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范例(15篇)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
满江红·怒发冲冠
作者: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头发竖了起来。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翻译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赏析
上阙壮怀激烈,破空而来:我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愤怒无法遏制;而我凭栏之处,骤雨才歇。抬眼望去,看到大好河山刚被收复却又失去,不由得仰天长啸,要吐尽这满腔愤懑!三十多年立下的功名,不过如尘土般微不足道;南北转战数千里,艰难困苦唯有云月相随。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莫要蹉跎岁月,待年老时徒伤悲!
“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不想真正拿出十五城池,而只想以虚言直接骗取和氏壁,蔺相如因而“怒发上冲冠”,这和当时金与南宋的假和谈如出一辙,作者的心情也和蔺相如一样为之怒发冲冠!“凭栏处”,凭,倚靠。“凭栏”此处又与南唐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家国情怀相契合。虽急雨骤歇,但作者面对雨后初霁的如画江山,胸中激愤却无法释怀,唯有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气势如虹,将作者壮志人生勾勒出来:三十多年的功名不过如尘土般微不足道,数千里的'奔波奋战唯有天地云月可鉴!这两句朗朗上口,既雄浑激昂又慷慨悲凉,作者戎马倥偬、无私为国的爱国之心日月昭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既是自励,也是勉励后人:千万别让宝贵的青春年华虚度,空留下枉然的悲切和愧悔!谆谆劝导,“当为千古箴铭 ”。
下阙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靖康之耻,还未雪洗,臣子之恨,怎能磨灭?期望能驾车长驱直捣敌营,踏破贺兰山!义愤填膺,谈笑蔑敌,发誓要痛吃敌人的肉;渴饮敌人的血。待我重头再来,收复旧日山河,朝拜故都京阙!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一句迫切一句地将作者一腔民族义愤反诘而出,语感强烈,力透字背。“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二句,把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和作者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抒写得淋漓尽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待到旧疆恢复,天朝一统,国家山河焕然一新,群臣拜舞阙下,是多么宏伟庄严、令人意气风发的情景!
这首表现复仇御侮、英雄壮志的千古绝唱,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语言朴实粗犷,音调高亢悲壮。全词表示了对入侵者的切齿痛恨,发出了驱逐入侵者,收复河山的坚定誓言。词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昂扬的战斗激情及必胜信念,在后世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人陈廷焯的《云韶集》评曰:“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其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岳飞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2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①。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②。归来恰似辽东鹤③,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注释
①朱轮:涂有红漆的车轮。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②俯仰:犹言转瞬之间。③辽东鹤:化用丁令威事,见本词鉴赏。
鉴赏
本词为欧阳修十首《采桑子》联章词的最后一首,是颍州西湖组词的总结,同时也蕴涵了作者二十年来的人生感慨。
上阕写当年作者因为喜爱西湖的'美好,所以才来颍州做太守。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五月,欧阳修有《思颍诗后序》云:“皇祐元年(1049)春,予自广陵(今扬州)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历事三朝(仁宗、英宗、神宗),窃位二府(按,指曾任军府之枢密副使、政府之参知政事,地位相当于副宰相),宠荣已极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其思颍之念,未尝一日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随着官位不断升迁,尤其是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54岁的欧阳修任参知政事,成为执政大臣之一,政治上却不断受到排挤、打击,“荣宠已极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说明了作者对功名的厌倦。
积雨连村图 【明】 文徵明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欧阳修自宋仁宗皇祐二年秋离颍州知州任改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到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致仕归颍州,恰好二十年。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归隐颍州之后,寄情山水,重新获得了自由和自我,内心感到特别舒适愉悦,也因此领略了人生的价值。正是在这种淡泊宁静的心态下,才写出了一首又一首像《采桑子》这样寄情山水的佳作。
下阕以丁令威化鹤归辽比喻自己解职归隐。据旧题陶潜撰《搜神后记》记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后来诗文中常用丁令威化鹤归辽的典故来表达世事沧桑之感。在这里作者借用此典,用城郭依旧、人民已新,“触目皆新”,来形容二十年来的变化之大。“谁识当年旧主人”,谁人能知道这位年逾六旬的衰翁,就是当年年富力强的颍州太守呢?一种曾经沧海的怅惘与悲凉之感油然而生。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发此语时的那几多感慨、几多唏嘘。
全词通过今昔对比和化用典故的方式,抒发了词人二十年间知颍及归颍的感受,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慨。风格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李飞跃)
集评 夏敬观:“此颍州西湖词。公昔知颍,此晚居颍州所作也,十词无一重复之意。”(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之“夏敬观评六一词”)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3
群芳过后西湖好①,狼藉残红②。飞絮濛濛③。垂柳阑干尽日风④。笙歌散尽游人去⑤,始觉春空⑥。垂下帘栊⑦。双燕归来细雨中⑧。
注释
①群芳:百花。南朝齐谢朓《酬德赋》:“览斯物之用舍,相群芳之动植。”②狼藉:纵横散乱。③濛濛:形容细雨。比喻柳絮满天飞扬如细雨。④阑干:横斜貌。⑤笙歌:吹笙伴奏,指音乐伴奏。白居易《宴散》:“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⑥春空:春意消失。⑦帘栊:窗帘和窗户。栊,窗上棂木,代指窗户。⑧双燕归来:五代南唐冯延巳《采桑子》:“双燕归栖画阁中。”
西湖十景图之花港观鱼【宋】 叶肖岩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第四首,写西湖暮春的景色。
欧阳修是一位达观之人。他自宋仁宗天圣八年(1031)荣选甲科进士被朝廷任命为京西推官起,在长达三十多年的从政生涯里,有过数次遭贬的经历。又因刚正不阿、敢于说话、秉公办事、心胸坦荡,不断受到皇帝的赏识而官位越升越高,直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也同样因为这种疾恶如仇的性格和他所坚持的政治立场而不断遭到皇帝的贬斥和权贵的挤压,甚至皇帝曾听信谗言数次贬他到离京畿偏远的地方当个小官以观后效。《宋史《欧阳修传》曾评价他道:“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而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官场如此险恶,人心如此难测,为政如此艰辛却并未使他消沉或圆滑起来,反而因此养成了一种放达的胸怀和超然的心态。这首词就反映了作者的那种从容悠闲、自得其乐的心境。
暮春时节,狼藉残红,却用一个“好”字来定性,让人极不解。由此也引发了后人无尽的猜想:有人认为毕竟是暮春晚景,加以后句许多描写是感伤惨淡之景,作者言“好”,其实是有强颜为欢的意思,也有人认为“‘群芳过后’句,帚处即生;‘笙歌散尽游人去’句,悟语是恋语”(清周济选、谭献评《词辨》)。以上揣测,各有依据,但是如果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对照作者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来读的话,就会发现这既不是伤春,也不是悲己,而只是他经历过宦海沉浮、世事沧桑之后的淡定和达观心态的自然表现。
与前代士大夫那种强烈的功名欲望和张扬个性相比,宋代的士大夫显得更为内敛。文化的发展进步,使他们相对前人更为注重内心的修炼,养成了一种从容不迫、不悲不伤的文化个性。历尽宦海劫波的欧阳修晚年定居颍州,并终于此地。一时繁华明灭,面对致仕后的清淡生活,许多人会产生人生迟暮的悲凄之感,至少也会有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的感伤。但在作者,却丝毫看不出这种伤感的`痕迹。诚如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所评:“此词虽意在写暮春景物,而作者胸怀恬适之趣,同时表达出之。作者此词皆从世俗繁华生活之中渗透一层著眼。盖世俗之人多在群芳正盛之时游观西湖,作者却于飞花飞絮之外,得出寂静之境。世俗之游人皆随笙歌散去,作者却于人散春空之后,领略自然之趣。”正因为能够放眼量风物,所以才显得从容有致,绝无“牢骚太盛”的小家子气。
但事实上,作者在此篇中也并非一味是优游恬适、波澜不惊的。清陈廷焯云:“‘始觉春空’,四字猛醒。”(《词则《别调集》卷二)作者也有常人那种人群散去、繁华过后的寂寥之感,但这种寂寥并非伤感,“垂下帘栊”也不是自闭自伤。从结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热闹喧嚣没有了,但仍然有阑干下袅娜的垂柳和屋檐下呢喃的燕语相伴,作者乃以一种安详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界的暮春景色,对待人生的晚年。
清人先著云:“‘始觉春空’语拙,宋人每以春字替人与事,用极不妥。”(《词洁辑评》卷一)拙而不笨,含蕴丰富,意味悠长,这正是那种“以春字替人与事”所达不到的效果。(李飞跃)
集评
刘永济:“小令尤以结语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如永叔《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其味无穷,辞意高绝。”(《词论》)
唐圭璋:“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唐宋词简释》)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话”。在北宋初年的文坛上,出现了一种“轶事小说”体的新型文学评论形式——“诗话”。第一部“诗话”就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欧阳修在《六一诗话》的开头即开宗明义地说明自己写作《诗话》的目的:“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在欧阳修《六一诗话》出现后,又陆续出现了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和刘攽的《中山诗话》,这两部诗话都以“记事”为主,在品评诗句中表达了一些对诗歌的理论见解。
从“记事”为主逐渐向文学批评为主的宋代诗话。以欧阳修《六一诗话》、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和刘攽《中山诗话》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诗话,都以“记事”为主,只品评诗句,以表达一下自己对诗歌的见解。到了北宋中叶以后的诗话,诗话“轶事小说”的成分逐渐减少,相应地,文学批评的成分则明显增多,如魏泰的《临汉隐居诗话》,虽也有遗闻轶事的叙述,但书中与当时诗坛创作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给诗歌的写作以具体的指示。南渡之后,以张戒《岁寒堂诗话》、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严羽《沧浪诗话》为代表的南宋诗话,已不再注重文坛掌故的记述、用事造语的考释和寻章摘句的批评,而是系统地发挥、阐述著者的诗歌理论和见解。自此之后,诗话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理论(尤其是诗歌理论)最重要的载体和形式。
北宋时期的音乐百科著作——陈旸《乐书》。陈旸,字晋之,福建闽清人,北宋时期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他前后耗时近四十年,编定了二百卷的音乐百科全书《乐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进献给宋徽宗赵佶。全书分为《训义》《乐图论》两大部分。《训义》共九十五卷,主要从三礼、诗、书等十部儒家经典著作中摘录有关音乐的章节文字,逐一进行解释。《乐图论》共计一百零五卷,图文结合(共计插图540幅),系统论述了乐律理论、乐器、声乐、舞蹈杂技及典礼音乐等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陈旸在这部书中真正做到了对当时的古今中外音乐资料兼容并蓄,他不摒弃为多数封建士大夫所卑视的民间及外来音乐。在《乐论图》部分的乐器、声乐、舞蹈杂技三项中,陈旸又将它们各分成:雅部(庙堂的)、胡部(外族的)及俗部(民间的)三个类别,其中的俗、胡两部保存了不少罕见于史籍且非常重要的音乐材料,也是此书最有价值的部分。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4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词作鉴赏
陆游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咏怀之作。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我们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词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道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5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①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②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③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①“小径”两句:写春末夏初景色。红稀:花儿稀少。绿遍:遍地绿草。阴阴见(xian现):暗暗显露出来。见:同现。②蒙蒙:原用以形容微雨。《诗·豳风·东山》:“我来自东,其雨蒙蒙。”这里形容杨花纷飞的样子。③游丝:指蜘蛛、青虫之类所吐的丝,飘荡在空中,故称游丝。
【译文】
稀疏的残红点缀着幽静的小路,萋萋芳草将辽阔的原野绿透。远处绿树的浓荫中,隐隐现出一角高楼。和煦的春风不懂得禁住杨花,蒙蒙飞絮,直往行人脸上乱扑,似乎要把春天匆匆带走。茂密的'翠叶深处,隐约传来几声黄莺的啁啾,珠帘外,燕儿双双在轻盈地飞舞。室内的炉香袅袅上升,静静地把空中飘荡的游丝追逐。从酒后的醉梦中醒来,浓郁的愁思仍沉重地萦绕心头。斜阳的余辉无声地照在深幽的庭院,心中更感到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
【集评】
明·沈际飞:“景物不殊,运掉能离奇天矫。结‘深深’妙,换不得实字。”(《草堂诗余正集》卷二)
清·沈谦:“‘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不若晏同叔‘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更自神到。”(《填词杂说》)
清·李调元:“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能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翻复用之,名尽其致。”(《雨村词话》卷二)
清·张惠言:“此词亦有所兴,其欧公《蝶恋花》之流乎。”(《词选》)
清·黄苏:“首三句言花稀而叶盛,喻君子少而小人多也。‘高台’指帝阍。‘东风’二句,言小人如杨花之轻薄,易动摇君心也。‘翠叶’二句,喻事多阻隔。‘炉香’句,喻己心郁纡也。‘斜阳却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难照此渊衷也。臣心与闺意双关,写去细思,自得之耳。”(《蓼园词选》)
清·谭献:“刺词。‘高台树色隐隐见’,正与斜阳相映。”(《谭评词辨》卷一)
【总案】
这首词描绘了暮春时节特有的景色,写景极为流丽。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透露出由春暮而触起的淡淡哀愁和人生迟暮之感,含蓄传神。张惠言,黄苏、谭献认为这首词有寄托,实为穿凿附会。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6
姜夔《暗香》姜夔
姜夔
辛亥之冬①,予载雪诣石湖②。止既月③,授简索句④,且征新声⑤。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⑥,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⑦。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⑧。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⑨。江国⑩。正寂寂。叹寄与路遥(11),夜雪初积。翠尊易泣(12)。红萼无言耿相忆(13)。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14)。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
①辛亥: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②石湖:南宋词人范成大,号石湖。③止既月:停留月余。④授简索句:指将纸笺授与姜夔,要他写词。⑤征新声:请创新调。⑥隶习:研习,指练唱。⑦“唤起玉人”两句:贺铸《浣溪沙》:“玉人和月摘梅花。”玉人,美人。⑧“何逊”两句:南朝梁诗人何逊,字仲言,酷爱梅花,写过《咏早梅》诗。作者这里把自己比做何逊,说年事渐增,昔日的文采却慢慢减退。⑨瑶席:指精美的座席。⑩江国:江南乡国。(11)寄与路遥:指寄赠梅花路途遥远。暗用南朝宋陆凯折梅赠长安友人范晔的典故。其《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12)翠尊:绿色酒杯。(13)红萼:红花,此处指红梅。耿相忆:怀念故旧,耿耿不忘。(14)“千树”句:宋时杭州西湖孤山种了很多梅树。寒碧:指西湖水温、水色。
鉴赏
梅在骚人雅客的笔下,一直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自古以来咏梅的诗词很多,然而“诗之赋梅,唯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唯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张炎《词源》卷下)。姜夔这两首词就得名于林逋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其清空的意境、洒落的情怀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张炎称为“绝唱”,并不夸张。
根据词序,《暗香》《疏影》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当时词人应邀在范成大致仕隐居的苏州附近的石湖别墅作客。范成大喜爱梅花,买园种梅,并著《梅谱》。姜夔客石湖时,正是以自己的专擅投主人的雅好,驰骋才华,呕心沥血,创作了这两首咏梅佳作。
姜夔作词善于烘托氛围,这首词发端就创造了一个凄清冷幽的环境。词人并不急于描写梅之风情,而是迂回一笔,先将时间拉回到过去。往日不知多少次,沐浴着皎洁的月光,在梅边吹笛。“旧时月色”已非真实的月光,因其在词人脑海里反复酝酿,再吐出时,已然带上了朦胧虚幻的色彩。而“梅边吹笛”也变得模糊起来,以其缥缈,而显得遥远。首三句可谓“忆梅”。
忆之不足,故而采之。梅是美好的,所以采梅之人非“玉人”“美人”就无法与之匹配。贺铸有词“玉人和月摘梅花”(《浣溪沙》),将美人在月光下采摘梅花的景象描写得十分动人。“唤起玉人”两句化用了贺铸的词意,然而表达更加曲折委婉。仿佛在清冷的空气中,美人伸出纤纤玉指触落梅花。“不管清寒”足见爱梅心切。此章可谓“采梅”。
采之不足,故吟咏之。词人以老去的何逊自拟,实乃自谦。何逊的《咏春风》诗,咏物颇为工细,词人说自己“忘却春风词笔”,实际是说以自己的笔力难以道出梅花的神韵,这还是在写梅的高雅脱俗。“何逊”两句可谓“咏梅”。
咏之不足,故反复赏之。“瑶席”乃精美的座席,设下这样的座席,正与梅之清高相称。梅花没有“桃之夭夭”的奢华与繁盛,却拥有自己朴素的淡雅与高洁。花不过是疏疏落落的几枝,然而即使这不多的几枝花,也依然要绽放出美丽的容颜,倾吐出醉人的芬芳。梅生于雪中,长于雪中,故其香为冷香。在冬季晴冷的天气里,花前设座,梅边品笛,有秀色盈目、暗香扑鼻,实在是文人雅客的`赏心乐事。“但怪得”两句谓之“赏梅”。
由忆至采,至咏,再至赏,层层渲染,梅之品格风貌立体地呈现出来,于下阕转入抒情。
梅唤起的是对心上人的思念,这思念化作信使手中那束红艳的花枝寄与远方的情人。然而路途太遥远了,这份情思终究难以传达,酒席间的绿色酒杯便承载了思念的泪水。下阕抒情并不直接,而是先宕开一笔,将读者的视野导入一个阔大的江南乡国的背景中,沉静、寂寥,这是客观的时空氛围,却也是词人主观感情的流露。在这种深沉的意境中,词人的情感得以升华,梅便成为传情达意的媒介。然而这种表达却也是含蓄的,“红萼无言”,道出的是真诚款曲的深情和至死不渝的爱恋。“翠尊”与“红萼”对举,色彩鲜明,为全词素淡的色调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光彩。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7
《满江红》
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
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
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
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
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
(lǔ)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
阙(què)。
【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北宋名将岳飞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qiáng)橹(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lèi)江月。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矾,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然后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全词的气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露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zhè)鸪(gū)。
【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gàn)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
【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整首词的意思简洁明了,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年丰收的喜悦。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8
醉翁亭记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赏析: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
二、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
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
主旨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判断句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
注释
(1)环:环绕。滁(chú除):指滁州城,今安徽省滁县。
(2)林壑(hè贺):树林和山谷。
(3)“望之”二句:望去树林茂密而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琅(láng狼)琊(yá牙),山名,在滁州西南十里。
(4)山行:沿山路而行。
(5)潺(chán缠)潺:流水声。
(6)峰回路转:山势曲折回环,路也随着转弯。
(7)“有亭”句:有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展翅欲飞似的,高踞在泉水之旁。翼然,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居高临下。
(8)“名之”二句:给亭子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醉翁”的名字来给它命名的。名,作动词用,取名。太守,即郡太守,秦代郡的行政长官。宋代行政区划有州无郡,州长官称知州。这里称太守是沿用旧名。
(9)饮少辄(zhé哲)醉:喝一点就醉。
(10)乎:同“于”。
(11)“得之”句: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2)若夫:他转连词,相当于“说到那”、“至于”。日出而林霏(fēi非)开:太阳一出来,树林的雾气就散了。霏:云气。
(13)“云归”句:烟云聚扰来,山谷就阴暗了。
(14)“晦(huì会)明”二句:或暗或明,随时变化,这是山间早上和晚上不同的景色啊!晦,昏暗。
(15)“野芳”句:野花开了,发出清幽的香气。这是写春季。芳,指代花。
(16)“佳木”句:美好的树木吱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这是写夏季。秀,发荣滋长。
(17)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这是写秋天景色。
(18)水落而石出:这是写冬天的景色。
(19)“朝而往”二句:早上入山游赏,晚上返回。
(20)负者:肩负东西的人。
(21)伛(yǔ语)偻(lǚ吕):俯身躬背的样子。指老年人。提携:指被人搀扶的小孩。
(22)泉香而酒洌(liè列):泉水香甜而酒味清凉。洌,清。一作“泉洌而酒香”。
(23)山肴(yáo摇):用山中禽兽作的.菜,即野味。肴,荤菜。野蔌(sù速):野菜。
(24)“宴酣(hān)憨”二句:宴会中痛饮的快乐,不在于用音乐来助兴。酣,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25)射者中(zhòng众):投壶的人投中了。射,指投壶,古代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胜负。
(26)奕(yì义):指下围棋。
(27)觥(gōng工):用犀牛的角作的酒杯。筹:酒筹,行酒令时用来决输赢的竹制筹码。交错:杂乱。
(28)苍颜:苍老的面容。
(29)颓然:这里指醉后昏然欲倒的样子。
(30)已而:过了一些时候。
(31)阴翳(yì义):树木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32)“人知”二句: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感到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他独特的乐趣(指太守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前一“乐”字用为动词,有“得到乐趣”的意思。其乐,指滁人的快乐。
(33)庐陵:即吉州,今江西吉安县,欧阳修的家乡。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永丰县)人。4岁丧父。母贤淑,留下“画荻教子”的美谈。
欧阳修于1030年(天圣八年)中进士,同年5月任西京国守推官,掌管文书,此后历任知县、知州、馆阁校勘、知谏院、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
1071年(熙宁四年)告老退居颍州,次年9月22日(八月初八日)去世。
欧阳修从维护宋统治出发,提出过许多新建议。但他最杰出的贡献在于文学和史学方面。他领导了北来诗文的革新运动,主张“明道”、“致用”、“尚朴重散”,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除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外,著有《居士集》、《居士外集》、《六一诗话》等。
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担任主考官时的进土苏轼、苏辙、曾巩及经他推荐而居高位的王安石、苏洵等均为名列唐宋人大家的文人。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9
贬玉溪对江山作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馀霞散绮①,回向烟波路②。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③。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④。觉阮途穷⑤,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⑥。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⑦。猿鸟一时啼⑧,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⑨。
注释
①馀霞散绮:语本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②烟波路:用崔颢《黄鹤楼》诗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句,暗示下文羁旅的愁思。③“使人愁”三句:意本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④“自悔”句:意本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⑤阮途穷:《晋书《阮籍传》:“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⑥平楚:谓从高处远望,丛林树梢齐平。⑦“怪竹枝”三句:白居易《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⑧“猿鸟”句:白居易《竹枝词》:“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⑨津鼓:渡口报时的更鼓。
鉴赏
晁补之于绍圣四年(1097)坐党籍贬监处州盐酒税,中途因遭母丧而奉柩还乡,至元符二年(1099)年服除,改监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是年六月赴任所,时年四十七。这首词当是赴信州途中所作,玉溪即江西信江,一名上饶江,源出江西玉山县怀玉山,此代指信州。
词的上阕着重写景。从所写景物来看,作者当是站在行船之上。开篇几句气魄宏大,是作者伫立船头远眺所见。青山本是翠绿,此时却因太阳已经西斜,山的正面无法受到阳光照射而呈现出现出一片“黯黯”的色调。作者在山脚下行船,抬头仰望,幽幽的山色显得雄浑而深厚。浩荡的江水在脚下滚滚东流,载着作者去遥远的彼方。此处“日暮”“东注”等词有明显的迟暮之感,孔子所谓“逝者如斯夫”,江水的流逝总会勾起人对岁月消逝的感慨。接着,作者的视线顺着江流来到远方水天相接处。“馀霞散绮”承首句“红日暮”,“向烟波路”承次句“大江东注”,前后照应严密。天边的红霞此时正渐渐散开,如绮练一般美丽。作者又回头眺望,见来路一片烟波茫茫。这一句本自崔颢《黄鹤楼》诗的末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分回望来路,正含有“乡关何处是”的无限感伤。于是下面便开始写这种羁旅的'乡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二句,虽是写景,实际上含有对朝廷的不满,所谓“浮云能蔽日”乃是君主为谗言所蔽之意。晁补之此处化用李白诗句,正是暗含着这种意味。绍圣、元符间,元祐党人被一贬再贬,正是因为新党当权。作者慨叹“长安远,在何处”,这是对自身政治前途的迷惘。
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所见的景物也有了变化。“几点渔灯小,迷近坞”写江上隐约的几点渔火,这微微的光亮反而让原本就昏暗的天地变得更加迷离。渔船点灯说明时间已是夜晚,“一片客帆低,傍前浦”写作者所在的客船也降下了船帆,缓缓驰入了船坞。这标志着词人一天的行程已告结束。这四句词全是写景,不露一丝主观感情,但读者却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心中的凄凉与孤独。
下阕是写作者夜泊船坞时,在船内的所思所感。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曾说:“古人名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为佳制。”这首词的换头就达到了这种效果。“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二句总括一生,“觉阮途穷,归心阻”二句抒写悲怀,短短十六字,把上阕通过写景积蓄、堆叠下的满怀衷肠,倾吐一尽。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有“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句,感慨富家子弟养尊处优,而一般读书人却往往潦倒一生。究其根源正是政治的不清明,使得穷人子弟仕途受阻。东晋阮籍有极高的才华与志向,却受到司马氏集团的打压,无法施展抱负,只能作“穷途之哭”。作者用这两个典故来说明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悲愤,暗中也控诉了当时政治的黑暗。接下来“断魂素月”三句,由悲愤转为凄凉。晁补之是山东人而贬官江西,与故乡远隔千里,此时对月怀人,怎能不勾起乡愁。他朝故乡的方向放眼望去,却只能看到一片“平楚”,更添一份哀伤。
“怪竹枝歌”以下直至结尾,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声响。因时间是深夜,这些声响便显得尤其惊心。首先他听到了悲凉哀怨的《竹枝歌》。唐代的刘禹锡、白居易等人都有对竹枝歌的描写与模仿,他们的这些作品又大多抒发谪宦、羁旅之辛酸。因此晁补之此时听到这种曲调,立刻就产生了同样的辛酸哀怨之感。哀怨的《竹枝歌》结束时惊起了江边的猿猴宿鸟,它们发出凄厉的鸣叫,这场景真有如梦魇般可怖。以上四句虽然都是化用白居易的《竹枝》诗,但读来却丝毫不觉陈旧因循,它们非常契合当时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结句写渡口的鼓声。作者在船舱中守着蜡烛一夜未眠,“烛暗”说明蜡烛即将燃尽,暗指天已将晓。“津鼓”是报时的鼓声,此时的鼓声是催促客船准备起行。词的上阕以客船下帆,停泊在渡口作结,预示一天行程的结束,下阕以渡口起船的鼓声作结,预示又一天行程的开始。这一个结束一个开始,写尽了旅途的漫长、艰苦与辛酸。(姚苏杰)
集评
清《万树:“此调多三字句,最为凄咽……至于‘几点’八字,即后‘猿鸟’八字;‘一片’八字,即后‘烛暗’八字,极为整齐。且上句‘近’字、‘岛’字用仄声,下句‘前’字、‘津’字用平声,正抑扬可爱处。如此对仗,极易考证。”(《词律》卷一六)
链接 宋代税务机构的构成和变迁。宋代的财税机构由中央财赋税收机构和财税机构组成。北宋初期,中央政府设置“三司使”(户部、盐铁、度支合称)总管全国的财赋,它们的具体职能详见下表。宋神宗在元丰(1078—1085)年间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改制,罢除三司,将三司职权的大部分转归尚书省的户部掌管,这一制度一直延续使用至宋王朝灭亡。宋代的地方财税制度,在宋初时多承唐制,郡级税务机构多随事设官,掌管茶、酒、市舶等征税;县级赋税由县令总掌乡制。到宋神宗元丰改制,以甲头负责督促输赋税及苗、役之事。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0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者」: 岳飞(1103—1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年从军,官至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他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因坚持抗敌,反对议和,为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工诗词,但留传甚少。词仅存三首,内容皆表达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深沉慨叹。风格悲壮,意气豪迈。有《岳武穆集》。
「注释」: 凭:倚靠。 处:时候。 三十:指年龄。 尘与土:谓征战中奔波劳累。 八千:言征途之漫长。 云和月:披星戴月,谓夜以断日地行军战斗。 靖康耻:靖康是宋钦宗年号。靖康元年(1126),金后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 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缺:山口。 朝天阕:朝见皇帝,天阕,皇帝的宫殿。
「赏析」: 此词感情慷慨悲凉,音调激越高亢,充满爱国激情。词中表现出作者对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心和对敌寇的.刻骨仇恨。陈廷焯盛赞此词曰:“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白雨斋词话》)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1
苏轼《水龙吟》苏 轼
苏 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①
似花还似非花②,也无人惜从教坠③。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④。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⑤。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章质夫;苏轼好友,名楶,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北宋名将,谥庄简。所作《水龙吟》咏杨花,是传颂一时的名作。见第326页。②非花:白居易《花非花》词有“花非花,雾非雾”之语吟咏女性。③从:任凭。④“梦随”三句: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⑤难缀:难以联结生长、难以点缀(西园),即花儿凋谢零落。⑥“春色”三句:叶清臣《贺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苏词从此演化而来。
柳阴仕女图 【清】 倪田
鉴赏 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春,苏轼在黄州。这是一首次韵作品。由于事先规定了韵脚字,次韵之词要做到声韵和谐非常难。此外次韵词词意上既不能照抄原词,又不能脱离太远,所以很不容易写好。但苏轼这首词却是公认的上上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原唱而似和韵。”又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前人大多认为,苏轼的和词在音韵和谐、词意深婉上都超过章词,但也有许多词评家认为两者不相上下,各有优点。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章词更加优秀。苏轼在《与章质夫》(《苏轼文集》卷五五)一文中有“《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云云,盛赞章词,觉得它是一首后无来者的绝作,这当然有一点自谦的意思,不过至少可以肯定,章词本身在描摹杨花的形、神上,的确非常出色。
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称之为“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正因为章词实写杨花,已经曲尽其妙,所以苏轼要写出新意,必须化实为虚。这一虚笔作为总起,已经为下文的想象、比喻、隐喻等作了充分的铺垫。“也无人惜”句暂把词意转到实写杨花上来,但一个“惜”字加入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而“坠”字更领起下面“抛家”三句。把杨花的坠落写成“抛家”,已经开始进入了以物写人的隐喻阶段,“无情有思”一语则把这种隐喻点破。接下来六句便接续“有思”二字,具体写离别之人和所思之事。其中“萦损”三句仍写杨花,但同时也是写看花之人,实际上又是在借花喻人。总之这三句中,物和人已经不能区分了。“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些描写既能指花,也能指人,且个个曲尽神形,何其巧妙! 至“梦随”三句,杨花的实际形象开始减退,人的形象开始占主导。这三句化用前人诗意,但完全不露痕迹,工稳、贴切、自然。
下阕进入议论,杨花的'形象和离人的形象都淡出,作者的形象(或者说另一个看花人)开始进入,但是这个形象又似乎并不能与杨花、离人完全区别开。实际上,由于苏轼所写的是一种人生的普遍忧愁,这种忧愁又强烈地影响着外在景物,所以这里的几个形象都是无法区分的,它们可以是杨花,可以是苏轼,可以是章质夫,也可以是任何一个离人。“不恨”三句正话反说,实际上还是写“恨”,“恨”的内容是时间的无情流逝和春意的老去。正因为“恨”春去,所以要寻“遗踪”,也就有了接下来的“晓来”三句。“浮萍”无根,随水而流,象征人生的漂泊无定,也是象征所思之人的远离。“春色三分”三句又接浮萍来写,“三分”柳絮,“二分”落于尘土,呼应上阕的“傍路”二字;“一分”落于流水,化为浮萍。呼应前文的“萍碎”二字。但柳絮不论落于何处,都说明春色已经散去,所怀之人已经离去。此时此刻,才有“细看”三句的以泪惜春,以泪怀人。
全词语意环环相扣,惜春思人紧密结合,文思一贯,几无缝隙。从严整的结构可以看出,作者必然花了很大的心思在构思之上,整首词完全当得起一个“工”字。
实际上,这首词也承载着苏轼许多的感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心中自然有愁怨,但因怕再受人诽谤而不敢表达出来。这段日子里,他曾许久不作诗词。章质夫作为他的好友写信劝慰他,让他要谨慎,并要求唱和,所以苏轼才写了这首词。苏轼在给章质夫的信里说:“承喻慎静以处优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谨置之座右也……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写了词给章质夫,又请求他不要给别人看,可见当时苏轼的处境和心情。他一方面想压抑自己的忧愤,可是又不能完全压抑住,所以在这首词里,或隐或显,我们总能看到一个忧伤、悲愤的影子。
关于杨花落水化成浮萍的说法,苏轼曾在词下注解道“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但后代有许多人批评苏轼是错的;我们现在也根据所谓的科学道理来指出苏轼所说的现象是不合生物规律的,肯定是错的。苏轼诚然是错了,但严谨的他断不会凭空捏造一个现象,是什么原因让他误解了呢?宋姚宽《西溪丛话》说:“杨、柳二种……子为飞絮,今絮中有小青子,着水、泥、沙滩上,即生小青牙,乃柳之苗也。东坡谓絮化为浮萍,误矣。”这样的解释就比较可信了。(姚苏杰)
集评 明《张綎:“质夫建功戎马,亦人豪也。 此词咏杨花,形容曲尽,工于铅椠之士万不能及。 东坡复书云:‘柳花词绝妙,使来者何以措词。’然坡翁和……殆若禁体诗,然亦可谓妙绝矣,何谓无所措词呼?”(《草堂诗馀后集别录》)
清《黄苏:“首四句是写杨花形态:‘萦损’以下六句,是写望杨花之人之情绪。二阕用议论,情景交融,笔墨入化,有神无迹矣。”(《蓼园词选》)
链接 次韵。又叫步韵,是诗词唱和的四种形式之一。诗词唱和的四种形式是:和诗;用韵;依韵;次韵。“和诗”除了诗意要关联外,没有韵上的要求。“用韵”则要求用与原作同一韵部的字作为韵脚。“依韵”不但要求与原作所压之韵部相同,而且要求韵脚字也要相同,但各个韵脚的次序可变。“次韵”则要求用完全相同的韵字,并且次序也要相同。由于事先规定了韵脚字,次韵之词要做到声韵和谐就非常难。此外次韵词词意上即不能照抄原词,又不能脱离太远,所以很不容易写好。写得最成功的次韵词就是苏轼的这首《水龙吟》。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2
原文
清平乐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注释
①留人不住: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此处翻用其意。
②兰舟:木兰舟,以木兰树所造之船。此处泛指船只。
③锦书:书信的美称。前秦苏若兰织锦为字成回文诗,寄给丈夫窦滔。后世泛称情书为锦书。
④云雨:隐喻男女交合之欢。
⑤无凭:靠不住。
作品译文
想留住情郎却无济于事,他酒醉后登上画船,扬帆而去。碧波荡漾的春江中,那船儿一定乘风疾驶,黄莺啼晓之声,会充满他的耳际。渡口空空荡荡只剩下杨柳郁郁青青,枝枝叶叶都满含着别意离情。从此后休要寄锦书再诉衷情,画楼里的欢娱不过是一场春梦,那山盟海誓毕竟空口无凭。
创作背景
晏殊的去世,门祚的式微,晏几道的境况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他孤高耿介、不愿阿附权势的个性,以致生活的'道路不很顺利。身世的坎坷和世情的冷暖,使小晏在耿介特立的个性之外,又具有情深一往、善感任真的品格。所以他的词虽不离伤春悲秋、别怨离愁、相思情苦的内容,但是于情文之间缭绕着一股郁勃而深挚的情思,可以激动人心。这首词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作品鉴赏
此词是一首离情词。当是托为妓女送别情之作。送者有意,而别者无情,从送者的角度来写,写尽其痴人痴情。
“留人不住”四个字将送者、行者双方不同的情态描绘了出来:一个是再三挽留,一个是去意已决,毫无留恋之情。“醉解兰舟去”,恋人喝醉了,一解开船缆就决绝地走了。“留”而“不住”,又为末两句的怨语做了铺垫。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二句紧承“醉解兰舟去”,写的是春晨江景,也是女子揣想情人一路上所经的风光。江中是碧绿的春水,江上有婉转的莺歌,是那样的宜人。当然,景色的美好只是女子的想象,或许更是她的期望,即使他决然地离开了她,她也仍旧希望自己的情人在路上有美景相伴,可见痴情至深。“过尽”两个字,暗示女子与恋人天各一方的事实,含蓄透露出她的忧伤。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情人已经走了很久,不见踪影,但女子依旧站在那里。堤边杨柳青青,枝叶茂盛繁多,千丝万缕,依依有情,它们与女子一起伫立于渡口,安静凝望远方。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所以“枝枝叶叶”含有离情的意思,此处即借杨柳的枝叶来暗示女子黯然的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所表达的感情非常激烈。女子负气道:“以后你不必给我寄信了,反正我们之间那犹如一场春梦的欢会没有留下任何凭证,你的心里也没有我的位置。” “画楼云雨”四个字道出了女子与男子曾经的美好过往,只可惜男子决然绝情。相守的期盼落空之后,她只有怀着无限的怨恨选择放弃,从特意提及“锦书”可知,女子内心并不想如此决绝,只是无可奈何罢了。
这首词在技巧上运用了很多对比方法:一个苦苦挽留,一个“醉解兰舟”;一个“一棹碧涛”、晓莺轻啼,一个独立津渡、满怀离情;一个意浅,一个情深,让人一目了然。在结构上,亦是先含情脉脉,后决绝断念。结尾二句虽似负气怨恨,但正因为爱得执著,才会有如此烦恼,所以更能反衬出词人的一片痴情。总之,此词刻画细腻,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一个女子痴中含怨的微妙心理。
词牌简介
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通常以李煜词为准。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尊前集》载有李白词四首,恐后人伪托,不可信。①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②曲牌名。属南曲羽调。有二体。一体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相同;另一体与词牌不同。都用作引子。
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3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⑷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4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赏析】
这首词是惜春怀人,抒写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之作。上片描写残春之景、惜春之情。开首即把鸣声悲切的鶗鴂提出来,说它向人们报道美好的春光又过去了。“又报”二字,显然表明作者对“芳菲”爱恋之深长已非一年,而此情却粗暴地频遭打击。“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这两句表面是写时令、写景物,实是说爱情遭受破坏,“梅子黄时雨”这是正常的,谁料梅子青时,便被无情的风暴突袭,青春初恋遭此打击,其何以堪!下片抒情,承上片“惜春”而生发出爱春、恋春之意,表现出情感的大幅度的跳跃和升华,而这爱春、恋春之意恰恰基于对“风色暴”的怨恨。“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全词表达思想感情的.高峰。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如此作结,可谓恰到好处。此词写景寓情,亦景亦情,借景物隐喻、象征人生情感的历程和隐秘;抒情热烈、果决,倾吐心声,爱憎鲜明。情韵高远,既深婉、含蓄,又直率、激越。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5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和泪捻琵琶。
——宋代·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官方馆舍里十分静悄,夜晚难眠一直坐到明自西斜。漫漫长夜里阵阵角里,凄厉悲凉好像是在自语;这亡国被俘的幽囚之客,愁破了心胆正在日夜思家。可是南方北方各自是天涯。
愁苦的肝肠断裂,心中烦乱不禁搔首一里长叹。想那旧日宫殿里绮丽的席子、象牙床和碧玉枕,君王九九重阳何处与臣下醉饮黄花下。只好和着泪水弹琵琶。
注释
望江南:词牌名,此体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幽州:古九州之一,辖境在今河北、辽宁一带。这里是指元大都燕京(今北京市)。九日: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
官舍:官方的馆舍。作者初到燕京时,被拘留于会同馆内。
自西斜:指拂晓时分自将落。
永夜:长夜。角里:军中号角里。
搔首:用手挠头。嗟(jiē):叹息。
绮(qǐ)席:华丽的卧具。象床:镶有象牙的床,床的美称。寒玉枕:用碧玉做的枕头。
黄花:指菊花。
捻(niǎn):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
赏析
每逢重阳节,人们都要怀念远出在外的游子,异地做客的游子也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中国古代诗人也屡屡在诗中表达重阳节思亲的情怀。如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脍炙人口之作。而汪元量由重阳节感发的就不仅仅是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更为深情的,是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小令分上下片。上片主要是对思念故国的情绪和气氛的渲染。开头:“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而作者心绪如麻,不能成寐,面对一弯明月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汪元量举头望月的所思所想就不仅仅是故乡,而要广泛、深沉得多。“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这两句紧承上面,进一步表达一种悲痛的情怀。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气氛,在这阴森恐怖的陌生之地,作者只有悲愤地喃喃自语,聊以排遣内心的痛苦于万一。这种悲痛的.来源就是对“家”的无限思念。这个“家”主要是指已经沦丧于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一个大“家”,当然其中也包含有自己的小“家”。“南北各天涯”。从南宋临安到元大都,重山叠水,遥距数千里,真可谓天各一方。即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怀念,正是在这样的近乎绝望的境地中,才显得更加悲壮,更加沉重。
词入下片,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绪变为具象的行为。“肠断裂,搔首一长嗟。”作者虽有回天之愿,却无回天之力。作者思念国家、以至肝肠寸断,却只能以搔首长叹作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这只是一种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举动。“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这两句涉及到了作者思家的具体内容。作者想到,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而今国破家亡,她们就不能象往年那样了。即使她们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强颜欢笑,但由于物是人非,她们的心情也一定是十分痛苦的。末句“和泪捻琵琶”再次把内在感情化为具体行动。悲愤交集,热泪长流,但又不能跃马扬鞭,奋战沙场,只能捻动琵琶。弹上一曲曲悲歌。在这如泣如诉的琵琶曲中,会有多少作者不敢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
后人在评价汪元量的诗词时说:“唐之事记于草堂,后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其诗亦鼓吹草堂者也。其愁思壹郁,又可复伸,则又有甚于草堂者也。”(李珏《书汪水云诗后》)确实,汪元量诗词中对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比之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南宋灭亡这段历史,比起安史之乱来更为沉痛。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06-20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优】06-20
经典宋词赏析05-20
宋词赏析06-06
经典宋词赏析02-23
宋词赏析(优秀)06-07
经典宋词赏析15篇【精选】05-20
宋词《定风波》赏析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