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全文

诗经全文

时间:2024-07-15 16:34:31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全文精华(15篇)

诗经全文1

  [先秦]诗经

诗经全文精华(15篇)

  原文: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师。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鞸琫有珌。君子万年,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

  注释:

  【1】洛:洛水。古有二洛水,一发源于陕西西北,流入渭水;一发源于陕西南部,经洛阳而流入黄河。朱熹认为此诗所指为经洛阳而流入黄河的洛水。

  【2】泱(yāng)泱:水势盛大的样子。

  【3】君子:指周王。

  【4】止:语助词。

  【5】茨(cí):茅草屋盖,有多层。如茨,形容其多。

  【6】韎(mèi):用茜草染成赤黄色的革制品。

  【7】韐(gé):蔽膝。此为天子有兵事时所穿。朱熹《诗集传》以为“韎韐”即《周礼》所谓韦弁,兵事之服也。

  【8】奭(shì):赤色貌。有奭,形容韎韐之色鲜红。

  【9】作:起也。

  【10】六师:六军。古时天子六师,每师二千五百人。

  【11】鞸(bǐ):刀鞘,古代又名刀室。

  【12】琫(běng):刀鞘口周围的玉饰。

  【13】有珌(bì):即珌珌,玉饰花纹美丽貌。

  【14】家室:此处犹言“家邦”,即国家。

  【15】既同:指福气聚集。既,完全。同,汇聚。

  作品赏析:

  此诗共三章。首章起笔雍容大方,“瞻彼洛矣,维水泱泱”,两句点明天子会诸侯讲武的`地点,乃在周的东都——洛阳(今属河南)。且以洛水之既深且广,暗喻天子睿智圣明,亦如洛水之长流,深广有度。接着以“君子至止,福禄如茨”两句,表明天子之莅临洛水,会合诸侯,讲习武事,乃天子勤于大政的表现。昔人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天子能亲临戎政,御军服以起六师,故能“福禄如茨”,使天下皆受其赐。此章后两句“韎韐有奭,以作六师”,补足前意,“韎韐”为皮革制成的军事之服,意如今之皮蔽膝。“以作六师”,犹言发动六军讲习武事。明示天子此会的目的,在于习武练兵。故天子亲御戎服,以示其隆重。

  二章旨在加深赞美。起二句同首章。“君子至止,鞸琫有珌”,鞸为剑鞘,琫珌分指剑鞘上下端之玉饰,表明天子讲武视师时,军容整肃,天子亲佩宝剑,剑鞘也装饰得非常堂皇,威仪崇隆。故而诗人以“君子万年,保其家室”,作欢呼性的赞颂。

  三章句型基本上与二章相同,但意义有别。“君子至止,福禄既同”两句,既与首章之“福禄如茨”相应,兼以示天子在讲武检阅六师之后,赏赐有加,使与会的诸侯及军旅,皆能得到鼓励,众心归向,一片欢欣,紧接着在“君子万年,保其家邦”的欢呼声中,结束全诗。而“保其家邦”的意义,较之前章的“保其家室”,更进一层,深刻地表明此次讲习武事的主要目的。

诗经全文2

  [先秦]诗经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燿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燿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lí),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注释:

  【1】慆慆:三家诗作滔滔,亦作悠悠。长久。

  【2】士:同“事”,从事。行,行阵,指打仗。

  【3】枚:一根像筷子一样的短棍,行军时人和马都将它衔在口中,以免说话或嘶鸣而暴露行踪。

  【4】蜎蜎(yuan):软体动物蠕动之貌。

  【5】蠋:蜀的俗字,虫名,青色,似蚕。

  【6】敦(堆):身体蜷缩成团。

  【7】果臝(luo):葫芦科植物,一名栝楼。臝,裸的异体字。

  【8】施(yi):蔓延。

  【9】宇:屋檐

  【10】伊威:一种小虫。

  【11】蟏蛸:一名喜蛛,一种长脚的小蜘蛛。

  【12】町畽(tǐng tuǎn):有禽兽践迹痕迹的空地。

  【13】熠燿:闪闪发光貌。

  【14】宵行:萤火虫。

  【15】垤:土堆。

  【16】聿:语气助词。

  【17】有敦:即敦敦、团团。

  【18】瓜苦:苦瓜。

  【19】栗:即蓼字,苦菜。栗薪:苦菜的薪柴上久久的结着苦瓜。

  【20】皇:毛色黄白的马。

  【21】驳:毛色红白的马。这里指当年迎亲用的马。

  【22】亲:指妻子的母亲。

  【23】缡(lí):女子的佩巾。古代风俗,母亲要亲自给出嫁的女儿结缡。毛传:母戒女,施衿结帨(shui)。结缡即结帨

  【24】九十:虚数,形容结婚时礼数繁多。仪,仪式,礼节。

  作品赏析:

  赏析一:

  这是一篇分为四章的长诗。我们在通过名物训诂,也就是解决了字、词、句之后,需要注意的,首先是思想内容,然后看它是如何表现内容的。就内容看,这是一篇行役诗。行役有兵役、劳役、事役。行役诗在《诗经》中,占着重要的位置,说明行役在当时人民身上和心上压力之大。反映这一史实诗,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篇所写,属于兵役。是写诗中的主人从军出征,经过三年之久,才得回来时的悲喜交加的心情的。

  每章的开头,都是“我徂东山”等四句。这虽是音乐叠章的惯例,但就本篇各章的意义看,这种写法,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层层推进。一章写将归,二章写归途,三章写归至(到家),四章写归后,而以重叠的前四句为总纲。前四句,从“徂东山”到“来自东”,是从“不归”到归“来”,也是从过去到现在。“慆慆”,极言“不归”的时间之久,细“雨”迷“蒙”,却是到家时的气候特征,这是印象很深,难于忘掉的时刻。而长期的苦闷和当前的喜慰,尽在不言之中。在一章里,象电影镜头一样,刚显出了细雨夜归人,就转对过去的回忆。回忆的首先是将归时的心情:决定要回去了,却面向着西方伤感。没有亲身的感受,是不会体味到这一点的。因为人们对没有希望的事,可以不去想;而希望到眼前,情绪却会立刻波动起来。于是,他从心底发出了愿望:从今以后,再不要穿军装了①!接着又把思想拉回到现实。现实的具体生活,是大家还像聚集在桑叶下的野蚕那样,仍蜷缩在兵车下露宿着啊!二章重复前四句,再展现了一下现景,回头转写归途看到的荒凉景象:栝楼藤虽然仍蔓延在人家的房上,长满了果实,但没有人!你看:土鳖在室内缘爬,蜘蛛网在门口,田边留着野兽的蹄印,夜里闪灼的鬼火。一幅幅画面,组织成一片凄凉!但征人认为没有什么可怕,倒很值得想一想。想什么?没有说。可是眼前的荒凉残破景象,“孰实为之,孰令致之?”不正是想的主要内容吗!三章首四句和下八句,联系得更为密切,一个画面是细雨归人,另一个画面是“鹳鸣”、“妇叹”。妇不只叹,而是行动起来,忙着迎接亲人。她刚把房屋打扫修补好,征人恰好进门。真象柴堆上垂下的一个个苦瓜,受尽了苦!在悲喜交集的情况下,千言万语,无从说起,惟一的寒暄,只是一句:“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语是那么淡,情却是无限的深。四章是征人到家后的事了。也许已隔了一段时间。和平为人们带来了幸福。年青人的纷纷结婚,就是标志。黄莺闪耀着美丽的毛羽,比翅齐飞;青年女子出嫁,热闹非凡,仪式隆重,一片欢乐!和一、二章,形成强烈对比。难道这欢乐只限于年青人?最后用反问语气说:新婚诚然是美好的,但那久离重聚的'旧夫妻,不是更感到欣慰吗?没有歌颂和平,没有歌颂为取得和平而付出代价的人,但却是最切实、最真挚的歌颂。

  这篇抒情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体现具体环境经历中的思想感情的。诗的着笔点是第三章细雨迷蒙中到家的那一刻。因为那是出征三年的结束。“我徂东山”等四句,概括了出征的全过程,而“我征聿至”一句,是转折点。从此倒推,便有未归、将归、途中、到家各阶段;从此下推,便出现了后来的新生活。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当然在四章所写情景之后,但着笔点,却定在三章,因为这是从全部回忆中总结得来的表现方式。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这篇诗不只形象地写了感官接触到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写了人物的意识活动。而意识活动,正是精神面貌的依据,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一个作者能如实地把所经、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通过象形思维,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成为佳作。我们正可以从三千年前的作者那里,得到启发。

  赏析二:

  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的《诗经》,其地位不仅仅在於它的开创性意义,同时也在於它的题材广泛,真切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间的历史、经济、文化、爱情、战争等内容;而且艺术手法高超,写景、叙事、抒情都相当形象细腻,耐人寻味。且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豳风》中的《东山》,就是一篇表现战争题材的,抒情真致细腻的作品。

  《东山》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致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诗的开篇,以开门见山,直赋其事的手法,简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缘由。“慆慆不归”,既是对离家久战的直接表述,也是离人思乡的间接流露。“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在敍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写,这是这首诗的一个创举。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为后世文人所祖并发扬光大。“零雨其蒙”,既点出了当时的天气,属细节描写。使人更能如临其境,感受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更能够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接著直抒胸臆“我心西悲”。为什麼思乡的愁絮会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强烈呢?因为作为一名拼杀疆场的军人,每天是过著“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为性命担忧时,思乡情绪会被时刻绷紧的神经暂时压制。但到了战争结束,归家指日可待时,思乡之情就会一涌而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制彼衣裳,勿士行枚”,战士能够结束战争生活,都赶紧解开军装,匆匆穿上平时的衣裳。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战士喜形於色、昐望早日和平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以“行枚”这样典型的行为,代指军旅生活,是用了一种借代的写作手法。《诗经》的艺术手法之成就可见一斑。

  下面就是主人公对三年军旅生活的回忆。首先用“比、兴”的手法,“蜎蜎者蠋,烝在桑野”通过桑虫的生活不堪,来比喻军旅生活的艰辛。使人还得还对战士产生同情。“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就是军人风餐露宿,枕戈待旦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独”字又是主人公内心孤独的体现,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东山》的每段回环往复地吟诵,不仅仅是音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

  第一节是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的回忆,第二节就是对家乡的变化与前途的猜测。“果蠃之实……燿燿霄行”,这一小节说到,家破屋残,果虫相生,田园荒芜,鬼火燿燿……这是主人公内心挥之不去的担忧,也是战争破坏生产,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的现实的反映与对战争的无情控诉。这种写法,使我们想起秦朝的民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裏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其写作方法可谓如出一辙。可以看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可以注意到,《东山》的控诉战争的视角上,是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它作品主角通常是平民,受战争之苦面流离失所,例如《石壕吏》《新婚别》;或者是从征兵的角度,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木兰诗》《兵车行》。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东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这裏没有雄纠纠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於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第三段是主人公遥想家中的妻子。通过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怀念。两者感情交相辉映,从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这裏的写作手法,在后代诗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去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愰,双照泪痕干。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女主人公看到当时结婚时的器物,不禁勾起对丈夫的深深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是新婚不久就被迫分开的。更加突现诗的悲剧色彩。由此我们不禁想起题材相似的杜甫的《新婚别》。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源自《诗经》不无道理。

  第四段是男主人公继续沉缅於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当中。想到当年新婚时,那打扮夺目的皇驳马,那派头十足的接亲队伍,那光彩照人的衣饰……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甜美幸福!主人公又仿佛一下子从美好的回忆掉回现实当中,“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婚不久便分离,这三年来,家中变成怎样,她这三年的孤独如何难当,他三年的苦水又从何说起……想到见面,只怕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大家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如何复杂,如何澎湃难平!但诗中没有太多的叙说,只用了“其旧如之何?”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也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审美空间,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

  《诗经》的艺术美也一样,永远品味不尽,探究不完。因此,我们要继承好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诗经》。

诗经全文3

  [先秦]诗经

  周颂·小毖

  原文:

  予其惩,而毖后患。

  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

  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注释:

  【1】予:成王自称。

  【2】其:语助词。

  【3】惩:警戒。

  【4】毖:谨慎。前两句的标点,有人在“而”后断句。段玉裁《诗小笺》:“《疏》于‘而’字断句,各本皆云《小毖》一章八句。”胡成珙《毛诗后笺》以为《唐石经》中作“予其惩而毖彼后患”,故这句可能原作“予其惩而,毖彼后患”二句,否则各本不会说《小毖》一章八句。

  【5】荓(píng)蜂:微小的草和蜂。对此也有不同的解释。一说“荓”是使的意思。

  【6】辛:酸痛。

  【7】螫(shì):敕的假借字,勤劳。《尔雅·释诂》:“敕,劳也。”

  【8】肇:始。

  【9】允:信。也有人说,允是语助词。

  【10】桃虫:即鹪鹩,一种极小的鸟。

  【11】拚飞:鸟飞动貌。拚:通“翻”,翻飞。此二句比喻武庚开始很弱小,后来羽毛丰满,勾结管叔蔡叔起来叛乱。

  【12】蓼(liǎo):草本植物,其味苦辣,古人常以之喻辛苦。此句喻自己又陷入困境。

  作品赏析:

  《诗经》的篇名,大多是取于篇内的成句、成词。周颂中只有《酌》《赉》《般》的篇名不在该篇文字之内;而《小毖》却又特别,“毖”取于篇内,“小”则取自篇外。《小毖》的.题意,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即是“大戒”,颇见其新,但如果说从“小者大之源”(《后汉书·陈忠传》)的角度而言方说尚勉强可通,那么,戒之意已在“惩”中表示而不题篇名为“小惩”就非方氏新说所能解释。就题目而言,”小毖“应是小心谨慎之意。

  《周颂·小毖》篇名中点出了“毖”,诗中却除前两句“惩”“毖”并叙外,其余六句则纯然强调“惩”。

  “莫予荓蜂”句中“荓蜂”的训释,对于诗意及结构的认识颇关重要。孔疏释为“掣曳”,朱熹《诗集传》释“荓”为“使”,均属未得确解,以致串释三、四两句时虽曲意迎合,仍殊觉难以圆通。其实,“荓蜂”是指微小的草和蜂,易于忽视,却能对人施于“辛螫”之害,与五、六两句“桃虫”化为大鸟形成并列的生动比喻,文辞既畅,比喻之义亦显。

  “未堪家多难”一句,与《周颂·访落》完全相同,但因后者作于周公摄政前,而此篇作于周公归政后,所以同一诗句含义便有差别。《周颂·访落》中此句是说国家处于多事之秋,政局因武王去世而动荡不安,自己(成王)年幼并缺少经验而难以控制;《周颂·小毖》中则是指已经发生并被平定的管叔、蔡叔、武庚之乱。

  由于创作时间有先后之别,《周颂·访落》可以说是周公代表成王所发表的政策宣言,而《周颂·小毖》则信乎为成王自己的声音。其时,成王年齿已长,政治上渐趋成熟,亲自执政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不过,在《周颂·小毖》中,成王这种强烈的愿望,并非以豪言壮语,而是通过深刻反省予以表达,其体现便是前面所说的着重强调“惩”。

  《周颂·小毖》的主旨在于惩前毖后。惩前的大力度,正说明反省之深刻,记取教训之牢,以见毖后决心之大。惩前是条件,毖后是目的,诗中毖后的目的虽然没有丝毫的展示,却已隐含在惩前的条件的充分描述之中。在诗中,读者可以体会到成王深刻的反省:自己曾为表面现象蒙蔽而受害,曾面临小人图穷而匕现的威胁,也曾经历过难以摆脱的危机。但这何尝又不由此而受到启发,进而深思:此时的成王,已经顺利度过危机,解除了威胁,而更重要的是,他已成熟.并将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决心为巩固政权而行天子之威令。

  《周颂·小毖》隐威令于自省,寓毖后于惩前,其实正是对群臣的震慑,但含而不露,符合君临海内的天子身份,其笔墨之经济,也显示出创作匠心。“惩前毖后”这一成语即由《周颂·小毖》而来。

诗经全文4

  [先秦]诗经

  原文:

  大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不殄心忧,仓兄填兮。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四牡骙骙,旟旐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於乎有哀,国步斯频。

  国步蔑资,天不我将。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君子实维,秉心无竞。谁生厉阶,至今为梗?

  忧心慇慇,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东,靡所定处。多我觏痻,孔棘我圉。

  为谋为毖,乱况斯削。告尔忧恤,诲尔序爵。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如彼遡风,亦孔之僾。民有肃心,荓云不逮。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维宝,代食维好?

  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维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维彼不顺,自独俾臧。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谮,不胥以谷。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大风有隧,有空大谷。维此良人,作为式谷。维彼不顺,征以中垢。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复俾我悖。

  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既之阴女,反予来赫。

  民之罔极,职凉善背。为民不利,如云不克。民之回遹,职竞用力。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凉曰不可,覆背善詈。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注释:

  【1】菀(wǎn):茂盛的样子。

  【2】侯:维。

  【3】旬:树荫遍布。

  【4】刘:剥落稀疏,句意谓桑叶被采后,稀疏无叶。

  【5】瘼(mò):病、害。

  【6】殄(tiǎn):断绝。

  【7】仓(chuàng)兄(huàng):同“怆怳”,凄凉纷乱貌。

  【8】填:通“陈”,长久。

  【9】倬(zhuō)彼:即“倬倬”,光明而广大貌。

  【10】宁:何。

  【11】不我矜:“不矜我”的倒文。矜,怜悯。

  【12】骙(kuí)骙:马奔驰不停貌。

  【13】旟(yú)旐(zhào):画有鹰隼、龟蛇的旗。

  【14】有翩:翩翩,翻飞的样子。

  【15】夷:平。

  【16】泯:乱。一说灭。

  【17】黎:众。

  【18】具:通“俱”。

  【19】烬:本指火烧后的灰烬,这里指人民遭遇战祸,剩余无几。

  【20】於(wū)乎:呜呼,哀痛之声。

  【21】国步:指国运。

  【22】频:危急。

  【23】蔑:无。

  【24】资:财。

  【25】将:扶助。“不我将”为“不将我”之倒文。

  【26】疑:同“凝”,止疑,停息。

  【27】云:发语词。

  【28】徂:往。

  【29】维:借为“惟”,思。

  【30】秉心:存心。

  【31】无竞:无争。

  【32】厉阶:祸端。

  【33】梗:灾害。

  【34】慇(yīn)慇:心痛的样子。

  【35】土宇:土地、房屋。

  【36】不辰:不时,指出生得不是时候。

  【37】僤(dàn)怒:震怒。僤,大。

  【38】觏:遇。

  【39】痻(mín):灾难。

  【40】棘:通“急”。

  【41】圉(yù):边疆。

  【42】毖:谨慎

  【43】斯:乃。

  【44】削:减少

  【45】尔:指周厉王及当时执政大臣。

  【46】序:次序。

  【47】爵:官爵。

  【48】执热:救热。

  【49】逝:发语词。

  【50】濯:洗。

  【51】淑:善。

  【52】载:乃。

  【53】胥(xū):皆。

  【54】遡(sù):逆。

  【55】僾(ài):呼吸不畅的样子。

  【56】肃:肃敬。

  【57】荓(pīng):使。

  【58】不逮:不及。

  【59】稼穑:这里指农业劳动。

  【60】力民:使人民出力劳动。

  【61】代食:指官吏靠劳动者奉养。

  【62】灭我立王:意谓灭我所立之王,指周厉王被国人流放于彘的事。

  【63】蟊(máo)贼:蟊为食苗根的害虫,贼为吃苗节的害虫。指农作物的病虫害。

  【64】卒:完全。

  【65】痒:病

  【66】恫(tòng):痛。

  【67】赘:通“缀”,连属。

  【68】旅力:膂力。旅,同“膂”。

  【69】念:感动。

  【70】惠君:惠,顺。顺理的君主,称惠君。

  【71】宣犹:宣,明;犹,通“猷”。

  【72】考慎:慎重考察。

  【73】相:辅佐大臣。

  【74】臧:善。

  【75】自有肺肠:想法与众不同,别具一副心肝。实指坏心肠。

  【76】卒狂:全都狂惑迷乱。

  【77】甡(shēn)甡:同“莘莘”,众多之貌。

  【78】谮(jiàn):通“僭”,相欺而不相信任。

  【79】胥:相。

  【80】谷:善。

  【81】进退维谷:谓进退皆穷。维,是。“谷”有两种解说,毛传:“谷,穷也。”《晏子春秋》中,叔向问晏子一节,引诗“进退维谷”,谓“处两难善全之事而处之皆善也”,训为“谷”,善也,与毛说不同。

  【82】瞻:远望。

  【83】言:语助词。

  【84】百里:指有远见。

  【85】覆:反而。

  【86】匪言不能:即“匪不能言”。

  【87】胡:何。

  【88】斯:这样。

  【89】迪:进。

  【90】宁:乃。

  【91】荼毒:荼指苦草,毒指毒虫毒蛇之类。指毒害。

  【92】有隧:隧,形容大风疾速吹动。一说训隧为道,谓风前进有其通道。

  【93】征:往。

  【94】中垢:指宫廷秽闻。中,指宫内。

  【95】贪人:贪财枉法的小人,指荣夷公之流。《史记·周本纪》:“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芮良夫谏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

  【96】听言:顺从心意的话。

  【97】诵言:忠告的言语。

  【98】悖(bèi):违理。

  【99】予:芮良夫自称。

  【100】飞虫:指飞鸟。古人用“虫”泛指一切动物,鸟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故称虎为“大虫”。

  【101】既:已经。

  【102】阴:通“谙”,熟悉。

  【103】赫:通“吓”。

  【104】罔极:无法则。

  【105】职:主张。

  【106】凉:凉薄。

  【107】背:背叛。

  【108】云:句中助词。

  【109】克:胜。

  【110】回遹(yù):邪僻。

  【111】用力:指用暴力。

  【112】戾(lì):善。

  【113】凉:通“谅”。凉言,谅直之言。

  【114】虽曰匪予:曰,句中助词。匪,同“诽”,诽谤。

  【115】既:终。

  作品赏析:

  全诗十六章,前八章每章八句,刺厉王失政,好利而暴虐,以致民不聊生,故激起民怨;后八章每章六句,责同僚,然亦道出厉王用人不当,用人不当亦厉王之过失。故毛传总言为刺厉王。

  首章以桑为比,桑本茂密,荫蔽甚广,因摘采至尽而剥落稀疏。比喻百姓下民,受剥夺之深,不胜其苦,故诗人哀民困已深,呼天而诉曰:“倬彼昊天,宁不我矜。”意谓:高明在上的苍天啊,怎么不给我百姓以怜悯呢!诗意严肃,为全诗之主旨。

  次章至第四章,述祸乱之本,乃是缘于征役不息,民无安居之所。“四牡骙骙,旟旐有翩”,谓下民已苦于征役,故见王室之车马旌旗,而痛心疾首曰:“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意思是说:乱子不平息国家就要灭亡,现在民间黑发的丁壮已少,好比受了火灾很多人都成为灰烬了。国以民为本,民瘼深重,而国危矣。诗人对此情况,更大声疾呼云:“於乎有哀,国步斯频!”感叹国运危蹙,必无长久之理,必致蹈危亡之祸。三章感叹民穷财尽,而天不助我,人民无处可以安身,不知往何处为好,因而引起君子的深思。君子本无欲无求,扪心自问没有争权夺利之心,但念及国家前途,不免发出谁实为此祸根,至今仍为民之病害的浩叹。四章感慨“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我生不辰”,谓生不逢时。诗人之言如此,可见内心殷忧之深。他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痛感人民想安居,而从西到东,没有能安居的'处所。人民怀念故土故居,而故土故居都因征役不息不能免于祸乱。人民既受多种灾难的侵袭,更担心外患侵凌,御侮极为迫切。天怒民怨,而国王不恤民瘼,不思改变国家的政治,因此诗人忧心如捣,为盼国王一悟而不可得深怀忧愤。仅此四章,已可见暴政害民,深重到何等程度。

  五章至八章,是诗人申述为国之道,再进忠言。五章首二句“为谋为毖,乱况斯削”,是说谋虑周到,做事慎重,祸乱的情况就可以削减。继言“告尔忧恤,诲尔序爵”;是以老臣的口气,诫教国王:必须忧恤国事,慎于授官拜爵,选用贤能。解救国家之急难,有如解救炎热。解救炎热,要用凉水,好比解救国家危难,必须任用贤良。诗人用“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等语,谆谆告诫,陈述利害,可谓语重心长,譬喻也很确当。六章七章,从爱护人民的观点出发,表明百姓都很善良,他们勤于稼穑,以耕种养活“力民代食”的人(“力民代食”指官府役使人民劳动,取其收获养活自己)。因此官府要体恤民情,爱护人民,是为政的首要大事。六章“如彼遡风,亦孔之僾”,是说国王为政,不得人心,人民就如向着逆风,感到窒息丧气。人民虽有进取之心,但征役过重,剥夺过多,他们必然会产生难于效力之感。七章叙天降灾害,祸乱频仍,执政者只知聚敛,没有顾念人民认真救灾。由于为政昏乱,所以人民倍感痛苦。在诗中,诗人用人民的口气,警示国王,一则曰:人怨则天怒,天降丧乱,将灭我所立之王;再则曰:降此蟊贼之虫,庄稼都受到虫害而失收,天灾正是天之惩戒。下曰“哀恫中国,具赘卒荒”,则是感念人民受灾痛苦,连缀的土地,都受灾荒芜,而执政者昏乱,没有领导人民合力救灾,因而也不能感念上天减轻灾难。

  诗的第八章再从用人的角度出发,言人君有顺理有不顺理,用人有当有不当。贤明的国君明于治道,顺情达理能认真考虑选用他的辅相。不顺理的君王,则与之相反自以为是,把小人当作善良,因此使得人民迷惑而致发狂。

  以上八章是诗的前半,也是诗的主体,总说国家产生祸乱的原因,是由于厉王好货暴政,不恤民瘼,不能用贤,不知纳谏,以致民怨沸腾,而诗人有“谁生厉阶,至今为梗”之悲慨。

  后八章责同僚之执政者,不以善道规范自己,缺乏远见,只知逢迎君王,加速了国家的危亡,更引起人民的怨恨。诗人感慨小人当权,也是厉王的过失,因而作成此诗,希望引起鉴戒。

  第九章以“瞻彼中林,甡甡其鹿”两句起兴。鹿之为物,性喜群居,相亲相善。今同僚朋友,反而相谮,不能以善道相助,是不如中林之鹿。故诗人感慨“上无明君,下有恶俗”(朱熹《诗集传》)而有“进退维谷”之叹。

  第十章、十一章,用对比手法,指责执政者缺乏远见,他们阿谀取容,自鸣得意,他们存有畏忌之心,能进言而不进言,反覆瞻顾,于是贤者避退,不肖者进,于是人民惨遭荼毒而造成变乱。诗人指出执政者倘为圣明之人,必能高瞻远瞩,明见百里,倘若执政者是愚人,他们目光短浅,倒行逆施,做了坏事,反而狂妄欣喜。这是祸乱之由。诗人又说:“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表明贤者不求名不争位,忍心之不肖者,则与之相反,多方钻营,唯名利是图;国事如斯而国王不察,亲小人,远贤人,于是百姓难忍荼毒,祸乱生矣。

  第十二章、十三章以“大风有隧”起兴,先言大风之行,必有其隧;君子与小人之行也是各有其道。大风行于空谷之中,君子所行的是善道,小人不顺于理,则行于污垢之中。次言大风之行,既有其隧;贪人之行,亦必败其类。征之事实,无有或爽。盖厉王此时,用贪人荣夷公为政,荣公好专利,厉王悦之。芮良夫谏不听,反遭忌恨。故诗中有“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之语。可知厉王对于阿谀奉承他的话语,就听得进,进行对答,而听到忠谏之言就不予理睬。不用善良的人,反以进献忠言的人为狂悖,国家不能不危亡。

  第十四章慨叹同僚朋友,专利敛财,虐民为政,不思翻然悔改,反而对尽忠的诗人进行威吓,所以诗人再作告诫。诗人说:“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意思是说:可叹你们这些同僚,我难道不知你们的所作所为?你们对国家有极大的危害,好比那些飞鸟,有时候也会被人捕获,国家动乱危亡,你们也不会有好的下场。诗人如此警诫,可渭声情俱历。可惜此辈小人,无动于衷,所以诗人在此章的结尾,以“既之阴女,反予来赫”作结,再次警告这些人说:我已熟悉你们的底细,你们对我也无所施其威吓了。

  在第十五章中,诗人继第九至十四章指责执政臣僚诸种劣迹之后,更缕陈人民之所以激成暴乱的原因,实为执政者之咎,执政者贪利敛财,推行暴政,导致民怨沸腾,民无安居之所,痛苦无处诉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怨恨官府,走邪僻之路。此章诗云:“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指出人民之所以失去是非准则,是因为官府执政者推行苛政违背道理。“民之回遹,职竞用力”。指出人民之所以走向邪僻,是由于官府执政者尚力而不尚德。不仅如此,诗中还指出,执政者做对人民不利的事,唯恐不得其胜(意谓极其残酷)。谴责极为严正。诗人忧国之热忱,同情人民之深切,于此可见。《诗集传》所称此人此辈,即指助厉王为虐之荣夷公等,小人当权,加速国家之危亡,诚足引为鉴诫。

  末章承前,言民之所以未得安定,是由于执政者以盗寇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掠夺,所以他们也不得不为盗为寇。上为盗寇之行,民心不能安定。诗人又以“凉曰不可,覆背善詈”两句,表示:我虽忠告你们,却又不被你们接受,反而在背后诅咒我。最后归结到作诗的缘由:“虽曰匪予,既作尔歌。”意谓:尽管你们诽谤我,我还是为你们作了这首歌,以促成你们的省悟。

  此诗既叹百姓之困穷,又伤国事之昏乱;既探祸乱之根,又言救乱之道;既叹生不逢时,又伤救世无力;既指斥国君之昏庸,又斥群僚不敢进言;既斥责小人乱国之行,又指斥王之不能用贤。诗中显示出一种沉郁和忧伤的情调。

  从诗的语言来看,全诗语言朴直而多变化,直陈己意,不事雕饰而寄意深长。其中许多用语,至今还被引用,还具有活力。如“倬彼昊天,宁不我矜”,此呼天之词也。“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此忧时之词也。“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此愤世之词也。“谁能执热,逝不以濯”,此善譬之词也。“人亦有言,进退维谷”,此言处世之词也。古代语词,虽至西周,尚未发展到完美的程度,所以诗中多用通假字来满足表意的需要,有些词语,甚至解说纷纭,难有确意,但根据诗的主旨,仔细思考,还是可以顺理成章,得到合情合理的解说的,因为文字本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高度的操纵文字能力。

  从表现手法来看,这首长诗,运用了比喻、反诘、衬托、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

诗经全文5

  [先秦]诗经

  原文: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

  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或献或酢,洗爵奠斝。

  醓醢以荐,或燔或炙。嘉肴脾臄,或歌或咢。

  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

  敦弓既句,既挟四鍭。四鍭如树,序宾以不侮。

  曾孙维主,酒醴维醹,酌以大斗,以祈黄耇。

  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注释:

  【1】行苇:道路边的芦苇。行:道路。

  【2】敦(tuán)彼:苇草丛生貌。

  【3】践履:践踏。

  【4】方苞:指枝叶尚包裹未分之时。

  【5】体:成形。

  【6】泥泥:苇叶润泽貌。

  【7】戚戚:亲热。

  【8】远:疏远。

  【9】具:通“俱”。

  【10】尔:“迩”,近。

  【11】肆:陈设。

  【12】筵:竹席。

  【13】几:古人席地而坐时,所依靠的矮脚小木桌,一般是老人才用。

  【14】缉御:相继有人侍候。缉,继续。御,侍者。

  【15】献:主人对客敬酒。

  【16】酢(zuò):客人拿酒回敬。

  【17】洗爵:周时礼制,主人敬洒,取几上之杯先洗一下,再斟酒献客,客人回敬主人,也是如此操作。爵,古酒器,青铜制,有流、柱、鋬(pàn)和三足。

  【18】奠斝(jiǎ):周时礼制,主人敬的酒客人饮毕,则置杯于几上;客人回敬主人,主人饮毕也须这样做。奠,置。斝,古酒器,青铜制,圆口,有鋬和三足。

  【19】醓(tǎn):多汁的肉酱。

  【20】醢(hǎi):肉酱。

  【21】荐:进献。

  【22】燔(fán):烧肉。

  【23】炙:烤肉。

  【24】脾:通“膍(pí)”,牛胃,俗称牛百叶。

  【25】臄(jué):牛舌。

  【26】歌:配着琴瑟唱,叫“歌”。

  【27】咢(è):只打鼓不伴唱,叫“咢”。

  【28】敦(diāo)弓:雕弓。敦,通“雕”。

  【29】坚:坚固,坚劲。

  【30】鍭(hóu):一种箭,金属箭头,鸟羽箭尾。

  【31】钧:合乎标准。

  【32】舍矢:放箭。

  【33】均:射中。

  【34】序宾:安排宾客在宴席上的座位次序。

  【35】贤:此指射技的高低。

  【36】句(gōu):借为“彀”,张弓引满。

  【37】树:竖立,指箭射在靶子上像树立着一样。

  【38】侮:轻侮,怠慢。

  【39】曾孙:主祭者之称,他对祖先神灵自称曾孙。戴震《诗学女为》:“古者适(dí)孙则曰曾孙。《(尚)书》曰‘有道曾孙’、《考工记》曰‘曾孙诸侯’是也。此燕族人故称曾孙,明祖之适孙以与同祖之人燕(yàn)于此也。”

  【40】醴(lǐ):甜酒。

  【41】醹(rú):酒味醇厚。

  【42】斗:古酒器。大斗柄长三尺。此指用大勺斟酒以痛饮。

  【43】祈:求。

  【44】黄耇(gǒu):年高长寿。

  【45】台背:或谓背有老斑如鲐鱼,或谓背驼,总之都是老态龙钟的样子。台,同“鲐”。

  【46】引:引道。此指搀扶。

  【47】翼:扶持帮助。

  【48】寿考:长寿。

  【49】祺(qí):福,吉祥。

  【50】介:借为“丐”,乞求。

  【51】景福:大福。

  作品赏析:

  此诗分章,各家之说不同。毛诗分七章,第一、二章每章六句,第三至第七章每章四句;郑玄笺分八章,每章四句;朱熹《诗集传》分四章,每章八句。

  第一章先从路旁芦苇起兴。芦苇初放新芽,柔嫩润泽,使人不忍心听任牛羊去践踏它。仁者之心,施及草木,那么兄弟骨肉之间的相亲相爱,更是天经地义的了。这就使得这首描写家族宴会的诗,一开始就洋溢着融洽欢乐的'气氛。

  第二章正面描写宴会。先写摆筵、设席、授几,侍者忙忙碌碌,场面极其盛大。次写主人献酒,客人回敬,洗杯捧盏,极尽殷勤。再写菜肴丰盛,美味无比。“醓”、“醢”、“脾”、“臄”云云,可考见古代食物的品种搭配,“燔”、“炙”云云,也可见早期烹调方法的特征。最后写唱歌击鼓,气氛热烈。

  第三章写比射,为宴会上一项重要活动。和第二章的多方铺排、节奏舒缓不同,这一章对比射过程作了两次描绘,节奏显得明快。两次描绘都是先写开弓,次写搭箭,再写一发中的,但所用词句有所变化。场面描绘之后写主人“序宾以贤”、“序宾以不侮”,表明主人对胜利者固然优礼有加,对失利者也毫不怠慢,这就使得与会者心情都很舒畅。

  第四章仍是写宴会,重在表明对长者的尊敬之意。先写主人满斟美酒,以敬长者,再写主人祝福长者长命百岁,中间插以长者老态龙钟、侍者小心搀扶的描绘,显得灵动而不板滞。

  此篇表现了周代贵族家宴的盛况,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和睦友爱、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诗写宴会、比射,既有大的场面描绘,又有小的细节点染,转换自然,层次清晰。修辞手法丰富多采,有叠字,如形容苇叶之润泽,则用“泥泥”,形容兄弟之亲热,则用“戚戚”,贴切生动;有排比,如“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显得极有气势。这些对于增强诗的艺术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诗经全文6

  [先秦]诗经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胡逝我梁,不入我门。

  伊谁云从,维暴之云。

  二人从行,谁为此祸。

  胡逝我梁,不入唁我。

  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彼何人斯,胡逝我陈。

  我闻其声,不见其身。

  不愧于天,不畏于天。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祗搅我心。

  尔之安行,亦不遑舍。

  尔之亟行,遑脂尔车。

  壹者之来,云何其盱。

  尔还而入,我心易也。

  还而不入,否难知也。

  壹者之来,俾我祗也。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及尔如贯,谅不我知。

  出此三物,以诅尔斯。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有靦面目,视人罔极。

  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注释:

  【1】何人:什么人,不知其姓名。

  【2】斯:语助词。

  【3】孔:甚,很。

  【4】艰:此指用心险恶难测。

  【5】梁:拦水捕鱼的坝堰。

  【6】伊:其。

  【7】从:跟随。

  【8】暴:粗暴、暴虐。

  【9】二人:主人公与“彼”人。

  【10】唁(yàn):慰问。

  【11】如:像。

  【12】可:通“哿(gě)”,嘉、好。

  【13】陈:堂下至门的路。

  【14】祗(zhī):正好。

  【15】搅:搅乱。

  【16】遑(huáng):空闲。

  【17】舍:止息。

  【18】亟(jí):急。

  【19】脂:以油脂涂车;或曰通“支”,以轫木支车轮使止住。

  【20】壹:同“一”。

  【21】盱(xū):忧、病,或曰望也。

  【22】易:悦。

  【23】否:不。

  【24】俾(bǐ):使。祇(zhī):病,或曰安也。

  【25】伯氏:兄。

  【26】埙(xūn):古陶制吹奏乐器,卵形中空,有吹孔。

  【27】仲:弟。

  【28】篪(chí):古竹制乐器,如笛,有八孔。

  【29】及:与。

  【30】贯:为绳贯串之物。

  【31】谅:诚。

  【32】知:交好、相契。

  【33】三物:猪、犬、鸡。

  【34】诅(zǔ):盟诅。古时订盟,杀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违背,令神明降祸。

  【35】蜮(yù):传说中一种水中动物,能在水中含沙射人影,又名射影。

  【36】靦(miǎn):露面见人之状。

  【37】视:示。

  【38】罔极:没有准则,指其心多变难测。

  【39】好歌:善良、交好的歌。

  【40】极:尽。

  【41】反侧: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赏析:

  此诗塑造了一位地位虽有不同,但命运却与《卫风·氓》之主人公相似的可怜弃妇形象。她当初也许曾有过海誓山盟、夫妇相爱的短暂幸福。但随着秋来春往、珠黄色衰,“其心孔艰”(心思难测正如“氓”之“二三其德”、其心“罔极”)的丈夫,待她便“始者不如今”,粗暴取代了温柔,热恋化作了冷漠。丈夫回到家中,想到的只是上河梁去取鱼虾享用,而对操劳在室的妻子,则连“入”房中慰问一下的兴致都没有。他总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大抵早已有了“外遇”罢)。说他事忙吧,他却能在庭中慢条斯理地油他的车;说他没事吧,却连“遑舍”(止息的闲暇)一夜的功夫都没有。好容易盼得他回来一次,却只给妻子留下暴虐相待的伤痛。想到命运之绳曾将自己和丈夫贯串在一起(“及尔如贯”),相互间理应亲如“埙”、“篪”相和的“伯”、“仲”(古时常以兄弟相亲喻夫妻相谐);而今,丈夫竟连起码的夫妇之礼都不顾了,不能不激得女主人公悲愤难平。在长夜焦灼的“反侧”之中,她终于发出了愤切的诅咒:“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视人罔极”——你真正是枉然生了一张人脸,心思的险恶莫测,简直胜过鬼蜮呵!

  从诗之结语“作此好歌(因为歌意涉及男女之情,故称),以极反侧”看,此歌作于女主人公长夜难眠的“反侧”之际。诗虽也带有相当的叙事成分,但脉络并不清晰。在充满疑云的反覆诘问中,展出“彼”人的飘忽身影,又穿插进回忆中的种种生活片断,使全诗的结构显得似断非断、散乱飘忽。如果要找一个适当的词汇来说明此诗的.表现特点,那就是两个字——“梦幻”。而这,大抵正与女主人公作歌时的“反侧”难眠状况有关。从诗中透露的消息可知,那位薄情丈夫对女主人公的冷遇,无疑已天长日久。每当她望眼欲穿盼其归来时,丈夫却总是迟迟不归;就是归来,也行迹诡秘、形同飘风,出没于庭院、鱼粱之际,只顾着自身的享受,极少有入房与妻子叙叙的诚意。一对往日的燕尔夫妻,竟变得如同陌路之人。这些景象,当然会深深烙在女主人公脑际而难以抹去。因此,当她辗转反侧之际、神思恍惚之中,往事今情便可能全化作散乱的片断,梦幻般地涌现在眼前。此诗正适应了这一特定背景,采用叠章和问句、跳荡不定和迅速转换的意象,表现了女主人公似忆似梦间的疑惑与惊诧、痛愤和哀伤。进入女主人公梦思中的对象,明明是她丈夫,她却似乎不认识他,开篇即以“彼何人斯”相询,正绝妙地传达了这种神思恍惚中的迷乱之感。后文的“胡逝我梁,不入唁我”、“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更以扑朔迷离之辞,表现了唯有幻梦才带有的视听和思虑特点。女主人公刚想细细审视,幻境却又一变,车影、语声竟化作一团“飘风”,忽东忽西地卷向鱼梁去了;但转眼间,她又似乎看到,丈夫分明还在庭中,正如往日那样悠然自得地“脂车”呢。梦境的飘忽变幻,伴随着女主人公神思恍惚间的疑惑、惊惧、失望和愤懑,一起化作诗行涌现,便产生了这首奇妙、独特的弃妇歌。

诗经全文7

  [先秦] 诗经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1]牝三千。

  注释:

  【1】定:定星,又叫营室星。十月之交,定星昏中而正,宜定方位,造宫室。

  【2】作于楚宫:即在楚丘地方营建宫室。于,古声与“为”通,作为之意。楚,楚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濮阳西。

  【3】揆(kuí):测度。

  【4】日:日影。

  【5】树:种植,栽种。

  【6】榛栗:落叶乔木,榛果形圆而壳厚,栗果比榛果大。两种果实皆可食,味美。

  【7】椅桐梓漆:四种木名,都是做琴瑟的好材料。椅,山桐子。桐,即梧桐。梓,木质好,供建筑及制家具用。漆,树汁可以漆物者为漆。

  【8】爰(yuán):于是。

  【9】升:登。

  【10】虚(qū):一说故城,一说大丘,同“墟”。

  【11】望:眺望。

  【12】堂:楚丘旁邑。

  【13】景山:大山。

  【14】京:高丘。

  【15】降:从高处下来。

  【16】观:考察。

  【17】桑:桑田。

  【18】卜云其吉:经过占卜得出结果说吉利。

  【19】允:确实。

  【20】臧:好,善。

  【21】灵:善。

  【22】零:落雨。

  【23】倌:驾车小臣。

  【24】星言:晴焉。

  【25】夙:早上。

  【26】匪:犹“彼”。

  【27】直:特也。

  【28】秉心:用心、操心。

  【29】塞渊:踏实深远。

  【30】騋(lái):七尺以上的马。

  【31】牝(pìn):母马。

  【32】三千:约数,表示众多。

  作品赏析:

  此诗分三章,每章共七句。首章写在楚丘营建宫室。古代科学技术还比较原始,建造宅邸需要定向,只能依靠日星。定星每年夏历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黄昏时分出现在正南天空,与北极星相对应,就可准确测定南北方位。至于东西,揆度日影也可确知。又十月后期方届农闲,严寒尚未至,古人于此时修宫筑室,自是相当科学。至于栽种树木,古代在宫殿庙宇建筑旁需植名木,如“九棘”“三槐”之类,也有一定规定。楚丘宫庙等处种植了“榛栗”,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祀;种植了“椅桐梓漆”,这四种树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古人大兴土木兼顾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这对今天也是一种启发。“爰伐琴瑟”,很有意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国之初就考虑到将来能歌舞升平,琴瑟悠飏,可见深谋远虑与充满自信,非苟且偷安者比,由此让人品尝出诗中隐寓的褒美之意。首章写的是群体劳动,那样的科学规划,那样的紧张有序,那样的自豪自信,在颇为整饬而略带进行曲色彩的诗行中,读者仿佛触摸到了卫人重建家园时那种明朗而又热烈的欢快脉搏。可是,人们不可能自发盲目劳作,也不可能群龙无首,这一大规模工程究竟由谁擘画和领导的,由此造成小小悬念,自然折入二章的倒叙缘由,章法安排上具有跌宕之势。

  二章追叙卫文公卜筑楚丘的全过程。全过程包括二个层次:尽人事,敬天命。前五句为尽人事,先是“望”,后是“观”。望是登高远望,登上漕邑故墟,眺望楚丘。“望楚”的重复,说明端详得极其细致,慎重而又慎重。此外。还考察了附近的堂邑和高高下下的大小山丘。这显示文公有丰富的'堪舆风水知识。“观”是降观,下到田地察看蚕桑水土,是否宜耕宜渔。这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根本大计,作为贤君自然不会疏忽。这五句从“登”到“降”,从“望”到“观”,全景扫描,场面宏远,在广阔雄伟的背景上刻划了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文公形象。最后两句写占卜,经“天意”认可,人事才算定局,它有助于今天读者认识古代历史。

  与二章大刀阔斧手笔迥不相侔,三章却于细微处见精神。三章写文公躬劝农桑。“好雨知时节”,有一天夜里春雨绵绵滋润大地,黎明时分天转晴朗,文公侵晨起身,披星戴月,吩咐车夫套车赶往桑田。这幅具体的细节描写图,要传达的信息也不言而喻:文公重视农业生产,亲自前往劝耕督种。由小见大,文公平时夙兴夜寐劳瘁国事的情景,都不难想见。

  三章的最末三句是全篇的结穴,揭出题旨:他可不是平庸的一般的人,他的用心是多么的实在多么的深远啊!全诗叙事,都用赋的手法,从赋中让人品味出赞颂的韵味。“匪直也人,秉心塞渊。”二句虽然也是赋,却有更多的抒情色彩。由于文公“秉心塞渊”,崇尚实际,不繁文缛节做表面文章,才使卫国由弱变强。一、二、三章的所有叙写,无不围绕“秉心塞渊”而展开。

  诗末句“騋牝三千”,好像与全诗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构成一种因果关系。上述卜地、筑宫、兴农种种是因,此句是果。兵强马壮,常体现一国的富强,在文公治理下,卫国确实日臻富强。《诗经原始》也高度评价文公治卫,称其“不数年而戎马寖强,蚕桑尤盛,为河北巨邦。其后孔子适卫犹有庶哉之叹,则再造之功不可泯也”。

诗经全文8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

  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

  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其干矣。有女仳离,慨其?矣。慨其?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兔爰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位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

  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有兔爰爰,雉离于罿。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寐无聪。

  葛藟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爰,在河之藟。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々,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诗经全文9

  [先秦]诗经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

  彼谮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缉缉翩翩,谋欲谮人。

  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捷捷幡幡,谋欲谮人。

  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苍天苍天,视彼骄人。

  矜此劳人。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杨园之道,猗于亩丘。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注释:

  【1】巷伯:掌管宫内之事的宦官。巷,是宫内道名。伯,主管宫内道官之长,即寺人。

  【2】斐(fěi):“萋(qī)、斐(fěi)”,都是文采相错的样子。

  【3】贝锦:织有贝纹图案的锦缎。

  【4】谮(zèn)人:诬陷别人的人。

  【5】大(tài):同“太”。

  【6】哆(chǐ):张口。

  【7】侈(chǐ):大。

  【8】南箕(jī):星宿名,共四星,联接成梯形,如簸箕状。

  【9】适:往。

  【10】谋:谋划,计议。

  【11】缉缉:附耳私语状。

  【12】翩翩:往来迅速的样子。

  【13】尔:指谗人。

  【14】信:信实。

  【15】捷捷:信口雌黄状。

  【16】幡(fān)幡:反复进言状。

  【17】受:接受,听信谗言。

  【18】女(rǔ):同“汝”。

  【19】骄人:指进谗者。

  【20】好好:得意的样子。

  【21】劳人:指被谗者。

  【22】草草:陈奂《诗毛氏传疏》:“草读为慅(cǎo忧愁),假借字也。”

  【23】矜(jīn):怜悯。

  【24】投:投掷,丢给。

  【25】畀(bì):与,给予。

  【26】有北:北方苦寒之地。

  【27】有昊(hào):苍天。

  【28】猗(yǐ):在……之上。

  【29】亩丘:丘名。

  【30】寺人:阉人,宦官。

  【31】凡百:一切,所有的。

  作品赏析:

  造谣之所以有效,乃在于谣言总是披着一层美丽的外衣。恰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诗人们把谣言描写成了一个怪物。他们形容它的时候,其措辞一部分是美秀而文雅,一部分是严肃而深沉的。他们说,你看它有多少羽毛;羽毛下有多少只眼睛;它有多少条舌头,多少种声音;它能竖起多少只耳朵来!”古人称造谣诬陷别人为“罗织罪名”,何谓“罗织”,此诗一开始说:“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就是“罗织”二字最形象的说明。花言巧语,织成的这张贝纹的罗锦,是非常容易迷惑人的,特别是对不长脑壳的国君。

  造谣之可怕,还在于它是背后的动作,是暗箭伤人。当事人无法及时知道,当然也无法一一辩驳。待其知道,为时已晚。诗中二、三、四章,对造谣者的.摇唇鼓舌,嘁嘁喳喳,上窜下跳,左右舆论的丑恶嘴脸,作了极形象的勾勒,说他们“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捷捷幡幡,谋欲谮言”。作者对之极表愤慨:“彼谮人者,谁适与谋?”正告他们道:“慎尔言也,谓尔不信!”“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造谣之可恨,在于以口舌杀人,杀了人还不犯死罪。作为受害者的诗人,为此对那些谮人发出强烈的诅咒,祈求上苍对他们进行正义的惩罚。诗人不仅投以憎恨,而且投以极大的厌恶:“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正是所谓“愤怒出诗人”。有人将它与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逃亡者》一诗中鄙夷叛徒的诗句“野兽不啃他的骨头,雨水也不洗他的创伤”比较,认为它们都是写天怒人怨,物我同憎的绝妙好辞,都是对那些罪大恶极,不可救药者的无情鞭挞,都是快心露骨之语。

  在诗的结尾处,郑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诗人的名字,从而使这首诗成为《诗经》中少数有主名的作品之一。这个作法表明,此诗原有极为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发之作。它应该有一个较详的序文,自叙作者遭遇,然后缀以此诗,自抒激愤之情,可以题为“巷伯诗并序”或“巷伯序并诗”的。也许是后来的选诗者删去或丢失了这序文,仅剩下了抒情的即诗的部分。

  此诗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与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异代同悲的正直人士。东汉班固就曾在《司马迁传赞》里称惨遭宫刑的司马迁是“《小雅·巷伯》之伦”。这个孟子或许也感受过与司马迁同样的心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官刑。刑馀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也,所从来远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无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无怪乎诗中对诬陷者是如此切齿愤恨,也无怪乎此诗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极为强烈的共鸣。

诗经全文10

  [先秦]诗经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々,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注释:

  周宣王亲率师伐徐,而命皇父统六军以平之。

  赫赫:盛貌。明明:明察;明智。南仲大祖:言王于大祖庙命南仲为卿士。既敬既戒:警戒。

  尹氏:尹吉甫。一说官名。程伯休父:一说程伯休父当时担任大司马。浦:水滨。省:查看。不留不处:诛其君,吊其民。不,语词。留,同刘,杀。处,吊。三事:指立三卿。

  业业:动貌。指行军前进。王舒保作:王师缓慢安全行进。绍:缓。绎骚:扰动;震动。

  阚(音罕):虎怒貌。虓(音肖):虎叫。铺:一说大;一说止。敦:屯。陈列。濆(音坟):大堤;沿河高地。仍:就。截:切断。引申为整治。

  翰:赤羽的山鸡;高飞。苞:本。比喻不可动也。绵绵:长。翼翼:盛。濯(音浊):大。

  犹:谋。来:同勑。顺服。同:会同。来庭:来朝见。不回:不违。不背信。

诗经全文11

  [先秦] 诗经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注释:

  【1】匏(páo):葫芦之类。

  【2】苦:一说苦味,一说枯。意指葫芦八月叶枯成熟,可以挖空作渡水工具。

  【3】济(jì):水名。

  【4】涉:一说涉水过河,一说渡口。

  【5】厉:带。一说解衣涉水,一说拴葫芦在腰泅渡。

  【6】揭(qì):提起下衣渡水。

  【7】弥(mí):大水茫茫。

  【8】盈:满。

  【9】鷕(yǎo):雌山鸡叫声。

  【10】不濡(rú):不,语词;濡,沾湿。

  【11】轨:车轴头。

  【12】牡:雄雉。

  【13】雝雝(yōng):大雁叫声和谐。

  【14】旦:天大明。

  【15】归妻:娶妻。

  【16】迨(dài):及,等到;乘时。

  【17】泮(pàn):分,此处当反训为“合”。冰泮,指冰融化。

  【18】招招:招唤之貌,一说摇橹曲伸之貌。

  【19】舟子:摆渡的船夫。

  【20】人涉:他人要渡河。

  【21】卬:(áng),代词,表示“我”。

  【22】否:不(渡河)。卬否:即我不渡河之意。

  【23】须:等待。

  【24】友:指爱侣。

  作品赏析:

  诗一开篇,“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正值炎热的八月,葫芦叶子发枯,内部已然成熟。济水深处也得渡。,“深则厉,浅则揭。”要是水深,那就没办法,只能沾湿了裙角缓缓地过河;水浅的话,那就提起旃角步履轻盈地大步向前:简简单单六个字,恰切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大胆、勇敢和聪慧。

  “有弥济盈,有鹭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济水丰盈得仿佛要漫过岸边一样,水面波光粼粼,阳光打在上面好似荧光千点。还好河水没有漫过车轴,免去不少担心,岸边草丛里的野鸡叫得正欢,声声鸟鸣响彻渡口,看来它们是求偶心切。这一章几乎都是景物描写,诗人将野稚与女主人公进行对比,突出她等待意中人归来的焦急心情。

  “雕雒鸣雁”一句暗示此时此刻天空中划过雁影,一行大雁一字排开边鸣边飞,女子暗自担忧时光的飞逝,转眼就到冬天,嘶鸣的大雁似乎都在催促着姑娘早日完成婚嫁。女子之所以有此担忧是因为在古代有一个习俗,当冬天里河水结冰的时候,就要停办婚嫁之事。

  “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天刚蒙蒙亮.旭日的光辉打在叶子的露珠上,折射出七彩的光芒男子啊,你如果想成婚,可一定要赶在冰还未结之时啊:这一段将女子的急切表现得淋漓尽致。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姑娘的.等待没有白费,万顷碧波上出现了一只摆渡船,那必定是远方的归客。女为悦己者容,姑娘喜不自胜,恨不得用铜镜照照此时的容貌,船夫似乎对女子的万般焦急早有察觉,老远就开始召唤:“有人吗?快上船啊!”殊不知,这位姑娘并非要上船而是在等船。“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听到船夫的招呼,姑娘也焦急地解释道:“我哪里是要上船啊,我是在这等我朋友呢。”

  结尾“卬须我友”,女子用朋友来掩饰等待情人的真实目的,答得含蓄而巧妙,形象地表现出女子的娇羞和矜持。

  《匏有苦叶》通过情境、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再现了一名在渡口等候情人的女子焦灼而又喜悦的心情。在短短的一首小诗里,有山有水,有人有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诗经全文12

  [先秦] 诗经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旻天疾威,弗虑弗图。

  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周宗既灭,靡所止戾。

  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

  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庶曰式臧,覆出为恶。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

  如彼行迈,则靡所臻。

  凡百君子,各敬尔身。

  胡不相畏,不畏于天。

  戎成不退,饥成不遂。

  曾我暬御,憯憯日瘁。

  凡百君子,莫肯用讯。

  听言则答,谮言则退。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

  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

  维曰于仕,孔棘且殆。

  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

  鼠思泣血,无言不疾。

  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

  注释:

  【1】浩浩:广大的样子。

  【2】昊(hào)天:犹言“皇天”。

  【3】骏:长,美。

  【4】降丧饥馑:上天降下了死亡和饥荒。

  【5】斩伐:犹言“残害”。

  【6】四国:四方诸侯之国,犹言“天下四方”。

  【7】疾威:暴虐。

  【8】图:"虑、图",二字同义,都是考虑、谋划的意思。

  【9】既:尽。

  【10】伏:隐匿、隐藏。

  【11】辜:罪。

  【12】舍:舍弃。

  【13】沦胥:沉没、陷入。

  【14】铺:同“痡”,病苦。

  【15】周宗:即“宗周”,指西周王朝。

  【16】靡所:没处。

  【17】止戾(lì):安定、定居。

  【18】正大夫:长官大夫,即上大夫。

  【19】勚(yì):劳苦。

  【20】三事大夫:指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

  【21】邦君:封国的君主。

  【22】莫肯朝夕:郑笺:“不肯晨夜朝暮省王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朝朝于君而不夕见也。”

  【23】庶:庶几,表希望。

  【24】式:语首助词。

  【25】臧:好,善。

  【26】覆:反。

  【27】辟言:正言,合乎法度的话。

  【28】行迈:出走、远行。

  【29】臻(zhēn):至。所臻,所要到达的地方。

  【30】敬:谨慎。

  【31】胡:何。

  【32】遂:通“坠”,消亡。

  【33】曾:何。

  【34】暬(xiè)御:侍御。国王左右亲近之臣。

  【35】憯(cǎn)憯:忧伤。

  【36】瘁:劳苦、憔悴。

  【37】讯:读为“谇”,谏诤。

  【38】听言:顺耳之言。

  【39】答:应。

  【40】谮(zèn)言:诋毁的话,此指批评。

  【41】出:读为“拙”,笨拙。

  【42】躬:亲身。

  【43】瘁:病。或谓憔悴。

  【44】哿(gě):欢乐。

  【45】能言:指能说会道的人。

  【46】休:美好。

  【47】维:句首助词。

  【48】于仕:去做官。

  【49】孔:很。

  【50】棘:比喻艰难。

  【51】殆:危险。

  【52】尔:指上言正大夫、三事大夫等人。

  【53】鼠:通“癙(shǔ)”:忧伤。

  【54】疾:通“嫉”,嫉恨。

  【55】从:随。

  【56】作:营造。

  作品赏析:

  此诗题为“雨无正”,可是,从全篇诗句中,并无“雨多”之意,也无“政多如雨”之言,因而历朝历代很多人都怀疑诗题与诗意不合。有人疑为“雨无止”;有人疑为“周无正”(正,同“政”);更有人说韩诗有《雨无极》篇,诗文比毛诗篇首多“雨无其极,伤我稼穑”二句。各执一说,莫衷一是。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此篇名《雨无正》不可考,或误,不必强论。”

  全诗七章。一、二章章十句,三、四章章八句,五、六、七章章六句,共五十四句,能于参差错落中见整饬。

  诗的第一章首先以无限感慨、无限忧伤的.语气,埋怨天命靡常:“不骏其德”,致使丧乱、饥馑和灾难都一起降在人间。但是,真正有罪的人,依然逍遥自在,而广大无罪的人,却蒙受了无限的苦难。这里,表面是埋怨昊天,实际上是借以讽刺幽王。接着,第二章就直接揭示了残酷的现实问题:“周宗既灭,靡所止戾”。可是在这国家破灭、人民丧亡之际,一些王公大臣、公卿大夫们,逃跑的逃跑,躲避的躲避,不仅不能为扶倾救危效力,反而乘机做出各种恶劣的行径。因而,第三章作者就进一步揭示出了造成这次灾祸的根本原因:国王“辟言不信”,一天天胡作非为,不知要把国家引向何处;而“凡百君子”又“不畏于天”,反而助纣为虐,做出了一系列既不自重、又肆无忌惮的坏事。第四章,作者又以沉痛的语言指出:战祸不息,饥荒不止,国事日非,不仅百官“莫肯用讯”,国王也只能听进顺耳的话而拒绝批评,只有他这位侍御小臣在为危难当头的国事而“憯憯日瘁”了。第五章,作者再次申诉自己处境的艰难。由于国王“听言则答,谮言则退”,致使自己“哀哉不能言”,而那些能说会道之徒则口若悬河。自己“维躬是瘁”,而他们却“俾躬处休”。不是自己拙口笨舌,而是国王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的行为使自己无法谏诤了。对比鲜明,感情更加深沉。因此,在第六章里,作者又进一步说明了“于仕”的困难和危殆。仕而直道,将得罪天子;仕而枉道,又见怨于朋友。左右为难,忧心如焚。最后一章,作者指出:要劝那些达官贵人迁向王朝的新都吧,他们又以“未有家室”为借口而加以拒绝,加以嫉恨,致使自己无法说话,而只有“鼠思泣血”。其实,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外地虽然没有家室,也照样纷纷逃离了。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面对国破、世危的局面,思前想后,感愤万端。既埋怨天命靡常,又揭露国王信谗拒谏、是非不分。执事大臣或苟且偷安,或花言巧语,致使天灾人祸,一起降临人间。面对昏君乱世,他忧国忧时,苦恼悲哀,虽想要勤于国事,救危扶倾,而又处境孤危,不知所措。因此只有忧伤、悲痛,怨天尤人,无可奈何。真可谓处饥馑、危亡、离乱之世,心有救乱济世之志,而行无救乱济世之力,所以只有揭示现实真象,以发泄他满腔的忧愤罢了,其感情是深沉的、真挚的。这是时代的呐喊和哀怨,因而对读者进一步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那个时代的思想感情,也是有意义的。

  作者在抒发他那复杂而深厚的思想感情时,通篇采用了直接叙述的方式来表达,少打比喻,不绕弯子,语言质朴,感情真实,层层揭示,反覆咏叹,时而夹杂一些议论,颇有一种哀而怨、质而雅的艺术之美。

诗经全文13

  [先秦]诗经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注释:

  【1】椒:花椒,又名山椒。

  【2】聊:同“莍”,亦作“朻”、“梂”,草木结成的一串串果实。闻一多《风诗类钞》:“草木实聚生成丛,古语叫作聊,今语叫作嘟噜。”

  【3】蕃衍:生长众多。

  【4】盈:满。

  【5】升:量器名。

  【6】硕大:指身体高大强壮。

  【7】无朋:无比。

  【8】且(jū):语末助词。

  【9】远条:指香气远扬。一说长长的枝条。条:长。

  【10】匊(jū):“掬”的古字,两手合捧。又,《周礼·考工记·陶人》疏引《小尔雅》云:“匊,二升。”亦通。

  【11】笃:厚重。形容人体丰满高大。

  赏析:

  根据胡长青的说法,把此诗理解为赞美男子的诗应更为切合诗旨。他说,因为《诗经》所产生的时代,属于父系社会,男子早已享有无上的权威,这时期的生殖崇拜是以男性为主题的,称赞子孙众多,是对男性生殖能力的颂扬。把生育单纯地归之于妇女,囿于现代的认识习惯,不免惑于事物的表象了。再考察一下诗的本身,通观全篇,并不存在一处描写妇女某种特征的字句,况且“硕大无朋”“硕大且笃”,不是描绘妇女的词语。如果与《卫风·硕人》对妇女身材的描写相对照,更可明了二者的区别。

  此诗首先以兴的手法,抒写景物之美。粗大虬曲的花椒树,枝叶繁茂,碧绿的枝头,结着一串串鲜红的花椒子,阵阵清香,随风飘动,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采摘下来,足有满满的一升。接着,以此为铺垫,以椒喻人,赞美那个高大健壮的男子,人丁兴旺,子孙像花椒树上结满的果实那样众多。比喻新奇、妥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后两句又回到了对花椒的抒写上,但因有了中间比喻部分的过渡,已不同于前两句的单纯起兴,而是比兴合一,人椒互化,前后呼应,对人物的赞美进一步深化,含蕴隽永,有余音袅袅之感。而语尾助词“且”的连用,更是增强了情感的抒发,企慕之意,可谓一往情深。

  此诗的第二章几乎是第一章的再现,只是调换了两个字,这种复沓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某种事物的反复吟诵,可以收到一唱三叹、情意深致的艺术效果。此诗另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比兴的运用,不但使诗的开篇较为自然,没有突兀感;而且以人所共知的美好事物喻人,较含蓄通俗地表现出被赞美主体的品性内涵,易于为人理解、认同。这在《诗经》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王逸《楚辞章》),也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所普遍接受。

诗经全文14

  [先秦]诗经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注释: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

  【5】伊:你。

  【6】听之:听到此事。

  【7】终……且……:既……又……。

  【8】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9】酾酒:筛酒。酾(shī),过滤。

  【10】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xù),甘美,或释为“溢貌”。

  【11】羜(zhù):小羊羔。

  【12】速:邀请。

  【13】宁:宁可。

  【14】适:恰巧。

  【15】微:非。

  【16】弗顾:不顾念。

  【17】於(wū):叹词。

  【18】粲:光明、鲜明的样子。埽:同“扫”。

  【19】陈:陈列。

  【20】馈(kuì):食物。

  【21】簋(guǐ):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22】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23】诸舅:异姓亲友。

  【24】咎:过错。

  【25】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26】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

  【27】践:陈列。

  【28】民:人。

  【29】乾餱(hóu):干粮。

  【30】愆(qiān):过错,过失。

  【31】湑(xǔ):滤酒。

  【32】酤:买酒。

  【33】坎坎:鼓声。

  【34】蹲蹲:舞姿。

  【35】迨(dài):等待。

  作品赏析: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前人没有深考。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常来常往。

  诗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显然是把宴饮当做建立和联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之具体表现。开头用语与首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而且自然。这里仍然由物兴起,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述一概略去。论者往往因为“伐木”句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就误认为它也是“赋”(直陈其事)。其实“伐木”云云,乃相应之词,不止形式上叠合延绵,内容也相仿佛,只是为避免刻板滞重,才作此省略。省略也是变化的方式,有变化才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于是出现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还有许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宴请客人,不仅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寻求友情。被邀请的客人都是长者,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是他的担心。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

  诗人还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

  第三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在“示异”,以免拖沓。“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邀请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联系前面的有关描述,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有爱。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在。但建议和发展友情的手段却比较单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未见合适,因为在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许饮食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以诚待人,布设酒肉圈套,故而被诗人选作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建和平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问题。

  后半部分是尾声,似乎由众人合唱,表达了欢乐的情绪与和睦亲善的愿望。三方面的人(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团结一致,气氛和谐,令人鼓舞。

  作者还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该诗是燕乐歌词,因而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在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有三个方面:一是靠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独立的,又与主题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选用词语的匠心;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点题”笔墨,却成功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闻见景象,因而颇具艺术魅力。

诗经全文15

  [先秦]诗经

  原文: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注释:

  【1】十亩之间:指郊外所受场圃之地。

  【2】桑者:采桑的人。

  【3】闲闲:宽闲、悠闲貌。

  【4】行:走。一说且,将要。

  【5】泄(yì)泄:和乐的样子;一说人多的样子。

  【6】逝:返回;一说往。

  作品赏析:

  魏国地处北方,“其地陋隘而民贫俗俭”(朱熹语)。然而,华夏先民是勤劳而乐观的,《魏风·十亩之间)即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这就是《十亩之间》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

  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这是《魏风·十亩之间》最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全诗六句,重章复唱。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因此,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谓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诗经》的另一篇《周南·芣苢》,也主要写劳动的'场景和感受。但由于它刻画的劳动场景不同,诗歌的旋律节奏和审美情调也不同。《周南·芣苢》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它通过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收获成果的迅速增加,表现了姑娘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和欢快的劳动心情。在结构上,四字一句,隔句缀一“之”字,短促而有力,从而使全诗的节奏明快而紧凑。《魏风·十亩之间》与《周南·芣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成为《诗经》中在艺术风格上最具可比性的两首劳动歌谣。前人评《魏风·十亩之间》“雅淡似陶”(陈继揆《读风臆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确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前者充满了姑娘的轻松欢乐,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前者明快,后者沉郁,貌似而神异。

【诗经全文】相关文章:

诗经全文07-15

诗经采薇的全文11-23

诗经关雎全文赏析11-22

诗经《采薇》全文赏析11-23

诗经全文15篇【热门】07-15

诗经《采薇》全文译文10-25

诗经芣苢全文解释01-21

诗经关雎全文赏析(优秀)01-20

诗经中的《螽斯》全文及原文翻译01-2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