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凡四训》有感(精选)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了凡四训》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了凡四训》有感1
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感慨万千,以前对人生迷茫无错的我突然间豁然开朗,寻得了一条通天的人生大道,这条大道是如此清晰,如此的光明,令我十分感动,信心倍增。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为教育后代子孙而写的一本家训,原名《戒子文》,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此书分为四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其中讲述了袁了凡一生改变命运的经过,举出了许多因行善而得善报、改变命运的实例,阐述了积德行善的种。种方法,鼓励人们积极改过修身,力行善道,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了凡先生一生的故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云谷禅师和了凡先生的对话,他说,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但这是对于凡夫俗子,对于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极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贵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
了凡先生认为,人有先天的命运与后天的命运两种,先天的命运了凡先生认为,人有先天的命运与后天的命运两种,先天的命运是父母祖宗上天给的,是先天注定的。而后天的命运则是由先天的命运转变而成,有的人一生无所作为则后天命运终生没有变化;有的人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积德行善,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而有的人不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甚至作恶多端,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坏的方向转变。
此书分为四章,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等四篇,了凡先生用亲身实践向人们证明,命运原本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撰写了这本探求立命之学的训诫之书。书中立命篇,就是说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自己。立命之学,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袁天启;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必须努力断恶,勿以恶小而为之。了凡先生认为,人有先天的命运与后天的命运两种,先天的命运了凡先生认为,人有先天的命运与后天的命运两种,先天的命运是父母祖宗上天给的,是先天注定的。而后天的命运则是由先天的命运转变而成,有的人一生无所作为则后天命运终生没有变化;有的人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积德行善,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而有的人不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甚至作恶多端,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坏的方向转变。
第二篇讲的是改过的方法。小的过失,尚且要改;那么大的罪孽,自然就不会再造了。一个人改过,如果能具备书中所说的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这三种心,那么就能有过错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阳光一样,还怕不融化吗?但要改过,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第三篇所说的,都是积善的方法,发慈悲心,广积阴德。善一定要积很多,才能发生大作用。而且所积的善最好是别人所不知道的阴德,才能够扭转命运。然而行
善积德都以慈悲心为根本。有了慈悲心,你才能有博爱的胸怀,去接受大家,去感化大家。第四篇专讲谦虚的好处,谦虚的效验。仔细的研究,不囫囵吞枣,那就必定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人在社会上,不能不和他人来往,所以必须要知道做人的方法,而做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谦虚了。一个人能谦虚,在社会上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学问也会进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样样都会进步。如此所有种。种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称为谦德。
我们一般认为,人在一生中,通过加强锻炼有一个好的身体,通过刻苦的学习有一身好的本事,有了这两样,人就会有了幸福和长寿。这当然是对的,而且是完美人生所必须的两样东西,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追求这两样东西,但是,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你的行为、语言和思想对你的周边社会时刻都在产生着影响,你的周边社会也每时每刻都对你的行为、语言和思想产生着反馈,而这些来自于外界的反馈无不与你的言行有关,你好的善的言行就会得到好的反馈,即使你是一个能力有限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会得以拓宽和通畅;而你的不好的恶劣的言行就会得到不好的反馈,即使你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会变得狭窄和不畅。这一道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无数次的被检验。
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两回事,我们的祖先把他们五千年来的聪明才智和道德美德留给了我们,使得中华民族长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我们的骄傲。但是,当今的一些国人,盲目的追逐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独立自主的创造,盲目的追求外国的时尚而忽略了自己
民族的风格,尤其是盲目的追逐金钱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美德。他们的言行盲目,内心浮躁,他们经常会拿着一知半解就去挑战权威,对本该尊敬的师长很不以为然,把本该孝敬的长辈视作他们的奴仆,内心已空虚到疯狂的忘我的追逐明星,真不知他们哪一天会爱上侵略者部队里的靓仔大兵,他们视为所欲为为自由,视侵害他人为搞笑,视放纵为潇洒,视另类为酷,这样的人即使他有很高的学历对社会又有何用,他们不危害社会就算烧了高香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才无德的人,更不要说那些无才也无德的人了,这样的人你能喜欢吗?你愿意做他的同事或好友吗?你愿意接纳这样的.人做你的员工吗?如果大家都不喜欢他们,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宽广吗?
在了凡先生一生的故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云谷禅师和了凡先生的对话,他说,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但这是对于凡夫俗子,对于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极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贵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所以人的命数是没有一定的,如果一个人不行善,也没有违犯过失,那么他就只能顺着他的命数向前走,半点都不自由啊!只有力行善事,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联想到实际,我觉得改过行善最重要的是要修心,从念头上做起,做到意念清净,不起一丝毫的妄念,顺和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诚,才能成功。人的一切恶行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心里,如果一个人不生恶念,那又谈何造恶呢?要修心,就必须在心中培养扶持正念,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别人冒犯我,那是别人的过错,于己无干,不怨别人。古人道:举头三尺有神明。敬畏天理,心体光明,无愧于一切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豪杰。现代的社会之所以很少见到君子豪杰,是因为社会能干扰人清净本心的因素太多了,世人已经很少有人能保持意念的清净了,也很少有人能深信因果报应之事了。
看完这本书,合上书页时也卸下了尘世的伪装,诚实的审视自己也许这就是机缘吧?在一个平凡的午后我与这本书相遇了,这个巧妙的邂逅也注定了我的人生将走向不同的道路。
读《了凡四训》有感2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知道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非常消极被动。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如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细细品读《了凡四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现在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政府高官,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试想,一个不知道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应该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读《了凡四训》有感3
明朝袁了凡是一个考功名后做了官的贤达,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研究并指导自己做人做事。在老年写下了四篇短文,当时叫“戒子文”,把自己一辈子做人做事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告诉自己儿子,训诫他儿子,也就是后来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他可以忽悠别人,不可能忽悠自己儿子,可想而知,这是他一辈子做人做事的成功心得体会,我们也应该好好感悟并指导我们心灵修为和言行举止。历代很多贤达也非常推崇,也有很多诠释,如印光大师、净空法师都有讲记。
四训为:立命、改过、积善、谦德。
什么是立命?就是自己把握自己命运。你这一辈子过得怎么样?是幸福、安宁、踏实……都是你自己,外求永远求不到。就是面对这样的社会、单位、上司、下属、父母、子女、老婆、老公……不管是好坏,这些对于你来说都是外在因素,你很难把握和改变,你只能调整你自己,你怎么应对,怎么做人做事,怎么适应这些既定的外在因素,并尽力促进外在因素改进。我们人生观价值观首先得回到这个思维轨道。
什么是改过?就是自己只有不断改变调整提升自我,才能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一般人很容易看得自己的优点,别人的缺点不足。如果你总是看到自己的`弱势不足缺点,看到别人的优势,你就很了不起了。每天早晚反思反省自己,改进自我,就OK。
什么是积善?想法做事处世,一般人都是从自我角度出发,很难发自内心的从别人的角度来想。人就是要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你是不是一个对别人有帮助,让别人开心的人。不断这样想,这样做,你将成就别人、成就他人,也成就自我。
什么是谦德?人都是很自以为是的,很难做到谦卑和谦虚。很多人都毁在这个方面。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读《了凡四训》有感4
《了凡四训》,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这本书是他用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书中他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
全书共分为四章,开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学】中袁先生就讲述了自己从“被命数所困”到“努力改变命运”的真实经历,读了之后我深有感触。
从他的故事,让我们切实的了解到,【立命】之意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改变命运,而不是被命运所束缚、禁锢。
因果之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定数,但是也并非不可改变。关于命数已定,云谷禅师这样描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数虽定,但要看我们对待它的态度。行极善的人们,命运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为他不断的累积善果和福报,这极大的福报可以消抵原本命里的不吉变为吉祥;而行恶的人,命数同样不能确定的,因为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极大的恶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报变成祸事。
我们的命运终究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可以通过我们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改变,我们才是它的主人。
正如书中袁了凡追问命数是否可改时云谷禅师说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命数是由自己造就,而福泽也是需要由自己去求得;个人造恶,就自然折福,个人修善,就自然得福。紧接着禅师又列举出佛经里的句子--“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来证明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命运的事实。但要注意,这句并不是鼓励大家为求功名富贵、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这样单纯只为一己贪念而为善,没有真心诚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业障。
我觉得,在现代的社会当中,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例子有很多,他们都是经过不断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想有所改变,我们就应该从现在起在平日里有所积累。有这样一句古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多读书、多学习,多做有意义的事、多做善事,不要学习不良嗜好,不做恶人。要心存善念、积德行善,无贪念、无恶念。只要这样每时每刻的累积,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样,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正如《了》文后面章节中所说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读《了凡四训》有感5
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学中就直指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的命运真是被注定的吗,人的命运可能通过人的行为去改变吗?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运也就是被决定了的,而一个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命运,而且那种行为的意愿来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运便决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从了凡先生的命运中,我们看到,多做善事,种善因,可以改变命运,而且,“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一念猛厉,可以涤百年之恶”,了凡先生劝世人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则是了凡先生开出的改变命运的三剂良药。改过之法首先要端正改过的态度,所谓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然后要明白改过的方法,便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耻心、畏心、勇心给我的触动很大。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耻心,才能够主动的去反省自己的行为,然而曾几何时我已经将反省渐渐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错事,要别人的提醒才能够自知,别人指出的错误毕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错误又何止千万,对错误不自知,以为自己做的问心无愧,实际上却是一点一点的堕落,这些错误,可能就是我烦恼的根源,可能就是我为人处世上的`缺陷,任由这些错误存在,最后只会贻害自己。
发畏心则是告诉我要有一颗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时候父母经常教导我的慎独。的确,很多时候虽然并没有人去监督我,但是这不代表我可以为所欲为,了凡先生说,我们虽然“过在隐微”,但是“天地实鉴”,被人看破就会一文不值,我觉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监督,排除了别人发现的可能,这种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头顶三尺有神明”,人必需要有一颗敬畏的心。
发勇心则是教导我要当机立断,改变以前的种种不端,从现在开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约束自己,不给错误以任何可乘之机,勇猛精进,过则无惮改。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训》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易经同样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对于我们这些在俗世学佛的人一定要认真践行《了凡四训》所说的金玉良言,发耻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积德行,远离颠倒梦想,证悟菩提。
愿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早脱轮回,往生西方极乐,证得佛果。
读《了凡四训》有感6
之前听同学讲解了了凡四训,大概了解了一下内容,这本书贯穿的一个理念就是向内求,持续不断的做好事,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当时听了同学的讲述心里觉得太神奇,我立刻下单买了这本书。
本书从四个方面,阐述作者的'观点:1.立命之学,听命但不放弃自己,帮助别人,莫问前程,自己多努力,不要把命运定在别人手里。教育孩子,每天都要不断反省自己,反复思考,尽力去做践行,行动大于一切,先完成再完美。
2.改过之法,一个人活着,要有三心,有羞耻心,进畏之后,勇猛的心,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坚持不懈的努力精进,发奋图强,改过自身,努力向上生长。
3.积善之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成人达己,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舍得付出,爱惜物命,看到别人做好事,就应该去鼓励,遇到困难,不要抱怨,转变思路,除去自己的执念。正心正念去做每一件事,不求改变他人,只求心安理得。
4.谦德之效,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家落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想着利他,努力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必将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
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做冥想,让自己处于一种正面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过的更快乐!
读《了凡四训》有感7
了凡四训之前读过,现在再读感受又不一样,因为修行后,有些见解感受经历又不同。
我想写下来,因为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了凡四训从是袁了凡写给自己后世之作,这一辈子的行身立命,修德行善以书,留给后人。
而我感慨,读这本书时,每一个小故事像是我听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念,又像是我的上师给我的教导。
真的感慨,师父,原来如此接地气,却又是个如此有智慧的高人。
说说我的感想:
一、命运之篇
袁了凡写了自己从学医,到考取功名的仕途之路,好像一切中冥冥早已注定。
都在一位孔姓先生的预测之中,哪一年高中,哪一年出贡,哪一年辞官还乡,哪一年寿终正寝,早有预示一样。
所以袁了凡认为,不再努力,反正命运有的,已有,命里无的。已勿强求。
直到后来他遇到云谷祥师,点醒了他。
云谷禅师说,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有所谓的命数。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数很难困住他,非常非常邪恶的人,命数也很好框住他,因为善与恶积下来的种子,让命运变得很不确定。
“你二十年来,因为被一个算命先生算定了命运,就从此不再努力,不曾转动命运丝毫,难道不是凡夫俗子吗?”
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
这也让我想起自己这么多年,到处算命,看自己哪一年哪一个时间好哪一个时间不好,这样自己可以心安理得的等到那一年,反正命还可以。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的误区,殊不知,这是损了自己的福报福德。
后来,听师父的.讲课后,知道了,如果我们这种凡人思维,那后面还是逃不过世间凡世的轮回。
这个轮回不是讲生死轮回,而是命运的轮回。
所以,这也是我心里的虚妄所求,不合天道,自己却心安理得。
一切还是我们的心,跑偏了,有执念。
因为,不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自我省察,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东西,就会陷入盲目的追求中,万事只能听天命,向内向外都不会得到,没有什么益处。
万事万物皆遵循这个道。
世间享有千金财产的人,一定是配得上千金的人;世间享有百金财产的人,一定是配得上百金的人;
而饿死的人,一定有饿死的原因。
二、改过之法
地藏经里说:起心动念,皆是业,为善为恶,逐竟而生。
也就是说,都是由我们内生的起心动念,哪怕一个小小的念头,而后会在自己的言行举止间显现出来。
现在往前回看,我度过一段迷茫期,心不之所往,所念皆是虚念,像给自己上了枷锁一般,出不来。不知道该如何。
我也总感觉一股力量,师父在把我往外拉,正知正念,让我好好的修行。所以我很感恩师父,感恩师兄。
回想起来,自己真的做的不好。
改过之心,另外还有我们的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每每读地藏经,我都想起种种的过往,做的不好,真心发心去悔,改过。
这就是了凡四训里说,人第一要有羞耻心,我为之前做的感到羞愧,没有这种羞耻心,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人还要有敬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无处不在,你以为天知地知你知别人都不知,其实神明知道。
所以我们要有一颗敬畏心,敬畏规则,敬畏神明,一念都不能放纵。任何时候都不能放纵。
另外,还有人在有勇猛心。很多时候,我自己都是畏难退缩,不想去做,有惰性。其实是没有一颗直面困难的勇气。
当我们犹犹豫豫的,消极怠工,而不是去立马行动。
后面回过头来处理。改正,所花的时间、精力,财力。那又是更多。
所以,把内心的底层逻辑想明白,彻底的改,就要马上行动起来。
三、积善之方
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师父经常给我们讲的。你觉得的善并非善,而你见到的恶。不一定是恶。
这就是我们所要具备的善知识,大智慧。
有大智慧,能分清真正的善恶,心中存善念,正知,正念,而能做到分清端、曲,是、非,阴、阳等等。
凡是行善积德,不能只依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应觉知内心最深地方的善念。起心动念,并加以净化洗涤。
这里的时候,我就想起师父说的,两个方面:
1.心口合一
师父总讲,我们要心口合一,以前不明白,总是想,反正我心里知道,嘴巴去应付,但是久而久之,那我们也会成为自己不认可的这一类人。
做到心口合一,就是心里想的,也要用好话,不伤人的话说出来,那心里真正去为这个人好,哪怕这一时我说的道理,讲的话别人不认同,但是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善意。
所以,将师父所说的,从今往后,这张嘴巴今后讲出来的,都是善意的好话,或者是佛理,而不是心口不一。
2.善护念
善护念,就是用善意护住自己的心念,哪怕一点点恶的念头都没有,这们,我们守住我们的身口意,发正心正护正念正知,这也是在改变我们的命格。
看到这里,我看似在读了凡四训,但每读一个字,我都觉得这就是我们师父对我们的教诲。
所以,总结就是,一切的善意真正的从内心出发,真正的去向善,起心动念皆是善,善行无穷无尽。
四、谦德之效
这里,我想到一个词,”飘“,很多人觉得自己好了,眼睛就长头上了。
以前我不知道师父为什么在我们自我感觉很好的时候,会说,这是在悬崖边上走,很容易掉下去,紧紧的拉住我们,但是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会鼓励我们。
善事和阴德都是由人的内心决定的,当我们真正存有善心,就功德无量。
凡是上天要使某个人发达,在还没有降福给他时,会先开启他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旦开启,浮躁的人会变得沉稳,放肆的人会变得内敛。
这也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即使我考过了事业单位的分,也没进得去,第一是福德不够深厚,第二也是自己的发心,而不是有真正的志向,又怎么能考进去呢。
人一旦有真正的志向,犹如树木有了坚实的根基,而立志定向后,每个念头都不忘谦虚,处处不忘给人方便,自然会感天动地。
这也是福报是自己造成的。
读完这本经典书,了凡的一生。从觉得命定,后发心做善事改命,不仅官至高位,还有子孙绵长,活到了高寿。
就是说命由我作,不是不能改命,而福自己求,向内求,发心真正去改变。向善,正知正念正法,知行合一,善护念。
点个赞和在看,都是对我的鼓励。
读《了凡四训》有感8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作者是袁了凡。该书为袁了凡所作的家训,以其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故事。
袁了凡,原名袁黄,是明代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浙江嘉善县魏塘镇(今属嘉兴)人。袁黄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云谷禅师,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他的《了凡四训》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读《了凡四训》有感9
读该书,从她谈起,一位宛如仙女的女人,和我甚为好些,20xx纯属偶然认识佛家,20xx暑期回家乡与她碰面,言谈间对生的坦然、对死的从容要我刮目,离别送我几本,在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期期内有空细细地赏读,颇有一丝沉积,借此机会机认为记。
一、运势把握在自身手上,也可以被造就
了凡老先生在少年时,碰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看命,算他一生的使用寿命到五十三岁,击中无子嗣,做官得话能够 保证县委书记。他每一年拿我国是多少工资待遇,考試名次,都算得很准,了凡老先生一对比,一点都没有错,因此就坚信不疑。即然一生的命早已定,因此心就定了,沒有臆想。人世间人追求完美名利、財富,而了凡老先生沒有这一想法,由于他知道命中沒有的,求也求不上,因此索性就不愿了。
之后,他与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个臆想。高僧很钦佩他,讲到:“你的时间不简单,一般人做不到。”他回应说:“我的命被别人算定了,打臆想都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开怀大笑说:“原以为你是圣贤,原来你或是个一切众生。”接着,云谷禅师的一番教育,促使他领悟。因此,他志向改变现状的运势,不仅报考了举人,并且也有了兄弟俩,活到74岁。
这恰好是《了凡四训》所讲,“志于名利者,可得名利;志于荣华富贵者,可得荣华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顾念谦逊,尘尘便捷,当然打动乾坤,而惠及我来”。
二、人非圣贤,金无足赤,发心去改,人非圣贤
《了凡四训》与佛书拥有 共同之处,目地皆在“真诚待人”、“护善心”。那麼,又应怎样“护善心”呢?这就必须长子县你的爱,除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与利荣华富贵等物质欲望所心动,将坚定不移的正念疗法、正信坚持到底。
只需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好事,正的想法发生在前,那麼邪惡的.想法,当然就环境污染不上大家的内心。就算是有过失,有过错,只需发心发愿去认真纠正,一样能走进自然,重归到大家最真正最心地善良的一面。
三、谦虚让人发展,谦逊是取得成功的助力泵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训戒一直变成 大家的人生格言。在《了凡四训》一书里,一样诠释了“谦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一点也不惹恼于乾坤神鬼,而谦虚屈己,使乾坤神鬼,时刻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使用。稍有才识之人,必不忍心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授教有地,而取善无限,尤修业者所不可或缺者也。”它是说,人若谦逊,神灵相佑,人若骄满,神灵相拒。
纵观《了凡四训》一书,才发现它不但包含为人处事的方法,也是有立身处世的方式,也有解决人生道路、解决感情、日常生活的对策,无外乎一本全方位周全的优秀作品。在不断赏读《了凡四训》一书以后,定能摆脱日常生活的诸多伤痛。
长路漫漫,把每一天当做修习。
读《了凡四训》有感10
读罢《了凡四训》,我认为这本书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的命运是否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而改变,第二个则是如果可以改变的话则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改变他。
第一个问题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初二的时候读的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名叫做《命运之路》,牧羊人翁大位为了追求诗人的梦想与心仪的姑娘而来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条道路可以供他选择,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个成就了无数诗人也毁灭了无数诗人的城市,还可以选择左边一条泥泞而未知的道路。他选择了三条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结果都是相同的命运:同一把刻着一个伯爵名字的枪杀死了他。小时候只知道这是欧亨利惯常的调侃与幽默,可是读了了凡先生的书,回想起这个略带无厘头的故事,我却多体悟出一番况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尝不与翁大位的命运相似呢,他们的命运似乎早早的就被什么算定,以至于一切的选择与改变好像都成为了徒劳的挣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难免就会甘于沉沦。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学中就直指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的命运真的是被注定的吗,人的命运可能通过人的行为去改变吗?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运也就是被决定了的,而一个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命运,而且那种行为的意愿来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运便决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忽间会发现佛教它也是贯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与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学观点相比较,有一些不同之处,那便是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的界限貌似变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种相容论的主张了。
在其他人的哲学观点中,比如斯宾诺莎,他虽然不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人们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被无数的条件一环一环所决定了的,但是实际上,他的'唯理论在摆脱外在权威的意义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决定了道德,也决定了人的行为,外在的决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则把自然的规律与自由的规律加以区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行为虽然受到了自然规律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有能力为自己建立一个自由的规律并且依照自由的规律去行动。
至于一些基督教的观点,他们则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上帝当然可以全权的支配人的命运。人的活动,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是被控制的,虽然这样的观点并不受到所有神学家的认同。
佛教则另辟蹊径,他没有执著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争辩上,普遍的因果论让我们看到了决定论的影子,但是作恶与行善则完全是出于人自己的选择,人做善事与种恶因断然不会是被决定了的,这当然是一种自由的意志,而且这种自由意志所触发出的行为将作为一种"因"起到改变命运的作用,我们看到,佛教实际上是提倡通过自由的意志来影响自身的命运,而反对那种完全的决定论。
因此,从了凡先生的命运中,我们看到,多做善事,种善因,可以改变命运,而且,"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一念猛厉,可以涤百年之恶",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则是了凡先生开出的改变命运的三剂良药。
改过之法首先要端正改过的态度,所谓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然后要明白改过的方法,便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耻心、畏心、勇心给我的触动很大。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耻心,才能够主动的去反省自己的行为,然而曾几何时我已经将反省渐渐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错事,要别人的提醒才能够自知,别人指出的错误毕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错误又何止千万,对错误不自知,以为自己做的问心无愧,实际上却是一点一点的堕落,这些错误,可能就是我烦恼的根源,可能就是我为人处世上的缺陷,任由这些错误存在,最后只会贻害自己。有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别人的处理方法或者一些行为我看不惯,然而我却没有认真想过,我的做法难道真的是合适的吗,别人那么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没有思考这些,却武断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想想这些,感觉自己有时候真的很鄙陋。
发畏心则是告诉我要有一颗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时候父母经常教导我的慎独。的确,很多时候虽然并没有人去监督我,但是这不代表我可以为所欲为,了凡先生说,我们虽然"过在隐微",但是"天地实鉴",被人看破就会一文不值,我觉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监督,排除了别人发现的可能,这种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错事、恶事,即使不被发现、不会损及自己的阴德,但是必然会导致人的放纵与堕落,而这种放纵与堕落实际上更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会公然做那些他们习以为常的错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质会明显下降,这样,即使人们不知道你背后真的做了什么,从人的改变中我们一样可以窥觑人的素养与品德的高下了。
发勇心则是教导我要当机立断,改变以前的种种不端,从现在开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约束自己,不给错误以任何可乘之机,勇猛精进,过则无惮改。
至于改过的方法,我觉得我能够从事理上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可是却很难从心中抹去做错事、做恶事的想法,明白了错误的根源,就会在做事之前用这些标准来评判这件事是否应该去做,但是只有从心上改正,不起心动念,才能够避免种下恶因。的确,当人的想法专心于善时,就不会有恶的念头涌入,正如我们专心于学习,就不会有怠惰享乐的想法一样,从心上去改过,应该是我勇猛精进的方向。
第三篇积善之方,则用十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积善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强调的两点就是积善要出于至诚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则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满皆源于存心的不同。"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我觉得这十点纲要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爱敬存心",心中不存爱敬,其他的行为则非出于真诚,自然将是一文不值的。"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我们都应该心存爱敬,了凡先生说"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的确,圣人、先贤可能已经不在世上,不可能通过圣人先贤本身去爱敬当今世人,但是我们应该代圣人立言,践行圣人之志,来帮助、爱敬万物,通过自己的行动把圣人的爱传播给世人,这样既是我们爱敬了世人,同样也是圣人爱敬了世人,这样才是"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谛。
第四篇谦德之效的内涵则显得更为明了了,"满招损,谦受益",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太满,我们的欲望太满,我们的态度太满,我们的心太满,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资本的本性便是去创造新的资本,便是去实现利益的最大,所以说建立在资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种满的文化,而这也是现代社会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但是我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学问上要虚怀若谷,认识到自己的鄙薄;处世上要礼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种永不满足的精进之心,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谦,是亏,但也是得,关键看自己的态度与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训》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真的很感谢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了凡先生的每句话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时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发耻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积德行,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凡先生的每句话,放在今天来看,也无不是对于浮躁的现代人的讽刺与警戒,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了凡先生的谆谆教诲,戒骄戒躁,多行善事,砥砺德行,让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友爱,更和谐。
读《了凡四训》有感11
《了凡四训》里面讲,拥有千金财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于是,愈发郁闷。看来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轻于鸿毛的,如果能变得重于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训》告诉了我们命运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诉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方法:行善积德。问题是,这样的标准还是世俗化的标准:有儿子,中进士,当高官,发大财。
可是,这些对于佛教徒来说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烦恼之物么?世尊舍国弃家而求人生真谛,说明这些并不是他所求的目标,这些也不能作为标准吧。而且若把这些作为修佛的目标还是有分别心,修的是有为法呀,这应该不是四谛所宣扬的吧。也许,是我阅读和理解错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诉后人命运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变的,而且即使是富贵功名这样的事情也是可以通过修善行和发愿改变的.。但是,本人认为不能太过执著于本书的教诲,因为这些毕竟属于有为法,也是根源于贪嗔痴念的,对钱财和权力的追求源于贪,对生儿子的追求源于痴,而这些都是不能断烦恼的。但是,下一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可能凭自力永远也断不了这些。于是,即使修有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毕竟比没有修行要好。这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和选择呀。
生命是要重量还是数量,我觉得自己命里没有数量,嗬嗬,只能选择重量啦。
读《了凡四训》有感12
经好友和学校推荐,我利用寒假假期阅读了《了凡四训》一书。《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所著。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改书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
细心阅毕,犹如仰一座金佛,佛光四耀,让我头脑清醒,素心向上,对人生、命运、祸福有了本质的认识。
一、了其一生,善心永存。
袁了凡前辈,童年丧父,勤学习文,遇一老者,言其命数,一一核定,预其无子,预其不登科第。云谷禅师鼓励他不要拘于天命,而应多行善事,必定会有福报。让他“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出功过格,每日登记,善事不断,果真中举。“后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果真生一男。
这是迷信吗?非也,。这不是纯粹的拜佛求经,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行善。天有好生之德,你存善心,行善义,冥冥中所愿就会达成。这是自己种下的因,结成的果。你行善,会利于他人,也会间接利于自己,自己的天地就会开阔,所求即会成真。
所以,行善且是诚心行善,会提升自己的境界,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帮人人,人人帮我。亦如此。
二、不避错误,诚心改过。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行善之人,亦会犯错。《论语》中写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过错是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犯了错,诚心改过,根本上改过,亦是善事一件,应乐而为之。
三、积善之方,爱敬存心。
“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教我们心中要有大我。“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教我们克服困难去行善,爱人敬人之心长存,积善无穷,万德可备。有人说过,感恩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对于滴水之恩与我们的人一定,要涌泉相报,这是一种行善;对于陌生人的相助,更是高级的积善。“水滴筹”中那些急需帮助者,与我素昧相识,但每每我都捐出一份爱心,不论多少心意贵诚。
四、谦则受益,德高转命。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求。时刻保持一颗谦逊之心,时刻保持高尚之德,命运之神,亦会青睐与之。
《了凡四训》,坚定了我向善之心。
读《了凡四训》有感13
命运,在几百年前的人看来,只能在它身下颤栗,却从未想过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当时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人算定命数。刚开始他还有动摇,而后来直接放弃了挣扎,让一切以“预定”好的程序进行。后来,他在南京的国子监读书时,遇到云谷禅师的点化,端正了心态。此后,他多行善事,严于律己,最终也打破了命运的`牢笼。
这就是书中第一训的内容。在接下来的三训中,了凡告诫子孙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举了许多实例并现身说法——总而言之,便是告诫自己的子孙要行善积德。
书中杂合了当时的释、儒、道等思想,也被后来许多人当做教子的首选之书。不过书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积德”——也就是你的未来或你后代的利益。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义——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稳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两代,这些观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达到之前的效果。
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未来会有一种预见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预言。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趋向于这种想法产生的结果。这也是宗教中布道者常用的方法,让你产生自我预言,增强对那个宗教的虔诚性——无论是什么宗教,无论在哪个地方。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于向当时认为几乎不可动摇的“命运”发起挑战,冲破命运的束缚。这本来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过他的著作在时代思想的影响下,会略带有迷信色彩。
而我们在阅读这一类书籍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获。
读《了凡四训》有感14
《了凡四训》这本书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是古代劝善书中的名片,内容涉及四个方面的训诫,即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强调的是人的命运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一生成败完全取决于自身所作所为,所谓“命自我作,福自己求。”此书还值得一看。
我们是在李老师的带领之下进入到这本书中的,以前,我总认为文言文一点意思都没有。还非常难懂,绕口。可当我真正的用心去理解文章内容时,却发现文言文的好处:用白话要说一大堆的话,用文言文一、两句就搞定了,而且越读越有味道。
这么多的句子,都使我印象非常深刻,有这样一句话是我有很多感触: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为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次风雷之所为益也。”我的理解是:一些小的'坏习气,可能在你眼里不算什么,但如果不立即剔除就会引起许多事端;大的恶习要马上彻底丢掉。如果有一丝犹豫,以后的恶果只有自己吃了。不论什么恶习,就马上改掉,或许现在不算什么,长大后便会有居多坏事都来找你。就如手指里扎了一根刺,如不马上清除,化脓、流水,最后可能导致整个手会废掉。一个小恶习会影响多大的事啊!
《了凡四训》让我找到了读文言文的乐趣,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读多看《了凡四训》!就算看不懂也不要紧,要慢慢去摸索。
读《了凡四训》有感15
公司组织阅读《了凡四训》,这是第一次听说这本书。当翻开一看竟是文言文的,兴致便失了一大半所以并没有仔细读它。
只是粗略地从头到尾翻了一下。
朦胧地记得讲的是与命运有关的事。直到最近一次心情极度低落时无意间再一次翻开了这本书,通过那这次的阅读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有了摸索前进的动力。而一直到现在再次重读一遍这本书又给了我不同的感受。我觉得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巨变与浮躁的时代里。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挑战无处不在。
身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一样东西来调剂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来抵御外界各色各样的压力。那这样东西是什么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了凡四训》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这本书是他作于六十九岁时。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一些听闻的真实故事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首先《了凡四训》的写作方法很值得人借鉴。它不同其他讲道理的书深奥、枯燥、难懂。他将深奥的佛法用浅显的语言表露出来。
在一个个实例中让人明白深奥的道理。如在“立命之学”中他用自己前后不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命应该由自己立。在“积善之方”中他列举了十个真实的例子让人很信服。他的首篇“立命之学”先阐述了立命的重要性,而后在下面的三篇中分别从“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这三方面阐述了改如何立命。
当然文章的内涵更让人值得深思。
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呈现真善美的中华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论证“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
以第一篇写的是“立命之学”为例。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讲述了自己不同时期的命运变化。让人们相信“命自我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抱怨“命运不济”“生不逢时“命中注定”其实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宰者、掌握者。曾经听到过这样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去问禅师:“是否这个世界真的存在命运”。禅师让他伸出左手,并向他一一指明了手心里爱情线、事业线、生命线分别所在的.位置。然后禅师让他把手紧紧地握住,并且问他那几根命运线现在在哪?那人回答说在手中。于是禅师笑着说;“对啊,所以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凡四训》中孔道人将《黄极数正传》赠送给了袁了凡,并算定其一生的命运。了凡深信于此,消极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因此往后的日子他都过得碌碌无为。
直到遇到云谷禅师才改变了其命运。云谷禅师告诉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所以只要我们敢立命,一切定数都称不上定数了。
“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命运在不停地变化着。我们只有紧紧地抓住他,才有可能成功。如果我们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引领,那么等待我们的只有悬崖,只有失败。读完《了凡四训》之后,使我心目豁然,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智者,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似乎在提高,但牢固的钢筋水泥也割断了人与人之间密切的联系,也使得人们越来越远离了自己的本性。生活中各色各样的压力也蜂拥而至,有些人们会向无头苍蝇一般失去方向。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
只要胸中有理想、有抱负、并找到正确的方法我们便能成功。蝴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方才破茧成蝶的,而我们呢?自己的命运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方能冲上云霄到达成功的彼岸。
【读《了凡四训》有感】相关文章:
读《了凡四训》有感02-05
读《了凡四训》有感03-24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讲的是什么范文05-11
《了凡四训》读后感09-01
了凡四训读后感09-02
凡了四训读后感10-24
了凡四训读后感11-02
《了凡四训》读后感11-29
(经典)《了凡四训》读后感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