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先秦两汉诗> 《妇病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妇病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2-03-22 17:40:48 先秦两汉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妇病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妇病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妇病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

  诗词作者

  佚名(汉)

  原文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

  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妇病行》是一首汉乐府古诗,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此诗通过一个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了汉代劳动人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挣扎于死亡边缘的生活惨象。全诗细致地刻画了托孤、买饵和索母等几个细节,表现了妻死儿幼的惨状,诗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动态心态,皆如一出情节生动的短剧。作者不着一字说明,而人物个性毕现,悲剧主题自生,写来沉痛凄惋,真切动人。

  翻译:

  被病魔拖累的妻子,把丈夫叫到跟前,有一句应当说的话,还没有说珠泪就不断地流了下来。她说:“我把几个孩子就托付给你了,不要叫孩子饿着冻着,有了过错不要打他们。我就要死了,你要常常想着我的话。”

  孩子母亲死去了,爸爸找不到长衣,唯有的短衣又是单的,难以御寒。只得关门堵窗,留儿在家,独自上市。他遇上朋友就哭泣,泪水不止。他求朋友为孩子买糕饼,哭着对朋友说:“我是想不哭啊,但控制不住啊!”他掏出怀中的钱交给朋友。回到家,孩子们哭着找妈妈抱。他徘徊在空荡荡的屋中:“这样下去,孩子也会像妈妈一样死去!我不想再说下去了。”

  赏析:

  此诗的前九句写病妇临终时对丈夫的嘱咐。首二句“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从病妇方面落墨,单刀直入,直叙其事。病妇久病不愈,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她要把丈夫叫到床前,留下临终遗言了。“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病妇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已是潸然泪下,泣不成声了。临终托言,已不堪悲,未语先泣,更见酸楚。这几句酿足气氛,先声夺人,读者已然可从那“翩翩”长调中,想见病妇内心之深痛了,可又想进一步了解她悄焉动容、魂牵梦萦的是什么。写到这里,诗人笔锋从诀别之凄惨场面,转入诀别之悲切言辞:“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寥寥五句,而慈母爱子之情,尽在其中。其中“累”字,并含有将入幽冥之自伤、拖累夫君之自歉,平平写来,凄然欲绝。“饥”字、“寒”字,虽指来日,而往日的饥寒,亦可以想见。而“行当”二字,更见得长期贫苦的生活,孤儿已是极为虚弱,倘再使其饥而且寒,他们也很快就会天折的啊!这一切,自然在病妇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创伤,永诀之时,便交织成忧虑与惊恐,发而为嘱托之辞了。两个“莫”字的紧承,语气之强烈、专注,直如命令;而在这迫切请求之下,又可看到那款款深情的脉脉流动。即将经受幽显隔绝、无缘重见之苦,也就愈加系念留在人间的幼男娇女,“思复念之”,唠叨再三,更将殷殷嘱望之情,溢于言表。一个人临终之时,什么都可放下,唯独自己的孩子,却委实难割难舍。这既是母爱深沉的表现,也是劳动妇女善良品质的自然流露,情真语真,字字皆泪,令人歔欷感叹不已。

  病妇死后,家境如何?“乱曰”以下,从病妇丈夫方面落笔,先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饥寒交迫的悲惨画图:寒风凛冽,孤儿啼泣。父亲欲抱孩子上市觅食,却找不到长衣,唯有的短衣又是单的,难以御寒。只得关门堵窗,留儿在家,独自上市。“抱时无衣,襦复无里”句,就寒而言,直笔写穷,映衬前文。母亲生前无使饥寒的愿望,已经落空一半,而另一半也未必见妙。“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关门堵窗,或可挡风避寒,防止禽兽伤害孩子。母爱由言语泄出,诀别之辞何等切切;父爱则由行动导出,关切之情何等拳拳!着一“舍”字,父亲那欲离不忍,欲携不得,忧郁徘徊、悲伤绝望的动态心态,跃然纸上!“舍”也,实为不舍,实出无奈,下文因而逗出:“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父求人为儿买饵(糕饼之类),正是为了抽身回家伴儿,这又从侧面暗示了不“舍”。一般说来,男儿有泪不轻弹,而父亲路遇亲友,竟呜咽不止,久坐不起,若非伤心至甚,安能如此!“对交涕泣,泪不可止”二句,同意反复,一唱三叹,将悲伤之情,更进一层。怜念子女、自伤孤孑、悼怀亡妻,诸多情结,尽在这一把辛酸泪中。

  主妇一死,留下孱弱儿女一堆、债务一摊,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梁崩柱摧,不能不涕泪俱下,肝肠寸断。悲伤已极,却以“欲不伤悲”逼出“不能已”之本旨,一抑一扬,诗意翻跌,令人为之愁肠百结、纡曲难伸。“探怀中钱持授交”,为此段结束之句,由哭诉悲伤转为乞友买饵,一句之中连续三个动作,宛然可感父亲“怀中钱”那温热的气息,以及“持”的凝重、“授”的.郑重。父亲道逢亲交,涕泪未尽,匆匆赶回家中,所见又是什么呢:“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父泣子啼,雪上加霜,触目惊心。此中之“啼”,缘于饥,缘于寒,更缘于思母。一个“索”字,将孤儿号啕四顾、牵衣顿足,急要母亲的神态宛然画出。“徘徊空舍中”句,既写出了父亲疾首蹙额、徒呼苍天的凄惶之态,也反映了室内饥寒交迫,家徒四壁之状。“空”者,空在无食无物,也空在无母无妻。儿啼屋空,由听觉而视觉,将悲剧气氛烘托得浓而又浓。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的绝望呼叫,戛然结束全文。此句意为孩子的命运将同妈妈相似,还是抛开这一切,别再提了!语极凄切。其实,“行复尔耳”之结局,父亲未喊出,读者已然可从诗中描写的场面中得出了。而“弃置勿复道”句,更是抚今思昔,百感丛集,“勿复道”,正是道而无用,言而愈悲之故。从“对交啼泣”,向亲友哭诉,到欲说还休,气结难言,令人产生更有深悲一万重之感受,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全诗至此,大幕急落,黯然收束。至于结局,前已有病妇托孤、父求买饵、孤儿索母这一幕幕经过充分酝酿的情节,后已有“行复尔耳”之悲号,答案尽在其中,无须作者再拉开帷布了。

  这首诗通过托孤、买饵和索母等细节,描写了一个穷苦人家的悲惨遭遇。他们的语言行为、动态心态,皆如一出情节生动的短剧。全诗沉痛凄惋,真切动人,这正是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的突出表现。

  《妇病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2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

  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

  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 “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

  《妇病行》写一个病妇临终对丈夫托孤,以及妇人死后父子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悲惨情景,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贫困和愁苦,是汉代乐府民歌中体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两汉时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造成了社会的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统治阶级挥金如土,穷奢极欲,而广大人民日趋贫困化,连官方的史书也说:“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到东汉末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人民赤贫的状况越发严重,在许多地方由于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代产生了像《妇病行》这样反映人民困苦的写实民歌。

  此诗分前后两大部分,前面一部分主要叙写病妇临终前对丈夫的嘱咐。开头五句先描述病妇嘱咐时的心情、神态。第一句起首点题,开门见山地交待妇人贫病交加已有多年的情况。二、三句叙写病妇自知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但又有使人揪心的事,所以要在临死前嘱咐丈夫。 “丈人”,是对男子的称呼,此处指病妇的丈夫。 “传呼”一语说明丈夫原不在妇人身边,而是她特意请人叫来的,可见嘱咐在临死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她所抱的郑重其事的态度。四、五两句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妇人“欲语泪先流”的情景。 “一何”,相当现代语“多么的”。 “翩翩”,形容眼泪不断流下的样子。 “不知”二字尤其用得精当,突现了当时病妇无法收住感情的闸门,以致任凭泪水倾泄。这就把妇人对活着的亲人无限眷恋,难以割舍的悲痛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来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结构上说,这两句“写景凄苦”(转引自黄节《汉魏乐府风笺》),就为下面写妇人的嘱咐设置了悲剧性的气氛,并起到强调病妇嘱托、使人更加关注的艺术效果。

  接着五句具体叙写病妇临死对丈夫的嘱咐。“属”,同“嘱”。“笪”、 “笞”,都是打人用的竹棒,这里作动词用,即以竹棒击打的意思。 “折摇”,即“夭折”,指早死。从“折摇”一词可以看出,妇人死时还十分年青,留下的孤儿必定很幼小;从嘱咐的主要内容是担心孤儿冻饿和挨打,又可见出病妇家境的贫困。正是这种家贫子又小的悲惨现实,使得这位妇人在即将告别人世时,对孤苦的孩子是那样的牵肠挂肚,难以瞑目;对丈夫是那样的仔细叮嘱,郑重托付。这五句话可谓字字是血,声声是泪,把一个将要溘然长逝的母亲对几个孤儿的挚爱依恋之情,表现得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诗的后面一部分叙写妇人死后丈夫和孤儿的情况。 “乱”,指乐歌的最后一章,歌词的终篇结语。“乱曰”以后的头上四句,写孤儿饥寒,父亲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到集市上去买东西。“衣”,指长衣。 “襦”指短袄。 “抱时无衣,襦复无里”,照应前面“莫我儿饥且寒”的“寒”字,反映孩子无衣御寒不能外出,所以父亲只得放下孩子,只身到集市上去。 “塞牖”二字亦写出了这个家庭贫困的情景。因为贫穷人家的窗户没有窗门或窗格,人出去时要用东西堵塞,所以才用“塞牖”一语。短短四句,极其精炼地描绘了妇人死后父子相依为命,凄苦狼狈的处境。

  中间七句叙述父亲在路上遇到朋友,向其哭诉家中的窘况。“从”, “就”的意思。 “饵”,指糕饼之类的食物。 “从乞求与孤买饵”,照应前面“莫我儿饥且寒”的“饥”字,说明父亲为了使孩子免于饥饿而去集市买食物,可是心中还挂着留在家里的孩子,所以才请亲交去代购。这进一步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怀体贴和父子狼狈困迫的情形,七句中两次写到父亲的哭泣和悲不自已的神态,竭力渲染他妻死子幼,难于支撑家庭的哀痛,这和上文所写病妇泪流满面的嘱咐前后映衬,都是哀楚动人之笔,把诗篇的悲剧气氛大大增浓了。

  最后五句写父亲回到家中的所见所叹。 “入门”两句叙说幼小的孩子在父亲进门前就哭闹着要妈妈抱,连喉咙都可能哭哑了的惨景,写得凄楚欲绝,令人酸鼻。 “徘徊空舍中”的“徘徊”二字,极其传神地刻划出父亲面对这种惨状异常难过而又束手无策的复杂心情; “空舍中”三字,则不仅点明他们家徒四壁,空无一物的客观穷困环境,而且还带有父亲此时此刻空虚孤凄的主观感情色彩。结尾两句是说:“要不了多久,孩子也要像他母亲一样死去,索性丢开不去谈它吧。”这是父亲预料孤儿不幸命运的沉痛之辞,也是他无可奈何的慨叹之语,既把诗篇的悲剧气氛推向高潮,又使全诗收结得余意深长,悠然不尽。那儿啼父叹的悲剧形象,将长时间地掀动读者的`心底波澜。

  该作毫不雕琢,绝无夸饰,而是熔铸着人民的爱憎,饱和着群众的感情,如实地把现实社会中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活脱脱地展现了一幅汉代社会生活的逼真图画,声情并茂地搬演了一出血泪交进的人间悲剧,使人目不忍睹,辛酸不能卒读,并激起人们对酿成这种悲剧的不合理社会的无比憎恨,充分表现出寓深刻的社会内容于清新朴素的诗歌形象中的特色,显示了现实主义优秀民歌的巨大艺术魅力。

  《妇病行》还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来刻划人物和叙写故事。诗中病妇、丈夫、孤儿三次“哭”就是三个典型细节,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这个家庭中的各个悲剧形象,又顺着时间的先后次序,层层递进,把悲剧主题不断深化。在进行细节描写时,能将叙事和人物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叙事,寥寥几笔,生动传神;写人物说话,三言两语,声口毕肖,两者结成一体,相得益彰。对病妇“欲语泪先流”情景的形象刻划和她临终嘱咐具体叙写就和谐配合,交相映衬,写得绘声绘影,如临其境,正如宋长白所说:“情与景会,口语心计之状,活现笔端,每读一过,觉有悲风刺人毛骨。”(《柳亭诗话》)此诗表现出的这种叙事技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这首民歌形式活泼,语言自然,诗中句式多样,四、五、六、七、八言句都有;在诗歌句法中,又夹杂有一些散文句法。全诗整散相间,参差不齐,能够自由流转,曲折入微地表现社会情事,也使人物的对话或独白,更符合说话者的神情、心境和口语的语势。此诗语言清新流畅,浑然天成, “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啼索其母抱”等语,都写得如同口出,朴素生动。

【《妇病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东门行》原文、翻译及赏析07-19

《带镣行》原文、翻译及赏析07-27

《少年行》原文、翻译及赏析05-15

《踏莎行·月华如水》原文、翻译及赏析05-04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03-17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04-01

《荡》原文翻译及赏析09-30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05-11

《木瓜》原文、翻译及赏析01-2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