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宋词> 经典宋词赏析

经典宋词赏析

时间:2024-05-20 14:47:48 宋词 我要投稿

经典宋词赏析

经典宋词赏析1

  姜夔

经典宋词赏析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首记梦词,作于宁宗庆元三年元宵节,题目是《元夕有所梦》。

  本词以倒叙开始,先叙梦醒之后的无限怅触。肥水源出合肥,点明两人相爱地点。词人怅恨的是当初不该彼此钟情,因为情愫一经种下,就如水流之无有尽期,恋情亦是没有已时,即使分别以后,也是相互怀念,无时或忘。词意至此转入梦境,“梦中”两句,写词人日有所思,夜间便有所梦,但梦里的她却似隐若现,迷离朦胧,还不及画中人那样真切分明。可惜的是就连这样飘忽不定的梦,也很快被几声鸟啼惊破了。这里写梦中相会,不作正面叙述描绘,而是隐约其词,欲说还休。

  作者写本词时已四十多岁,开始进入老境;世途的艰难,使他叹息“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二十多年前的恋情,到如今只能引起无限悲思:“少年情事老来悲。”“春未绿”两句点出,目前的凄凉况味,使他深感绿满大地的芳春尚未来到,而自身却已鬓发苍苍,徒伤老大。两人一别多年,只有在梦中能够小会片刻:“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江梅引》)有时就连在梦中也见不到伊人,使他更深系念:“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同上)

  “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句话耐人寻思,别离本来只令人悲:“悲莫悲兮生别离”(《楚辞·九歌》)。“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周邦彦《蝶恋花》)。但分别时间一久,其感觉就与初别不同,是由表露转为内蕴,敏锐变成迟钝,此所谓“不成悲”也。但“不成悲”不等于不悲,相反的是别愈久则爱愈深,而悲也愈甚了。词人在同时所作《鹧鸪天》题为《元夕不出》的词中写道: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唯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这首词可以作为“谁教”两句的注脚,每当那个令人惆怅的日子──元宵灯节到来之时,人们都上街欢游赏灯,而他却偏偏触景伤情,闭户不出。“谁教”是设问,试想两人各处天之一涯,每年此时,红莲明灯虽粲然如昔日,而彼此却都已历尽沧桑,追忆起当年欢聚的“旧情”,怎不教人黯然神伤!这种由于长别离而引起的长相思,究竟是谁所造成的,又有谁能理解呢?只有两人各自去细细体味了。

  总的说来,两首词都是写梦境,只是前者勾勒清晰,想象丰富,后者情调幽暗迷惘,低徊留连。关于梦醒后的描写,前者采用淡笔,以自然之物衬托出内心衷情;后者运用浓墨,借灯节欢乐反跌出沦落之悲。此外并通过补叙、倒叙、衬托、渲染、追忆、想象,使这首字数不多的`小词容纳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还能开拓词境,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而作者的相思之意,也就象梦幻般地萦绕在人们的心上。这大概就是白石恋情词最值得称道的特色吧!

经典宋词赏析2

  少年游

  北宋 柳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兰陵王柳

  北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注释】(①蘅臯:生长香草的江边高地。②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③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

  (1)划线句都借折柳伤别,但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

  (2)请分析两首词末句中“独自”和“愁”在情感表达上的妙用。(3分)

  参考答案:

  10.答:柳词写的是秋柳,用的是比喻,诗人借伤柳以伤别,一反古人“乐景写哀情”做法,以哀景映衬手法,突出了人间离恨之深。周词写的是春柳,用的'是夸张,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2)答:“独自凭兰桡”句,收景出人,以人物行动见意,把读者引入词情最苦处,“独自”二字下得沉重,写出自己带着深深的别离愁情倚着船浆孤身飘零而去的愁苦况。

  “愁一箭风快” “愁”字下得新奇,代行者设想,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愁”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经典宋词赏析3

  作品原文

  绮寮怨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

  去去倦寻路程,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旧曲凄清,敛愁黛、与谁听?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何须渭城,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作品注释

  1、绮寮怨:词牌名。这一词牌始见于《清真集》,是周邦彦的自制曲,并且在《清真集》中只有这一首。绮寮,雕饰精美的窗户。

  2、晓风句: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水曲:水流曲折处。

  4、翠瓦:绿色的琉璃瓦。

  5、津亭:渡口边的亭子。

  6、败壁:破败剥落的墙壁。

  7、苔晕青:指绿色的苔藓。

  8、去来:过了以后。来,语助词。

  9、去去:有二义,一是走又走,越走越远;一是去了又去,厌其频繁。此处当是后者。

  10、杨琼:唐代名妓名。此处代指意中人。

  11、愁黛:愁眉。

  12、渭城:即《渭城曲》,又名“阳光三叠”,本王维的《送远二使安西》诗,后作为离别之歌。渭城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南部,关中盆地中部,秦都区以东,渭河以北。曾是秦王朝的国都所在地,又是周、汉、隋、唐等王朝的京畿之地。

  13、泪零:流泪。

  作品译文

  昨夜的酒力尚未消去,上马时尚需有人帮扶,清晨的凉风还没有把我吹醒。一路上但见碧瓦红檐,倒映在曲折的流水里,垂杨树掩映着渡口旁的驿亭。想当年曾在亭壁上题写诗句,如今墙上罩满了蛛网尘埃,墨色消淡,字迹已被青苔斑蚀得模糊不清。想过去未来的进退升沉,岁月如流水。我徘徊叹息,愁思如潮,久久难以平静。

  数年来宦游不止,已倦于打听前行的路程。江陵的风流韵事最难忘,自此后再没有能够重访歌妓杨琼。她唱着旧日的歌曲声韵凄清,她聚敛着愁眉,谁是知音与听?酒樽前的故友倘若健在,定会想念我,最是关怀动情。何必唱朋友送别的《渭城曲》,她那歌声尚未唱完,我的热泪先自飘零!

  创作背景

  这首词据孙虹(《清真集》的作者)考证作于荆州。词人曾在熙宁四年(1071)年与这位歌女(词中用杨琼代指)在荆州同游,熙宁五年(1072)春天之前离开荆州。再次回到荆州时已经时隔三十五、六年。

  作品鉴赏

  这首词流露的感情来说,应该是作者重回故地,在离开时突然看见过去自己与情人分别时的'津口亭馆,所激起的对情人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起句很是突兀。“上马人扶残醉”隐括李白《鲁中都东楼醉起作》诗:“阿谁扶上马,不省下楼时。”晓风即晨风。从“残醉”和“晓风”两句可以看出词人通宵饮酒,直到天亮。柳永有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晓风尤能吹去醉意。周词中词人不仅不知道谁人扶上马,而且吹不醒,可见词人醉酒的浓度和深度,不可破除。作者由酒醉不醒写起,却掩盖了酒醉的起因,这是词人写词的顿挫处,也为后面感情的抒发埋下了伏笔。

  “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这里要注意“乍”字,一个字透出很多惊讶来。猛然间看见了柳荫中的渡口亭馆,它坐落在水流曲折处,绿瓦红檐,特别醒目。“乍见津亭”惊醒了词人的醉意,也唤起了词人的记忆。“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意为多年以前,曾在津亭的墙壁上题词,现在墙壁已经破败剥落,蛛丝笼罩,墨迹淡化,苔晕青青。这引起词人很大的伤感。“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去来”,指不停的奔波。岁月如流,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题诗八首》序文:“岁月如流,零落将尽。”是说时间好像流水一样飞逝而过。“徘徊久、叹息愁思盈”,暗用江淹《别赋》中的句子:“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以上句意为年去岁来,时间好像流水一样过去,在此地徘徊留恋,叹息声声,有满怀的愁思。这是上半阙,写思情。先写自己通宵饮酒大醉,由乍见津亭念及败壁题词,勾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渐渐明白醉酒之因。但是还不是很明显,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由津亭,败笔题词带过,也没有明确怀念对象。留下感情线索,在下半阙展开。

  “去去倦寻路程”。“去去”在柳永的《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二者意义相同,即去了又去、走了又走,不停的奔波行役之意。“倦”字写出词人的倦怠之情。“江陵旧事,何事再问杨琼。”江陵,东晋时期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此代指荆州。这句隐括了元稹《和乐天示杨琼》和白居易的《问杨琼》。这里用杨琼代指自己的情人。江陵旧事,指他们过去的情事。“何曾再问杨琼”,何曾即不曾,暗示不见情人的踪影。自己不停的奔波行役,情人不见,只留下无穷的遗恨,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与情人一起回忆过去的情事了。“旧曲凄清,敛愁黛,与谁听?”回忆与现实交融在一起。旧曲,应该是词人与情人当时听到的歌曲,即是下文的“渭城曲”。凄清,悲怨。敛愁黛,因愁怨而皱起黛眉。昔日离别时,你我共听凄清的离别之曲,你听曲子时因愁怨而敛眉的样子还在眼前,但是现在我与谁共听?旧曲,是诗人徘徊所闻,也因之想起以前已情人分别时的场景。既展示现在又回忆过去,既再现了当日情人的感情,也展示了自己的苦苦相思。“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设想之辞。由自己设想对方的感情。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也是运用的这种写法。尊前故人,指上一次分别是黛眉敛起的情人。关情,动情。词人由自身设想对方的感情,自有词人的一份痴情在,也可画出情人对词人的深情,心心相印。但是这不过是词人的想象罢了,现在词人孤独一人在河边徘徊,旧曲萦绕,、挥不去情人当时的样子。“何须《渭城》,歌声未尽处,先泪零。”这最后一句,很是巧妙,使人分不出是今日离别还是昔日离别,水乳交融。当日离别之时,与佳人共听凄曲,不待曲终,即已泪零;今日离别,又闻旧曲,不堪其情,潸然泪下。渭城之曲,即是过去同听,又是现在独闻;泪零既是当日离别之泪,又是今日相思之泪。今昔不分,亦今亦昔,感人至深。歌声未尽先已泪零,在曾经离别之地,对一个“倦寻路程”的人来说有多少身世之感,直是催人泪下。

  总之,这首词先写醉酒,然后由乍见津亭和败壁题词虚写离别,而后由思及离别而叹息徘徊,上片写及思念但是感情想对疏缓;下片写出思念对象,自己和双方的感情,以双双泪零作结,感情达到高潮。最后一句亦今亦昔,很是巧妙。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经典宋词赏析4

  作品原文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品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作品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作品鉴赏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词牌简介

  定风波,词牌名之一,一作《定风波令》。唐教坊曲,《张子野词》入“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乐章集》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莫听穿林打叶声,

  ⊙●○○●●△(韵),

  何妨吟啸且徐行。

  ⊙○⊙●●○△(韵)。

  竹杖芒鞋轻胜马,

  ⊙●⊙○○●▲(韵),

  谁怕?

  ○▲(韵),

  一蓑烟雨任平生。

  ⊙○⊙●●○△(韵)。

  料峭春风吹酒醒,

  ⊙●⊙○○●▲(韵),

  微冷,

  ○▲(韵),

  山头斜照却相迎。

  ⊙○⊙●●○△(韵)。

  回首向来萧瑟处,

  ⊙●⊙○○●▲(韵),

  归去,

  ○▲(韵),

  也无风雨也无晴。

  ⊙○⊙●●○△(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经典宋词赏析5

  清平乐

  忆吴江赏木樨

  辛弃疾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四卷本《稼轩词》丙集题作《谢叔良惠木樨》。叔良即余叔良,与稼轩有唱酬,《沁园春·答余叔良》云:“我试评君,君定何如,玉川似之。”可知是一位声气相应的朋友。“木樨”为桂树学名,又名崖桂。因其树木纹理如犀,故名。词题虽曰“赏木樨”,并非只是咏物,而身世之感,隐然其中。上片忆昔。少年时曾于秋夜开怀痛饮,醒来后,面对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那时候,一轮明月正映出岸上桂树高大的影子,那浓郁的香味仿佛刚燃烧过的水沉香,香飘十里,弥漫在江面和山岭。“痛饮”,尽情喝酒。李白《送殷淑三首》其三:“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少年痛饮”,实有“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意。虽身世如断梗飘蓬,而意气不衰。“团团”,圆形。班婕妤《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又,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这里语意双关,既指月,又指地上高大的`桂树。“水沉”,即沉香。杜牧《扬州三首》其二:“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又,《为人题赠诗二首》其一:“桂席尘瑶珮,琼炉烬水沉”。词前二句叙事,后二句写景,绘出少年辛弃疾的意气风发,雄放挥洒,情景谐和,是一幅诗中有画的境界。

  词“意脉不断”转入下片。“宫黄”,指古代宫中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田艺蘅《留青日扎》卷二十一:“额上涂黄,汉宫妆也。”《西神脞说》则谓“妇人匀面,惟施朱傅粉而已。至六朝乃兼尚黄。”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李商隐《蝶》诗云:“寿阳宫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金黄色的桂花不过像妇女涂额的“宫黄”,星星点点,可是它却使人间这般芬芳。最后别出新意:“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或许是它借着秋天风露的传播,要使得世界都浓郁芬芳吧!江顺诒《词学集成》卷六引张砥中曰:“后结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这里正是“有尽而不尽”,词已写完,而意未尽,词人只是赞美桂花的芳香十里吗?稼轩一生都“志在塞北江南”,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而竭尽全力恢复宋室山河。此词约写于孝宗乾道元年(1165)献《美芹十论》之后,正是他希望一展宏图的时候。旧说“招摇之山,其上多桂”(《山海经》),“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吕氏春秋》)。无论是异香的桂花,或“纷纷如烟雾,回旋成穗,散坠如牵牛子,黄白相间,咀之无味”(《词林纪事》)卷一引)的桂子,一向是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李清照咏桂花词云:“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摊破浣溪沙》)”。人们总是既称颂桂花的形态美,又赞扬它的精神美。稼轩以“染教世界都香”来歌赞,似隐寓有他“达则兼善天下”的宏愿的。

  况周颐云:“以性灵语咏物,以沉着之笔达出,斯为无上上乘”(《蕙风词话》卷五)。此词的佳处正在于物与性灵融为一体,即性灵即咏物,词人将自己淡化到不露痕迹的地步,而又非沾沾然咏一物矣。

经典宋词赏析6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唯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霜天晓角,又名“月当窗”、“踏月”、“长桥月”。

  词题为“梅”,而全篇不着“梅”字,多写梅周围物事。先写梅开之气候、季节。晚来天晴,寒风乍歇,一夜之间,寒威折减,梅应时而开。古人认为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龚自珍《病梅馆记》)。故宋代诗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山园小梅》)被当作咏梅名句,播于人口。辛弃疾《念奴娇·题梅》亦以“疏疏淡淡”开篇。此处,别用天高月淡,浮云掩映来映衬花之疏;又用“数枝雪”来形容花之淡。“只应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苏子卿《咏梅》)。“雪”,既指梅花的色泽晶莹洁白,又指梅花的带雪而开。“数枝雪”强调了雪与梅的疑似,包含了丰富的意蕴。这种清疏淡雅之美,含蓄蕴藉,故贯以脉脉,梅与人开始融而为一。

  下片用“胜绝”总上,又用愁亦绝”启下。这里有一大段情的省略,只用“此情共谁说”带过。是何愁?梅愁,抑或人愁?梅之疏淡高雅,含情脉脉,亦如已之清高无偶,幽怀独抱。咏梅亦是自怜幽独。自持清高是中国士人的普遍心态,但曲高则和寡,人的超尘绝俗,必然使自己陷于落寞、无人理解的境地。这里就将自己的幽独的抒发转化为对他物──梅的吟咏,宣泄愁情,使心理上获得平衡。

  此外,中国古代士人还有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所谓“看花溅泪,对月伤心”。伤感的体验常常表现为美的自赏,美的欣赏又常常产生伤感的体验,体验到美的摧伤,美的匆匆消逝。

  这一切,词人都没有说。先用“谁共说”推开,再用“两行低雁”所见倚楼望月之人暗示。倚楼、望月,都是生远思的情态,至于所思的内容,还需读者参与创造,思而得之。

  俞陛云认为末二句最为擅胜,“此从飞雁所见,写倚楼之人,语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词家之妙境,所谓如絮浮水,似沾非著也。”

经典宋词赏析7

  渡江云·晴岚低楚甸

  晴岚低楚甸,暧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这是一首歌咏山水风光兼抒离情的长调。

  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一开始便以曲笔点写春的消息,“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晴日山中的团团薄雾低低地铺满南方的旷野,和熙温暖的春的气息最早从雁鸿翅下透露,它们结成阵势忽啦啦地从无垠的沙滩上腾空而去,向北飞去。“暖回雁翼”的“回”字含使动意味,大雁是候鸟,春暧北去,秋寒南归,这温暖的使鸿雁结队北飞的气息,自然便是春天带来的,不点自明。“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三句承前而起,雁群北去,使人骤然惊知春天已经来到眼前,借问春光,何时方能逐渐地进入千峦万嶂的深山?那时节便是“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的阳春景色:鲜花碧草,铺地连天,舒卷开合,乾坤香满,天公以最大的粉饰力,装点着争艳斗华的春天。下面几句则是从想象中回转,写眼前的初春景色:“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放眼看去,那千丝万缕的田头道旁的杨柳,已绽出鹅黄色的新绿,细叶嫩条渐抽渐长便可藏遮栖鸦。“渐渐可藏鸦”之句并无华丽词藻,但却极富想象,给人以流动的美感,并非现在而是渐渐便可藏鸦,并非真有藏鸦,而是“可”藏鸦;灵巧精美的句子都具有极大的容量,该句不仅使人读后如睹其景,而且也可使并不讨人喜爱的乌鸦因染上春的`颜色,变得似乎也美丽了。

  下片是对着面前的景事,抒发淡淡的闲情。起始便是一个嗟叹句“堪嗟”,接下去“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三句,仿佛是写词人正置身画船,沿着东流注入长江的清江水西去,向着京城──汴京进发。此处“清江”一词既可指清澈的江水,又可特指今日湖北省境内流入长江的一段江水,《水经注》记载该水,“水色清照石上,分沙石”故名之曰“清江”;“长安日下”一词是暗用前人句典,唐·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唐王朝的都城在长安;古人将权力至高无上的君王比作中天之日,所以“日下”也指君王所居之处京都。不过此处“指长安日下”句,则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使用的是代称手法。“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句首的“愁”字与前面阕首的“堪嗟”二字相呼应。“愁”的是什么?是雕饰华丽的官船上的酒宴已残,兴尽人散?还是愁那江风阵阵总是无休止地拍打翻卷着船头的旗尾,夕潮也汹涌而起、浪花溅湿了头上的乌纱?点缀大江壮阔景象的江风、江潮怎么会撩起词人心中的愁绪!这“愁”字的答案,到底在哪里!这里是不是隐含着仕途的担忧?可惜对词人此次江上之行的前后因果无处可查。

  “乌纱”指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制成,始于东晋宫官著乌纱帢(qià,便帽),后经改制,隋代时帝王、贵臣亦多戴之;至唐宋已行于民间,不论贵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是写:今天夜晚悬在江空上的一弯弦月,乘坐的般只也慢慢巾近港湾驿站、泊入芦苇深处。仔细品味,这“愁”字的落脚便在“初弦月”上。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比喻人间的离合悲欢,这如钩的新月残缺得多么厉害,什么时候才能月儿常圆、人聚不散!尾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夜阑人静、思念闺中人的柔情更加浓重,沉怨无法排遣,面对着闪烁的银灯,一次次地把灯花剔下。写出了离愁在心不能成寐的情状。

  词人写景如绘工笔,丝丝入微,曲折回环、变化工巧。作为北宋徽宗驾前的供奉文人,写景时也不忘繁荣景象的铺陈、不忘粉饰太平;写情也只写浅淡的离情,与邦国大事似无牵涉。该篇遣词用字端庄典雅,谋句成篇变化有致,自有大家词人的风范。

经典宋词赏析8

  作品原文

  苏武慢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暝鸦零乱。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程,年华将晚。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梦魂俱远。

  忆旧游、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书盈锦轴,恨满金徽,难写寸心幽怨。两地离愁,一尊芳酒凄凉,危阑倚遍。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作品注释

  ⑴苏武慢:词牌名,又名选冠子,或选官子、转调选冠子、惜余春慢、仄韵过秦楼。据《御定词谱》共有十六体。词分上下两片,属于慢词。

  ⑵平沙:指广阔的沙原。

  ⑶烟笼寒水: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

  ⑷古垒:古代留下的壁垒。

  ⑸鸣笳:.吹奏笳笛。笳笛,古管乐器名。

  ⑹败叶:落叶;枯叶

  ⑺片帆:孤舟;一只船。

  ⑻年华:年岁;年纪。

  ⑼碧云空暮: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⑽旧游:昔日的游览。

  ⑾邃馆:深院。

  ⑿朱扉:红漆门。

  ⒀香径:花间小路,或指落花满地的小径。

  ⒁桃花人面: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⒂书盈锦铀:用苏蕙织锦回文诗事。事见《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后用以指妻寄夫之书信。

  ⒃金徽:金饰的琴徵。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⒄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⒅危阑:高栏杆。

  ⒆迟留:停留;逗留。

  ⒇凭仗:依赖,依靠,任凭。

  作品译文

  几只大雁落在平旷的沙洲,凄寒的江面上烟雾迷漫,古营垒那边呜咽的胡笳声,也渐渐地悠然而断。远山起伏,黑魆魆地时隐时显;枯叶在秋风中飘落翻转;天边的几只昏鸦在往来回旋。黄昏里,楼上也是孤寂凄凉,忽又见江面上,千里迢迢漂回来一片孤帆,年华将我推向老年。仰望长空,碧云飘浮,暮色朦胧,此时此刻,不知美人今在何处?关山阻隔,云水迢迢,就是在梦魂中也离她那么遥远!

  回想起旧时的欢乐,朱红的大门,深深的庭院,小巧别致的花园里,香气扑鼻的小径上,我至今还能记起她美丽的容颜。纵然是写满丝绢拨断琴弦,也难以倾诉内心的幽怨。这两地相思的凄苦,一樽美酒怎能排遣?我已经把栏杆倚遍。久久地滞留在楼上,任凭那萧瑟西风,吹干了我的泪眼。

  作品鉴赏

  这首词写羁旅伤别,而从荒秋暮景说起。前三句说的是雁阵掠过,飞落沙滩;秋水生寒,烟霭笼在水上。古垒上,胡笳悲鸣,渐渐地,连这呜咽之声也沉寂了。词中不说“鸣笳声起”,而说“鸣笳声断”,这么描写更显得冷寂荒凉。开端数句,为全词定下了凄凉的基调。从“古垒鸣笳”中,可以感受出动乱时代的气息(作者是北宋末南宋初人)。这种气息,为下文所写的伤离怨别提供了特殊背景,同时也更增添了悲怆意味。

  接着,在对荒凉山水的描写中,词人进一步增添感情的成分。山色有无,暗示着归途遥远,这句词化用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诗意;黄叶萧萧,顿觉秋思难以排解,第五句与末句“凭仗西风,吹干泪眼”前后呼应。天边的夕阳余辉,映照着点点寒鸦纷纷乱乱,飞归林中。以上数句,萧瑟的秋景中意寓着客况凄凉、乡思暗生之意,读之令人已觉其可有人,呼之欲出了。至“楼上黄昏”四字,词人才点出残照当楼之时楼上凝神姚望之人。这表明上边所写整个秋日暮景都是映在这人眼中的景象,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黄昏”二字,有黯然神伤的意味,也就是所谓“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赵令畤《清平乐》)而这时收入眼底的,偏偏又是“片帆千里归程”。从落雁、昏鸦,写到归舟,思归的主旨更加明显了。时值暮秋,“年华将晚”,人们都离开这荒凉的地方,驾舟归去;而自己昵,却欲归未得。“年华将晚”,这四字之中蕴含悲老大、伤迟暮之意。前有“青山隐隐”,这里又加上“片帆千里归程”,境界寥阔,把人的思绪引向远方。而“片帆”之小与“千里”之遥对比,更显示出此地的荒远和思归心切。“年华将晚”,则加深了思归的紧迫感。

  “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梦魂俱远”三句,化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融合无间,犹如灭去针线痕迹,有妙手偶得之感。《楚辞》:“与佳期佳兮夕张”,傍晚,应该是有情人相会之时,然而,暮云已合,伊人不在。“梦魂俱远”,更透过一层,使人感到,关隘山峦阻隔,云水迢迢,即便连梦中也难相会,这就把思归的主题进一步具体化了。

  下片转入对“旧游”的回忆。“邃馆朱扉”、“小园香径”、“桃花人面”,这是脑海中浮现的.几个难忘的特写镜头,其中弥漫着温馨的气氛,也暗含着对方的身份和词人生活的往事。春光美好,桃花明亮,人面生辉,那记忆中的美好时光,与眼前的秋风败叶、古垒哀笳的萧索环境,成了鲜明的对比。失去的,常常愈觉可贵,尤其是在孤独苦闷之时。在自己已觉难耐,何况对方是个久别后的弱女子。下文紧接“尚想桃花人面”,句断意不断,从对方着笔,写女方对自己的思念。“锦轴”、“金徽”、“寸心幽怨”,这纤细笔触,皆从女方着笔。”锦轴“、”金徽“,这锦中字,琴中音,总道不出别恨。而“寸心”虽小,其中幽怨竟非盈轴之书与满琴之恨所能言尽,相思之苦可以想见。

  下文拉回到眼前,并归结到双方合写。书、琴皆难排解忧愁,那么这“两地离愁”,只有用“一尊芳酒”去解。然而离愁的很重,尊酒的却轻,是不能解的。二者对比,造成反衬的效果,更显出离愁之深。在消愁愁更愁之时,词人只有丢下酒杯,无限凄凉地独倚危栏,徘徊楼头。归也不能归,住又无处住。愁肠百转,禁潸然泪下。“凭仗西风,吹干泪眼”八字,酸楚之极。“吹干泪眼”,足见独立之久:“凭仗西风”,只因为无人慰藉,只有西风为之拭泪。辛弃疾词云:“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而他则是自家流泪自家拭,甚至连自己也不想去拭,一直等到被清冷的西风吹干。

  此词抒情真切,铺叙委婉,颇有柳七风味。此词开头就与柳词“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竹马子》)相似。全词由凄凉转为缠绵、悲婉,紧着又转入悲怆,以变徽之音收结,留下了那个纷乱时代的痕迹,这一点又与柳词有异。一结未经人道,独辟蹊径,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顿使全词生色。唯朱敦儒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相见欢》),仿佛有相似之处。

  词牌简介

  苏武慢,词牌名,又名《选冠子》,一名《选官子》。曹勋词,名《转调选冠子》;鲁逸仲词,名《惜余春慢》;侯寘词,名《苏武慢》,一名《仄韵过秦楼》。

  作品格律

  定格,双调111字。各十二句四仄韵。

  ○◎△△,◎△△○,○○△△●。◎△○○,◎○△△,◎○◎△△●。◎○△△,○△△○△○,◎△△●。○◎△△○,◎△△○,△△△●。

  ○◎△○○△△,○◎△△,○○△△△●。△△◎○,◎○△△,◎○◎△△●。◎○◎△,◎△◎○,△○△△○●。○△△,◎○△△,△△○●。

  格二,双调114字,各十二句四仄韵。

  ○◎△△,◎△△○,○○△△△●。◎△◎○,◎○△△,◎○○△△●。◎○△△,○△△○,○△△◎△△●。○◎△,○◎△△,○△△◎△●。

  △○○○◎△△,◎△△○,○○△△△●。◎○△△,△△◎○,◎○○△△●。◎○◎△,◎△◎○,△△○△△●。○△◎△○,△△○○,○△△●。

  说明:格律定格中的“句”为句号。苏武慢词牌有十六种体格,本章只举例两种。

  作者简介

  蔡伸(1088—1156)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年间,出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赵构以康王开大元帅幕府,伸间道谒军门,留置幕府。南渡后,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后为浙东安抚司参谋官,提举崇道观。绍兴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九。《宋史翼》有传。伸少有文名,擅书法,得祖襄笔意。工词,与向子諲同官彭城漕属,屡有酬赠。有《友古居士词》一卷。存词175首。

经典宋词赏析9

  作品原文

  洞仙歌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作品注释

  ①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日景色。

  ②放:露出。

  ③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④约略:大概,差不多。

  ⑤颦(pín):眉毛

  ⑥浓芳:繁花浓艳

  ⑦疏(shū)香:借指梅花。

  ⑧乱:热闹,红火。

  ⑨韶(sháo)光: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⑩但莫管:只是不要顾及。

  作品译文

  雪后阴云散尽,拂晓时池水花木的庭院已然放晴。杨柳绽放着嫩芽新叶,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更有风流多情,是那一点梅心。远远地与杨柳相映,隐约地露出淡淡的哀愁、微微的笑容。

  一年春光最好之时,不在繁华盛开的时候,那小小的花朵,疏淡的香味最为娇媚温柔。到了清明前后,繁花盛开一片纷乱,现极盛衰微的征兆,已丧失了春光美景的一半。及早地占取那短促的韶光。共同游乐追欢,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红颜浑身自然温暖。

  创作背景

  雪云散去,早春到来,作者感叹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春天不是花团锦簇、百花争艳的艳丽,而是梅花暗香浮动、杨柳依依的温情。所以才作了这首洞仙歌。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景致的词,意在提醒人们及早探春,不要遗忘了之后的`梅花。

  上片分写梅与柳这两种典型的早春物候。“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首二句描写初春天气,积雪融化,天气放晴。“杨柳于人便青眼,”人们喜悦时正目而视,眼多青处,故曰:“青眼”。可见词语语意双关,既写初生的柳叶似眼,又巧用“青眼”一次,以示柳对人的好感。"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这首二句便写梅花,词人将梅花拟人化,说它“风流”更多。因梅花花小而粉蕊,故称“一点梅心”。后面两句将梅与柳结合起来描绘,柳与梅一低颦,一浅笑,相映成趣,含无限风致。

  下片说理,情理交融。“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用韩愈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意,承上启下。“小艳疏香”说柳眼梅心;“疏”指梅花疏影,也指柳条稀疏。“娇软”也一样,只是“娇”偏重写梅,“软”偏写柳。“浓芳”二字则下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清明时候,春光烂漫,百花争妍。但百花盛开,反使人感到“无复新意”,况且胜极而衰,春光最盛时,春天也便要逐渐消散了,所以说:“已失去了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词人劝人们及早游春,不要坐等美好时光的流逝。

  这是一首惜春词,意在让人们及早探春莫留遗憾,也寓意着让人们早抓时机,以期有所作为。

  词牌简介

  洞仙歌,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原用以咏洞府神仙。敦煌曲中有此调,但与宋人所作此词体式不同。有中调和长调两体。《乐章集》兼入“中吕”、“仙吕”、“般涉”三调,句读亦参差不一。常以《东坡乐府》之《洞仙歌令》为准。音节舒徐,极骀宕摇曳之致。八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前片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法,后片收尾八言句是以一去声字领下七言,紧接又以一去声字领下四言两句作结。前片第二句亦有用上二、下三句法,并于全阕增一、二衬字,句豆平仄略异者。

  作品格律

  格律对照例词:【北宋】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中平中仄,仄中平平仄(韵)。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中仄平平仄平仄(韵)。

  水殿风来暗香满。

  仄平平、中仄平仄平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韵)。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

  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仄(韵)。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说明:词牌格律与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作者简介

  李元膺,生平未详。东平(今属山东)人,南京教官。绍圣间,李孝美作《墨谱法式》,元膺为序。又蔡京翰苑,因赐宴西池,失足落水,几至沉溺,元膺闻之笑曰:“蔡元长都湿了肚里文章。”京闻之怒,卒不得召用。据此,元膺当为哲宗、徽宗时人。赵万里辑有《李元膺词》一卷,共九首。

经典宋词赏析10

  点绛唇·蹴罢秋千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词作《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完全可以媲美。

经典宋词赏析11

  宋词·柳永《采莲令》

  华收、云淡霜天曙。

  西征客、此时情苦。

  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

  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

  贪行色、岂知离绪。

  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首、重城不见,

  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作品赏析

  【注释】

  ①月华收:指月亮落下,天气将晓。

  ②临歧:岔路口。此指临别。

  ③脉脉:含情貌。

  【评解】

  斜月西沉,霜天破晓,执手相送,情何以堪!这首送别词,既表现了送行者的无限依恋,也抒写了行人的感怀。把送别和别后相思的情景,层层铺开。深刻细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感受。最后以景结情,倍觉有情。全词铺叙展衍,层次分明而又曲折婉转。

  不仅情景“妙合”,而且写景、抒情、叙事自然融合,完美一致。体现了柳词的特色。

  【集评】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初点月收天曙之景色,次言客心临别之凄楚。“翠娥”以下,皆送行人之情态。执手劳劳,开户轧轧,无言有泪,记事既生动,写情亦逼具。“断肠”一句,写尽两面依依之情。换头,写别后舟行之速。“万般”两句,写别后心中之恨。“更回首”三句,以远景作收,笔力千钧。上片之末言回顾,谓人。此则谓舟行已远,不独人不见,即城亦不见,但见烟树隐隐而已。一顾再顾,总见步步留恋之深。屈子云:“过夏首而西浮兮,

  顾龙门而不见。”收处仿佛似之。

  《唐宋词鉴赏集》:况周颐《蕙风词话》云:“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此等境界,惟北宋词人往往有之。”从这首词的'结句很可以看

  出这一特点,它在情景交融方面,的确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它“高处不减唐人”。

经典宋词赏析12

  作品简介

  《八归·秋江带雨》由史达祖创作。这首词抒写作者秋日傍晚在江边即景伤怀的愁苦。全词采用铺叙手法,感慨甚深,全词笼罩着浓浓的悲凉气氛。上阕写雨中登“画阁”所见景物。起调清冷,映衬出画阁人的清愁,并显现出对江上渔樵的羡慕,隐含出世之心,为思人作铺垫。下阕抚今思昔,以酒浇愁,且表达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此作情景相生,哀伤低徊,极有韵味。

  作品原文

  八归

  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冷眼尽归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想半属、渔市樵村,欲暮竞然竹。

  须信风流未老,凭持尊酒,慰此凄凉心目。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作品译文

  ①瞰(kàn):俯视。

  ②烟蓑:捕鱼人。烟雨迷茫中身披蓑衣,指渔父。

  ③散响:指渔父撒网入水发出的响声。

  ④乱鸥:群鸥乱飞。

  ⑤隔岸:对岸。

  ⑥云屋:苍黑若云之状。

  ⑦欲暮: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营,晓汲清湘然楚竹。”然,同“燃”。

  ⑧然竹:烧竹。然,同“燃”。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然楚竹。”

  ⑨凭持尊酒:凭此酒杯饮酒。

  ⑩歌眉:指歌歌女之眉。

  ⑾舒绿:舒展愁眉,古人以黛绿画眉,绿即指眉。

  ⑿乔乡:此处指故乡。

  ⒀淮山:指扬州附近之山。

  ⒁无雁足:古代传说,雁足可以传书,无雁足即谓无书信。

  作品译文

  秋日江流挟带着秋雨,寒冷的沙滩萦绕着水湾,我独自一人登上画阁俯瞰。令人感到愁痛孤独。烟雨迷漾,披蓑撒网的声响,惊动了我的诗兴,却又被飞去的乱鸥,搅得我佳句难续。冷眼尽望,汇入一幅图画之中,隔岸相望,对岸有隐约如云的房屋。我猜想它多半是渔市樵村,在黄昏暮色里竞相燃起了枯竹,升起袅袅炊烟。

  自信我风流尚未衰老,就靠持杯饮酒,抚慰我触目惊心的悲凉凄苦。从南陌一声鞭响,经过了几座津渡,幸亏赖有歌女开怀,使我眉展心舒。仅向远方匆匆眺望,已觉得忧愁挂上高树。我实在难以忍受故人远隔天边的事实,望断江淮的群山,不仅看不见她,就连一只传信的`大雁也杳无踪迹。

  作品赏析

  本词写作者观秋景而感怀,思念故人的苦愁之情。上片写“画阁愁独”,秋江、寒沙、隔岸、云屋,皆为远景,令人郁塞的胸怀顿开;“烟蓑”、“乱鸥”远俗之物,“渔市”、“樵村”,遁世之处,故有下片“须信”六句,词人何等放达,但自“只匆匆”二句起,文情逆转,却自然、通脱。

  细玩词意,此篇当为史达祖晚期作品。上片绘出一幅清疏淡远而充满生活情味的秋江俯瞰图:近景有愁倚高阁的作者,披蓑归舟的渔子、寻找栖宿地的群鸥,远景是隔岸云雾蒙蒙的樵村渔市,暮色里缕缕炊烟升起。作者的画笔表现秋江晚景非常出色,很像柳永许多类似的篇章。词中写归舟和翔鸥惊破了作者的凝神结想,因而诗思灵感一闪即逝,描摹创作状态十分逼真。下片笔锋转宕,抒写作者漂泊天涯的凄凉况味。“一鞭南陌,几篙官渡”八个字概括了作者经行山程水驿的遥远,语凝意炼,“赖有”句自我宽慰,显示作者不戚戚于失志的胸怀。但面对残阳将暮的萧瑟秋景,又难禁心底愁生,“只匆匆”以下再度转折,抒无尽凄伤和怀人之情。此词风格清远疏隽,陈廷焯说:“笔力直是白石,不但貌似,骨律神理亦无不似。后半一起一落,宕往低徊,极有韵味”(《白雨斋词话》)。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作品点评

  本词勾勒出一幅黄昏秋江晚景图。描写词人秋日傍晚江边对景感怀的愁苦之情,感慨颇深。词的上片描绘雨中登画阁所见之景物,写词人正面对“秋江”吟构诗句,突然被一群鸥鸟打断了思路。“冷眼”四句,诗兴没了,只好远眺隔岸渔村,以消遣愁怀。景物颇有层次,最近景有消愁倚高阁的词人,中景有披着蓑衣远去的渔翁和惊起的群鸥,远景有对岸朦朦胧胧渔村。下片写漂泊天涯的凄凉感和饮酒消愁,表达对远方故人思念的深情。“一鞭”三句,听歌消愁,宽慰自己。“只匆匆”二句一转,远眺之间,愁怀又生。“应难奈”三句,深入一层,故人远在天际,欲寄相思无处,故愁怀无法消逝。全篇情景相生,寄慨遥深。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赞曰:“笔力直是白石,不但貌似,骨律神理亦无不似,后半一起一落,宕往低徊,极有韵味”。

  作者简介

  史达祖(1163~1220),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经典宋词赏析13

  柳永《木兰花慢》柳永

  柳永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任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11)

  注释 ①“拆桐花”句:指桐花开得正烂漫。拆,绽裂,开。桐树三月开花,色白如雪,十分美丽。唐白居易《桐花》:“春令有长候,清明桐始发。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②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有扫墓等活动的习俗。③艳杏烧林:指鲜艳的杏花染红了树林。④缃(xiāng)桃:缃核桃,结浅红色果实的桃树。也指这种树的花或果实。宋陈允平《恋绣衾》词:“缃桃红浅柳褪黄。燕初来、宫漏渐长。”⑤芳景如屏:美丽的景色就像屏风上画的一样。⑥绀幰(gànxiǎn):天青色的车幔。此代指车辆。郊坰(jiǒng):郊野,野外。⑦斗草踏青:斗百草和春季郊游。⑧递逢迎:相互打招呼。⑨簪(zān):女子用来固定发型和装饰头发的饰品。⑩金罍(léi):罍,古酒器,多以青铜制成而饰以金,刻云雷之象,故称为金罍。《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尔雅《释器》郭璞注云“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11)春酲(chéng):酲,酒醉而神志不清。《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谁秉国成。”

  万横香雪图【清】任熊

  鉴赏此词当为柳永前期之作。词中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旖旎风光和都市市民的郊游盛况,再现了北宋前期社会安定,市民生活富庶的局面。

  起句以烂漫盛开的桐花直接入题,点明了时令和物候。依调,《木兰花慢》的第一句都是五个字,不可冠以毫无实意的虚字。“桐花烂漫”本已成句,又加一“拆”字,极易产生误读误解。元人沈义父曾指出:“近时词人,多不详看古曲下句命意处,但随俗念过便了。如柳词《木兰花慢》云‘拆桐花烂漫’,此正是第一句不用空头字在上,故用‘拆’字,言开了桐花烂漫也。有人不晓此意,乃云‘此花名为拆桐’,于词中云‘开到拆桐花’,开了又拆,此何意也?”(《乐府指迷》)一个“拆”字,写出了桐花的烂漫风致。仿佛在桐花背后是由东风作主,专为清明而绽开之意。写艳杏染红了树林,用一个“烧”字,极具动感。因为杏为红色如火,“烧”不但将艳杏写得更红,还冉冉有群杏蔓延盛开的动态之感。“缃桃绣野”,《花谱》称子叶桃为缃桃,即缃核桃,花、果实浅红色。一个“绣”字,将缃桃拟人化,给人一种子叶桃蓬勃盛开、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如缎带飘拂之感。一个“拆”字,一个“烧”字,一个“绣”字,三个动词盘活了全词,造成了一种万紫千红、芬芳馥郁、生意盎然的美丽早春景象。

  随着词作的展开,作者生动而逼真地再现了当时规模宏大的都市游乐图,既有宏观的场面描写,又有具体的`人物刻画。城郊车水马龙,人潮涌动,金石丝竹遍作,处处景象热闹非凡。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在具体到细节上,作者也选择了一个极富青春气息的场景:青年女子斗百草,玩耍取乐。妇女们连簪子耳坠等首饰掉了一地也没发觉,说明大家玩得尽兴和投入。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条记载:“脆管清吭,新声交奏,戏具纷婴,鬻歌售艺者纷然而集。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簪堕耳,往往得之,亦东都遗风也。”亦可以参证。此外,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汴京汴河两岸的景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行各业集于游市,充分反映了清明时节踏青娱乐的情景。

  全词景色如绘,场面恢弘,细节逼真,叙事明快,“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可谓是词中的“清明上河图”。(李飞跃)

  集评元《吴师道:“《木兰花慢》,柳耆卿清明词,得音调之正。盖‘倾城’‘盈盈’‘欢情’,于第二字中有韵。近见吴彦高中秋词,亦不失此体,馀人皆不能。”(《吴礼部词话》)

  唐圭璋、潘君昭:“作者以工致的笔法,勾勒出图画般的春夏秋冬四季佳景。并擅长于摄取较有特征的镜头,使之形象鲜明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论柳永词》)

  链接 《木兰花慢》词牌。《木兰花》,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唐五代时期的《木兰花》是为小令,宋人将其演变成慢调,名曰《木兰花慢》,双调,一百零一字,平韵。句数和用韵数,各词都不一致,有较大的变化。常见的体式有三种:二十三句十二平韵体;二十句十平韵体;十九句八平韵体。

  斗草踏青。斗百草是古代女子常玩的一种游戏。《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她们竞采百花,以多寡优略决胜负。踏青,即春季郊游。旧俗以清明节为踏青节。清人秦嘉谟辑《月令粹编》卷四引冯应京《月令广义》云:“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又卷五引费著《岁华纪丽谱》云:“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又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纪》云:“上巳(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节序词。以吟咏四时节令风情为内容题材的一类词体,谓之节序词。此类词在唐五代已经产生,至宋代颇为兴盛。北宋时期以柳永的节序词最多也最为著名,如《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咏汴京清明游乐风情等,在当时极为传诵。此外,北宋后期周邦彦《解语花》赋元夕词也颇为脍炙人口。到了南宋,节序词的创作又有新的发展变化,更多地融入了词人的身世家国之感。如李清照《永遇乐《元宵》、史达祖《东风第一枝《赋立春》等,皆为南宋节序词的代表作。张炎《词源》卷下有专节论宋代“节序”词,举周邦彦《解语花》赋元夕词、史达祖《东风第一枝》赋立春词、《喜迁莺》赋元夕词诸作,称赏云:“此等妙词颇多,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宴乐之同。”当然,宋代节序词中也不无平庸率俗者,正如张炎《词源》卷下所云:“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付之歌喉者,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祜之声耳。”然而也正因为这些节序词有“应时纳祜”之功用,又以“率俗”为特征,反而在市井间特别流行,如柳永所作节序词就是如此。(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经典宋词赏析14

  作品原文

  翠楼吟

  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余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作品注释

  1、翠楼吟:词牌名,姜夔自度“双调”曲。

  2、安远楼:即武昌南楼,在黄鹤楼上。

  3、刘去非:作者友人,生平未详。

  4、鹦鹉洲:在今湖北汉阳西南长江中,东汉末,黄祖为江夏(今武昌)太守,祖长子射,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作《白鹦鹉赋》洲因此得名。

  5、小姬:指年轻女子。

  6、兴怀:引起感触。

  7、离索:离群索居。

  8、龙沙:《后汉书·班超传赞》:“坦步葱岭,咫尺龙沙。”后世泛指塞外之地为龙沙。

  9、虎落:遮护城堡或营寨的竹篱。《汉书·晁错传》:“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

  10、汉酺(pú)初赐:汉律,三人以上无故不得聚饮,违者罚金四两。朝廷有庆祝之事,特许臣民会聚欢饮,称赐酺。《汉书·文帝纪》诏:“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后来历代王朝,遇新皇帝登位,帝后诞日,丰收,平定叛乱等事,常有赐酺之举。酺,合聚饮食。此处所指事见题解。

  11、胡部曲:一种以琵琶为主的音乐。唐时西凉地方乐曲。《新唐书·礼乐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升胡部于堂上。.......后又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此处泛指异族音乐。

  12、毡幕:指用毛毡制作的帐篷。

  13、元戎:主将,军事长官。《汉书·董贤传》:“统辟无戎。”注:“元戎,大众也。”

  14、高峙:高高耸立。

  15、人姝丽:容貌美丽指漂亮的人。《后汉书·邓皇后纪》:“后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

  16、此地: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见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处化用其意。

  17、素云:指白云楼。

  18、玉梯:指玉楼。

  19、祓(fú):原指古代为除灾去邪而举行仪式的习俗。此处指消除。

  20、西山外:王勃《腾王阁诗》:“腾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此处化用其意,一帘秋霁,“秋”字这修饰语,非实指,因作者游“安远楼”为冬季。

  21、霁(jì):雨后天晴。

  作品译文

  淳熙丙午年冬,武昌安远楼建成。我和刘去非等几位朋友去参加落成典礼。因此创作此首词。我离开武昌十年,有老朋友在鹦鹉洲泊舟住宿,听到年轻的歌女演唱这首词。我向她询问,她还能详细地讲述旧事。友人回到吴地,向我讲述了这件事。我听后怀念起昔日曾经同游的好友,更加为今日的孤单而感伤。

  明月的冷光映照着边塞的风沙,围护城保四周的竹篱一片寂静。今年朝廷开始赏赐尘民饮酒欢聚。弹奏起塞北新曲,听到元帅的军帐歌声清越。安远楼耸立入云霄,看它那红色栏杆萦绕楼檐,飞展一片翠碧。那位佳人美丽动人,从她身体上飘散一股幽香,寒夜里风儿轻轻地吹。

  就在此地,正该有潇洒的词友,像仙人一样,同登楼观蟾的朋友尽兴游戏。我一个人登上高楼久久地凝神望远,却只见芳草萋萋,绵绵不尽。飘泊天涯的游子,心中的孤苦有何人知道,只好借酒消愁,借着赏花忘记豪情。此刻西山之外,黄昏时又卷起,一帘秋雨过后的晴丽。

  创作背景

  淳熙十三年丙午(公元1186年)秋,其时姜夔正住在汉阳府汉川县的姐姐家。入冬以后,武昌黄鹤山上建起了一座安远楼。作者为参加落成典礼,曾携友人刘去非前往一游,并自度此曲记述了这件事。十年过后,朋友在汉阳江边听到歌女咏唱此曲,昔日情景,如在目前,于是便道出了该词的本事。姜夔得知这一消息,深受感动,于是,便为此曲补写了词序。

  作品赏析

  此词为新楼落成而作,前五句就“安远”字面着想,虚构了一番境界,也客观地显示了筑楼的时代背景。“龙沙”语出《后汉书·班超传赞》:“坦步葱岭,咫尺龙沙”,后世用来泛指塞外,这里则指金邦。“虎落”为护城笆篱。宋朝南渡时,武昌是抵抗金人的战略要地,和议达成,形势安定下来,遂出现了“月冷龙沙,尘清虎落”的和平局面,这便是“安远”的意指了。汉制禁民聚饮,有庆典时则例外,称为“赐酺”。“今年汉酺初赐”是借古典以言近事。据《宋史》军共一百六十万缗,军中载歌载舞,一片欢乐景象。故接云:“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胡部本是唐代西凉地方乐曲。《新唐书·礼乐志》:“开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于堂上。……后又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由此边地胡曲进入殿堂。又据《新唐书》“琵琶、笙、横笛、短笛、拍板,皆八;大小箜篥,皆四。工七十二人,分四列,属舞筵之隅,以导歌咏。”它在盛唐时本是“新声”,今又“新翻”之,用此盛大乐队以为帅府中歌舞伴奏,颇具气象。以边地之曲归为中原之用,亦寓“安远”之意。

  以下正面写楼的景观。先写楼的整体形势,然后作细部刻画,从局部反映建筑的壮丽:红漆栏干曲折环绕,琉璃檐牙向外伸张。“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二句,铸词极工,状物准确生动,特别是“萦红飞翠”的造语,能使人产生形色相乱、目迷心醉的感觉。紧接“人姝丽”三句,又照应前文“歌吹”,写楼中宴会的盛况“粉香吹下,夜寒风细。”夜寒点出冬令,风细则粉香可传,歌吹可闻。全是一派温馨承平的气象。“此地”便是黄鹤山,其西北矶头为著名的黄鹤楼所在,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鹤路过。所以过片就说:这样的形胜之地,应有妙笔生花的“词仙”乘白云黄鹤来题词庆贺,人仙同乐。仙人乘鹤是本地故事,而“词仙”之说则是就楼成盛典而加以创用。“拥”字较“乘”为虚,“君”乃泛指,都能见出作者运思用笔的灵活自如。说“宜有”并非真有,不免有些遗憾。

  其实通观词的下片,多化用崔颢《黄鹤楼》诗意,进而写登楼有感。大抵词人感情很复杂,“安远楼”的落成并不能引起一种生逢盛世之欢,反而使他产生了空虚与寂寞的感受。“玉梯凝望久”,他在想什么?“叹芳草萋萋千里”翻用崔诗“芳草萋萋鹦鹉洲”。“天涯情味”,正是崔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况味。这是客愁。“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靠流连杯酒与光景销磨志气,排遣闲愁。这是岁月虚掷之恨。

  这和“安远”有什么关系呢?关系似乎若有若无。或许“安远”的字面能使人产生返还家乡、施展抱负等等想法,而实际情况却相去很远吧。于是词人干脆来个不了了之,以景结情:“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仍归到和平的'景象,那一片雨后晴朗的暮色,似乎暗寓着一个好的希望。但应指出,这三句乃从王勃《滕王阁诗》“朱帘暮卷西山雨”化出,仍然流露出一种冷清索寞之感。

  总之,这首词虽为庆贺安远楼落成而作,力图在“安远”二字上做出一篇喜庆的“文章”;但自觉不自觉地打入作者身世飘零之感,流露出表面承平而实趋衰飒的时代气氛。这就使词的意味显得特别深厚。

  词牌简介

  翠楼吟:词牌名,姜夔自度“双调”曲。其小序云:“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见《白石道人歌曲》卷四)一百一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前后片第七句第一字是领格,宜用去声。后片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式。

  作品格律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格律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

  ●●○○,○○●●,○○●○○▲

  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

  ○○○●●,⊙○●○○○△

  层楼高峙。看栏曲萦红,檐牙飞翠。

  ○○○▲。⊙○●○○,○○○▲

  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

  ●○⊙⊙●,⊙○●○○○▲

  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

  ○○○●,●●⊙○○,○○○▲

  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

  作者简介

  姜夔(kuí)(1155年~1221年),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宋宁宗年号,1195~1200)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经典宋词赏析15

  作品简介

  《贺新郎·湛湛长空黑》是南宋词人刘克庄的一首重阳节登高抒怀之词。词人通过对重阳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词人对国家与个人身世的深沉感慨,以及词人对英雄末路与报国无门的悲痛愤慨。

  作品原文

  贺新郎·九日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作品注释

  ①贺新郎:词牌名之一。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

  ②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③湛(zhàn)湛:深远的样子。

  ④空四海:望尽了五湖四海。

  ⑤高楼百尺:指爱国志士登临之所。

  ⑥白发书生:指词人自己。

  ⑦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

  ⑧凌云笔:谓笔端纵横,气势干云。

  ⑨南朝狂客:指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⑩拈(niān)出:搬出来。

  岑(cén)寂:高而静。岑音此仁反。

  匿(nì):隐藏。

  作品译文

  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又交织着斜风细雨。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我的心中纷乱如麻,千丝万缕的愁思如织。我平生就喜欢登高临远眺望四海,幸亏现在高楼百尺。放眼望去,千山万壑尽现于点点秋色里,我胸襟博大满怀情意。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追忆怀念以往的荣辱兴衰,一切都已经杳无影迹了。

  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如果对着菊花而不饮酒,恐怕菊花也会嘲笑人太孤寂。只看见鸿雁向北飞去,一轮昏黄的斜阳渐渐向西边沉了下去。

  创作背景

  这首词为词人于重阳节登上高楼之作。重阳本是登高远眺的好时光,但词人却遇到了乌云密布、阴雨绵绵的糟糕天气,词人由凄凉的天气联想到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于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

  作品鉴赏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乱愁如织”点出全篇主旨。重阳本来是登高之佳节,由于风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泪水滂沱。“白发”四句直抒“老眼”登览之所感。“神州泪”说明词人是为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而极度伤心洒泪。“神州”二字曾在词人词中反复出现,说明恢复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头等大事。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常恨世人”三句则有更深寄托。词人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但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评当时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表达出词人对国事和民生的极端关注。全词写景寓情,叙事感怀,以议论为主,借题发挥,感慨苍凉。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国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初名灼,师事真德秀。以荫入仕,淳祐六年(1246年)赐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诗词均擅,是南宋江湖诗人,辛派重要词人。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词集有《后村别调》。

【经典宋词赏析】相关文章:

经典宋词赏析02-23

宋词《定风波》赏析01-12

周邦彦《花犯》宋词注释翻译及赏析06-22

鲁逸仲《南浦·旅怀》宋词译文及赏析03-26

经典的宋词12-07

唐宋词之《苏轼《水龙吟》》原文、鉴赏和赏析12-17

走进宋词07-28

经典的宋词鉴赏11-02

简短的宋词02-0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