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的读书心得

诗经的读书心得

时间:2021-02-19 20:50:06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的读书心得14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心得了。那么读书心得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的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的读书心得14篇

诗经的读书心得1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巴比伦的文明早就衰落消失了。只有中国古代文明得到了保存和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今天的中国文化已经形成,所以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的这片无垠的海洋中,有一颗金子闪闪发光,永不褪色,那就是——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经集。现存《诗经》诗305首,包括西周初年的名曲和朝庙运动,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期的民俗相对开放,人们普遍用诗歌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所以从《诗经》可以窥见当时的民俗。其中,人们最喜欢的是他的情诗。

  《关雎》是一首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主题的诗,美女是年轻人的好妻子。所以年轻人是“琴友”“钟鼓乐友”,结果就是“欢迎,睡思”“翻来覆去”。这是对一个男人竭力追求一个美女的描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纯粹的爱。表达纯爱的类似诗词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也不全是美好的,所以也有像《氓》这样描写怨妇的诗词。

  “昨天我去了易、柳伊一。今天,我来来去去,下雨下雪。道路泥泞难走,又饿又渴。我难过,但我难过。”这些诗来自《采薇》。男人很早就去守边境,守海关,边境军事生活艰苦。生活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更可悲的是无尽的孤独。没有同情,没有关心,没有家人在边境的消息,内心空虚!当我终于可以回家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我不再年轻,心情沉重。前几个字试图描述他的心情。这首诗表达了广大边防战士的辛酸。

  “呦呦鹿鸣,吃野苹果。我有客人,鼓手吹笙。”这些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都来自《鹿鸣》。《鹿鸣》是一首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诗。主人对客人或君主表示热情和感谢,对他人表示善意,暗示着他的忠诚。所以,诗歌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还有其他话题,这里举几个例子。《诗经》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说:“不学诗,什么都不会说。”因此,教育部门应多将《诗经》中的诗词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从小学习,充分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提高思想深度。

诗经的读书心得2

  对《诗经》按照音乐来分,可以得出百姓之音,朝廷之音王幾之乐,宗庙之音三种,是为风雅颂。

  按照作法去分析,就可以得出赋比兴。赋即直抒其事,加以铺陈。比即类比,一种物物类似关系,可以看出明显的性质与结构关联。兴即一物引起另一物的说明,有类似但不直接,暗含一种物我关系。

  风雅颂赋比兴是为诗六义。

  其实赋对于汉赋的影响已经不在需要多讲,比和兴却是异常艰难的,不仅仅影响文人的创作方式,这背后又是整个的对世界的思考和观察角度的影响。我们试着初步展现这个轮廓。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没有任何准备,乍然看到繁茂的桃花,然后才想起新嫁娘的出嫁,这是兴。但是,新嫁娘一定和桃花有某种联系,不然为什么写了桃花,没写别的,这里面逻辑上暗含着比,但这样的联系又是那么地难以琢磨,因此,后来人对它的思考几乎全是如何建构桃树与新嫁娘之间的联系,从宇宙论的角度,从桃树的特点与新嫁娘的特点的角度,等等。

诗经的读书心得3

  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他忧伤地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雪花漫天飞舞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大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远,味之无尽。

  这四句是诗经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具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个戍卒的内心世界。

  “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

  读了《采薇》,想到诗歌中士兵们有家不能归,战争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家庭家破人亡。我很庆幸,庆幸自己能生活在和平年代。可以专心学习,可以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我希望世界上从此没有战争,永远充满着和平。

诗经的读书心得4

  《诗经》谁都知道,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可是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也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并且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我最喜欢“风”,因为。“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可是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呢,共有一百六十篇。。“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被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颂”是祭祀乐歌,以前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孔子也曾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我认为“国风”在《诗经》中最无邪,最淳朴,“国风”中最无邪,最淳朴应该是《关雎》。它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文人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气显得苍白贫血和令人作呕。他不是华丽的,而是跟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真切,一针见血,有血有肉。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虽然我们还小,但是我们也会明白,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那会带来偏见。

  人这个怪物,总要无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来吓唬自己,总是造些枷锁来给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对着镜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着自己。然而时代在变,莫非人性也真地在变?男的不男,不留胡子,不骑马打枪,浑身奶油,手无缚鸡之力,不称“男人”而称“男孩”。女的不女,粗声大气,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说的敢说,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会唱会说的不会唱不会说。工业化不仅把人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把男欢女爱的真情实感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罐头、方便面、巧克力、化妆品、洗发香波、泡泡糖。

  和古人相比,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诗经》是纯正无邪,现在的人呢?男的不敢把心里话说出来,只是做作,好像古代的小娘子。女的却一点都不害臊,敢举着拳头乱舞,甚至恐吓男的,好像强盗土匪一般。和古人的性格反差极大,真不知我们是幸运,还是不幸?

诗经的读书心得5

  和现在的国学热潮无关。小时候上古汉语课最头疼。

  讨厌无聊的老师,讨厌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我心理很强。越是当老师,越是干脆不背,让老师踹出教室。

  我喜欢诗歌,但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就开始看以前看腻了的作品。我清楚的记得我是怎么因为无聊学会这些经典作品的'。

  我如何喜欢《诗经》?

  原因很奇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也不是像大部分同学一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离开学校很多年后,有幸来到了《诗经》作品产生的地方,真的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才真正体会到古典作品的可爱之处。

  中原,我的家乡。

  在我读过的所有经典作品中,这本是我最喜欢的。

  原因是这本书包含了后来中国文学作品中丢失的质朴自然,以及与乡土和谐的联系。像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优美的爱情诗。这些风中的诗,比起风雅和赞美,更多的是人性的美和真。《诗经》和《离骚》的区别就是和文人阶层的区别。

  《诗经》中也有对现实的不满和暴露,但它是一种朴素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的哀民生。

诗经的读书心得6

  《诗经。考槃》,隐逸诗的鼻祖,是讴歌士大夫的重要选择。——。

  自古以来,文人往往走两个极端,一个是当官。第二,仕途受挫后隐居山林,写诗写画,成就较高者著书立说。“达到目标,造福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什么只走两个极端?因为它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为自己的软弱,以各种工作为耻?不,不是。看似客观正确的问题,并不能回答中国传统学者的骨气问题。

  现在的学者有更多的中道可以选择:做生意、参军、自由职业等等。这当然是时代的进步,但是传统学者总是迂腐地选择一个极端,他们用毕生的热情去热爱和创造的东西。所以其中的佼佼者,不断登上人类某一领域的巅峰,成为不朽的大师,比如李时珍、曹雪芹,一生只写了一本书。相比之下,当代著名艺术家顶多算个能工巧匠。

  所谓“至善有德,立功次之,言第二”——,即内圣外王,得言。内圣立德,外王巩俐,实际上并不能推动帝王的仕途,只有推贤之道,才能退而言之。写书是最后一本,不是后面一本。突然明白了相声大师马这个简单名字的深刻内涵。

  “窈窕淑女,君子坦荡荡”,“一日不见,如三秋Xi”,“牵你手,与子偕老”。我常常流连于诗经中这些醉人的诗句。《诗经》,名为《诗》,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诗经》是春秋时期编的,共305篇。诗的形式主要由四个字组成,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美的篇章生动,语言简洁优美,声音自然和谐,充满艺术感染力。

  《诗经》中,我们看不到古代人的孤立、愚昧、保守,应该说她的纯爱、过人的智慧、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现实的满足、对未来的憧憬,完全超越了现代性和时空!

  读《诗经》就够安静纯粹了:《诗经》语言简单,思想简单,没有现代人的浮躁和躁动。看完《诗经》,你会被文中的纯粹所感动。当我心烦意乱的时候,看了几章,就可以静下心来,安心学习工作了。

  读《诗经》就够踏实用心了:《诗经》教会我脚踏实地的走每一步,注意生活中的每一滴,珍惜现在,努力工作,坚持久了就有钱,专心学习就成功。

  阅读《诗经》足以回归原著:《诗经》就像东方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辉煌。《诗经》里的人住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元夜、山石,都是创作者最原始的作品。人们听着大自然古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了感激。他们远离了充满欲望和扩音器的现代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

诗经的读书心得7

  奔波在路上的艰辛、无奈与酸楚一读《周南。卷耳》

  这是一首结构很特别的歌。

  第一部分只有一小节,用第一人称,唱出家中妻子的无比思念: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妻子挎着浅浅的筐子采野菜,采了许久都不满筐。为何会这样?因为她的心思并不专注在采野菜,而是在思念奔波在外长久未归的丈夫,竟不由自主地走到大路边上,放下浅筐,呆呆地望向路的尽头,希望能看见丈夫的归来。

  第二部分却有三小节,也用第一人称,唱出奔波在外的丈夫的艰辛和无奈:

  “陟彼崔嵬”、“陟彼高冈”、“陟彼砠矣”,突现出遥远的归途山高路险、阻隔重重。

  “我马虺颓”、“我马玄黄”,强调马已跛足并已呈现病态,只能挣扎而行,这是无休无止、强行赶路的必然结果。

  “我马瘏矣”、“我仆痡矣”,终于,病马躺在路旁,劳累过度的仆人也无法迈步(这时的主人,又能好到哪里?)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同样疲惫不堪的主人只得借酒浇愁,反而激起更强的思念和更浓的悲伤。这里不同于四字的基本句型,出现了六字、五字的句型,为的是强调那种无力后的无奈,那种无助中的辛酸。

  特别的结构分出两个彼此独立的声部:

  夕阳西下的土路,一个失望的女声滑落在草丛深处。

  暮色渐浓的山道,一个无奈的男声回荡在陡峭深谷。

  期待安居,却常常奔波在路上;渴盼相聚,却常常天涯各一方。

  两个声音遥相唱和,倾吐生命奔波在路上的艰辛、无奈和辛酸,三千年后,又双双穿越岁月的尘埃,在我们心中回荡。

诗经的读书心得8

  初遇:

  徐志摩的《偶遇》中说:“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芒。”我和诗经的初见也是一场偶遇。在窗缝漏下的光线里,在唐诗宋词的书影间,在那惊鸿一瞥中,我与《诗经》偶遇了。在与之交汇的瞬间,我为她的光芒所惊艳。同为偶遇,我并未如徐诗而言,就此忘却。在八岁那样懵懂的年纪,我并不能完全领略其美丽,只是嗅得一缕墨香;在那样的好动的年岁里,就愿因一句“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而静读一本有些深奥的书,就像偷穿大人衣服的孩子,看着别扭却内心欢喜。

  八岁的我有我的天真无知,而《诗经》有她的深邃神秘,那样的我们似乎并不是合适的同行者。我看她就像在看重纱后人影,但也许是因为一份中华文化血脉,让我对她产生了兴趣,就这样在心里留下了印记。“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深挚的情感让我羡慕;“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让我向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让我似懂非懂....

  再遇:

  再遇《诗经》,她就入了我心,带着一份探究的心情,我在初中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我重新拿起了这本书,句句解译,步步深陷。《硕人》里勾勒出一幅工笔细描的仕女图;《凯风》中吹响起淳淳可感的慈母心;《北山》下呐喊出的愤愤民声…….既平庸吏民亦将相侯伯;兼风云社会和永恒自然;含物像人事孕思想信仰,跨越西周春秋,横渡黄河长江,屹立在洪荒时间中,静默在浩浩人流里,只待遇见知己,将那五六百年的历史画卷与之共赏,将那风云人事细细说来。

  再遇她时,我掀起了重纱,惊见“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高贵亲切,目光深邃……

  终思:

  有人说过:“要真正读懂一本书,就要读懂她的思想,更要思考她的价值。”在高考过后的暑假里,我第三次翻开了《诗经》,没有初见的惊艳,并非再遇时的研读,只是用指尖划过字里行间,目光穿过纸页游览古今,内心涌起骄傲和苦涩的复杂情绪

  我骄傲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短短四字,区区几行便能引人畅想或发人深省。若不是在这片华夏大地上长大,若不是流淌着华夏民族的血液,或许很难领悟到中国诗词的'魅力,更别说是《诗三百》这种于国人而言亦有些晦涩的古籍了。中国的古代诗歌由《诗经》起源,近而发展成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中华文化在华夏大地扎根,继而成长成参天大树,并在国人的施肥和风雨的洗礼中越发枝繁叶茂。

  反映不同阶层的人文风俗是她的思想,所以她目光深邃;找寻民族认同感是她的价值,所以她高贵亲切。因为读懂了她,我才更为生为华人而自豪庆幸,庆幸能和《诗经》相识,相知,相爱。

  然而,这份自豪中夹杂的苦涩却令人遗憾。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即使有这样的人,能选择《诗经》的人也很少。

  噫,“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我不是担心《诗经》像其他典籍那样失散在社会的动荡和时间的长流中,毕竟她已被我们妥善保存。可是我却害怕她像博物馆里的古册般,被“玻璃”格挡在我们的世界之外。佳人静立,是等待爱人,而非永远沉睡。她仍期待在时光中与我们相遇,擦出思想的火花。

  以现代的技术手段而言,保存古籍已非难事,但我们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经典仍是难题。经典古籍不应只是展示我们的文化有多么深远凭证,他们更应该成为中国智慧的源泉,无论是屠呦呦从《本草纲目》中获得灵感,还是国人价值观的形成。成为联系国人的纽带,作为连通过去和未来的桥梁,是他们的真正价值。如今我们举办网络征文评选活动,宗旨是为了号召更多的人去阅读经典,发现他们的价值,加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而这,也是我在三读《诗经》后最迫切的感受。这么好的作品,应该让跟多的人了解和阅读!

诗经的读书心得9

  《诗经》,呢喃着这两个字,仿佛看到一片青涩的芦苇,像泛黄的雪绒漫天扑过来。

  芦苇青涩,天真,最接近自然,最让人感到亲近。而《诗经》,诗三百,总结起来,也正是:思无邪。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读完这一段话,仿佛美丽端庄的庄姜就站在眼前,她有着闭月羞花的容颜,有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妃黛无颜色”的神韵。这段话,读的似懂非懂的人会感慨她的楚楚动人,而确切理解每个字词解释的人更会惊叹古人的艺术水平:柔荑草,蝤蛴蝎、瓠犀虫,讲人的美貌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最古老淳朴的人,生活在自然的人对大自然亲近、敬仰的体现啊!此时自然与人,已经融合在了一起。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么妙的一句话啊!细想:在浩荡的淇水浅湾处,生长着绿而茂盛的竹林。它们身姿挺拔,不向风雨,不向烈日低头弯腰,正如为人处世都很正直的君子。经历了切磋琢磨的玉石,光滑剔透,晶莹夺目,温润如君子。这两句话多么恰当啊!而这里又是用自然比喻人,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尽管只是喻人的品质、性格,在当今我们能脱口而出“温润如玉”、“出水芙蓉”。“亭亭玉立”的时代,看上去好像并没有什么,但是谁又知道它是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始祖呢?

  在古人的世界里,他们怀着一颗亲近自然的心,去接受自然,敬畏自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在一句句如“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的优美的诗句里,他们对自然的真挚之情也可见一斑。比起现在的我们,自认为能吟上一两句古人的“关关雎鸠”,就认为自己是文艺青年,在浮躁的社会里用浮躁的心去对待万物,实在是愧对于这一两句诗后不出于任何目的的热爱自然的真挚之情啊!

  《诗经》如芦苇,若想真正了解,必须先有一颗芦苇般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字每一句背后那种最原始,最纯真,最贴切自然的心。

诗经的读书心得10

  论古来今往的风雅,无非高山流水,儿女情长。

  秋水漫漫,那天早上露水都还没干,凝成霜。雾气弥蒙,一片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的氤氲里,他眺望到那个令他朝思暮想的佳人。他不由得欣喜若狂,那踯躅于蒹葭丛中若隐若现的女子真的就是自己上下求索的意中人吗?他望穿秋水,正欲大步流星寻她,却仿佛瞥见她莞尔一笑,接着莲步生波,不见踪影。他焦急地追寻,却只瞧见溪边浮动的倩影,一圈一圈,漾开去······

  自小与高尚闲逸洽洽不融。过于清高,过于淡漠,反而失去了真实感。然而却对诗情有独钟。哪怕也是白纸黑字,哪怕只是寥寥两行,哪怕偌长局促,也字斟句酌。这便是流传千万代的诗吧。

  嗜诗的男人总是少而又少,但我们的总理,---,却爱诗。《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诗如一品清茶,所有爱恨永坠万不复劫,轻抿一口,仿佛跨越万次轮回,泯灭那时最后一眼。

  诗何奇!毋须单刀直入,单是凭折一段细柳,扯一枝斑梅,便悄悄地道出了夙愿。邃夜忘穿明月,泪流蓄积成海,勾勒出思念与苦痛。

  懂诗的人,心中一定有故事。也许是爱恨情仇,也许是远大报国。诗是中国文化,在时间深渊里流亡。无关苟且,却有一丝挣扎的意味。

  ---曾三次在演讲中提及《诗经》中的句子。在如今这样繁琐的篇幅中,烙下几句经典,无非就是最好的表述了。

  从前,一褶白纸,一砚青墨,舔舐笔尖,笔锋走蜿蜒,翰墨渗透开来,残情踊跃纸上。而如今,马路上,车厢里,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手机提示音,交跃在一起,却奏不出好听的曲调,只渲染一片嘈杂。

  那时有两袖清风拱手相让,如今更多的却是争吵怒骂。

  自古来的造化,都在诗中看出足迹。虽不屑那些自古讴歌的高尚,却不能失了风气。而诗,一定是那最好的熏陶。

诗经的读书心得11

  早就知道《诗经》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但是面对那些四个字一个短句的短段子,我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泯灭魅力,干脆把它扔到一边,结果错过了这么一本有价值的书。

  《诗经》是咖啡,那么《诗经是一枚月亮》是咖啡伴侣,越嚼越好吃,我就打开来享受咖啡。

  《诗经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一个精致温柔的女人。她用自己的理解展示了《诗经》中的文字。其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桃死,烧其华,子归,宣其室家。”我以为“跑路”是对的,但这只是一句引语。经过反复考虑,我知道“桃之死”是最原始的表达方式。这首诗大概是说一个女人要结婚了,穿上粉红色的婚纱,她很开心。她也认为《桃夭》应该是一首歌:“桃花开了又开,桃林红了又内外缠绵;这姑娘要结婚了,夫妻天天开心。”聚焦这个“桃”,“桃”可以延伸到桃花源,桃花运等等。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幻想有一朵美丽的桃花。但这毕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有失败。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为自己可以再来一朵桃花,然后从此“翱翔”。事实证明,80%的女生都错过了青春。如果遇到,能保证自己喜欢的人也看上你吗?女生运气好就会越陷越深,男生运气好就像一场美丽的意外。

  人生不是偶像剧,英雄有多耀眼,我们也不是桃花岛上能看桃花的黄蓉和郭靖。所以,实事求是地说,得知《诗经》里的女主角幸福,是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诗经》中描绘的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不受金钱和地位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简单最真诚的。相反,谁能想到,几千年后,我们都在为生活奔波,疲惫不堪,忘记了当初的目标,迷失了自己。如果我们都静下心来打开《诗经是一枚月亮》,你就不会厌倦《诗经》里那些无聊的话。找到自己的心,倾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诗经》是一个月光宝盒,里面有无限的爱和温暖。真的是月亮,看到了最本质的自己。

  一行诗句,无限思考。

诗经的读书心得12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诗经的读书心得13

  每周日下午的诗经课是常真唯一一节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学课。时隔数年,我与那只有几面之缘的诗经再次相遇。

  那个整天有口无心背诵着四书五经的小孩可不曾想到,今后的他,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认知他手里的四书五经。是啊,这把开启传统经典的秘钥熟悉而又陌生,我们以为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够找到它,其实不然,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一直就在你身边。

  而这把秘钥是协助我们去重新认知那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里充满了无数道门,每一道门都被牢牢锁住,因此它成为了我们这一路上唯一且珍贵的工具。

  人人都有不同的秘钥,我们这群人的秘钥便是“还原现场”,将自己移位至这首诗的处境之中,身边的一切事物尽力还原成这首诗的现场,推开本有的自己的见解,观察和体会处在这个环境当下的自己是怎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的你则是诗人,他看到的即是你看到的;他听到的即是你听到的;他闻到的即是你闻到的;他触摸到的即是你感受到的。

  我们已经进行了四节诗经课,但课堂上的状态和氛围依然是紧张、压抑、犹疑、沉默。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问,可我们总以猜疑和沉默回复,我有时都会受不了自己,但内心又默默问到:受不了可以,那你倒是解决呀。这时我无言以对。

  没错!既然你不想让自己的状态变成这样,不想让课堂的氛围如此这般,那你倒是用行动去解决呀。

  老师不过是让你用这把还原现场的钥匙去打开这首诗的大门。当门打开了,这首诗也就一丝不挂的呈现在你内心,以至于完全包裹了你,你就身处其中,其实我与诗只有一门之隔。

  当你在还原现场的时候,如同在为这首诗画一幅画。它的每个细节都会被你观察和体会(珍视)并刻画其上。对这首诗的还原就如同你向别人介绍院子里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是什么样,家里养的鸟叫声如何。

  每当老师提问我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我都觉得自己的回答可能太片面,不够深度,感觉应该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提前否定了自己的答案,并不敢回答,但事实上你直观的体会,就是你的答案,这个答案无所谓简单,对这首诗最真实的感受就是你唯一的答案。

  把诗中的每一处细节都看作一粒碎片,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的时候,你的这幅“写生”才终于完成。

诗经的读书心得14

  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蒹葭》这首歌。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边……”《蒹葭》一开始给人丰富的想象,很像现在的朦胧诗派,朦胧,不懂什么意思,智者见智。所以几千年来,每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都不一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蒹葭》也是。“任意”是谁?几千年来,人们给出了上千个答案。

  以前看的时候总觉得应该是男人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它充满了明显的甜味和明显的苦味。真是千变万化,千变万化。这次又看了一遍,突然感觉心情变了。这可能是一个人对理想的苦苦追求吗?会不会是追梦者苦涩的胡言乱语?

  每个人都是追梦人。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做梦。他们想成为医生和科学家。他们想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当我们处处碰壁的时候,当生活磨平了我们的棱角的时候,我们生活中剩下的就只有米、油、盐、酱、醋茶,只有银行账户被提拔加班。这个时候,怎么才能追求一个像年少轻狂时那样的梦想呢?“从它回去,路又长又长,它从它回去,在水中间。”我们还有这样的热情吗?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捕梦网。“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还有激情。我们想成名成仙,我们仍然有信心一切都不是问题。这是未来所在,也是人生最好的方向。即使每天斤斤计较每一个成绩,即使感叹功课,还是有理想的。问大家以后想做什么,很少有人不写一个字就挠头很久。每个人都年轻又坚强。人们会追逐自己的梦想。

  但是现在,以后还会坚持吗?会不会有人即使路被堵死,路被打破,也不会放弃追逐梦想?我想到了现在很火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终于弯成功了,也是唯一一个坚持走自己想走的路的人。我不能说坚持下去就能成功。我只能说,坚持原来的梦想,就能成功。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出一定的成绩,我感到满足和快乐。我觉得是成功。我觉得是最理想的职业状态。那么,坚持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生活就像一把无情的雕刻刀,改变了我们的外表。

  会不会还没开花就枯萎了?我做了一个梦。"

  让人听了很伤感的歌词,有多少人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有多少人放弃了对生活的努力,放弃了成为《蒹葭》主角的可能,有多少人,即使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路被堵死,还有多少

  很多年后的歌词我也不想唱得有很深的共鸣。也许我唱啊唱,会流泪。我这辈子就这一次去。我当时为什么不挣扎?如果我尝试失败了,我仍然会感到满意。那么,现在是什么?直到现在都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我真的不想这样。

  我对自己说:

  那么,请坚持。

【诗经的读书心得14篇】相关文章:

《诗经》的读书心得01-11

诗经的读书心得12-01

诗经读书心得11-23

《诗经》读书心得(15篇)08-22

诗经读书心得13篇01-19

诗经的读书心得体会02-19

《诗经》读书心得集合15篇09-10

诗经读书心得体会12-05

诗经读书心得体会9篇06-02

Copyright©2024贤学网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