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全文

诗经全文

时间:2024-07-17 09:12:31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全文[集合]

诗经全文1

  [先秦]诗经

诗经全文[集合]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注释:

  【1】载(zài):始。

  【2】辟王:君王。指周成王。

  【3】曰:同“聿”,发语词。

  【4】厥:其。

  【5】章:典章法度。指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郑笺》:“此诗始见君王,谓见成王也。曰求其章者,求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也。”

  【6】龙旂(qí):画有蛟龙图案的旗,旗竿头系铃。《郑笺》:“交龙为旂。”

  【7】阳阳:鲜明。一说即“扬扬”,旗飘动飞扬之貌。

  【8】和:挂在车轼(扶手横木)前的铃。

  【9】铃:挂在旂上的铃,一说挂在车衡上的铃。

  【10】央央:铃声和谐。

  【11】鞗(tiáo)革:马缰头的铜饰。

  【12】有鸧(qiāng):鸧鸧,铜饰美盛貌。一说铜饰相击之声。《郑笺》:“鞗革,辔首也。鸧,金饰貌。”

  【13】休:美。《郑笺》:“休者,休然盛壮。”

  【14】有:同“又”。

  【15】烈光:光亮。

  【16】率:带领。

  【17】昭考:皇考。此处指周武王。

  【18】享:"孝、享",都是献祭的意思。

  【19】介(gài):通“匄(gài)”。求。

  【20】永言:即“永焉”,长久貌。言,语助词。

  【21】思:发语词。

  【22】皇:大。

  【23】祜(hù):福。

  【24】烈文:辉煌而有文德。烈,有武功。

  【25】辟公:指诸侯公卿。

  【26】绥:安抚。一说赐也。

  【27】俾(bǐ):使。

  【28】缉熙:光明,显耀。

  【29】纯嘏(gǔ):大福,美福。

  作品赏析:

  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成王即位之时。成王是由周公辅佐即位的,只是名义或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的周公之手,诸侯助祭的隆重仪式当亦是周公一手策划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让成王牢记先王遗训,继承并光大先王遗业。周公极尽摄政之职,时时注意对成王的`规劝乃至管教,《尚书》中的一篇《无逸》便是明证。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无法应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权威性的答复。旧说《周礼》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当了然于胸。如此看来,《周颂·载见》的祭祀对象与《周颂·雝》不同,祭祀时的背景也大不一样。《诗经传说汇纂》所说“一以显耆定之大烈弥光,一以彰万国之欢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时局特点与急务。

  和《周颂·雝》所描写的“肃肃”“穆穆”的神态不同,《周颂·载见》重点在于描写助祭诸侯来朝的队伍,朱熹评之曰“赋”也。诗中“龙旂阳阳”四句,确实具有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有声有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周颂中的许多祭祀诗,是只求道出目的,不惜屡用套语,丝毫不考虑文学性的,而《周颂·载见》却安排了极为生动的铺叙,在一般说来枯燥乏味的颂诗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足以说明,在有助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充分调动积极的文学手段。

  诗的后半部分,奉献祭品,祈求福佑,纯属祭祀诗的惯用套路,本无须赘辞,但其中“烈文辟公”一句颇值得注意。在诗的结尾用诸侯压轴,这与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有关。古代归根结蒂是人治社会:就臣子而言,先王驾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无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更换之时,臣下的离心与疑虑往往是同时并存,且成为政局动荡的因素。诗中赞扬诸侯,委以辅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诸侯的疑虑,防止其离心,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可见,《周颂·载见》始以诸侯,结以诸侯,助祭诸侯在诗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实在并非出于偶然。

诗经全文2

  [先秦]诗经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注释:

  【1】行:出行。此指行军,出征。

  【2】将:出征。

  【3】玄:黑,草枯烂的颜色。

  【4】矜(guān):通“鳏”,无妻者。征夫离家,等于无妻。

  【5】匪民:不是人。

  【6】兕(sì):野牛。

  【7】率:循,沿着。

  【8】有芃(péng):即芃芃,兽毛蓬松的样子。

  【9】有栈:即栈栈,役车高高的样子。

  【10】周道:大道。

  赏析:

  此诗是征夫苦于行役的怨诗,充满了抗议和控诉。诗共四章,其中后两章善于借景寄情。

  全诗以一征人口吻凄凄惨惨道来,别有一份无奈中的苦楚。一、二两章以“何草不黄”、“何草不玄”比兴征人无日不在行役之中,似乎“经营四方”已是征夫的.宿定命运。既然草木注定要黄、要玄,那么征人也就注定要走下去。统帅者丝毫没有想到:草黄草玄乃物之必然本性,而人却不是为行役而生于世,人非草木,当不能以草木视之。而一句“何人不将”,又把这一人为的宿命扩展到整个社会。可见,此诗所写绝不是“念吾一身,飘然旷野”的个人悲剧,而是“碛里征人三十万”(唐李益《从军北征》)的社会悲剧。这是一轮旷日持久而又殃及全民的大兵役,家与国在征人眼里只是连天的衰草与无息的奔波。

  因此,三、四两章作者发出了久压心底的怨怼:我们不是野牛、老虎,更不是那越林穿莽的狐狸,为何却与这些野兽一样长年在旷野、幽草中度日?难道我们生来就与野兽同命?别忘了,我们也是人!

  不过,怨终归是怨,命如草芥,生同禽兽的征夫们并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他们注定要在征途中结束自己的一生。他们之所以过着非人的行役生活是因为在统治者眼中他们根本就不是人,而是一群战争的工具而已。所以,怨的结局仍然是“有栈之车,行彼周道”。这种毫无希望、无从改变的痛苦泣诉,深得风诗之旨,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征人的悲苦。

诗经全文3

  [先秦]诗经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尔酒既清,尔肴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尔酒既多,尔肴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尔酒既湑,尔肴伊脯。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注释:

  【1】凫(fú):野鸭。

  【2】鹥(yī):沙鸥。《诗经集传》:“凫,水鸟,如鸭者。鹥,鸥也。”

  【3】泾:径直前流之水。

  【4】尸:神主。

  【5】燕:通“宴”,宴饮。

  【6】宁:享安宁。《诗经传疏》:“燕,燕饮也。”

  【7】尔:指主祭者,即周王。

  【8】肴(yáo):古同“肴”,菜肴。

  【9】馨:香气。

  【10】来成:《诗经通释》:“来成,犹言来崇,成亦重也。”成,成就,成全。

  【11】沙:水边沙滩。

  【12】宜:顺,安享。《诗经通释》:“凡神歆其祀通谓之宜。”

  【13】为:帮助。《郑笺》:“为犹助也。助成王也。”

  【14】渚(zhǔ):河流湖泊中的沙洲。

  【15】处:安乐。这里指坐。

  【16】湑(xū):指酒过滤去滓。酒去滓后则变清,故有清意。《诗经传疏》:“尔酒既湑,犹云尔酒既清矣。”

  【17】伊:语助词。

  【18】脯(fǔ):肉干。《说文·肉部》:“脯,干肉也。”

  【19】潀(cóng):港汊,水流会合之处。《毛传》:“潀,水会也。”

  【20】宗:借为“悰(cóng)”,快乐。一解为尊敬,尊崇。《毛传》:“宗,尊也。”李樗、黄埙《毛诗集解》:“来居尊位也。”

  【21】宗:宗庙,祭祀祖先的庙。

  【22】崇:高,此作动词,加高,增加。《毛传》:“崇,重也。”

  【23】亹(mén):峡中两岸对峙如门的地方。《诗经集传》:“亹,水流峡中,两岸如门也。”

  【24】熏熏:同“薰薰”,香味四传。一解为和悦的样子。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熏熏,当依《说文》作醺醺,谓尸醉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为当与下句之“欣欣”互易,谓“古书多口授,误倒其文耳”。

  【25】旨:甘美。

  【26】欣欣:《毛传》:“欣欣然,乐也。芬芬,香也。”

  【27】燔(fán)炙:指烧烤肉。燔,本义是焚烧,引申为烧烤。

  【28】芬芬:肉味香浓貌。

  【29】艰:灾难,不幸。

  作品赏析:

  此诗是《大雅·生民之什》的第四篇。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在解《生民之什》的第一篇《大雅·生民》为“尊祖也”,解第二篇《大雅·行苇》为“忠厚也”,解第三篇《大雅·既醉》为“大平也”之后,解此篇为“守成也”,云:“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

  此诗分五章,,每章四句,除每章的第二句为六言外,其余均为四言句。其结构有如音乐中的装饰变奏曲:将一个结构完整的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奏,而保持主题的旋律。就诗而言,此歌主题旋律便是:野鸭沙鸥在水泽畔欢快地嬉戏觅食,公尸来到宗庙接受宾尸之礼就像野鸭沙鸥自得其所那样恬适愉悦,人们答谢公尸,献给公尸的酒清醇甘甜,献给公尸的食香酥鲜美,希望公尸沟通献祭的人们与受祭的神灵,并祈求神灵赐福。

  此诗首句的“在泾”“在沙”“在渚”“在潨”“在亹”,其实都是在水边。《郑笺》分别解释为“水鸟而居水中,犹人为公尸之在宗庙也,故以喻焉”,“水鸟以居水中为常,今出在水旁,喻祭四方百物之尸也”,“水中之有渚,犹平地之有丘也,喻祭地之尸也”,“潨,水外之高者也,有瘗埋之象,喻祭社稷山川之尸”,“亹之言门也,燕七祀之尸于门户之外,故以喻焉”,虽对每章以“凫鹥”起兴而带有比意看得很透,但却误将装饰变奏看作主题变奏,其说不免穿凿附会。每章的章首比兴,只是喻公尸在适合他所呆的地方接受宾尸之礼而已,用词的变换,只是音节上的修饰,别无深意。以下写酒之美,用了“清”“多”“湑”“欣欣”等词,写肴之美,用了“馨”“嘉”“芬芬”等词,从不同角度强化祭品的品质优良,借物寄意,由物见人,充分显示出主人宴请的虔诚。正因为主人虔诚,所以公尸也显得特别高兴,诗中反覆渲染公尸“来燕来宁”“来燕来宜”“来燕来处”“来燕来宗”“来止熏熏”,正说明了这一点,语异而义同,多次装饰变奏更突出了主旋律。因为公尸高兴,神灵也会不断降福给主人,这就是诗中反覆强调的“福禄来成”“福禄来为”“福禄来下”“福禄攸降”“福禄来崇”。只有诗的末句“无有后艰”,虽是祝词,却提出了预防灾害祸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引《毛诗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的发挥倒是值得注意的。居安必须思危,这一点至今能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诗经全文4

  [先秦]诗经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昏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释:

  【1】蔽芾:树叶初生的样子。

  【2】樗:臭椿树,不材之木,喻所托非人。

  【3】昏姻:即婚姻。

  【4】言:语助词,无实义。

  【5】就:从。

  【6】畜:养活。一说是爱的意思。

  【7】邦家:故乡。

  【8】蓫:草名,俗名羊蹄菜,似萝卜,性滑,多食使人腹泻。

  【9】宿:居住。

  【10】言归斯复:言、斯,都是句中语助词。归、复,即归回。

  【11】葍:多年生蔓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饥荒之年,可以御饥。

  【12】新特:新配偶。特,匹。

  【13】成:借为“诚”,的确。

  【14】祗:只,恰恰。

  【15】异:异心。

  作品赏析:

  《小雅·我行其野》作为一首弃妇诗,和《卫风·氓》等其他同题材作品的大力渲染被弃前的生活场景所不同的是,其作者更多地表现弃妇目前,即此时此刻的情绪。作品开头,作者便把自己情感悲剧的抒写安排在一个似乎暗合其孤独凄凉境况的,生长着樗树和蓫草、葍草的岑寂原野上,以此点明以下所抒写的,只是在抒情主人公经历了被遗弃之变故的打击后,离开伤她心的人,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

  此诗三章,每章前二句,都是同一个画面的重复或再现。它描绘出一个人在点缀着几棵樗树的原野上独行的情景。“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从比例和透视关系上讲,无边的原野、凝滞不动的树草(蓫、葍)和渺小无助而又孤独的行人(作者),给读者的是一种自然界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原野的寂静和人心的焦虑的对立感。原野因人之渺小而愈显其大、愈显其宁静安谧,人因原野之宏大而愈显其小、愈显其躁动不安。抒情主人公被命运抛弃进而抗争无力的悲剧在这里被放大或具体化了。同时,印象的叠加,也引起人们对隐藏于画面背后之故事的强烈探究欲。

  每章后四句,则是对上述画面之深层含义的具体阐释:因婚姻而与你聚首,但“尔不我畜”,我只能独行于这归里的旷野上。这个阐释在全诗三章的.反覆咏唱中,随着人物情绪的波动有被深化的趋势。一、二章里,她仿佛还只是故作轻松的念叨:“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试图把痛苦深埋在心底,强自宽解。但到第三章,她情感的火山终于爆发了,这难以平复的伤痛和无人可诉的委屈,和着苦涩的泪水,在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时刻,以这样一种爱恨难分的心理,流淌着怨恨:“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至此,全诗也在这情绪发展的高潮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只有无限的同情、惆怅和遗憾。

  这首诗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用行遇“樗”“蓫”“葍”等恶木劣菜象征自己嫁给恶人,并以之起兴,暗示自己为人所弃的痛苦心情,融情于景,情景交织。

诗经全文5

  [先秦]诗经

  原文:

  大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不殄心忧,仓兄填兮。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四牡骙骙,旟旐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於乎有哀,国步斯频。

  国步蔑资,天不我将。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君子实维,秉心无竞。谁生厉阶,至今为梗?

  忧心慇慇,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东,靡所定处。多我觏痻,孔棘我圉。

  为谋为毖,乱况斯削。告尔忧恤,诲尔序爵。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如彼遡风,亦孔之僾。民有肃心,荓云不逮。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维宝,代食维好?

  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维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维彼不顺,自独俾臧。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谮,不胥以谷。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大风有隧,有空大谷。维此良人,作为式谷。维彼不顺,征以中垢。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复俾我悖。

  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既之阴女,反予来赫。

  民之罔极,职凉善背。为民不利,如云不克。民之回遹,职竞用力。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凉曰不可,覆背善詈。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注释:

  【1】菀(wǎn):茂盛的样子。

  【2】侯:维。

  【3】旬:树荫遍布。

  【4】刘:剥落稀疏,句意谓桑叶被采后,稀疏无叶。

  【5】瘼(mò):病、害。

  【6】殄(tiǎn):断绝。

  【7】仓(chuàng)兄(huàng):同“怆怳”,凄凉纷乱貌。

  【8】填:通“陈”,长久。

  【9】倬(zhuō)彼:即“倬倬”,光明而广大貌。

  【10】宁:何。

  【11】不我矜:“不矜我”的倒文。矜,怜悯。

  【12】骙(kuí)骙:马奔驰不停貌。

  【13】旟(yú)旐(zhào):画有鹰隼、龟蛇的旗。

  【14】有翩:翩翩,翻飞的样子。

  【15】夷:平。

  【16】泯:乱。一说灭。

  【17】黎:众。

  【18】具:通“俱”。

  【19】烬:本指火烧后的灰烬,这里指人民遭遇战祸,剩余无几。

  【20】於(wū)乎:呜呼,哀痛之声。

  【21】国步:指国运。

  【22】频:危急。

  【23】蔑:无。

  【24】资:财。

  【25】将:扶助。“不我将”为“不将我”之倒文。

  【26】疑:同“凝”,止疑,停息。

  【27】云:发语词。

  【28】徂:往。

  【29】维:借为“惟”,思。

  【30】秉心:存心。

  【31】无竞:无争。

  【32】厉阶:祸端。

  【33】梗:灾害。

  【34】慇(yīn)慇:心痛的样子。

  【35】土宇:土地、房屋。

  【36】不辰:不时,指出生得不是时候。

  【37】僤(dàn)怒:震怒。僤,大。

  【38】觏:遇。

  【39】痻(mín):灾难。

  【40】棘:通“急”。

  【41】圉(yù):边疆。

  【42】毖:谨慎

  【43】斯:乃。

  【44】削:减少

  【45】尔:指周厉王及当时执政大臣。

  【46】序:次序。

  【47】爵:官爵。

  【48】执热:救热。

  【49】逝:发语词。

  【50】濯:洗。

  【51】淑:善。

  【52】载:乃。

  【53】胥(xū):皆。

  【54】遡(sù):逆。

  【55】僾(ài):呼吸不畅的样子。

  【56】肃:肃敬。

  【57】荓(pīng):使。

  【58】不逮:不及。

  【59】稼穑:这里指农业劳动。

  【60】力民:使人民出力劳动。

  【61】代食:指官吏靠劳动者奉养。

  【62】灭我立王:意谓灭我所立之王,指周厉王被国人流放于彘的事。

  【63】蟊(máo)贼:蟊为食苗根的害虫,贼为吃苗节的害虫。指农作物的病虫害。

  【64】卒:完全。

  【65】痒:病

  【66】恫(tòng):痛。

  【67】赘:通“缀”,连属。

  【68】旅力:膂力。旅,同“膂”。

  【69】念:感动。

  【70】惠君:惠,顺。顺理的君主,称惠君。

  【71】宣犹:宣,明;犹,通“猷”。

  【72】考慎:慎重考察。

  【73】相:辅佐大臣。

  【74】臧:善。

  【75】自有肺肠:想法与众不同,别具一副心肝。实指坏心肠。

  【76】卒狂:全都狂惑迷乱。

  【77】甡(shēn)甡:同“莘莘”,众多之貌。

  【78】谮(jiàn):通“僭”,相欺而不相信任。

  【79】胥:相。

  【80】谷:善。

  【81】进退维谷:谓进退皆穷。维,是。“谷”有两种解说,毛传:“谷,穷也。”《晏子春秋》中,叔向问晏子一节,引诗“进退维谷”,谓“处两难善全之事而处之皆善也”,训为“谷”,善也,与毛说不同。

  【82】瞻:远望。

  【83】言:语助词。

  【84】百里:指有远见。

  【85】覆:反而。

  【86】匪言不能:即“匪不能言”。

  【87】胡:何。

  【88】斯:这样。

  【89】迪:进。

  【90】宁:乃。

  【91】荼毒:荼指苦草,毒指毒虫毒蛇之类。指毒害。

  【92】有隧:隧,形容大风疾速吹动。一说训隧为道,谓风前进有其通道。

  【93】征:往。

  【94】中垢:指宫廷秽闻。中,指宫内。

  【95】贪人:贪财枉法的小人,指荣夷公之流。《史记·周本纪》:“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芮良夫谏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

  【96】听言:顺从心意的话。

  【97】诵言:忠告的言语。

  【98】悖(bèi):违理。

  【99】予:芮良夫自称。

  【100】飞虫:指飞鸟。古人用“虫”泛指一切动物,鸟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故称虎为“大虫”。

  【101】既:已经。

  【102】阴:通“谙”,熟悉。

  【103】赫:通“吓”。

  【104】罔极:无法则。

  【105】职:主张。

  【106】凉:凉薄。

  【107】背:背叛。

  【108】云:句中助词。

  【109】克:胜。

  【110】回遹(yù):邪僻。

  【111】用力:指用暴力。

  【112】戾(lì):善。

  【113】凉:通“谅”。凉言,谅直之言。

  【114】虽曰匪予:曰,句中助词。匪,同“诽”,诽谤。

  【115】既:终。

  作品赏析:

  全诗十六章,前八章每章八句,刺厉王失政,好利而暴虐,以致民不聊生,故激起民怨;后八章每章六句,责同僚,然亦道出厉王用人不当,用人不当亦厉王之过失。故毛传总言为刺厉王。

  首章以桑为比,桑本茂密,荫蔽甚广,因摘采至尽而剥落稀疏。比喻百姓下民,受剥夺之深,不胜其苦,故诗人哀民困已深,呼天而诉曰:“倬彼昊天,宁不我矜。”意谓:高明在上的苍天啊,怎么不给我百姓以怜悯呢!诗意严肃,为全诗之主旨。

  次章至第四章,述祸乱之本,乃是缘于征役不息,民无安居之所。“四牡骙骙,旟旐有翩”,谓下民已苦于征役,故见王室之车马旌旗,而痛心疾首曰:“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意思是说:乱子不平息国家就要灭亡,现在民间黑发的丁壮已少,好比受了火灾很多人都成为灰烬了。国以民为本,民瘼深重,而国危矣。诗人对此情况,更大声疾呼云:“於乎有哀,国步斯频!”感叹国运危蹙,必无长久之理,必致蹈危亡之祸。三章感叹民穷财尽,而天不助我,人民无处可以安身,不知往何处为好,因而引起君子的深思。君子本无欲无求,扪心自问没有争权夺利之心,但念及国家前途,不免发出谁实为此祸根,至今仍为民之病害的浩叹。四章感慨“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我生不辰”,谓生不逢时。诗人之言如此,可见内心殷忧之深。他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痛感人民想安居,而从西到东,没有能安居的处所。人民怀念故土故居,而故土故居都因征役不息不能免于祸乱。人民既受多种灾难的侵袭,更担心外患侵凌,御侮极为迫切。天怒民怨,而国王不恤民瘼,不思改变国家的政治,因此诗人忧心如捣,为盼国王一悟而不可得深怀忧愤。仅此四章,已可见暴政害民,深重到何等程度。

  五章至八章,是诗人申述为国之道,再进忠言。五章首二句“为谋为毖,乱况斯削”,是说谋虑周到,做事慎重,祸乱的情况就可以削减。继言“告尔忧恤,诲尔序爵”;是以老臣的口气,诫教国王:必须忧恤国事,慎于授官拜爵,选用贤能。解救国家之急难,有如解救炎热。解救炎热,要用凉水,好比解救国家危难,必须任用贤良。诗人用“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等语,谆谆告诫,陈述利害,可谓语重心长,譬喻也很确当。六章七章,从爱护人民的观点出发,表明百姓都很善良,他们勤于稼穑,以耕种养活“力民代食”的人(“力民代食”指官府役使人民劳动,取其收获养活自己)。因此官府要体恤民情,爱护人民,是为政的首要大事。六章“如彼遡风,亦孔之僾”,是说国王为政,不得人心,人民就如向着逆风,感到窒息丧气。人民虽有进取之心,但征役过重,剥夺过多,他们必然会产生难于效力之感。七章叙天降灾害,祸乱频仍,执政者只知聚敛,没有顾念人民认真救灾。由于为政昏乱,所以人民倍感痛苦。在诗中,诗人用人民的口气,警示国王,一则曰:人怨则天怒,天降丧乱,将灭我所立之王;再则曰:降此蟊贼之虫,庄稼都受到虫害而失收,天灾正是天之惩戒。下曰“哀恫中国,具赘卒荒”,则是感念人民受灾痛苦,连缀的土地,都受灾荒芜,而执政者昏乱,没有领导人民合力救灾,因而也不能感念上天减轻灾难。

  诗的第八章再从用人的角度出发,言人君有顺理有不顺理,用人有当有不当。贤明的国君明于治道,顺情达理能认真考虑选用他的辅相。不顺理的君王,则与之相反自以为是,把小人当作善良,因此使得人民迷惑而致发狂。

  以上八章是诗的前半,也是诗的主体,总说国家产生祸乱的原因,是由于厉王好货暴政,不恤民瘼,不能用贤,不知纳谏,以致民怨沸腾,而诗人有“谁生厉阶,至今为梗”之悲慨。

  后八章责同僚之执政者,不以善道规范自己,缺乏远见,只知逢迎君王,加速了国家的危亡,更引起人民的怨恨。诗人感慨小人当权,也是厉王的过失,因而作成此诗,希望引起鉴戒。

  第九章以“瞻彼中林,甡甡其鹿”两句起兴。鹿之为物,性喜群居,相亲相善。今同僚朋友,反而相谮,不能以善道相助,是不如中林之鹿。故诗人感慨“上无明君,下有恶俗”(朱熹《诗集传》)而有“进退维谷”之叹。

  第十章、十一章,用对比手法,指责执政者缺乏远见,他们阿谀取容,自鸣得意,他们存有畏忌之心,能进言而不进言,反覆瞻顾,于是贤者避退,不肖者进,于是人民惨遭荼毒而造成变乱。诗人指出执政者倘为圣明之人,必能高瞻远瞩,明见百里,倘若执政者是愚人,他们目光短浅,倒行逆施,做了坏事,反而狂妄欣喜。这是祸乱之由。诗人又说:“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表明贤者不求名不争位,忍心之不肖者,则与之相反,多方钻营,唯名利是图;国事如斯而国王不察,亲小人,远贤人,于是百姓难忍荼毒,祸乱生矣。

  第十二章、十三章以“大风有隧”起兴,先言大风之行,必有其隧;君子与小人之行也是各有其道。大风行于空谷之中,君子所行的是善道,小人不顺于理,则行于污垢之中。次言大风之行,既有其隧;贪人之行,亦必败其类。征之事实,无有或爽。盖厉王此时,用贪人荣夷公为政,荣公好专利,厉王悦之。芮良夫谏不听,反遭忌恨。故诗中有“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之语。可知厉王对于阿谀奉承他的.话语,就听得进,进行对答,而听到忠谏之言就不予理睬。不用善良的人,反以进献忠言的人为狂悖,国家不能不危亡。

  第十四章慨叹同僚朋友,专利敛财,虐民为政,不思翻然悔改,反而对尽忠的诗人进行威吓,所以诗人再作告诫。诗人说:“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意思是说:可叹你们这些同僚,我难道不知你们的所作所为?你们对国家有极大的危害,好比那些飞鸟,有时候也会被人捕获,国家动乱危亡,你们也不会有好的下场。诗人如此警诫,可渭声情俱历。可惜此辈小人,无动于衷,所以诗人在此章的结尾,以“既之阴女,反予来赫”作结,再次警告这些人说:我已熟悉你们的底细,你们对我也无所施其威吓了。

  在第十五章中,诗人继第九至十四章指责执政臣僚诸种劣迹之后,更缕陈人民之所以激成暴乱的原因,实为执政者之咎,执政者贪利敛财,推行暴政,导致民怨沸腾,民无安居之所,痛苦无处诉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怨恨官府,走邪僻之路。此章诗云:“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指出人民之所以失去是非准则,是因为官府执政者推行苛政违背道理。“民之回遹,职竞用力”。指出人民之所以走向邪僻,是由于官府执政者尚力而不尚德。不仅如此,诗中还指出,执政者做对人民不利的事,唯恐不得其胜(意谓极其残酷)。谴责极为严正。诗人忧国之热忱,同情人民之深切,于此可见。《诗集传》所称此人此辈,即指助厉王为虐之荣夷公等,小人当权,加速国家之危亡,诚足引为鉴诫。

  末章承前,言民之所以未得安定,是由于执政者以盗寇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掠夺,所以他们也不得不为盗为寇。上为盗寇之行,民心不能安定。诗人又以“凉曰不可,覆背善詈”两句,表示:我虽忠告你们,却又不被你们接受,反而在背后诅咒我。最后归结到作诗的缘由:“虽曰匪予,既作尔歌。”意谓:尽管你们诽谤我,我还是为你们作了这首歌,以促成你们的省悟。

  此诗既叹百姓之困穷,又伤国事之昏乱;既探祸乱之根,又言救乱之道;既叹生不逢时,又伤救世无力;既指斥国君之昏庸,又斥群僚不敢进言;既斥责小人乱国之行,又指斥王之不能用贤。诗中显示出一种沉郁和忧伤的情调。

  从诗的语言来看,全诗语言朴直而多变化,直陈己意,不事雕饰而寄意深长。其中许多用语,至今还被引用,还具有活力。如“倬彼昊天,宁不我矜”,此呼天之词也。“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此忧时之词也。“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此愤世之词也。“谁能执热,逝不以濯”,此善譬之词也。“人亦有言,进退维谷”,此言处世之词也。古代语词,虽至西周,尚未发展到完美的程度,所以诗中多用通假字来满足表意的需要,有些词语,甚至解说纷纭,难有确意,但根据诗的主旨,仔细思考,还是可以顺理成章,得到合情合理的解说的,因为文字本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高度的操纵文字能力。

  从表现手法来看,这首长诗,运用了比喻、反诘、衬托、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

诗经全文6

  [先秦]诗经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1]。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注释:

  1、汾:汾水,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西南汇入黄河。

  2、沮(jù)洳(rù):水边低湿的地方。

  3、言:乃。

  4、莫:草名。即酸模,又名羊蹄菜。多年生草本,有酸味。

  5、彼其之子:他那个人。

  6、度:衡量。美无度,极言其美无比。

  7、殊异:优异出众。

  8、公路:官名。掌管王公宾祀之车驾的官吏。

  9、桑:桑树叶。

  10、英:华(花)。

  11、公行(háng):官名。掌管王公兵车的官吏。

  12、曲:河道弯曲之处。

  13、藚(xù):药用植物,即泽泻草。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茎,可作蔬菜。

  14、公族:公侯家族的人,指贵族子弟。

  作品赏析:

  《魏风·汾沮洳》全诗共为三章,各以“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起兴。这“沮洳”、“一方”、“一曲”词语的变换,不仅显示这位民间女子劳动内容的不同,还表示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也就是说,不论这位痴情女子干什么活儿,也不论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她总是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足见其一往钟情的程度了。把这位女子思慕情人的痴情之状描摹得栩栩如生。接着又用“彼其之子,美无度”、“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来赞美男子的仪容。“美无度”是“美极了”,“美得无法形容”之谓。“美如英”,是说男子美得像怒放的鲜花;“美如玉”,是说男子容光焕发,有美玉般的光彩。这些是关于男子美貌的描写。诗的最后。以“美无度,殊异乎公路”、“美如英,殊异乎公行”、“美如玉,殊异乎公族”作结。也就是说,这位女子的'意中人,不仅只长相漂亮,而他的身份地位,连那些“公路”、“公行”、“公族”等达官贵人,也望尘莫及的。此诗女主人公不只是对勤劳男子良好形象的赞叹不已,更重要的在于他美得“殊异”乎公路、公行、公族。这个普通的劳动者,和那些高贵的官吏有着本质的区别。全诗结束,见不到女子所思之人的正面描写,但通过这种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却把这位未露面的男子描写得如见其人了。

  这首诗在篇章结构上,是《诗经》中常见的叠句重章、反复吟咏的艺术形式。三章字句变化无多,而诗意却层层递进。“美无度”是对所思男子之美的概括描写;“美如英”是对所思男子的仪表之赞美;“美如玉”是对所思男子人品的赞美。而又以“公路”、“公行”、“公族”加以具体映衬,这就更加凸现了“彼其之子”的美的形象。

诗经全文7

  [先秦]诗经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

  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

  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注释:

  1、日:比喻女子颜色盛美。

  2、姝:貌美。

  3、履:踏,践。一说同“蹑”,放轻脚步。

  4、即:就。一说通“膝”,古人席地而坐,安坐则膝在身前。

  5、闼(tà):内门。一说内室。

  6、发:走去,指蹑步相随。一说脚迹。

  作品赏析:

  此诗共两章,每章首句,毛传以为“兴也”,季本《诗说解颐》以为“赋也”,严虞惇《读诗质疑》又以为“比也”;除此还有“兴而赋”、“比而赋”等不同说法。这两句是含有象征意义的起兴:诗人早晨面对初升的旭日,或晚间仰望刚起的新月,都似乎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那艳丽而热烈的朝阳,皎洁而恬静的月光,多么像他那位艳美而温柔的情人(妻子)啊。她对他的追求是那样大胆热切,又充满着柔情蜜意,竟不顾一切自荐枕席,男欢女悦。两章的二、三两句承接自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得好:“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的情绪。”(转引自朱光潜《诗论》)此篇作者正是有感于朝阳、明月而沉浸在甜蜜的“回味”中,由此激起了难以压抑的爱的狂潮,竟脱口而出透露了他与她洞房中的'隐私:不仅说出了情人(妻子)在他的卧室内,还情不自禁地描述了他们亲昵的情景——“履我即兮”、“履我发兮”。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叙述是带着颇为得意的幸福感的,读者能触摸到他那颗被爱情撩拨得激烈跳荡的心。正因为如此,所以十句诗中竟有六句有“我”字,自我矜喜之情溢于言表。此诗格调粗犷而不轻薄,俏皮而不油滑,体现了古代情歌质朴的本色。

  此诗押韵有其特色,每章皆是一、三、四、五句押韵,并且都与“兮”字组成“富韵”,三句与四句又是重复的,音节舒缓而绵延,有着流连咏叹的情味。全诗八个“兮”字韵脚,《正韵》称为“联章韵”。

诗经全文8

  国风·邶风·新台

  朝代:|作者:|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译文/注释

  译文

  新台倒影好鲜明,河水洋洋流不停。本想嫁个美,鸡胸老公太不行。

  新台倒影长又长,河水不停汪洋洋。本想嫁个美少年,鸡胸老公真不祥。

  撒下鱼网落了空,一个虾蟆掉网中。本想嫁个美少年,换得驼背丑老公。

  注释

  ⑴新台:台的故址在今山东省甄城县北岸,卫宣公为纳宣姜所筑。有泚(cǐ此):鲜明貌。

  ⑵河水:黄河。弥弥(mí mí):水满貌。

  ⑶燕婉:燕,安;婉,顺。指夫妇和好。

  ⑷蘧篨(qú chú渠除):鸡胸。一说蛤蟆。鲜:善。

  ⑸有洒(cuǐ璀):高峻。

  ⑹浼浼(měi美):水盛貌。

  ⑺殄(tiǎn舔):善。

  ⑻鸿:蛤蟆。离:通罹,遭受。

  ⑼戚施:驼背,一说蛤蟆。

  全文赏析

  卫宣公是个淫昏的国君。他曾与其后母夷姜私通,生子名伋。伋长大成人后,卫宣公为他聘娶齐女,只因新娘子是个大美人,便改变主意,在河上高筑新台,把齐女截留下来,霸为己有,就是后来的宣姜。卫国人对宣公所作所为实在看不惯,便编了这首歌子挖苦他。自《毛序》以来,古今说无异辞。

  全诗三章,前两章叠咏。叠咏的两章前二句是兴语,但兴中有赋:卫宣公欲夺未婚之儿媳,先造“新台”,来表示事件的合法性,其实是障眼法。好比唐明皇欲夺其子寿王妃即,先让她入道观做女冠一样,好像这一来,一切就合理合法了。然而丑行就是丑行,丑行是欲盖弥彰的。诗人大赞“新台有泚”、“新台有洒”,正言欲反,其兴味在于:新台是美的,但遮不住老头子干的丑事啊。反形(或反衬)修辞的运用,美愈美,则丑愈丑。

  “新台”之事的直接受害者是齐姜:美丽的少女配了个糟老头,而且还是个驼背鸡胸,本来该做她老公公的人。这一对儿是怎样也不能般配的,“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难怪诗人心中不忿,要为齐姜,也要为天下鸣不平。

  他好有一比:“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打鱼打个癞虾蟆,是多么倒楣,多么丧气,又多么无奈的事啊!想一想电影《红高粱》中的“颠轿歌”吧,如果忽略孰男孰女不计,整个儿就是“燕婉之求,蘧篨不鲜(殄)”、“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的意思。歌中调侃的男子遇到个丑新娘,还可以通过“睡猪圈”来逃避。而旧时的女子,在婚姻上遇到白猫黑猫的.掉包事件,除了认命,没有任何法子。——齐姜可真是倒楣透了。诗中“河水弥弥”、“河水浼浼”,亦似有暗喻齐姜泪流不止之意,如《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所表现的那样。

  封建道德的虚伪性,表现在它的对下不对上。这是绝对的不公平。统治者要求百姓遵从礼教,自己却寡廉鲜耻;要求百姓忠贞不二,自己却两面三刀;要求百姓规规矩矩,自己却为所欲为;要求百姓克己奉公,自己却以权谋私。道德沦丧之事,上层社会没有一代无之。卫宣公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来的唐明皇也有“新台”之讥,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正因为如此,《新台》一类讽刺诗自有其认识价值。

诗经全文9

  [先秦]诗经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

  田车既好,四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射夫既同,助我举柴。

  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徒御不惊,大庖不盈。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注释:

  贵族出猎。

  攻:坚。同:聚。庞庞(音龙):强壮。徂东:往东。

  阜:壮大。甫草:甫田之草。一说地名;一说大草泽。

  苗:夏猎曰苗。选:通算。嚣嚣(音敖):喧嚣。敖:郑国地名。

  会同: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这里指聚集。绎:络绎不断。

  决、拾:射者所用工具。决以钩弦,拾以护臂。即扳指护臂衣。佽(音次):用手指相比次调弓矢。调:指调弓矢。同:协同。柴(音字):积。举积禽也。

  不失其驰:言御者不失其驰驱之法。舍矢如破:发失命中,如锥破物。

  徒:士卒。御:驾车之人。不警:警戒。不,助句之词。

  允:信。展:诚。

诗经全文10

  [先秦]诗经

  有駜有駜,駜彼乘黄。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牡。夙夜在公,在公饮酒。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駽。夙夜在公,在公载燕。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榖,诒孙子。于胥乐兮!

  注释:

  【1】駜(bì):马肥壮貌。

  【2】乘(shèng)黄:四匹黄马。古者一车四马曰乘。

  【3】夙夜在公:从早到晚,勤于公务。公:官府。

  【4】明明:通“勉勉”,努力貌。

  【5】振振:鸟群飞貌。

  【6】鹭:鹭鸶,古人用其羽毛作舞具。朱熹《诗集传》:“振振,群飞貌。鹭,鹭羽,舞者所持,或坐或伏,如鹭之下也。”

  【7】咽咽:不停的鼓声。

  【8】于胥(xū)乐兮:言一起欢乐。于(xū):通“吁”,感叹词。胥:相。

  【9】乘牡:驾在车中的四匹公马。

  【10】駽(xuān):青骊马,又名铁骢。

  【11】载:则。

  【12】燕:通“宴”。

  【13】岁其有:毛传:“岁其有丰年也。”

  【14】榖(gǔ):福禄,一说“善”。

  【15】诒(yí):遗留,留给。

  【16】孙子:子孙。

  作品赏析:

  此诗叙写鲁僖公君臣在祈年以后的宴饮活动。诗一开始便写马,马极肥壮,都为黄色,其“乘”字指出了这些是驾车的马。周代的礼制非常严格,不同的身份地位在礼器的使用方面也有差别。身份本是抽象的名称,它们由具体的物质享受来体现,在出行时,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车驾了。此诗接着转向庙堂,“夙夜在公”的“公”,当作官府讲,与“退食自公”的“公”同。不过,这里的官府不同一般的官府,而是僖公祭祀祈年之处,亦即《鲁颂·泮水》和《鲁颂·閟宫》诗中的“泮宫”和“閟宫”。祈年为郊祭,在国都以外,故首二句反覆咏马。然后才写到乘车马的人,从早到晚忙忙碌碌,揭开诗歌的主要部分,即宴饮部分。在宴会上,舞伎手持鹭羽,扇动羽毛,如鹭鸟一样,有时群飞而起,有时翩然下落,给宴会制造气氛。与宴的人们在饮酒观舞,不绝的鼓声震撼着他们的内心,优美翻飞的舞姿调动他们的情绪,酒酣耳热,他们不禁也手舞足蹈起来。忘记了平日的礼数、戒备、拘谨,都在舞蹈,摅发各自内心的快乐,相互感染,没有语言,但一举一动都在和对方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流。这时,诗人也为眼前的情景所感动,而发出由衷的希望:“于胥乐兮!”(“呵,大伙一起快乐呀!”)

  第二章的形式和首章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有所变化,一是描写得更具体细致,指出马为牡马,大伙在官府中所忙碌的是饮酒跳舞;二是写出时间变化,“鹭于飞”是舞者持鹭羽散去,舞宴结束,故而饮宴者也带着醉意而返回。

  第三章揭出郊祀之事。駽为青骊,与前言乘黄不同,疑为鲁公所乘,以乘駽推出鲁公,显出其与群臣不同。群臣的欢乐是君主所赐,故曰:“在公载燕。”饮宴不是一种孤立行为,既是欢娱群臣,更是祭祀,朱熹说:“凡庙之制,前庙以奉神,后寝以藏衣冠,祭于庙而燕于寝,故于此将燕,而祭时之乐,皆入奏于寝也。且于祭既受禄矣,故以燕为将受后禄而绥之也。”正指出这种联系。下面四句是诗人的祈祷,希望从今以后,有好的收成,并把这福泽传之子孙。榖,兼含福善之意,诗人不仅希望鲁君把收获的粮食传给后代,更希望鲁国福泽绵长,享祚长久。《史记·鲁周公世家》载“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郊祭对于鲁国显示出在诸侯中的崇高地位,故诗人极力赞扬,每章以“于胥乐兮”为结束。

诗经全文11

  [先秦]诗经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注释:

  【1】抑抑:慎审貌,谦谨貌。马瑞辰通释:“此传慎密犹慎审也。”毛传:“抑抑,慎密也。”宋苏轼《赐冯京乞依职任官例祗赴六参不允诏》:“虽抑抑自警,知卿有卫武之风,而仆仆亟拜,非朕待子思之意。”一通“懿懿”,美好貌;轩昂貌。马瑞辰通释:“抑,通作‘懿’。”毛传:“抑抑,美也。”此意宜为前者。

  【2】威仪:仪表威武严肃,军容整齐。

  【3】隅(yú):角,借指品行方正。

  【4】职:主。

  【5】戾(lì):乖谬。

  【6】无:发语词。

  【7】竞:强盛。

  【8】维人:由于(贤)人。

  【9】训:顺从。

  【10】觉:正直。

  【11】訏(xū)谟:大谋。

  【12】命:政令。

  【13】犹(yóu):同“猷”,谋略。

  【14】辰:按时。

  【15】荒湛(dān):沉迷。湛,同"耽"。

  【16】女:汝。

  【17】虽:惟。

  【18】从:通"纵",放纵。

  【19】绍:继承。

  【20】罔:不。

  【21】敷:广。

  【22】求:指求先王之道。

  【23】克:能。

  【24】共:通“拱”,执行,推行。

  【25】刑:法。

  【26】肆:于是。

  【27】尚:佑助。

  【28】沦胥(xū):相率,沉没。

  【29】章:模范,准则。

  【30】戎兵:武器。

  【31】用:以。

  【32】作:起。

  【33】逷(tì):通“剔”,治服。

  【34】蛮方:边远地区的民族部落。

  【35】质:安定。

  【36】侯:语助词。

  【37】不虞:不测。

  【38】易:轻易,轻率。

  【39】由:于。

  【40】扪:按住。

  【41】朕:我,秦时始作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42】逝:追。

  【43】雠(chóu):反映。

  【44】绳绳(mǐn mǐn):谨慎的样子。

  【45】承:接受。

  【46】友:指招待。

  【47】辑:和。

  【48】遐:何。

  【49】愆(qiān):过错。

  【50】相:察看。

  【51】屋漏:屋顶漏则见天光,暗中之事全现,喻神明监察。

  【52】云:语助词。

  【53】觏(ɡòu):遇见,此指看见。

  【54】格:至。

  【55】思:语助词。

  【56】度(duó):推测,估计。

  【57】矧(shěn):况且。

  【58】射(yì):通“斁”,厌。

  【59】辟:修明,一说训法。

  【60】淑:美好。

  【61】止:举止行为。

  【62】僭(jiàn):超越本分。

  【63】贼:残害。

  【64】鲜(xiǎn):少。

  【65】则:法则。

  【66】童:雏,幼小。此指没角的小羊羔。

  【67】虹:同"讧",溃乱。

  【68】荏(rěn)染:坚韧。

  【69】言:语助词。緍(mín):给乐器安上弦。

  【70】话言:陈奂《诗毛氏传疏》:“话,当为‘诂’字之误也。《(经典)释文》引《说文》作‘告之诂言’,

  【71】云:‘诂,故言也。’是陆(陆德明)所见《说文》,据诗作‘诂言’,可据以订正。”诂言,老古话。

  【72】於(wū)乎:叹词。

  【73】臧否(zāng pǐ):好恶。

  【74】匪(fēi):非。

  【75】示:指示。

  【76】面命:当面开导。

  【77】借曰:假如说。

  【78】盈:完满。

  【79】莫(mù):同“暮”,晚。

  【80】梦(méng)梦:同“瞢瞢”,昏而不明。

  【81】藐藐:轻视的样子。

  【82】虐:“谑”的假借,戏谑。

  【83】聿(yù):语助词。

  【84】耄(mào):年老。

  【85】庶:庶几。

  【86】曰:语助词。

  【87】忒(tè):偏差。

  【88】回遹(yù):邪僻。

  【89】棘:通“急”。

  作品赏析:

  此诗的前四章为第一部分。首章先从哲与愚的关系说起。《诗经》的艺术手法,通常说起来主要有赋比兴三种,此处用的是赋法,也就是直陈,但这种直陈却非较常见的叙事而是说理。“靡哲不愚”,看来是古人的格言,千虑一失,聪明人也会有失误,因此聪明人也要谨慎小心。普通人的愚蠢,是他们天生的缺陷;而聪明人的愚蠢,则显得违背常规,令人不解。在卫武公眼中,显然周平王不是一个傻瓜,但现在却偏生变得这么不明事理,眼看要将周王朝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卫武公多么希望平王能够做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啊,可惜现实令人失望。于是接下去作者便开始从正反两方面来作规劝讽谏。

  第二章卫武公很有针对性地指出求贤与立德的重要性。求贤则能安邦治国,“訏谟定命,远犹辰告”二句便是求贤的效用,立德则能内外悦服,“敬慎威仪,维民之则”二句,便是立德的结果。第三章转入痛切的批评,“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虽(惟)湛乐从(纵)”、“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一下子列举了平王的六条罪状,可谓怵目惊心,仿佛是交响乐中由曲调和缓的弦乐一下子进到了音响强烈的铜管乐,痛之深亦见爱之深。第四章正面告诫,要求执政者(从自儆角度说是卫武公,从刺王角度说是周平王)早起晚睡勤于政事,整顿国防随时准备抵御外寇。“用戒戎作,用逷蛮方”两句,显然对幽王覆灭的隐痛记忆犹新,故将军事部署作为提请平王注意的重大问题。

  第五章至第八章,是诗的第二部分,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作者特别在对待臣民的礼节态度,出言的谨慎不苟这两点上不惜翻来覆去诉说,这实际上也是第二章求贤、立德两大要务的`进一步体现。后来孔子所谓的“仁恕”之心,以及传统格言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的道理,已经在此得到了相当充分的阐发,从这一点上说,卫武公可称得上是一个伦理家、哲学家。在具体的修辞上,作者在纯粹的说理句中,不时注意插入形象性的语句,使文气不致过于板滞,可渭深有匠心。如第五章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是对比中的形象,第六章的“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是动作中的形象,第七章的“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与第八章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比喻中的形象,而“彼童而角,实虹小子”以无角公羊自夸有角的巧喻刺平王之昏聩,尤为神来之笔。

  第九章至末章是诗的第三部分。在反覆申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之后,卫武公便恳切地告诫平王应该认真听取自己的箴规,否则就将有亡国之祸。“荏染柔木,言緍之丝”为诗中惟一用兴法的两句,兴又兼比,拿有韧性的木料才能制作好琴,而上等的制琴木料还应配上柔顺的丝弦作比方,说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的道理,可谓语重心长。而作为对比的“其维愚人”、“其维哲人”几句的弦外之音,无非是这样的意思:大王啊,您听我的话就是明主,您不听我的话就是昏君,您可要三思啊!其言潜气内转,柔中带刚。下面第十章“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用两个递进式复句叙述,已是后世扇面对的雏形,极其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功勋卓著的老臣恨铁不成钢的忧愤。而第十一章连用四组叠字词,更增强了这种忧愤的烈度。于是末章作者再一次用“於乎小子”的呼告语气作最后的警告,将全诗的箴刺推向高潮。“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就如《大雅·荡》的结尾“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一样,是痛心疾首的悲叹。

诗经全文12

  诗经·小雅·鹿鸣全文注音版

  《xiǎo·鹿míng

  呦yōuyōu鹿míngshízhīpíngyǒujiābīnchuīshēngchuīshēnghuángchéngkuāngshìjiāngrénzhīhǎoshìzhōuxíng

  呦yōuyōu鹿míngshízhīhāoyǒujiābīnyīnkǒngzhāoshìmíntiāojūnshìshìxiàoyǒuzhǐjiǔjiābīnshìyànáo

  呦yōuyōu鹿míngshízhīqínyǒujiābīnqínqínqiězhànyǒuzhǐjiǔyànjiābīnzhīxīn

  诗经·小雅·鹿鸣拼音版

  《 xiǎo yǎ · lù míng 》

  《小雅·鹿鸣》

  yōu yōu lù míng,shí yě zhī píng 。 wǒ yǒu jiā bīn,gǔ sè chuī shēng 。 chuī shēng gǔ huáng,chéng kuāng shì jiāng 。 rén zhī hǎo wǒ,shì wǒ zhōu xíng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yōu yōu lù míng,shí yě zhī hāo 。 wǒ yǒu jiā bīn,dé yīn kǒng zhāo 。 shì mín bù tiāo,jūn zǐ shì zé shì xiào 。 wǒ yǒu zhǐ jiǔ,jiā bīn shì yàn yǐ áo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yōu yōu lù míng,shí yě zhī qín 。 wǒ yǒu jiā bīn,gǔ sè gǔ qín 。 gǔ sè gǔ qín,hé lè qiě zhàn 。 wǒ yǒu zhǐ jiǔ,yǐ yàn lè jiā bīn zhī xīn 。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经·小雅·鹿鸣翻译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畅饮乐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心中乐陶陶。

  诗经·小雅·鹿鸣赏析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小雅·鹿鸣》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朱熹《诗集传》认为,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小雅·鹿鸣》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小雅·鹿鸣》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诗经全文13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解读】

  《有杕之杜》这首诗的主旨较难把捉,因为历来学者对此诗有许多争议。《毛诗序》认为本诗是对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的讽刺,而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所写是此人好贤,而恐不足以致之。此外还有思念征夫说、流浪乞食说、恋人情歌说、孤独盼友说等。

  本诗共分二章,每章六句,皆是叠咏章法。各章皆以孤生在道路之侧的甘棠树起兴,暗喻诗人自己正在孤独落寞的处境之中。此后写因彼君子来访,诗人喜不自禁,有点手忙脚乱地自问如何设宴款待,此段或为实写,抑或为虚写,但无疑都渲染出诗人好乐君子的'一片殷切之心。

  【注释】

  杕〔d〕:树木孤生特出貌。

  杜:树名,又名杜梨、棠梨等。

  噬〔sh〕:发语词,无实义。一说表疑问。

  适:到,往。

  周:旁边,附近。一说右的假借。

  游:交游,交往。一说观看。

  【翻译】

  有棵孤特的棠梨,生长在道路左侧。那位君子啊,肯来造访于我。心中感到喜乐,拿什么给他吃喝?有棵孤特的棠梨,生长在道路旁边。那位君子啊,肯来交往于我。心中感到喜乐,拿什么给他吃喝?

诗经全文14

  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注释】

  麻:大麻,桑科植物,一年生草本,茎皮长而坚韧,古人多用以纺布编织等。

  留子嗟:春秋时周大夫,子嗟为其字,在朝贤而有功,后被放逐。

  将:表示请求或希望之意。

  施施:舒缓行走貌。

  留子国:春秋时贤人,留子嗟之父,子国为其字。

  李: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称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

  留之子:留氏之子。

  佩玖:作佩饰用的浅黑色美石。

  【翻译】

  小土丘上有大麻,是那留子嗟的功劳。那位留子嗟啊,希望他能缓缓到来。小土丘上有麦田,是那留子国的功劳。那位留子国啊,希望他来食用麦谷。小土丘上有李树,是那留氏之子的功劳。那留氏之子啊,赠给我浅黑的佩石。

  【解读】

  对《丘中有麻》这首诗的解读,古今学者也存在较大分歧。《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庄王不明,贤人放逐背景之下的国人思贤之作,而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写的是妇人望其所与私者而不来,怀疑对方另有与之私者而留之者。近现代学者多倾向于朱熹的观点,不过认为彼留子嗟并非女子的怀疑,而是她对二人在彼处幽会的'回忆之辞。如果依此说法,将嗟解释为语气助词,后文的国子二字势必也只能解为语气助词,然而遍观《诗经》,这种用法几乎无例可寻。再者,结合《邶风静女》等诗,可大略知晓周时平民男女互赠信物之俗,贫穷百姓而以佩玖贵物相赠,于理难通。再加上《毛诗》已考定留子嗟留子国为人名,为使上下诗句得到贯通、合理的解释,因此此处从《毛诗序》之说。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皆运用叠咏结构。留子嗟是周时的贤臣,本应受到王室礼遇,最终却遭到君王放逐,因此他能得到民众普遍的思念感怀,也在情理之中。各章分别以山丘上的麻麦李起兴,这三种植物都属于农作物,实际上是诗人托物言志之辞,用以引出本诗主人公彼留子嗟,表明正是在他的德政之下,百姓才会有这种安定自足的生活,感念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后文民众以顶真手法反复咏唱,希望能够邀请他前来,品尝一番因他才有的丰硕谷物,流露出农人善良淳朴、知恩图报的风格。第二章中写到留子嗟之父留子国,对此孔颖达认为,本诗歌咏的主人公并非留子国,只是因诗人思怀子嗟,溯及其父,以其家族世代累德而誉美之,这和《王风扬之水》中互文修辞的运用十分类似。

  此外,《毛诗》认为末句中的佩玖象征着留子嗟之德如同美玉,贻我佩玖表明诗人希望留子嗟将其精神品质传递给自己,使自己的人格境界在其感化和砥砺之下,最终也能升华到他那样的高度。这个说法合乎诗意又耐人寻味,而且也深具教育启发意义。

诗经全文15

  [先秦]诗经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念兹皇祖,陟降庭止。

  维予小子,夙夜敬止。

  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注释:

  【1】闵:通“悯”,怜悯,郑笺说是“悼伤之言”。

  【2】予小子:成王自称。小子,年少。对先祖也可自称“小字”。

  【3】不造:不幸,不善。此指遭周武王之丧。

  【4】嬛(qióng)嬛:同“茕茕”,孤独无所依靠貌。

  【5】疚:忧伤。

  【6】於(wū)乎:同“呜呼”,表感叹。

  【7】皇考:指武王。

  【8】永世:终身。

  【9】克:能。

  【10】兹:此。

  【11】皇祖:对已故祖父的美称。此指周文王。

  【12】陟(zhì)降:上下,升降。

  【13】庭:直。

  【14】止:语气词。

  【15】夙(sù)夜:原意为早夜。此指朝夕,日夜,即天天、时时。

  【16】敬:谨慎。

  【17】止:语助词。

  【18】皇王:这里指先代君主,兼指文王、武王。

  【19】序:通“绪”,事业。

  【20】思:语助词。

  【21】忘:忘记。

  作品赏析:

  嗣王朝庙,通常是向祖先神灵祷告,表白心迹,祈求保佑,同时也有对臣民的宣导作用。鉴于周成王的特殊境遇,这篇告庙之辞应有特殊的设计。

  开头三句,将成王的艰难处境如实叙述,和盘托出,并强调其“嬛嬛在疚”,无依无靠。国君需要群臣,嗣王更需要群臣的支持,成王这样年幼的嗣王则尤其需要群臣的全力辅佐。强调成王的孤独无援,于示弱示困示艰难之中,隐含了驱使、鞭策群臣效力嗣王的底蕴,这一点在下面即逐步显示出来。

  第四句的`“皇考”指周武王。武王一生业绩辉煌卓著,诗中却一字不提,只说他“永世克孝”。为人子当尽孝;为人臣则当尽忠,其理一致,为什么不直陈其言呢?盖因在危难、困窘之际寻求援助,明令不如感化,当时周王室群臣均为武王旧臣,点出武王克尽孝道,感化之效即生。

  第六句的“皇祖”指周文王,而“陟降”一语,当重在“陟”,因为成王嗣位时在朝的文王旧臣,都是文王擢拔的贤能之士,他们在文王去世之后,辅佐武王成就了灭商的伟业,此时又该辅佐成王来继业守成了。

  周公是经历文、武、成三世的老臣,“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又“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史记·鲁周公世家》),一些三世老臣如姜尚等,都长期与他共事,上述对文王、武王赞颂之语,出自他口中,自有非同寻常的号召与约束力量,穆王时太仆正伯冏作《冏命》,所说“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正可见周公的威严。

  周公在其子伯禽受封于鲁后曾训戒伯禽要尊贤,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贱”,当然知道成王的身份更为高贵。成王为文王之孙,武王之子,血统至尊,这也几乎就是他继位时全部的政治资本,周公对此不能不充分地加以利用,以期对文王、武王感恩戴德的群臣对成王也俯首听命。因此“继序”一语出现于《周颂·闵予小子》的末句,绝非偶然,它强调成王继承的是文王、武王开创的大业,而“思不忘”对成王固然是必须兑现的誓言,对于文王、武王的旧臣,则是理所当然应尽的天职。

  《周颂·闵予小子》隐含着对文王、武王旧臣效忠嗣王的要求,而在这方面,周公又是以身作则、堪称楷模的。他并没有忘记对儿子伯禽的教育与指导,用今天的话说是公私兼顾的,可他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于辅佐成王,他的主要政治业绩也在于此。这方面,《诗经》《尚书》中的许多篇章留下了可信的记录,孔子也一再表示对他的尊崇与景仰。周公与成王虽然一为臣一为君,一为辅相一为天子,但是,要了解成王时政事,却往往先要了解周公。《六经》皆史,读此篇亦可窥周初政事之一斑。

【诗经全文】相关文章:

诗经全文07-15

诗经全文[优]07-16

(热门)诗经全文07-16

[精品]诗经全文07-17

诗经采薇的全文11-23

诗经关雎全文赏析11-22

诗经《采薇》全文赏析11-23

诗经全文优秀【15篇】07-16

诗经全文【常用15篇】07-1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