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全文

诗经全文

时间:2024-07-16 14:39:53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全文[优]

诗经全文1

  [先秦]诗经

诗经全文[优]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注释:

  【1】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外。

  【2】条:树名,即山楸。材质好,可制车板。

  【3】至止:到来。止,之。

  【4】锦衣狐裘:当时诸侯的礼服。《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5】渥(wò):涂。

  【6】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今名朱砂。

  【7】纪:山角。

  【8】堂:山上宽平处。朱熹《诗集传》:“纪,山之廉角也。堂,山之宽平处也。”一说纪和堂是两种树名,即杞柳和棠梨。

  【9】黻(fú)衣: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

  【10】绣裳:五彩绣成的下裳。当时都是贵族服装。

  【11】将(qiāng)将:同“锵锵”,象声词。

  【12】寿考:高寿,长寿。亡(wàng):通“忘”,忘记。

  作品赏析:

  关于此诗究竟是“美”还是“戒”,前人意见不一。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而《诗序》的总体评价是:“《终南》,戒襄公也。”方玉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非专颂祷”。

  诗的“美”,主要是颂美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势。那君子的脸容红润丰泽,大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色斑烂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除了服装外,诗还写到了饰物的佩声锵锵,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当作响,音韵悦耳。这就见出诗所描摹的形象是动态的,行进中的,仿佛让人感觉到秦公步履雍容来到终南山祭祀行礼。诗通过视觉、听觉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观上透出富贵气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于作者所代表的'周遗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样简单,两章末尾各有一句耐人寻味的结语。第一句是“其君也哉”,从那惊疑不定的揣测口吻中,显出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心情。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紧张心理,这很真实自然。第二句是“寿考不忘”,意谓:秦君哪,你富贵寿考,但最终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将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种种难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辨味这两句,诗确实是意存劝戒,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至于为什么那么含蓄婉曲,汪中《述学·释三九》说:“周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径而致也,是以有曲焉。”倒是较为圆通的。不过,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不便直说。

  最后看看两章诗的起兴有何意味。首先,周民搬出引以为豪的周地名山起兴,显示了王都之民的身分和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也可使初来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觑他们。就此意义而言,或有借当地名胜以壮胆撑门面的虚荣心理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尚书·禹贡》:“终南悖物。”《左传·昭公四年》:“荆山、中南,九州之险。”皆指此山。终南山有丰富的物产,尤以根深叶茂的林木为代表。还有宽衍险奥气象万千的山势。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难看清。那么作者何以要如数家珍不惜饶舌呢?一层意思是以隆崇的终南山,暗寓对秦公尊严身分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层意思是让秦公好好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终南山一样的受人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与名山的地位相媲美。正如后世曹操《短歌行》诗所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寓戒于颂一石两鸟的用意非常含蓄巧妙。

诗经全文2

  [先秦]诗经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1]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注释:

  【1】还(xuán):轻捷貌。

  【2】峱(náo):齐国山名,在今山东淄博东。

  【3】从:逐。

  【4】肩:借为“豜(jiān)”,大兽。《毛传》:“兽三岁为肩,四岁为特。”

  【5】揖:作揖,古礼节。

  【6】儇(xuān):轻快便捷。

  【7】茂:美,指善猎。

  【8】牡:公兽。

  【9】昌:指强有力。

  【10】臧(zāng):善,好。

  作品赏析:

  此诗不用比兴,三章诗全用“赋”,以猎人自叙的口吻,真切地抒发了他猎后暗自得意的情怀。三章叠唱,意思并列,每章只换四个字,但却很重要,起到了文义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称誉敏捷,次章互相颂扬善猎,末章互相夸赞健壮。首句开口便赞誉,起得突兀,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与猎人偶然碰面,眼见对方逐猎是那样敏捷、娴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脱口而出“子之还(茂、昌)兮”,这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子”是对那位同行的敬称。次句点明他们相遇的地点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们并非事先约定,只是邂逅相遇罢了。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那样惊喜不已,十分激动。第三句说他们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奋力追杀两只大公狼。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告诉读者逐猎的结果如何,但是从他那异常兴奋的.叙述中,可以猜想到那两只公狼已成为他们的捕获物,读者从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诗人的喜悦。最后一句是猎后合作者对诗人的称誉:“揖我谓我儇(好、臧)兮”,这里诗人特点明“揖我”这一示敬的动作,联系首句,因为诗人对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赞誉而引以自豪。吴闿生称此为“渲染法”(《诗义会通》)。

  全诗句句用韵,每章一韵,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还、间、肩、儇为韵;次章茂、道、牡、好为韵;末章昌、阳、狼、臧为韵,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组成“富韵”,加上四、六、七言并用的参差句法,造成了舒缓的音节,读起来有一唱三叹的韵味。这种一唱三叹、反复咏唱的手法,对强化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诗经全文3

  [先秦] 诗经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旻天疾威,弗虑弗图。

  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周宗既灭,靡所止戾。

  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

  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庶曰式臧,覆出为恶。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

  如彼行迈,则靡所臻。

  凡百君子,各敬尔身。

  胡不相畏,不畏于天。

  戎成不退,饥成不遂。

  曾我暬御,憯憯日瘁。

  凡百君子,莫肯用讯。

  听言则答,谮言则退。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

  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

  维曰于仕,孔棘且殆。

  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

  鼠思泣血,无言不疾。

  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

  注释:

  【1】浩浩:广大的样子。

  【2】昊(hào)天:犹言“皇天”。

  【3】骏:长,美。

  【4】降丧饥馑:上天降下了死亡和饥荒。

  【5】斩伐:犹言“残害”。

  【6】四国:四方诸侯之国,犹言“天下四方”。

  【7】疾威:暴虐。

  【8】图:"虑、图",二字同义,都是考虑、谋划的意思。

  【9】既:尽。

  【10】伏:隐匿、隐藏。

  【11】辜:罪。

  【12】舍:舍弃。

  【13】沦胥:沉没、陷入。

  【14】铺:同“痡”,病苦。

  【15】周宗:即“宗周”,指西周王朝。

  【16】靡所:没处。

  【17】止戾(lì):安定、定居。

  【18】正大夫:长官大夫,即上大夫。

  【19】勚(yì):劳苦。

  【20】三事大夫:指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

  【21】邦君:封国的君主。

  【22】莫肯朝夕:郑笺:“不肯晨夜朝暮省王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朝朝于君而不夕见也。”

  【23】庶:庶几,表希望。

  【24】式:语首助词。

  【25】臧:好,善。

  【26】覆:反。

  【27】辟言:正言,合乎法度的话。

  【28】行迈:出走、远行。

  【29】臻(zhēn):至。所臻,所要到达的地方。

  【30】敬:谨慎。

  【31】胡:何。

  【32】遂:通“坠”,消亡。

  【33】曾:何。

  【34】暬(xiè)御:侍御。国王左右亲近之臣。

  【35】憯(cǎn)憯:忧伤。

  【36】瘁:劳苦、憔悴。

  【37】讯:读为“谇”,谏诤。

  【38】听言:顺耳之言。

  【39】答:应。

  【40】谮(zèn)言:诋毁的话,此指批评。

  【41】出:读为“拙”,笨拙。

  【42】躬:亲身。

  【43】瘁:病。或谓憔悴。

  【44】哿(gě):欢乐。

  【45】能言:指能说会道的人。

  【46】休:美好。

  【47】维:句首助词。

  【48】于仕:去做官。

  【49】孔:很。

  【50】棘:比喻艰难。

  【51】殆:危险。

  【52】尔:指上言正大夫、三事大夫等人。

  【53】鼠:通“癙(shǔ)”:忧伤。

  【54】疾:通“嫉”,嫉恨。

  【55】从:随。

  【56】作:营造。

  作品赏析:

  此诗题为“雨无正”,可是,从全篇诗句中,并无“雨多”之意,也无“政多如雨”之言,因而历朝历代很多人都怀疑诗题与诗意不合。有人疑为“雨无止”;有人疑为“周无正”(正,同“政”);更有人说韩诗有《雨无极》篇,诗文比毛诗篇首多“雨无其极,伤我稼穑”二句。各执一说,莫衷一是。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此篇名《雨无正》不可考,或误,不必强论。”

  全诗七章。一、二章章十句,三、四章章八句,五、六、七章章六句,共五十四句,能于参差错落中见整饬。

  诗的第一章首先以无限感慨、无限忧伤的语气,埋怨天命靡常:“不骏其德”,致使丧乱、饥馑和灾难都一起降在人间。但是,真正有罪的人,依然逍遥自在,而广大无罪的人,却蒙受了无限的苦难。这里,表面是埋怨昊天,实际上是借以讽刺幽王。接着,第二章就直接揭示了残酷的现实问题:“周宗既灭,靡所止戾”。可是在这国家破灭、人民丧亡之际,一些王公大臣、公卿大夫们,逃跑的逃跑,躲避的躲避,不仅不能为扶倾救危效力,反而乘机做出各种恶劣的行径。因而,第三章作者就进一步揭示出了造成这次灾祸的根本原因:国王“辟言不信”,一天天胡作非为,不知要把国家引向何处;而“凡百君子”又“不畏于天”,反而助纣为虐,做出了一系列既不自重、又肆无忌惮的坏事。第四章,作者又以沉痛的语言指出:战祸不息,饥荒不止,国事日非,不仅百官“莫肯用讯”,国王也只能听进顺耳的话而拒绝批评,只有他这位侍御小臣在为危难当头的国事而“憯憯日瘁”了。第五章,作者再次申诉自己处境的艰难。由于国王“听言则答,谮言则退”,致使自己“哀哉不能言”,而那些能说会道之徒则口若悬河。自己“维躬是瘁”,而他们却“俾躬处休”。不是自己拙口笨舌,而是国王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的行为使自己无法谏诤了。对比鲜明,感情更加深沉。因此,在第六章里,作者又进一步说明了“于仕”的困难和危殆。仕而直道,将得罪天子;仕而枉道,又见怨于朋友。左右为难,忧心如焚。最后一章,作者指出:要劝那些达官贵人迁向王朝的新都吧,他们又以“未有家室”为借口而加以拒绝,加以嫉恨,致使自己无法说话,而只有“鼠思泣血”。其实,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外地虽然没有家室,也照样纷纷逃离了。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面对国破、世危的.局面,思前想后,感愤万端。既埋怨天命靡常,又揭露国王信谗拒谏、是非不分。执事大臣或苟且偷安,或花言巧语,致使天灾人祸,一起降临人间。面对昏君乱世,他忧国忧时,苦恼悲哀,虽想要勤于国事,救危扶倾,而又处境孤危,不知所措。因此只有忧伤、悲痛,怨天尤人,无可奈何。真可谓处饥馑、危亡、离乱之世,心有救乱济世之志,而行无救乱济世之力,所以只有揭示现实真象,以发泄他满腔的忧愤罢了,其感情是深沉的、真挚的。这是时代的呐喊和哀怨,因而对读者进一步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那个时代的思想感情,也是有意义的。

  作者在抒发他那复杂而深厚的思想感情时,通篇采用了直接叙述的方式来表达,少打比喻,不绕弯子,语言质朴,感情真实,层层揭示,反覆咏叹,时而夹杂一些议论,颇有一种哀而怨、质而雅的艺术之美。

诗经全文4

  [先秦]诗经

  俟我于著乎而。

  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

  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

  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注释:

  【1】著(zhù):通“宁(zhù)”。古代富贵人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叫著。古代婚娶在此处亲迎。

  【2】俟(sì):等待,迎候。

  【3】乎而:齐方言。作语尾助词。

  【4】充耳:又叫“塞耳”,饰物,悬在冠之两侧。《毛传》:“充耳谓之瑱(tiàn)。”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dǎn),饰玉称瑱,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

  【5】素:白色,这里指悬充耳的丝色。

  【6】尚:加上。

  【7】琼: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华”与下文的“莹”“英”:均形容玉瑱的光彩,因协韵而换字。

  【8】庭:中庭。在大门之内,寝门之外。

  【9】青:与上文的“素”、下文的“黄”指各色丝线,代指紞。

  【10】堂:庭堂。

  作品赏析:

  此诗写男女结婚仪式,写新妇到男方家看到丈夫形象的情景。全诗写的只是一个小剪影,但有步骤,有层次,有色彩,有新妇微妙的心理状态,把华夏古老的结婚仪式写得饶有情趣,

  全诗三章九句,皆从新娘眼中所见来写,新进门的妻子在憧憬与期待中慌乱而羞涩地抬起美丽的双眸,却只看见丈夫的一个背影,他在迎接她,引导着她一步步走近他们的洞房。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称其“句法奇蛸”。奇峭就在于九句诗中全不用主语,而且突如其来。这一独特的句法,恰切而传神地表现了新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当她紧随着迎亲车辆踏进婆家大门的那一刻,其热闹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场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谁不想一睹新娘的风采,然而新娘对着这稠密涌动的人丛,似乎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映进她眼帘的唯有恭候在屏风前的夫婿——“俟我于著”,少女的靦覥,使她羞于说出“他”字,但从“俟我”二字却能品味出她对他的绵绵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下两句更妙在见物不见人。从新娘的心理揣测,她的注意力本来全集中在新郎身上,非常想把新郎端详一番,然而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她不敢抬头仔细瞧。实际上,她只是低头用眼角瞟了一下,全没看清他的脸庞,所见到的'只是他帽沿垂下的彩色的“充耳”和发光的玉瑱。这两句极普通的叙述语,放在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在这特殊的时刻和环境中,便觉得妙趣横生、余味无穷了,给人以丰富联想和审美的愉悦。“乎而”二字甚妙,就好像后世民歌中“呼而嗨呦”类的衬词。

  这首诗风格与《齐风·还》相近,也是三章全用赋体,句句用韵,六言、七言交错,但每句用“乎而”双语气词收句,又与《还》每句用常见的“兮”字收句不同,使全诗音节轻缓,读来有余音袅袅的感觉。在章法上它与《诗经》中的典型篇章是那么不一样,而又别具韵味。全诗每章只在三处换了三个字,就表现出新娘出嫁的喜悦和对新郎的满意与赞许。

诗经全文5

  [先秦]诗经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

  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

  注释:

  【1】杕(dì):树木孤独貌。

  【2】杜:一种果木,又名赤棠梨。

  【3】有:句首语助词,无义。

  【4】睆(huǎn):果实圆浑貌。

  【5】实:果实。

  【6】靡:没有。

  【7】盬(gǔ):停止。

  【8】嗣:延长、延续。

  【9】阳:农历十月,十月又名阳月。

  【10】止:句尾语气词。

  【11】遑(huáng):闲暇。一说忙。

  【12】萋萋:草木茂盛貌。

  【13】陟(zhì):登山。

  【14】言:语助词,无义。

  【15】杞:即枸杞,落叶灌木,果实小而红,可食,可入药。

  【16】忧:此为使动用法,使父母忧。一说忧父母无人供养。

  【17】檀车:役车,一般是用檀木做的,一说是车轮用檀木做的。

  【18】幝(chǎn)幝:破败貌。

  【19】牡:公马。

  【20】痯(guǎn)痯:疲劳貌。

  【21】匪:非。

  【22】载:车子载运。

  【23】孔:很,大。

  【24】疚(jiù):病痛。

  【25】期:预先约定时间。

  【26】逝:过去。

  【27】恤(xù):忧虑。

  【28】卜:以龟甲占吉凶。

  【29】筮(shì):以蓍草算卦。

  【30】偕:合。

  【31】会言:合言,都说。一说“会”为聚合(离人相聚),“言”为语助词,无义。

  【32】迩(ěr):近。

  赏析:

  第一章“有杕之杜,有睆其实”两句即以“兴”起首,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之一。这以“兴”起的两句与后边的内容有着某种情绪的关联:孤立的赤棠,象征着夫妻分处,彼此孤零;但孤立的赤棠尚能结出圆滚滚的果实,而分离的夫妻却不能尽其天性,故不能不睹物而兴感!

  第三句以下,则赋叙其事:“由于王家之事没有止息,丈夫不能回家。我的孤独时日还要延续下去。现在已是十月,一年又将过去,作为妻子的我,怎不因之而忧伤!”这四句是直叙心意,后一句则来一曲折,想像男方,现在应该是有空闲了,可以腾出身来回家了。前三句是分离的忧伤,后一句是空想会聚的希望。前后相衬,反映其盼望团聚之殷切。

  “遑”有解为“忙”的,那么意义正好相反,征夫正在忙着,那么还不可能回家,则体现出主人公某种程度的失望与懊丧。怀念亲夫感情深沉则是相同的。

  第二章与第一章结构相似,意义相近。前二句也是以“兴”起。第二句的“其叶萋萋”,第五句的“卉木萋止”,如果以为时间与前章靠近,则可理解为杜叶尚未黄落,草色青青尚在,颇有“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金缕衣》)的珍惜年华之意。可是现在,王事没有结束,丈夫难以归来,眼看光阴虚度,青春浪掷,怎不悲伤!如果以为时间与前章离得稍远。则可理解为一年已经过去,四季周始,春天又已来到,杜叶又现萋萋,草木又呈葱翠,她自不免睹物兴情,忧思不绝。这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以乐景写哀,同一手法。愁人眼中,哀景能兴哀,乐景也能兴哀!所以末句“征夫归止”,并非一般的盼望,而是站在望夫石上问天的哀号:征夫啊,归来罢!

  第三章起改用赋体。开头两句写登北山、采枸杞。郑笺云:“杞非常菜也,而升北山而采之,托有事以望君子。”孔颖达疏云:“杞木本非食菜而升北山以采之者,是托有事以望汝也。”故此两句并非游离中心之句,而是深含怀亲望夫之情。

  五、六、七三句,全为揣想之辞。“檀车”是檀木制作的役车,或者说是以檀木为轮的车。《魏风·伐檀》篇“坎坎伐檀”“坎坎伐辐”“坎坎伐轮”诸句可以印证。戍役时间那么久,想像所乘役车早已破旧,拉车的四马也已疲困,再也不能继续役作了。如以此为前提,则自然得出结论:征夫回家的.日子不远了。有人认为“幝幝”与“啴啴”同义,是车声。这似乎听到了征夫归途中的车轮滚动的轧轧声,疲惫四马艰难奔跑的特特声,它同样反映出女方忧思劳瘁的情貌,不过想像中彼此的距离要比前说更近了。

  第四章仍用赋体。第一句两个“匪”,是为了音节的需要,实际作用一个就行,即“匪载来”(车子没有载着你回来)。这是前章“檀车”三句的转折,前章以为“还远”,而实际则朝盼暮望就是不见载着你的车子到来。这四字与后来唐宋词中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同一意境。第二句则是前三章伤、悲、忧的心情的发展,伤得悲得忧得成了大病!第三句“期逝不至”是承应第一句“匪载匪来”,第四句“而多为恤”是承应第二句“忧心孔疚”。这四句集中写忧郁、失望。而五、六、七三句又是一次转折,在失望中又获得一丝亮意:求卜问筮,卜筮结论一致,都说“近了”。这给失望枯干的心灵注入一丝滋润,“征夫迩止”,这是获得片时的安慰,寄希望于明天。

  对此诗主诉者是谁,说法颇不一致。《毛诗序》说:“杕杜,劳还役也。”这是说全诗是戍役者的口吻,是男思女。不论是女思男还是男思女,在诠释时都会遇到一些麻烦。如说女思男,则一、二、三章的“我”就没有男思女的解释来得直接。如说男思女,则“女心伤止”“女心悲止”的“女”又较别扭;而三、四两章以男方口吻去解释,更难圆其说。变通的办法是将写男的方面“继我时日”“征夫遑止”等句作为女方的猜想,或者将写女的方面“女心伤止”“女心悲止”等句以及三、四两章当作男方的猜想去理解以求前后统一。但两者相较,似还以女思男较为通畅,而第三、四两章传统上亦从女思男角度去理解。

诗经全文6

  [先秦]诗经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注释:

  【1】雉(zhì):野鸡,雄者有冠,长尾,身有文采,善斗。一说雉为耿介之鸟,交有时,别有伦。

  【2】于:往。一说语助词。

  【3】泄(yì)泄:鼓翅飞翔的样子。朱熹《诗集传》:“泄泄,飞之缓也。”

  【4】怀:因思念而忧伤。

  【5】自诒:自己给自己。诒(yí):通”贻“,遗留。

  【6】伊:此,这。

  【7】阻:忧愁,苦恼。一说阻隔。

  【8】下上其音:叫声随飞翔而忽上忽下。

  【9】展:诚,确实。

  【10】劳我心:即”我心劳“,因挂怀而操心、忧愁。劳,忧。

  【11】瞻:远看,望。

  【12】悠悠:绵绵不断。

  【13】云:与下句的“云”同为语气助词。

  【14】曷(hé):何。此处指何时。

  【15】百尔君子:你们这些君子。百,凡是,所有。尔,你们。君子,在位,有官职的大夫。

  【16】德行:品德和行为。

  【17】忮(zhì):忌恨,害也。一说”贪求“。

  【18】求:贪求。

  【19】何用:何以,为何。

  【20】不臧(zāng):不善,不好。

  作品赏析:

  此诗前二章都是以雄雉起兴。“兴”就是见景生情:看到漂亮的雄野鸡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欢快自得地鸣叫,这个独守空房的女人心中很不是滋味。雄雉就在眼前,能见到它舒畅地拍翅膀,能听到它咯咯的叫声。而丈夫久役,既不能见其人,也不能闻其声。先是怀想,后是劳心,思妇的感情层层迭起。此二章只举雄雉,不言双飞,正道出离别,引出下文“怀”“劳”的情绪,写雄雉,又是从“飞”这一动态去描写它的神情(“泄泄其羽”)和声音(“下上其音”),突出其反复不止,意在喻丈夫久役不息,思妇怀想不已。

  第三章以日月的迭来迭往,来兴丈夫久役不归。同时,以日月久长来拟自己的悠悠思绪。而关河阻隔,怅问丈夫归来何期,亦可见思妇怀念之切。此章中的“瞻”字涵盖思妇所见。思妇与所见的日月构成意象空间,虚拟出一幅思妇正在伫立遥望的情景,加以前文所见雄雉的点染,便传递出强烈的画面感。“道之云远”把思妇的视线指向其久役的丈夫,它与第一章“自诒伊阻”相承为义,分别从空间的距离(“远”)和空间的间断(“阻”)来说的。“曷云能来”,是对思妇“悠悠我思”的现实回答,也是思妇瞻望的`必然结果。道远路阻,丈夫无法回来,这也深深透露出对当时现实的无奈。

  第四章语气一转,忧其丈夫仕于乱世,希望他善能周全,可见其深思至爱之意。传说雉是耿介之鸟,就其品性可比君子,《王风·兔爰》“雉离于罗”,即比君子遭罪。此章“不知德行”从反面伸足此义,就其品性来讽劝君子。

  全诗前三章的意思可以归纳为一个词:思念。女主人公思念远在天边从役的丈夫,自己内心沮丧,不能排解。每天看着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女人心中的思念也如这日月一样悠长。最后一章的意思可以归纳为一个词:批判。女主人公指责那些贵族君子们,是他们的贪欲造成了夫妻分离的悲剧。前三章的思念是为后一章的批评蓄势;而末章对在位君子的批判,突破个人私情,使诗歌的境界提升了一个高度。

诗经全文7

  [先秦]诗经

  原文: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注释:

  【1】鸳鸯:鸭科水鸟名。古人以此鸟雌雄双居,永不分离,故称之为“匹鸟”。

  【2】毕:长柄的捕鸟小网。

  【3】罗:无柄的捕鸟网。

  【4】宜:《说文解字》:“宜,所安也。”引申为享。

  【5】梁:筑在水中拦鱼的石坝,即鱼梁。

  【6】戢(jí):插。谓鸳鸯栖息时将喙插在左翅下。

  【7】遐(xiá):长远。

  【8】乘(shèng):四匹马拉的车子。乘马引申为拉车的马。

  【9】厩(jiù):马棚。

  【10】摧(cuò):通“莝”,铡草喂马。郑笺:“今‘莝’字也。”《说文解字》:“莝,斩刍也。”

  【11】秣(mò):用粮食喂马。

  【12】艾:养。一说意为辅助。

  【13】绥(suí):安。

  作品赏析:

  此诗前二章以鸳鸯起兴,后二章以马起兴。鸳鸯是成双成对的鸟,马和亲迎之礼有关,故可以认为这是一首同婚姻有关的诗歌。前二章赞美男女双方才貌匹配,爱情忠贞;后二章祝福其生活富足美满。

  此诗一、二章以鸳鸯匹鸟兴夫妇爱慕之情。两章描绘了一对五彩缤纷的鸳鸯,拍动着羽毛绚丽的翅膀,双双飞翔在辽阔的天空,雌雄相伴,两情相依,情有独钟,心有所许,多么美妙的时刻,多么美好的图画!在遭到捕猎的危险时刻,仍然成双成对,忠贞不渝,并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从同甘到共苦两种境遇的转变,进一步展现了鸳鸯高洁的品格,挖掘了鸳鸯的典型的独特的禀性,较好地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为后面对人物的抒写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第二章中,诗人抓住鸳鸯小憩时的一个细节,描摹入微,观察至细。在芳草萋萋的`小坝上,一对鸳鸯相依相偎,红艳的嘴巴插入左边的翅膀,闭目养神,恬静悠闲,如一幅明丽淡雅的江南水墨风景图,满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与无限追求。这二章一动一静,描摹毕肖,既是对今后婚姻生活的象征性写照,也是对婚姻的主观要求和美好希望。生活之中,欢乐与痛苦必然并存,既有甜蜜的欣悦,也有凄苦的哀愁,但只要双方心心相印、相濡以沫,苦乐之中就都有幸福在,即无所畏惧。诗人以鸳鸯比喻夫妻,贴切自然,易于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其形象逐渐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原型,为后世所普遍接受。

  诗的第三、四章以摧秣乘马,兴结婚亲迎之礼,充满了对婚后生活的美好憧憬。抓住迎亲所用的厩中肥马这一典型细节,引发人对婚礼情景的丰富联想:隆重、热烈、喜庆;并且厩有肥马也反映着生活的富足。这都含蓄地暗示了婚姻美好的客观条件:男女般配,郎才女貌,感情专一,家产丰裕;反映了诗人的婚姻价值观念,也是对理想人生、美好人生的由衷礼赞。

诗经全文8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鴥彼飞隼,载飞载止。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

  鴥彼飞隼,载飞载扬。

  念彼不迹,载起载行。

  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注释:

  【1】沔(miǎn):流水满溢貌。

  【2】朝宗:归往。本意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后来借指百川归海。

  【3】鴥(yù):鸟疾飞貌。

  【4】隼(sǔn):一类猛禽,中国常见的有游隼等。

  【5】载:句首语助词。

  【6】嗟:嗟叹。“嗟”字贯下两句,意即嗟叹我的兄弟即国人、诸友。

  【7】邦人:国人。

  【8】念:“尼”之假借,止。

  【9】汤(shāng)汤:义同“荡荡”,水大流急貌。

  【10】不迹:不循法度。

  【11】弭(mǐ):止,消除。

  【12】率:沿。

  【13】中陵:陵中。陵,丘陵。

  【14】讹(é)言:谣言。

  【15】惩:止。

  【16】敬:同“警”,警戒。

  【17】谗言其兴:谗言如此兴盛。其:如此。

  作品赏析:

  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写诗人对当权者不制止祸乱深为叹息,指出祸乱发生,有父母的人会更加忧伤。第二章写诗人看到那些不法之徒为非作歹,便坐立不安,忧伤不止。第三章写无人止谗息乱,诗人心中愤慨不平,劝告友人应自警自持,防止为谗言所伤。一方面由于环境险恶,另一方面这是一首抒情诗,所以诗中对祸乱没有加以具体叙述,而只是反映了一种不安和忧虑的心情。忽而写丧乱不止忧及父母,忽而写忧丧畏谗,忽而劝朋友警戒。透过诗句使读者看到了诗人的形象。他生当乱世,却不随波逐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心国事,对丧乱忧心忡忡。动荡的社会让他不得安宁,与“不肯念乱”的当权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他爱憎分明,既担心丧乱殃及父母,也担心兄弟朋友遭谗受害,对作乱之徒充满了憎恨。

  另外,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也用得很有特点。每章开头四句(末章似脱两句)连用两组比兴句,这在《诗经》中很少见。首章以流水朝宗于海,飞鸟有所止息暗喻诗人的处境不如水和鸟。次章以流水浩荡、鸟飞不止写诗人忧心忡忡而坐立不安。末章以飞鸟沿丘陵高下飞翔写诗人不如飞鸟自由。诗中比兴的运用虽然大同小异,但决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各自有所侧重。不仅暗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有较明确的引发思路的作用,而且让人感到新鲜贴切,增加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忧乱畏谗的感叹和沉痛的呼喊,而这正是对“分明乱世多谗,贤臣遭祸景象”(方玉润《诗经原始》)的高度艺术概括。

诗经全文9

  [先秦]诗经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注释:

  【1】载(zài):始。

  【2】辟王:君王。指周成王。

  【3】曰:同“聿”,发语词。

  【4】厥:其。

  【5】章:典章法度。指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郑笺》:“此诗始见君王,谓见成王也。曰求其章者,求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也。”

  【6】龙旂(qí):画有蛟龙图案的旗,旗竿头系铃。《郑笺》:“交龙为旂。”

  【7】阳阳:鲜明。一说即“扬扬”,旗飘动飞扬之貌。

  【8】和:挂在车轼(扶手横木)前的铃。

  【9】铃:挂在旂上的铃,一说挂在车衡上的铃。

  【10】央央:铃声和谐。

  【11】鞗(tiáo)革:马缰头的铜饰。

  【12】有鸧(qiāng):鸧鸧,铜饰美盛貌。一说铜饰相击之声。《郑笺》:“鞗革,辔首也。鸧,金饰貌。”

  【13】休:美。《郑笺》:“休者,休然盛壮。”

  【14】有:同“又”。

  【15】烈光:光亮。

  【16】率:带领。

  【17】昭考:皇考。此处指周武王。

  【18】享:"孝、享",都是献祭的意思。

  【19】介(gài):通“匄(gài)”。求。

  【20】永言:即“永焉”,长久貌。言,语助词。

  【21】思:发语词。

  【22】皇:大。

  【23】祜(hù):福。

  【24】烈文:辉煌而有文德。烈,有武功。

  【25】辟公:指诸侯公卿。

  【26】绥:安抚。一说赐也。

  【27】俾(bǐ):使。

  【28】缉熙:光明,显耀。

  【29】纯嘏(gǔ):大福,美福。

  作品赏析:

  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成王即位之时。成王是由周公辅佐即位的,只是名义或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的周公之手,诸侯助祭的隆重仪式当亦是周公一手策划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让成王牢记先王遗训,继承并光大先王遗业。周公极尽摄政之职,时时注意对成王的规劝乃至管教,《尚书》中的一篇《无逸》便是明证。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无法应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权威性的答复。旧说《周礼》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当了然于胸。如此看来,《周颂·载见》的祭祀对象与《周颂·雝》不同,祭祀时的背景也大不一样。《诗经传说汇纂》所说“一以显耆定之大烈弥光,一以彰万国之欢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时局特点与急务。

  和《周颂·雝》所描写的“肃肃”“穆穆”的神态不同,《周颂·载见》重点在于描写助祭诸侯来朝的队伍,朱熹评之曰“赋”也。诗中“龙旂阳阳”四句,确实具有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有声有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周颂中的许多祭祀诗,是只求道出目的,不惜屡用套语,丝毫不考虑文学性的,而《周颂·载见》却安排了极为生动的铺叙,在一般说来枯燥乏味的颂诗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足以说明,在有助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充分调动积极的文学手段。

  诗的.后半部分,奉献祭品,祈求福佑,纯属祭祀诗的惯用套路,本无须赘辞,但其中“烈文辟公”一句颇值得注意。在诗的结尾用诸侯压轴,这与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有关。古代归根结蒂是人治社会:就臣子而言,先王驾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无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更换之时,臣下的离心与疑虑往往是同时并存,且成为政局动荡的因素。诗中赞扬诸侯,委以辅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诸侯的疑虑,防止其离心,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可见,《周颂·载见》始以诸侯,结以诸侯,助祭诸侯在诗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实在并非出于偶然。

诗经全文10

  [先秦]诗经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注释:

  【1】丰年:丰收之年。

  【2】黍(shǔ):小米。

  【3】稌(tú):稻子。

  【4】高廪(lǐn):高大的粮仓。

  【5】万亿及秭(zǐ):周代以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秭。

  【6】醴(lǐ):甜酒。此处是指用收获的稻黍酿造成清酒和甜酒。

  【7】烝(zhēng):献。

  【8】畀(bì):给予。

  【9】祖妣(bǐ):指男女祖先。

  【10】洽(qià):配合。

  【11】百礼:指各种祭祀礼仪。

  【12】孔:很,甚。

  【13】皆:普遍。

  赏析:

  此诗的开头很有特色。它描写丰收,纯以静态:许许多多的粮食谷物(黍、稌),贮藏粮食的高大仓廪,再加上抽象的难以计算的数字(万、亿、秭)。这些静态汇成一片壮观的丰收景象,自然是为显示西周王朝国势的强盛,而透过静态,表现出后面亿万农夫长年辛劳的动态。寓动于静之中,写来笔墨十分经济,又给读者留下思想驰骋的广阔天地。不过,在周王室看来,来之不易的丰收既是人事,更是天意,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丰收归根结底是上天的`恩赐,所以诗的后半部分就是感谢上天。

  因丰收而致谢,以丰收的果实祭祀最为恰当,故而诗中写道:“为酒为醴(用丰收的粮食制成),烝畀祖妣。”祭享“祖妣”,是通过先祖之灵实现天人之沟通。也由于丰收,祭品丰盛,能够“以洽百礼”,面面俱到。“降福孔皆”既是对神灵已赐恩泽的赞颂,也是对神灵进一步普遍赐福的祈求。身处难以驾驭大自然、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愿望尤其强烈,《周颂·丰年》既着眼于现在,更着眼于未来,与其说是周人善于深谋远虑,不如说是他们深感缺乏主宰自己命运能力的无奈。

  “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四句,在周颂的另一篇作品《周颂·载芟》中也一字不易地出现,其情况与颂诗中某些重复出现的套话有所不同。在《周颂·丰年》中,前两句是实写丰收与祭品(用丰收果实制成),后两句则是祭祀的实写;《周颂·载芟》中用此四句,却是对于丰年的祈求和向往。可见《周颂·载芟》是把《周颂·丰年》中所写的现实移植为理想,这恰恰可以反映当时丰年的难逢。

诗经全文11

  [先秦]诗经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1],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注释:

  【1】终:一说终日,一说既。

  【2】暴:急骤,猛烈。

  【3】谑(xuè)浪笑敖:戏谑:谑,调戏。浪,放荡。敖,放纵。

  【4】中心:心中。

  【5】是悼:悼是。悼,伤心害怕。

  【6】霾(mái):阴霾。空气中悬浮着的大量烟尘所形成的混浊现象。

  【7】惠:顺。

  【8】莫往莫来:不往来。

  【9】曀(yì):阴云密布有风。

  【10】不日:不见太阳。有,同“又”。

  【11】寤:醒着。

  【12】言:助词。

  【13】寐:睡着。

  【14】嚏(tì):打喷嚏。民间有“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

  【15】曀曀:天阴暗貌。

  【16】虺(huǐ):形容雷声。

  【17】怀:思念。

  作品赏析:

  此诗共四章。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因丈夫的肆意调戏而悲凄,但丈夫离开后,她又转恨为念,忧其不来;夜深难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样也想念她。其感情一转再转,把那种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了。

  第一章写欢娱,是从男女双方来写。“谑浪笑敖”,《鲁诗》曰:“谑,戏谑也。浪,意萌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连用四个动词来摹写男方的纵情粗暴,立意于当时的欢娱。“中心是悼”,悼,担心忧惧的意思,是女方担心将来的被弃,着意于将来的忧惧。

  第二章承“悼”来写女子被弃后的心情。“惠然肯来”,疑惑语气中不无女子的盼望;“莫往莫来”,肯定回答中尽是女子的绝望。“悠悠我思”转出二层情思,在结构上也转出下面二章。

  第三、四章表现“思”的程度之深。“寤言不寐”,是直接来写,“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曲折来写。而归结到男子,又与第一章写男子欢娱照应。全诗结构自然而有法度。

  诗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因比而兴,诗中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在古代爱情婚姻题材的诗歌中是别具一格的。

诗经全文12

  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注释】

  殷〔yǐn〕:雷声。

  阳:山之南或水之北为阳。

  斯:此时,一说此人。

  违斯:离开这里。违,去,离开。斯,此地。

  或:稍微,后同。

  遑〔hung〕:空闲,闲暇,后同。

  振振:仁厚信实貌,一说奋发有为貌。

  息:休息。

  处:居住,停留。

  【翻译】

  雷声隆隆,在南山阳坡响起。为何此时要离开这里,而不敢稍享片刻闲暇?仁厚信实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雷声隆隆,在南山侧面响起。为何此时要离开这里,而不敢稍有空闲休息?仁厚信实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雷声隆隆,在南山脚下响起。为何此时要离开这里,而不愿稍作短暂停留?仁厚信实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解读】

  《殷其雷》一诗的主旨,《毛诗序》概括为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意即表达一位妻子对外出从仕丈夫的勉励和思念。这一说法十分明确,古今诸家学说几乎都没有异议。

  全诗共有三章,只有各章第二句阳侧下三字及第四句中敢或息处四字出现调序或变动,其余内容均保持不变,叠章复沓的结构可谓到达极。各章首句均以南山之阳的轰轰雷声起兴,但雷响的地点却变易不定,暗示君子漂泊在外行踪无定的状态,所以才引出后文所说的不敢遑息处。这三个字是从女子反问丈夫何斯违斯之时带出的`,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丈夫忠于职守、不敢稍懈的精神品质。也正是由于丈夫为公事奔波操劳,所以一方面妻子不愿他远离而去,另一方面在他离去后又称赞他振振君子,且表达希望对方早归之意,矛盾心理由此展露无遗。

  关于振振一词,历来也有不同解释。《毛诗注疏》中解释为信厚,姚际恒《诗经通论》中解释为振起、振兴、众盛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解释为振奋有为。不论作何种解释,此词毫无疑问是这位妻子对丈夫奉公的赞美之辞。

  本诗语言简洁朴素,又有长短相错齐言口吻和设疑发问的语言模拟,极具情感张力和亲和力。展卷而读,仿佛这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她朝着天际的南山望眼欲穿,不断地呼唤着:归来吧,归来吧!

诗经全文13

  [先秦]诗经

  原文: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

  【1】羔裘:羔羊皮裘,古大夫的朝服。

  【2】濡(rú):润泽,形容羔裘柔软而有光泽。

  【3】洵(xún):信,诚然,的确。

  【4】侯:美。

  【5】其:语助词。

  【6】舍命:舍弃生命。

  【7】渝:改变。

  【8】豹饰:用豹皮装饰皮袄的袖口。

  【9】孔武:特别勇武。孔,甚;很。

  【10】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11】晏:鲜艳或鲜明的样子。

  【12】三英:装饰袖口的三道豹皮镶边。

  【13】粲(càn):光耀。

  【14】彦(yàn):美士,指贤能之人。

  作品赏析:

  羔裘是古代卿大夫上朝时穿的官服。《诗经》中通过描写羔裘来刻画官员形象的诗有好几首,如《召南·羔羊》《唐风·羔裘》《桧风·羔裘》等,命意都不一样。

  《郑风·羔裘》这首诗,起笔描述羔裘的外在美,作者具体而微地描写了羊皮袍子的皮毛质地是如何的润泽光滑,袍子上的豹皮装饰是如何的鲜艳漂亮。然后才赞美穿此羔裘的人的内在美,写外在美的`目的是通过对羊皮袍子的仔细形容,和对其中寓意的深刻揭示,借以赞美穿羊皮袍子的官员有正直美好能舍命为公的气节,有威武勇毅能支持正义的品格。总而言之,人衣相配,美德毕现,这位官员才德出众,不愧是国家的贤俊。外在美、气质美和品行美、形象美高度统一。这样理解符合认为此诗主旨为赞美优秀官吏的说法。

  如果说此诗有讽刺意味,那就是说,在诗中,礼服的高贵华丽衬托着君子的美德形象,服饰的华美同时也象征着君子高贵的人品。在作者看来,古代的卿大夫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一联系郑国当时的现实,满朝穿着漂亮官服的是些什么人——一句话,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可以说,都不称其服。这样,作者赞古讽今的作诗命意就凸现出来了。因为衣裳总是人穿的,从衣裳联想到人品,再自然不过了。至于一个人的品质、德性要说得很生动、形象,就不那么容易,而此诗作者的聪明之处,也在这里。他用看得见的衣服的外表,来比喻看不见、感得到的较为抽象的品行德性,手法是极为高明的。比如,从皮袍子上的豹皮装饰,联想到穿这件衣服的人的威武有力就十分贴切,极为形象。但如果当作一首讽刺诗来说,有些过于含蓄,以至千百年来聚讼不已。

诗经全文14

  [先秦]诗经

  原文: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注释:

  【1】交交:鸟鸣声。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交交,通作‘咬咬’,鸟声也。”

  【2】黄鸟:即黄雀。

  【3】棘: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枝上多剌,果小味酸。棘之言“急”,双关语。

  【4】从:从死,即殉葬。

  【5】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嬴,名任好。

  【6】子车:复姓。

  【7】奄息:字奄,名息。下文子车仲行、子车针虎同此,这三人是当时秦国有名的贤臣。

  【8】特:杰出的人材。

  【9】“临其穴”二句:郑笺(jiān):“谓秦人哀伤其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栗。”

  【10】彼苍者天: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

  【11】良人:好人。

  【12】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13】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

  【14】防:抵当。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15】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

  作品赏析:

  诗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此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

  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栗”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针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则此诗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墨子·节葬》篇即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不过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暴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尽管此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诗经全文15

  [先秦]诗经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燿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燿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lí),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注释:

  【1】慆慆:三家诗作滔滔,亦作悠悠。长久。

  【2】士:同“事”,从事。行,行阵,指打仗。

  【3】枚:一根像筷子一样的短棍,行军时人和马都将它衔在口中,以免说话或嘶鸣而暴露行踪。

  【4】蜎蜎(yuan):软体动物蠕动之貌。

  【5】蠋:蜀的俗字,虫名,青色,似蚕。

  【6】敦(堆):身体蜷缩成团。

  【7】果臝(luo):葫芦科植物,一名栝楼。臝,裸的异体字。

  【8】施(yi):蔓延。

  【9】宇:屋檐

  【10】伊威:一种小虫。

  【11】蟏蛸:一名喜蛛,一种长脚的小蜘蛛。

  【12】町畽(tǐng tuǎn):有禽兽践迹痕迹的空地。

  【13】熠燿:闪闪发光貌。

  【14】宵行:萤火虫。

  【15】垤:土堆。

  【16】聿:语气助词。

  【17】有敦:即敦敦、团团。

  【18】瓜苦:苦瓜。

  【19】栗:即蓼字,苦菜。栗薪:苦菜的薪柴上久久的结着苦瓜。

  【20】皇:毛色黄白的马。

  【21】驳:毛色红白的马。这里指当年迎亲用的马。

  【22】亲:指妻子的母亲。

  【23】缡(lí):女子的佩巾。古代风俗,母亲要亲自给出嫁的女儿结缡。毛传:母戒女,施衿结帨(shui)。结缡即结帨

  【24】九十:虚数,形容结婚时礼数繁多。仪,仪式,礼节。

  作品赏析:

  赏析一:

  这是一篇分为四章的长诗。我们在通过名物训诂,也就是解决了字、词、句之后,需要注意的,首先是思想内容,然后看它是如何表现内容的。就内容看,这是一篇行役诗。行役有兵役、劳役、事役。行役诗在《诗经》中,占着重要的位置,说明行役在当时人民身上和心上压力之大。反映这一史实诗,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篇所写,属于兵役。是写诗中的主人从军出征,经过三年之久,才得回来时的悲喜交加的心情的。

  每章的开头,都是“我徂东山”等四句。这虽是音乐叠章的惯例,但就本篇各章的意义看,这种写法,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层层推进。一章写将归,二章写归途,三章写归至(到家),四章写归后,而以重叠的前四句为总纲。前四句,从“徂东山”到“来自东”,是从“不归”到归“来”,也是从过去到现在。“慆慆”,极言“不归”的时间之久,细“雨”迷“蒙”,却是到家时的气候特征,这是印象很深,难于忘掉的时刻。而长期的苦闷和当前的喜慰,尽在不言之中。在一章里,象电影镜头一样,刚显出了细雨夜归人,就转对过去的回忆。回忆的首先是将归时的心情:决定要回去了,却面向着西方伤感。没有亲身的感受,是不会体味到这一点的。因为人们对没有希望的事,可以不去想;而希望到眼前,情绪却会立刻波动起来。于是,他从心底发出了愿望:从今以后,再不要穿军装了①!接着又把思想拉回到现实。现实的具体生活,是大家还像聚集在桑叶下的野蚕那样,仍蜷缩在兵车下露宿着啊!二章重复前四句,再展现了一下现景,回头转写归途看到的荒凉景象:栝楼藤虽然仍蔓延在人家的房上,长满了果实,但没有人!你看:土鳖在室内缘爬,蜘蛛网在门口,田边留着野兽的蹄印,夜里闪灼的鬼火。一幅幅画面,组织成一片凄凉!但征人认为没有什么可怕,倒很值得想一想。想什么?没有说。可是眼前的荒凉残破景象,“孰实为之,孰令致之?”不正是想的主要内容吗!三章首四句和下八句,联系得更为密切,一个画面是细雨归人,另一个画面是“鹳鸣”、“妇叹”。妇不只叹,而是行动起来,忙着迎接亲人。她刚把房屋打扫修补好,征人恰好进门。真象柴堆上垂下的一个个苦瓜,受尽了苦!在悲喜交集的情况下,千言万语,无从说起,惟一的寒暄,只是一句:“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语是那么淡,情却是无限的深。四章是征人到家后的事了。也许已隔了一段时间。和平为人们带来了幸福。年青人的纷纷结婚,就是标志。黄莺闪耀着美丽的毛羽,比翅齐飞;青年女子出嫁,热闹非凡,仪式隆重,一片欢乐!和一、二章,形成强烈对比。难道这欢乐只限于年青人?最后用反问语气说:新婚诚然是美好的,但那久离重聚的旧夫妻,不是更感到欣慰吗?没有歌颂和平,没有歌颂为取得和平而付出代价的人,但却是最切实、最真挚的歌颂。

  这篇抒情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体现具体环境经历中的思想感情的。诗的着笔点是第三章细雨迷蒙中到家的那一刻。因为那是出征三年的结束。“我徂东山”等四句,概括了出征的全过程,而“我征聿至”一句,是转折点。从此倒推,便有未归、将归、途中、到家各阶段;从此下推,便出现了后来的新生活。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当然在四章所写情景之后,但着笔点,却定在三章,因为这是从全部回忆中总结得来的表现方式。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这篇诗不只形象地写了感官接触到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写了人物的意识活动。而意识活动,正是精神面貌的依据,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一个作者能如实地把所经、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通过象形思维,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成为佳作。我们正可以从三千年前的作者那里,得到启发。

  赏析二:

  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的《诗经》,其地位不仅仅在於它的开创性意义,同时也在於它的题材广泛,真切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间的历史、经济、文化、爱情、战争等内容;而且艺术手法高超,写景、叙事、抒情都相当形象细腻,耐人寻味。且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豳风》中的《东山》,就是一篇表现战争题材的,抒情真致细腻的作品。

  《东山》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致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诗的开篇,以开门见山,直赋其事的手法,简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缘由。“慆慆不归”,既是对离家久战的直接表述,也是离人思乡的间接流露。“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在敍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写,这是这首诗的一个创举。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为后世文人所祖并发扬光大。“零雨其蒙”,既点出了当时的天气,属细节描写。使人更能如临其境,感受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更能够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接著直抒胸臆“我心西悲”。为什麼思乡的'愁絮会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强烈呢?因为作为一名拼杀疆场的军人,每天是过著“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为性命担忧时,思乡情绪会被时刻绷紧的神经暂时压制。但到了战争结束,归家指日可待时,思乡之情就会一涌而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制彼衣裳,勿士行枚”,战士能够结束战争生活,都赶紧解开军装,匆匆穿上平时的衣裳。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战士喜形於色、昐望早日和平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以“行枚”这样典型的行为,代指军旅生活,是用了一种借代的写作手法。《诗经》的艺术手法之成就可见一斑。

  下面就是主人公对三年军旅生活的回忆。首先用“比、兴”的手法,“蜎蜎者蠋,烝在桑野”通过桑虫的生活不堪,来比喻军旅生活的艰辛。使人还得还对战士产生同情。“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就是军人风餐露宿,枕戈待旦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独”字又是主人公内心孤独的体现,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东山》的每段回环往复地吟诵,不仅仅是音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

  第一节是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的回忆,第二节就是对家乡的变化与前途的猜测。“果蠃之实……燿燿霄行”,这一小节说到,家破屋残,果虫相生,田园荒芜,鬼火燿燿……这是主人公内心挥之不去的担忧,也是战争破坏生产,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的现实的反映与对战争的无情控诉。这种写法,使我们想起秦朝的民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裏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其写作方法可谓如出一辙。可以看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可以注意到,《东山》的控诉战争的视角上,是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它作品主角通常是平民,受战争之苦面流离失所,例如《石壕吏》《新婚别》;或者是从征兵的角度,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木兰诗》《兵车行》。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东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这裏没有雄纠纠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於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第三段是主人公遥想家中的妻子。通过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怀念。两者感情交相辉映,从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这裏的写作手法,在后代诗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去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愰,双照泪痕干。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女主人公看到当时结婚时的器物,不禁勾起对丈夫的深深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是新婚不久就被迫分开的。更加突现诗的悲剧色彩。由此我们不禁想起题材相似的杜甫的《新婚别》。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源自《诗经》不无道理。

  第四段是男主人公继续沉缅於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当中。想到当年新婚时,那打扮夺目的皇驳马,那派头十足的接亲队伍,那光彩照人的衣饰……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甜美幸福!主人公又仿佛一下子从美好的回忆掉回现实当中,“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婚不久便分离,这三年来,家中变成怎样,她这三年的孤独如何难当,他三年的苦水又从何说起……想到见面,只怕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大家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如何复杂,如何澎湃难平!但诗中没有太多的叙说,只用了“其旧如之何?”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也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审美空间,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

  《诗经》的艺术美也一样,永远品味不尽,探究不完。因此,我们要继承好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诗经》。

【诗经全文】相关文章:

诗经全文07-15

(热门)诗经全文07-16

诗经采薇的全文11-23

诗经关雎全文赏析11-22

诗经《采薇》全文赏析11-23

诗经全文【常用15篇】07-16

诗经全文15篇【热门】07-15

诗经全文通用(15篇)07-16

诗经《采薇》全文译文10-2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