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全文

诗经全文

时间:2024-07-15 18:24:07 诗经 我要投稿

【推荐】诗经全文15篇

诗经全文1

  [先秦]诗经

【推荐】诗经全文15篇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注释:

  【1】台:通“薹(tái)”,莎草,又名蓑衣草,可制蓑衣。

  【2】莱:藜(lí)草,嫩叶可食。

  【3】只:语助词。

  【4】邦家:国家。

  【5】基:根本。

  【6】光:荣耀。

  【7】杞(qǐ):枸杞。

  【8】父母:意指其爱民如子,则民众尊之如父母。

  【9】德音:好名誉。

  【10】栲(kǎo):树名,山樗(chū),俗称鸭椿(chūn)。

  【11】杻(niǔ):树名,檍(yì)树,俗称菩提树。

  【12】遐:何。

  【13】眉寿:高寿。眉有秀毛,是长寿之相。

  【14】茂:美盛。

  【15】枸(jǔ):树名,即枳椇(zhǐjǔ)。

  【16】楰(yú):树名,即鼠梓(zǐ),也叫苦楸(qiū)。

  【17】黄耇(gǒu):毛传:“黄,黄发;耇,老。”

  【18】保艾:保养。

  作品赏析:

  全诗五章,每章六句,每章开头均以南山、北山的草木起兴,民歌味十足。南山有台、有桑、有杞、有栲、有枸,北山有莱、有杨、有李、有杻、有楰,正如国家之拥有具备各种美德的君子贤人。兴中有比,富有象征意义。但是兴语的作用还有为章节起势和变化韵脚以求叶韵的作用。在此诗中,这两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直说“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等,则显得突兀和浅直,加上“南山有台,北山有莱”等后,诗顿时生色不少,含蓄而委婉,诗的韵律也由此而和谐自然。兴语之后,是表功祝寿。每章两次直呼“乐只君子”,可以见出祝者和被祝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前三章“邦家之基”“邦家之光”“民之父母”三句,言简意赅,以极节省的笔墨为被颂者画像,从大处落笔,字字千金,为祝寿张本。表功不仅是颂德祝寿之所本,而且本身也是其中的必要部分。功表得是否得体,直接关系到诗的主旨。正因为前面的功表得得体而成功,后面的祝寿才显得有理而有力。四、五两章用“遐不眉寿”“遐不黄耇”两个反诘句表达祝愿:这样的君子怎能不长眉秀出大有寿相呢!这样的君子怎能不头无白发延年益寿呢!这又是以前三章的表功祝寿为基础的。末了,颂者仍不忘加“保艾尔后”一句。重子嗣,是中国人的传统,由祝福先辈而连及其后裔,是诗歌的`高潮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虽单纯,但结构安排相当精巧,五章首尾呼应,回环往复,语意间隔粘连,逐层递进,具有很强的层次感与节奏感。选词用字,要言不烦、举重若轻、颇耐咀嚼,表现出歌词作者的匠心独运。作为宴享通用之乐歌,其娱乐、祝愿、歌颂、庆贺的综合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诗经全文2

  [先秦]诗经

  原文: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注释:

  【1】崧(sōng):又作“嵩”,山高而大。

  【2】维:是。

  【3】岳:特别高大的山。毛传:“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

  【4】骏:大。

  【5】极:至。

  【6】维:发语词。

  【7】甫:国名,此指甫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8】申:国名,此指申伯。其封地在今河南南阳北。

  【9】翰:“干”之假借,筑墙时树立两旁以障土之木柱。

  【10】于:犹“为”。

  【11】蕃:即“藩”,藩篱,屏障。

  【12】宣:“垣”之假借。

  【13】亹(wěi)亹:勤勉貌。

  【14】缵:“践”之借,任用。

  【15】谢:地名,在今河南唐河南。

  【16】式:法。

  【17】召伯:召虎,亦称召穆公,周宣王大臣。

  【18】定:确定。

  【19】登:升。

  【20】执:守持。

  【21】功:事业。

  【22】因:依靠。

  【23】庸:通“墉”,城墙。

  【24】彻:治理。此指划定地界。

  【25】傅御:诸侯之臣,治事之官,为家臣之长。

  【26】私人:傅御之家臣。

  【27】功:事,指筑城、彻田等工作。

  【28】俶(chù):厚貌,一说建造。

  【29】寝庙:周代宗庙的建筑有庙和寝两部分,合称寝庙。

  【30】藐藐:美貌。

  【31】锡(cì):同“赐”。

  【32】牡:公马。

  【33】蹻(jué)蹻:强壮勇武貌。

  【34】钩膺:即“樊缨”,马颈腹上的带饰。

  【35】濯濯:光泽鲜明貌。

  【36】遣:赠送。

  【37】路车:诸侯乘坐的一种大型马车。路,同“辂”。

  【38】乘(shèng)马:四匹马。四马一车为一乘。

  【39】图:图谋,谋虑。

  【40】介:亦作“玠”,大。

  【41】圭:古代玉制的礼器,诸侯执此以朝见周王。

  【42】近(按说文从辵从丌,今从斤,误。读音jì):语助词,相当于“哉”。

  【43】保:保有。

  【44】信:真。

  【45】迈:行。

  【46】饯:备酒食送行。

  【47】郿(méi):古地名,在今陕西眉县东渭水北岸。当时宣王在岐周,郿在歧周东南,申伯封国之谢又在郿之东南,故宣王为申伯在岐周之郊郿地饯行。

  【48】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

  【49】峙:本作“偫”,或作“庤”,又作“畴”,储备。

  【50】粻(zhāng):米粮。

  【51】遄(chuán):加速。

  【52】番(bō)番:勇武貌。

  【53】徒:徒行之士兵。

  【54】御:御车之士兵。

  【55】啴(chǎn)啴:众盛貌。

  【56】戎:汝,你。或训“大”。

  【57】不(pī):通“丕”,太。

  【58】显:显赫。

  【59】元舅:长舅。

  【60】宪:法式,模范。

  【61】柔惠:温顺恭谨。

  【62】揉:即“柔”,安。

  【63】吉甫:尹吉甫,周宣王大臣。

  【64】诵:同“颂”,颂赞之诗。

  【65】其:是,此。

  【66】孔硕:指篇幅很长。孔,很;硕,大。

  【67】风:曲调。

  【68】肆好:极好。

  作品赏析:

  这首诗,《毛诗序》以为是尹吉甫赞美宣王,但吴闿生却认为是讥刺。从布局谋篇及结构上看,这首诗有明确的线索,一定的顺序。全诗八章。首章叙申伯降生之异,总叙其在周朝的地位和诸侯中的作用。次章叙周王派召伯去谢地相定申伯之宅。三章分述宣王对申伯、召伯及傅御之命。四章写召伯建成谢邑及寝庙。五章为周王期待申伯为天子效命的.临别赠言。六章叙宣王在郿地为申伯饯行。七章叙申伯启程时的盛况。末章述申伯荣归封地,不负重望,给各国诸侯们作出了榜样,并点明此诗作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王命为线索,以申伯受封之事为中心,基本按照事件发展的经过来进行叙写的。但由于要表示宣王对申伯的宠眷倚重,故诗中又每事申言,不厌句义重复,可以说这是《大雅·崧高》一诗的显著特征。“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两句,孔颖达疏曰:“此复云‘王命召伯’者,召伯营谢既成,遣使报王,王知城郭既了,又复命以此事。”顾广誉《学诗详说》评曰:“此以辞害意也。只是一时一事,此乃溯原申伯之归谢所由得遄行耳。《集传》谓:‘召伯之营谢也,则已敛其税赋,积其餱粮,使庐市有止宿之委积,故能使申伯无留行也。’盖举其国中之峙粻,而在道固不待言矣。”正因为孔颖达不视王命为“一体”,强加分别,附会穿凿,所以招致顾氏之讥。

  这首诗的起首二句“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为后人所激赏。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既指出起句的艺术特征,又点明了它的用意和影响。《大雅·崧高》的作者在诗里是要努力把申伯塑造成“资兼文武,望重屏藩,论德则柔惠堪嘉,论功则蕃宣足式”的盖世英雄,所以以此二句发端,就显得称题切旨,可谓气势雄伟,出手不凡。后世诗中能具此神理而堪与之比肩者寥寥无几。

诗经全文3

  [先秦]诗经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注释:

  【1】思:语助词。一说为“思念”。

  【2】文:文德,即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功德。

  【3】后稷:周人始祖,姓姬氏,名弃,号后稷。舜时为农官。

  【4】克:能够。

  【5】配:配享,即一同受祭祀。

  【6】立:通“粒”,米食,一说“养育”。此处用如动词,养育的意思。

  【7】烝(zhēng)民:众民。

  【8】极:最,极至,此指无量功德。

  【9】贻:遗留。

  【10】来牟:亦作“麳(lái)麰(móu)”,小麦。一说来是小麦,牟是大麦。

  【11】率育:普遍养育。

  【12】界:疆、界,都是指疆域。

  【13】陈:布陈,遍布。

  【14】常:常法,常规,此指种植农作物的方法。

  【15】时:此。

  【16】夏:中国。

  作品赏析:

  这是祭祀周族祖先后稷以配天的乐歌。周颂中祭祀先王之作,大都篇幅简短。如《周颂·维清》祭祀文王,只有短短五句;此篇祭祀后稷,也不过八句。究其原因,便是周朝历代先王的丰功伟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无须赘述。就此篇而论,后稷的传奇性经历和“诞降嘉种”、“是获是亩”赐民百谷的无量功德,在同属《诗经》的《大雅·生民》中便有详尽的叙述与颂扬。《大雅·生民》即使未能创作于《周颂·思文》之前,而它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内容则必然早就广泛流传于民间。

  当时的祭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活动,祭祀的程序随着乐歌(这里是《周颂·思文》)曲调缓缓进行(据王国维《说周颂》),简短的歌辞一再回环重复,气氛非常庄严,人们会感觉置身于神奇力量的控制之中,参与盛典的自豪荣幸和肩负上天使命的虔诚在此间密切融合。

  正因为如此,后稷开创农事、养育万民的功德也是在上帝授意下完成的:“帝命率育。”从创作结构上看,“天”“帝”之间是一种紧扣和呼应;就创作意旨而言,又是天人沟通印象的有意识加深。在“人定胜天”观念形成之后,天人沟通、天人感应的思想仍然绵延不绝,并且时时占据着正统地位,何况在其形成之前。在《周颂·思文》产生的当时,天人沟通应该具有甚至不需要任何艺术手段就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量。这样说自然不是说《周颂·思文》毫无艺术性,其实这种祭祖诗本身是一首乐歌,具有娱乐的艺术审美功用。

  西周当时已经是君临天下的政权,“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自然是这种权威的宣告,但又是秉承天命子育万民的一种怀柔。昌盛的、向上的政权不会在立威的同时忘记立德,西周政权也保持着这种明智。

诗经全文4

  [先秦]诗经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注释:

  【1】藻:水草名,生在水底,叶狭长多皱。

  【2】颁:头大的样子。

  【3】镐:西周都城,在今陕西西安。

  【4】岂乐:欢乐。岂,同“恺”,乐也。

  【5】莘:尾巴长的样子。

  【6】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尖,多长在河滩上。

  【7】那:即“那那”,安闲的样子。一说盛大的样子。

  作品赏析:

  此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每章前两句以“鱼在在藻”起兴,出语奇崛。一句四字而“在”字两见,颇具特点,对它的理解是正确诠释全诗的关键。若以冬烘之论视之,以为是凑足音节之举,不但在用法上显得笨拙,而且不合《诗经》语体。吴闿生《诗义会通》将“鱼在在藻”释为“鱼何在,在乎藻”,这样两个“在”字实为自问自答,全诗节奏以此为基调,欢快跳跃,收放有致。三章中每章第二句对鱼的形态描写,酷似现代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依于其蒲”则是鱼在藻中摇头摆尾,得其所需的全景式展示。三章并提,由特写至全景,构成了一组极具情节性和象征意味的鱼藻情趣图。而诗的每章后两句则是写王,“王在在镐”、“饮酒乐岂”,形式上只是语序颠倒,实则暗含活动顺序和因果。春秋时代,酒是富足后的奢侈品,因而也是欢乐的象征。若无“岂乐”的心绪则不会去“饮酒”。而在酒过三巡之后,那欢乐的气氛在酒香弥漫中显得更为浓烈。宴饮之景、欢乐之情跃然纸上。第三章的'“有那其居”既是对大王居所的无限赞叹,也是对前两章因果关系上的照应。从视觉效果上看,也正是点和面、局部和全景的关系,与观鱼的空间转换一致,这样整首诗比兴和铺排和谐无间,浑然一体。

  通观全诗,“鱼”和“王”,“藻”和“镐”在意象和结构上严格对应,起兴之意昭然。但若止于此,则了无新意。先贤以为此诗“以在藻依蒲为鱼之得所,兴武王之时民亦得所”(郑笺)。虽然武王之说无以确证,但此说揭示了鱼藻的另一层映射关系。诗人歌咏鱼得其所之乐,实则借喻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气氛。正是有了这一层借喻关系,全诗在欢快热烈的语言中充分展现了君民同乐的主题。因此,从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完美程度来考察,这首诗在雅诗中是较优秀之作。

诗经全文5

  [先秦]诗经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

  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所谓伊人,於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

  絷之维之,以永今夕。

  所谓伊人,於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尔公尔侯,逸豫无期。

  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注释:

  1、皎皎:洁白,光明。这里指马皮毛发光。

  2、絷(音执):绊。

  3、维:拴。

  4、焉:此,在这儿。

  5、贲(音闭):饰也。一说光采之貌。

  6、逸豫:安乐。

  7、勉:抑止之词。

  8、遁:隐去。一说走。

  9、空谷:穹谷;深谷。

  10、音:信。

  11、遐:远。

诗经全文6

  [先秦]诗经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1];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2];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释:

  【1】五紽:指缝制细密。五,通“午”,岐出、交错的意思;紽(tuó驼),丝结、丝钮,毛传释为数(cù促),即细密。

  【2】食(sì四):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

  【3】委蛇(wěi yí尾移):音义并同“逶迤”,悠闲自得的样子。

  【4】革:裘里。

  【5】緎(yù玉):缝也。

  【6】缝:皮裘;一说缝合之处。

  【7】总(zǒng):纽结。一说毛诗传释为“数”,与紽同。

  作品赏析:

  赞美说

  汉儒对《羔羊》篇的解释主要有毛齐鲁韩四家,其中毛诗的解释来自《毛诗正义》,而齐鲁韩三家诗几乎都已亡佚。现依据王先谦之说,取其书《诗三家义集疏》中认定的齐鲁韩三家诗说观点。在《羔羊》篇中,“羔羊”、“素丝”、“退食”、“委蛇”四词是该诗的关键词,其中“羔羊”是主旨的代表,故理解汉儒对《羔羊》篇的解释,应先从后三词开始,再分析“羔羊”所代表的主旨。

  “素丝”。在《诗三家义集疏》的资料中,齐氏认为“素丝”指“君子朝服”;韩氏则认为素喻絜白,丝喻屈柔;注鲁诗的谷永注“素”为“行絜”,王逸注为“皎洁之行”;毛氏注为“白也”。《诗三家义集疏》总结为:“薛以性言,谓其心之精白,谷王以行言,美其行之洁清也。‘丝喻屈柔’者,屈柔以行言,立德尚刚而处事贵忍,故屈柔亦为美德。 ”

  可见,齐氏是从“素丝”作为社会服装的角度进行分析以确定身份地位为大臣,而其余诸家则抓住其本身“白”与“柔”之特性,认为“素丝”是用来赞美大臣之高洁、谦忍。

  “退食”。王先谦先生梳理齐鲁韩三家诗注,认为“‘退食自公’者,自公朝退而就食,非谓退归私家。永疏‘私门不开’,正释‘公’之义。卿大夫入朝治事,公膳于朝,不遑家食,故私门为之不开也。 ”

  而《毛诗正义》中先列郑玄笺,云退食意谓减膳。再引孔颖达正义释“减膳”之意:“减膳食者,大夫常膳日特豚,朔月少牢,今为节俭减之也。 ”

  后引王肃、孙毓“减膳”论“减膳”为合理合制之举。故从身份属性上来讲,两种解释都将对象定义为朝堂之臣,非宦官等类属。从特征属性来看,则知此人尊制守法,依朝廷之律,依传统之令,非标新立异或先斩后奏之人,可谓是遵从、执行制度法令的模范,是朝廷形象的代言。

  “委蛇”。毛氏注曰:“委蛇,行可从迹也。 ”又言:“既外服羔羊之裘,内有羔羊之德,故退朝而食,从公门入私门,布德施行,皆委蛇然,动而有法,可使人踪迹而效之。言其行服相称,内外得宜。 ”郑玄笺云:“从于公,谓正直顺于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节俭而顺,心志定,故可自得也。 ”

  韩氏注为:“逶迤,公正貌。 ”

  二者看似不同,实则互补。恰如陈启源所云:“毛‘委蛇’传以为‘行可迹踪’,韩‘逶迤’训作‘公正貌’,两意义正相成,为其公正无私,故举动光明,始终如一,可从迹仿效,即毛序所谓正直也。 ”

  可知所美大臣之言行,首先是公正无私的,非弄权之人。其次,该人言行有迹可循,则可使人仿迹模仿,谓其人有影响力,是值得他人对其进行赞美乃至宣扬的。

  “羔羊”为此诗篇之题,也是该诗主旨的代表,因而应以“羔羊”为核心来分析该诗主旨。 《毛诗正义》:“《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 ”后注:“《鹊巢》之君,积行累功,以致此《羔羊》之化,在位卿大夫竞相切化,皆如此《羔羊》之人。 ”

  《诗三家义集疏》:齐说曰:“羔羊皮革,君子朝服。辅政扶德,以合万国。 ”韩说曰:“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絜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

  据此可知,该诗的主旨是赞美有德行之君子,不同在与有的学者认为是在赞美召南大夫,而当时其他的学者认为是美召公,毛氏则只说“在位卿大夫”。实际上,召公于周朝亦是在朝之臣,故综合来看,可将《羔羊》一诗的主旨定为赞美有德之大臣。

  讽刺说

  对这首诗表现特点的理解,要反美为刺。即是说,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写真。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官员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是位大夫。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杜预注:“谓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这与当时民众的生活水准相对照,有天上地下之别,《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阐述的符合王道的理想社会,在丰收年成,也才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而大夫公膳常例竟是“日双鸡”,非常奢侈。诗人虽然没有明言“食”是什么,以春秋襄公时代的公膳例之,大约相差无几。诗人生活在同时代,一见其人“退食自公”必然有所触动,想得很多,也许路有饿殍的惨象浮现在他眼前。正因为如此,所以厌恶之情不觉油然而生,“委蛇委蛇”诗句涌出笔端。这第四句“美中寓刺”,可谓点睛之笔,使其人仿佛活动起来:你看他,慢条斯理,摇摇摆摆,多么逍遥惬意。把这幅貌似悠闲的神态,放在“退食自公”这个特定的场合下,便不免显出滑稽可笑又丑陋可憎了,言外诗人的挖苦嘲弄可以想见:这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实则是个白吃饭的寄生虫!三章诗重复这个意思,回环咏叹,加深了讥刺意味。各章三、四两句,上下前后颠倒往复。

诗经全文7

  [先秦]诗经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释:

  【1】叔:古代兄弟次序为伯、仲、叔、季,年岁较小者统称为叔,此处指年轻的猎人。

  【2】于:去,往。

  【3】田:同“畋(tián)”,打猎。

  【4】巷:居里中的小路。

  【5】洵(xún):真正的,的确。

  【6】仁:指温厚,慈爱。

  【7】狩:冬猎为“狩”,此处为田猎的统称。

  【8】饮酒:这里指燕饮。

  【9】好:指品质好,性格和善。

  【10】适:往。

  【11】野:郊外。

  【12】服马:骑马之人。一说用马驾车。

  【13】武:英武。

  赏析:

  在《诗经》三百篇中,《郑风·叔于田》并不是很引人注目的篇章,但若论其艺术成就,此诗当可与那些最优秀之作相颉颃。诗分三章,纯用赋法,但流畅谐美中有起伏转折,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则与假比兴曲笔描写者异曲同工,难分轩轾。它的成功之处,除了运用《诗经》中常见的章段复沓的布局外,还在于运用设问自答、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

  章段复沓,是《诗经》中最重要的结构特点。《郑风·叔于田》三章句式结构全同,与其他采用复沓结构的《诗经》篇章一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响效果,同时也因为复沓而起到了一种加深印象的效果。而这种复沓是有变化的复沓,各章各句替换几个字,既保持韵律感,又深化了主题。实际上,拿现代音乐术语来解说,此诗正是一首分节歌,而“不如叔也”一句则是唯一的一句副歌歌词。

  章句复沓,自然算不上是《郑风·叔于田》一诗的专利,但设问自答、对比夸张则是其独具个性的特色。各章第二句“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第三句“岂无居人”“岂无饮酒”“岂无服马”,第四句“不如叔也”,第五句“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相互间有这样的逻辑关系:第二句否定,第三句反诘,第四句作答,第五句述因,通过自问自答,将“洵美……”“不如……”“巷无……”(真的既英俊又……,人们都不如他,因此巷里没有人……)这样的正常顺序作一转换,顿觉奇峰突起,余味曲包。吴闿生《诗义会通》说:“案,故撰奇句而自解释之,文章家之逸致也。”对此妙笔青眼有加。这一设问自答的手法,实际上源出周人对商人占卜贞问的甲骨刻辞的着意摹仿。在甲骨卜辞中,因求问神灵需将正反两种结果都记刻于龟甲上,请决于神判,便产生了此类句法的.滥觞。此诗中,一正一反,直陈与疑问并举,主要就在于以“突奇峭快”(陈震语)的笔墨引出下文“不如叔也”,这一结论。而“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的夸张描写,则将众人“不如叔也”的平庸与“叔”“洵美且仁”(“且好”、“且武”)的超卓两者间的反差强调到极致。而通过居里、喝酒、骑马这样的生活细节来表现“叔”的美好形象,也很有人情味,有较强的煽情作用。诗的末句在“不如叔也”一句已将主要内容交代完毕之后逸出一笔,不仅使主题更为充实,也使对“叔”的夸张描写显得有据可信。

诗经全文8

  [先秦]诗经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

  无罪无辜,乱如此幠。

  昊天已威,予慎无罪。

  昊天泰幠,予慎无辜。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

  乱之又生,君子信谗。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盗言孔甘,乱是用餤。

  匪其止共,维王之邛。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躍躍毚兔,遇犬获之。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

  往来行言,心焉数之。

  蛇蛇硕言,出自口矣。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

  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既微且尰,尔勇伊何。

  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注释:

  【1】昊天:老天,苍天。

  【2】且(jū):语尾助词。

  【3】幠(hū):大。

  【4】威:暴虐、威怒。

  【5】慎:确实。

  【6】泰幠(hū):太糊涂。泰,通太;幠,怠慢,疏忽。

  【7】僭(jiàn):通”谮”,谗言。

  【8】涵:容纳。

  【9】怒:怒责谗人。

  【10】庶:几乎。

  【11】遄沮:迅速终止。

  【12】祉(zhǐ):福,此指任用贤人以致福。

  【13】盟:与谗人结盟。

  【14】盗:盗贼,借指谗人。

  【15】暴:厉害,严重。

  【16】孔甘:很好听,很甜。

  【17】餤(tán):原意为进食,引伸为增多。

  【18】止共:尽职尽责。止,做到。共,通“恭”,忠于职责。

  【19】邛(qióng):病。

  【20】奕奕:高大貌。

  【21】寝:宫室。

  【22】庙:宗庙。

  【23】秩秩大猷(yóu):多而有条理的典章制度。

  【24】莫:制定。

  【25】他人有心:谗人有心破坏。

  【26】躍躍:跳跃的样子。

  【27】毚(chán):狡猾。

  【28】荏(rěn)染:柔弱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柔即善也,非泛言柔弱之木”。

  【29】行言:流言,谣言。

  【30】蛇(yí)蛇硕言:夸夸其谈的大话。蛇蛇,“訑訑”之假借;訑,欺。

  【31】巧言如簧:说话像奏乐一样好听。簧,笙类乐器的簧片。

  【32】麋(méi):通“湄”,水边。

  【33】拳:勇。

  【34】职:主要。

  【35】乱阶:逐渐引出祸乱的一连串事件。阶,阶梯,此为比喻义。

  【36】微:通“癓”,小腿生疮。

  【37】尰(zhǒng):借为“瘇”,脚肿。

  【38】犹:通“猷”,指诡计。

  【39】居:语助词。

  【40】徒:党徒。

  赏析:

  此诗主题在于忧谗忧谤,同时揭露了谗言惑国的卑鄙行径。作者应是饱受谗言之苦,全诗写得情感异常激愤,通篇直抒胸臆,毫无遮拦。起调便是令人痛彻心肺的呼喊:“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随即又是苍白而带有绝望的申辩:“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幠,予慎无辜!”情急愤急之下,作者竟无法用实情加以洗刷,只是面对苍天,反覆地空喊,这正是蒙受奇冤而又无处伸雪者的典型表现。

  二、三两章,情感稍缓,作者痛定思痛后对谗言所起,乱之所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揭露。在作者看来,进谗者固然可怕、可恶,但谗言乱政的根源不在进谗者而在信谗者,因为谗言总要通过信谗者起作用。谗言如同鸦片,人人皆知其毒性,但它又总能给人带来眼前的虚幻的快感。因此,如果不防患于未然,一旦沾染,便渐渐使人产生依赖感,最终为其所害,到时悔之晚矣。作者在第四章中的描述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道理:天子的独特处境、地位使其天生地缺乏这种免疫力。故与其说刺小人,毋宁说在刺君子。可谓深刻至极。此二章句句如刀,刀刀见血,将“君子信谗”的过程及结局解剖得丝丝入扣,筋骨毕现。“盗言孔甘,乱是用餤”是送给后世当政者的一付清醒剂。盖因听谗者比之进谗者责任更大,故先刺之。可见愤激的情感并未使作者丧失理智。

  四、五两章,形同漫画,又活画出进谗者阴险、虚伪的丑陋面目。他们总是为一己之利,而置社稷、民众于不顾,处心积虑,暗使阴谋,欲置贤良之士于死地而后快。但险恶的内心表现出来的却是花言巧语、卑琐温顺,在天子面前,或“蛇蛇硕言”,或“巧言如簧”。作者的描绘入木三分,揭下了进谗者那张赖以立身的画皮,令人有“颜之厚矣”终不敌笔锋之利矣的快感。

  末章具体指明进谗者为何人。因指刺对象的明晰而使诗人的情感再次走向剧烈,以至于按捺不住,直咒其“既微且尰”,可见作者对进谗者的恨之入骨。那“居河之麋”的交待,使读者极易联想起躲在水边“含沙射影”的.鬼蜮。然而,无论小人如何猖獗,就如上章所言“跃跃毚兔”,最终会“遇犬获之”。因为小人的鼠目寸光,使他们在获得个人利益的同时,往往也将自己送上了绝路。从这个角度看,作者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进谗者的丑恶,也清醒地看到了进谗者的可耻下场。

  此诗虽是从个人遭谗人手,但并未落入狭窄的个人恩怨之争,而是上升到谗言误国、谗言惑政的高度加以批判,因此,不仅感情充沛,而且带有了普遍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这正是此诗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关键之处。

诗经全文9

  《诗经·邙风·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1],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2]。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注释】:

  微:非,不是

  鉴:镜子。

  茹:度,或含

  据:依靠

  [1]:音诉,告诉

  愠:音运,怨恨

  觏:遭逢。

  闵:病痛,引申为谗言

  [2]:音票,捶,打

  1.泛:浮行,漂流,随水冲走。

  2.流:中流,水中间。

  3.耿耿:鲁诗作"炯炯",指眼睛明亮;一说形容心中不安。

  4.隐忧:深忧。隐:痛

  5.微:非,不是。

  6.鉴:铜镜。

  7.茹(rú如):度,或容纳。

  8.据:依靠。

  9.薄言:语助词。愬(sù诉):同"诉",告诉。

  10.棣棣:雍容娴雅貌;一说丰富盛多得样子。

  11.选:同"巽",屈挠退让貌。

  12.悄悄:忧貌。

  13.愠(yùn运):恼怒,怨恨。

  14.觏(ɡòu够):同"遘",遭逢。闵(mǐn敏):痛,指患难。

  15.寤:交互。辟(pì屁):通"擗",捶胸。摽(biào鳔):捶,打。

  16.居、诸:语助词。

  17.迭:更动。微:指隐微无光

  18.澣(huàn浣):洗涤。

  题解:妇人遭受遗弃,又为群小所欺,坚持真理,不甘屈服的抒愤诗。

  译文:

  柏木船儿荡悠悠,

  河中水波漫漫流。

  圆睁双眼难入睡,

  深深忧愁在心头。

  不是想喝没好酒,

  姑且散心去邀游。

  我心并非青铜镜,

  不能一照都留影。

  也有长兄与小弟,

  不料兄弟难依凭。

  前去诉苦求安慰,

  竟遇发怒坏性情。

  我心并非卵石圆,

  不能随便来滚转;

  我心并非草席软,

  不能任意来翻卷。

  雍容娴雅有威仪,

  不能荏弱被欺瞒。

  忧愁重重难排除,

  小人恨我真可恶。

  碰到患难已很多,

  遭受凌辱更无数。

  静下心来仔细想,

  抚心拍胸猛醒悟。

  白昼有日夜有月,

  为何明暗相交迭?

  不尽忧愁在心中,

  好似脏衣未洗洁。

  静下心来仔细想,

  不能奋起高飞越。

诗经全文10

  [先秦]诗经

  原文: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1]如充耳。

  注释:

  【1】旄(máo)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

  【2】诞(yán):通“延”,延长。

  【3】节:指葛藤的`枝节。

  【4】伯: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

  【5】多日:指拖延时日。

  【6】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

  【7】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8】何其:为什么那样。

  【9】以:同“与”。一说作“原因”“缘故”解。

  【10】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

  【11】匪:非。

  【12】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

  【13】靡:没有。

  【14】所与:与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

  【15】同:同心。

  【16】琐:细小。

  【17】尾:通“微”,低微,卑下。

  【18】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

  【19】褎(yòu):聋;一说多笑貌。

  【20】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作品赏析: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

  诗一开头,借物起兴,既交代了地点和季节,也写了等待救援时间之长。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

  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

  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

  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诗人有些出离愤怒了,他批评卫国群臣装聋作哑,见死不救。诗人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此诗作者虽然寄人篱下,但诗意从委婉地询问的口气到直指卫国统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脸,写得很有骨气。

诗经全文11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

  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

  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其干矣。有女仳离,慨其?矣。慨其?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兔爰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位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

  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有兔爰爰,雉离于罿。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寐无聪。

  葛藟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爰,在河之藟。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々,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诗经全文12

  [先秦]诗经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

  我居圉卒荒。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

  实靖夷我邦。

  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

  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

  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

  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

  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烖我躬。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

  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

  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注释:

  【1】旻(mín)天:《尔雅·释天》:“秋为旻天。”此泛指天。

  【2】疾威:暴虐。

  【3】笃:厚,重。

  【4】瘨(diān):灾病。

  【5】居:国中。

  【6】圉(yǔ):边境。

  【7】罪罟(gǔ):罪网。

  【8】昏椓(zhuó):昏,乱;椓,通“诼”,谗毁。

  【9】靡共:不供职。共,通“供”。

  【10】溃溃:昏乱。

  【11】回遹(yù):邪僻。

  【12】靖夷:想毁灭。靖,图谋;夷,平。

  【13】皋皋:欺诳。

  【14】訿(zǐ)訿:谗毁。

  【15】孔:很。

  【16】填(chén):长久。

  【17】贬:指职位低。

  【18】溃:毛传:“遂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遂者草之畅达,与‘茂’义相成。”

  【19】苴(chá):枯草。

  【20】相:察看。

  【21】止:语气词。

  【22】时:是,此,指今时。

  【23】疚:贫病。

  【24】疏:程瑶田《九谷考》以为即稷,高粱。

  【25】粺(bài):精米。

  【26】替:废,退。

  【27】职:主。

  【28】兄(kuàng):“况”的假借。

  【29】斯:语助词。

  【30】引:延长。

  【31】频(bīn):滨。

  【32】溥(pǔ):同“普”,普遍。

  【33】弘:大。

  【34】烖(zāi):同“灾”。

  【35】先王:指武王、成王。

  【36】召(shào)公:周武王、成王时的大臣。

  【37】蹙(cù):收缩。

  【38】於(wū)乎:同“呜呼”。

  作品赏析:

  此诗是《大雅》的最后一篇,它的主题,《毛诗序》以为是“凡伯刺幽王大坏也”,与前一篇《大雅·瞻卬》的解题一字不异。这种情况在《毛诗序》中并不多见,说明《召旻》与《瞻卬》的内容是有关联的。从诗的开头看,读者多少也能发现一些共同点,《瞻卬》首两句是“瞻卬昊天,则不我惠”,仰望茫茫上空,慨叹老天没有恩情,《召旻》首两句是“昊天疾威,天笃降丧”,悲呼老天暴虐难当,不断降下灾祸,两者语气十分相似,只是《召旻》的口吻更激切一些。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忠良,致使国家濒于灭亡,所以诗人作《瞻卬》一诗刺之;周幽王又任用奸佞,败坏朝纲,这与宠幸褒姒一样对国家造成极大危害,所以诗人再作《召旻》一诗刺之。

  此篇共七章,句式基本为四字句,但也有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乃至七字句穿插其间。首章一开始就责天,责天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指斥。因为周人的天命观已有天人感应的色彩,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天的意志,天子政治清明,自然风调雨顺,天子昏庸暴虐,天就会降下各种自然灾害;所以“天笃降丧”必然是天子缺德的结果。这样,百姓受饥馑荼毒,流离失所,即使在边僻之地也遭灾荒的惨象马上就攫住了读者的心,使之受到强烈的震撼,为受难的民众而悲悯,并由此去思索上天为何降罪于世人。

  第二章逐渐进入主题。“天降罪罟”义同上章的“天笃降丧”,变易其词反覆陈说老天不仁,当然仍是意在斥王。这一句与前一篇《瞻卬》的“天之降罔(网)”也是同义的,这多少也可见出两章内容上的相关性。然“蟊贼内讧”,勾心斗角,败坏朝纲,是昏王纵容的结果,已与上章所说天降之灾带来饥馑流亡全然不同,这也可见“天降罪罟”实在的意思应是“王施恶政”。“昏椓靡共,溃溃回遹”二句,所用的语词虽然今人不很熟悉,但在当时却是很有生命力的词汇。痛斥奸佞小人乱糟糟地互相谗毁伤害,不认真供职,昏愦邪僻尽做坏事,已经是咬牙切齿的愤恨,但这还不够,于是最后再加上一句:“实靖夷我邦”——这是要把我们好好一个国家给葬送掉啊!读到此处,读者仿佛可以看到诗人的心在淌血。

  在上章不遗余力地痛斥奸人之后,第三章诗人从另一个角度继续进行抨击,并感叹自己职位太低无法遏制他们的气焰。上章有带叠字词的“溃溃回遹”句,这章更进一步又用了两个双叠字词组“皋皋訿訿”、“兢兢业业”,一毁一誉,对比鲜明,不啻有天壤之别。“曾不知其玷”,问那些小人怎么会不知道他们的缺点?可谓明知故问,是在上一章强弓硬弩般的正面进攻之后转为匕首短剑般的旁敲侧击,虽方式不同,但照样刺得很深。而“我位孔贬”又糅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这种身世之感不是单纯的位卑权微之叹,而是与伤幽王宠信奸人败坏政事的'家国之恨密不可分的。身为士大夫,哪怕是地位最低的那一层次,也有尽心竭力讽谏规劝君王改恶从善的责任与义务,这虽尚不如后来顾炎武所标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境界那么高,却也不乏时代的光辉了。

  第四章的描写又回应第一章,以天灾喻人祸。引人注意的是两个“如彼……”句式,一般来说,下一个“如彼……”句之后,应该也有说明性的文字,但这儿“草不溃茂”既是上承“如彼岁旱”的说明性文字,又是下应“如彼栖苴”的说明性文字。也就是说,照例是“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草不溃茂”的完整句式缩掉了一句,但此种缩略并不影响语义,反而使文势更具跌宕之致,这恐怕也不是诗人有意为之,而是他的妙手偶得。此章末两句“我相此邦,无不溃止”,诗人说:我看这个国家,没有不灭亡的道理!这种写出来的预言恰恰反映出诗人心理上的反预言,痛陈国家必遭灭亡正是为了避免这种灭亡。但历史告诉人们:指出灭亡的趋势并不能使昏君暴君停止倒行逆施,他们对国家形势的觉悟只可能是在遭遇灭亡之后,但遭遇灭亡便是终结,觉悟便也毫无意义;忠臣义士的劝谏对此种历史过程向来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为历史中黯淡的一幕幕抹上一丝悲壮的色彩罢了。

  第五章诗人作起了今昔对比,前面两句,是颇工整的对偶,这两句也有人点作四句,“不如时”、“不如兹”单独成句,亦可。“富”与“疚”的反差令人伤心,更令人对黑暗现实产生强烈的憎恨,于是诗人再一次针砭那些得势的小人,“彼疏斯粺,胡不自替”,斥责别人吃粗粮他们吃细粮,却尽干坏事,不肯退位让贤。这两句令人想起《魏风·伐檀》的名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第六章开头四句也是对偶,是全诗仅有的比兴句(“如彼岁旱”、“如彼栖苴”当然也可视为用了“比”的手法,可是也不妨解为天灾之实象,虽有“如”字而无“比”意),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以为“池竭喻王政之乱由外无贤臣,泉竭喻王政之乱由内无贤妃”,可备一说。这数句用意一如《大雅·荡》末章“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大树推倒横在地,枝叶暂时没损伤,但是根断终枯死)数句,告戒幽王当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否则小祸积大祸,小难变大难,国家终将覆亡。“职兄斯弘”句与上章末句“职兄斯引”仅一字不同而意义完全一样,不惜重言之,正见诗人希望幽王认识局势的严重性的迫切心情。而“不烖我躬”决不是诗人担心自己遭殃的一念之私。诗人反问:灾难普遍,难道我不受影响?意在向王示警:大难一起,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您大王也将身受其害,快清醒清醒吧!改弦更张现在还来得及。

  于是,末章怀念起当朝的前代功臣,希望像当初召公那样的贤明而有才干的人物能出来匡正幽王之失,挽狂澜于既倒,而这又是与此篇斥责奸佞小人的主题是互为表里的。这一章中,昔日“辟国百里”与今日“蹙国百里”的对比极具夸张性,但也最真实地反映了今昔形势的巨大差异,读之令人有惊心动魂之感。最后两句“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出以问句,问当时之世是否还有赤胆忠心的老臣故旧,是诗人由失望而濒于绝望之际,迸发全部力量在寄托那最后的一丝希望。这一问,低徊掩抑,言近旨远,极具魅力。后世许多诗词作品以问句作结以求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实滥觞于《诗经》中此类句法。

  明代孙鑛认为,诗人其心苦、其词迫而导致此诗各章意思若断若连,但全诗“不经意”中自有“奇峭”的特色。这是一篇好诗,但其作者凡伯到底是怎样的人,古代学者却聚讼纷纭。清代李超孙《诗氏族考》认《大雅·板》之凡伯与《瞻卬》、《召旻》之凡伯为两人,后者为前者世袭爵位的后裔。而此篇何以取名为《召旻》,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此篇的题解说:“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最后一章提到召公,所以取名‘召旻’,以别于《小旻》(《小雅》中的一篇)。”这种看法比《毛诗序》解“旻”为“闵(悯)”要圆通。

诗经全文13

  [先秦]诗经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注释:

  [1]音标或漂,古抛字

  迨:音代,同逮

  [2]:音气,乞的借字

  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

  1.摽(biào鳔):一说坠落,一说掷、抛。有:语助词。

  2.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

  3.庶:众多。士:未婚男子。

  4.迨(dài代):及,趁。吉:好日子。

  5.今:现在。

  6.倾筐:斜口浅筐,犹今之簸箕。塈(jì既):一说取,一说给。

  7.谓:一说聚会;一说开口说话;一说归,嫁。

  题解:女子希望男方及时前来求婚

  译文:

  梅子落地纷纷,

  树上还留七成。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

  请不要耽误良辰。

  梅子落地纷纷,

  枝头只剩三成。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

  到今儿切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

  收拾要用簸箕。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

  快开口莫再迟疑。

  赏析:

  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求我庶士”,不妨读为“我求庶士”。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此篇的诗旨、诗艺和风俗背景,前人基本约言点出。《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男女及时”四字,已申明诗旨;后数语乃经师附会,应当略去。《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明白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陈奂则对此篇巧妙的兴比之意作了简明的阐释:“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

  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字,抓住了本篇的情感基调,也揭示了全诗的旋律节奏。

  从抒情主人公的主观心态看,“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夫婿无觅。全诗三章,“庶士”三见。“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可见这位姑娘尚无意中人。她是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寻觅、催促,呼唤爱情。青春无价,然流光易逝。“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鲜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罗丹艺术论·女性美》)。如今梅子黄熟,嫁期将尽,仍夫婿无觅,怎能不令人情急意迫!青春流逝,以落梅为比。“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由繁茂而衰落;这也正一遍遍在提醒“庶士”:“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金缕曲》之忧心“无花空折枝”,似乎深有《摽有梅》之遗意。

  从诗篇的艺术结构看,“急”就急在三章复唱而一步紧逼一步。重章复唱,是《诗经》基本结构。但从诗意的表达看,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即重章之易辞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渐进。《草虫》首章末句“我心则降”、次章末句“我心则说”、末章末句“我心则夷”,即为语虽异而情相类的重章之易辞申意。《摽有梅》则属于重章之循序渐进。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

  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母题之一。《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其原型意义在于建构了一种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从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到中唐无名氏的《金缕曲》“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从《牡丹亭》中杜丽娘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到《红楼梦》里林黛玉叹惜“花谢花飞飞满天”;以至闻捷《吐鲁蕃情歌》中的“苹果树下”和“葡萄成熟了”这两首名作,可以说,无不是这一原型模式的艺术变奏。然而,《摽有梅》作为先民的首唱之作,却更为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 (陈文忠)

诗经全文14

  [先秦]诗经

  原文:

  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注释:

  【1】黄鸟:黄雀,喜吃粮食。

  【2】榖(gǔ):树名,即楮树。

  【3】粟:谷子,去糠叫小米。

  【4】谷:养育。“不我肯谷”即“不肯谷我”。

  【5】言:语助词,无实义。

  【6】旋:通“还”,回归。

  【7】复:返回,回去。

  【8】邦族:邦国家族。

  【9】粱:粟类。

  【10】明:“盟”之假借字。这里有信用、结盟之意。

  【11】诸兄:邦族中诸位同辈。

  【12】栩(xǔ):柞树。

  【13】黍(shǔ):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

  【14】与处:共处,相处。

  【15】诸父:族中长辈,即伯、叔之总称。

  作品赏析:

  《小雅·黄鸟》是诗人为苦难人民喊出的悲愤之声,写出流落异乡人的痛苦。不是天灾人祸,谁也不肯流落他乡。但命运使然,无可奈何。诗中的主人公在异乡遭到他人不友好的对待,心情很坏,当他看到黄鸟成群飞来,啄食自己辛苦种下的粮食时,一股怨气便从中而出。其实,他心里愤恨的是经常欺负、歧视他的当地人,是拿这些黄雀作比而已。

  此诗与《魏风·硕鼠》一起展示了古代社会的一个现实:硕鼠为患家园,黄鸟做恶他乡。非但乐土天国无处可求,就连此邦之人,也是“不我肯谷”、“不可与明”,甚至“不可与处”。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在异乡遭受剥削压迫和欺凌,更增添了对邦族的怀念,“言旋言归”,“复我邦族”,还是返回故土吧!虽然不能逃避硕鼠、黄鸟、恶人,但或许还能在和亲人的依傍中寻求些许暖意,给这充满伤痛的心以解脱的慰藉和沉醉。

  全诗三章往复加强,不断地对黄鸟进行控诉,不断地对当地人进行批评,批评他们不能善待异乡人,不能进行心对心的交流,不能和平共处;不断地表达着快快回到亲人身旁的.愿望。

  听着这来自远古的动人心魄、直冲云霄的愤怒悲恸的呼声,就连今天的人也禁不住为这位生活于乱离之世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洒一掬同情之泪了。文学是活的社会生活与心灵体验的历史,《小雅·黄鸟》这首诗,正是春秋末叶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衰退、世风日下之坏乱景象的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缩影。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堪忍受剥削和压榨的愤怒和对世道人心的彻底绝望。

  在立意方面,这首诗与《魏风·硕鼠》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以“啄我之粟”的黄鸟发端,类比起兴,以此影射“不可与处”的“此邦之人”,既含蓄生动,又表现了强烈的爱憎感情。

诗经全文15

  [先秦]诗经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注释:

  【1】下武:在后继承。下,后;武,继承。

  【2】世:代。

  【3】哲王:贤明智慧的君主。

  【4】三后: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

  【5】王:此指武王。

  【6】配:指上应天命。

  【7】求:通“逑”,匹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按‘求’当读为‘逑’。逑,匹也,配也。……言王所以配于京者,由其可与世德配合耳。”

  【8】言:语助词。

  【9】命:天命。

  【10】孚:使人信服。

  【11】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间。

  【12】式:榜样,范式。

  【13】孝思:孝顺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举一以概之。王引之《经义述闻》:“孝者美德之通称,非谓孝弟之孝。”

  【14】则:法则。此谓以先王为法则。

  【15】媚:爱戴。

  【16】一人:指周天子。

  【17】应侯顺德:吴闿生《诗义会通》:“侯,乃也;应,当也。‘应侯顺德’,犹云应乃懿德。”而《水经注》等书认为应侯是武王之子,封于应(地在今河南宝丰西南)。

  【18】昭:光明,显耀。

  【19】嗣服:后进,指成王。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广雅·释诂》:‘服、进,行也。’……《仪礼·特牲·馈食礼》注:‘嗣,主人将为后者。’……是知嗣服即后进也。”

  【20】兹:同“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兹、哉古同声通用。”

  【21】来许:同“后进”。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谢沈书引作‘昭哉来御’是也,……许、御声义同,故通用。……‘昭哉来许’犹上章‘昭哉嗣服’也。”

  【22】绳:承。

  【23】武:足迹。祖武,指祖先的德业。

  【24】於(wū):感叹之词。

  【25】斯:语助词。

  【26】祜(hù):福。

  【27】不遐: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不遐’即‘遐不’之倒文。凡《诗》言遐不者,遐、胡一声之转,犹云胡不也。”

  作品赏析:

  《毛诗序》云:“《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郑笺云:“继文者,继文王之业而成之。”陈奂《诗毛氏传疏》补充说明:“文,文德也。文王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继之,是之谓继文。”宋代自吕祖谦、朱熹以后,释《下武》另有说法,如严粲《诗缉》、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或以为下武乃不尚武,有偃武之意,或以为下武即世修文德,以武为下。清代的经学家解此诗,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戴震《诗经补注》、胡承珙《毛诗后笺》等均坚守毛、郑之说,而翁方纲《诗附记》、桂馥《札朴》等则赞同宋儒之说。按验诗歌文本,毛、郑之说不误,“不尚武”、“以武为下”云云,过于迂远,不可信。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此诗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之辞。”其说出自陆奎勋《陆堂诗学》。陆氏以《尚书》等经文印证此诗,谓“‘下武维周’,犹《长发》之‘濬哲维商’也”,“周公之戒成王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故继言之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也”,“‘昭哉嗣服’,即《顾命》所云‘命汝嗣训,临君周邦’也;‘绳其祖武’,即所云‘答扬文武之光训’也;‘四方来贺’,即《康王诰》所云‘诸侯皆布乘黄朱,奉圭兼币’也;‘不遐有佐’即所云‘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也”。陈氏以为其所析“以经证经”,“不为无据”。

  《大雅·下武》的篇章结构非常整饬严谨,层层递进,有条不紊。第一章先说周朝世代有明主,接着赞颂太王、王季、文王与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赞颂武王,下二句赞颂成王,第三章赞颂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赞颂康王能继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诸侯来贺作结,将美先王贺今王的主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修辞上,此篇特别精于使用顶针辞格,将顶针格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第一、第二章以“王配于京’’顶针勾连,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顶针勾连,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顶针勾连,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与第五章的首句“昭兹来许”意思相同,结构也相同,可视为准顶针勾连。《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于使用顶针修辞,但比起《下武》那样精工的格式,不及远矣。而且此篇以顶针格串联的前三章组成的赞颂先王的述旧意群,与同以顶针格(或准顶针格)串联的后三章组成的赞颂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过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维系,有如连环。这种刻意经营的.巧妙结构,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其韵律节奏流美谐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庙堂文学歌功颂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审美负效应,使读者面对这一表现《大雅》《周颂》中常见的歌颂周先王、今王内容的文本,仍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快感。英国文艺理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的论断,确实,形式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决不容低估,有时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读完《下武》,读者可能很快就忘了诗中“哲王”“世德”“配命”“顺德”之类赞颂之词,但对它章法结构的形式美则将记忆犹新。

【诗经全文】相关文章:

诗经全文07-15

诗经采薇的全文11-23

诗经关雎全文赏析11-22

诗经《采薇》全文赏析11-23

诗经全文15篇【热门】07-15

诗经《采薇》全文译文10-25

诗经芣苢全文解释01-21

诗经全文精华(15篇)07-15

诗经关雎全文赏析(优秀)01-2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