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

时间:2021-12-03 08:27:53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读后感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读后感3篇

诗经读后感1

  《诗经》我每一次品味,读过之后,颂过之后,咀嚼过之后,一次次发现它的美好永远是那样甘甜爽口仿佛是巍峨山泉圣水,《诗经》她恰如万年的酝酿,仍然有一种清澈凛冽透骨的美。常常被《诗经》表达的那种和谐,那种执著,那种崇高,那种圣洁诗歌文字里的纯净所感动吸引!如是带着新鲜、好奇的心情,我都会为书中氤氲着的灵秀之气所倾倒,漫步于《诗经》的海洋中,我所感受到的,是淡然,是恬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飘逸之美;轻颂《诗经》,口中吟出的是一首首雅俗共赏的曲调,远离尘世喧嚣之后洗净铅华,如此的无与伦比、令人心醉。

  昨晚,我再次捧起《诗经》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毫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她能让你懂得如何把今后人生岁月完成的更完美……每次读后,我都要拿起笔做笔记,因为诗经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思潮与智慧。每次读后,我总会潸然落泪……轻轻咀嚼书中那不可言状的美好,那一句句一行行,都如同行云流水般浮现在我眼前,萦绕在我耳边。《诗经》中的诗歌没有刻意的雕凿,都只是用平实的笔写下一些平实的事与情感,然而却仿佛玉璞天成,真如宋玉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以前老师说过《诗经》是各地民歌汇集而成,当时觉得实在是不可思议,这样如同仙露琼浆般的艺术品竟然都是古代先民即兴而作的民歌,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令人敬佩。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传唱不息的歌声,是他们给我们开创了如此令人回味不尽的精神泉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爱祖先留下来的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呢?

  说《诗经》就定然不能不说《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这句是很多人第一次读到的也是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诗经经典了,在我们青涩的年华里,多少人曾经为这一句而迷醉沉吟,憧憬着那些与爱情有关的字句篇章。事实上,《关雎》还是《诗经》的第一篇,少时学《关雎》,记得老师只是不停地给大家讲解着其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赋比兴之类云云,今时今日,那些修辞手法大部分都早已忘记,然而诵读诗文时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同学们懵懵懂懂的笑声,我们永远无法忘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每次读到这句,胸中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有故事,或许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物是人非的交替,生命就是一次又一次永无止境的轮回吧。诗句中,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思绪纷繁,百感交集。那些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我们呢?我们经历过一些事,看过一张张面孔,一次次遇见,同时也一次次擦肩而过,虽与征夫殊途,实际上我们同归。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我们仍然会继续这样的生活,但是只要自己觉得没有遗憾,生活应该都是完美的。

  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考磐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勿谖”,记得当初是因为看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才得知有这么一句的,郭襄对多年前的杨过难以忘怀,心中早已是一滩死水,然而在少林寺与何足道萍水相逢时却因为这一句和那琴声而心中顿起涟漪,不能不说是诗文的魅力使她迷醉。“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独宿,永矢勿告”,她留下这样一句而去,剩下的只能是一段没有下文的露水情缘,然而这段我看很多遍还是无法完全明了个中真意,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吧。

  当然,诗经中所有的不只是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句子,还有对国家的忠志之誓和对人民的怜惜之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你听,这是战士上阵杀敌前发出的吼声;“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你看,这是劳动人民对剥削压迫者的怒目睥睨。连在血流成河的战场上和挥汗如雨的伐木场上都能作出如此佳句,谁敢说生活中不能有艺术呢?今天我们过着一天天丰富多彩的日子,却在不停地喊着无聊乏味,只能从一些低俗且毫无意义的糟粕中咀嚼着那些被别人嚼过无数次的笑料,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只有认真探究生活的本质,才能获得生活的乐趣,不然就只能在一阵阵机械的笑声中糊涂地过完一生,而丝毫不明白自己究竟在乐呵些什么。

  记得去年在网上看见一个关于“七月流火”说法的笑话,说的是某位大学领导引用七月流火这句本是《诗经》中描写天气转凉的句子来描述当时极度炎热的天气,这件事一直为世人所笑话,但是也不能只是一味怪那位领导错用,我们应该反思,错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应该是遗忘,是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漠然,对过去的抛弃,不只是这位领导,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在一次次地犯着类似的错误,大家正在慢慢忘记我们的经典,抛弃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宝珠玑,我觉得这才是最可怕的。

  为了唤起大家对这块宝藏的重视,我觉得有必要再次介绍一下《诗经》,虽然在初中高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学过。为保证无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通,结果如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像一盏清茶、一杯淡酒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当你彷徨的时候,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助的时候,也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法找到自己人生坐标的时候,《诗经》可以让你安静下来,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围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无所不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诗经》,她是一本让人受益终身的良书,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寂寞和不舍之情,人世间的背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们懂得了真谛,学会了怎样去面对,叩问自己的“心”,人来世间为了什么,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是由自己良心所控制的。诗经她能让人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真心希望我们中国人都能读诗经、传颂诗经,学习诗经这本代表了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她可以充实我们的内心,我们才不会丢失自己的民族魂。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继往开来展望明天,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才会有希望,我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此纯真干净的《诗经》怎叫人不爱,她宛如是未经雕琢的璞玉,是生长在野外的山花,是初长成的少女,那么的自然。留下永恒的芬芳。

诗经读后感2

  我的感受大致与王崧舟对钱师课的评价相同:教师不动声色,学生渐入佳境。

  那天我坐在最后一排,看见大屏幕里的他理着平头,架着眼镜,有着男子将近中年时的微胖身躯。我的座位是张没有靠背的塑料凳,钱老师又是当天第三位出场开课的老师,那时的我早就已经腰酸背疼腿麻,而我期待久矣的林莘师的课又偏在第五节,因此,我只是一味地希望钱师的这堂课能够尽快结束。

  主持人的介绍引出了钱老师的正式登场,他走上讲台,继而嘴角轻扬,从容地向台下鞠了半躬,便转向学生,开始了他的《诗经。采薇》。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他对着手中的话筒轻轻地说了这样一句尽人皆知的评语,但是我分明听出了潜藏话语其中的某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恰如深山里的一声钟鸣回荡于空寂的山谷。为何会如此?原因说不清,道不明,总之,我听课的精神头儿确是被这一声“钟鸣”给调动起来了。

  由“诗歌的国度”自然过渡到《诗经》。紧接着,钱师让学生讲讲自己所听到的带“经”字的书名,学生说了好些“经”,《三字经》、《皇帝内经》、《茶经》等等,教师对这些个“经”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某方面的经典。那么《诗经》自然也就是诗歌中的经典了。通过师生间的几句简单互动,便轻而易举地使学生明确了《诗经》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课也讲兵法,钱师如上的处理,力求简约,为避含混。这就有了“声东击西”之效,言于此志于彼,举重若轻,潇洒如意。又似“围魏救赵”,绕开表面,直捣黄龙,一招制胜。给小学生讲《诗经》,首先应该避免的就是将课上得“形而上”,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前介绍了一长套关于该书的背景:说了五百多年终成此书,说了作者身份的多而繁杂,又扯了些诗歌来源地的广大不一。。这就无疑成了笨伯,学生满肚疑窦,教师又落了个“一言堂”的嫌疑,卖力不讨好。因此,教学是需要讲究巧劲儿的,以逸待劳,四两拨千斤。

  书写罢课题,钱师让学生朗读,不求节奏的统一,但求自由、大声。

  诗歌和文章毕竟有所不同,在初读一篇现当代的文章时,可以小声读,也可以默读,然而读诗则不然——诗歌是思想的结晶,浓缩的精华,需要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大声诵读,来展开凝练的文字背后那深广的情思,即便到了高中也须如此,何论小学?

  学生自由朗读后,便开始了点名读,一生读罢,诗味索然,教师相机点拨,读出诗味,此时的诗味无非音调的顿挫,节奏的急缓,教师不做深究细挖,只是让学生默读完注释,明确了“思”也是语气助词之后,教师范读,加深音韵上的“诗味”体验。这是朗读诗歌的初级阶段,就此已毕。

  初读过后,便开始了研读。钱师出示了和诗境相关的杨柳意象图,学生谈各自的感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之后,钱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了“杨柳依依”之上,这四个字并不是钱师最终想抓住的关键词,他又让学生将注意力二度聚焦——范围缩小在了“依依”二字上,对,就是这个词了!钱师紧抓住该词不放,唯恐其溜走一般。他对此大做文章:让学生把“依依”提到前面来,感受变句和原句的差别;又让学生把“依依”换成其他的词语试一试。而挠到痒处的关键一笔是:钱师让学生想想还有没有哪些词带有“依依“二字?“依依不舍”,“依依惜别”,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此时,学生便开始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当然仅是开始而已。

  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关键词一旦被拎了出来,“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然而关键词要找得准而又准,则需要教师本人对文本的深入研读。把长的课文读成短的句子,把短的句子再读成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一字值千金,这是文本提供给教师的最有利的资源,千万上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轻轻触了一下作者敏感而悲凉的内心,教师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目前的情感反应,马上让学生带着感受读一遍诗歌的前两句,学生此时的朗读在原有的音韵和节奏的讲求的基础上,明显又披上了一层薄薄的情感轻纱,然而只是薄薄的。

  进行“杨柳依依”的教学,老师半扶半放,而对“雨雪霏霏”的处理,则“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完全放开手来,让学生自行理解体会,感受“霏霏”之妙,体会词含之情,学生说的头头是道,教师的预设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讲究节奏的变化,课似看山不喜平。一篇课文里,若含有两处或者几处相同的段落,教师的教学方法切忌单一。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已经大致理解,诗歌所要传达的情绪,学生多少也体会到了一些,钱师开始了他的文本拓展。他出示了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即:“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不需教师多费唇舌,学生便可从中体会到作者怆然的'心境和独有的忧愁。这可谓钱师的第二个“战略步骤”,极其巧妙省力,教师不费周折,学生一目了然,用最简洁的方式,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文本拓展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教学手段,它方便学生体会作品的言外之意,加深对原有文本的理解。然而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在原有文本中挖心搜胆地寻觅教学资源,这无异于闭门造车,牖中窥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的“活水”,源于文本以外的世界,不是“埋首故纸堆”,不是“三年不窥园”,而是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一篇文章放在一个广大的背景里去研读,教学资源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文本拓展也好,其他的教学手段也罢,都是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的,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偏离甚至南辕北辙。

  进行了以上的工作,教师再让学生写写士兵的心里话,学生写得很精彩,课堂气氛也因此为之一震,看来教师的文本拓展是很成功的,这里便得到了验证。学生写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笔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用自己的笔去想象补白,去探幽显微,去潜心默会。

  插图展示,抓关键词,文本拓展,补白想象之后,教师又让学生读了一遍诗歌,这次通过学生之口表达出的“诗味”,当然较之前面更加浓厚。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脑子里不再只有苍白机械的朗读技巧,而是多了许许多多的诗歌意象和情感体验:孤单的身影,瘦弱的白马,随风而舞的杨柳依依,弥漫天地的雪花霏霏;他们感受到了景语背后的情语——世事变幻的人事寂寥。在他们的脑海里,沧桑忧闷的士兵形象正逐渐清晰可见。学生此时的朗读不光光有在音韵顿挫上的讲求,更多的是发乎于中的情感表达,这就使得诵读变得丰满,变得有血有肉,变得触动人心。

  很圆满,很成功,教师不动声色,学生已至佳境,台下诸师爆以热烈的掌声。然而,课却还没有结束。钱师开始介绍为后人所激赏、传承的杨柳意象。

  柳者留也,故有惜别之意。钱师列举了一系列历代诗人带有杨柳意象的千古佳句,句句摧撼人心。配合上柔美而略带感伤的背景音乐,钱师用他那低沉而浑厚的声音每吟安一句,我的心便会深深动慨一回。这不仅是因为诗歌意境的撩人愁思,更是出于被教师完美的教学流程引领于此的正常反应——我的眼角潮湿了。

  这又是一次文本拓展,这次拓展是为了学生的情感升华,它使得学生在教师回味悠长的吟咏中和古人悠然相会,它使得学生对古人的缕缕轻愁欲拒还迎。我想,这就是文本拓展的最高境界。

  将近尾声,教师没有长篇大套、情真意切的总结,而是再次抓着“柳枝”不放,他放起了李叔同的《长亭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含蓄蕴藉,浑然天成。。舒缓的童声吟唱成就了完美的谢幕。一堂课的收尾很关键,这和写文的卒章显志一样,必须一语中的,必须掷地有声,必须余音绕梁,必须使人难舍难分。。好的结尾有着太多苛刻的标准。结尾不好,虎头蛇尾,形同鸡肋,更有甚者,犹如鼠屎,坏了整堂课;好的结尾则不然,它能使整堂课圆满融合,它能使整堂课熠熠生辉,它是又一次情绪的高潮,它是匠心的独到展现。万里一泻,末势尤壮,即此理也。

  一堂课如一首诗:跌宕有致,自然流畅。短暂的四十分钟使人如同置身与世隔绝的太古之境,引逗听者关于诗境的无穷联想。这不光光源于教师对文本的独到解读,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高深的文化内涵,以及表里澄澈的品德修养。这是一堂诗意黯然的语文课,这又是一堂简约精到的文史课。听完他的课,多少给了我些方向感,反省过往,展望未来,顿觉“今是而昨非”,这是诗意的课堂才可给人以启人神志的冲击力。

诗经读后感3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首。其诗中有画,情景并茂,以生动的艺术形式,绮美的语言勾勒出古人一幅幅淳朴的生活画卷。它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融,蕴含着对人生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对爱情的向往与无奈,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宫闱丑行的厌恶。

  诗经,这部起源于民间的先人歌唱集,流经历史的长河,沁润着多少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哺育了多少莘莘学子在浩瀚书海中求知求学,它如星星之火般照亮着文化传承的前途。正因为如此,它才能传颂千载而不衰,脍炙人口而不厌。

  先秦时代,人们称《诗经》为《诗》,或称“诗三百”。大部分诗歌约写于西周到初秋中期。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国是地区、方城之意,风即指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

  春秋末期,孔子曾对诗经进行过整理及校对,并以《诗经》为教材,教育自己的学生,诗经的美丽因此可见一斑。《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也称之为“国风”,包括15个诸侯地区的诗歌,共160首。这些诗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首,其中“大雅”31首,“小雅”74首,这些都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诗歌,大多数为朝廷官吏的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首。主要是周王朝和鲁国,商代的统治者用于祭祀或者其他重大典礼活动的乐歌。

  诗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迷人的艺术魅力。诗中的所反映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先河。而诗中常用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被后世历代诗人学习借鉴与使用。因此,诗经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诗经,也是一部很珍贵的历史文献,许多诗歌记载了关于商、周民族起源的传说,以及商周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周民族早期活动的历史。诗歌中记载了当时的赋税,殉葬,天文,农耕情况,也有诗歌中描绘了王侯将相,农夫士卒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及喜怒哀乐。同时还描绘了两情相悦,媒妁之约,惨遭抛弃等等。

  一番品读,觉得诗经最难得的是所描述的情感都是真实的,坦率的,都出自普通百姓之口。这也是它的艺术价值所在。写实与抒情融合,理想与现实互臻,即便是最平常的叙事也饱含了作者的感情。这种感情,透过简短平实的文字幻化出一幅幅如诗美眷。

  在礼仪初始的周朝,男女感情自是没办法两情相悦便可同结连理的。父母之命不可违也,诗经中有很多朗朗上口的或爱慕或相思或承诺或悲伤的爱情描写。而这类诗歌的描写尤以国风为多。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诗描写了一位男青年对河边采集荇菜的女子的相思,想象着与她相爱的情景。见不到心爱的女子,辗转反侧,夜不安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男子多情的相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姑娘欢欢喜喜地出嫁了。进了夫家门,成了夫家人,开始了一段幸福的新生活。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与关雎不同的是,这首蒹葭,则描写了一幅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刻画了作者徘徊的追思情形,借助景物和和想象含蓄而委婉地表达着自己的相思和追怀之情。

  《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活脱脱一个性格直爽泼辣的可爱女子。颇有几分王熙凤的架势。在那个封闭的时代,算是一个鲜少的另类吧。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姜……心爱的姑娘赠送一株管径草都觉得美好的`纯爱,真是爱中皆美好。

  《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分。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待字闺中的寂寞,焦急地等待着如意郎君的出现。剩女的落寞之心,看似轻描,实则独怆。

  《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难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征兵打仗远千里,平定陈宋家难归。海誓山盟早与她,分东离兮何信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古至今乃是所有女子的爱情愿望。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丈夫服役远方,归期不知,鸡归牛羊回,夕阳西下,不见君。担心他在他乡是否安好,担心他是否吃饱穿暖。日出日落,何时才能团圆呢?

  《击鼓》《君子于役》同是描写远征打仗,一个是丈夫的思妻之爱,一个是妻子思夫之情。战乱四起,多少家庭因此而夫妇难聚。而这分离的千千万万中,又有多少是一别便是一生呢。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了,没有了战争,小家庭才能男耕女织到白头呀。

  古代的女子是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约便决定了女子一生情归何处。诗经中也有此类的描写,《将仲子》便是其一。

  《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父母的话,兄长的话,别人的闲话,处处都要顾虑着,即使爱慕着,也只能深埋于心底。

  思慕的爱恋,别离的夫妻之情,畏惧父母的无果之爱,当然少不了被抛弃的可悲结局。《谷风》,《氓》,《中谷有蓷》,《日月》《终风》就生动地道出了惨被抛弃的凄苦命运。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即便是两小无嫌猜的青梅竹马,也落得如此下场。不我能慉反以我为仇。燕尔新昏,以我御穷……共患难可以,同享福却不能。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诗经中描写社会政治的也很多,如《硕鼠》《黍离》等等。

  《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以比的手法描写了百姓的疾苦无奈。

  《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作者以深沉忧伤的笔调,描写了家国沦丧的悲哀。

  不能不提的是诗经中的史诗。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描写了周人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记和传说。

  《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的出生和天生的种植五谷的能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历史。

  《公刘》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叙述周人远祖公刘带领周民从邰地迁居豳地,开辟荒地,造物定居的历史。

  《绵》绵绵瓜瓞。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率溪水浒,至于岐下……讲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覃父率民由豳迁岐,开地建屋,创业兴国的事迹。

  《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必四国,爰究爰度……先是叙述文王的祖父古公覃父开辟岐山周原,击退异族昆夷;再述文王父继祖德业并传位给文王;又记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

  《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讲述了王季与太任结婚生了文王,文王与太姒生了武王以及武王伐纣灭商的历史事迹

  这五篇史诗蝉联而出,大致讲述了周人发展兴旺的历史。

  诗经中还有祭祀,农耕,民怨,等等的相关描写。总之,诗经可谓之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礼记·乐记》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

【诗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诗经读后感诗经读后感10-08

《诗经》教案08-25

经典诗经语录12-09

诗经的句子12-26

经典诗经名言02-22

诗经的格言02-21

小雅蓼莪诗经04-24

关于国风诗经04-25

唯美诗经句子04-29

诗经三首05-2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