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心得体会集锦1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心得体会1
《诗经》305首,汇聚了中华民族古老的诗歌精华,国风160首大量是来自诸侯各国民间吟咏百姓生活的歌谣,雅诗105篇主要是文人为宫廷生活所作的宴享乐歌,颂诗40首则为后人对祖先的赞歌。它之所以经历了近3000年而至今为世人所尊崇,主要是因为其内容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自然之美,以及当初以歌唱为形式的反复咏叹、重章叠唱等艺术神韵,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精神佳肴,深入人心。况且经历了秦火毁灭性的灾难而得以存续复生,应该说其原始的诗乐合一的歌唱功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从实质上讲,今天保留下来的《诗经》是当初广为传唱的歌词,只是现在由于乐谱失传,我们把它当作纯粹的诗歌文本来欣赏罢了。但是,这些诗作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浓汁,深沉真挚的情感密度,反复回环的章法结构,舒缓悠长的绵密文词,富于变化的诗歌句式,无不透射着当初适于乐律往复咏叹、摇曳动听的音乐美感,给人以震撼心灵的艺术享受。虽然,今天的诗歌已是大多不作为歌词的一种文学样式,和《诗经》时代的诗歌已有着本质上的功能分别。由此,鉴于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特别是承担音乐启蒙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重乐轻词,忽视歌词文本欣赏的实际,笔者欲就加强音乐教学中的歌词欣赏谈点自己的认识。
首先,一首好的歌曲是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统一。经受时代淘洗而久唱不衰的歌曲,无不是闪现时代灵光和作者睿智的歌词与美妙音乐旋律的合璧。如近年来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青藏高原》等一系列歌曲,除了它倾注了曲作者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更主要的是在雅俗共赏、极其有限的歌词里,凝聚着词作者对时代高度而灵性的巧妙艺术构思和概括,给曲作者以灵动的启发,加上现在歌唱手段的科学含量提升,这种综合的音乐风格正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特征,奏响了亿万听众的心灵共鸣,表达了民族心灵深处共同的时代语言。《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时代精神,名曲《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拨动心弦的艺术魅力,都无不包蕴着表现在美妙音乐旋律背后的深刻的反映时代和民族特征的叙事文本的意境内涵。那种激人奋进、昂扬向上的鼓舞力量,那种凄婉动人、幽远萦回的艺术享受,是音乐旋律与歌词意境的共同熔铸与魅力合成,如果忽略或割舍任何一个方面它的整体艺术品位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歌唱技法,更要引领学生品位歌词蕴含的生活内涵和哲理寓意,激发他们的心灵情感,达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审美的多元的、全面的艺术感染和教育,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音乐教育。
其次,对歌词内涵的深层把握是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似乎把教学生识简谱,课堂上唱会几首歌曲,甚至听听录音模仿歌手唱歌作为音乐课的分内任务,而器乐、音乐欣赏等就成了薄弱环节,更很少有人把歌词的文学欣赏和品鉴作为音乐课的应有任务去专门落实了,有的只是为了歌唱需要而把歌词机械地记住而已。歌词欣赏似乎是文学课的事。这是音乐教育的一个误区。一方面音乐教学与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比本来处于弱化和边缘地位,往往课时被大量挤占;另一方面上好一堂高质量的歌词欣赏课,并不是所有的音乐教师都能做得到,音乐教师的文学素养有待提升;再一方面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创新,以适应人才的全面发展需要。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文学与艺术的多元知识储备。音乐艺术又是抽象艺术,音乐形象具有间接性,更需要我们通过歌词的欣赏去调动艺术经验和生活联想,补偿、支持、激发对音乐魅力的感知。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音乐教学作为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要求更加提高。音乐教师更应有课程整合意识,创造性地开展音乐教学,按照全人发展要求教育每一个学生。况且对歌词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激活既有生活经验,促进思维的理性投射,引导学生更加投入音乐实践,真正实现美育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其三,领会歌词特点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诗经》中有不少诗作重章叠唱、反复咏叹,各章之间只有个别字作了变化调整,形成了反复回环、舒缓悠长的音乐美感。《邶风·静女》《秦风·蒹葭》《周南·芣苢》等很典型,专家们认为这是乐师为适于音乐歌唱的要求而增益的,这正是《诗经》歌词特点的文本反映。如: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和我们现在的好多反复叠唱的歌曲,特别是一些民歌十分相似。同时,《诗经》里大量的诗以四言句式为主,但也有大约8%的诗句为杂言(在《诗经》7284句中杂言为560句),以及大量歌词讲究用韵、用大量虚词补足音节,这都与适于歌唱有关。我国古代就有把诗改为歌词,合于歌唱的做法。宋人将齐言诗体改成长短句以适合歌唱,即“以诗度曲”和“以诗为词”,追求诗歌的合乐。在音乐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不仅欣赏歌词的文本寓意,更应让学生了解歌词的词章形式特点之美,注重歌词的内涵提炼和抒情品位。通过歌词的意义与词章欣赏,提高学生对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抽象性特征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潜默移化中增强音乐兴趣,丰富音乐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作,了解音乐与诗歌、戏剧、影视、舞蹈等姊妹艺术,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融关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
总之,合格的音乐教育应该重视歌词的文学欣赏,让音乐的综合艺术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彰显出来,让学生真正领略音乐的丰富内涵,得到身心陶冶。
《诗经》心得体会2
在蔡老师来讲课之前,对《诗经》基本上没有什么认识,就只有在辛庄时上刘森老师课之前会读一小会儿。这次蔡老师的课让我对《诗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师在一开始就跟我们讲了《诗经》的几种形式。“风,雅,颂,赋,比,兴。”赋指的是直接把想说的表达出来。比是借着事情表达。兴是触景生情而发。
在当时是通过收集百姓诗歌,来看当地的`百姓生活状态,以及诸侯对国家的治理,所以都是发自内心而出的,没有半点花里胡哨的东西。只有这样的诗歌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老师上课并不是只讲《诗经》,而是结合着其他经典一起来配合着讲。也让我体验到经典的内容精神是贯通的。
这次《诗经》课学的不只是《诗经》,而是如何对待生活,对待生活的态度。
《诗经》心得体会3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它是一部记录了周朝中后期的民歌、宫廷歌曲和赋诗的诗歌集合。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乐府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为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二段:探讨"诗经"的主题和表达风格。
"诗经"的核心是赞美爱情和家族,强调了个人情感和家族道德,表达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诗经"的表现形式以叠句为主,情感真挚、抒发深刻,以叙事为主要手段,描绘了人生百态,并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多元面貌。
第三段:引述某篇诗歌,分析叙述其深刻含义。
"詹生"是"诗经"中的一篇篇名,它讲述了一个人在遭遇困境时,经受着家人的压力,很难承受,痛苦万分。引人深思的是,诗歌中通过一个人的命运、爱情和家庭生活的表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性和家族的道德。"诗经"中的这种视角描绘了个人情感和家族的道德,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
第四段:解释"诗经"的影响和贡献。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它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和欣赏,也逐渐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从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它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诗经"揭示出了人类文化演进的轨迹,对世界文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五段:总结讨论,表达个人体会。
在我的印象中,"诗经"是一个源自民间民歌和宫廷歌曲的诗歌集合。这些诗歌贴近人性和社会,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华和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了解这部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它所表达的思想,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诗经》心得体会4
《诗经》和《楚辞》已经读过很多遍。近来虽很忙,但还是抽空再读,心中很有感慨。
年纪很轻的时候读这两个集子,别人要问我更喜欢哪个集子,我会说《楚辞》。我喜欢《楚辞》浪漫的气质,雄奇的想象,奇崛的语言,屈原高冠长剑、宽袍大袖,为民请命,为民离骚的形象是我心中最大的向往;《山鬼》等作品则充满鬼怪精灵之气,灵秀无限,美人独立山间幽会情人的浪漫和野性气质,在心头永远挥之不去;《湘君》和《湘夫人》之间渺杳绰约的爱情......《楚辞》中的香草美人,主人公含英咀华,披兰草食灵芝的比喻,骑怪兽驾异鸟,凭空飞行的姿态,奇崛的行为,都是我心头最大的梦想。我想《楚辞》浪漫的气质已经根植到我的灵魂中了,没有办法不无时无刻不去凸现,在我的文章中,言谈举止中,我的血液气质中。而《诗经》呢?虽然也喜欢,但和《楚辞》比,毕竟觉得它太刻板一贯,过于严肃,学究气重。拿在手中就觉得要搁下。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楚辞》的语言风格是个十七八青春妙龄、古怪精灵、惠质兰心、捉摸不定的少女,那么《诗经》便是个温厚长者,满腹诗书,满蕴才华、却过于严肃刻板,缺乏灵活,一板正经。
如今年岁长,才发现一切得反过来,我会回答我更喜欢《诗经》。这几天静静的默诵《诗经》,读得比那一次都流畅不说,这次都哪一篇都让会产生一种难言的感动,无论是《关雎》、《桃夭》、《柏舟》、《蒹葭》还是《硕鼠》、《氓》、《伐檀》、《木瓜》,那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最是宜于回环往复的吟诵,那种从容和恬静,最是宜于我落寞的心境,那种平实和诗意,最是能安抚我的心灵,那种宽厚的胸怀,最宜于我从外放到内敛的改变。读着《诗经》,竟让我产生见到故乡、见到亲人的感觉,闻到南方湿润的空气,香甜的水,绽开的花朵,和被亲人朋友宠爱的感觉。《诗经》让我的心安宁,像是母亲温暖的手抚摸我,说不出的舒适惬意。这些天,我停下手中的论文,不去考虑毕业的事,不考虑帮老师做课题,不上豆瓣网,竟然,竟然,在默默地,默默地读着《诗经》,吟诵着,是余冠英的本子。怀着深深的安宁,怀着深深的满足,怀着深深的眷恋,怀着满腹深情。同学们知道了,会认为我是疯子的,因为这个时候,是不该有这个闲情逸致的,而我,竟然,爱不释手,几乎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不知疲倦,忘记日夜,忘记现实。我安然在《诗经》宽大温暖的怀抱,犹如感受绵绵不绝的黄河长江之水汩汩流过我的身旁,犹如干燥饥渴逢遇雪山甘露。这真的是个奇迹。
是的,《诗经》给我带来的'宁静和美丽的心情,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而我竟然快乐得能每晚安然入梦,没有焦虑,没有烦躁,没有失眠,心中满蕴的是平和美好,浑身散发的是清新刚健之气。
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却狂燥无限,郁闷不安。再细想想,原来两者发抒的感情不一样啊。尽管可能对同样的事物不满,《诗经》缓缓道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缓缓发抒,告诉读着诗经的人人间的美好、善良、罪恶和不平。《楚辞》则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两个时段产生不同的读书感受,是我变了还是《诗经》、《楚辞》变了?或者是两者都变了?或许两者都没变,是时空的改变产生的变化。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现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环往复而不是狂乱无章。这时候的《诗经》,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诗经》心得体会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
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诗经》心得体会6
《诗经》里有一首《氓》,它可能是一个从没上过学的女子,用最简单的语言、最平实的语调,对自己一生感情故事的追忆。
追忆里有喜悦、有哀愁,但无论怎样都是淡淡的,不强烈、不浓郁,有一种鲜明的农业时代的印记。虽然农业时代已渐行渐远,但《氓》的意境,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农业时代对稳定的追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开头八个字,已经把农业时代的环境呈现出来了。
农业是把种子撒在地里,定期灌溉,等它发芽、开花、结果。从播种到收割,要一年的时间,所以依靠土地生存的人,必须定居,不能乱跑。
那什么人在农业社会里不定居呢?就是"氓"。
"氓"最初是指居无定所、跑来跑去的人,在这首诗里引申为做生意的人。男孩因为做生意,所以跑来跑去,就称他为"氓"。
"氓"的意思后来为什么会变成"流氓"?因为在农业社会里,大家喜欢稳定,普遍认为定居的才是好人,而那些流动的,你不知道他的职业,不知道他每天做什么,就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里的"贸",是交换的意思。在没有通行货币的时代,人们习惯以物换物,无需斤斤计较,拿起来就换了,非常淳朴。做生意的男孩抱着布,蚩蚩地傻笑着,来跟女孩换丝,女孩应该是个采桑女,所以手里有蚕丝。但女孩心知肚明,他不是真想换丝,分明是喜欢自己,借机搭讪,所以他在傻笑。
然后,初恋就这样开始了……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男孩总是跑来跑去,他又要走了,女孩送他到淇水边。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男孩大概很着急结婚,问女孩,你什么时候能嫁给我?女孩对男孩说:"不是我拖着不嫁,是你还没找媒人来下聘。你也别生气,我们就以秋天为期吧。"
这是农业时代的伦理给女子的保护,一定要有媒人、有聘礼,有了这些保证才能有责任感,才能把恋爱变成婚姻。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最初是男孩主动追求,但后来总是女孩陷得更深。她站在破旧的土墙上眺望,看不见男孩来,就"泣涕涟涟";一旦他来了,就破涕为笑,跟他"载笑载言"。女孩所有的情思,都系在男孩身上了。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结婚前,女孩特意去卜了一卦,想看看自己的婚姻能不能顺遂,这既代表她有一些担忧、不确定,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好在这一卦"无咎言",没说什么不好。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现在是贬义,指贿赂,但古代就是财物、嫁妆。女孩要出嫁,家里需要给她准备嫁妆,男孩则要带着车子来,把女孩和嫁妆一起接走。
说到这儿,你有没有觉得,女孩跟男孩之间,很像农业社会的人,与商业社会的人在对话,他们的观念有一点矛盾。女孩需要农业的稳定,所以要男孩找媒人下聘,要站在土墙上等着他来,要去卜卦、想给婚姻一个确定性。从女孩的角度去看,男孩其实是不稳定的,他总要出去做生意,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白居易《琵琶行》里的那个女子,不就是这样嘛!"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她嫁给了做生意的人,而商人重利,把别离看得很轻,于是那个女子就在长久的等待中,变得落寞。
农业时代悠远绵长的情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游牧民族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情感来得快速,而且浓烈。但是在农业社会,一切是有季节性、周期性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叶未落时,绿意缀满枝头,这是女子在形容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样鲜丽的她,曾引得"氓"蚩蚩地傻笑。
而接下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落了、凋零了,桑树发黄了、枯萎了,这是女子对婚后的形容。"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子说自己一直遵循着当初的承诺,可男方却变了,对他们的爱情不再专一。
《诗经》在处理情感时,经常与大自然中的某一植物相关联,因为在农业社会里,人们总是切身体会着植物的变化,从青绿、到花开、到枯黄、到掉落。可以再看看这首《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第一段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第二段以累累的桃果,比喻新娘多子多福;最后一段又以桃树枝叶茂密,比喻家族永远昌盛。
这种情感寄托很悠远,很绵长,因为人的情感周期与自然周期合在了一起。
所以《诗经》才会"哀而不伤"吧,因为无论有多悲伤,最后还会循环回来,循环到万物复苏的春天。这种感情会有淡淡的哀伤,但又不绝望,这是农业时代的情感。
回到《氓》。接下来,女子回忆她婚后的生活细节,好像很不幸福,为什么说"好像"呢?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觉一下: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她说自己晚睡早起,辛勤劳作,可丈夫对她的态度却不好,她用了一个"暴"字来形容。我们不知道他究竟是暴躁、还是暴力,又或者他根本没那么坏,只是夫妻俩吵架时,他发了顿脾气。但是在女子心里,她会去跟恋爱时对比,发现他"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追求不见了,两个人"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美好不见了,于是她在气头上会夸大他的不好,以至于到了"暴"的程度。
这就是大部分人都在经历的生活和感伤啊!在今天,夫妻俩因为琐事吵架时,妻子也可能这样哭诉:"我起早贪黑照顾家,你还这么对我,一点儿良心都没有!"可实际上,他真的一点儿良心都没有吗?
在《氓》的最后,女子信誓旦旦地表了决心: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她说浩荡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的沼泽总有边际,我的痛苦为什么无边无际呢?为了摆脱,她下决心与丈夫断情:"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就这样算了吧。但是真能做到吗?《诗经原始》中有言:"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
整首诗就这样结束,无波无澜,但涟漪泛在了我们心里——
我不愿意把《氓》理解为一首弃妇诗,不愿意把诗里的丈夫想像成一个家暴的坏人,我觉得这样不符合《氓》静静的、淡淡的情感基调。我愿意这样理解:《氓》叙述的是最朴素的人生,最普遍的哀伤,没有什么激烈的东西,只是那样默默道来,讲给你听,也让你去思考,婚姻应该怎样保持才能更幸福。这比简单的"弃妇诗",要丰厚饱满得多。
农业时代的美学延续
我看过蒋勋对《氓》的解读,他提到了几部电影,据说有《氓》的意境。我找了其中两部来看——
一部是陈凯歌的《黄土地》,一部是侯孝贤的《恋恋风尘》。
在《黄土地》里,一名八路军文艺工作者,来到贫瘠的陕北农村收集民歌,结识了生在黄土地的女孩儿翠巧。他掏出小本子,让翠巧唱歌给他听,翠巧的爹坐在炕上说:"不喜不愁的,唱啥呀?"
电影《黄土地》截图
可是后来,当他离开的时候,翠巧送他,看着他的背影,翠巧远远地喊:"把你的小本本拿出来!"然后传来了翠巧的歌声:
"哎,芦花的公鸡当院里站,共产党来了个自由汉,马里头挑马就不一般高,人里头就数咱,就数咱公家人好,依子儿呦……"
这个时候她需要唱歌了,因为她知道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个人,她有了悲伤,但她没有痛哭,只是唱起了歌。
电影《黄土地》截图
《诗经》大概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吧,一走一留之间,心里有些哀伤,就想唱点什么来表达,没有巨大的悲痛,很含蓄、很内敛。
侯孝贤的《恋恋风尘》,是一个"初恋告吹"的简单故事,但却隐藏着深深的乡土文学特点。
电影里的男孩和女孩一起长大,每天坐同一列火车去上课,但他们从没谈过爱情,只是谈学习和作业。男孩像哥哥,女孩像妹妹。
后来男孩离开了,出去当兵,他们经常通信,但慢慢地,女孩移情别恋,跟送信的邮差走到了一起。男孩得知女孩结婚的消息时,躺在军营的床上无法克制地痛哭,这是主人公在电影中唯一一次情感释放。
电影《恋恋风尘》截图
很喜欢《恋恋风尘》的结尾。男孩退伍,回到老家,看到阿公在整理番薯田,他叫了一声"阿公",阿公也没有上去跟他拥抱,只是很平常地问:"什么时候回来的?"似乎这就是《诗经》里面、那种来自农业社会的典型情感。
这是一个很长的固定镜头,男孩就蹲在番薯田里,跟阿公聊天:"我们今年种了多少?"阿公有些抱怨:"都种好了,台风却来了,这些藤都被吹断了……"你也看不到他们的表情,因为镜头离着很远,而且整个画面被青山、树木、房子占据着,他们在其中,显得很小很小。
如果电影的主题是爱情,可在最后,他们聊的却是无关紧要的农事,如此平静,而整个画面的背景,是翠绿翠绿的自然。
电影《恋恋风尘》截图
电影是在告诉我们,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这种静默从容的性格,浇筑在农业民族的骨髓里,面对生命、爱情,皆是。你会觉得,这很像《诗经》,很像《氓》。
随着工商业社会的来临,人在土地里那种悠远、朴素的情感,正在慢慢消逝,但农业时代的很多印记却变成了一种美学,在艺术领域里显得弥足珍贵。
像《黄土地》和《恋恋风尘》这样的电影,扎根于令人眷恋的农业文明,带着宁静致远的沉思和咏叹。相比之下,那些把人生描绘成大喜大悲的盛装演出,那些把悲欢离合表达得淋漓尽致的文字,反而没那么有韵味了。
电影《恋恋风尘》结尾画面
回顾:
它从农业伦理中短暂“出走”,它是华丽丽的大唐
《诗经》心得体会7
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千百年来,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来改造世界,创造财富,改善生活。在我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中,有不少和劳动有关的诗词歌赋。
晋代文史学家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新春二月初二,都要率领各部落首领“御驾亲耕”,以示对农耕和劳动的重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述了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仅举行规模盛大的开耕仪式,还亲自带领满朝文武百官下田劳作。唐朝时期,二月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由此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劳动节。清代一幅《皇帝耕田图》在绘制皇帝亲耕场景的空白处题写道:“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古人都认为,农历二月初二是传说中龙王抬头降雨的好日子,人们祈望龙能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老百姓把这一天当作一个隆重的节日来过,预示着春耕劳作要由此开始,新的一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所以到了现在,无论节日内容如何变化,劳动的精神都一直得以延续,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劳动创造了一切成就,是劳动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翻开我国古代诗歌作品,历代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古人辛勤劳动的诗篇,歌颂劳动之美、劳动之乐的美好情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就有大量描绘劳动生产的农事诗。像那首著名的《伐檀》一开头就讲“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是一首描写伐木工人劳作的民歌。《芣苢》诗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则是农妇们采摘车前子草时所唱的歌谣,既生动又欢快,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高贵品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妇孺所知,寥寥数句,就把劳动者的辛勤和劳苦写到了极致。他的另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依然吃不饱、穿不暖、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读来令人感慨动容。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归田务农,他把农活写进诗里,充满诗情画意。譬如他的《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全诗平淡自然、清新质朴,言简意长,真挚感人,抒写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却不营,而以求自安”,告诫了人们要自食其力,勤奋劳动,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又怎么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呢?
白居易在《观刈麦》里把劳动的艰辛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感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五月,是麦收时节。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野去,给正在割麦劳作的男子送饭送水,这些农民在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为的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不能不为诗人对农家的同情与怜惜所感动。他的另一首名作《卖炭翁》,也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引人深思,扣人心弦。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成就光荣与梦想。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诗经》心得体会8
作为一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诗经》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千年精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美感。作为一名读者,我也有机会阅读这部经典。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诗经》带给我深刻的感悟与启示。以下是我对《诗经》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诗经》教会我要珍视感情与生命。其中一篇名为《蒹葭》的诗歌让我深感唏嘘。诗歌中描述了一棵蒲公英被风吹散,流离于世间,诗人用动人的笔触表达了蒲公英感到的孤独与无助。这样的描写令人让人深刻领悟到,生命宝贵而短暂,人们需要好好把握当下时光,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同时,诗歌中也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这种感情连接了一切存在的生命,人们需要彼此相互支持,才能让生命得以继续存在下去,不被流失。
其次,《诗经》启示我的是爱和信仰的力量。在读到《诗经》中关于爱情、婚姻以及友谊的诗章时,我深感这样的精神财富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仍然在当今社会世界中发挥着巨大的力量。爱情是人类的情感柱,爱情和友情是彼此支撑,互相成全的。地道的奉行对于爱的坚守和坚定,也是信仰之一,也是我们当代人需要借鉴的沉淀。这样的爱与信仰是可以跨越时间、国家、甚至是文化界限的,并永不单调和陈旧过时。
另外,《诗经》也告诉了我人生路途上的'道理与指引。困难总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响亮的奋斗声音和生命的探究。这其中,诸如《郑风·子衿》中“子衿如之何,匪言勿喻”,“苟觏中道,立言存行”的情感要求,大胆进取,守诺立身之道,也让我深受感动和启迪,提高了以开放的眼界审视自我和瞻前顾后的眼力。
此外,《诗经》还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人生的价值观。一篇名为《桃夭》的诗歌中,诗人借桃树的生存和成长来比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桃花的生命短暂而绚烂,却把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人间。人生短暂,但人们也可以像桃花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美好的贡献。不断地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需要我们严肃对待的课题,而生命的价值也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被挖掘出来。
最后,《诗经》唤醒了我内心中的文艺天赋,引导我做一个多元化的人。阅读《诗经》的诗歌,有些是表达在恢弘宏大的背景中的恢宏生命,而有些则是诉说着大自然的美妙与灵动。学习这些美好的东西也启示我,因此需要我多一个多元化的人,在生活中去丰富生命的经验,长久地去培养审美性和内心的文艺素养。
总的来说,读《诗经》的过程给我带来了很多心得体会。它告诉了我人生的道理与价值,启发了我人生的指引和信仰,使我更热爱世界,更努力地去追求美好人生。希望我可以在更多的机会中,能够继续探索并汲取其中的精华,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趋完整,越来越饱满,越具有意义与人生价值。
《诗经》心得体会9
这次“三年制教育者养成课程”期间,我们上了《诗经》课,是由蔡振民老师带领的。蔡老师讲解了三十首诗,讲解完之后老师会用他家传独创一派的咏唱方式唱出来。
《诗经》有三百零五首诗,每一首都是经过挑选所留下的。每一首的意义都很深远。像《诗经》的第一篇诗为什么是《关雎》,其背后大有讲究。
蔡老师没有讲解之前,就以为《关睢》只是一首男女之间的爱情诗而已。但其实并非是这样的,这首诗真正表达的是在称赞、歌颂文王的原配太姒的品德和为人处事。
之后在吟唱时脑中就会有一个画面浮现,就会非常有感觉。后来我们同学们在吟唱的过程中,还自创了一个调。
《诗经》本是表达性情的,只是用诗歌的'形式来呈现的。去体会每一首诗,你都会有收获。
文学是心灵和情感的直接表达,用心去感觉古人当时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就能够体会到古今一贯。
《诗经》心得体会10
奔波在路上的艰辛、无奈与酸楚一读《周南。卷耳》
这是一首结构很特别的歌。
第一部分只有一小节,用第一人称,唱出家中妻子的无比思念: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妻子挎着浅浅的筐子采野菜,采了许久都不满筐。为何会这样?因为她的心思并不专注在采野菜,而是在思念奔波在外长久未归的丈夫,竟不由自主地走到大路边上,放下浅筐,呆呆地望向路的尽头,希望能看见丈夫的归来。
第二部分却有三小节,也用第一人称,唱出奔波在外的丈夫的艰辛和无奈:
“陟彼崔嵬”、“陟彼高冈”、“陟彼砠矣”,突现出遥远的.归途山高路险、阻隔重重。
“我马虺颓”、“我马玄黄”,强调马已跛足并已呈现病态,只能挣扎而行,这是无休无止、强行赶路的必然结果。
“我马瘏矣”、“我仆痡矣”,终于,病马躺在路旁,劳累过度的仆人也无法迈步(这时的主人,又能好到哪里?)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同样疲惫不堪的主人只得借酒浇愁,反而激起更强的思念和更浓的悲伤。这里不同于四字的基本句型,出现了六字、五字的句型,为的是强调那种无力后的无奈,那种无助中的辛酸。
特别的结构分出两个彼此独立的声部:
夕阳西下的土路,一个失望的女声滑落在草丛深处。
暮色渐浓的山道,一个无奈的男声回荡在陡峭深谷。
期待安居,却常常奔波在路上;渴盼相聚,却常常天涯各一方。
两个声音遥相唱和,倾吐生命奔波在路上的艰辛、无奈和辛酸,三千年后,又双双穿越岁月的尘埃,在我们心中回荡。
《诗经》心得体会11
鉴于《诗经》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直至三千多年前的作品,无论它的编集和流传,还是语言运用、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等等,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不仅知之不多,而且学习起来确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诗经》整体文化信息与艺术价值的讲授,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感知和了解。在这一点上应当精心设计,筛选信息,浓缩容量,尽量用具体直观的讲授和展示,让每一个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知以下信息。
(1)《诗经》书名的定名与编集。《诗经》在先秦典籍中称为“诗”,据资料显示起初叫《诗》,又称《诗三百》,“经”字是战国以后的儒家学者加上去的。据说到了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正式称之为《诗经》,沿用至今。
《诗经》的编集工作在汉人的著述中才提到,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较为可信的说法应是:其作品来源一是宫廷乐官的创作与采集,曰“采诗”;二是公卿列士“献诗”、太师陈诗。曾有孔子删诗之说,学界普遍认为不可信。普遍认为它是经过许多人较长时间编纂而成的,决非一人所著,亦非一人编集。这样一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语言互异,交通相当不便情况下形成的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是不可能的。“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它的“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六世纪中叶。”(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可以肯定,歌谣的采集工作中,以音乐家们的贡献最大。统治阶级采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教育子女,用于娱乐,了解民情,考察王政,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2)《诗经》作品产生的时代与地望。《诗经》中的作品包括公元前十一世纪商、周之交(或更早)至春秋中叶的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作品,大多是距今2600年以前的作品,有的产生于3000年前。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很难一一具体确定,但可以大体确定:“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周颂”的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
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区,东临渤海,西至六盘山,北起滹沱河,南到江汉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及湖北北部等七省之地,除“周南”、“召南”在江汉汝水一带外,主要在黄河流域。
(3)《诗经》作品构成的类别与分布。《诗经》305篇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心得体会12
让我们开启中华文化诵读与感悟之旅,让我们四海一家,共同努力,勤奋学习,让我们道德立身,自立利他,壮志凌云,让我们带着道德的使命、光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天地正气,浩然长存,道德立身,薪火无尽!
---有感于善业文化座谈会
【大学、原典诵读】
《诗》云:“于戏(wūhū)!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lè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tài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云中吟、善言录】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cháng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古诗诵读】
《诗经?周南?螽(zhōng)斯》
螽(zhōng)斯羽,诜诜(shēn)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zhōng)斯羽,薨薨(hōng)兮。
宜尔子孙。绳绳shéng兮。
螽(zhōng)斯羽,揖揖(jí)兮。
宜尔子孙,蛰蛰(zhé)兮。
【诵读感悟】
人的一生是一场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的修行,经历“元亨利贞”磨砺,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丰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优越的客观环境,五彩缤纷的信息,对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而言,都要经历五音、五色、五味、难得之货、以及各种游戏的诱惑,如何让辨别和选择是一种睿智。
人的一生是不断成长,不断正心、修身的过程,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一生,当我们出现不足的时候,更需要以道法自然核心不断的完善,让自己逐渐的回归自己的本性,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身边那些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己不足的人,坚持诚意、正心,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自然运行规律,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这是人类延续不可言的常道;才能体现出人在自然中高级动物的优势,也是人类不被人工智能取替的关键所在,这是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大文化,大智慧,也是我们当代人学习践行传承和发扬的重点,也是运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新文化理论的核心基础。
《诗经》心得体会13
近期,在课程安排中,我有幸选修了一门诗经课。通过学习与阅读,我对于古代文学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我关于诗经课的心得体会,我将从课程背景、课程内容、学习方法、收获以及展望未来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课程背景对于诗经课的意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集结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民间歌谣和表达情感的诗歌。通过学习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同时,诗经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义。因此,选修诗经课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还有助于培养对于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其次,诗经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课程从诗经的背景起源、作者、流派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对于诗经的'整体框架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诗经的各类诗歌形式、题材内容以及韵律格律都得到了深入讲解,让我对于古代诗词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此外,老师还通过分析诗经中的具体诗歌进行注释和讲解,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每一首诗的内涵和意义。
在学习方法方面,我认为对于诗经课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要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和理解。首先,要进行字句层面的研究,理解每个字的意义以及整句话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其次,要分析诗经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含义,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和情感表达。最后,要进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思考诗经中的表达是否与现实有所共鸣。通过多层次的思考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这一古代文化瑰宝。
在收获方面,通过学习诗经,我获得了许多益处。首先,我对于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加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其次,我对于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有了提高,能够更加细致入微地品味诗经中的诗句和意境。此外,通过学习诗经,我还注意到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诗经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在今天仍然有共鸣,这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最后,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古代文学,不仅仅局限于诗经,还包括其他经典作品,如《论语》、《道德经》等。同时,我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与思考,培养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和理解。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
总之,诗经课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通过对于诗经的学习,我在文化传统、诗歌鉴赏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受益匪浅。未来,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古代文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诗经》心得体会14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华夏文化中历史悠久、艺术精湛的瑰宝。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诗经》心向往之,直至今日,其韵味依然在人们心中荡漾。我也曾对《诗经》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并在读过之后,深刻地感受到了其博大精深和内在的价值。
第二段:读后感受。
在阅读《诗经》时,我发现这部诗歌篇目虽然都是古人创作的,但依然是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性的。这些诗歌散文,表现了古人对于人生、爱情、友情等方面的感悟和理解。其中,有着许多兼备了汉文化和道德伦理的表现,同样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的向往。让我在读之中,体悟到了人生的深刻内涵。
第三段:诗歌艺术的深刻魅力。
在《诗经》中,一些诗歌采用了比喻、夸张和古典修辞等技巧,使读者可以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其中所表现的意思和情感。其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是模拟鸟鸣声,等比语言;“无方之民,信陵之游”中的“无方之民”指的是深居山林、未受文化熏陶的群众,而“信陵之游”则用来描述不落俗套、风格独特的游戏方式,在其中诗歌艺术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
第四段:思想内涵的深度意义。
通过研究《诗经》,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深度意义。《诗经》中的多数诗歌,都是以豁达的情感表达着人生哲学,从中我认识到古人的'修身、明辨、格物、致知等方面的思想,以及他们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殷商的崩溃”、“尧舜禹启”和“神仙鬼怪”等传说故事,也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国民族的历史和精神。
第五段:结论。
通过阅读《诗经》,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人生的哲学,感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在读书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魅力和思想内涵。因此,我认为《诗经》值得再读,更有必要去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思想。只有深刻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才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更好地迎接新的机遇。
《诗经》心得体会15
近几年,随着年龄增加,喜欢上了种地。所以,闲下来品读《诗经》就较关注有关农事的篇章。
《诗经》中记叙农事的诗歌多以赋为主。如国风中的《七月》,小雅中的《甫田》、《大田》等。
从文学角度品读,《七月》生动而形象。觉得比《大田》和《莆田》都好,但是为什么没收入小雅呢?
先看《甫田》,这首诗歌以春天准备农事,祭天祭神保佑秋天丰收为主线。这首诗歌强调敬天的重要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按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所以,这首诗歌要收入小雅。
《大田》比《甫田》叙述的更具体,从备种备农具,到去莠除虫,再到祈雨收获,都一一记述。特别是记载了如何为寡妇等弱势群体留在地里的庄稼以便于拾秋者。这首诗歌隐含着一个更深刻的主题:富人的善良。
《大田》的第三段这样写到: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这些貌似农夫未收好的收成,是专门留给那些家里是失去成年男人的妇女留下的,被留在秋田里,任由那些弱势人群捡拾。这给了人帮助又给被助者以自尊的做法真是贴心啊。
看来《大田》录入小雅是有深意的,是在给后人一个提示:富有的人更要体恤贫困的人。
看来富人的善良是古人极力提倡的。
为啥要提倡呢?
缺少了,才提倡;稀缺了,才提倡。都习以为常了,有啥好说的呢!
几千年了,劝富人行善任重而道远啊!
【《诗经》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诗经》心得体会03-18
《诗经》心得体会01-25
诗经阅读心得体会11-17
诗经心得体会06-13
诗经农事诗心得体会01-22
《诗经》心得体会15篇01-26
《诗经》心得体会(15篇)01-26
《诗经》心得体会(18篇)01-24
诗经月出的赏析_诗经月出拼音04-16
诗经阅读心得体会16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