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魏晋南北朝> 长安九日诗原文及赏析

长安九日诗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2-12-05 12:04:02 王娟 魏晋南北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安九日诗原文及赏析

  《长安九日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了长安九日诗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安九日诗

  南北朝: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释

  ①扬州:这里指陈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九月九日:是指重阳节。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详。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东微山县,山下有微山湖。赋韵:犹言赋诗。

  ②逐:追赶;追随。南云:南去之云。逝:往,去。

  ③形:身。北雁:北来的大雁。

  ④篱:篱笆。篱下菊,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

  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身体跟随者北飞的大雁回来。

  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全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

  诗的首句就云“心逐南云近”,在这一句当中,寄寓了丰富的含义。首先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思念却不得归还,于是仰天长叹,奇情于南去的白云,就是陆机所说的“指南云以寄款”。但是只云去而未去,思乡之悄愈苦,只得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江总在思乡情浓时,总是仰望那南去的白云,在《遇长安使寄裴尚书》中亦云“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表达的仍然是这种思乡的感情。如果说在《寄装尚书》中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的话,那么,在这里,作者着重表现的就是一种归还家乡的焦急心情。因为此时诗人已经行走在回家的路途之上了。

  第二句是“形随北雁来”,在上句表达思乡之苦和归乡之焦急之后,这一句流露了一种来到南方的欣喜。伴随那从北而来的轻快的大雁,诗人来到了南方。因为归家乡的感望就要实现了,所以欣喜;因为心中欣喜,因而脚步也就轻快。“形随北雁来”五字显得自自在而飘逸。

  前二句加在一起,就产生了第一个波折,从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从格律和用词上看,这二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语言技巧的高妙;在语势上,语句轻快急促如行云流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归家的心情。

  后二句是“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作者通过这个问题,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这种思维过程非常符合感情发展的逻辑。篱墙下的菊花是一个具体的物像,而且是诗人在故乡时常常能见到的东西,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埋藏在诗人的潜意识当中,所以在归乡的感望就要实现的时候,它就突然从潜意识里跳了出来,诗人对故乡的印象也清晰起来。诗人这时想到了篱下菊,但并不是只想到了篱下菊,从前常常见到的物像必然附著着许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想起了篱下菊,那些篱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联想起来了。因此,诗人通过对一个单一而具体的物件的回忆下子唤起了对家乡的整个的印象。可见这两句诗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语势变得缓慢,也正好村托了这种深化的感情。

  创作背景

  此诗是江总晚年归乡,从长安南归到达江都(扬州治所)以后,路过薇山亭时,正值重阳节,由感而发写下的。

  名家点评

  现代山西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米万锁《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作家的思情是通过对故乡菊花的关切询问含蓄的表达出地,这种移物的表现手法极有情味。”

  作者简介

  江总(518-590),字总持,南朝陈代文学家。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他在梁、陈、隋三朝都做过大官,实际上是一个宫廷文人,号称“狎客”,以写艳诗著称。

【长安九日诗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悼亡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4-30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2-08

《咏怀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3-23

《捣衣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3-23

《己亥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2-16

遇长安使寄裴尚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4

曹丕所作之诗《燕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0-17

东汉王粲诗作《七哀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3-14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_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08-2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