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全文

诗经全文

时间:2024-07-16 07:21:52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全文通用(15篇)

诗经全文1

  [先秦]诗经

诗经全文通用(15篇)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昏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释:

  【1】蔽芾:树叶初生的样子。

  【2】樗:臭椿树,不材之木,喻所托非人。

  【3】昏姻:即婚姻。

  【4】言:语助词,无实义。

  【5】就:从。

  【6】畜:养活。一说是爱的意思。

  【7】邦家:故乡。

  【8】蓫:草名,俗名羊蹄菜,似萝卜,性滑,多食使人腹泻。

  【9】宿:居住。

  【10】言归斯复:言、斯,都是句中语助词。归、复,即归回。

  【11】葍:多年生蔓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饥荒之年,可以御饥。

  【12】新特:新配偶。特,匹。

  【13】成:借为“诚”,的确。

  【14】祗:只,恰恰。

  【15】异:异心。

  作品赏析:

  《小雅·我行其野》作为一首弃妇诗,和《卫风·氓》等其他同题材作品的大力渲染被弃前的生活场景所不同的是,其作者更多地表现弃妇目前,即此时此刻的情绪。作品开头,作者便把自己情感悲剧的抒写安排在一个似乎暗合其孤独凄凉境况的,生长着樗树和蓫草、葍草的岑寂原野上,以此点明以下所抒写的,只是在抒情主人公经历了被遗弃之变故的打击后,离开伤她心的人,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

  此诗三章,每章前二句,都是同一个画面的重复或再现。它描绘出一个人在点缀着几棵樗树的原野上独行的情景。“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从比例和透视关系上讲,无边的原野、凝滞不动的树草(蓫、葍)和渺小无助而又孤独的行人(作者),给读者的是一种自然界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原野的寂静和人心的焦虑的对立感。原野因人之渺小而愈显其大、愈显其宁静安谧,人因原野之宏大而愈显其小、愈显其躁动不安。抒情主人公被命运抛弃进而抗争无力的悲剧在这里被放大或具体化了。同时,印象的叠加,也引起人们对隐藏于画面背后之故事的强烈探究欲。

  每章后四句,则是对上述画面之深层含义的具体阐释:因婚姻而与你聚首,但“尔不我畜”,我只能独行于这归里的旷野上。这个阐释在全诗三章的反覆咏唱中,随着人物情绪的波动有被深化的趋势。一、二章里,她仿佛还只是故作轻松的念叨:“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试图把痛苦深埋在心底,强自宽解。但到第三章,她情感的火山终于爆发了,这难以平复的伤痛和无人可诉的委屈,和着苦涩的泪水,在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时刻,以这样一种爱恨难分的心理,流淌着怨恨:“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至此,全诗也在这情绪发展的高潮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只有无限的同情、惆怅和遗憾。

  这首诗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用行遇“樗”“蓫”“葍”等恶木劣菜象征自己嫁给恶人,并以之起兴,暗示自己为人所弃的痛苦心情,融情于景,情景交织。

诗经全文2

  [先秦]诗经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

  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注释:

  【1】渐(chán)渐:借为“巉(chán)巉”,险峭的样子。

  【2】维其:犹“何其”。

  【3】劳:劳苦。一说读为“辽”,指辽远。

  【4】武人:指东征将士。

  【5】皇:同“遑”,闲暇。

  【6】朝(zhāo):早上。

  【7】卒(cuì):借为“崒”,高峻而危险貌。

  【8】曷(hé)其没:言何时是个尽头。曷,何。没,尽。

  【9】出:出险。朱熹《诗集传):“谓但知深入不暇谋出也。”

  【10】蹢(dí):蹄子。

  【11】烝(zhēng):众多。一说“进”。

  【12】离:借作“丽”,依附,此指靠近。

  【13】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叫“天毕”。

  【14】俾(bǐ):使。

  【15】滂(pāng)沱(tuó):大雨貌。

  【16】不皇他:无暇顾及其他。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情调酷似《诗经》中的“国风”,重在叙述行军艰难而紧张,并没有《毛诗序》所说“役久”的意思。全诗三章,以赋叙事抒情,头两章叠唱,意思相仿,诗人在急行军途中,迎面映入眼的是陡崖峭壁,挡住队伍的去路,忍不住惊呼道“维其高矣”、“维其卒矣”。头两句写所见,中间两句写所感,叹惋山川遥远,跋涉攀援,步步维艰,疲劳不堪,十分盼望抵达目的地。然而“山川悠远”,不知道何日才能走到。最后两句点题,交代急行军。“武人东征”一句贯穿全诗,三章都有,点明抒情主体与事件。首章“不皇朝矣”句,说明行军紧急,起早摸黑,天不亮就上路。第二段“不皇出矣”句蕴藏着更多难言的痛苦,行军紧迫,不断深入,无暇顾及以后能否脱险。也就是说至此生命已全置之度外。

  第三章诗人笔锋一转,突然伸向天空,描写星空气象,与首章“朝矣”句相应,暗示是夜晚行军。朱熹说前四句“豕涉波,月离毕,将雨之验也”(《诗集传》)。这可能是诗人引用已有的气象民谚。近人闻一多指出:“豕涉波与月离毕并举,似涉波之豕亦属天象,《述异记》曰:‘夜半天汉中有黑气相连,俗谓之黑猪渡河,雨候也。’《御览》引黄子发《相雨书》曰:‘四方北斗中无云,惟河中有云,三枚相连,如浴猪狶,三日大雨。’与《诗》之传说吻合,是其证验。《史记·天官书》曰:‘奎为封豕,为沟渎。’《正义》曰:‘奎……一日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荧惑星守之,则有水之忧,连以三年。’《易林·履之豫》诗曰:‘封豕沟渎,水潦空谷,客止舍宿,泥涂至腹。’此与《诗》所言亦极相似,是《诗》所谓豕白蹢者,即星中之天豕,明矣。”(《周易义证类纂》)依闻一多的.说法,天豕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奎由十六颗星组成,所以说“烝涉波”。杨慎《古今谚》中“谚语有文理”条也说:“天河中有黑云,谓之黑猪渡河,主雨。”可与此相参证。“月离毕”说的是月亮靠近毕宿,古人同样视为下雨的征兆,《尚书·洪范》说:“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此星即指毕星。应劭《风俗通义》说:“雨师者,毕星也。”其下即引用此诗“月离”两句为证。《晋书·天文志》也说“月行入毕多雨”。所以这首诗前四句是引气象民谚,预兆将有滂沱大雨。“俾”字点明尚未发生,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姚炳的说法“将雨、既雨,诸说纷如”,实际上诗中原本是说“将雨”,而不是“既雨”,这个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正因为诗人担心遭遇滂沱大雨,行军难上加难,一心一意只想加速行进,无暇顾及其他,所以才说“不皇他矣”。三个段落的末句意思递进,旅途的苦情、忧虑一层深过一层。

诗经全文3

  [先秦]诗经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1],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注释:

  【1】干旄(máo):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

  【2】孑(jié)孑:旗帜高举的样子。

  【3】浚(xùn):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

  【4】素丝:白丝,一说束帛。

  【5】纰(pí):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

  【6】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7】彼:那。

  【8】姝(shū):美好。一说顺从貌。

  【9】子:贤者。

  【10】畀(bì):给,予。

  【11】旟(yú):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

  【12】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13】组:编织,束丝之法。

  【14】予:给予。

  【15】旌(jīng):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

  【16】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

  【17】告(gǔ):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作品赏析:

  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车马隆隆,旗帜飘扬。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十分气派,意气风发。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距离浚邑越来越近,车马排场越来越盛。而离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关于诗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传》解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如果按“访贤说”,那么此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诗经全文4

  [先秦]诗经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注释:

  【1】小戎:兵车。因车厢较小,故称小戎。

  【2】俴(jiàn)收:浅的车厢。俴,浅;收,轸。四面束舆之木谓之轸。

  【3】五楘(mù):用皮革缠在车辕成X形,起加固和修饰作用。五,古文作X。

  【4】梁辀(zhōu):曲辕。

  【5】游环:活动的环。设于辕马背上。协驱:一皮条,上系于衡,后系于轸,限制骖马内入。

  【6】靷(yìn):引车前行的皮革。

  【7】鋈(wù)续:以白铜镀的环紧紧扣住皮带。鋈,白铜;续,连续。

  【8】文茵:虎皮坐垫。

  【9】畅毂(gǔ):长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用以插轴。

  【10】骐:青黑色如棋盘格子纹的马。

  【11】馵(zhù):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马。

  【12】言:乃。

  【13】君子:指从军的丈夫。

  【14】温其如玉:女子形容丈夫性情温润如玉。

  【15】板屋:用木板建造的房屋。秦国多林,故以木房为多。此处代指西戎(今甘肃一带)。

  【16】心曲:心灵深处。

  【17】牡:公马。

  【18】孔:甚。

  【19】阜:肥大。

  【20】辔(pèi):缰绳。一车四马,内二马各一辔,外二马各二辔,共六辔。

  【21】骝(liú):赤身黑鬣的.马,即枣骝马。

  【22】騧(guā):黄马黑嘴。

  【23】骊(lí):黑马。

  【24】骖(cān):车辕外侧二马称骖。

  【25】龙盾:画龙的盾牌。

  【26】合:两只盾合挂于车上。

  【27】觼(jué):有舌的环。

  【28】軜(nà):内侧二马的辔绳。以舌穿过皮带,使骖马内辔绳固定。

  【29】邑:秦国的属邑。

  【30】方:将。

  【31】期:指归期。

  【32】胡然:为什么。

  【33】俴(jiàn)驷(sì):披薄金甲的四马。

  【34】孔群:群马很协调。

  【35】厹(qiú)矛:头有三棱锋刃的长矛。

  【36】錞(duì):矛柄下端金属套。

  【37】蒙:画杂乱的羽纹。

  【38】伐:盾。

  【39】苑(yūn):花纹。

  【40】虎韔(chàng):虎皮弓囊。

  【41】镂膺:在弓囊前刻花纹。

  【42】交韔二弓:两张弓,一弓向左,一弓向右,交错放在袋中。交:互相交错;韔:用作动词,作“藏”讲。

  【43】闭:弓檠(qíng)。竹制,弓卸弦后缚在弓里防损伤的用具。

  【44】绲(gǔn):绳。

  【45】縢(téng):缠束。

  【46】载(zài)寝载(zài)兴:又寝又兴,起卧不宁。

  【47】厌厌:安静柔和貌。

  【48】良人:指女子的丈夫。

  【49】秩秩:有礼节,一说聪明多智貌。

  【50】德音:好声誉。

  作品赏析:

  按照现代多数学者的观点,这是一首妻子怀念征夫的诗。秦师出征时,家人必往送行,征人之妻当在其中。事后,她回忆起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进而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给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建功立业,博得好名声,光荣凯旋。字里行间,充满着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体现了“秦风”的特点。在秦国,习武成风,男儿从军参战,为国效劳,成为时尚。正像此诗夸耀秦师如何强大,装备如何精良,阵容如何壮观那样,举国崇尚军事,炫耀武力,正是“秦风”一大特点。诗中描写的那位女子,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都带有“秦风”的烙印。在她心目中,其夫是个英俊勇敢的男子汉,他驾着战车,征讨西戎,为国出力,受到国人的称赞,她为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荣耀。她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但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也没有流露出类似“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那样的哀怨情绪,即如今人朱守亮所说,“不肯作此败兴语”(《诗经评释》)。

  此诗采用了先实后虚的写法,即先写女子所见,后写女子所想。秦师出征那天,她前往送行,看见出征队伍的阵容,十分壮观:战车列阵,兵强马壮,兵器精良,其夫执鞭驾车,整装待发,仿佛一幅古代战车兵阵图。队伍出发后的情景是女子的联想,其中既有对征夫在外情景的设想,又有自己对征夫的思念。

  在章法结构上,作者对全诗作了精心安排。诗共三章,每章十句,每句四字。每章的前六句赞美秦师兵车阵容的壮观,后四句抒发女子思君情意。前六句状物,重在客观事物的描述;后四句言情,重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从各章所写的具体内容看,各有侧重,少有雷同。先看各章的前六句:第一章写车制,第二章写驾车,第三章写兵器。再看各章的后四句,虽然都有“言念君子”之意,但在表情达意方面仍有变化。如写女子对征夫的印象:第一章是“温其如玉”,形容其夫的性情犹如美玉一般温润;第二章是“温其在邑”,言其征夫为人温厚,从军边防;第三章是“厌厌良人”,言其征夫安静柔和。又如写女子的思念心理,第一章是“乱我心曲”,意思是:想他时使我心烦意乱。第二章是“方何为期”,问他何时才能归来,盼夫归来的心情非常迫切。第三章是“载寝载兴”,辗转难眠,忽睡忽起,表明她日夜思念之情难以排除。作者这样安排内容,既不雷同,又能一气贯通。格式虽同,内涵有别。状物言情,各尽其妙。这就使得全诗的章法结构井然有序,又不显呆板。

诗经全文5

  [先秦] 诗经

  原文: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注释:

  【1】昊天:苍天。

  【2】成命:既定的天命。

  【3】二后:二王,指周文王与周武王。

  【4】受之:指承受天命。

  【5】成王:即姬诵,武王子。

  【6】康:安乐,安宁。

  【7】夙(sù)夜:日夜,朝夕。

  【8】基:谋划。

  【9】命:政令。

  【10】宥(yòu)密:宽仁宁静。

  【11】於(wū):叹词,有赞美之意。

  【12】缉熙:光明。

  【13】单:通“殚”,竭尽。

  【14】厥(jué):其,指成王。

  【15】肆:巩固。

  【16】靖:安定。

  作品赏析:

  此诗只用七句话,简洁地叙述了周初三王对周王朝作出的贡献,重点称赞了周成王为完成先王事业所作的努力。全诗七句中有五句赞美成王,只有开头一句涉及天,表现了周人敬天的同时,更重视人为的努力。

  此诗开头,祭成王不从祭主入手,却上溯到文、武二王,再追溯到昊天,似乎有些离题。其实这并不难解释,成王受命于文、武二王,文、武二王又受命于天,所以从天入手,以示成王与文、武二王一脉相承,得天之真命。首二句是全诗的引子,其作用犹如赋比兴中的兴,后五句才是全诗的主体。成王是西周第二代天子,声望仅次于文、武二王,与其子康王齐名,史称“成康之治”。《史记·周本纪》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天下之所以安宁,是因为“成王不敢康”,此与《离骚》所说的“夏康娱以自纵”正相对照。“夙夜基命宥密”伸足“不敢康”之意,一正一反,相得益彰。按此句最难理解。《礼记·孔子闲居》有:“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郑玄注:“其,读为基。基,谋也。密,静也。言君夙夜谋为政教以安民,则民乐之。”陈子展《诗经直解》谓“此句旧解唯此郑注较为明确”;《尔雅·释诂》亦曰:“基,谋也。”正与郑注同义。第五句的.“缉熙”是连绵词,不应分解,《大雅·文王》有“於缉熙敬止”,《周颂·维清》有“维清缉熙”,《周颂·载见》有“俾缉熙于纯嘏”,都作光明解,兹亦依之。最后一句的“其”等于“之”,“肆其靖之”等于“肆之靖之”,也就是“巩固它安定它”的意思。文王、武王开创的周朝在成王时得以巩固、安定、这就是祭主一生的功绩。

诗经全文6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鴥彼飞隼,载飞载止。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

  鴥彼飞隼,载飞载扬。

  念彼不迹,载起载行。

  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注释:

  【1】沔(miǎn):流水满溢貌。

  【2】朝宗:归往。本意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后来借指百川归海。

  【3】鴥(yù):鸟疾飞貌。

  【4】隼(sǔn):一类猛禽,中国常见的有游隼等。

  【5】载:句首语助词。

  【6】嗟:嗟叹。“嗟”字贯下两句,意即嗟叹我的兄弟即国人、诸友。

  【7】邦人:国人。

  【8】念:“尼”之假借,止。

  【9】汤(shāng)汤:义同“荡荡”,水大流急貌。

  【10】不迹:不循法度。

  【11】弭(mǐ):止,消除。

  【12】率:沿。

  【13】中陵:陵中。陵,丘陵。

  【14】讹(é)言:谣言。

  【15】惩:止。

  【16】敬:同“警”,警戒。

  【17】谗言其兴:谗言如此兴盛。其:如此。

  作品赏析:

  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写诗人对当权者不制止祸乱深为叹息,指出祸乱发生,有父母的人会更加忧伤。第二章写诗人看到那些不法之徒为非作歹,便坐立不安,忧伤不止。第三章写无人止谗息乱,诗人心中愤慨不平,劝告友人应自警自持,防止为谗言所伤。一方面由于环境险恶,另一方面这是一首抒情诗,所以诗中对祸乱没有加以具体叙述,而只是反映了一种不安和忧虑的心情。忽而写丧乱不止忧及父母,忽而写忧丧畏谗,忽而劝朋友警戒。透过诗句使读者看到了诗人的`形象。他生当乱世,却不随波逐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心国事,对丧乱忧心忡忡。动荡的社会让他不得安宁,与“不肯念乱”的当权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他爱憎分明,既担心丧乱殃及父母,也担心兄弟朋友遭谗受害,对作乱之徒充满了憎恨。

  另外,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也用得很有特点。每章开头四句(末章似脱两句)连用两组比兴句,这在《诗经》中很少见。首章以流水朝宗于海,飞鸟有所止息暗喻诗人的处境不如水和鸟。次章以流水浩荡、鸟飞不止写诗人忧心忡忡而坐立不安。末章以飞鸟沿丘陵高下飞翔写诗人不如飞鸟自由。诗中比兴的运用虽然大同小异,但决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各自有所侧重。不仅暗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有较明确的引发思路的作用,而且让人感到新鲜贴切,增加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忧乱畏谗的感叹和沉痛的呼喊,而这正是对“分明乱世多谗,贤臣遭祸景象”(方玉润《诗经原始》)的高度艺术概括。

诗经全文7

  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注释】

  殷〔yǐn〕:雷声。

  阳:山之南或水之北为阳。

  斯:此时,一说此人。

  违斯:离开这里。违,去,离开。斯,此地。

  或:稍微,后同。

  遑〔hung〕:空闲,闲暇,后同。

  振振:仁厚信实貌,一说奋发有为貌。

  息:休息。

  处:居住,停留。

  【翻译】

  雷声隆隆,在南山阳坡响起。为何此时要离开这里,而不敢稍享片刻闲暇?仁厚信实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雷声隆隆,在南山侧面响起。为何此时要离开这里,而不敢稍有空闲休息?仁厚信实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雷声隆隆,在南山脚下响起。为何此时要离开这里,而不愿稍作短暂停留?仁厚信实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解读】

  《殷其雷》一诗的主旨,《毛诗序》概括为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意即表达一位妻子对外出从仕丈夫的勉励和思念。这一说法十分明确,古今诸家学说几乎都没有异议。

  全诗共有三章,只有各章第二句阳侧下三字及第四句中敢或息处四字出现调序或变动,其余内容均保持不变,叠章复沓的结构可谓到达极。各章首句均以南山之阳的轰轰雷声起兴,但雷响的地点却变易不定,暗示君子漂泊在外行踪无定的状态,所以才引出后文所说的不敢遑息处。这三个字是从女子反问丈夫何斯违斯之时带出的,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丈夫忠于职守、不敢稍懈的精神品质。也正是由于丈夫为公事奔波操劳,所以一方面妻子不愿他远离而去,另一方面在他离去后又称赞他振振君子,且表达希望对方早归之意,矛盾心理由此展露无遗。

  关于振振一词,历来也有不同解释。《毛诗注疏》中解释为信厚,姚际恒《诗经通论》中解释为振起、振兴、众盛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解释为振奋有为。不论作何种解释,此词毫无疑问是这位妻子对丈夫奉公的`赞美之辞。

  本诗语言简洁朴素,又有长短相错齐言口吻和设疑发问的语言模拟,极具情感张力和亲和力。展卷而读,仿佛这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她朝着天际的南山望眼欲穿,不断地呼唤着:归来吧,归来吧!

诗经全文8

  [先秦]诗经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

  注释:

  【1】甫田:大块的田。

  【2】无田(diàn):不要耕种。田,治理,耕治田地。

  【3】莠(yǒu):杂草;狗尾草。

  【4】骄骄:犹“乔乔”,高大貌。

  【5】远人:远方的人。

  【6】忉(dāo)忉:心有所失的样子,一说忧劳貌。

  【7】桀(jié)桀:高高挺立的样子;茂盛的样子。

  【8】怛(dá)怛:悲伤的样子。

  【9】娈:婉、娈指年少而美好的样子。《毛传》:“婉娈,少好貌。”

  【10】总角:古代男孩将头发梳成两个髻。

  【11】丱(ɡuàn):形容总角翘起之状。

  【12】未几:不久。

  【13】弁(biàn):成人的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赏析:

  这首诗头两章是写实,采用重叠形式,只换了四个字,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首两句直赋其事,意在引出下两句。因丈夫去了远方,家中没有劳力,耕作粗放,本来长着绿油油庄稼的大田,如今全长着深深的野草,见不着一棵小苗,诗人面对如此荒芜的大田,忧心忡忡,感慨万千,不觉脱口说出“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桀桀)”。目有所见,心有所感,自伤自怜,自怨自艾,引出一腔怨气,不禁讲出了气话:“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怛怛)!”实际这不过是思极的.反语、伤心语,说“无思”,恰是刻骨相思。诗里用两章的篇幅来强化这种氛围,强化怨妇的这种情感,也表达了对徭役繁重伤农的反对情绪。正因为她无法摆脱相思的痛苦,第三章出现了幻觉,由实转虚,诗人似乎觉得丈夫突然归来,想像他见到离家时还是扎着丫角的小儿子,忽然间已经长大成人了,他惊喜不已:“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这一自我构造的虚幻境界,既是对丈夫早日平安归来的渴望,又是对孩子快快长大的期盼。此诗的含蓄美尽在这一虚境之中。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此又以明小可大,迩之可远,能循其序而修之,则可以忽然而至其极,若躐等而欲速,则反有所不达也。”他赋予了此诗很深的哲理意义,建议人们不要舍近图远,厌小务大,要循序渐进,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此诗第一、第二章是隔句交错押韵,即田、人属上古真部韵,骄、忉属上古宵部韵,桀、怛属上古月部韵。第三章四句连韵,属上古元部韵,并皆有“兮”字收尾。

诗经全文9

  [先秦]诗经

  原文: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1]如充耳。

  注释:

  【1】旄(máo)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

  【2】诞(yán):通“延”,延长。

  【3】节:指葛藤的枝节。

  【4】伯: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

  【5】多日:指拖延时日。

  【6】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

  【7】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8】何其:为什么那样。

  【9】以:同“与”。一说作“原因”“缘故”解。

  【10】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

  【11】匪:非。

  【12】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

  【13】靡:没有。

  【14】所与:与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

  【15】同:同心。

  【16】琐:细小。

  【17】尾:通“微”,低微,卑下。

  【18】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

  【19】褎(yòu):聋;一说多笑貌。

  【20】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作品赏析: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

  诗一开头,借物起兴,既交代了地点和季节,也写了等待救援时间之长。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

  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

  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

  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诗人有些出离愤怒了,他批评卫国群臣装聋作哑,见死不救。诗人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此诗作者虽然寄人篱下,但诗意从委婉地询问的口气到直指卫国统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脸,写得很有骨气。

诗经全文10

  [先秦]诗经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1]。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注释:

  1、汾:汾水,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西南汇入黄河。

  2、沮(jù)洳(rù):水边低湿的地方。

  3、言:乃。

  4、莫:草名。即酸模,又名羊蹄菜。多年生草本,有酸味。

  5、彼其之子:他那个人。

  6、度:衡量。美无度,极言其美无比。

  7、殊异:优异出众。

  8、公路:官名。掌管王公宾祀之车驾的官吏。

  9、桑:桑树叶。

  10、英:华(花)。

  11、公行(háng):官名。掌管王公兵车的官吏。

  12、曲:河道弯曲之处。

  13、藚(xù):药用植物,即泽泻草。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茎,可作蔬菜。

  14、公族:公侯家族的人,指贵族子弟。

  作品赏析:

  《魏风·汾沮洳》全诗共为三章,各以“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起兴。这“沮洳”、“一方”、“一曲”词语的变换,不仅显示这位民间女子劳动内容的不同,还表示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也就是说,不论这位痴情女子干什么活儿,也不论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她总是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足见其一往钟情的程度了。把这位女子思慕情人的痴情之状描摹得栩栩如生。接着又用“彼其之子,美无度”、“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来赞美男子的仪容。“美无度”是“美极了”,“美得无法形容”之谓。“美如英”,是说男子美得像怒放的鲜花;“美如玉”,是说男子容光焕发,有美玉般的光彩。这些是关于男子美貌的描写。诗的最后。以“美无度,殊异乎公路”、“美如英,殊异乎公行”、“美如玉,殊异乎公族”作结。也就是说,这位女子的意中人,不仅只长相漂亮,而他的身份地位,连那些“公路”、“公行”、“公族”等达官贵人,也望尘莫及的。此诗女主人公不只是对勤劳男子良好形象的赞叹不已,更重要的在于他美得“殊异”乎公路、公行、公族。这个普通的劳动者,和那些高贵的`官吏有着本质的区别。全诗结束,见不到女子所思之人的正面描写,但通过这种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却把这位未露面的男子描写得如见其人了。

  这首诗在篇章结构上,是《诗经》中常见的叠句重章、反复吟咏的艺术形式。三章字句变化无多,而诗意却层层递进。“美无度”是对所思男子之美的概括描写;“美如英”是对所思男子的仪表之赞美;“美如玉”是对所思男子人品的赞美。而又以“公路”、“公行”、“公族”加以具体映衬,这就更加凸现了“彼其之子”的美的形象。

诗经全文11

  [先秦]诗经

  彤弓弨兮,受言藏兮。

  我有嘉宾,中心贶之。

  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彤弓弨兮,受言载兮。

  我有嘉宾,中心喜之。

  钟鼓既设,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

  我有嘉宾,中心好之。

  钟鼓既设,一朝醻之。

  注释:

  【1】彤弓:漆成红色的弓,天子用来赏赐有功诸侯。

  【2】弨(chāo):弓弦松弛貌。

  【3】言:句中助词。

  【4】藏:珍藏。

  【5】嘉宾:有功诸侯。

  【6】中心:内心。

  【7】贶(kuàng):《郑笺》:“贶者,欲加恩惠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心贶之’正谓中心善之。“

  【8】一朝:整个上午。

  【9】飨(xiǎng):用酒食款待宾客。

  【10】载:装在车上。

  【11】右:通”侑“,劝(酒)。朱熹:“右,劝也,尊也。”

  【12】櫜(gāo):装弓的袋,此处指装入弓袋。

  【13】醻:互相敬酒。

  赏析:

  此诗一开头没有从热烈而欢乐的宴会场面人手,而是直接切入有功诸侯接受赏赐的隆重仪式,将读者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在诗人所要突出描写的'环节上。“彤弓弨兮,受言藏之。”短短两句既写出所赐彤弓的形状和受赏者对弓矢的珍惜,又间接表达了受赏者的无限感激之情。这样开头看起来有些突兀,然而正显示了诗人突出重点的匠心。“我有嘉宾,中心贶之”的“我”代指周天子。按照叙述逻辑,这两句本应居于开头两句之前,诗人安排在开头两句之后,补充说明事情的原委,不仅没有产生句子错位的混乱感觉,而且使全诗显得曲折有致。周天子把自己的臣下称为“嘉宾”,对有功诸侯的宠爱之情溢于言表。“中心”二字含有真心诚意的意思,赏赐诸侯出于真心,可见天子的情真意切。“钟鼓既设,一朝飨之”,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宴会场面充满了热烈欢乐的气氛,表面看是周天子为有功诸侯庆功,实际上是歌颂周天子的文治武功。

  第二、三章与第一章意思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词上作了一下调整,反复吟唱,个别字句的调整一方面避免了简单的重复,给读者造成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不断加强对读者情绪的感染,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细节的变化。如周天子对有功诸侯开始是“中心贶之”,继而“中心喜之”,最后发展到“中心好之”,主人的心理变化仅仅用个别不同的字的调整就衬托了出来。再如宴会场面从“一朝飨之”到“一朝右之”再到“一朝酬之”,个别字词的变化既说明了文武百官循守礼法的秩序,又可以看出热烈的气氛不断升级。全诗三章不涉比兴,纯用赋法,语言简练而准确。虽是歌功颂德,却不显得呆板,叙述跌宕起伏,使全诗透露了一丝灵气。

诗经全文12

  [先秦]诗经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

  注释:

  【1】烈:武功。一说“光明”。

  【2】文:文德。

  【3】辟(bì)公:指助祭诸侯。

  【4】锡(cì):赐。

  【5】兹:此。

  【6】祉(zhǐ):福。

  【7】惠:爱。一说“顺”。

  【8】无疆:无穷。

  【9】保:守住。

  【10】封:大。

  【11】靡(mí):累,罪恶。一说“封”指专利敛财,“靡”指奢侈。

  【12】崇:立。一说“尊重”。

  【13】戎:大。

  【14】继序:继承祖业。序,通“叙”,业。

  【15】皇:光大。

  【16】竞:强。一说“争”。

  【17】维:于。

  【18】训:服从。一说“效”。

  【19】不(pī):通“丕”,大。

  【20】百辟(bì):众诸侯。

  【21】刑:通“型”,效法,模范。

  【22】於(wū)乎:叹词。

  【23】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作品赏析:

  《周颂·烈文》对诸侯具有安抚与约束的双重作用。全诗共十三句,不分章,可按安抚与约束之意分为两层:前四句和后九句。前四句是以赞扬诸侯的赫赫功绩来达到安抚的目的。这种赞扬可以说臻于极致:不仅赐予周王福祉,而且使王室世世代代受益无穷。助祭的诸侯都是周王室的功臣,被邀来助祭本身就是一种殊荣,而祭祀时周王肯定其功绩,感谢其为建立、巩固周政权所作的努力,使诸侯在祭坛前如英雄受勋,荣耀非常,对周王室的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但是,周王为君临四海的天子,对诸侯仅有安抚,只让诸侯怀感激之情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对诸侯加以约束,使诸侯生敬畏之心。后九句以“无”领起,这个“无”通“毋”,释“不要”,为具强烈感情色彩的祈使词,使文气从赞扬急转为指令,文意则由安抚转为约束。七句中用了两个这样的“无”,以断然的语气,训诫诸侯必须遵从;“百辟其刑之”,更是必须效法先王的明确训令;而“前王不忘”似乎只是训诫诸侯不要忘记先王之德,却又隐含不要忘记先王曾伐灭了不可一世的商纣,成王也在周公的辅佐下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乱,即不要忘记周王室具有扫荡摧毁一切敌对势力的雄威。

  后九句的指令、训戒,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正名。《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段话中所说的君臣名分,与《周颂·烈文》这首诗所表达的完全一致。后者虽然没有点出“君臣”二字,含义却更加深刻:诸侯的功绩再大,也不过是尽臣子的本分而已,并且仍要一如既往这么做下去;周王的号令诸侯,乃是行君临天下的威权,并将绵延至子孙万代。

诗经全文13

  [先秦]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

  【2】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3】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4】“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匪:通“非”,读为“fěi”。

  【5】即:走近,靠近。

  【6】谋:商量。古音咪(mī)。

  【7】淇:卫国河名。今河南淇河。

  【8】顿丘:地名。今河南清丰。丘:古读如“欺”。

  【9】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10】将(qiāng):愿,请。

  【11】无:通“毋”,不要。

  【12】乘:登上。

  【13】垝(guǐ)垣(yuán):倒塌的墙壁。垝,倒塌。垣,墙壁。

  【14】复关: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

  【15】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氓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16】载(zài):动词词头,无义。

  【17】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

  【18】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

  【19】咎(jiù):不吉利,灾祸。

  【20】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21】贿:财物,指嫁妆,妆奁(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22】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23】于嗟鸠兮:于:通“吁”(xū)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24】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

  【25】说:通“脱”,解脱。

  【26】陨(yǔn):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27】黄:变黄。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28】徂(cú):往;徂尔:嫁到你家。

  【29】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30】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31】渐(jiān):浸湿。

  【32】帷(wéi)裳(cháng):车旁的布幔。以上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

  【33】不爽:没差错。

  【34】贰:“貣(tè)”的误字。“貣”就是“忒”,和“爽”同义。这里指爱情不专一。以上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意思是“女方没有什么差错过失,男方行为不对,对爱情不专一”。

  【35】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

  【36】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37】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室劳:家务劳动。靡:无。

  【38】“夙兴”二句:就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夙:早。兴:起来。

  【39】言既遂矣:“言”字为语助词,无义。既遂:就是《谷风》篇“既生既育”的意思,言愿望既然已经实现。

  【40】咥(xì):笑的样子。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我啊。

  【41】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言:音节助词,无实义。

  【42】躬自悼矣:自身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43】“及尔”二句: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44】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

  【45】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而自己愁思无尽。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46】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

  【47】宴:快乐。

  【48】晏晏(yàn):欢乐,和悦的样子。

  【49】旦旦:诚恳的样子。

  【50】反:即“返”字。不思其反: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

  【51】反是不思:违反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

  【52】已:了结,终止。

  【53】焉哉(古读zī):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

诗经全文14

  [先秦]诗经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注释:

  【1】棠棣:亦作常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

  【2】鄂不:花萼和花托。鄂,通“萼”。不,同“柎”。

  【3】韡(wěi)韡:光明美丽的样子。

  【4】威:通“畏”。

  【5】孔怀:最为思念、关怀。孔,很,最。

  【6】原隰:原野。

  【7】裒:聚。

  【8】脊令:通作“鹡鸰”,一种水鸟。

  【9】每:虽。

  【10】永:长。

  【11】阋:争吵。

  【12】御:抵抗。

  【13】务:通“侮”。

  【14】烝:终久。

  【15】戎:帮助。

  【16】友生:友人。

  【17】傧:陈列。笾、

  【18】豆: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19】之:犹是。

  【20】饫:满足。

  【21】具:同“俱”,聚集。

  【22】孺:相亲。

  【23】好合:相亲相爱。

  【24】翕:聚合。

  【25】湛:深厚。

  【26】宜:和顺。

  【27】帑:通“孥”,儿女。

  【28】究:深思。

  【29】图:考虑。

  【30】亶:信、确实。

  【31】然:如此。

  作品赏析:

  全诗八章,可分五层。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棠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棠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钱钟书论及《棠棣》时也指出:“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观《小雅·棠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棠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毛先舒说:“《棠棣》,俗笔必先从和乐叙至急难,便乏味”(《诗辩坻》)。此篇则与之相反,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假思索一致对外。“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

  第五章自成一层。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据此,《诗序》似认此诗为成王时周公所作,曰:“《棠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棠棣》”;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更频频发生。据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棠棣之华……’云云。”《棠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帑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棠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陆时雍《诗镜总论》曰:“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然总贵不烦而至,如《棠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棠棣》的“不废议论,不烦而至”,似可析而为二。一是真挚委曲,感人之至。开篇形象比兴,富于理趣;随之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丧乱”与“安宁”、“良朋”与“妻子”,及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寓理于事,多层次地唱叹阐论,既感人亦服人。全诗笔意曲折,音调也抑扬顿挫,前五章繁弦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委曲深至,一片真诚。二是主题恒久,深邃之至。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棠棣》对这一主题作了诗意开拓,因而千古传唱,历久弥新。同时,“棠棣之华”、“莫如兄弟”、“兄弟阋墙,外御其务”,作为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母题和典故,对后世“兄弟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隋朝常得志的《兄弟论》,在新的背境下对《棠棣》诗旨作了创造性的伸发,可以互参。

诗经全文15

  [先秦]诗经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1],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注释:

  【1】终:一说终日,一说既。

  【2】暴:急骤,猛烈。

  【3】谑(xuè)浪笑敖:戏谑:谑,调戏。浪,放荡。敖,放纵。

  【4】中心:心中。

  【5】是悼:悼是。悼,伤心害怕。

  【6】霾(mái):阴霾。空气中悬浮着的大量烟尘所形成的混浊现象。

  【7】惠:顺。

  【8】莫往莫来:不往来。

  【9】曀(yì):阴云密布有风。

  【10】不日:不见太阳。有,同“又”。

  【11】寤:醒着。

  【12】言:助词。

  【13】寐:睡着。

  【14】嚏(tì):打喷嚏。民间有“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

  【15】曀曀:天阴暗貌。

  【16】虺(huǐ):形容雷声。

  【17】怀:思念。

  作品赏析:

  此诗共四章。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因丈夫的肆意调戏而悲凄,但丈夫离开后,她又转恨为念,忧其不来;夜深难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样也想念她。其感情一转再转,把那种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了。

  第一章写欢娱,是从男女双方来写。“谑浪笑敖”,《鲁诗》曰:“谑,戏谑也。浪,意萌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连用四个动词来摹写男方的纵情粗暴,立意于当时的欢娱。“中心是悼”,悼,担心忧惧的.意思,是女方担心将来的被弃,着意于将来的忧惧。

  第二章承“悼”来写女子被弃后的心情。“惠然肯来”,疑惑语气中不无女子的盼望;“莫往莫来”,肯定回答中尽是女子的绝望。“悠悠我思”转出二层情思,在结构上也转出下面二章。

  第三、四章表现“思”的程度之深。“寤言不寐”,是直接来写,“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曲折来写。而归结到男子,又与第一章写男子欢娱照应。全诗结构自然而有法度。

  诗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因比而兴,诗中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在古代爱情婚姻题材的诗歌中是别具一格的。

【诗经全文】相关文章:

诗经全文07-15

诗经采薇的全文11-23

诗经关雎全文赏析11-22

诗经《采薇》全文赏析11-23

诗经全文15篇【热门】07-15

诗经《采薇》全文译文10-25

诗经芣苢全文解释01-21

诗经全文精华(15篇)07-15

【推荐】诗经全文15篇07-1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