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的读后感

《诗经》的读后感

时间:2022-11-29 08:29:34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的读后感(集锦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的读后感(集锦15篇)

《诗经》的读后感1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是《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这首诗是我在高中时期的课外读物,当时只记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知谓我何求。

  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知道作者生活在周代,当时经过故都,发现以前繁华的都城已经变成了一片长满荒草的田地。看到这一场景不禁心中感慨完全,沧海变桑田。

  “彼稷之穗”,“彼稷之苗”,“彼稷之实”让诗人陷入了沉重的悲伤之中,第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作者经过这片在故都上面生长起来的田地,心中非常悲伤,所以行动缓慢,用脚步迟缓说明了诗人心情的沉痛。

  再一次读了以后感到那种心痛,历史无数次重演,朝代不断更替,在历史上很多宫殿都长埋地下,最终化成一片荒地。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来。诗人缓慢的走着,了解人的我的人都说我心里很忧愁,而不了解的人都说我有什么要求。遥远的'苍天,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在古代的士大夫忧国忧民,我们今天的人应该怎样呢。我感到只有我们没给人都努力,国家才能强盛,才能避免国家成为废墟的后果。

《诗经》的读后感2

  打开《诗经》,随便一篇就是风景。华丽的辞藻下蕴含的是最朴素的愿望和最真挚的感情,让人身临其境。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人前一杯酒,各自说说笑语;人后一片海,独自翻翻夜晚。江面之上,泛起孤舟,孑然一身,灰暗天色之下好像世间只留下我一人。那是漫天烟火下的悲欢离别,那时一个人孤独且骄傲的旅途。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芳心暗许,猝不及防。我对月色之下的佳人一见钟情,但似乎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人的爱情。自以为美满的开头都有不尽人意的结局。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诗经》写述的是最美好的相遇、最悲伤的结局、最孤独的旅途和最洒脱的人生。我们中的`每个人,浮世千万里,苍穹无数星,全部都要看过去。

  愿你到达期盼的生活。想看的花都有人种,想喝的就酒有人酿,想穿的衣服都裁剪刚好,想听的歌时光为你唱很久。

《诗经》的读后感3

  这是一首出嫁的卫国贵族女子思归不得的诗歌。

  首章从河流起兴。这里的泉水,是一个专属名词,专指一条叫“泉水”的河流。它是淇水的支流,而卫国的国都就在淇水之畔。所以她以泉水汇聚到淇水来起兴,表达它这个嫁到外地的女儿,盼望回到故乡卫国的心情。

  第二章是回忆当年出嫁时候的情形,如何与父母亲戚依依不舍。第三章写的.是归宁的情形,如何重新装饰她出嫁时乘来的马车,要告别婆家回娘家了。

  最末章把这种思归故乡的心情提升到了忧愁家国的高度。一句“思须与漕”,点明了她为何而叹息忧愁。学者认为,“须”即是“沫”,这是商王朝的旧都(也就是商纣王的朝歌),也是卫国始封之地。卫国是周王朝在原来商朝的国都地区建立的诸侯国,以之来控制、监视殷商遗民的。后来卫国国都几次迁移。到了春秋时期,河北的狄族势力猖獗,常常入侵周王朝的诸侯国,卫国一度被灭国,在齐国的扶持之下才南迁到了“漕”地,建立了新的都城。

  这句“思须与漕”,把卫国立国之初的兴盛和现在国破家亡的衰落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于是她思归故国就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的层次了,突出了乱世之中,国家命运和个人的命运都如浮萍一般朝不保夕,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种有家不能回的苍凉之感才显得尤为沉重。

《诗经》的读后感4

  中华经典——《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诗经》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诗经》所蕴含的宝贵哲理,可以成为我们一生的文化资产。

  今天,我读了诗经中的名篇《硕鼠》。《硕鼠》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这首诗运用比拟手法把压榨人民的统治者惟妙惟肖地比作大老鼠,发誓要离开它,表现出了无比愤慨的阶级对立情绪。这个比喻把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反映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又加以夸张,突出了“硕鼠”由于贪吃而体态肥硕,借以突出了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八行。各章均重叠“硕鼠”,把剥削阶级丑恶的面目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他们的仇视情绪。令我为之感慨万千。

  更为重要的.是,这首诗每章的末两句“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表达了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压迫,充满欢乐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这就是人们抗拒阶级压迫和剥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思想感情。后世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正是这样一片乐土。

  是啊!这些不劳而获的人不种不猎,却占有大量财富,过着寄生的生活,而劳动者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太不公平了!

  劳动最光荣!我鄙视那些不劳而获、巧取豪夺的人!!

《诗经》的读后感5

  《诗经》是贵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被焚毁,但由于它易于背诵,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传。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读诗有很多好处,可以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读诗还可以励志。就像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已经学了很多首古诗,吕老师非常重视古诗词积累,现在我们已经进阶到第三阶段。

  诗是最精简美丽的语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它把我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春天,我欣赏并沉醉在美丽的春光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每当我玩得停不下来时,我就会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的老师就像辛苦劳作的.园丁,栽种希望,收获芬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变得灵秀、开阔视野,好的诗能使我们终生受用,我要好好学习古诗词,月底完成三阶段古诗背诵。

《诗经》的读后感6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共有三百零五篇。诗经里面的内容,就是歌曲的诗词。是表达社会和政治的问题。诗成了文化教材,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曾经焚烧过所有儒家典籍。到汉代又得到了流传。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的'吕老师平时就喜欢让我们读古诗并且背诵。有一次,妈妈让我背《木兰诗》,我听了,立即行动起来,可是等我看到《木兰诗》原来这么长,我问妈妈这么长的是怎么才能背下来。妈妈说:“一段一段先明白意思在背不就可以了吗?”

  我听了妈妈的办法开始背了起来,结果只背下来两行,我奇怪的想:“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只背了这么一点,难道是我不够专心?”我又试了几遍,随着阅读越熟悉和理解,还真背下来了很多,下面就剩几行了,我高兴的笑了,又开始接着背了起来。

  不一会儿,我就背下来了,妈妈过来看了看我,微笑着说:“只要多想一些办法,就一定没有解决不了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时的退缩可能就与成功失之交臂。”

  我听了,认真的点了点头,我爱背古诗,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会好好珍惜。

  以后我要多动脑筋,遇到困难多思考,每天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学习必须要勤奋刻苦才会成长。

《诗经》的读后感7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习这些古典作品。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中原,我的故乡。在所有自己阅读过的古典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原因是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

  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诗经》的读后感8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从小便朗朗上口的诗经,为我的童年增添了一点又一点烂漫温馨的色彩。

  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似是目睹了女子在城墙边守望,日复一日,落花飘零,却终是等不到心上人的到来,一次又一次的寻找借口,企图再给自己一些希望,。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起初想着,这是怎样的深情绵绵,爱之入骨,才能许下终生的诺言,后来才明白,这是兄弟间永不改变的'仗义,在最危难的时刻,定下一句永不分离的约定。

  一直认为《诗经》就是关于爱情的诗歌,其实不然,世间情有万种,每一种都是牵绊在心头,无法替代的情愫。一句很短,却是暖入心间的画,是那逝水额,浮生于缱绻,是窗边的一缕微风,舒卷起不知几时散落在天边的云彩,是那渭水河畔,你翩翩白衣,回眸浅笑的温柔。《诗经》对我来说就是美的代名词,用心去感受,用灵去描摹。秋日的午后是一年中最令我沉沦的时光,那时,你总能见到《诗经》中东边的渔舟灯火,西边的坎儿井流,梨园里小童咿呀唱着,纤音入云。或是在天边,或是在梦里。

《诗经》的读后感9

  国风·周南·汝坟

  先秦:佚名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本诗写的是一对夫妻因国家发生战事而长久分离,好不容易团聚却又要分开。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动乱,造成民不聊生的悲苦局面。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坚韧本性。

  诗的第一节写:一位妇女,顺着汝水的堤岸砍柴。日复一日,直到把堤岸上能砍的枝条都砍了,仍然没看到自己的“君子”,也就是自己的丈夫。那么“君子”去哪里了?给人们留了悬疑。

  第二节讲这名妇女砍完汝水岸堤上的乔木和灌木枝条后,又开始砍这些木本植物新长出的枝条一一“肄”时,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君子。此时,女子心中长叹:他没有用死亡或背叛遗弃我!

  这种煎熬对一名长期孤独如“调饥”且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女人,是何等痛苦!然而刚回来的丈夫却告诉她,自己还要走:王室一一也就是国家,如同拖着燃烧的尾巴之鲂鱼,自己就是从军匹夫。

  面对动荡的时局,长期的战乱使得女子百般不愿让“君子”再度离开,却又无法从自己的角度挽留,只能弱弱地说:“就算国家有威难但是你就在家中离父母总归近点吧。”

  诗中女子借助父母期望丈夫就在家中的.说法,完全体现了她内心的渴望和恐惧。然而在“王室如燬”的周朝末年,这样的悲哀何止千万,以至于后来周朝轰然而灭。只是苦了百姓。文:锦梦素心

《诗经》的读后感10

  《诗经》是我国古代五经之一。其中它按音乐划分为三个类别:风、雅、颂。而我最喜欢的一篇莫过于十五《国风》中的《蒹葭》。

  《蒹葭》一诗虽然看似平常,宛如于《诗经》中三种表现手法中的“赋”(平铺直叙),但如果细细品读,会深感意味深长。它讲述的是:一位玉树临风的美男在芦苇边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位楚楚动人的`花季少女在湖中央,从而不顾一切去追寻她。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文中的“伊人”不仅是指清纯的少女,也泛指生活中的理想。而美男追寻的路程,又可看作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这么一来《蒹葭》不再是“赋”;而是“兴”(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是激励我们的壮美诗篇呀!

  从中告诉我们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努力努力,再努力。而再看看我自己,每次都说要写一本书,但哪一次,我是坚持把书写完的呢?还不是都只开了个头,就放弃了呢?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缺少的不正是恒心吗?所以要想成功能不有毅力,有恒心吗?恒心是成功之根本,之源泉!要想成功必需有恒心;必需坚持不懈!有了恒心,不但能成功而能起到事半功倍!

  鲁迅先生曾对《老子》一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而我想说:“不读《诗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诗经》的读后感11

  读过诗经,其中简练精致的句子让我回味良久。每个句子都是一个简约唯美的画面,无须多言,深意自在其中。读完,你会感觉妙不可言。

  还记得那个驾四马行路的游子,眼含“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杞”吗?游子身带公务在外行役,沿途花鸟纷飞,孤寂的旅途中,眼见此番生机蓬发之景,怕是一分百无聊赖,两分心旷神怡,七分离愁别恨吧?看了四周之景,继而“驾彼四骆,载骤骎骎”接着行路,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虽然心系家乡亲人,但是公务缠身,不得不离开家乡亲人,也许这是一种无奈,或者是一种释然,一种畅达。而从这一句中更能看到荒凉的道路上,一架孤单的马车不停的行驶,孤独而旷远。

  还有鹿唔鸣之什中,一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耳熟能详,连曹操也曾引用过它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一场安乐其心的宴会,绝对不只是口舌之欲,而是君臣之间的交流望,贤明的君主让群臣心悦诚服,才能化乱为治。我们祖先的古老智慧和现在的`民主政治的思想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唯有听取民意,才能创立太平盛世,独裁专制往往会迎来国家的瓦解毁灭。也许这就是祖先藏于歌谣中流传下来,对我们的告诫和启示吧!

《诗经》的读后感12

  东周初期,申、吕、许三个诸侯国,都在王都洛邑的南边,拱卫王畿、防御南蛮。此时南方的楚国非常强势,大有北进中原、另立王朝的野心。为了阻挡它的北进,周平王派王畿的士兵戍守于南方边境。这些士兵们背井离乡,征期已逾却得不到放还,常年不能回归故里,于是心中郁闷悲凉,充满怨怼。这首诗正是发泄此种怨怼而作。

  “扬之水,不流束薪”。说的是缓缓流动的浅流,载不动一捆柴火。这个意向非常的巧妙,因为“束薪”是当时男女婚嫁时候的一种“贽见礼”,是定亲定情用的,故而常指代新婚。所以这一句话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他思念的人是谁,而此时又是怎样一种让人郁闷的情况:在外征戍的'他眼看着时间悠然而过,却迟迟不能结束服役,回到新婚妻子身边。既含蓄,又深沉,无怪乎《诗经》中有很多篇章都又借用了这个意象。

  不过本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明明是思归,却在诗中并没有明写对久戍的怨恨,反而责怪那个她为什么不能与他一起戍边。家眷当然是不能一同戍边的,不知道经学家们怎么理解,我是感到了一点点讽刺的意思,这分明是在说反话嘛,实际上还是在表达对当权者的一种不满和怨怼。

《诗经》的读后感13

  《诗经》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中有很多的片段值得我们去思考,今天我读了诗经中的《蜉蝣》有很多感慨想抒发。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是一种很小的昆虫,他的生命非常短暂,通常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一般情况下都是朝生暮死。他们在空中飘舞时,姿态优美动人,死后坠落地面,死后坠落地面能积一厚层。因而,这个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

  读完这段以后我觉得虽然这首诗很短,但是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相比蜉蝣我们的一生是漫长的,我们的一生往往有几十年。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生命其实也是短暂的,我们也会经历死亡。在历史中,我们也许就像蜉蝣一样短暂。蜉蝣有着美丽外观,却抵不过时间的煎熬,我们应该怎样独孤我们的一生呢。

  阮籍在《咏怀诗》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保尔·柯察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们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大的理想和报负。但是在这篇短短的《蜉蝣》里我学到了,我们的人生不能虚度光阴。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去。

《诗经》的读后感14

  这是一首女子怀远诗。前三段不难理解,女子看到雄雉展翅而飞的模样,想到了出门在外的丈夫,也是这样一表人才。她直接地表达着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第四段,话锋一转,开始抨击“君子”们没有德行。

  这里咱谈点话外的。本诗以雄雉比喻君子,这个意象其实大有典故。中国人很讲究礼节,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很多今天看起来习以为常的礼节都来自于古时候的贵族仪式。比如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时候,去人家家里必须得提点东西这个事,其实背后的文化大有来头。

  在《西周史》中谈到西周的礼制时,我们知道了当时的贵族们彼此轻易不可以见面,有非常繁琐又严格的“贽见礼”,会见过程不但要按照固定的仪式进行,而且要带礼物,礼物还要按照访客的身份进行选择,主要有三种:玉、帛、禽。

  高级贵族如公侯,会见时以玉为贽,且玉也有不同的等级和形制;次等贵族以帛为贽;末等贵族相见以禽为贽。当然啦,帛和禽都按其主人的身份等级有严格规定的。

  以禽为礼,主要包括羔、雁、雉。作为统治阶级里最下层的士阶层来说,以雉为礼最为普遍了。大概也正因此,雉成为“士”的象征。

《诗经》的读后感15

  全诗共六章,一、二两章追叙幸福的恋爱过程,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围绕爱情发表议论,怨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规劝年轻貌美的天真少女别沉醉于爱情。第四章叙写女主人公被弃而回娘家,她由浩浩荡荡的.淇水联想到自己过去的感情生活,不禁怨恨氓的负心而反复无常。第五章用赋的手法补叙了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一连用了六个“矣”,写出了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属地位,读起来让人感觉凄苦哀怨又无可奈何。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直接议论抒情,斥责氓的虚伪、欺骗、易变,坚决表明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的态度,表现出女主人公决绝、坚强、刚烈的性格特点。

  《氓》结构严整,与它的故事情节、作者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耐人研读。

【《诗经》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诗经读后感诗经读后感10-08

《羔羊》诗经02-23

诗经的句子12-26

经典诗经名言02-22

诗经的格言02-21

经典诗经语录12-09

《诗经》教案08-25

诗经全文注释07-23

诗经·大雅原文02-20

《采蘩》诗经02-2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