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明清> 明清肖像画之点睛传神法分析论文

明清肖像画之点睛传神法分析论文

时间:2022-03-16 15:30:53 明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明清肖像画之点睛传神法分析论文

  回顾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人物画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画科。肖像画隶属人物画的范畴,是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肖像画,古人称为“写照”“传神”“写真”“追影”等,从词义上可看出古代肖像画以追求形神兼备为主。眼睛,作为人心灵的窗口,在肖像画中被认为是传神的关键。影响甚深的顾恺之言论:“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六朝人的口语“这”“这个”的意思,此处即指眼睛。此句正说明眼睛在肖像画中的重要性。

明清肖像画之点睛传神法分析论文

  一、形神观

  自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以来,传神成为人物肖像画的核心。纵观明清画论,依然在探索形神问题和传神之法,“画贵神似”为明清画家追求的最高标准。然而因形神共生共存的关系,难分主次,两者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

  早在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之前,先秦易学“形上”和“形下”的道器之论和大象无形的道家思想就已经涉及形神的问题。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至理》中说道:“夫因有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形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形和神是并重的,一方的损失都会对另外一方造成影响。形与神又是互相依赖的,《淮南子·原道训》有云:“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形、气、神实为一体。形是气和神的安身之处;没有气,生命就不复存在,故亦无所谓形神了;失去神,形和气就会失去控制。

  明清肖像画家在“形”“神”关系上的争论主要有两种倾向。有曰:“写生者贵得其神,不求形似。”(明陆师道《跋画》)“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清杨晋《跋画》)有曰:“传神者必以形,形与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明莫是龙《画说》)“譬如画人耳目口须眉,一一俱肖,则神气自出,未有形缺而神全者也。”(清邹一桂《小山画谱》)

  这两种倾向,一为“不求形似,求其神似”,一为追求“形神俱似”。就形神一体而言,“不求形似,求其神似”之说乍一看是无稽之谈。肖像画首先要求“肖似”,而“肖似”就包括“形似”与“神似”。由于画者与观者的境界各个相异,参差不齐,模糊了“形”与“神”的根本关系。形神虽为一体,而在实际绘画过程中,“形似”与“神似”是有区别的。就肖像画而言,仅形似者是得其躯壳,若木塑,是古人肖像画之避忌。南宋赵希鹄曰:“人物如尸似塑……凡此数病,皆缪笔也。”(《洞天清禄》)肖像画中,“形似”是“神似”的基础。“似”只为似,而未到“肖”之境,肖者为极似。有似而肖,即谓传神。

  二“心”“眼”“形神”

  在肖像画中,“神”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表现出来的神态。而通过“目”可窥见其内心,正如曹魏重臣蒋济提出“观其眸子,足知其人”(《三国志·钟会传》)。可见,眼睛是肖像画传神的关键,这使历代传神能手及论画者尤其注重点睛的传神与论述。如东晋顾恺之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宋苏轼在《传神记》中曰:“传神之难在目。”明周履靖:“神采俱发于两目,使或失其宜则无神,恰成傀儡之状矣。”(《天形道貌画人物论》)清丁皋云:“眼为一身之日月,五内之精华,非徒袭其迹,务在得其神。神得则呼之欲下,神失则不知何人。所谓传神在阿堵间也。”(《写真秘诀》)

  因“眼睛”与“神采”的微妙关系,在肖像画中“眼睛”之形变对人物“神”的影响亦极为复杂而微妙。清蒋骥在《传神秘要·眼珠上下分寸》中明确论述到眼珠的“形变”与“神”的关系。他说:“人之瞳神有上视、平视、下视、怒视之别。视下则无神,视上失之太高,大概下视则眼珠下半藏在下眼皮内,上视反此。怒视则眼珠上下全露。若平视则眼珠亦平。高远则下半眼珠略带上,其眼珠下半亦带圆意。或上半眼珠竟小半在上眼皮内,而下半眼珠竟极圆。又有下半眼珠之下,下眼皮之上,中间微露一丝空地,其神愈出者,不可不知。合揣上视、下视、怒视之别,始知平视带上,为执中之道。要之上视、下视,其神拘于上下。平视其神近、平,视带上其神开阔耳。故诀不在眼珠中黑点,在上下眼皮,在两眼稍,又在两眼珠之两圈上下。再眼角里尝有眼肉,及眼稍头黑影,必须画出。而下半眼珠必当圆于上半眼珠。至眼亦有大小,不可任意为之。当以鼻之大小比数。大抵写照难在两目,前言已约略分别,但须得其人之自然,不可少有假借勉强。有一种人眼睛全无神气,或是近视,必执此为板法,反致拘牵矣。”

  其中,眼珠在“上、平、下、怒”四种形态中都发生形变,而四种“形变”代表四种“神采”。上视,眼珠的上半部藏于上眼皮中,下半部稍圆,或离下眼皮有一丝空白,眼珠在此种形态下,人多处于思考,疑惑状态中;下视,眼珠形态与上视相反,人多作沉思、愧疚状;平视,眼珠位置距上下眼皮较为平均,人多为远视、 望之神态;怒视时,能见眼珠上下全形,甚至眼珠距上下眼皮皆有空隙,此为人愤怒,发威之状。除上述四种形态,丁皋还提出“俊目”“英目”“笑目”“老目”的说法。所谓“俊目”者,“意远而神藏,望人偏灼灼”也;“英目”者,“其目神而威,分明黑兼白”也;“老目”者,“神光老目短,多总泪痕分”也;“笑目”者,“笑目神光活,花纹鱼尾开”也。仅观其目,足知其神也。

  诚然,眼珠除上述之形态,更有千万种微妙形态,可以说眼珠伴随着人的心情、情绪的变动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动。总的来说,在肖像画中,眼睛是传神的关键,传神的关键在于形似,所谓“形似而神自得焉”,而形神兼备的关键在于“心”“眼”“形神”的完美协调。

【明清肖像画之点睛传神法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名人传》之贝多芬传作文04-08

《名人传》之贝多芬传作文3篇04-08

我的肖像画作文(通用31篇)05-10

画龙点睛作文01-18

画龙点睛的作文11-30

画龙点睛作文09-02

《画龙点睛》阅读感悟09-19

画龙点睛作文2篇04-02

画龙点睛作文7篇05-05

画龙点睛作文(7篇)05-0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