声中,干杯!

  藏房都有一个大坝子,是专为跳锅庄而建,大家围着圈,由两个多吉领舞,舞罢,大家排上队,把哈达献在墙上的牦牛头上。

  在藏家做客的一系列仪式,由于地域、支系的不同而有差异。就是语言,除通用官话外,地脚话都有交流障碍。民俗大同小异,信仰的都是藏传佛教。转经筒,五色经幡都是一样的。经幡在风中飘拂,风吹一遍,颂一遍经文,以此祈福,保平安。

  拉姆说:“ 在佛教信仰中,使人变得善良,知恩图报。藏家以偷、骗为耻,以行善,做好事为荣。寨子里从来不掉东西,做事,老少无欺。

  在安多藏寨,我知道了我们民族兄弟的一些传统和民俗。各民族都有先进的东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枉此行。

家的散文随笔10

  走进夏天的田野,心思如阳光一样灼热,灵感如庄稼一样旺盛。

  夏天是一位画家,这位画家以大地为纸,以阳光为笔,浓墨重彩,色彩斑斓。水稻金黄,棉树墨绿,青山如黛,溪水如银,这是一幅多么壮阔、多么丰富、多么优美的画卷啊!

  夏天是一位表演家,玉米们如同京戏里的老生,蓄上了金黄色的胡须,摇头晃脑,登上了夏天的舞台。他咿咿呀呀地哼唱着,耀眼的太阳是他的舞美灯光,悠扬的蝉鸣恰如动听的二胡,震耳的夏雷是他聘请的锣鼓手。整个夏天,农夫们都陶醉在古老而又新鲜的戏曲故事里。

  夏天是一位诗人,水稻是夏天抒写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你看,水田里那一行行排列工整的诗句,是多么的雅致,又是多么的富有内涵——这些诗句正在怀胎,窈窕的身体在水田里发福。微风吹拂,稻香袭人。棉花是夏天撰写的一首叙事诗,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它,抒写在夏天的田野,温暖了冬天的炕头。

  夏天又是一位演奏家,芝麻花吹响了馨香的旋律,吹响了丰收的歌谣。果实虽微小,价值却很高。它们躲藏在一只只小船里,在夏日的山地里,承受着烈日的炙烤,经受着风雨的考验。一旦开花了,那白色的花苞,如同无数只小喇叭,吹响了节节攀升的美好生活。此刻,知了如一位传奇的歌者,它在没日没夜地歌唱,不知疲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几年默默无闻的奋斗,就是为了这个夏天登峰造极的演出。

  夏天是一位全能的艺术家,把大地上的一切营造得十分热烈和亢奋,草木庄稼,从早到晚,在阳光下快乐地呼吸、成长,它们享受了夏季最丰沛的雨水,承受了最火热的阳光的抚慰,像一个发育良好的壮小伙,筋骨饱满,血脉贲张。

家的散文随笔11

  清晨,会在大块的玻璃窗前,看对面楼窗栏杆上吊挂的几只葫芦,藤蔓几近枯萎,霜白色的果实,写着已近秋尾,我曾在它花白到碧绿一直尾随。

  城市呆的久了,花花草草好像没了乡村的香朴。直到那几乎遮挡了满窗的葫芦藤开在我的眼里,绿了我的双眸,顿觉欣喜。一直想象轩窗内的主人,是否也像我一样,厌旧了尘花的妖艳,打造了窗里的绿罗曼,蔓延心里荒芜的心田,以绿填充城市的漠然。

  每天回家窗前小站,只为看它是否还在那里等我入眼。有时,倒怕了主人将它收去,就像有些人依赖久了,突然离去,措手不及,难免失落几许,可仍旧希望所有的丰硕笑傲凋零来时的寂寞。

  有时,静的不想听尘外纷扰的喧闹声,屏息听落花坠地的轻语,鲜怒后的安妥。在每个秋来的日子,太阳初起的时分,让心还没被繁忙搅乱,感受日子的初心静好,聆听自然界不被掩饰的`原始清音。

  就像有些人一直在,而从不会打扰。可明白,一直在啊,只是何必一定惊扰到呢?只是听从了内心的安排,在与不在,是自己的主宰,与别人无关啊。象那高清的云,只爱属于自己的自由,随缘也是一种超脱。

  电视上,那个叫罗密欧的男孩在枯草里吼叫:“我不再听你的了,命运。”原来,当爱情死亡的那刻,和荒草是一样的颜色。

  为什么要定下承诺呢?那是疯子对傻子说的话啊。当它溜走的时候,到底是廉价了。可剧中的罗密欧为何喝下了毒药,朱丽叶在枪声中选择了微笑。是上帝安排了仇恨的种子,爱,选择了惩罚。什么叫戏剧呢?就是拐角处,领错了峰回路转的本意。一幕剧的尾声,是不是只有悲剧才流传千古啊?

  爱啊,非到痛时才罢休。也许落花深知开谢的秘密,从容的让相思落地成泥,归到血脉里,融入胸膛的呼吸,孕育下一个开始的契机,落得安静,落的无息,所有的等待在来年的那抹绿叶的脉搏里,依然根植不弃。是不是厌倦来自没了期盼,而落花,永怀期待,期待自然的生息,期待花间的梦里。

  有叶子落了肩头。风干的颜色,象调浅了的色板,脉络仍很清晰,凋落又何妨呢?任何东西都要开始和结束的吧,谁说结束后必是惆怅呢?就像有些人,不得离去,便护他安好。若爱,请深爱,旁人哪有资格指手画脚的去讨不自在。如那云端的女子,唱着天籁的音符,忽视世俗的喧吵,旁人又能淹到她几分呢?

  光影提醒着尘世的人们,今生真的很短,来生真的不一定遇见。做自己喜欢的事吧,因为时间真的从不停留,无论是介民无论是将相,也别说你忙,如若想做,哪有任何借口,如若不想,到处都是理由。安排好自己的一生,时刻有归家的理由。

  有风还在窗户缝隙撕扯,提醒冬日的临近。

  有人说,悲秋。所以,逐渐喜了暖色的衣衫,冲淡那些无法阻挡的寒凉。车棚旁,撸出的秋葵,已收敛了金黄。零落莫嫌,斜阳渐晚。我只听风来,叶落,风走,花落;只听飞鸟在推窗的那刻,惊飞,它在窗下曾偷听我屋内喜鸟的欢歌。淡看看身边的好友,来了,又走,在多少中分离会和,也在食餐中感悟身体的磨合,在文字中体会墨香的快乐,有何不可?

  风,吹落了花,其实,它只是安了家。而这篇碎语,只是让心学会从容的面对。

家的散文随笔12

  我有个女性朋友天生丽质,身材姣好,但她仍坚持定期去做美容护肤及瘦身保健,同时多年一直坚持晨跑。她很知性,举止优雅、谈吐得体。有次与她共进晚餐时,我疑惑地问,她已令诸多女子羡慕,为何还要如此保养?她轻轻一笑,朗声说,女为悦家者容!

  何为悦家者容?她告诉我,丈夫生意特忙,应酬也相当多,但只要没特别要紧的事,他一直坚持每天赶回家吃晚饭。她本以为丈夫是为了赶回家陪女儿,但女儿于去年上大学,现在除了寒暑假都不在家呀。她问过丈夫这个问题,丈夫笑了,说,你一个人在家吃饭,多不香啊!

  因此,她总是容光焕发地等待丈夫傍晚时回家吃饭。

  其实,女儿刚上大学那一年,她有些倦怠,整天懒洋洋的,对自己不作任何修饰,甚至休息日就那么宅在家里,倦于梳洗。有一次,丈夫仔细端详着她,说:“你应该多出去锻炼,多与人沟通,你最近的气色都没以前那么精神了。”她颇为吃惊,都老夫老妻了,才发现他如此细致!继而,她像变了个人,每天晨跑,经常去做护理,结交了不少同龄女性,相谈甚欢。

  一段时间后,丈夫望着她说:“你看起来哪像45岁,顶多30多嘛!”她笑了,女人当然爱听这样的赞美,尤其是自己的丈夫。都说“女为悦己者容”,对已婚女人来说,最重要的`“悦己者”便是自己的丈夫,而丈夫虽然在外忙忙碌碌,但始终疼爱关心她,一如既往地守护着她和这个家,这让她非常感动,也倍加珍惜。

  “女为悦家者容,不是美了自己这么简单的事,是能够让家庭更加和睦和温馨,天天都有春天的气息。”朋友这样说着,说得真好!

家的散文随笔13

  毛家湖在县城的最北端,走过芙蓉路,穿过一个村庄,翻过一条防洪堤,就是毛家湖了。站在防洪堤上看毛家湖,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围垦垸子,南北长约一千米,东西长约二千米,里面全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挖出来的鱼池。

  今天傍晚,我散步来到了毛家湖。以前,我经常在毛家湖散步,今年还没来过,发现这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毛家湖的格局是有一条南北向至的主路,东西向至的路都与这条主路沟通,生活在这里的人无论入湖还是出湖,都要走这条主路,现在,这条主路竟然被硬化了,路面非常干净。

  变化最大的还是这里的鱼池都不养鱼了,而是改种了荷藕。

  八月间正是荷藕蓬勃生长的最佳时节,毛家湖鱼池土肥水美,荷藕在这里安家好比住上了雅致的别墅,舒适而又温馨。一池池绿荷如伞如盖,高高低低,你挨着我的荷杆,我盖住你的伞边,争抢着雨露阳光的惠爱 。一枝枝荷花、一杆杆莲蓬从荷叶缝隙中钻出来,荷花有各色,乳白的,粉红的,红白相间的,它们或是含苞欲放,或是娇羞地半开。莲蓬鼓胀着椎体,将外皮撑得凸起,看着它们,就会想到嫩嫩的乳白色的果实,初入口有点苦,嚼后一丝甜味涌上喉头。荷池里有层水,浅浅的,不时可以听到水的波动,是否有鱼呢?这时候,我就想起那首古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

  一路走过去,走过了一池荷藕又一池荷藕,看不出它们的区别,一样的绿色,一样的稠密,一样的高低。要说不同,那就是花色的差别,这一池荷花是乳白的,那一池荷花是粉红的,另一池荷花就是红白相间的了。

  守护着这一池池荷藕的人就是原来的渔民,他们住着低矮的红砖瓦屋,屋边有一排排或弃或用的猪场,电灯电视空调都进屋了,屋边上还摆着摩托车和三轮车。宽宽仄仄的池堤上,有的被开垦出来种上了蔬菜,绿色的豆角丝瓜吊在架子上,肥胖的冬瓜南瓜卧在大地上,空心菜蓬蓬勃勃生长着,自家吃不完了就送人,有空的话就担到街上去卖几个小钱。就是这些勤劳的渔民守护着这方土地,他们一个个晒得黧黑,扎脚捋手,肌肉鼓鼓,劳动让他们的身体骨骼强健起来。我不知道他们这种生活属于什么水平,是中世纪水平还是现代水平,抑或是介乎二者之间的别一种水平?但是,我坚信,他们有他们的幸福,看着一池池绿色的荷藕,看着一朵朵开放的荷花和垂头的.莲蓬,吃着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绿色健康的蔬菜,想象着睡在肥沃泥土中的胖藕,他们能不幸福么,能不在梦里笑醒么?

  作为一个观者,我也感到幸福和快乐,还有两个月,就到了起藕的季节,我想象着一节节连在一起糊着黑泥的藕,我想象着用藕做成的美食,我想象着桂花糯米藕,想象着绿豆萝卜灌大藕,想象着蟹肉莲藕粥,想象着炸藕片,想象着蜜汁藕,想象着排骨炖藕,涎水就凝聚在我的舌尖,然后从嘴角慢慢地流出来了。

  我走穿了毛家湖,爬上了毛家湖大堤,心里总在想一个问题,这里的渔民为什么不养鱼了,为什么要在鱼池里种荷藕?这应该与去年的大水有关。去年六月间,洞庭湖地区连日大雨,洪水冲垮了毛家湖大堤,鱼池里的鱼都跑了,它们顺着新墙河水游到洞庭湖去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渔民就不再养鱼了,鱼池改种了荷藕,一湖的水波变成了一湖的绿色,旁观者养眼了,当局者却未必高兴,他们还没看到结果,不知道这种藕的收入和养鱼的收入孰高孰低。

家的散文随笔14

  明天要开始20xx年度的首次远行了,比起去年,预计今年的出行的次数要多且远。去年我的第二次出行是南京、上海、扬州一带,那时正好赶上烟花三月,领略了如花似锦的扬州妩媚风情。今年的第一次出行又是早春三月的时候,线路基本同。人在江湖就是这样,你未欣赏过的风景没有机会,但凡享用一遍,二遍三遍的机会让你无法选择。
  仔细琢磨,我自结婚时就没有在家安分的待过两天。94年国庆节结婚,在家安安分分的度了30天的蜜月。然后小两口上班下班的正常日子过了不到半年,一个院党组会议决定,就背着行李去了乡下法庭,开始吃乡政府大灶,忽而乡下岁月4年满了,一个院党组会议回到了县城,孩子也4岁了。虽在家跟前了,只在三点一线的刑庭待了两年,党组让我去了满中国到处跑的经济审判庭,忽而吃湖南的米粉,忽而啃青海的羊大腿,就连母亲白日烧纸那天还在格尔木大街上仰望天空。05年正月十六上班那天,党组郑重宣布我去忠和,吃乡政府大灶的日子又开始了,不过跟随我的'书记员家居兰州,每天带来省城的早餐,人在乡下,吃在兰州的舒服日子也很是滋润,但短短三年又被召回了院里。此时女儿已经上初中了。想好好陪陪孩子,陪陪家人吧,但骨子里不安分的基因在时时跳跃。11年终于逮住机会下省城,吃上了单位的食堂,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风雨飘摇的日子,各种远差近差,加上刚下省城那会儿单位上出资鼓励休假式出行,掐着指头能算出来在家待的天数,现在女儿已经大三了。
  民间有句话,说你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不知褒义还是贬义。为何我成家后开始吃起百家饭了,性格使然还是命运安排?记得小的时候跟父母去农村老家连续待了半年,天天在奶奶家吃没有油水的面条饭腻味了,就想着法子去村里其他家吃饭,因为我是村里来的稀有的甘南娃,只要随便踏进那家门,那家就像迎接贵客一样端出他们家最好的饭菜,这样一家吃一顿,很快就把村子吃遍了,日子也很快到了回甘南的时间了。也许吃百家饭是命运使然。

家的散文随笔15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老家越来越近了。穿过黄昏宁静的小镇,远远的依稀可以看见掩映在竹林和树木中的那几间古朴的老屋。车窗外,划过一张张纯朴而熟悉的脸;青翠的梧桐通向很远的地方。一个大大的鱼塘出现在我的身前。哦!爸爸的鱼塘。那可是我童年游泳的地方啊。我无意的减慢了车速,心里涩涩的。可能是触景情伤吧,我安慰着自己。

  老家就在我的眼前。漆红的大铁门已经开始剥落,厚厚的洗衣板边上长出了几簇青苔,门外的那株桂花又长高了许多,袅袅的炊烟袅袅的升起。“汪汪汪”几声犬吠叫醒了我。哦!可爱的小花可爱的跑了出来。

  “回来了啊。”厨房里传来妈妈的声音。

  “爸,妈,我回来了。”我一声哽咽。

  小花在我脚下快乐的翻滚。它长大了,他们却老了……

  饭桌上,一大盘回锅肉热气腾腾,三样精致的小菜白里透红。

  “今晚,喝杯酒吧。”爸爸在我身前放了一个小酒杯。

  “你们就先喝着吧。”妈妈还在忙着做鱼。我木衲的端起酒杯,大大的喝了一口,感觉涩涩的,苦苦的,心里却涩涩的,暖暖的。

  妈妈很快的就吃完了,却没有离桌;爸爸酒量不好,却陪着我喝了很多。他们问起了我的打算,问起了他们的媳妇,问起了他们的孙子。我也问起了他们的身体,问起了今年的产量,问起了今年的收成。不知不觉的,竟然有些醉意,心里却堵得慌。“丁零丁零”传来一阵电话的声音。我急急的接听。

  “爸爸,你看到没有?今晚的月亮好大好美啊!”

  “妈妈说今晚你不回来了,我就想和妈妈睡。明天可要早点回家啊。”传来儿子高兴稚嫩的话语,又急急的就挂了。

  “明天,孩子要上学了;她也要上班去了。要是他们也在该多好啊。”我喃喃自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真的是皓月当空啊!圆圆的高高的遥遥的挂在天边,多美丽啊。当层层的冷艳的月光洒在我的身上,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裹着夜色刹那就袭击着我。我突然觉得很冷,很惆怅。月明正思人,我在思念着谁呢?我能思念着谁呢?又有谁会思念着我呢?

  硬硬的躺在那张曾伴我多少青春梦想的床上,妈妈慈祥的目光,爸爸坸偻的身躯却一直在我眼前出现,我躲藏不开,我也逃避不过。盘点我现在的`人生,应该是一事无成两鬓丝,心情五味杂陈。或许我的努力和付出真的太少了……似乎是在梦乡里,我渐渐在回忆,我渐渐在悲伤,我也渐渐在沉沦。

  早晨6点,天微微亮,却下起了雨。在泥泞的鳖池里,我在泥泞的做着,我也在泥泞的摔倒,我感觉到身体的痛楚,我感觉不到心灵的痛楚。或许,这就是我想要的。

  早晨7点40,天很亮了,雨却更大了。我告别了老家,告别了他们,留下了我全身所有的钱,留下了我所有的柔情。带走了我深深的愧疚,带走了我深深的家愁,我又将走向那个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岗位。但愿,我会好好的适应。

  世事云千变,浮生梦一场。

  泪水终于开始模糊双眼……

  老家也终于消失在车窗外……

【家的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家的散文随笔06-19

散文随笔05-20

疲惫的散文随笔11-07

心情散文随笔11-04

伤感散文随笔05-24

散文随笔文章06-13

在家散文随笔02-11

心情的散文随笔06-20

盼散文随笔06-20

角落散文随笔09-1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