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

时间:2024-06-21 11:02:09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教案15篇(热门)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示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示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发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绩,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实际、反映实际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同学跟读,解决字词。

  2、同学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震动了男女倾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示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示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真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洁之美。

  三、学习《蒹葭》

  1、老师范读,同学跟读,然后自读。

  2、同学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 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难过。

  ⑵ 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相互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难过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 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和“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难过凄迷的兴味。

  ⑷ 《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 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 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安排作业

《诗经》教案2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5世纪。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

  1、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魏晋南朝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的积累,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读懂古体诗的内容,背诵名篇名句。

  4、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本单元诗歌从内容上看,可大致分为四类:

  一、反映劳动人民的婚姻爱情生活,像《氓》《静女》《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等,除《静女》外,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婚姻生活看来多是不幸的;

  二、反映古代志士仁人忧国忧民,追求理想,希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像《离骚》《短歌行》等;

  三、反映古代社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饮马长城窟行》;

  四、表现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如《归园田居》。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经》是四言诗,《楚辞》是骚体诗,汉乐府、魏晋的是五言诗。《诗经》和《离骚》分别确立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诗经》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离骚》中体现出了丰富想像,而《孔雀东南飞》则是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

  精读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

  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可能比较困难。朗读时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

  流畅。教师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

  四、教师正音(投影展示),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蹰:chì 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五、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注意字词的意义变化。每章各请一位学生翻译。翻译要注意“信、达、雅”的标准。

  2、教师翻译、分析课文。

  (1)翻译主要是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

  (2)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注意分析场景、细节描写的效果,及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揣摩。

  七、关于诗歌词义理解的争鸣:

  1、“静女”的含义

  ①文雅、娴静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骇(“静”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 “城隅”究竟是指何处

  《说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级汉语大字典》:“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如山隅、东隅、隅陬(角落)。例: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课文其中一个注释是“城上的角楼”,既是城门的角楼,当然不会是城墙的拐角处,而是城楼上。男女幽会,自然会找那种偏僻幽静之所,绝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因而,“城隅”理应指城墙脚下幽静偏僻的角落里。

  八、板书设计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第二课时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全班分组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情节。

  三、教师范读、正音: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最好能够进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教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课文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学生说故事情节。

  全诗共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歌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八、主体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 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九、课文小结:

  我们通过对《静女》和《氓》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业:

  1、背诵《氓》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二。

《诗经》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叙述,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解诗句: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 愆qiān——拖延。(愆伏)

  (2) 垣yuán——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

  (3) 载……载……zài——一边……一边。(载歌载舞)

  (4) 咎jiù——灾祸。(咎由自取)

  (5) 贿huì——财物。(行*受*)

  (6) 耽dān——沉溺。(耽于幻想)

  (7) 陨yǔn——落。(陨石、陨落)

  (8) 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

  (9) 爽——过失,差错。(毫厘不爽,屡试不爽)

  (10) 罔wǎng——没有。(置若罔闻)

  (11) 靡mǐ——无,没有。(靡日不思)

  (12)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13) 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

  (14) 躬——自身。(事必躬亲)

  (15)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

  (16) 老使我怨。老——同你白头到老。

  2.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1)把握诗的节奏。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在音群和意群发生扦格不合的情形时,还是要按音群读,如“来/即我谋”要读成“来即/我谋”。通俗地说,就是两字一拍。

  (2)体悟诗的基调

  朗读时,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呼之欲出。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一位弃妇。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三章要表现怨恨、沉痛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来了,反抗不公平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3.领悟主旨。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氓》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以至不能自拔。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结、扩展。《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阅读《邶风·谷风》、《君子于役》、《七月》等,并尝试着把《谷风》与《氓》进行比较阅读,体味《诗经》的艺术魅力。

  布置作业。1.《氓》在对比中怎样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什么?

  2.从《诗经》的其他诗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品味这些比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

  情节 章节 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 手法

  氓 赋比兴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对 比

  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鉴赏《采薇》。2.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诗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明显是附会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汉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明确】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了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

  【明确】“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丈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总结、扩展。课文节选了《诗经》两首,有描写爱情、婚姻的《氓》,有描写戍卒生活的《采薇》。但只是略窥一斑,我们应以它为契机,扩大阅读面,更多地汲取《诗经》中的精华,丰富我们文化底蕴。

  《诗经》中重章复唱的手法非常普遍,希望同学们课外阅读《伐檀》、《硕鼠》、《无衣》、《关睢》、《蒹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无衣》与《采薇》,把《关睢》、《蒹葭》与《氓》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布置作业。1.把《采薇》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2.背诵《采薇》全诗和《氓》前两章。

《诗经》教案4

  14 《诗经》两首

  一、读准字音

  姝( ) 俟( ) 城隅( )

  踟蹰( )( )娈( )彤管( )

  炜( )荑( )洵( )

  垝垣( )( )涟涟( )桑葚( )

  愆期( )

  [答案] shū sì yú chí chú luán tónɡ wěi

  tí xún guǐ yuán lián shèn qiān

  二、辨识通假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

  (2)说怿女美( )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答案]

  (1)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2)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代指“彤管”

  (3)归,通“馈”,赠送

  (4)匪,通“非”

  (5)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6)无,通“毋”,不要

  (7)于,通“吁”,叹息

  (8)说,通“脱”,解脱

  (9)泮,通“畔”,边,岸

  三、一词多义

  (1)将

  (2)言

  (3)之

  (4)以

  (5)其

  [答案]

  (1)动词,请,愿 动词,扶持,扶助 名词,将领,将帅 副词,将要 副词,且,又

  (2)动词,说 名词,话 语助词,用在句中无实义

  (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句末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结构助词,的

  (4)连词,来,表目的 介词,用 介词,把 副词,通“已”,已经

  (5)代词,它的,代指桑树 代词,他的,代指士 助词,无实义 代词,你,代指氓

  四、词类活用

  (1)夙兴夜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匪我愆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岁食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黄而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士贰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三其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在早晨;在夜里

  (2)名词作动词 延误

  (3)形容词作名词 贫苦的生活

  (4)形容词作动词 变黄

  (5)数词作动词 不专一。指变了心

  (6)数词作动词 三心二意

  五、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秋以为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3)三岁食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三岁的年龄。

  [答案] (1)至,到,到达;于,助词,无义。(2)把……当作。(3)多年。

  六、文言句式

  (1)匪女之为美。(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以为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俟我于城隅。(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不是你(荑草)有多美。

  (2)宾语前置句 把秋天作为婚期。

  (3)状语后置句 在城上的角楼里等我。

  (4)省略句 (静女)隐藏起来不出现,(我)心里迟疑着急抓头皮。

  七、文白对译

  《静女》

  《氓》

  [资料链接]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前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产生的年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这时候封建的道德礼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风格,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篇大都写得十分淳朴而热烈、率真而健康。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再如《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表现了大胆而炽烈的情爱。

  随着私有制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逐渐显现出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就非常低下了,许多女子都遭受了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命运。《氓》就是一首比较著名的弃妇诗。诗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在两千多年前的旧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文本鉴赏]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女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怨恨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该女子坚毅的性格。

  静女爱之美好

  氓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爱女及物

  ②清醒、刚烈

  [文本深读]

  一、阅读《静女》,回答问题。

  1.请结合诗句,分析《静女》一诗中的男女主角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搔首踟蹰”可知,男主角是个憨厚纯朴的小伙子。由“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可知,男主角痴情、专一。女主角“爱而不见”,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可见其调皮、可爱。

  2.细节描写是《静女》一诗的突出表现手法之一,请从诗歌中找出典型的细节并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典型细节: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赏析:小伙子见不到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走来走去。这样的动作描摹,让我们看到了小伙子失望而又渴盼的神情和焦灼难耐的内心世界。

  3.如何理解《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彤管比荑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荑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原来,荑是静女到远处郊外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男主人公看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这是对静女所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男主人公对静女的情感已经超越了对其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和谐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二、阅读诗歌《氓》,回答问题。

  4.“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的开头以女主人公的口吻点明了男子来的目的,也点明了男子的狡黠。“蚩蚩”,老实忠厚的样子,既说明相恋的甜蜜——“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与下文“至于暴矣”形成鲜明的对比。“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

  5.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女主人公先言“子无良媒”,后又言“秋以为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生活的勇敢追求,也表现了与“氓”私订终身的草率,为下文的悲剧做了铺垫。

  6.“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句话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两人的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起对自己年老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

  三、总览全文,回答问题。

  7.有人说《静女》所刻画的“静女”形象很不成功,你是如何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诗题是“静女”,开头也交代她很美,但诗中对其却着笔极少,只说“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样笼统地写人,使人物形象一点也不鲜明,这是写作的大忌。

  (观点二)诗歌在刻画男子形象的同时,女主人公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如第一段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我们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形象。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比兴手法

  《氓》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如: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谊深厚,用斑鸠贪食比喻自己深陷情网。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感情的'淡漠。这样用比兴的手法,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定义: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作用: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国的古代诗歌散发出永久迷人的艺术魅力。

  2.写法指导

  比兴手法使用的三个注意点

  (1)使用“比”时,要注意两个事物的相似性,不能将毫无关联的两者用在一起。

  (2)使用“兴”时,要明确甲事物只是一个铺垫,是为说明乙事物服务的。

  (3)比兴最好同时使用。

  3.迁移运用

  请以“完美与缺憾”为话题写一个借物起兴式的开头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茉莉花香气袭人,但却缺少艳丽的颜色;牡丹国色天姿,却没有沁人心脾的馨香;玫瑰色香俱佳,却又浑身是刺……如果我们用完美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花,有哪一个能够真正完美呢?但是,又有谁敢说它们都不美呢?因为正是这些缺憾,使得它们各具风味,别具一格。

  无花果果甜而无花,却更彰显其奉献的美德;冰山雪莲因其生存环境的恶劣,却使其身价倍增;美神维纳斯因为其断臂而让人产生无限遐思,也为其倍增了美丽;玉环体丰,飞燕可作掌上舞,却为她们赢得了环肥燕瘦的美誉。有了痛苦才知道什么是欢乐,有了死亡的威胁方知生命之可贵,也许正是因为生命中有了缺憾,才造就了精神的完美。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爱是一种责任

  《诗经·卫风·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上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情感故事。诗人们曾千百次用此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会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是女主人公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所得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慰、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受触动。她所经历的一切,是由封建时代男子在婚姻上占支配权所造成的。难能可贵的是女主人公最后表现出自己的清醒与坚强,还可以给当今婚姻中受欺凌的女子以很好的启示。

  【应用角度】 “婚姻与爱情”、“自尊自爱”、“男女平等”、“追求与放弃”、“责任”、“承诺”、“爱情”、“悲剧”、“对比”等。

  2.素材应用

  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求婚时道貌岸然地“抱布贸丝”,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相;新婚时又信誓旦旦地许下“及尔偕老”的诺言;后来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成为无情无义的负心汉。这一极不负责任的反面人物形象一直被人们唾弃。爱默生曾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科尔顿也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对责任的追求。”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人,应该为责任活着。

  [群文阅读]

  导读:《诗经》是一本至纯至美的书,对《诗经》的解读正是对这种至纯至美的发现与挖掘。文章通过联想和想象,使那些超越千年的事件与人物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诗经》如一条长河,引领我们溯流而上,去体察先民的生活,体悟先民的情感,体味先民的风情,咀嚼《诗经》中灵动的诗句,并在回溯中处处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进行对比,既增加了时空感,又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溯水而上

  ⊙陈蔚文

  风,雅,颂。

  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

  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丰年”、“泮水”、“良耠”、“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的美因为失传更加凄丽。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有卑微的适足,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欢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伤。

  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唢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只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小雅”最后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

  《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

  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汤汤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古风》中的弃妇,坚贞是《柏舟》中的女子,明丽是《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戏的男女,伤痛是《唐风·葛生》中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采葛》还有《蒹葭》中望爱人不见的怅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远远的地方传来瑟瑟古琴——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的车站或是“肯德基”“麦当劳”,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

  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心一般冷与热的《诗经》!

  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

  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运送到我们跟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他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让我们一下刺酸了鼻子。

  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所有都像麦秸一般真挚。

  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里脱颖而出。

  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静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

  (选自《散文》,有改动)

  横穿诗经的河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消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我们的血管,也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的银铃般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推荐阅读篇目:

  1.《流逝的古典》(黄晖)

  2.《浅析〈诗经〉中的爱情诗》(刘瑞安)

  3.《妙读诗经》(陶妙如)

  [诵国学经典]

  1.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大学》)

  [明理知义] 如果心态不端正、不安定,精力不集中,那么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东西吃到嘴里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成长启示]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要精力集中,全身心投入,不要左顾右盼、心神不定;面对任何情形都要始终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明理知义] 世上的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天下的万事都有开端和结局,知道了道德修养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也就接近于做学问的方法了。

  [成长启示] 要学会看清事情的本末终始,从根本着手,建立好的开始,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看清各种因素变化,尽心尽力做好我们能做的。

《诗经》教案5

  第一课时:诗经·静女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3、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二、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

  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三、《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四、课文解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姝(shū)俟(sì)彤(tóng)管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án)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1)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的“匪”通“非”:不是“见”通“现”:出现“归”通“馈”:馈赠

  (2)边翻译全诗,边初步整体了解诗歌的内容。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探讨男子对女子所送的礼物有何评价?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个比较重要?(按照常理来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4、归纳主题: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

  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五、人物形象分析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1、女主人公: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又要受到统治者的思想禁锢。男子婚娶尚且要经过家长包办,媒妁之言等,何况是女子呢。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2、男主人公: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

  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六、表现手法

  《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第二课时:诗经·采薇

  学习目标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

  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2字形3解释4加点字5翻译下列句子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生背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2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②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诗经》教案6

  教材分析: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重章叠句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两首》和其他几首诗歌的语言形式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氓》是《国风》中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恢、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教授本课时,首先根据学生初中所学过的《诗经》知识适当补充内容,并提及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读《诗经》的兴趣。再次就是赏析《氓》,一使抓住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和“氓”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二是结合诗歌,分析女主人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失败的原因;三是结合诗歌里面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进一步理清女主人公的内心想法,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知士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

  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诵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爱情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氓》。(板书)

  二、解题。(引导学生回忆初中了解的并适当补充)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板书)

  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板书)

  “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硕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关雎》,由小鸟依依联想到男欢女爱。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在历史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板书)

  三、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集体再次朗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板书)

  课前我们运用早读课的时间借助课下注释,疏通了诗歌内容也相应找出一些常用字的特殊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成语和特殊句式。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赏析课文内容。

  3、学习“恋爱”部分。(1—2章)

  (1)提问: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详细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

  明确:“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2)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3)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面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

  (6)齐背第一段。

  4、学习“婚变”部分。(男生朗读)

  (1)提问: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2)提问: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3)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4)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

  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5)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

  (6)学生试背诵。

  4、研习“决绝”部分。(女生齐读)

  (1)提问: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讨论)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

  (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3)提问:纵观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思考)

  明确:直接陈述,叙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4)提问:我们说《诗经》最大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那么除了“赋”, “比”“兴”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这是同学们回去思考的作业。

  五、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六、布置作业。

  1、除了“赋”, “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找出来。

  2、将《氓》改成现代诗。

  3、背诵全文并预习《采薇》。

《诗经》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3.揣摩《采薇》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历。

  三、书目推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美妙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也让美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学生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讨论解疑)

  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

  第六章: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叹已军的装备精良,气势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

  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初中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能力。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从叙事角度入手;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第二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2)在摹写人物性格层面完善形象。恋爱时,女主人公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时则是心急主动地追求。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

  (3)从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如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深意浓;以桑叶枯黄陨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状,也指男子变心感情枯竭。由桑叶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又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2.分析对比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探究时,同学们可立足于人物的“行为”“情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

  【明确】

  (1)从文化视角体会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如“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尤其在爱情方面,少了宽泛的选择范围,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为人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在叙事中运用对比,在故事发展中呈现对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差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暴虐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形象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杨柳”。

  【思路点拨】

  探究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本诗借“采薇”而抒发戍边士卒征战辛苦、思乡哀怨之情的具体语境;二是折柳习俗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

  首先,《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而诗中“杨柳”则成为“折柳赠别”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因“柳”与“留”谐音,汉人“折柳赠别”,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因而“折柳赠别”又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其次,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会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一起领略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征役诗的无限韵味。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课后我们大家更应该多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加深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七、教后反思

  【知识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十五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

  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诗经》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诗经“六义”;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戍边将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并逐步领会戍边将士思念故乡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2.通过赏析课文第六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并能够结合全文分析其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与保卫国家英勇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戍边将士浓烈的思归之情。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薇菜来体现将士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

  四课时

  【教学设想】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描写将士出征思念故乡的诗歌。本文重点在于体会将士的思归之情。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目,对《诗经》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必修1第1单元的诗歌模块的学习,学生也初步接触鉴赏诗歌的方法,相信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同学们能够较好地理解《采薇》所传达的情感和掌握鉴赏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优美的诗选自《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三、《采薇》的写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一)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大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重点字词读音

  猃(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载(zài)饥载渴靡使归聘(pìn)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四牡(mǔ)业业四牡骙(kuí)骙

  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猃狁孔棘(jí)雨(yù)雪霏(fēi)霏

  (二)听示范性朗读录音,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并从整体上把握戍边将士的家国之思,那么课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齐声朗读课文前三章,思考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3章: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

  (一)赏析第一章: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第一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猃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猃狁来厮杀。

  思考:第一章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兴的手法。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二)赏析第二章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候的音信。

  第二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三)赏析第三章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第三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小结: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诗歌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思考问题:第1-3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第1-3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1)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2)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3课时

  一、导入(复习式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三章内容,主要通过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戍边将士的战争生活,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浓烈的家国之思。

  二、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章,思考课文是如何描绘将士们的戍边的战争生活的?

  (一)赏析第四章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fúyǐ)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

  第四章译文: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二)赏析第五章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第五章译文: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小结:第4-5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体现出了将士们的自豪感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感。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三)赏析第六章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第六章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结:第6章写戍边将士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第4课时

  一、导入

  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上把握了《采薇》的主要内容,也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情感。《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著名篇章,谢玄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最优美的句子之一。那么《采薇》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讨论探究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这四句诗是怎样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

  (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之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有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2)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明媚的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3)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三、讨论分析《采薇》写作特色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重章叠唱。它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四、做相关习题,深入理解反衬这一修辞手法。

  1、对比及其作用:

  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的作用,主要是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2、衬托及其作用: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正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即是。

  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

《诗经》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回顾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提高并不断挖掘通过研读课文得出结论的能力。

  3.德育目标: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二、设计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体味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及其变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介绍

  1、导语: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要求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2、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关于诗经的常识。

  ①总评

  ②所反映的时间段

  ③篇数

  ④内容体例分类

  ⑤三种表现手法

  (二)研读课文

  1.导语:风流百世诗三百,文采千秋事万千。诗经是一条河流,穿越浩浩时空,却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冰雪气质。秉烛夜读,我们仿佛成为一尾潜游其中的鱼,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让我们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去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思考:女主人公的思想、行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自读课文时,注意大屏幕上给出的字词的读音)

  3.找同学范读课文

  4.讨论:女主人公的思想、行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借此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讨论过程中反复读课文中同学发言涉及到的章节)

  明确:温柔、善良、忠贞、痴情、勤劳、清醒、理智、坚强、果断、决绝……

  5.不知大家注意否,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那么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情感的起伏?(氓的行为)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情感发展:

  幸福——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热烈——1.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沉痛——1.无与士耽2.三岁食贫3.靡室劳矣

  4.靡有朝矣

  决绝——1.老使我怨

  2.亦已焉哉

  明确:幸福——热烈——沉痛——悔恨——决绝总结:至此一个丰满、鲜活、个性独立的女性形象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使我们不得不慨叹文学的萌芽阶段有如此的文学创造力,这便是《诗经》文学价值的体现。

  (三)扩展研究

  1.统观整个文学发展史,从先秦到明清婚姻爱情悲剧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试着对我们熟悉的故事进行分析,总结一下它们的异同,看看我们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明确:先秦——《诗经·卫风·氓》——男子责任——坚强、敢爱敢恨

  两汉——《孔雀东南飞》——家长责任——自杀

  隋唐——《琵琶行》——男子责任——漂沦憔悴(无爱的婚姻/无自主性/凄凉)

  宋元——《钗头凤》——家长责任——病死

  明清——《红楼梦》——家长责任——病死

  结论: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女子在政治、经济上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婚姻幸福与否取决男子,如果遇人不淑,那么一定会是悲剧性的命运,所以至今在社会上还流传着那句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2.进一步提问:文中女子婚变后,还有无可能重获幸福。

  五、课文总结

  这样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

《诗经》教案11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氓》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好处: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 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似连;

《诗经》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o qiú

  参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平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近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 (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采、芼:流:捞取 ;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友:名词作动词,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作为爱情诗,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二)把握形象 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

  语言精练。

  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

  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试背全诗。

  六、课堂小结: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课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诗经》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将qiāng子无怒载zài笑载言卜筮shì于嗟jiē徂cú尔淇水汤汤shāng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愿,请。

  ⑵来即我谋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到,“于”为介词。

  ⑷载笑载言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往。

  ⑹女也不爽过错。

  ⑺言既遂矣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蚩,通“嗤”。

  ⑵匪来贸丝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夙兴夜寐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

  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

  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诗经》教案14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四、诵读课文

  请学生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学生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学生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怎么样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怎么样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 兴:作—柔—刚 比喻时间流逝

  朗 读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 “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怎么样表现:

  1、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

  朗 读

  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为何要回家时还会觉得悲?)

  提示: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为何而壮:追忆过去,痛定思痛(当初离家时的场景,如今回家的艰难)

  怎么样表现: 借景抒情—意象 杨柳、冬雪

  1.借景抒情。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飘拂的柳丝这一意象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难怪后人把这四句论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

  朗 读

  以境化文巧妙想象

  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三千年前,根本不知道电影为何物,但他却分明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能用三个看来简单,其实却很动人的场景,将一个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而我,行走在他的文字间,我就像是一个演员,不,我就是那位战士。我的手指还有薇的清香,我的眼里也饱含着忧伤。

  这样一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用同的方式诠释,用不同的方式纪念,有人挥毫书写,有人深情吟唱,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一首乐曲就是采薇的新唱。我们也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敬意与爱意吧,我有个设想,将这首采薇的乐曲拍成一部MTV吧,我想按照情感线索分三个镜头来拍摄,第一个镜头我是这样安排的: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俯下身子采摘着地上的逐渐变硬的.薇菜,不时抬起头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眼中闪烁着一丛烈火:时而幻化出家乡小桥流水,时而幻化出战场的刀光剑影……

  接下来的两个镜头,我想请学生来帮我完成,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来帮我构思一下。

  评语:

  1、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很生动的画面,很丰满的人物形象

  2、把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真正把握了这位战士的情感脉搏

  镜头二:一树的棠棣花灿烂地站在战地边的路口,军旗在料峭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驾着高大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呐喊着奋勇杀敌。看!整齐的,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镜头三: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回想出征时杨柳的依依不舍,看看回乡时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可家乡还是那个可爱的家乡吗?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让我们在《采薇》的吟唱中再次用目光抚平这位战士的心伤吧!(齐读)

  六、拓展阅读:《十五从军征》

  结束:

  诗三百,思无邪,它是生命最原始的呼唤。古人与我们在时空里隔绝,却灵魂中相望。《诗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下课!

《诗经》教案15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2、教师范读《伐檀》全诗。

  3、字词注音诠释。

  (1)坎坎kǎnkǎn两个上声连续,前一上声改读阳平,即读成kánkǎn。

  (2)置之河之

  干

  兮,“干”通“岸”,这是形声字的声旁作通假字。“干”应读“àn”,不读“gàn”。

  (3)稼(jià)穑(sè)稼,播种;穑,收获。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4)狩(shòu)猎(liè)都是打猎。但“狩”是书面语言,猎是口语;同时,“狩”又特指冬天打猎。

  (5)涟(lián)、直、沦(lún)这三个词都是描写水面状态。是指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即涟漪,较平静;沦,细小的波纹,微波。“涟”和“沦”意思接近,但“涟”是书面语,“沦”是口语。这三个词依次描写了河面由风吹成纹,到水波不兴,又到水起微波,微妙地反映出伐木者内心的不平心态。

  (6)廛(chán)、亿、囷(qūn)廛,本指一亩半地;亿,指万亿的亿;囷,指圆形的仓或囤。这里,都用来形容数量之多。

  (7)餐(cān)、食(shí)、飧(sūn)意思相近,这里都是指吃。餐,吃(饭);食,吃,专指吃饭;飧,繁写是飱,本义指晚饭,书面用语,引申为熟食、饭食,如杜甫《客至》诗:“盘飧市远无兼味。”诗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吃”讲。

  4、学生齐读一遍。

  5、教师将第1段诗意译一下。

  三、课文研习。

  1、“赋”的运用。

  《伐檀》全诗3段,每一段的开头两句都是“直言之”,直接地叙述,是采用赋的手法。

  “坎坎”,象声词,仿佛是现场录音,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伐木场面。我们仿佛听到了砍木声,呼号声,倒树声,折枝声,当然,我们也听到了叹息声:多么繁重的劳动啊!不仅要砍下树,而且要把树运到河的堤岸上,岸坡上,水边上,以便通过水路运出去。这些艰苦的工作,全凭人力完成,这确实是多么艰辛啊!然而,艰辛的劳动没有给奴隶们带来任何好处,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全被奴隶主老爷霸占,这是多么不公道啊!我们似乎从“坎坎”的伐木声中又听到了奴隶们愤恨不平的心跳声。

  从全诗来看,“赋”表现在各段对于某一事物进行铺陈,如伐木运木场面,“尔庭县貆”情形,以及责问与讽刺等,都是从各个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

  铺陈

  。一是“直言”,一是“铺陈”,是赋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2、“兴”的运用。

  “河水清且涟猗”,这句表现上写清清的河水,凉风吹过,卷起一层涟漪,实际上是暗示了奴隶们内心的不平,这水面的`涟漪正是他们心中的涟漪的写照,因而有下面一连串的责问与讽刺。写水是为了写心,写心先写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兴”的作用主要靠联想来实现。在特定的环境下,两种本来不相及的事物,通过联想,由此及彼。这里的“河水”与“伐木者”本来是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在“伐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伐木者”的忿恚心声。

  “兴”,在《诗经》中运用得较多。如《关雎》中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成对成对的关睢在河中的陆地上戏嘻的情景,象征了青年男女钟爱之情。

  “兴”,往往和“比”合用,比中有兴,兴中有比,因此常常“比兴”连称。如《王贵与李香香》中有一节诗:

  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烧,

  红旗一展穷人都红了。

  这第1句诗,既是比,又是兴。“落火星大火烧”,既是比喻穷人闹革命,又是兴,为“都红了”创造气氛。

  3、句式研究。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

  明确:不是设问句,因为没有自问自答的形式,也不是启发思考引起注意。也不是反问句,因为从意思看,不在于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那就是一般的疑问句吗?也不是。因为它不在于提出什么疑问,它是在表示一种强烈的情感,在

  责问

  。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伐檀》全诗。

  2、分析《伐檀》结构上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复习《伐檀》。

  二、讲析《硕鼠》“比”的手法和“呼告”修辞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

  (一)抽查学生背诵《伐檀》的情况。

  (二)默写《伐檀》的起兴句。(各段第3句)

  (三)口头回答问题: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

  明确:特殊的疑问句——激问。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反语。

  二、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伐檀》,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声,仍萦绕在我们耳边。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这首诗有力地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今天我们学习《硕鼠》,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它所表达的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叛逆之情,对奴隶主的讽刺鞭挞,更有力度和深度。现在我们齐读一遍。

  三、文句疏通。

  1、硕鼠硕鼠这是呼告,也是比喻(借喻),把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比作大老鼠,生动形象,直呼其名,极含蔑视嫌弃之意。

  2、莫我肯顾是宾语前置句,它正常的顺序应是“莫肯顾我”。

  文言中宾语前置(详见高中语文第四册325页至336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二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这种句式,介词的宾语也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句读

  之

  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

  图

  ”。“莫我肯顾”是宾语前置的第一种情况。

  3、“逝将去女”,逝,往,过去。从“辶”旁的一般同走路有关,如“造、适、进、追、达、过、迁、逃、返、巡、遁、逐”等,这“逝”也同“

  走

  路”有关。有人认为“逝”是通假字,通“誓”

《《诗经》教案15篇(热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诗经》教案】相关文章:

《诗经》教案08-25

《诗经》教案06-13

诗经关雎教案08-26

《诗经》教案优秀11-01

《诗经》教案[热门]06-13

(集合)《诗经》教案06-20

《诗经·采薇》教案07-20

《诗经》教案(15篇)08-26

《诗经》教案15篇08-26

诗经教案设计08-2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

《诗经》教案15篇(热门)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示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示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发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绩,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实际、反映实际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同学跟读,解决字词。

  2、同学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震动了男女倾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示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示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真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洁之美。

  三、学习《蒹葭》

  1、老师范读,同学跟读,然后自读。

  2、同学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 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难过。

  ⑵ 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相互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难过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 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和“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难过凄迷的兴味。

  ⑷ 《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 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 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安排作业

《诗经》教案2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5世纪。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

  1、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魏晋南朝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的积累,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读懂古体诗的内容,背诵名篇名句。

  4、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本单元诗歌从内容上看,可大致分为四类:

  一、反映劳动人民的婚姻爱情生活,像《氓》《静女》《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等,除《静女》外,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婚姻生活看来多是不幸的;

  二、反映古代志士仁人忧国忧民,追求理想,希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像《离骚》《短歌行》等;

  三、反映古代社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饮马长城窟行》;

  四、表现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如《归园田居》。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经》是四言诗,《楚辞》是骚体诗,汉乐府、魏晋的是五言诗。《诗经》和《离骚》分别确立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诗经》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离骚》中体现出了丰富想像,而《孔雀东南飞》则是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

  精读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

  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可能比较困难。朗读时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

  流畅。教师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

  四、教师正音(投影展示),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蹰:chì 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五、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注意字词的意义变化。每章各请一位学生翻译。翻译要注意“信、达、雅”的标准。

  2、教师翻译、分析课文。

  (1)翻译主要是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

  (2)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注意分析场景、细节描写的效果,及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揣摩。

  七、关于诗歌词义理解的争鸣:

  1、“静女”的含义

  ①文雅、娴静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骇(“静”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 “城隅”究竟是指何处

  《说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级汉语大字典》:“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如山隅、东隅、隅陬(角落)。例: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课文其中一个注释是“城上的角楼”,既是城门的角楼,当然不会是城墙的拐角处,而是城楼上。男女幽会,自然会找那种偏僻幽静之所,绝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因而,“城隅”理应指城墙脚下幽静偏僻的角落里。

  八、板书设计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第二课时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全班分组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情节。

  三、教师范读、正音: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最好能够进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教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课文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学生说故事情节。

  全诗共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歌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八、主体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 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九、课文小结:

  我们通过对《静女》和《氓》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业:

  1、背诵《氓》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二。

《诗经》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叙述,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解诗句: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 愆qiān——拖延。(愆伏)

  (2) 垣yuán——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

  (3) 载……载……zài——一边……一边。(载歌载舞)

  (4) 咎jiù——灾祸。(咎由自取)

  (5) 贿huì——财物。(行*受*)

  (6) 耽dān——沉溺。(耽于幻想)

  (7) 陨yǔn——落。(陨石、陨落)

  (8) 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

  (9) 爽——过失,差错。(毫厘不爽,屡试不爽)

  (10) 罔wǎng——没有。(置若罔闻)

  (11) 靡mǐ——无,没有。(靡日不思)

  (12)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13) 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

  (14) 躬——自身。(事必躬亲)

  (15)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

  (16) 老使我怨。老——同你白头到老。

  2.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1)把握诗的节奏。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在音群和意群发生扦格不合的情形时,还是要按音群读,如“来/即我谋”要读成“来即/我谋”。通俗地说,就是两字一拍。

  (2)体悟诗的基调

  朗读时,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呼之欲出。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一位弃妇。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三章要表现怨恨、沉痛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来了,反抗不公平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3.领悟主旨。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氓》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以至不能自拔。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结、扩展。《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阅读《邶风·谷风》、《君子于役》、《七月》等,并尝试着把《谷风》与《氓》进行比较阅读,体味《诗经》的艺术魅力。

  布置作业。1.《氓》在对比中怎样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什么?

  2.从《诗经》的其他诗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品味这些比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

  情节 章节 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 手法

  氓 赋比兴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对 比

  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鉴赏《采薇》。2.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诗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明显是附会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汉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明确】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了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

  【明确】“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丈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总结、扩展。课文节选了《诗经》两首,有描写爱情、婚姻的《氓》,有描写戍卒生活的《采薇》。但只是略窥一斑,我们应以它为契机,扩大阅读面,更多地汲取《诗经》中的精华,丰富我们文化底蕴。

  《诗经》中重章复唱的手法非常普遍,希望同学们课外阅读《伐檀》、《硕鼠》、《无衣》、《关睢》、《蒹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无衣》与《采薇》,把《关睢》、《蒹葭》与《氓》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布置作业。1.把《采薇》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2.背诵《采薇》全诗和《氓》前两章。

《诗经》教案4

  14 《诗经》两首

  一、读准字音

  姝( ) 俟( ) 城隅( )

  踟蹰( )( )娈( )彤管( )

  炜( )荑( )洵( )

  垝垣( )( )涟涟( )桑葚( )

  愆期( )

  [答案] shū sì yú chí chú luán tónɡ wěi

  tí xún guǐ yuán lián shèn qiān

  二、辨识通假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

  (2)说怿女美( )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答案]

  (1)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2)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代指“彤管”

  (3)归,通“馈”,赠送

  (4)匪,通“非”

  (5)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6)无,通“毋”,不要

  (7)于,通“吁”,叹息

  (8)说,通“脱”,解脱

  (9)泮,通“畔”,边,岸

  三、一词多义

  (1)将

  (2)言

  (3)之

  (4)以

  (5)其

  [答案]

  (1)动词,请,愿 动词,扶持,扶助 名词,将领,将帅 副词,将要 副词,且,又

  (2)动词,说 名词,话 语助词,用在句中无实义

  (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句末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结构助词,的

  (4)连词,来,表目的 介词,用 介词,把 副词,通“已”,已经

  (5)代词,它的,代指桑树 代词,他的,代指士 助词,无实义 代词,你,代指氓

  四、词类活用

  (1)夙兴夜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匪我愆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岁食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黄而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士贰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三其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在早晨;在夜里

  (2)名词作动词 延误

  (3)形容词作名词 贫苦的生活

  (4)形容词作动词 变黄

  (5)数词作动词 不专一。指变了心

  (6)数词作动词 三心二意

  五、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秋以为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3)三岁食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三岁的年龄。

  [答案] (1)至,到,到达;于,助词,无义。(2)把……当作。(3)多年。

  六、文言句式

  (1)匪女之为美。(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以为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俟我于城隅。(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不是你(荑草)有多美。

  (2)宾语前置句 把秋天作为婚期。

  (3)状语后置句 在城上的角楼里等我。

  (4)省略句 (静女)隐藏起来不出现,(我)心里迟疑着急抓头皮。

  七、文白对译

  《静女》

  《氓》

  [资料链接]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前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产生的年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这时候封建的道德礼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风格,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篇大都写得十分淳朴而热烈、率真而健康。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再如《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表现了大胆而炽烈的情爱。

  随着私有制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逐渐显现出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就非常低下了,许多女子都遭受了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命运。《氓》就是一首比较著名的弃妇诗。诗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在两千多年前的旧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文本鉴赏]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女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怨恨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该女子坚毅的性格。

  静女爱之美好

  氓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爱女及物

  ②清醒、刚烈

  [文本深读]

  一、阅读《静女》,回答问题。

  1.请结合诗句,分析《静女》一诗中的男女主角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搔首踟蹰”可知,男主角是个憨厚纯朴的小伙子。由“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可知,男主角痴情、专一。女主角“爱而不见”,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可见其调皮、可爱。

  2.细节描写是《静女》一诗的突出表现手法之一,请从诗歌中找出典型的细节并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典型细节: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赏析:小伙子见不到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走来走去。这样的动作描摹,让我们看到了小伙子失望而又渴盼的神情和焦灼难耐的内心世界。

  3.如何理解《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彤管比荑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荑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原来,荑是静女到远处郊外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男主人公看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这是对静女所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男主人公对静女的情感已经超越了对其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和谐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二、阅读诗歌《氓》,回答问题。

  4.“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的开头以女主人公的口吻点明了男子来的目的,也点明了男子的狡黠。“蚩蚩”,老实忠厚的样子,既说明相恋的甜蜜——“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与下文“至于暴矣”形成鲜明的对比。“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

  5.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女主人公先言“子无良媒”,后又言“秋以为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生活的勇敢追求,也表现了与“氓”私订终身的草率,为下文的悲剧做了铺垫。

  6.“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句话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两人的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起对自己年老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

  三、总览全文,回答问题。

  7.有人说《静女》所刻画的“静女”形象很不成功,你是如何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诗题是“静女”,开头也交代她很美,但诗中对其却着笔极少,只说“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样笼统地写人,使人物形象一点也不鲜明,这是写作的大忌。

  (观点二)诗歌在刻画男子形象的同时,女主人公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如第一段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我们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形象。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比兴手法

  《氓》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如: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谊深厚,用斑鸠贪食比喻自己深陷情网。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感情的'淡漠。这样用比兴的手法,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定义: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作用: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国的古代诗歌散发出永久迷人的艺术魅力。

  2.写法指导

  比兴手法使用的三个注意点

  (1)使用“比”时,要注意两个事物的相似性,不能将毫无关联的两者用在一起。

  (2)使用“兴”时,要明确甲事物只是一个铺垫,是为说明乙事物服务的。

  (3)比兴最好同时使用。

  3.迁移运用

  请以“完美与缺憾”为话题写一个借物起兴式的开头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茉莉花香气袭人,但却缺少艳丽的颜色;牡丹国色天姿,却没有沁人心脾的馨香;玫瑰色香俱佳,却又浑身是刺……如果我们用完美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花,有哪一个能够真正完美呢?但是,又有谁敢说它们都不美呢?因为正是这些缺憾,使得它们各具风味,别具一格。

  无花果果甜而无花,却更彰显其奉献的美德;冰山雪莲因其生存环境的恶劣,却使其身价倍增;美神维纳斯因为其断臂而让人产生无限遐思,也为其倍增了美丽;玉环体丰,飞燕可作掌上舞,却为她们赢得了环肥燕瘦的美誉。有了痛苦才知道什么是欢乐,有了死亡的威胁方知生命之可贵,也许正是因为生命中有了缺憾,才造就了精神的完美。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爱是一种责任

  《诗经·卫风·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上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情感故事。诗人们曾千百次用此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会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是女主人公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所得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慰、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受触动。她所经历的一切,是由封建时代男子在婚姻上占支配权所造成的。难能可贵的是女主人公最后表现出自己的清醒与坚强,还可以给当今婚姻中受欺凌的女子以很好的启示。

  【应用角度】 “婚姻与爱情”、“自尊自爱”、“男女平等”、“追求与放弃”、“责任”、“承诺”、“爱情”、“悲剧”、“对比”等。

  2.素材应用

  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求婚时道貌岸然地“抱布贸丝”,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相;新婚时又信誓旦旦地许下“及尔偕老”的诺言;后来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成为无情无义的负心汉。这一极不负责任的反面人物形象一直被人们唾弃。爱默生曾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科尔顿也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对责任的追求。”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人,应该为责任活着。

  [群文阅读]

  导读:《诗经》是一本至纯至美的书,对《诗经》的解读正是对这种至纯至美的发现与挖掘。文章通过联想和想象,使那些超越千年的事件与人物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诗经》如一条长河,引领我们溯流而上,去体察先民的生活,体悟先民的情感,体味先民的风情,咀嚼《诗经》中灵动的诗句,并在回溯中处处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进行对比,既增加了时空感,又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溯水而上

  ⊙陈蔚文

  风,雅,颂。

  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

  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丰年”、“泮水”、“良耠”、“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的美因为失传更加凄丽。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有卑微的适足,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欢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伤。

  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唢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只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小雅”最后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

  《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

  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汤汤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古风》中的弃妇,坚贞是《柏舟》中的女子,明丽是《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戏的男女,伤痛是《唐风·葛生》中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采葛》还有《蒹葭》中望爱人不见的怅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远远的地方传来瑟瑟古琴——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的车站或是“肯德基”“麦当劳”,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

  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心一般冷与热的《诗经》!

  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

  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运送到我们跟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他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让我们一下刺酸了鼻子。

  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所有都像麦秸一般真挚。

  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里脱颖而出。

  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静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

  (选自《散文》,有改动)

  横穿诗经的河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消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我们的血管,也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的银铃般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推荐阅读篇目:

  1.《流逝的古典》(黄晖)

  2.《浅析〈诗经〉中的爱情诗》(刘瑞安)

  3.《妙读诗经》(陶妙如)

  [诵国学经典]

  1.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大学》)

  [明理知义] 如果心态不端正、不安定,精力不集中,那么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东西吃到嘴里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成长启示]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要精力集中,全身心投入,不要左顾右盼、心神不定;面对任何情形都要始终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明理知义] 世上的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天下的万事都有开端和结局,知道了道德修养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也就接近于做学问的方法了。

  [成长启示] 要学会看清事情的本末终始,从根本着手,建立好的开始,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看清各种因素变化,尽心尽力做好我们能做的。

《诗经》教案5

  第一课时:诗经·静女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3、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二、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

  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三、《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四、课文解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姝(shū)俟(sì)彤(tóng)管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án)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1)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的“匪”通“非”:不是“见”通“现”:出现“归”通“馈”:馈赠

  (2)边翻译全诗,边初步整体了解诗歌的内容。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探讨男子对女子所送的礼物有何评价?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个比较重要?(按照常理来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4、归纳主题: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

  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五、人物形象分析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1、女主人公: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又要受到统治者的思想禁锢。男子婚娶尚且要经过家长包办,媒妁之言等,何况是女子呢。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2、男主人公: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

  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六、表现手法

  《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第二课时:诗经·采薇

  学习目标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

  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2字形3解释4加点字5翻译下列句子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生背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2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②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诗经》教案6

  教材分析: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重章叠句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两首》和其他几首诗歌的语言形式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氓》是《国风》中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恢、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教授本课时,首先根据学生初中所学过的《诗经》知识适当补充内容,并提及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读《诗经》的兴趣。再次就是赏析《氓》,一使抓住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和“氓”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二是结合诗歌,分析女主人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失败的原因;三是结合诗歌里面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进一步理清女主人公的内心想法,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知士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

  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诵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爱情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氓》。(板书)

  二、解题。(引导学生回忆初中了解的并适当补充)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板书)

  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板书)

  “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硕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关雎》,由小鸟依依联想到男欢女爱。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在历史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板书)

  三、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集体再次朗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板书)

  课前我们运用早读课的时间借助课下注释,疏通了诗歌内容也相应找出一些常用字的特殊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成语和特殊句式。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赏析课文内容。

  3、学习“恋爱”部分。(1—2章)

  (1)提问: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详细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

  明确:“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2)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3)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面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

  (6)齐背第一段。

  4、学习“婚变”部分。(男生朗读)

  (1)提问: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2)提问: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3)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4)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

  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5)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

  (6)学生试背诵。

  4、研习“决绝”部分。(女生齐读)

  (1)提问: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讨论)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

  (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3)提问:纵观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思考)

  明确:直接陈述,叙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4)提问:我们说《诗经》最大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那么除了“赋”, “比”“兴”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这是同学们回去思考的作业。

  五、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六、布置作业。

  1、除了“赋”, “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找出来。

  2、将《氓》改成现代诗。

  3、背诵全文并预习《采薇》。

《诗经》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3.揣摩《采薇》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历。

  三、书目推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美妙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也让美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学生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讨论解疑)

  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

  第六章: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叹已军的装备精良,气势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

  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初中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能力。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从叙事角度入手;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第二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2)在摹写人物性格层面完善形象。恋爱时,女主人公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时则是心急主动地追求。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

  (3)从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如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深意浓;以桑叶枯黄陨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状,也指男子变心感情枯竭。由桑叶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又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2.分析对比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探究时,同学们可立足于人物的“行为”“情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

  【明确】

  (1)从文化视角体会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如“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尤其在爱情方面,少了宽泛的选择范围,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为人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在叙事中运用对比,在故事发展中呈现对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差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暴虐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形象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杨柳”。

  【思路点拨】

  探究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本诗借“采薇”而抒发戍边士卒征战辛苦、思乡哀怨之情的具体语境;二是折柳习俗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

  首先,《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而诗中“杨柳”则成为“折柳赠别”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因“柳”与“留”谐音,汉人“折柳赠别”,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因而“折柳赠别”又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其次,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会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一起领略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征役诗的无限韵味。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课后我们大家更应该多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加深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七、教后反思

  【知识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十五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

  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诗经》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诗经“六义”;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戍边将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并逐步领会戍边将士思念故乡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2.通过赏析课文第六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并能够结合全文分析其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与保卫国家英勇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戍边将士浓烈的思归之情。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薇菜来体现将士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

  四课时

  【教学设想】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描写将士出征思念故乡的诗歌。本文重点在于体会将士的思归之情。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目,对《诗经》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必修1第1单元的诗歌模块的学习,学生也初步接触鉴赏诗歌的方法,相信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同学们能够较好地理解《采薇》所传达的情感和掌握鉴赏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优美的诗选自《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三、《采薇》的写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一)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大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重点字词读音

  猃(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载(zài)饥载渴靡使归聘(pìn)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四牡(mǔ)业业四牡骙(kuí)骙

  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猃狁孔棘(jí)雨(yù)雪霏(fēi)霏

  (二)听示范性朗读录音,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并从整体上把握戍边将士的家国之思,那么课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齐声朗读课文前三章,思考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3章: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

  (一)赏析第一章: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第一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猃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猃狁来厮杀。

  思考:第一章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兴的手法。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二)赏析第二章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候的音信。

  第二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三)赏析第三章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第三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小结: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诗歌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思考问题:第1-3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第1-3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1)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2)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3课时

  一、导入(复习式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三章内容,主要通过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戍边将士的战争生活,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浓烈的家国之思。

  二、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章,思考课文是如何描绘将士们的戍边的战争生活的?

  (一)赏析第四章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fúyǐ)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

  第四章译文: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二)赏析第五章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第五章译文: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小结:第4-5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体现出了将士们的自豪感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感。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三)赏析第六章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第六章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结:第6章写戍边将士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第4课时

  一、导入

  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上把握了《采薇》的主要内容,也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情感。《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著名篇章,谢玄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最优美的句子之一。那么《采薇》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讨论探究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这四句诗是怎样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

  (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之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有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2)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明媚的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3)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三、讨论分析《采薇》写作特色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重章叠唱。它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四、做相关习题,深入理解反衬这一修辞手法。

  1、对比及其作用:

  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的作用,主要是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2、衬托及其作用: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正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即是。

  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

《诗经》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回顾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提高并不断挖掘通过研读课文得出结论的能力。

  3.德育目标: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二、设计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体味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及其变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介绍

  1、导语: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要求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2、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关于诗经的常识。

  ①总评

  ②所反映的时间段

  ③篇数

  ④内容体例分类

  ⑤三种表现手法

  (二)研读课文

  1.导语:风流百世诗三百,文采千秋事万千。诗经是一条河流,穿越浩浩时空,却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冰雪气质。秉烛夜读,我们仿佛成为一尾潜游其中的鱼,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让我们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去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思考:女主人公的思想、行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自读课文时,注意大屏幕上给出的字词的读音)

  3.找同学范读课文

  4.讨论:女主人公的思想、行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借此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讨论过程中反复读课文中同学发言涉及到的章节)

  明确:温柔、善良、忠贞、痴情、勤劳、清醒、理智、坚强、果断、决绝……

  5.不知大家注意否,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那么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情感的起伏?(氓的行为)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情感发展:

  幸福——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热烈——1.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沉痛——1.无与士耽2.三岁食贫3.靡室劳矣

  4.靡有朝矣

  决绝——1.老使我怨

  2.亦已焉哉

  明确:幸福——热烈——沉痛——悔恨——决绝总结:至此一个丰满、鲜活、个性独立的女性形象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使我们不得不慨叹文学的萌芽阶段有如此的文学创造力,这便是《诗经》文学价值的体现。

  (三)扩展研究

  1.统观整个文学发展史,从先秦到明清婚姻爱情悲剧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试着对我们熟悉的故事进行分析,总结一下它们的异同,看看我们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明确:先秦——《诗经·卫风·氓》——男子责任——坚强、敢爱敢恨

  两汉——《孔雀东南飞》——家长责任——自杀

  隋唐——《琵琶行》——男子责任——漂沦憔悴(无爱的婚姻/无自主性/凄凉)

  宋元——《钗头凤》——家长责任——病死

  明清——《红楼梦》——家长责任——病死

  结论: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女子在政治、经济上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婚姻幸福与否取决男子,如果遇人不淑,那么一定会是悲剧性的命运,所以至今在社会上还流传着那句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2.进一步提问:文中女子婚变后,还有无可能重获幸福。

  五、课文总结

  这样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

《诗经》教案11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氓》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好处: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 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似连;

《诗经》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o qiú

  参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平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近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 (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采、芼:流:捞取 ;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友:名词作动词,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作为爱情诗,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二)把握形象 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

  语言精练。

  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

  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试背全诗。

  六、课堂小结: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课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诗经》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将qiāng子无怒载zài笑载言卜筮shì于嗟jiē徂cú尔淇水汤汤shāng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愿,请。

  ⑵来即我谋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到,“于”为介词。

  ⑷载笑载言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往。

  ⑹女也不爽过错。

  ⑺言既遂矣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蚩,通“嗤”。

  ⑵匪来贸丝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夙兴夜寐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

  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

  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诗经》教案14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四、诵读课文

  请学生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学生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学生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怎么样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怎么样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 兴:作—柔—刚 比喻时间流逝

  朗 读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 “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怎么样表现:

  1、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

  朗 读

  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为何要回家时还会觉得悲?)

  提示: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为何而壮:追忆过去,痛定思痛(当初离家时的场景,如今回家的艰难)

  怎么样表现: 借景抒情—意象 杨柳、冬雪

  1.借景抒情。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飘拂的柳丝这一意象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难怪后人把这四句论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

  朗 读

  以境化文巧妙想象

  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三千年前,根本不知道电影为何物,但他却分明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能用三个看来简单,其实却很动人的场景,将一个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而我,行走在他的文字间,我就像是一个演员,不,我就是那位战士。我的手指还有薇的清香,我的眼里也饱含着忧伤。

  这样一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用同的方式诠释,用不同的方式纪念,有人挥毫书写,有人深情吟唱,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一首乐曲就是采薇的新唱。我们也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敬意与爱意吧,我有个设想,将这首采薇的乐曲拍成一部MTV吧,我想按照情感线索分三个镜头来拍摄,第一个镜头我是这样安排的: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俯下身子采摘着地上的逐渐变硬的.薇菜,不时抬起头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眼中闪烁着一丛烈火:时而幻化出家乡小桥流水,时而幻化出战场的刀光剑影……

  接下来的两个镜头,我想请学生来帮我完成,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来帮我构思一下。

  评语:

  1、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很生动的画面,很丰满的人物形象

  2、把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真正把握了这位战士的情感脉搏

  镜头二:一树的棠棣花灿烂地站在战地边的路口,军旗在料峭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驾着高大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呐喊着奋勇杀敌。看!整齐的,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镜头三: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回想出征时杨柳的依依不舍,看看回乡时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可家乡还是那个可爱的家乡吗?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让我们在《采薇》的吟唱中再次用目光抚平这位战士的心伤吧!(齐读)

  六、拓展阅读:《十五从军征》

  结束:

  诗三百,思无邪,它是生命最原始的呼唤。古人与我们在时空里隔绝,却灵魂中相望。《诗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下课!

《诗经》教案15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2、教师范读《伐檀》全诗。

  3、字词注音诠释。

  (1)坎坎kǎnkǎn两个上声连续,前一上声改读阳平,即读成kánkǎn。

  (2)置之河之

  干

  兮,“干”通“岸”,这是形声字的声旁作通假字。“干”应读“àn”,不读“gàn”。

  (3)稼(jià)穑(sè)稼,播种;穑,收获。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4)狩(shòu)猎(liè)都是打猎。但“狩”是书面语言,猎是口语;同时,“狩”又特指冬天打猎。

  (5)涟(lián)、直、沦(lún)这三个词都是描写水面状态。是指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即涟漪,较平静;沦,细小的波纹,微波。“涟”和“沦”意思接近,但“涟”是书面语,“沦”是口语。这三个词依次描写了河面由风吹成纹,到水波不兴,又到水起微波,微妙地反映出伐木者内心的不平心态。

  (6)廛(chán)、亿、囷(qūn)廛,本指一亩半地;亿,指万亿的亿;囷,指圆形的仓或囤。这里,都用来形容数量之多。

  (7)餐(cān)、食(shí)、飧(sūn)意思相近,这里都是指吃。餐,吃(饭);食,吃,专指吃饭;飧,繁写是飱,本义指晚饭,书面用语,引申为熟食、饭食,如杜甫《客至》诗:“盘飧市远无兼味。”诗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吃”讲。

  4、学生齐读一遍。

  5、教师将第1段诗意译一下。

  三、课文研习。

  1、“赋”的运用。

  《伐檀》全诗3段,每一段的开头两句都是“直言之”,直接地叙述,是采用赋的手法。

  “坎坎”,象声词,仿佛是现场录音,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伐木场面。我们仿佛听到了砍木声,呼号声,倒树声,折枝声,当然,我们也听到了叹息声:多么繁重的劳动啊!不仅要砍下树,而且要把树运到河的堤岸上,岸坡上,水边上,以便通过水路运出去。这些艰苦的工作,全凭人力完成,这确实是多么艰辛啊!然而,艰辛的劳动没有给奴隶们带来任何好处,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全被奴隶主老爷霸占,这是多么不公道啊!我们似乎从“坎坎”的伐木声中又听到了奴隶们愤恨不平的心跳声。

  从全诗来看,“赋”表现在各段对于某一事物进行铺陈,如伐木运木场面,“尔庭县貆”情形,以及责问与讽刺等,都是从各个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

  铺陈

  。一是“直言”,一是“铺陈”,是赋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2、“兴”的运用。

  “河水清且涟猗”,这句表现上写清清的河水,凉风吹过,卷起一层涟漪,实际上是暗示了奴隶们内心的不平,这水面的`涟漪正是他们心中的涟漪的写照,因而有下面一连串的责问与讽刺。写水是为了写心,写心先写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兴”的作用主要靠联想来实现。在特定的环境下,两种本来不相及的事物,通过联想,由此及彼。这里的“河水”与“伐木者”本来是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在“伐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伐木者”的忿恚心声。

  “兴”,在《诗经》中运用得较多。如《关雎》中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成对成对的关睢在河中的陆地上戏嘻的情景,象征了青年男女钟爱之情。

  “兴”,往往和“比”合用,比中有兴,兴中有比,因此常常“比兴”连称。如《王贵与李香香》中有一节诗:

  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烧,

  红旗一展穷人都红了。

  这第1句诗,既是比,又是兴。“落火星大火烧”,既是比喻穷人闹革命,又是兴,为“都红了”创造气氛。

  3、句式研究。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

  明确:不是设问句,因为没有自问自答的形式,也不是启发思考引起注意。也不是反问句,因为从意思看,不在于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那就是一般的疑问句吗?也不是。因为它不在于提出什么疑问,它是在表示一种强烈的情感,在

  责问

  。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伐檀》全诗。

  2、分析《伐檀》结构上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复习《伐檀》。

  二、讲析《硕鼠》“比”的手法和“呼告”修辞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

  (一)抽查学生背诵《伐檀》的情况。

  (二)默写《伐檀》的起兴句。(各段第3句)

  (三)口头回答问题: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

  明确:特殊的疑问句——激问。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反语。

  二、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伐檀》,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声,仍萦绕在我们耳边。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这首诗有力地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今天我们学习《硕鼠》,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它所表达的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叛逆之情,对奴隶主的讽刺鞭挞,更有力度和深度。现在我们齐读一遍。

  三、文句疏通。

  1、硕鼠硕鼠这是呼告,也是比喻(借喻),把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比作大老鼠,生动形象,直呼其名,极含蔑视嫌弃之意。

  2、莫我肯顾是宾语前置句,它正常的顺序应是“莫肯顾我”。

  文言中宾语前置(详见高中语文第四册325页至336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二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这种句式,介词的宾语也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句读

  之

  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

  图

  ”。“莫我肯顾”是宾语前置的第一种情况。

  3、“逝将去女”,逝,往,过去。从“辶”旁的一般同走路有关,如“造、适、进、追、达、过、迁、逃、返、巡、遁、逐”等,这“逝”也同“

  走

  路”有关。有人认为“逝”是通假字,通“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