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了凡四训》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了凡四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了凡四训》读后感1
初闻《了凡四训》,并不知其为何书,不知为何人写,不知为何故书。
是故翻阅,即被了凡先生的语言和人生经历吸引。可以说,此书乃了凡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因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而得的感悟,一共分为四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此书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用佛家的语言讲,先生顿悟人生,修成正果,其思想对后人处世大有裨益,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大有益处。
过去,我也曾被“人的命,天注定”的说法困扰,得过且过,随遇而安,不曾想,其实,所谓天命,不过是一种自然规律和法则,万事万物沿着既定的规律发展前进,但,人,有主观意识,能发挥能动作用,正如书中云谷禅师所言,“命运是由我们自己造作的,与别人无关”,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弃恶行善、修炼自我、广种福田历练人生,所以,即使是经历相同的两个人,心态不同,最终的命运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读此书,于我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收获是调整心态、反思自省、漫漫修行。
一、调整心态、把握当下。
在进入行政装备科工作之前,我曾在派出法庭工作了5年,每天与不同的当事人打交道,看着不同的当事人重复上演着他们或相同或近似的故事,我因为别人的开心开心过,因为别人的烦恼感叹过,因为别人命运的不堪伤感过,我曾经认为所有的时间都在重复,所有的付出都在费力伤神,我甚至感觉自己已经看遍了世间繁华,看透了世事凡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的习惯了在各种矛盾纠纷中与自己平衡相处,内心不再泛起动荡的小波浪,我学会了总结不同案件的共性,分析相同案件的特殊性,与当事人真诚沟通,用心化解当事人的不良情绪,不仅案结事了,更使得我的心情明媚,终于,我得以在铺天盖地的卷宗里逐渐喘过气息。正是有了在派出法庭的工作基础和心态调整之路,使得我懂得珍惜我走过的每一步路,如今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新的路程,新的历练,我会更加珍惜,干一行爱一行,我愿意成为单位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正如书中六祖慧能大师有云,“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这方寸就是指我们的当下现实之心,于我而言,就是把握当下。
二、反思自省、见贤思齐。
了凡先生有云:“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意思就是我们都是寻常之人,平日所犯错误多不可计,可不少人在总结往事时,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这不过是因为太过大意粗心、目光短浅的缘故。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和正确的认识,正如《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对此的理解是,每天要多次反省反思自己,内心淡定从容,不为外利所动,为人处世,从善如流,不失真我。遇到德才兼备之人,以其为榜样,坚定信念,保持能量,尽力追赶。我以前听老人们说古代寺庙里描绘壁画的僧人,从日出画到日落,即使在黑夜也会手持蜡烛继续工作,他们用尽一生,立定心意,就做这一件事。而我们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时代,仅做到“洁身自好”这一件事就需要莫大的秉性与定力,为什么我们常说要远离负能量的人、亲近具有正能量的人呢?因为人与人之间各自内在的能量是会传递并相互影响的,正能量的人自有他们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磁场,而他们所拥有的也必是他们应得的。这就是书中云谷禅师“世间享千金产物,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之意所在。因此,我们势必要定心定意、拓开心量、见贤思齐,如此这般,何愁不能超越“命数、定数”。
三、不骄不躁、谦虚谨慎。
“满招损,谦受益”的训诫在《易经》、《道德经》、《尚书》中都有体现,在《了凡四训》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凡先生说:“只有谦虚的人才有福气”,谦虚也是道家极力提倡的优秀品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表达万变,不离其宗。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内在修为,空虚的麦穗举头仰望天空,而成熟的麦穗则低头朝着大地,于我而言,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应该沉下心,不骄不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前行。
这就是我读《了凡四训》的一点感悟,其实,对这样一本经典著作,以我的阅历和思想境界若要完全领会尚需时日,也只有时间才能成就这一切。
谨以此感悟与大家分享!
《了凡四训》读后感2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全书共四篇,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方、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
偶然的机会让我进入鲁花,让我有机会明白和学习《了凡四训》。刚开始的时间,我有一种抵触情绪,以为那么浅显的道理早已熟知,等到学到一半的时候,我才真正的用心去理会。既然有那么多人去学习,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在兰州的那天,我盯着我碗里的拉面,我意识到原先缘分无处不在,我吃过的每碗拉面、读过的每一本书、相遇过的每一个人,都是缘分。
在开篇,主要讲的是立命的学问。周总理在抗战时期回到家乡祭祖的连根养根情怀真切的诠释了立命有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根,不论富贵贫困,亦不论漂泊他乡还是安守乡土。人的命运由先天注定,但我们能够透过自己的行为完善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积德行善,我们的命运将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作恶多端,即使命中富贵,而现实也会穷困潦倒。有一句励志的话说得很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想想这一段时间的工作犯过很多的错误,有时就没有思考再一次遇见这样的状况就应怎样解决,导致了二次吃亏。总是以为自己敢于承担职责就能够了,当从学校跨入到社会职场,明白解决问题才是根本。知过改过,善莫大焉。认识到做错是不就应的,是羞耻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管我们藏得多么掩饰,没有别人看到的沾沾自喜,但我们不就应忘记我们的良心在颤动。在怀着羞耻心的同时务必有着务必改过的决心,每一次大的错误都是在自己平时不注意细节的累积下酿成大错的`,而每一次在犯了一点小错误时总是倔着脾气找理由!期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做到。
智然老师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阳善和阴德之间做了鲜明的陈述,告诫我们在生活中乐于行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便是大善。在与人交流时说脏话,与人一齐吃饭时不讲礼仪都是不善的。长存着帮人的心,用德行渡人渡己!
《了凡四训》的文眼在最后的篇章—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真正的从内心做到谦虚很不容易,谦虚不只是善于说我错了和对不起,但常说我错了和对不起是谦虚的基础。谦虚的途径有很多种,知过改过、知恩报恩、敦伦养份和扬正气化怨气等都是谦虚的表现。从它们的表意来审视自己,在生活中以此为标尺。化怨气是自身现阶段最欠缺的地方,在与商超各部门打交道的时候,心里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怨气,感觉有些人总会在为难自己。期望在以后我能真心用感谢的心对待他们,感谢他们让我快速的成长,感谢。我也感恩那些从内心里为我着想、帮忙我的人。
《了凡四训》告诫我们,首先就应有我帮你、我错了的念头,有真善美的念头。体魄是短暂的,思想是永恒的。就像稻盛和夫经验思想的成功案例一样。从思想根源上有善的念头、谦的念头,从而支配我们的行动。行动上的有所改善是我们的目的和结果。生活怎样对待你我就看我们以什么态度期许我们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勉励自己。
《了凡四训》读后感3
“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了凡对朋友说,如果上天真要赐福给一个人,那么首先就会赐予他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万物的广度,有着谦卑处下的胸怀,狂妄自大的.是浮夸的,也是无知的。
一个人只有懂得谦逊的道理,才能踏踏实实的积累些东西,才能获得上天的青睐,获得福报。
小时候,老师就让我们要谦虚谨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是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个人做到“立命、改过、积善、谦德”这四点,那么福气、运气,自然会降临。
《了凡四训》读后感4
《了凡四训》是古代著名的劝善书,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员、思想家袁了凡,原名是袁黄。这几天,我从书柜里拿出了《了凡四训》,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谦德之效。谦德之效讲的.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让我知道了要认清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弱点和不足之处,认真改正,少一些怨言,多一些自我鼓励。还要宽以待人,虚心好学,为人谦和。一个人能谦虚,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懂得谦虚,便懂得“日新又新”的重要。
我们还要有三种心——耻心、畏心和勇心。耻心就是要有羞耻心,一个人要懂得羞耻。畏心就是要有敬畏心。勇敢就是要有一颗勇敢的心。
我在生活中也会认真改正自己的弱点、缺点和不足。我很谦虚,不会因为做了一些好事便到处炫耀。我最喜欢立命之学中的这样一句话“日日之非,日日改过”,一个人必须要每天知道自己有过失,每天都要改过,若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一整天就觉得自己没有过失,如果一天都无过可改,那么一天就没有进步。
《了凡四训》让我认识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体验,人要有关怀他人的慈爱之心。我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必须要美化、净化自己的心灵,改造自己的命运。
《了凡四训》读后感5
本篇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了凡叙述十个案例以论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第二部分从八个对立面去精细论述“善”(为什么要细致论述“善”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第三部分是将生活中的善行归为十大类,可对照而推而广之。
在这里,我将简述了凡从八个对立面(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对善的细致描述,很有启发意义。
善的真假,判断标准,是否有益于他人。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态度都是表象,动听的言语,友善的.行为,恭敬的态度,为世人所喜,但并不一定对他人有益。因此,存公心,有根心(真心),无企图是真善。
善的端曲,判断标准,善心纯不纯正。纯正为端,有杂念为曲。如上所说,人的行为表现可以选择,但是内心是否真的纯净。
善的阴阳,判断标准,是否为公众知晓。做善事被公众知晓为阳善,不被公众知晓为阴德。阳德的回报是“享世名”,名与实不符多有“奇祸”;阴德回报是“天报之”,为自己,家人,子孙所享。所以古人多劝多积阴德。
善的是非,判断标准,是否有益于社会,是否从长远角度考虑。很多善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讲是道德水平极高的表现,但是不能用自己的高标准去要求或者号召普通民众,普通民众会因为难以做到,或者说会因为相形见绌,反而不做这类善事了。反而非善。
善的偏正,判断标准,好心办好事,为正;坏心办坏事,为偏。好心办成了坏事,为正中偏,坏心也可能办成好事,为偏中正。
善的半满,判断标准,积善心诚,勤积善,施心真为满;心不真,诚,为半。与你实际的贡献的并没有关系,心真诚,即使能力很小也为满;心不真诚,即使能力很多也为半。
善的大小,判断标准,引用原文:“故志在家国,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善的难易,判断标准,引用原文:“难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则为难。
具体了解了善的内涵,本着一颗真诚心做事情,就是那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了。
《了凡四训》读后感6
朋友的推荐,春节休假期间除走亲访友外,拜读了白话「了凡四训」,感触很多,受益匪浅。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于七十岁高龄,回顾一生的总结,亲身经历,实践改造命运的精华。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经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实践来“现身说法”;读后使人豁然开朗,信心倍增,仿效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的的确确是一本扣人心弦、净化人心、提升道德观念、不可多得的好书;大家学习了凡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积德,服务人群,如果说人人能够如此,国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了凡四训》读后感7
跟着学生的早读,大声的读了两遍《了凡四训》,薄薄的一本书,大约几千字吧,内心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由之前的不信、不认可,到现在越想越觉得非常有道理,国学经典,果然名不虚传!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做的家训,以此训诫它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从善。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现身说法,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到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说明人们完全可以改造和掌握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的道理。
一直觉得“天命”是很神秘的东西,作为唯物主义者,不相信真的会有一种叫做“命”的东西,而且也不相信它的神奇,不相信所谓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在这本书中,袁了凡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完完整整的写了出来,淳淳告诫儿子,我就是这样把命运给改了的,你按照我说的去做,你的命也就改了。这太震撼了!说的很简单,但是仔细一想,把“命”改了,这不是开玩笑吗?中国人的骨子里,始终存在一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也就是说袁了凡认为“命”是可以由自己来改变的,在天命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命运,改变命运。
既然袁了凡也谈到,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命”一定是主观的哲学范畴,而不是客观的范畴,如果“命”是客观的.,那一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你喜欢它还是讨厌它,都是难以改变的,由此想来,尽管《了凡四训》中有很多看似神秘的东西,但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上,还是唯物主义的。
袁了凡在告诫自己的孩子,多做善事,多积德,必有好命,做坏事,可能当时没有恶报,但是必然会殃及子孙后人,正如《易经》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也如佛家所云;“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通过修己正身,多做善事,最终达到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每天都在追名逐利,可是有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拥有这些东西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心胸狭隘?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我们是不是没有羞耻之心呢?很惭愧,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经常打压讽刺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言妄语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此,我们还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即使有功名利禄降临,我们“德能配位”吗?
正如文中所言,要改过,我们要有三心,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要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读此书,领悟精华,改变命运,自求多福!它会给我们带来好运道,也会惠及子孙后代。
《了凡四训》读后感8
我看完这本书以后,五味杂陈,之前对人生道路茫然无错版的我突然间恍然大悟,寻得了一条封界的人生道路大路,这条大路是这般清楚,这般的光辉,令我十分打动,信心倍增。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老先生为文化教育子孙后代而写的一本家训家规,本名《戒子文》,之后在民俗广为人知。该书分成四一部分:立命之学、改了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在其中叙述了袁了凡一生改变人生的历经,列举了很多因扬善而得善报、改变人生的案例,论述了行善积德的诸多方式,激励大家积极主动改了修身养性,力扬善道,进而改变现状的运势。在了凡老先生一生的故事中令我感受深刻的是云谷禅师和了凡老先生的会话,他说道,人的命数的确是有的,但它是针对等闲之辈,针对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全是不可以管束她们的。极善的人即便 命里注定要贫困寿命短,但由于他行了善举,那麼这善举的能量就能使他由贫困寿命短变为荣华富贵长命;反过来,极恶的人即便 命里注定要荣华富贵长命,但由于他行了缺德事,那麼这缺德事的能量就能使他由荣华富贵长命变为贫困寿命短。
了凡老先生觉得,人会有先天性的运势与后天性的运势二种,先天性的运势了凡老先生觉得,人会有先天性的运势与后天性的运势二种,先天性的运势是爸爸妈妈祖先老天爷给的,是先天性终究的。而后天性的运势则是由先天性的运势变化而成,有些人一生苟且偷安则后天性运势终身沒有转变;有些人擅于持念完善自我,行善积德,则他的后天性运势便会向更强的方位变化;而有些人不擅于持念完善自我,乃至罪大恶极,则他的后天性运势便会向坏的方位变化。
该书分成四章,有立命之学、改了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等四篇,了凡老先生用亲自实践活动向大家证实,运势本来便是把握在自身手上的,汇总了自身一生的成功经验,编写了这部探索立命之学的训戒之书。书保持中立命篇,就是要造就运势,而不是让运势来拘束自身。立命之学,是探讨保身的大学问,解读保身的大道理。袁了凡老先生将自身所历经,所看到更新改造运势诸多的磨练,对他说的孩子袁天启;要袁天启不被运势拘束住,而且应不遗余力扬善,勿以善小而不以;也务必勤奋断恶,勿以恶小而为之。了凡老先生觉得,人会有先天性的运势与后天性的运势二种,先天性的运势了凡老先生觉得,人会有先天性的运势与后天性的运势二种,先天性的运势是爸爸妈妈祖先老天爷给的,是先天性终究的。而后天性的运势则是由先天性的运势变化而成,有些人一生苟且偷安则后天性运势终身沒有转变;有些人擅于持念完善自我,行善积德,则他的后天性运势便会向更强的方位变化;而有些人不擅于持念完善自我,乃至罪大恶极,则他的后天性运势便会向坏的方位变化。
第二篇讲的是改了的.方式。小的过错,还是要改;那么大的罪恶,当然就不容易重塑了。一个人改了,假如能具有书里常说的羞耻之心,敬畏心,强悍心这三种心,那麼就能有过失马上改了,如同春季的薄冰,遇到自然光一样,难道还怕不溶化吗?但要改了,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以实际上改,一种是以大道理上改,一种是以言念。第三篇常说的,全是积善的方式,发慈悲心,广积阴德。善一定要积许多,才可以产生大功效。并且所积的善最好他人所不清楚的福报,才可以扭曲运势。殊不知行
这缺德事的能量就能使他由荣华富贵长命变为贫困寿命短。因此人的命数是沒有一定的,假如一个人不扬善,都没有触犯过错,那麼他就只有沿着他的命数往前走,一点儿也不随意啊!只强有力扬善事,才可以改变现状的运势。
想到到具体,我认为改了扬善最重要的是要修身养性,从想法上学起,保证潜意识清静,不起一分毫的执念,顺和自身的天性,保证真心实意,才可以取得成功。人的一切恶事说到底都来自内心,假如一个人不长邪念,
那又何谈造恶呢?要修身养性,就务必在心里塑造帮扶正念疗法,在平常严格管理自身,常常反思自己的过失,他人得罪我,那就是他人的过失,于己无干,无怨他人。古代人道:仰首三尺有神灵。敬畏之心如如不动,心体光辉,无愧一切才可以称之为是真真正正的谦谦君子英豪。当代的社会发展往往非常少看到谦谦君子英豪,是由于社会发展能影响人清静初心的要素太多了,大家早已非常少有些人能维持潜意识的清静了,也非常少有些人能相信因果轮回的事了。
看了这本书,合上书册时也卸掉了世间的掩藏,诚信的审视自己或许这就是师门吧?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我和这本书相逢了,这一恰当的偶遇也终究了人生之路将迈向不一样的路面。
《了凡四训》读后感9
了凡四训之前读过,现在再读感受又不一样,因为修行后,有些见解感受经历又不同。
我想写下来,因为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了凡四训从是袁了凡写给自己后世之作,这一辈子的行身立命,修德行善以书,留给后人。
而我感慨,读这本书时,每一个小故事像是我听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念,又像是我的上师给我的教导。
真的感慨,师父,原来如此接地气,却又是个如此有智慧的高人。
说说我的感想:
一、命运之篇
袁了凡写了自己从学医,到考取功名的仕途之路,好像一切中冥冥早已注定。
都在一位孔姓先生的预测之中,哪一年高中,哪一年出贡,哪一年辞官还乡,哪一年寿终正寝,早有预示一样。
所以袁了凡认为,不再努力,反正命运有的,已有,命里无的。已勿强求。
直到后来他遇到云谷祥师,点醒了他。
云谷禅师说,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有所谓的命数。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数很难困住他,非常非常邪恶的人,命数也很好框住他,因为善与恶积下来的种子,让命运变得很不确定。
“你二十年来,因为被一个算命先生算定了命运,就从此不再努力,不曾转动命运丝毫,难道不是凡夫俗子吗?”
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
这也让我想起自己这么多年,到处算命,看自己哪一年哪一个时间好哪一个时间不好,这样自己可以心安理得的等到那一年,反正命还可以。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的误区,殊不知,这是损了自己的福报福德。
后来,听师父的讲课后,知道了,如果我们这种凡人思维,那后面还是逃不过世间凡世的轮回。
这个轮回不是讲生死轮回,而是命运的轮回。
所以,这也是我心里的虚妄所求,不合天道,自己却心安理得。
一切还是我们的心,跑偏了,有执念。
因为,不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自我省察,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东西,就会陷入盲目的追求中,万事只能听天命,向内向外都不会得到,没有什么益处。
万事万物皆遵循这个道。
世间享有千金财产的人,一定是配得上千金的人;世间享有百金财产的人,一定是配得上百金的人;
而饿死的人,一定有饿死的原因。
二、改过之法
地藏经里说:起心动念,皆是业,为善为恶,逐竟而生。
也就是说,都是由我们内生的起心动念,哪怕一个小小的念头,而后会在自己的言行举止间显现出来。
现在往前回看,我度过一段迷茫期,心不之所往,所念皆是虚念,像给自己上了枷锁一般,出不来。不知道该如何。
我也总感觉一股力量,师父在把我往外拉,正知正念,让我好好的修行。所以我很感恩师父,感恩师兄。
回想起来,自己真的做的不好。
改过之心,另外还有我们的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每每读地藏经,我都想起种种的过往,做的不好,真心发心去悔,改过。
这就是了凡四训里说,人第一要有羞耻心,我为之前做的感到羞愧,没有这种羞耻心,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人还要有敬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无处不在,你以为天知地知你知别人都不知,其实神明知道。
所以我们要有一颗敬畏心,敬畏规则,敬畏神明,一念都不能放纵。任何时候都不能放纵。
另外,还有人在有勇猛心。很多时候,我自己都是畏难退缩,不想去做,有惰性。其实是没有一颗直面困难的勇气。
当我们犹犹豫豫的,消极怠工,而不是去立马行动。
后面回过头来处理。改正,所花的时间、精力,财力。那又是更多。
所以,把内心的底层逻辑想明白,彻底的改,就要马上行动起来。
三、积善之方
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师父经常给我们讲的。你觉得的善并非善,而你见到的恶。不一定是恶。
这就是我们所要具备的'善知识,大智慧。
有大智慧,能分清真正的善恶,心中存善念,正知,正念,而能做到分清端、曲,是、非,阴、阳等等。
凡是行善积德,不能只依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应觉知内心最深地方的善念。起心动念,并加以净化洗涤。
这里的时候,我就想起师父说的,两个方面:
1.心口合一
师父总讲,我们要心口合一,以前不明白,总是想,反正我心里知道,嘴巴去应付,但是久而久之,那我们也会成为自己不认可的这一类人。
做到心口合一,就是心里想的,也要用好话,不伤人的话说出来,那心里真正去为这个人好,哪怕这一时我说的道理,讲的话别人不认同,但是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善意。
所以,将师父所说的,从今往后,这张嘴巴今后讲出来的,都是善意的好话,或者是佛理,而不是心口不一。
2.善护念
善护念,就是用善意护住自己的心念,哪怕一点点恶的念头都没有,这们,我们守住我们的身口意,发正心正护正念正知,这也是在改变我们的命格。
看到这里,我看似在读了凡四训,但每读一个字,我都觉得这就是我们师父对我们的教诲。
所以,总结就是,一切的善意真正的从内心出发,真正的去向善,起心动念皆是善,善行无穷无尽。
四、谦德之效
这里,我想到一个词,”飘“,很多人觉得自己好了,眼睛就长头上了。
以前我不知道师父为什么在我们自我感觉很好的时候,会说,这是在悬崖边上走,很容易掉下去,紧紧的拉住我们,但是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会鼓励我们。
善事和阴德都是由人的内心决定的,当我们真正存有善心,就功德无量。
凡是上天要使某个人发达,在还没有降福给他时,会先开启他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旦开启,浮躁的人会变得沉稳,放肆的人会变得内敛。
这也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即使我考过了事业单位的分,也没进得去,第一是福德不够深厚,第二也是自己的发心,而不是有真正的志向,又怎么能考进去呢。
人一旦有真正的志向,犹如树木有了坚实的根基,而立志定向后,每个念头都不忘谦虚,处处不忘给人方便,自然会感天动地。
这也是福报是自己造成的。
读完这本经典书,了凡的一生。从觉得命定,后发心做善事改命,不仅官至高位,还有子孙绵长,活到了高寿。
就是说命由我作,不是不能改命,而福自己求,向内求,发心真正去改变。向善,正知正念正法,知行合一,善护念。
点个赞和在看,都是对我的鼓励。
《了凡四训》读后感10
四个方面来讲人的一生如何能过得好些,不至总囿于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四个方面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认真读后认为了凡有了很系统的生活方法,虽举了一些虚妄的例子,但道理是实质有效的,很值得借鉴。
一,立命之学,人生之根本。
这里的立命可以分两部分看,一是立目标,二是立标准。而标准就是现今的价值观,什么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的,就是你要确立一套标准来衡量及运用到处理你与周围的人、事、社会及至世界与宇宙的关系。就如钱币几乎可以衡量一切并处理一切,没有它就只能以物易物,会造成整个关系网的不方便,并复杂化困难化交易进程。所以没有也可以,但有了之后就绝不想再失去。
了凡曾被算命先生算定命运,近半生框于其中。后经指点了悟,命由天,福由己,自此脱框。
《易经》所讲,都是为君子的生命成长所谋划,并具体教导如何趋吉避凶。如果天命是不变的,怎么能趋吉避凶呢?
孟子说过,那些仁啊义啊礼啊智啊,是人本性中本来就具有的,只要想要,就可以得到。所以,仁义道德,是我们想求就可以求得的。但是,功名富贵怎么可能我们想求就能求得呢?
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这个层面上去寻找,那就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我们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贵其实也是我们想求就能求得。我们既可以向内求得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二,改过之法,走上叉路的抉择。
人生一世错漏不可避免,但如何面对却是人生考验,不得法误终身。一般而言,最好的方法是从心灵上彻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净了,你的每一个当下也就清净了。不好的念头,在还没有冒出来的片刻,你就能觉知到,而一旦觉知到,就不会再冒出来了。如果做不到从心灵深处彻底解决,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后再去改正错误。如果连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加以改正。既着眼于根治心灵,又兼顾具体事务的话,也不算失策。但若眼里只有具体的事务而忽略了心神的修炼,那就很愚昧了。
事实上,那些罪业深重的人,在平时生活里也有反映:有的会心神闭塞、头昏健忘,有的会无缘无故就心烦意乱,有的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会消沉沮丧,有的听到正确的言论就会闷闷不乐,有的帮助了别人却招来怨恨,有的.甚至会口出狂言、失去理智。这些都是错乱应对失矩累积之怪相。一旦出现这类状况,就必须奋发图强,痛改前非,千万不要耽误了自己。
凡是说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圣贤之论;凡是说祸福都是天注定的,都是世俗之论。
幽闭了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灯光照进来,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
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三,积善之方,人间正道是沧桑。
善从正,正念积,则善养浩然之气,身心俱上佳。
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得还不够纯粹:要么想做善事而行动却不够勇敢,要么帮助了别人但心中其实有迟疑,要么虽然勉力做了好事却言语失当,要么醒的时候能够自律,而醉的时候就放纵自己。自己认真反省,觉得所做好事与所犯之过相比较,过要大于功,实在是虚度了很多光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四,谦德之效,君子以厚德载物。
满招损,谦受益,上善若水。吉凶的预兆,一般是先萌动于内心,而后在言语行动里体现出来。一个人如果心地淳厚,就常常会有福气;一个人如果待人刻薄,那就常常会有祸害。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做得不够好,或是因为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够,感应还没有到来。我们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即使别人毁谤我们,也把它当作是自我的磨炼和考验,欣然接受,有什么好愤怒的呢?
如不愿意做过于繁琐的事情,不能包容别人,心胸狭窄,经常恃才傲物,说话轻率,随意议论,这些都是福德浅薄的表现。
总体说来人要先有目标及价值观,然后持之以恒的前行中不断修正,逐渐积累正念正觉并谦恭有德,自然有志者事竟成。但今之所谓有志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故无恒不谓志。
作者“了凡”,意思是证悟了关于创造自己命运的深刻道理,不想像凡夫那样被命运束缚,觉今是而昨非。了凡名字本身就是从宿命开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次领悟,先了解平凡再了结平凡。
《了凡四训》读后感11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在69岁时所著,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是如何多行善事,最终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袁了凡先生在年轻时,曾有以为大师帮其算命,只能活到53岁,做官做到现在的县长级别,而且膝下无子女。随着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轨迹,每一步都跟大师算的一模一样,袁了凡先生深信不疑,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命运,认为他的一生就这样了。但后来他又遇一位大师的指点,从而明白了修善断恶,改变自己原定的命运,最后活到了74岁,官位也晋升到了进士,还得了两个儿子。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即“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刚开始觉得自己的人生命运和第一位大师算的一样,觉得命已天定,从此听天由命,然后到后来受到第二位大师的指点,在生活中多行善事,立断恶念,得到了不一样的命运。
改过之法。即先改过,再积善。改过的结果就是避灾避祸,不改过,修的善也会大打折扣,积的善和福也会漏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了错事要有羞耻心,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积善之方。要做到与人为善、劝人为善、敬重尊长、爱惜生命等,多行善事,福泽绵延。《易经》也说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谦德之效。这就告诫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谦卑的心,遇人遇事都要谦卑,不可骄傲自满。
《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过之法。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改正,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和决心。
第三篇,积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两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记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气,凡事慢三拍,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
3,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宽容。
4,凡事都要想到两面性,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
6,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了凡四训》读后感12
《了凡四训》是我这么多年以来看到的最能打动我心灵的书籍,第一篇,立命之学。”命由天做,福自己求”。这么多年,从参加工作起我就珍惜自己的工作,很认真,也很努力,经历过生存的艰辛,也更懂得什么是生活。当我看到了凡先生的人生,就很羡慕他,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
“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善人,自会有很好的人缘,那么很多人来帮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会比别人大很多!对于自身而言,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造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过之法。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他们不怕国家的法律,不畏惧社会的谴责,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前面两条是改过的前提,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去改,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要将一个人维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改变,这确实是需要勇气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不是经历了大的挫折和打击,人是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习惯的,习惯的养成,就是要靠重复,不断的重复,一点一滴的去改变,日积月累就会真正的改变。
第三篇,积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凡是那些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让我懂得古人家训的重要性,袁了凡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命运,我们现代年轻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困难,加倍努力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命运。我们家长教会孩子改正自己不好习惯的方法,家长为榜样,通过家长成功方法,让孩子学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从现在每天做多一些善事,通过家长行为来影响孩子多做善事习惯。“满招损,谦受益”的重要性,让孩子怀着谦虚之心去学习做事做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13
时间过得真快,知道这本书已经有好几年了,是在20xx年看一本书水清老师推荐的。也是信仰的力量和吸引力法则引导我和这本书遇见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古人的书其实隐含着很多智慧。可以多看这些书,也也比那些流行的,热销的书籍有更多更本质的大智慧。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应该顺势而为。然后,我是想去找以前20xx年三月份叫一个同学坚持,不要弃考。但是他认为已经迟了,现在开始复习是无用的,白费力气。因为20xx年扩招,是有很多可能的,但是他并没有领情,还是很冷漠地说,“关你什么事,又不是你的的钱报名,浪费的又不是你的钱。”因为觉得自己又被伤害到,特别的深刻,那时候还截图在笔记上记录这次对话,告诫自己不要过多关心别人事。
我在收藏夹里面并没有找到那次对话,却看到两年前看《了凡四训》这本书时做的笔记。
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这一段确实应验成语讲的,「自求多福」。而且如理如法地求,决定每个人都求得到,这样才叫真理。真理没有说一个人做了有,另外一个人做了没有,这个就不叫真理。而关键在哪?坚定不移的意志。人假如常常换志向,那就很难达到。「君子立志长,小人常立志」,就很难达到。所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志于功名必得功名,志于富贵必得富贵。人有志,就像树有了根,立定这个志不改变,而且还不断地积功累德。
『须念念谦虚』,保持这个谦虚的态度。
『尘尘方便』就是处处与人方便,
「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为人设想,不与人争,
『造福由我』这样的修养,这样的积德累功,自然感动天地,而得到福报,
这个和自己转笔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真的喜欢,平时有空就练习,那么就可以练会。例如下五子棋的二年级学生小悦同学(她的智力是机构上比较低),她想超过老师,她是每天去挑战老师,然后一次次失败中进步。一个学期下来,她后来真的是机构上下五指棋最厉害的。的确有时候我都输给她了。
我们都喜欢谦逊的人。
图片要相信,然后才能行动,然后才能有所收获。祝自己可以如书中说的那样。
《了凡四训》读后感14
春秋时期,有很多的“先知”,他们通过观察一些人的行为习惯就能判断出他接下来的祸福吉凶,《左传》里记录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做的`好事多,就有福泽,坏事多就有灾难。
相对于做好事来讲,不做坏事更容易一些,所以更正自己已有的错误,是获取福报的第一步。
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了凡认为,欲要改过,一定要有三颗心,一是羞耻之心,二是敬畏之心,三是发勇之心。
王阳明曾言自己的学说是“致良知”之学,这个致良知就是羞耻之心。匪盗被王阳明关押起来,让他们脱掉衣服的时候,他们依然会不好意思,这就是羞耻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说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敬畏的东西,举头三尺有神明,有所敬畏,人做事情就不会太出格。
第三个是发勇之心,就是说,人意识到错误之后一定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要勇于改正错误。
比如,意识到每天熬夜是一种坏习惯,知道不对,但是就是不改,这样是万万不可取的。天下没有完人,每个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错误,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反省,努力更正。
《了凡四训》读后感15
读罢《了凡四训》,我认为这本书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的命运是否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而改变,第二个则是如果可以改变的话则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改变他。
第一个问题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初二的时候读的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名叫做《命运之路》,牧羊人翁大位为了追求诗人的梦想与心仪的姑娘而来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条道路可以供他选择,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个成就了无数诗人也毁灭了无数诗人的城市,还可以选择左边一条泥泞而未知的道路。他选择了三条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结果都是相同的命运:同一把刻着一个伯爵名字的枪杀死了他。小时候只知道这是欧亨利惯常的调侃与幽默,可是读了了凡先生的书,回想起这个略带无厘头的故事,我却多体悟出一番况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尝不与翁大位的命运相似呢,他们的命运似乎早早的就被什么算定,以至于一切的选择与改变好像都成为了徒劳的挣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难免就会甘于沉沦。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学中就直指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的命运真的是被注定的吗,人的命运可能通过人的行为去改变吗?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运也就是被决定了的,而一个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命运,而且那种行为的意愿来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运便决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忽间会发现佛教它也是贯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与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学观点相比较,有一些不同之处,那便是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的界限貌似变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种相容论的主张了。
在其他人的哲学观点中,比如斯宾诺莎,他虽然不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人们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被无数的条件一环一环所决定了的,但是实际上,他的唯理论在摆脱外在权威的意义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决定了道德,也决定了人的行为,外在的决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则把自然的规律与自由的规律加以区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行为虽然受到了自然规律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有能力为自己建立一个自由的规律并且依照自由的规律去行动。
至于一些基督教的观点,他们则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上帝当然可以全权的支配人的命运。人的活动,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是被控制的,虽然这样的观点并不受到所有神学家的认同。
佛教则另辟蹊径,他没有执著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争辩上,普遍的因果论让我们看到了决定论的影子,但是作恶与行善则完全是出于人自己的选择,人做善事与种恶因断然不会是被决定了的,这当然是一种自由的意志,而且这种自由意志所触发出的行为将作为一种"因"起到改变命运的作用,我们看到,佛教实际上是提倡通过自由的意志来影响自身的命运,而反对那种完全的决定论。
因此,从了凡先生的命运中,我们看到,多做善事,种善因,可以改变命运,而且,"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一念猛厉,可以涤百年之恶",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则是了凡先生开出的改变命运的三剂良药。
改过之法首先要端正改过的态度,所谓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然后要明白改过的方法,便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耻心、畏心、勇心给我的触动很大。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耻心,才能够主动的去反省自己的行为,然而曾几何时我已经将反省渐渐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错事,要别人的提醒才能够自知,别人指出的错误毕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错误又何止千万,对错误不自知,以为自己做的问心无愧,实际上却是一点一点的堕落,这些错误,可能就是我烦恼的'根源,可能就是我为人处世上的缺陷,任由这些错误存在,最后只会贻害自己。有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别人的处理方法或者一些行为我看不惯,然而我却没有认真想过,我的做法难道真的是合适的吗,别人那么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没有思考这些,却武断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想想这些,感觉自己有时候真的很鄙陋。
发畏心则是告诉我要有一颗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时候父母经常教导我的慎独。的确,很多时候虽然并没有人去监督我,但是这不代表我可以为所欲为,了凡先生说,我们虽然"过在隐微",但是"天地实鉴",被人看破就会一文不值,我觉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监督,排除了别人发现的可能,这种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错事、恶事,即使不被发现、不会损及自己的阴德,但是必然会导致人的放纵与堕落,而这种放纵与堕落实际上更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会公然做那些他们习以为常的错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质会明显下降,这样,即使人们不知道你背后真的做了什么,从人的改变中我们一样可以窥觑人的素养与品德的高下了。
发勇心则是教导我要当机立断,改变以前的种种不端,从现在开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约束自己,不给错误以任何可乘之机,勇猛精进,过则无惮改。
至于改过的方法,我觉得我能够从事理上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可是却很难从心中抹去做错事、做恶事的想法,明白了错误的根源,就会在做事之前用这些标准来评判这件事是否应该去做,但是只有从心上改正,不起心动念,才能够避免种下恶因。的确,当人的想法专心于善时,就不会有恶的念头涌入,正如我们专心于学习,就不会有怠惰享乐的想法一样,从心上去改过,应该是我勇猛精进的方向。
第三篇积善之方,则用十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积善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强调的两点就是积善要出于至诚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则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满皆源于存心的不同。"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我觉得这十点纲要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爱敬存心",心中不存爱敬,其他的行为则非出于真诚,自然将是一文不值的。"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我们都应该心存爱敬,了凡先生说"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的确,圣人、先贤可能已经不在世上,不可能通过圣人先贤本身去爱敬当今世人,但是我们应该代圣人立言,践行圣人之志,来帮助、爱敬万物,通过自己的行动把圣人的爱传播给世人,这样既是我们爱敬了世人,同样也是圣人爱敬了世人,这样才是"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谛。
第四篇谦德之效的内涵则显得更为明了了,"满招损,谦受益",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太满,我们的欲望太满,我们的态度太满,我们的心太满,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资本的本性便是去创造新的资本,便是去实现利益的最大,所以说建立在资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种满的文化,而这也是现代社会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但是我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学问上要虚怀若谷,认识到自己的鄙薄;处世上要礼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种永不满足的精进之心,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谦,是亏,但也是得,关键看自己的态度与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训》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真的很感谢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了凡先生的每句话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时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发耻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积德行,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凡先生的每句话,放在今天来看,也无不是对于浮躁的现代人的讽刺与警戒,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了凡先生的谆谆教诲,戒骄戒躁,多行善事,砥砺德行,让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友爱,更和谐。
【《了凡四训》读后感】相关文章: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讲的是什么范文05-11
《了凡四训》读后感09-01
了凡四训读后感09-02
《了凡四训》读后感11-29
凡了四训读后感10-24
了凡四训读后感11-02
(经典)《了凡四训》读后感02-18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华]01-31
【热门】《了凡四训》读后感03-08
《了凡四训》读后感通用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