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宋词> 经典宋词赏析

经典宋词赏析

时间:2024-05-20 17:28:32 宋词 我要投稿

经典宋词赏析15篇【精选】

经典宋词赏析1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北,剑三尺,弓两石,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袞佩 冕圭百拜,九原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二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经典宋词赏析15篇【精选】

  今存《龙洲词》中,有三首风格相类、峻切悲凉的《六州歌头》。前二首写吊岳庙,抒发人民对民族英雄无比怀念的悲愤深厚感情,此其一。《宋史·岳飞传》,孝宗时“建庙于鄂,号忠烈”,此岳庙位于武昌蛇山附近,已废。另一首咏游扬州感怀,本书已选。

  起笔就将岳鄂王推向“中兴诸将”的最高峰,感情十分激越。“谁是万人英?”无疑而问,连岳飞之敌也不敢有第二种回答。《六州歌头》多三字短句,适合表现激动涕零哽咽情状。岳飞出身农民,故云“身草莽”,一抑;“人虽死”,二抑;“气填膺,尚如生”,陡然龙王掉首,鄂王英烈之气,气壮山河,填满生人胸膺,鄂王自然“尚如生”!抑后连扬,如连发利箭穿杨,不可阻挡。上片主要颂岳飞武功,“年少起河北”后,写得过关斩将,百战百胜,神威凛凛。史传称岳飞“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一“石”是一百二十斤,这里说“弓两石”,是纪实。岳飞于北宋末宣和四年(1122)从军,“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平定湖南北江汉流域,目的在稳定后方以北图恢复。南宋绍兴中,岳飞部号令已至伊、洛太行,复淮河流域及河南,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开封)四十五里,正“唾手燕云,复雠报国”(岳飞上表语)之时,被秦桧、宋高宗投降派以一日十二金字牌召回。“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莫须有千古奇冤,“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岳飞三十九岁,正当盛年遇害。

  下片主要论岳飞之“罪”。多用反语,与其说是在“认罪”,勿宁说是在愤怒控诉。“不奉诏,伪耶真?”所谓岳飞“不奉诏”的罪名,一是军事上诬兵飞玩忽职守,万俟禼等奸人所劾:“金人攻淮西,飞略至舒、蕲而不进,比与(张)俊按兵淮上,又欲弃山阳而不守。”俱似是而非的.马后炮或猜测之辞(见《宋史·岳飞传》)。一是诬岳飞要谋反,“万俟禼等曰:‘相公既不反,记得游天竺日,壁上留题寒门何日得富贵乎?’众人(众审讯人员)曰:‘既出此题,岂不是要反也?’”(《三朝北盟会编》)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正是秦桧所称“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宋史》记,岳飞系狱近年,无可证者,岁暮,秦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岳飞是被毒死的。

  “不奉诏,伪耶真?”是反问也是质问。矛头直指高宗皇帝:“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气势凌厉,怒不可遏,什么君臣父子的封建秩序都抛弃了。恐也是岳飞狱中心情。“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指孝宗朝的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忠烈庙,谥武穆,封鄂王等一系列翻案做法。所以气氛松弛,“袞佩冕圭百拜,九原下、荣感君恩。”岳飞泉下顶礼拜谢。“看年年二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万民欢腾,以王公仪仗迎接祭奠岳飞,天下太平。可叹仅属善良愿望。

  全词以气势取胜。触及封建最高统治时,不免觳觫匍匐退,有岳飞、刘过一世为人根本在。

经典宋词赏析2

  作品原文

  贺新郎⑴·夏景

  苏轼

  乳燕飞华屋⑵,悄无人、桐阴转午⑶,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⑷,扇手一时似玉⑸。渐困倚、孤眠清熟⑹。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⑺。又却是、风敲竹⑻。

  石榴半吐红巾蹙⑼,待浮花浪蕊都尽⑽,伴君幽独⑾。秾艳一枝细看取⑿,芳心千重似束⒀。又恐被、西风惊绿⒁。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⒂。

  作品注释

  ⑴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贺新凉““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世作品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

  ⑵乳燕:雏燕儿。飞: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谓见真迹作“栖”。

  ⑶桐阴:梧桐树阴。

  ⑷生绡(xiāo):未漂煮过的生织物,这里指丝绢。团扇:汉班婕妤《团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后常以喻指佳人薄命失宠。

  ⑸扇手:白团扇与素手。一时:一并,一齐。

  ⑹清熟:谓睡眠安稳沉酣。

  ⑺枉:空,白白地。瑶台:玉石砌成的台,神话传说在昆仑山上,此指梦中仙境。曲:形容处所幽深的样子。

  ⑻风敲竹: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⑼红巾蹙(cù):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巾皱缩。蹙,皱。

  ⑽浮花浪蕊:指轻浮斗艳而早谢的桃、李、杏花等。唐韩愈《杏花》:“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⑾幽独:默然独守。

  ⑿秾(nóng)艳:色彩艳丽。

  ⒀千重(chóng)似束,形容石榴花瓣重叠,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⒁秋风惊绿:指秋风乍起使榴花凋谢,只剩绿叶。

  ⒂两簌(sù)簌:形容花瓣与眼泪同落。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作品译文

  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前人异说纷纭。南宋杨湜《古今词话》载:”苏子瞻守钱塘,有官妓秀兰,天性黠慧,善于应对。一日,湖中有宴会,群妓毕集,唯秀兰不至,督之良久方来。问其故,对以沐浴倦睡,忽闻叩门甚急,起而问之,乃乐营将催督也。子瞻已恕之,坐中一倅怒其晚至,诘之不已。时榴花盛开,秀兰折一枝藉手告倅,倅愈怒。子瞻因作《贺新凉》,令歌以送酒,倅怒顿止“(《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胡仔认为此言荒野,堪入笑林。

  南宋曾季狸《艇斋诗话》说《贺新郎》是苏轼在杭州万顷寺作,因寺中有榴花树,且是日有歌者昼寝,故有”石榴半吐“”孤眠清熟“之语。

  南宋陈鹄《耆旧续闻》录陆辰州语,陆辰州说晁以道在看到东坡真迹后转告他说:苏轼有妾名朝云、榴花。朝云客死岭南,惟榴花独存,故苏词下阕专说榴花,并有”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之语。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咏人兼咏物,上片描写在清幽环境中的一位美人,她高洁绝尘,又十分孤独寂寞;下片掉转笔锋,专咏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出初夏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作者写团扇之白,不只意在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而且意在象征美人的命运、身世。自从汉代班婕妤(汉成帝妃,为赵飞燕谮,失宠)作《团扇诗》后,在古代诗人笔下,白团扇常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上文已一再渲染“悄无人”的寂静氛围,这里又写“手弄生绡白团扇”,着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时似玉”,实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运。

  以上写美人心态,主要是用环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隐约迷离。以下写美人初因孤寂无聊而入梦,继而好梦因风摇竹声而被惊断。“渐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以下数句是说:美人入梦后,朦胧中仿佛有人掀开珠帘,敲打门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阵兴奋和一种期待。可是从梦中惊醒,却只听到那风吹翠竹的萧萧声,等待她的仍旧是一片寂寞。此处化用了唐人李益诗句“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的幽清意境,着重写由梦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怅惘;“枉教人”、“却又是”,将美人这种感情上的波折突现出来了。这几句,如梦似幻,动而愈静,极其婉曲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寂。从上片整个构思来看,主要写美人孤眠。写“华屋”,写“晚凉”,写“弄扇”,都是映衬和暗示美人的空虚寂寞和叹惋怅恨之情。

  下片用秾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过片转咏榴花。“石榴半吐红巾蹙”,化用唐人白居易诗“山榴花似结红巾”(《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句意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西子含颦的风韵,耐人寻味。“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开放的季节,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这不与“浮花浪蕊”为伍的榴花,也即是女主人公的`象征。“秾艳一枝细看取”,刻画出花色的明丽动人。“芳心千重似束”,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又恐被秋风惊绿”,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若待得君来向此”至结尾,写怀抱迟暮之感的美人与榴花两相怜惜,共花落簌簌而泪落簌簌。

  词的下片借物咏情,写美人看花时触景伤情,感慨万千,时而观花,时而怜花惜花。这种花人合一的手法,产生一种婉曲缠绵、寻味不尽的效果。作者无论是直接写美人,还是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都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而又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这首词隐约地抒写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情怀。苏轼笔下的佳人,大多丰姿绰约,雍容闲雅。无论《洞仙歌·冰肌玉骨》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花蕊夫人,还是这首词中的出浴美女,都能给人一种洁净如玉、一尘不染的美感。从艺术上看,上片主要写佳人,但没有正面描写她的姿容,而是先写佳人的扇和执扇的手;下片别开异境,前五句写石榴,后五句佳人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和谐自然。此词之意蕴,冠绝古今,取景清幽,意象清隽,托意高远。

  词牌简介

  贺新郎,词牌名之一。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

  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经典宋词赏析3

  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向子湮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副标题指出本词写于“绍兴乙卯”,即高宗绍兴五年(1135),这时由于名将岳飞,韩世忠等屡次击败金及伪齐的军队,南宋的军事形势显得十分有利,具备进取中原的力量,但由于高宗等人的.畏敌主和,只图苟安而不思进取,作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此词。

  首两句写作者风尘仆仆于鄱阳(今江西波阳县)道上,正值大江南北风雪迷漫,想起靖康二年(1127)徽钦二宗被俘北去,至今已近十年。“易水”,源出河北易县附近,是战国时燕国南面的疆界。《战国策·燕策》载有燕太子送荆轲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易水寒”的出处,意味着生离死别和誓杀强敌。女词人李清照在高宗建炎二、三年间曾有诗讥刺苟安求和之辈,“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这里的“易水寒”与本词一样,都是指中原的沦丧和帝王被俘不回的耻辱。

  “同云”两句,从“遥知”生发而来。“同云”亦作“彤云”,指下雪前密布天空的阴云。“三关”,泛指中原关塞。极目北望,只见山外有山,连绵不断,自己所熟悉的花都汴京和中原父老,已经是不可能见到了。思念及此,怎不令人心碎欲绝。

  下片承上而来。“天可老”三句是痛心国耻未雪。“天可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汉乐府《上邪》则云:“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里化用其意,指出天本不会老,海也不可能翻,但即使天会老,海能翻,要消除北宋覆亡的靖康之耻却是难上加难,几乎比天老、海翻还要困难。

  “频闻”两句表达了作者切盼和怀疑的心情。经常听说朝廷派遣使臣去金国向二帝问候,如高宗建炎三年五月,以洪皓为大金通问使。绍兴二年遣潘致尧等为金国军前通问使,附茶、药、金币进二帝(指徽、钦二宗),绍兴四年遣章谊等为金国通问使;但究意何时两帝才能返回南宋呢?鸾,本为车上的鸾铃;辂,是车上的横木,此处以鸾辂代表帝王的车驾。

  作者在这结束的两句中针对主和派打着“迎还二圣,恢复中原”的旗号,实际上却在顺应着高宗不可告人的内心活动,即是并不打算部署军事力量,挥师北上,只求屈膝苟安,称帝于江左。这是因为如果南宋出师节节获胜,金国就会送还二帝,而他就得让位于钦宗。高宗既无北上恢复中原之意,二帝也不可能南归,亡国之恨也就难以消除。作者不能明说,只是以“频闻”、“几时”进行暗示,使读者领会其弦外之音。

经典宋词赏析4

  菩萨蛮·西湖曲

  张熙妻

  横湖十顷玻璃碧,画桥百步通南北。沙暖睡鸳鸯,春风花草香。闲来撑小艇,划破楼台影,四面望青山,浑如蓬莱间。

  此篇以丽笔描绘了春日西湖美景。首句,“横湖十顷玻璃碧”,写水。“十顷”写水域之宽,“十顷玻璃”化用欧阳修《采桑子》“十顷波平”、“无风水面琉璃滑”词意,突现了水波不兴平如镜的景观。一个“碧”字,描绘了水的清澈碧透。此句写水,同时也暗示了这是个风平浪静的好日子。“画桥百步通南北”,写桥。“画桥百步”揭示了桥小而色彩斑斓,“通南北”交代了走向。“沙暖睡鸳鸯”写在风和日丽中,鸳鸯的悠然自得。取欧阳修“鸥鹭闲眠”(《采桑子》)的意境,此句写禽,却暗示了人的悠闲恬然的心境。“春风花草香,”写花草,此处用白描手法,描绘西湖岸边美景。

  上片词人以生花之笔勾画出了:十顷碧波,明如玻璃,小小画桥,横贯南北,细暖沙面,闲眠鸳鸯,春风吹拂,阵阵花香。这真是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词人在此写了五种事物:碧水、画桥、鸳鸯、春风、花草,有有生命物,有无生命物,但都是静静的,柔和的,表现了一个清幽静谧的境界。在这画面上没有人,但在这碧水、画桥、鸳鸯、春风、花草的描绘中,处处蕴含着人的闲适、欢愉之情,此乃景中情也。

  下片人物进入画面,“闲来撑小艇”,一个“闲”字,写出撑小艇者乃是悠闲自在之人。她荡漾在十顷碧波之上,多么惬意!“划破楼台影”一句,既写出岸上的楼台景观,又写出小船荡漾在岸边将楼台倒影划破的情景,同时描绘了湖水清澈澄明,与上片的`“玻璃碧”相呼应。这种一石三鸟的手法,显出词人的功力。“四面望青山,浑如蓬莱间”,这是词人荡漾在碧波间的所见所感。上句写所见,下句写所感,“蓬莱”指蓬莱仙岛,是古代传说中的三仙岛之一。从古以来,关于蓬莱的许多仙话,故而词人用“蓬莱”二字抒发了飘逸出尘的思想感情。

  《菩萨蛮》又句“菩萨鬟”、“重叠金”、“子夜歌”、“花间意”、“花溪碧”、“晚云烘”等。计六体,有四十四字、四十八字、五十四字者,双调,有押平仄声韵者,有押平声韵者。本篇四十四字,双调,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它句句押韵,声调和谐宛转,富有音乐感。语言风格清新流畅,色彩明丽而不妩媚,字精句炼而少斧凿痕迹。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本词字里行间充溢着诗情画意,景与情巧妙结合,创造了一个优美超逸的境界,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经典宋词赏析5

  作品简介

  《浣溪沙·雁怯重云不肯啼》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作品。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以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突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

  作品原文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作品注释

  ⑴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后用为词牌,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

  ⑵丙辰岁:庆元二年(1196),岁不尽五日:谓除夕前五日。

  ⑶吴松:江名。古称松江。

  ⑷重云:重重云层。

  ⑸石塘:在苏州的小长桥。

  ⑹打头风浪:迎头风浪

  ⑺恶(wù):猛,厉害。

  ⑻禁(jīn)持:“禁”通“今”,摆布。

  ⑼浦:水滨。

  ⑽棹(zhào):划船的工具,船桨,也指船。

  ⑾长(zhǎng)亚门:长得靠近门楣。

  ⑿一年灯火:指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之类。

  ⒀要:通“邀”。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

  作品译文

  重叠的彤云低压着,连大雁也吓得不肯啼叫了。当航船经过石塘西畔时,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船儿被迎头打来的风浪恶作剧地摆布着。迎着归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渐生出一层嫩绿;小小的梅树,新枝该长得压着门楣了吧?一年一度的灯节已经开始了,仿佛在催促我:快点回来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还家过年之情。过年是中国家庭天伦之乐的重要体现。家往往是中国人人生理想的起点和躲风避雨的港湾。特别是对多年飘泊在外的游子,家的感觉异常温馨。姜夔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篱下,辗转飘泊,除夕不能回家过年,已是常事。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除夕前五日,姜夔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当时白石移家杭州,依张鉴门下),途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

  作品鉴赏

  “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南方温暖,对大雁来说,是一温馨的家,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作者归家的情景。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画船愁过石塘西”,次句写出自己,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又妙。作者既然归家但是描写的却都是惨淡景象,“打头风浪恶禁持”,作者巧妙的`写出了实情,大风阻挡词人归路,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对于思家心切的作者忧愁更深一步。

  “春浦渐生迎棹绿”,过片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浦者水滨,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虽云渐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觉已是春波骀荡,春意盎然。歇拍与过片,对照极其鲜明。从狂风恶浪过变而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紧接便是春波迎桨,画境转变之大,笔力几于回天。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诗)的突兀感和欣悦感。笔峰骤转,却不显得生硬,两相对照,只觉笔意轻灵,意境超逸。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词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温暖。“小梅应长亚门枝。”下句更翻出想象。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小梅之句,颇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儿女之生长。经年飘泊在外之人,每一还家,乍见儿女又长高如许,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应长亚门枝,正是这种人生体验之一呈现。“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一笔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词情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

  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突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作品格律

  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作者简介

  姜夔(kuí)(1155年~1221年),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宋宁宗年号,1195~1200)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经典宋词赏析6

  作品原文

  青门饮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作品注释

  ⑴青门饮:词牌名。

  ⑵汉旗:代指宋朝旗帜。

  ⑶彤云:红云,此指风雪前密布的浓云。

  ⑷老:残。

  ⑸香鸭:鸭形香炉。

  ⑹小妆:犹淡妆。

  ⑺朝雨:出自宋玉《高唐赋》中的“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作品译文

  胡马在寒风中嘶鸣,军旗在风雪中飘动,天上一会儿阴云密布,一会儿残阳当空。高高的古树连接天空,重重山峦连绵起伏,暮色中在黄沙衰草上行进。幽静的驿馆上空星斗密布,彻夜无眠灯花自熄。鸭形香炉烟雾缭绕,烛泪结成冰条,长夜漫漫何时才到拂晓。

  永难忘你淡妆送我,一杯酒未饮完,心中的离愁已经不知有多少。醉酒时的脉脉秋波,幽梦中的云雨相欢,都让我醒后倍增烦恼。还有最牵情的地方是,不忍回想你别时的叮嘱:什么时候跃马归来,我一定会含笑相迎。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绍圣(宋哲宗年号,1094年—1098年)年间作者出使辽国期间。

  作品鉴赏

  此词为作者远役怀人之作。词的上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

  此词上片开始几句,作者将亲身经历的边地旅途情景,用概括而简练的字句再现出来。“胡马”两句,写风雪交加,呼啸的北风声中,夹杂着胡马的`长嘶,真是“胡马依北风”,使人意识到这里已离边境不远。抬头而望,“汉旗”,也即宋朝的大旗,却正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车马就风雪之中行进。“彤云”两句,写气候变化多端。正行进间,风雪逐渐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阳即将西沉。“一竿残照”,是形容残日离地平线很近。借着夕阳余晕,只见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老树枯枝纵横,山峦错杂堆叠;行行重行行,暮色沉沉,唯有近处的平沙衰草,尚可辨认。

  “星斗”以下,写投宿以后夜间情景。从凝望室外星斗横斜的夜空,到听任室内灯芯延烧聚结似花,还有鸭形熏炉不断散放香雾,烛泪滴凝成冰,都是用来衬托出长夜漫漫,作者沉浸思念之中,整宵难以入睡的相思之情。

  下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笔触勾勒出那位“宠人”的形象。离情别意,本来是词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写为多,作者却另辟蹊径,以“宠人”的各种表情和动态来反映或曲折地表达不忍分离的心情。

  “长记”三句,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醉里”三句,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然而这却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真可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了。这里刻画因伤离而出现的姿态神情,都是运用白描和口语,显得宛转生动,而人物内心活动却从中曲曲道出。

  结尾四句,是作者继续回想别时难舍难分的情况,其中最牵惹他的情思,就是她上前附耳小语的神态。这里不用一般篇末别后思念的写法,而以对方望归的迫切心理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作为结束。耳语的内容是问他何时能跃马归来,是关心和期待,从而使想见对方迎接时愉悦的笑容,于是作者进一层展开一幅重逢之时的欢乐场面,并以充满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总收全篇。

  这首词写境悲凉,抒情深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炼生动,疏处形象真切。词中写景写事笔墨甚多,直接言情之处甚少。作者将抒情融入叙写景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作者简介

  时彦(?—1107),字邦彦,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己未科进士第一(状元)。存词仅一首,见明代《花草粹编》。

经典宋词赏析7

  《立春偶成》

  作者: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注释

  (1)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黄帝命伶伦断竹为筒(后人也用金属管),以定音和候十二月之气。阳六为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六为吕,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农历十二月属吕,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十二月与一月之交,所以曰“律回”。

  (2)岁晚:写这首诗时的立春是在年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岁晚。

  (3)参差:不齐的样子。

  译文

  立春了,天气渐渐转暖,冰冻霜雪虽然还有,但已很少了。春天的到来,连草木也都知道。眼前的一派绿色,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一阵东风吹来,春水碧波荡漾。

  赏析

  “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节变化影响的事物,如动植物、水、山等等。“春到人间草木知”这句运还用了拟人的手法:开春草木最先发芽,故说它们首先知道春到人间的消息。“眼前生意满”是说处处生机勃勃。最后一句通过春风吹水这种具体物象来表现“生意”。

  立春是一年之始。诗人紧紧把握住这一感受,真实地描绘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冰化雪消,草木滋生,开始透露出春的信息。于是,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意盎然的景象;那碧波荡漾的`春水,也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活力。从“草木知”到“生意满”,诗人在作品中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的这一变化过程,洋溢着饱满的生活激情。

经典宋词赏析8

  作品原文

  盐角儿·亳社观梅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作品注释

  1、盐角儿:词牌名。王灼《碧鸡漫志》:“盐角儿,《嘉桔杂志》云:‘梅圣俞说,始教坊家人市盐,于纸角中得一曲谱,翻之,遂以名。’令双调《盐角儿》令是也。欧阳永叔尝制词。’

  2、亳(bó)社:指亳州(今安徽亳县)祭祀土地神的社庙。另义,亳社,即殷社。古时建国必先立社,殷建都亳,故称亳社,故址在今河南商丘。

  3、开时似雪:卢照邻《梅花落》:“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4、谢时似雪:杜审言《大酶》:“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5、花中奇绝:花中奇物而绝无仅有。

  6、骨中香彻:梅花的香气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彻,透。宋魏了翁《次韵苏和甫雨后观梅》:“疏影照人骚梦冷,清香彻骨醉痕锁。”

  7、堪羞损、山桃如血:可以使那红得似血的山桃花羞惭而减损自己的容颜。堪,可以,能够。损,煞。很的意思。

  8、直饶更、疏疏淡淡:即使枝叶花朵再疏淡。从然,即使。

  9、终有一般情别:终究另有一种情致(非其他媚俗之花可比)。

  作品译文

  花开的时候象雪,凋谢的时候仍然像雪,在百花之中的确是绝无仅有。散发出来的清香不在花蕊,也不在花萼,而是从骨子里飘荡出来的,清香透彻。

  占尽了从小溪吹来的轻风,留住了小溪中的明月,使那红得似血的山桃花也羞惭得减损了自己的容颜。即使仍然花影稀疏清香淡淡,终究另有一种非其他媚俗之花可与之相比的情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作者从齐州知州贬为毫州通判之际,是一首咏物之作。

  作品鉴赏

  作者通过对梅花的色、香、形的描写,赞美梅花的骨中香彻与别有情致。

  上阙写梅花如雪的颜色与透骨的清香。“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三句集中笔墨,用重复叠句而略更数字的方法极写梅花颜色的奇绝。突出了梅花颜色的与众不同。“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三句与前三句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另一个方面——香,告诉人们,梅花的清香不是从花蕊散发出来的`,也不是从花萼散发出来的,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突出描写了梅花的香彻透骨的特点。与“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联系起来看,上下两联似对非对,遣词灵动,看似无意,实则工于运笔。

  下阙写以山桃作比衬,刻画梅花神韵和品格。“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山桃花衬托梅花非凡的神韵。梅花非但独占了小溪的轻风和明月,还将那鲜艳无比的红红的山桃花羞怯惭愧得减损了几分颜色,可见梅花的气质和神韵的超凡脱俗。“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写梅花的另一大特点,纵然枝叶花影稀疏,清香淡淡,最终还是别有一番媚俗之花所不能与之媲美的超凡情致,枝疏有疏落横斜篱落之韵,香淡有清香淡雅之美,这便是梅花高洁的品格。

  在这首咏梅词中,词人写的是梅花的非凡的神韵和高洁的品格,实际也是自己所向往的人格的写照,词人在梅花的高洁的品格中寄托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作者简介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哲宗朝,累迁著作佐郎,后因事屡遭贬谪。徽宗立,复召为著作郎。官至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杲州,主管鸿庆宫。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秦观、黄庭坚、张耒齐名,苏门四学士之一。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经典宋词赏析9

  作品原文

  绿头鸭·咏月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

  作品注释

  1、绿头鸭:晁元礼始用《绿头鸭》调名。又名《鸭头绿》、《陇头泉》等。

  2、烂银盘:形容中秋月圆而亮。

  3、素娥:即嫦娥。月中仙子。

  4、淡伫:淡雅宁静。

  5、丹桂: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

  6、玉露初零:玉露,秋露。零,指雨露及泪水等降落掉下。

  7、金风:秋风。五行中秋属金,故乏秋风为金风。

  8、乌鹊: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9、瑶台:美玉砌的楼台。此泛指华丽的楼台。

  10、迟迟:眷恋的样子。

  11、音尘:音信,消息。

  12、漏声:铜壶滴漏之声。

  13、清光:清美的风彩。

  14、凝恋:深切思念。

  15、清樽:酒器。亦借指清酒。

  16、素影:月影。

  作品译文

  傍晚浮云收敛,淡净的蓝天像一片澄碧的琉璃。银灿灿的圆盘,从海底升起,皓洁的月色洒下清澈的银辉,笼罩四野。晶莹莹纤尘不染,月宫嫦娥淡装伫立,明净净历历可数,那丹桂的枝叶参差不齐。刚刚开始结露,秋风尚未凛冽,一年中再没有如此美好的秋夕。露天下久坐仰望,疏落的流萤时时闪过,惊起的乌鸦向南飞去。登上冰冷的瑶台,将栏杆倚暖,欲下台阶却迟迟疑疑。

  我想念远方的佳人,自离别断了消息,当此夜月也应寄情千里缓解相思愁绪。最牵动情怀,是那铜漏的水声不断滴沥;暗自伤心悲惨,是那婆娑的花影偷偷转移。料想来日的夜晚,皎洁的月光依然清丽,但天气是阴是晴又怎能预知呢?我们倾心爱恋,如今离别后,又期望着隔年的相遇。但愿人们健康,清醇的美酒,淡素的月影,永远相随相伴。

  创作背景

  晁端礼的词大约可分三类:一是应制颂圣之作,二是描写妇女主要是歌妓的心思情态之作。三是抒发个人游宦生活感受之作,这类词多表现作者在政治上失意时,以酒自我麻醉或以隐遁寻求解脱的思想情趣。但也有遒劲超旷之篇。如名作〔绿头鸭〕写中秋赏月,境界爽净高远,抒情气氛很佳,前人誉为"清婉"(《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

  作品鉴赏

  此词写中秋月景而兼怀人。词中以清婉和雅的'语言,对中秋月景和怀人情思作了细腻传神的描写。

  开头两句“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一笔放开,为下边的铺叙,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晚云收尽,淡淡的天空里出现了一片琉璃般的色彩,这就预示着皎洁无伦的月亮将要升起,此下的一切景和情都从这里生发出来。接着“烂银盘”句写海底涌出了月轮,放出了无边无际的光辉,使人们胸襟开朗,不觉得注视着天空里的玉盘转动。“莹无尘、素娥澹伫;静可数、丹桂参差。”写嫦娥素装伫立,丹桂参差可见,把神话变成了具体的美丽形象。“莹无尘”、“静可数”和上边所说的“晚云收”、“千里澄辉”的脉理暗通。到这里,月光和月中景已经写得很丰满。中秋是露水初降,已凉天气未寒时,是四季中最宜人的节候,美景良辰,使人留连。“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化用了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和韦应物“流萤度高阁”的名句,写出了久坐之中、月光之下所看到的两种景物,这是一片幽寂之中的动景,两种动景显得深夜更加静谧。“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中的“栏干凭暖”表明,赏月人先是坐着的,而且坐得很久;后来是凭栏而立的,立的时间也很长,以致把阑干凭暖,从而委婉地表现出词人不是单单地留恋月光,而是对月怀人。结语明说词人的怀人情意,曰“欲下迟迟”。

  过片“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这两句,上承“欲下迟迟”,下启对情思的描写。过片接得自然妥贴,浑然无迹,深得宛转情致。下边主要从对方写起。遥想对方此夜里“最关情”的当是“漏声正永”,“暗断肠”的应为“花影偷移”。随着漏声相接、花影移动,时间悄悄地消逝,而两人的相会仍遥遥无期,故而有“暗断肠”之语。料想明天夜月,清光也未必会减弱多少,只是明天夜里是阴是晴,谁能预料得到呢?两人之所以共同留恋今宵清景,是因为今年一别之后,只能待明年再见了。这是接写对方的此夜情,自己怀念对方的情思,不从自己方面写出,而偏从对方那里写出,对方的此夜情,也正是自己的此夜情;写对方也是写自己,心心相印,虽悬隔两地而情思若一,越写越深婉,越写越显出两人音尘别后的深情。上片“露坐久”,“栏干凭暖”的深刻含意,通过对对方此夜情的两层描写揭示出来。歇拍三句“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结得雍容和婉,有不尽之情,而无衰飒之感。这首词的结句东坡的《水调歌头》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来。但苏词劲健,本词和婉,艺术风格不同。

  这首长调词操纵自如,气脉贯串,不蔓不枝,徘徊宛转,十分出色。其佳处于起得好,过得巧,而结得奇。正如沈义父评说长调慢词时,所说的,“第一要起得好,中间只铺叙,过处要清新,最紧是末句,须是有一好出场方妙”(《乐府描述》),这首词的末句堪称“一好出场”,显露了全词的和婉之妙。

  作者简介

  晁元礼(1046-1113),北宋词人,一名端礼,字次膺。其先澶州清丰(今属河南)人,家彭门(今江苏徐州)。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两为县令,忤上官,坐废。政和三年(1113年)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他擅长写词,一类为宫廷应制之作,一类为抒情写意或咏物之作,一类为代言体。

经典宋词赏析10

  作品原文

  浣溪沙

  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作品注释

  ①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②杨柳暗栖鸦:杨柳幽暗处,栖息着归林的乌鸦。化用古乐府《杨叛儿》:“杨柳可藏鸦”意谓春色已浓。

  ③和月:趁着月色。

  ④捻:摘取。粉香:指梅花的花香,此以花香代替花枝。洞户:室与室之间相通的门户。

  ⑤寒似:寒于。夜来:昨夜。些(sǎ):语助词。楚辞中往往有将“些”置于语尾之例,如《招魂》日:“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乎四方些。”夜来:昨天。

  作品译文

  楼角上刚刚散去最后一缕晚霞,淡黄色的柳枝上静静地栖着几只乌鸦,美人正乘着月色摘取娴雅的梅花。

  她微笑着,捻着一枝新花,回到深邃的洞房里,又放下帘幕护着窗纱。阵阵料峭的春风吹来,像昨夜一样寒侵肌肤。

  作品赏析

  这首小令是一幅初春夕照图,并以轻淡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美人傍晚到入夜时的生活片断。全词以写景为主,把美人和月摘梅也作为月夜美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气,美丽迷人,体现出潇洒脱尘的风致。

  开头出现在画面上的不是一座高楼的全貌,而是它的一角。这一角红楼,正具有“动人春色不须多”的艺术魅力。在它上面,一缕晚霞正在消逝。用“初”就是说那一缕霞光,眼看着正在消失,从时间说有个变化的进程,但它是那样快。不过人却是看得见,感觉得出来的。总之,这一句不是一幅静止的画,它给人以动感。“淡黄杨柳暗栖鸦”。杨柳淡黄,知是初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看尽鹅黄嫩绿”(姜夔),指的都是初春。在淡黄杨柳之中,有乌鸦栖息其中。这里用了一“暗”字,就更给人以景物清幽之感。但下句境地更美:玉人,本来是美的;月下玉人,更美;月下的梅花,那该是“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吧。正是“以境衬人”,则月美。花美,人更美了。上阕展现的'是一幅清幽澹雅的图画,有超尘绝俗之感。

  下阕紧承人在月下摘花,轻轻启开她的心扉。“笑捻粉香归洞户”,她要回到房间里去了,手里捻着梅花,脸上笑盈盈的。作品像密封的罐头,未透出一点味儿,没有说明这个“笑”是因梅花的清新气息令人高兴而笑,还是想起了旁的什么事情来。

  她回到闺房以后,只做了一件事:“更垂帘幕护窗纱”。放下帘幕,使它挡住纱窗,因为东风吹来,比入夜时又冷了一些,为的是使屋子里暖和点。这“寒”的程度的加深,她在室外时就已感觉到,所以才归户,垂帘。这缘故移到末句点明,是《浣溪沙》作法上的需要。此调下片首两句大都用对偶句,末句单承作结,极不易写好。张炎《词源》说到词的“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所举擅于此道的词人中就有贺铸。贺词小令的结尾确是不凡,其手法是多样的。这里“东风寒似夜来些”一句,既绾住上两句的归户与垂帘的人物活动,又回带上片从霞消到月上这段时间历程,可称妙笔。

  全词意境清幽淡雅,朦胧优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词牌简介

  浣溪沙(huàn xī shā),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作品格律

  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作者:韩 偓

  宿醉离愁慢髻鬟 六铢衣薄惹轻寒 慵红闷翠掩青鸾

  中仄中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罗袜况兼金菡萏 雪肌仍是玉琅玕 骨香腰细更沈檀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此调以此词为正体,若薛词之少押一韵,孙词、顾词之摊破句法,李词之换仄韵,皆变体也。 前段第二句,韦庄词“孤灯照壁背窗纱”,孤字平声,照字仄声;后段第二句,欧阳炯词“园中缓步折花枝”,缓字仄声;第三句,李煜词“登临不惜更沾衣”,登这平声,不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其余悉参后词。至《花草粹编》所载李氏一词,前段第三句“流水飘香乳燕啼”,历查唐、宋、元诸家平韵词,此句从无第二、第六字用仄,第四字用平者,李词误填,不可从。

  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宋代词人。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孙。曾任泗州通判等职。晚居吴下。博学强记,长于度曲,掇拾前人诗句,少加隐括,皆为新奇。又好以旧谱填新词而改易调名,谓之“寓声”。词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而纵酒狂放之作。风格多样,盛丽、妖冶、幽洁、悲壮,皆深于情,工于语。尝作《青玉案》,有“梅子黄时雨”句,世称贺梅子。有《庆湖遗老集》《东山词》(又称《东山寓声乐府》)。

经典宋词赏析11

  作品原文

  蝶恋花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作品注释

  ①不卷珠帘: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景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②人在深深处:语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

  ③红杏枝头花几许:化用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句。

  ④啼痕:泪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迹。止恨:只恨。

  ⑤沉烟:点燃的沉香。

  ⑥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饮的酒。

  ⑦恼:撩惹。

  ⑧飞燕又将归信误:古有飞燕传书的故事。

  ⑨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作品简译

  想要减掉罗衣,可是寒气还没有退去。珠帘也无心卷起,一个人在深闺中闲居。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几许,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这清明时的细雨。

  终日无聊闷坐,看着沉香的轻烟一缕。昨夜喝闷酒而大醉,今早醒来得太迟。被惜春的情怀所困,心中充满了愁绪,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我泪眼凄迷,呆呆地望着小巧的屏风,那上面画的是遥远的西江的水路。

  作品译文

  想要脱掉厚重的外套,怎奈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寒气尚未完全消歇。门上的珠帘懒懒地垂着,闷在闺阁深处的人儿,实在是无心卷起帘儿,就这样独自闷坐在家中。余寒未消,那枝头的杏花,又能绽放得了多久?深闺思妇的青春就如这凋零的杏花一般,韶颜易逝,红颜不觉已老,清明的雨淅淅沥沥,淋雨的花瓣儿就像那花儿啼哭的泪痕。她惆怅难安,不由得怨恨起这不眠不休的细雨来,恨它过于无情,寒气袭人,苦雨摧花。

  昨夜借酒浇愁以忘忧,宿酒过量而醒来很迟。酒醒后的她,终日只有一缕沉香相伴。本已百无聊赖,她又被这恼人的`天气撩得愈发心烦意乱。空中有燕子飞过,她不禁欢喜雀跃,以为传来了夫君归家的喜讯,谁知却是空欢喜一场,着实让人烦恼难堪,她不由将一腔恼怨都发向飞燕。这莫名的怨恨正表达了她对离人的深切相思。她想象着离人在异乡的种种来排遣寂寞,就像他仍在自己身边一样。

  创作背景

  以美人自喻,自屈原肇始,后逐渐成为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常用的寄托手法。宋词多写闺情、春愁,其中不乏以女子闺愁寄寓自身遭际的作品。赵令畴因与苏轼交好,在苏轼见逐时,也受到牵连,际遇颇为坎坷。他这首《蝶恋花》将闺情写得婉转曲折,可看作寄托之作。

  作品鉴赏

  首句别开生面,不以景语起兴,而纯以陈述语气,描写闺中女子心绪:“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寒未去”说明此时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受天气影响,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无常。“深深处”点出女子忧闷之深,渲染出一种深重、孤寂的氛围。“不卷珠帘”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绪萦怀而心生恹懒;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帘之后,望见满目春色,更添愁绪。愁之深沉难去,可见一斑。

  春来,百花盛开。本来是春光骀荡,美景无限,“红杏枝头花几许?”红杏满枝,繁花怒放,可是她却想到,它究竟能开多久呢?“惜春长怕花开早。”既盼又怕,对花是如此,对自己的青春又何尝不如此。愿青春如花朵般娇艳,而青春又不会久驻,不正像枝头的红杏花,很快就不会剩有多少么?对于久望游子的闺中人,岂不更怕“一朝春尽红颜老”?于是,泪流满面,更恨起“清明雨”来。说“止恨清明雨”,可能所思之人因雨不能迅速归来的意思。不过另方面,“清明雨”也可说是泛指。因为这雨,如“雨横风狂三月暮”的雨,如“雨打梨花深闭门”的雨。总之,它会使得花儿凋残,人的青春老去,那怎么能不恨它呢?“止恨”,分量很重,映照出人的恨深怨极而又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情。

  “尽日沉烟香一缕”,这一句写闺中情景,女主人公的生活是多么寂静凄清,她终日对着一缕袅袅香烟出神,心中苦闷至极。她的愁闷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她心中有无限恨,不觉中喝了很多酒,以至于久睡不醒。紧接着一句“恼破春情绪”,径直说出她的春愁。

  结尾两句“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让我们知道了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真正原因:原来她是盼望着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又令人失望。一个“又”字,点明了失望之久。这里不说所惦记着的人没有捎信回来,却怪燕子忘了带信,构思巧妙。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画屏上烟水茫茫,那条蜿蜒的水路,不正是当初心爱的人远去时所走的西江之路吗?写出了闺中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词牌简介

  蝶恋花,词牌名之一,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此词牌作者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或抒写心中愁的情感为多。虽有部分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

  作品格律

  双调,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其规范格律如下: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作者简介

  赵令畤(zhì)(1061-1134)初字景贶,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绍兴四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著有《候鲭录》八卷,赵万里为辑《聊复集》词一卷。

经典宋词赏析12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音yǎn)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

  《望海潮》也是柳永词中广泛传诵的名篇。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这首词里,他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西湖的美景,钱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呈献给旧友孙何的作品。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词中千骑拥高牙之句,有可能指孙何而言。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读者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 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重湖叠山献,烟柳画桥,也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 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以为自豪。今天,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甚至指责他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由来已久,这并非溢美之词。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是相当成功的。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 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 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 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 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处厚)还写了一首: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作为高级官僚的范缜对柳永这首词也极端赞佩:仁完四十二年太平,镇压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巧于耆卿词见之。( 见《方舆盛览》)柳永扩大了词的内容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的词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与山川的壮丽。除歌咏杭州以外,柳永的词还歌咏过苏州(《木兰花慢》、《瑞鹧鸪》)。扬州(《临江仙》)、成都(《一寸金》)、洛阳(《少年游》和北宋都城汴京(《倾杯乐》、《透碧霄》)等。为宋代都市繁荣留下了形象的画面。

经典宋词赏析13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1.陈同甫:陈亮,字同甫,辛弃疾挚友之一。辛弃疾作此词寄陈亮,以共勉。2.八百里:牛名,《晋书》、《世说新语》中都有记载。亦兼指连营之广,语意双关。3.麾下:指部下。麾:军旗。4.炙:烤肉。5.五十弦:泛指军中乐器。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6.沙场:战场。7.点兵:检阅军队。8.作:像,如。9.的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难,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10.霹雳: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11.了却:完成。12.天下事:此特指恢复中原之事。13.赢得:博得。14.身后:死后。15.可怜:可惜。

  诗句大意:

  带着醉意挑亮灯火,端详心爱的宝剑,朦胧入梦,似乎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只听见各军营响起了雄壮的号角之声。(借酒消愁,挑灯看剑,梦回军营。)

  部下的`官兵们分享着烤熟的牛肉,军乐器演奏着雄壮的军歌。秋高气爽,威武的军队整齐地排列着,接受检阅,准备出征。(梦境中,军营中一片豪迈热烈景象,军容雄壮,士气高昂。)

  战斗开始了,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驰,拉弓射箭,弓弦响如惊雷。(描写惊险的战斗场面,展现驰骋疆场的抗金英雄形象。)

  替君王完成了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生前死后都赢得一个为国建功立业的美名。(战斗获胜,理想实现,意气风发。)

  一梦醒来,看看自己,可惜啊,头发都白了,理想还是未能实现!(梦醒,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理想在现实中破灭,无限悲愤。“可怜”一词将词的“雄壮”之风转为“悲壮”。)

  主题思想: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不灭的抗金之志和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经典宋词赏析14

  作品原文

  永遇乐·元宵

  落日镕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品注释

  ⑴永遇乐(lè):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双调一百零四字。又名“消息”。

  ⑵落日镕(róng)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镕,同“熔”。

  ⑶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⑷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⑸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⑹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⑺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⑻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⑼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⑽捻(niǎn)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⑾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美好、端整、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⑿风鬟(huán):指女子的头发。

  作品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召唤,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整齐。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当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作者流寓临安(今杭州)之时。

  作品鉴赏

  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经典宋词赏析15

  霜天晓角

  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该词为登蛾眉亭远望,因景生情而作。风格豪放,气魄恢宏。

  蛾眉亭,在当涂县(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东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和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临长江,山势险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矶,为古时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军家必争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矶上。

  上阕以写景为主,情因景生。“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起句突兀,险景天成:登上蛾眉亭凭栏望远,只见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泻入滔滔长江。词人见奇景而顿生豪情,“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前句是说:那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宛如美人刚刚用黛石涂过的两抹弯弯的蛾眉。“凝”,谓凝止、聚积;在这里则指蛾眉凝愁;这便引出下面的句子“愁与恨,几时极”来,“极”谓极尽、完了: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与恨,到什么时候才能消散?这里运用了拟人化与比喻相结合的手法,,说的是蛾眉含愁带恨,其实发泄的却是词人内心的忧国忧民的愁苦。词人生于宋、金交兵、战火遍地的动乱年代,身为南宋官员,面对半壁大好河山已陷金人之手、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的情景,他所愁所恨的应是对恢复版图、统一旧时河山的.希冀一次次的破灭与继续企求。

  下阕以抒情为主,情与景融。“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是写:波涛汹涌的江水正卷起连天怒潮,浪高风急;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响起如怨如诉、不绝如缕的塞外悲笛。“塞笛”,自然是边塞亦即“塞外”的笛音;古人以长城为塞,“塞外”则指今长城以外亦即我北部边疆地区,它常与“江南”相对仗使用。身在南国的词人所听到的“塞笛”,只能是因为日夜将收复失地萦绕心头而形成的一种幻觉,在写作技巧上则是使用了跨越空间、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大胆联想,这使豪气之中多少带进了一丝苍凉。当然,“塞笛”也可指实边防军队里吹奏的笛声,因为那时的采石矶就是南宋与金国交界的军事重镇,史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将虞允文曾大败金兵于此地。但诗词贵虚不贵实,若作前者理解,更增加些促人深思的、奇异的色彩。接下来词人又迅速将驰骋的想象拉回到眼前,这里正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颠沛、依傍从叔当涂县令李阳冰生活的地方,采石矶一带正是诗人醉后入水、欲捕明月而葬身的地方。“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中,前句是说:试问到哪里去才能追寻到谪仙人李白的踪迹?作者对着茫茫江水,呼唤寻找着前朝那位狂放不羁、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这寻找、这呼唤,既是对所倾心仰慕的诗人的凭吊(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公墓志》记载,李白墓在当涂东南之青山北麓),却也可理解为词人在积极地为苦闷心情寻找寄托,希望自身也具有旷达、豪迈如李白般的性格。结句“青山外,远烟碧”意境开阔,它不仅对前面之问句作了答复,而且是词人对愁与恨交错缠绕所作的奋力摆脱:那万重青山外,千里烟波的尽头、郁郁葱葱的地方,当更有令人神驰的景物。

  该篇在写景时,采取张弛、刚柔迭相使用的手法,达到了映衬鲜明的效果。例如“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与“天际两蛾凝黛”之间反差极大,前者刚劲有力,后者柔闲多姿;同样地,“怒潮风正急”与“酒醒闻塞笛”两句,前者如张弓扣弦,后者则安闲舒缓。都显示出各自的美。此外,在抒情处,使用了两个问句,给读者留下更多可供思索的余地。

【经典宋词赏析】相关文章:

经典宋词赏析02-23

经典宋词赏析05-20

宋词《定风波》赏析01-12

经典宋词赏析(通用15篇)05-20

周邦彦《花犯》宋词注释翻译及赏析06-22

鲁逸仲《南浦·旅怀》宋词译文及赏析03-26

经典的宋词12-07

唐宋词之《苏轼《水龙吟》》原文、鉴赏和赏析12-17

走进宋词07-2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