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子部>杂家>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

时间:2024-08-13 14:16:32 了凡四训 我要投稿

《了凡四训》读后感(实用7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了凡四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了凡四训》读后感(实用7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写给后代的一本家书。 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认为今生前世既然已经成为定数,无需迷茫,但同时也没有了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至于改过的方法,我觉得我能够从事理上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却很难从心中抹去做错事、做恶事的想法,明白了错误的根源,就会在做事之前用这些标准来评判这件事是否应该去做,但是只有从心上改正,不起心动念,才能够避免种下恶因。当人的想法专心于善时,就不会有恶的'念头涌入,正如我们专心于学习,就不会有怠惰享乐的想法一样,从心上去改过,应该是我勇猛精进的方向。

  积善之方用十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积善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强调的两点就是积善要出于至诚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则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满皆源于存心的不同。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我觉得这十点纲要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爱敬存心",心中不存爱敬,其他的行为则非出于真诚,自然将是一文不值的。"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我们都应该心存爱敬,了凡先生说"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不可能通过圣人先贤本身去爱敬当今世人,但是我们应该代圣人立言,践行圣人之志,来帮助、爱敬万物,通过自己的行动把圣人的爱传播给世人,这样既是我们爱敬了世人,同样也是圣人爱敬了世人,这样才是"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谛。

  谦德之效的内涵则显得更为明了了,"满招损,谦受益",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太满,我们的欲望太满,我们的态度太满,我们的心太满,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资本的本性便是去创造新的资本,便是去实现利益的最大,所以说建立在资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种满的文化,而这也是现代社会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我们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在学问上虚怀若谷,认识到自己的鄙薄;处世上礼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精神上也保持一种永不满足的精进之心,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谦,是亏,但也是得,关键看自己的态度与努力。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2

  “命由天做,福自求之”,袁了凡早年遇到过一个算命先生,这个先生给他算了一卦,说他将来在县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学能考到第9名。结果第二年的考试中,果然如这位先生所料,考试的名次分毫不差。

  后来,这位先生又接连给他卜了几卦,每次都算对了。于是了凡请教此生的命运,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无子,半生无福。因为算命先生的话屡屡应验,所以袁了凡对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后,听天由命,不思进取。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和尚,和尚对他说,你虽然命中注定没有多少功名,也没有儿子,但是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周易》这本书就是用来趋吉避凶的,如果命运不能改变,那何来趋吉避凶?《诗经》里也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自己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忤逆天道,要自己为自己增加福祉。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要有什么宿命论的'包袱,说谁谁就注定有福,谁就注定无福,这都是可以改变的,人的福气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修行得来的。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人才能真正的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3

  春秋时期,有很多的“先知”,他们通过观察一些人的行为习惯就能判断出他接下来的祸福吉凶,《左传》里记录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做的好事多,就有福泽,坏事多就有灾难。

  相对于做好事来讲,不做坏事更容易一些,所以更正自己已有的错误,是获取福报的'第一步。

  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了凡认为,欲要改过,一定要有三颗心,一是羞耻之心,二是敬畏之心,三是发勇之心。

  王阳明曾言自己的学说是“致良知”之学,这个致良知就是羞耻之心。匪盗被王阳明关押起来,让他们脱掉衣服的时候,他们依然会不好意思,这就是羞耻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说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敬畏的东西,举头三尺有神明,有所敬畏,人做事情就不会太出格。

  第三个是发勇之心,就是说,人意识到错误之后一定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要勇于改正错误。

  比如,意识到每天熬夜是一种坏习惯,知道不对,但是就是不改,这样是万万不可取的。天下没有完人,每个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错误,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反省,努力更正。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4

我亲爱的朋友:

  善,很小,可以从身边做起。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近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 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平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近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平安。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5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身经历与毕生学问和修养,为教戒子孙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而做的家训。

  可以说《弟子规》是一本告诫我们生于当世,如何做人? 而《了凡四训》是告诉我们为何要如此处世?

  了凡先生,原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人。

  童年丧父,听从母亲意愿,放弃考试做官,改学医术。一来一技在手可以养活自己,二来可以济世救人,三来了却父亲心愿。

  偶在慈云寺遇见孔老人,孔老人的.命学理数,无论巨细非常灵验准确。

  某年会考上第几名,某年补上廪生缺,某年当贡,而后某年入选四川知县,在任三年半离职归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一生无子。这就是孔老人算出的袁先生的命理命数。

  一次一次的应验,让袁先生相信富贵在天,生死有命,从此对人生心灰意冷,淡然无求。

  真是“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啊”

  西霞山又遇云谷禅师。

  见了凡三日静坐,不起杂念,不胡思乱想。听却说:“被孔老人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妄想没用!”

  云谷说:“只有凡夫俗子会被阴阳气运所控制,才有定数。极善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极恶之人命运也约束不了他”。

  云谷说:“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云谷禅师因果解心疑, 有因必有果,要让果改,必要改因。这是知命改命之真理。

  了凡猛然顿悟,即刻领教,将往日之过失,在佛前尽情表达忏悔,先求登科,誓作三千善事,以报天地祖宗养育之恩德。

  云谷还指点,每日所行善事,记在功过薄上,如有过失,须将功过相抵。

  至此以后,袁先生终日小心行事。即使处于暗室,也以不获罪于天而时加警惕。

  结果,孔老人的预言开始一件一件的失灵了。

  继续修养,静心检讨,比如行善而不彻底,救人而心存疑虑,或身行善而口不择言,或平时操持守节,而酒后放荡不羁,将功抵过,形同虚设!

  因此历时十年,才行三千善事,才回乡到佛堂还愿。

  再发求子之愿,许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赎此生之过,仅过一年,就生一子。

  自己每行一善,就笔记于书,内人每行一善,就在日历上画一圆圈。施舍物品救济穷人,助人急难,放生…

  两年时间,三千善事圆满完成,即刻佛堂还愿,并再求中进士之愿,并许下一万件善事之愿。

  至此深知:“凡是说人生祸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说祸福凭心定,贤达能安命者,必是圣贤豪杰。”

  改过之法有三。

  第一,知耻近勇。

  人若想得福而避祸,可以先不论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过,自然就能向善。

  第二,敬畏心。

  天地鬼神是骗不了的。即使生活在暗室,也无法掩饰善恶心思所产生的意念。“意念”就仿佛一道“电波”,而鬼神恰似无形的导体,也就是鬼神无处不在,人必须有敬畏心。

  第三,勇气和决心。

  当机立断,碰到小过像竹刺伤肉一般,迅速拔除。犯上大过,如毒蛇咬指一般,速予断指,不犹豫,不等待。

  改过可以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

  过从心生,也当从心修,如斩毒树先斩其根,则必枝叶尽落。

  治心在于,妄念一动即觉察,并加以克制,则过不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福及子孙。

  积善有真善,假善,利人之善才为真善,利己之善则是假善。

  积善有端正之善,歪曲之善;一心只为济世,不媚俗世上,纯为爱人助人,则为端正之善。

  积善有阴善,阳善;为善而为人知时阳善,行善而不为人知就是阴德。阴德天必赐以厚福。

  积善有是善、非善论影响。若现行是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是善而是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大众,则非善而是善。

  积善有偏善,正善看结果 ;若行善而使事成恶,则是偏。若行恶心而使事成善,则是正。

  积善有半善,满善凭一心;修炼豁达之心,为善发乎真诚自然,事后不记心里,则虽小善也能达成功果,是满善。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报,舍财物而心痛,则就是黄金万两,也是半善而已。

  孔老人算的准,算的是因果,命理。云谷禅师也说的准,道出因果关系,改因即能改果的秘密。

  一切由命,是因果!

  命由已作,是因果,改因就能改果。

  唯有积德行善做好事。

  善恶区分看为谁。

  方向对了,不怕路远,修行吧,一切在路上~~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6

  书籍是美好生活的元素,从书里能读到智慧的语言、通透的人生、深邃的思想以及旷远的未来,有时是一句话的顿悟,有时是一个故事的感慨,今天,我想谈谈正在读的《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留给后代的一本家训,正因为是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字里行间言语恳切,用心良苦,薄薄的一本小册子,道尽人生深味。袁了凡通过自身经历,讲述了命运可以通过修行改变。

  首先是改过,就是要矫正自己的行为。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书中说,要有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有了这三种心,必有过能改,如春天的'冰遇到太阳,即刻融化。

  其次是行善,要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书中列举了与人为善、救人危急、舍财作福、敬重尊长等十种善举,袁了凡认为,通过日积月累,人的慈悲心会逐渐增长,自身必得福报。

  最后要谦虚。满招损,谦受益,这是非常智慧的人生哲理。袁了凡用自己和友人冯开之、夏建所、张思岩的人生经历告诫后人,人要进步,必虚怀若谷。谦虚的人可以得到更多受教的机会,从而获益无穷,这是修行者必不可少的品质。

  1569年,36岁的袁了凡去南京国子监之前,前往栖霞山拜谒云谷禅师,这一见,改变了袁了凡的人生轨迹。这之前,袁了凡的人生拘泥于“天命论”,他认为不用努力,不必攀爬,因为不管是科举仕途还是婚姻子嗣,甚至寿命长短,一切早已命定,但禅师的话,让他重获新生。云谷禅师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通过自己的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每个人要通过改过、行善、谦虚,来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是一种向内的修行。

  袁了凡生活的明朝,太多人把命运和前途交给神佛,并求助风水,《了凡四训》却如一股清流,他用事实说话,用亲身经历证明给世人,靠自己的努力和修行,靠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可以改变命运。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今天也依然不会过时。

  当然,我们早已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过“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我们也在很多书中都能读到类似改过、行善、谦虚的励志名言,《了凡四训》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种阅读体验,那就是来自真实的行为和经历后的结论,并言辞确凿地说给了他的至亲,我们只是在浩渺书库中捡得并借来一读,像是发现了真金。如果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多多少少能做到一二,遇事常思己过,或许我们身边就会少了很多蝇营狗苟,我们的时代也会更加和谐文明。

  当然,《了凡四训》中也有唯心主义的倾向,我们读任何书都要辩证地去读、去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下联系实际,把书中的珍贵思想加以提炼,从而更好地为己所用。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7

  公司组织阅读《了凡四训》,这是第一次听说这本书。当翻开一看竟是文言文的,兴致便失了一大半所以并没有仔细读它。

  只是粗略地从头到尾翻了一下。

  朦胧地记得讲的是与命运有关的事。直到最近一次心情极度低落时无意间再一次翻开了这本书,通过那这次的阅读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有了摸索前进的动力。而一直到现在再次重读一遍这本书又给了我不同的感受。我觉得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巨变与浮躁的时代里。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挑战无处不在。

  身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一样东西来调剂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来抵御外界各色各样的压力。那这样东西是什么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了凡四训》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这本书是他作于六十九岁时。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一些听闻的真实故事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首先《了凡四训》的写作方法很值得人借鉴。它不同其他讲道理的书深奥、枯燥、难懂。他将深奥的佛法用浅显的语言表露出来。

  在一个个实例中让人明白深奥的道理。如在“立命之学”中他用自己前后不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命应该由自己立。在“积善之方”中他列举了十个真实的例子让人很信服。他的首篇“立命之学”先阐述了立命的重要性,而后在下面的三篇中分别从“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这三方面阐述了改如何立命。

  当然文章的内涵更让人值得深思。

  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呈现真善美的中华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论证“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

  以第一篇写的是“立命之学”为例。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讲述了自己不同时期的命运变化。让人们相信“命自我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抱怨“命运不济”“生不逢时“命中注定”其实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宰者、掌握者。曾经听到过这样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去问禅师:“是否这个世界真的存在命运”。禅师让他伸出左手,并向他一一指明了手心里爱情线、事业线、生命线分别所在的.位置。然后禅师让他把手紧紧地握住,并且问他那几根命运线现在在哪?那人回答说在手中。于是禅师笑着说;“对啊,所以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凡四训》中孔道人将《黄极数正传》赠送给了袁了凡,并算定其一生的命运。了凡深信于此,消极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因此往后的日子他都过得碌碌无为。

  直到遇到云谷禅师才改变了其命运。云谷禅师告诉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所以只要我们敢立命,一切定数都称不上定数了。

  “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命运在不停地变化着。我们只有紧紧地抓住他,才有可能成功。如果我们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引领,那么等待我们的只有悬崖,只有失败。读完《了凡四训》之后,使我心目豁然,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智者,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似乎在提高,但牢固的钢筋水泥也割断了人与人之间密切的联系,也使得人们越来越远离了自己的本性。生活中各色各样的压力也蜂拥而至,有些人们会向无头苍蝇一般失去方向。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

  只要胸中有理想、有抱负、并找到正确的方法我们便能成功。蝴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方才破茧成蝶的,而我们呢?自己的命运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方能冲上云霄到达成功的彼岸。

【《了凡四训》读后感】相关文章: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讲的是什么范文05-11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07-22

了凡四训读后感11-02

了凡四训读后感09-02

《了凡四训》读后感09-01

凡了四训读后感10-24

《了凡四训》读后感11-29

(经典)《了凡四训》读后感02-18

了凡四训读后感【通用】01-13

[优]了凡四训读后感05-1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