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子部>法家>韩非子>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

时间:2024-06-24 16:36:05 韩非子 我要投稿

(精)《韩非子》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韩非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韩非子》读后感15篇

《韩非子》读后感1

  所谓“利民萌便众庶之道”,就是韩非的政治主张,也是现代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法治。《韩非子》一书,就像是韩非在封建社会的大框架下,以“法/术/势”为核心的一本“政法大纲”

  以我,一个初中生的思想来看,韩非的政治主张与其他类似于儒家的思想最大差异在于“法治”和“礼治”两个概念。、

  韩非本人从他选取的故事来看,是想要证伪儒家在《论语》中记载的关于仁义治国的观点。比如《难一》里讲到的历山的农民与舜,韩非通过一系列关于尧,舜两个圣人的辩证,揭示了他们两人都被儒家称为圣人的话是自相矛盾的,最后引申到一个治理天下的人“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是”不能成功的。

  第二点,如果一个国家的君主像中山国国君那样(也像儒家提倡的那样)“好岩穴之士”的话,那么《经四》里说的“中牟之异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的事就一定不可能避免。而这个观点在书中被反复提到过,像“齐王好衣紫”和“邹君服长缨”这些故事就让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显得黯淡无光,更加衬托出了韩非对于理想的中央集权社会中君主的定义:“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

  第三点,这本书里最重要的部分:法、术、势和包括《定法》,《有度》,《八经》,《用人》等十四篇的建国纲要。法,在书中的意思就是法律。术,据书中观点是君王心中必须要掌握的用人知道。势,就是自己的权势。这三者在建国,强国的过程中缺一不可。我把这些转换成通俗语言,就是依法治国,善用人才,群众路线。法,在本书中正好有一句概括性的介绍,就是:“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奖赏不用太丰厚,让人民有追随利益的感觉就行了,名誉不用太高上,让民众有荣誉就行了,声讨不用太激烈,让民众害怕就行了,处罚不用太恶劣,让民众有耻辱就行了。这是韩非运用人们的心理习惯总结出的立法原则。而法在文中的`解释在现在看来是很简单的:君主给臣民们的规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术就是现代的用人法则一样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发现好的人才后,要先让他在基层锻炼,并考核他的能力。这一点,韩非能这么早想到,是极为可贵的,也正是儒家学说提倡的“直接任用贤人”的错误理念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官僚体系。而势的定义,给大家举个书中的简单例子:如果桀纣生来就在君位上,而尧舜则生来是贱民,那么桀纣在统治时,天下有十个尧舜也不能安定国家;而如果反之,尧舜生来在君位上,而桀纣生来是贱民,那么有是个桀纣也不能扰乱国家的秩序。

  《韩非子》在文学上的意义主要在于《内、外储说》的寓言故事。在法律界的件数则是真正法治意义的提出者。韩非本人也是一个敢于实践的人。新世纪,许多古代的学说,例如儒家和道家,都已被重新发扬,我们希望对于同样在诸子百家里有重要地位的法家,也有这样经过去其糟粕,取之精华之后的重新复生,“古今异俗,新旧具备”!

《韩非子》读后感2

  《韩非子》,这绝对是一部巨作,虽然是在几千年前,但是,其中许许多多的思想至今受用。

  从小便听过《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等等,直到有幸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竟均出自《韩非子》。

  这次,我看的是《外储说左上》,主要讲的是“君之外谋”,其中“说一”的第二段尤其令我感悟颇深。

  这段主要讲的是墨子做木鸢与葵与射稽唱歌的故事,就拿第二个故事来说吧,葵唱歌时,大家都轻松又愉快,而射稽唱时,大家又吃力又疲惫,但有人注意到吗?事实上,射稽唱时的效率比葵唱时的效率高出了许多。

  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良药苦口,不要对苦涩的事物产生厌倦,事实上,这往往是最妙的灵药,葵所唱的歌是一颗甜味的糖,让人感到舒坦,射稽的歌是苦味的药,虽苦,但功效甚好,这便是甜苦之分。

  那到底该如何抉择呢?忠言逆耳,聪明的人会去鼓励别人,因为他知道这是最好的方法,英明的`人会去聆听它,因为他知道,这能创造出最好的功效。

  墨子,连他也会做过愚蠢的事,但他,就是聪明人,他知道做木鸢是件傻事,而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后,却隐藏着良方。

  生活中,社会上也是如此,那些最诚恳的劝告,总是不那么顺耳。家中,父母随时的关照与提醒,总是对你最好的话,但在我们耳中,总是那么唠叨,平日,老师的循循善诱,潺潺教诲,是枯燥和无味的,但这又是最富哲理的话语。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吧,这是我所理解的,但这将永远伴随你左右。

《韩非子》读后感3

  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长河中,先哲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韩非子》即是其中一颗熠熠发光的宝石。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论家、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及代表人物。《韩非子》是后人根据韩非的作品辑成,书中重点宣扬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作为一部“帝王之书”,《韩非子》中涉及到很多管理思想,即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思想亦不过时。其中,针对领导者(君主)的素质问题也有较为全面的论述。

  (一)谨慎

  谨慎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生存技巧。君主的地位极为特殊,是君臣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他处在利害关系的中心位置,臣下都在打他的主意。“人主者,利害之轺毂也,射者众,故人主共矣。”要想不被蒙蔽、利用和操纵,必须时时事事谨慎。“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具体说来,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处理政务,都要小心:“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在作出赏罚决定时更要审慎,因为“上失扶寸,下得寻常”,要根据法律来确定赏罚,并把各种迹象放到一起比较查看,做到“无幸赏,无逾行,杀必当,罪不赦”。

  谨慎,还体现在口风严实,不轻易表现自己的喜恶或者欲望。君主如果不把对人臣的看法藏在心里却泄露给亲信宠臣,那些想进言的大臣必须先迎合亲信宠臣才能让君主听到自己的进言,这样忠臣离君主就越来越远了。“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所以,要“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为什么君主不要轻易表现出喜恶呢?“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也就是说,不管是表现出喜还是恶,要么节外生枝,要么下属心生怨恨。“故曰:去好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君主不仅要把喜恶藏在心中,更不要表现出欲望。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还没有了解好情况就先表现出意愿,就会被下级利用,再做这件事情不仅不会得利,反而会受害。“人主欲为事,不通其端末,而以明其欲,有为之者,其为不得利,必以害反。知此者,任理去欲。”要想见到臣下的本色,君主就要“无见其所欲”,“无见其意”。“见”即为“表现”,使其无法“自雕琢”,“自表异”。“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愚去智,臣乃自备。”这就是说,君主平时要保持一种虚静的态度,如果能达到“寂乎其无位而处,谬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的境界,就能做到以静制动,以无为促有为。

  谨慎,更是体现在不走极端。人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下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头脑发热,心情急躁,很容易做出追悔莫及的决定。因此,善于自我培养的人会随时调节自己的心态,完善自己的性格。西门豹性情急躁,所以佩戴柔软的皮革让自己舒缓一些;董安于心情缓和,所以佩戴绷紧的弓弦来让自己行动迅捷一些。“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完美,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换个角度,过分要求完美有时也是一种走极端,也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韩非在《外储说左下》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季孙喜欢养士,一生都很庄重。家居休闲时穿的衣服像上朝一样整齐。可他偶尔疏忽一次,衣着随意了一些,客人就以为他讨厌蔑视自己,结果私下交好怨恨季孙,找了个机会杀死了他。韩非提醒:“故君子去泰去甚”。也就是说做事避免过分,以免达到“过犹不及”的反向效果。

  (二)守信

  信用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对于领导者尤其如此,“言必行,行必果”才能让下级信服。韩非在全书开篇《初见秦》中就对秦王谏言:“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他认为:“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成。”在《韩

  非子》一书中,为了说明要守信用,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吴起须故人而食”,“文侯会虞人而猎”等。君主表现自己的信用,就要像曾子杀猪一样。实际上,在《安危》篇中,韩非向君主提出的保证国家社稷安全的七大“安术”之一就是“有信而无诈”。

  在管理中,信用主要体现在赏罚守信。御臣“七术”中的.第三术就是“信赏尽能”。有功必赏,才能使奖赏切实起到激励作用,并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有的领导喜欢许口头诺言,可是等部下真的做出成绩时,却又舍不得奖励了。比如说“推己衣衣之,推己食食之”的项羽,貌似仁慈,对手下关爱备至,而该论功行赏的时候,把官印拿在手中,棱角都磨平了也不愿意给有功之臣。难怪他缺乏夺得江山的气概。奖赏如果不能守信,不仅无法达到激励的目的,相反会使下级心生不满,消极怠工,甚至产生敌对行为。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易地改变已经约定好的奖励方式。

  (三)节欲

  欲望是人之常情,但又常常是灾祸的根源。《扬权》篇中说:“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齿,说情而捐精。”酒肉虽然美味,却埋下疾病的隐患;明眸皓齿的美女,让人情欲欢悦却损耗精气。这里,韩非给我们提供了健康养生之道,但实际上更是在告诫我们,尤其是当权者,要节制自己的欲望,特别是对权力和钱财的欲望。《解老》篇中说:“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因此,“祸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利”。可见,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诚然,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欲望是他们奋斗的动力。但是,对于领导者来说,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需要给欲望套上笼辔,否则,脱缰的欲望借助已有的权势将很可能把当权者带向不归路。修养的过程就是克己的过程,克己的过程就是抑制私欲的过程。“是以圣人不引五色,不淫于声乐;明君贱玩好而去淫丽。”

  (四)恬淡

  要做到不受外物的引诱,控制欲望,就要学会保持恬淡的心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却意义重大。因为“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人只有在心情恬淡的时候才能理智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避免头脑发热,做出错误决策。圣人能够专心固守他追求与取舍的准则,不受外物引诱,做到“不拔”;神志专一,精神不被扰动,做到“不脱”。作为领导,每天面对纷杂的事物,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尤其要有“不拔”、“不脱”坐得住的功底。此外,还需要明确目标,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大事上,不被小事牵扯精力。韩非用楚庄王执掌朝政为例子,说明养精蓄锐,厚积薄发的意义。楚庄王回应右司马的劝谏时说:“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因此,老子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五)自胜

  自我是最难战胜的。“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韩非引用了老子的话说:“自胜之谓强。”他用楚庄王攻打越国,杜子进谏劝其停止进攻的例子说明领导者冷静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杜子曰:‘??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蹊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楚庄王”比比皆是,别人的错误和弱点一目了然,自己的不足却视而不见。“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领导者整日被下属的阿谀奉承所包围,更容易迷失自己,丧失方向。所以,加强自身修养,及时而充分地认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做到“自胜”,是管理者“胜人”的前提条件。

  (六)去私

  要做到“恬淡”和“自胜”,必须要“去私”。在日常工作中,领导者要去除私心、摒弃私行,奉公执法,才能国治民安。《有度》篇中说:“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在用人方面,考察下级、进行提拔所依据的标准,绝不能依靠所传言的美誉或者朋党的举荐,“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这会助长拉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所依据的,只能是法度,换句话说,是规章制度。要看被考察对象的工作实绩是否能达到所要提拔职位的标准,而领导者的个人情感不应该影响干部的任职,要做到公正公平。“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法则可也”。真正的人才不被淹没,庸才不会被误举,君臣之间关系明朗而单纯,一切用事实和制度说话,这才是“有度”的明主给组织带来的理想状态。

《韩非子》读后感4

  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魏宣子说:“平白无故索要土地,所以我不给。”任章说:“智伯无故索求土地,邻国一定会感到恐惧。他贪欲太大而无止境,天下人一定会恐惧他。您把土地给了他,智伯必然会骄傲轻敌,邻国一定会因为恐惧而相互亲近抱团。用相互亲近团结的军队来对付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寿命也就不会太长了。《逸周书》上说:‘想要打败它,先得姑且辅助它;想要夺取它,先得姑且给予它。’您不如给智伯一些土地先让他骄傲起来。

  “水有边际,就是没有水的地方;富有边际,就是富到自我满足的时候了。人们无法在富足的问题上满足,所以富就没有了边际!”

  宋国有个叫监止子的富商,为了和别人争买一块价值百金的璞玉,就假装失手将璞玉打破了,给买主赔了百金,商人后将摔坏的痕迹修好,转手卖出了千镒黄金。因为一件事情失败了而认为不做会更好,是因为只看到了赔钱的时候啊。

  内储说上七术

  君主用来管控臣子的方法有七种,需要明察的能对君主造成危害的'隐秘情况有六种。君主掌控臣子的七种方法:一是从各个方面参验、观察;二是必须惩罚以彰显君主的威严;三是为尽力效忠者兑现奖赏;四是逐一听取意见,责成臣子行动;五是传出可疑的诏令,诡诈地驱使臣子来验证他们的忠诚;六是用事实反诘臣子来验证他们的言行;七是故意说反话,做违背天理的事来刺探臣子。君主所使用的就是这七种方法。

  凡是进行商讨的事情,都还有怀疑的空间。确实是疑惑不定的事情,那么就会有一半人认可,一半人不认可。现在全国都认可,说明大王失去了另一半人的意见。挟持君主的人,就是让另一半意见失去的人啊!

《韩非子》读后感5

  《韩非子》诞生于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本表达作者治国思想和主张的一本书,其中,也包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

  以前我并不太了解这本书,这次,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终于能够完整读完。一读才知道,原来“滥竽充数”的故事正是来自此书中,而这个故事,曾对我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说到“滥竽充数”,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喜欢听人吹竽,而又特别讲究排场的齐宣公,必须要300人一起吹给他听。这给了南郭先生这样的角色以瞒天过海的良机,他冒充乐手混身其中,还领着很高的薪水。直至齐湣王上台,要求乐手单独演奏,才导致事情败露,南郭先生只好偷偷溜走了。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很滑稽,却特别引人深思。

  这篇文章最直接的寓意,是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内行的人中间,冒充有本领的人,以次充好。以前阅读的时候,爸妈曾教育我: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绝不能弄虚作假。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真正的本领,是自己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做人,也跟学习一样,也一定要诚实,不能投机取巧。俗话说:“躲的过一时,躲不过一世”,这句话用来形容南郭先生再贴切不过了。

  生活中,像这一类的反面教材特别多。以次充好、偷梁换柱、浑水摸鱼等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前些日子我看到一个新闻:某地一座很重要的桥梁,竟然被发现桥墩下部用了非常多劣等材质,如同“草包”。干旱的时候,连钢筋都露出来了。这样的桥梁将影响多少人的安全? 由此可见,滥竽充数的行为,可能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滥竽充数、缺乏诚信,轻则会失去他人的信任;重则可能危及到他人的生命和安全,后果不堪想象。所以,在我眼中,诚实无法用价值衡量。

《韩非子》读后感6

  每一个通读过《韩非子》的人,都会深深地被其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芒所吸引。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浩瀚的思想史星空里,韩非子的思想始终耀眼,虽不如儒家思想那样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思想那样被文人志士推崇,但却真真正正推进了历史的进程,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今日仍未磨灭。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总结了前辈法家人物的思想,把商鞅的发“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三者结合在一起,明确阐述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家思想体系。所谓“法”,是指国家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法必须编著成文,设置在官府里,公布与老百姓中,让所有人都知道、都遵守。难能可贵的是,韩非子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了法治的核心思想――公平、平等。“术”是指君主考察、举拔、控制群臣的一整套方法,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考核、检验下级工作的程序,也包括一些藏于心中、不可告人的秘密心术。“势”是指君主的权势。他对

  于君主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仍然发挥着作用。

  同时韩非子站在新兴阶级的立场上,看到了“乱世”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了一种发展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不是循环往复,更不是今不如昔,因此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甚至还曾从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方面分析历史发展的轨迹,接近了唯物史观的边缘。他把以往的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段,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时代不同,治国方法也应不同,所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他嘲笑主张复古守旧,不知变通的人是“守株待兔”,他清楚地意识到新兴阶级代表着当时历史前进的`方向。这些在当时可谓惊世之言的思想,在今天来看几乎已经是大家所共认的基本常识,由此可见韩非子的智慧。

  韩非子人性思想的核心是“性本利”,他认为人人皆有好利恶害之心,一方面君主应利用人的这一特性,做到赏罚分明,另一方面更要时刻警惕大臣,不要轻信他人,尤其是枕边之人。在《八奸》之中,“同床”位列第一,其次为“在旁”,而在《备内》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要严加提防。这些观念,虽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即使在当今他们仍然是导致违法犯罪的原因。同时韩非子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此类现象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严刑峻法和建立牵制考核制度。他在《有度》中明确提出执法者有力,国家才能强大,决不能允许他人在法律制度之外耍小聪明。同时也在《八经》、《扬权》、《用人》等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要运用多种手段对群臣进行考核,如设置监察机构,公开宣传等。也提出在防止大臣大权独揽的同时,更不要出现“胳膊粗过大腿”的现象。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发人深省。

  韩非子的思想中也留下了许多维护加强君主集权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独裁、专制、反民主的色彩,成为后世封建专制主义的开端,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些思想是有存在的理由的,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这些思想为秦朝统一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正是韩非子的一套法制理论。不得不承认,在封建社会初期,韩非子的思想起到了强化国家政权,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韩非子的思想属于务实派,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一些偏激的地方。比如轻视工商阶级,在《五蠹》明确提出了工商之民是危害社会的五蠹之一;否定“仁义”在治国之中的作用,认为“仁义”靠不住,批判儒、墨两家的学说。在《有度》中,将廉、忠、仁、义、智阐述为乱世的产物,更在《显学》中,明确指出,儒墨两家不是白痴就是骗子,与算命先生一样不可信;忽视民众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民众本来就倾向于服从权势,须靠缰绳和马鞭来统治,而民众的见识犹如婴儿哭闹,不足采纳。

  韩非子的思想之所以未湮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因为他思想的精髓就是对侵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今人来说,仍然振聋发聩,受益匪浅。它像刻薄的解剖刀,把官场政坛的血腥真实剖开;它像无情的显微镜,将人情世故丑陋本质放大,这正是《韩非子》的难得之处。因此,可以相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韩非子的思想仍会发挥出它耀眼的光芒,指引人们前进,闪耀在中国思想史的星空中。

《韩非子》读后感7

  《韩非子》里有个“智子疑邻”的典故,现在常被用来讨论感情亲疏对认识事物准确性的影响问题。说实话,我觉得挺浅薄,也不那么让人信服。

  就按照那故事本身来说,事情发展的结果根本不用说,这还用想吗,就想电视剧的剧情一样,当然是打110报警直接把邻居当嫌疑犯啦,难道还能怀疑自己儿子不成?把自己的儿子当贼看,落下一个“子不教,父之过”的骂名吗?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我们假设,事情的真相就是是儿子监守自盗。那么,我的意思也仍然是,我宁愿永远不知道这个结果,宁愿永远停留在对邻居错误的怀疑中。

  对所谓真相的探究,真的就比情感的平衡来得重要?我想那个父亲也和我想法一样,可能韩非子的故事里面就真是儿子偷的,父亲早就知道了,可是,不是邻居,就是儿子,换了是你,你也会毫不犹豫地断定邻居就是小偷。什么六亲不认,法理难容,别再说这一套了,都是口头话,到时还不是侧着脸,一面不忍地举报邻居。这是情感作的.怪,那血融于水的感情啊,每个人都宁愿内心愧疚一辈子,也不想看着亲人的落魄痛心揪肺。

  深奥的我不会,我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说篮球。现在假设中国队要再跟美国队打一场球,你让我下注,押哪个队?你尽可以告诉我中国队一直没赢过美国一场球,你尽可以告诉我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一,你甚至可以告诉我半场人家已经大比数抛离了,可我跟你说,我死活就是要押中国队!尽管姚明打不进篮下,尽管大郅被人压着来欺负,尽管全队完全没有了脾气,可是,我依然会支持他,也会千辛万苦地挑出他的好,姚明盖了美国人的球,大巴把对手撞得满地找牙……我喜欢NBA,喜欢看美国球星打球的激情,但这都不影响我对中国队的支持,这就是情感作的怪。

  我时常怀疑,现代人是不是过于聪明了?亲兄弟算账,有纠纷也不找老长辈调解,却喜欢直接奔法院了;夫妻间要自由,出现问题也不再宽容忍耐了,干脆搞离婚二次选择;在网上看到甚至有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倡,号召学习西方家庭,孩子长到18岁再要钱就给爹妈写借条了!你看,我的天啊,多少愚昧的行为,打着理性的旗帜,冲破情感的脆弱防线。难道那一切无谓的东西,竟比感情更重要,比能相聚在一起的缘分更矜贵吗。

  我是个愚人。我自以为所谓理性或真相,永远是相对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因为人间有情。时常听到一句话叫“情有可原”,就算是最严明公正的法院审判官,也都一样受到情感的左右。我一直都相信我的父母,相信我的姊妹和朋友,相信尽管我错了,他们一样会在背后支持我;我相信善良,相信真诚,相信这些信仰本身能够给我带来真正的幸福。

  韩非子老人家留下这个典故,所要告诉后人的真正意思,就真是要见仁见智了。我宁愿相信俄罗斯一位智者所说:理性是苍白的,而情感之树常青。

《韩非子》读后感8

  一个卫国人嫁女儿,教导女儿说:“到了夫家一定要私下积攒钱财。女人被休是经常的事情,能厮守终生,只是运气好而已。”所以他女儿嫁过去之后,一直不忘私下积攒财物。结果女儿的'婆婆认为她太贪婪而休了她。她带着比陪嫁时还要多的财物回了娘家。而她父亲却并不觉得自己错了,相反他还认为得到了更多的财物是自己的聪明之举。现在当官的臣子大多都是这样的人。钱很重要。然而,金钱可以买到快乐、情分吗?没有了爱情,没有了家庭,再多的钱财又有什么意义?徇私枉法,满足了自己的一时欲望,获得了一时的快感,却忘了生活之本,忘了天下己任,人生从此而荒芜,你还自以为聪明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末倒置,吾未见其明也!

《韩非子》读后感9

  最近,我读了《韩非子》一书,本书由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著。他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连秦王都对他很赞赏,可见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

  我认为《韩非子》中的“老马识途”很有意义,选自《说林上》,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管仲和隰朋随齐桓公攻打孤竹国,齐军春天出征,到了凯旋归来已经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运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们跟随它,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在山北,蚁穴如有一尺高,八尺深的底下就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经验的人对事情会更熟悉。是的,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这样,在一方面有经验的人可以引导无经验或经验较少的人。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哪门功课好的同学就可以带哪门不好的同学,总之,我们要听信有经验的人的话。

《韩非子》读后感10

  最近无事,晚上翻翻《韩非子》,很干涩的一本书----对于我,因为我的古文实在有限,所以必须参考释义。

  看多了,很多时候就更加困惑,韩非是古代中国法家的大成之一,当然,他的“法”和现在的法有根上的不同,但是他从人的本质,到君王的权术都一一剖解,也会看得今人大汗淋漓,所以才有了这些著作是韩非被杀的推手之说(韩非只能有其一,不能有其二)。只是,韩非不断在强调“法”的重要性,君王的`权术的利益攸关,个人感觉,效果被放大了。因为自秦以后,历朝历代,许多也照此操作执行,可是呢?事实变迁,人情变幻,虽然基础的“利”字不变,但是制度本身的执行,却太多的关乎人心人情;即使最优秀的团体,制定的法术制度也不可能适用整体且不变的,在执行过程中,又往往被人为无限的扩大僵化,更使得法术制度局限性被放大。作为韩非,一个可以把人都剖析的条理的大家,怎么会忽视执行侧的人心人情呢?

《韩非子》读后感11

  韩非子其人,战国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集大成者。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倡用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用详实的法律来规范百姓的生活,但法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韩非曾说过,严刑峻法是看上去很危险的东西,就像熊熊燃烧的大火,走近的人就会被烧伤,它是如此的危险,以至于没有人敢接近它,所以没有人会被它烧伤。由此可见,法家只是想通过法律来告诉人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做了该做的事有利,做了不该做的事有害,从而使人民养成守法的习惯,人们在做事之前潜意识中会判断这件事是否合法,这样天下就没有几个人会去犯法,从而天下大治。

  他生活的战国末年七雄争霸,韩国国力弱小,饱受强国欺凌,但韩王仍不思进取,任用奸邪小人,使国家更加衰败,身为王室宗亲的韩非子在自己的国家里郁郁不得志,满腹经纶却无可用之处,反观天下,唯有秦国朝气蓬勃,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秦王嬴政励精图治,秦国国力蒸蒸日上,丞相李斯也是法家成员,如果自己也去秦国应该可以一展抱负,于是,他来到了秦国。就自然山川而言,地理书上说:离河流之源的水系越远越清澈。因为水流千里,许多泥沙都沉积到河床里,留下的水便清澈起来,自然河流是这样,但人类文化现象却不然。

  一种文化现象的诞生,最初总是很单纯、明澈,但随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巨变,到后来,再单纯的现象也会复杂模糊起来闲读先秦史书《韩非子》,对“滥竽充数”一事,总有疑惑,思来想去觉得有点感触便信笔写下,权当一家之言吧。齐宣王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尤其喜爱管弦乐,象笙、竽、角、筝、琴等。据史载,每逢听起这些器乐曲,他几达废寝忘食之境。宣王喜爱音乐与别人不同,他专爱听规模比较大的集体乐,觉得这样才有阵势、才美、才符合自己的身份。属下们倘若安排了一人演奏、他常常“逐之户外而鞭之”。因之,大臣们常常为他组织庞大的'乐队为之助兴。一次大臣们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足足三百人的乐队。演奏时,那阵势、那声音、那旋律,“震五岳之灵,摇九州之气”,“王闻之,乐而忘归,进食于坛前”。由此可知,齐宣王之喜爱音乐达到何等痴迷程度。

  就在这个大乐队中,有这样一个人,其姿势,其情态,其仪容,引得宣王目不流彩,调息静坐。他吹竽,微微的嘴唇如两片柳叶随风抖动;长长的手指如五月的水葱,嫩白美丽;双眸似合非合,仿佛进入一种沉迷的仙境。仔细观赏,他象吹,又不象吹;不象吹,又却实实在在是在吹。他的一举一动,一音一调,一招。

《韩非子》读后感12

  这几天,我阅读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面《曾子杀彘》的内容令我印象最深。

  《曾子杀彘》讲述的是曾子的妻子出门买东西,儿子缠着也要去,于是妻子骗他说,他不跟着去,回来就给杀猪给他吃。儿子就留在家里。曾子回来听说了此事,就要去杀猪,妻子拦住了他说只是骗儿子的。但曾子还是把猪给杀了。

  曾子做到了讲诚信。

  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豆腐。我来到卖豆腐的阿姨摊前,说:“要两块豆腐!”阿姨一听,顿时就来了精神,装了两块豆腐给我,还找了我一元一角。我看到那一角钱,心想一角钱算什么?能买到什么?于是就不屑地说:“阿姨,这一角钱就给你了吧,我不要了!”阿姨听了,对我说:“干我们这行的,哪能多贪图你的钱呢?做人要讲诚信。”我听了,红着脸低下了头,拿了钱,脚踩西瓜皮似的溜走了。

  回到了,我把豆腐给妈妈,突然发现我的一块钱不见了。这时,我对卖豆腐的`阿姨改变了想法:阿姨怎么这样呢,刚才还教着我要讲诚信,现在又拿我一块钱……

  这时,门口传来了几声敲门声,我走过去打开门。一看是阿姨,正愁一肚子气没处撒,刚想破口大骂,阿姨气喘吁吁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让你拿一角钱你就不拿一块钱呢。”我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说不出话来。阿姨把一块钱塞在我手里,转身就走了。等到阿姨的身影消失在转角的地方,我才回过神来,有些结巴得说了句:“谢……谢谢阿姨。”

  原来是我错怪阿姨了。

  我想:阿姨不就是“曾子”吗?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带着诚信,与诚信同行。

《韩非子》读后感13

  《韩非子·喻老》之“大器晚成,大音希声。”这则故事非常有名,韩非用楚庄王的故事,解读印证《老子》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两句的涵义。楚庄王乃一代霸主,却是晚成;多年沉寂之后,一鸣惊人。

  楚庄王即位为君时还是“方弱”之年(见《国语·楚语上》。韦昭注:“方弱,未二十。”)面对国内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政治局势,庄王没有任何动作,而是完全不问政事,热衷于声色犬马。三年后以霹雳手段一举掌控了楚国的形势。

  庄王在三年中表面上“不出号令,日夜为乐”,实则暗中一直在“长羽翼”“观民则”。长羽翼,是提升自身的政治洞察力,培养自身的实力,积累各种资源,规划楚国的发展方向,运筹将来的大政方针;观民则,是深入观察楚国的政局,把握楚国政治机器运行的机制,真正搞清楚其中的关键和细节。

  庄王多年的苦心思考,使他对楚国的方方面面都成竹在胸。因此一旦实施,便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将楚国的政局引领到预设的轨道上来。庄王虽然年轻,却具有相当成熟的政治智慧,他很清楚宫廷政治的险恶,明白驾驭权力机器绝不可以盲人瞎马,依据主观愿望贸然出手。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权力体系下,新君王的任何动作都可能招致既得利益集团不惜一切代价的抵抗。韩非在《孤愤》中说:“故当世之重臣,主变势而得固宠者,十无二三。”君王的权势有改变,便是指新君继位,改变权力格局,因而打破原有的利益分配。

  韩非警告道:“人主欲为事,不通其端末而以明其欲,有为之者,其为不得利,必以害反。”(《韩非子·南面》)君主要行一项新政,如果在没有详细了解、掌握全部情况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那么等到真正实施的时候,不仅不会得到利益,反而会招来灾祸。这是因为臣子们会充分利用君王表露的想法,将事情朝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去做;同时他们会制造出无限忠诚的表象,于是当臣子们将新君的.想法做到极致的时候,事情便已经走到过犹不及的地步了,这时君王就必然要承受“以害反”的后果。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老子讲的是哲学,是对大正若反的客观真实的表述。韩非对老子的言说作了政治学的解读,论证了君王“守虚静”的必要性,并由此发展出“任理去欲”“权不欲见,素无为也”“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等观点。君王要想有所作为,首先需要无为;只有君王虚静无为,臣下才无从琢磨并利用君王的想法和作为去营私舞弊,才会尽职尽责地为君王做事。

  君王的虚静,是要一飞冲天;君王的“希声”,是要一鸣惊人。倘若君王喜欢繁音密响,臣下就有充分的机会使君王设想的历史大戏演变成荒腔走板的滑稽剧了。

《韩非子》读后感14

  这几天,我们正在读《韩非子》,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值得我们好好探讨。

  齐王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因此,齐国人都喜欢上了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变得十分昂贵,五匹未染色的布都比不上一匹紫色的布。紫色布价格的上升让齐王感到十分担忧。齐王的师傅劝说道:“《诗经》上说:‘不躬不亲,遮民不信。’如果大王现在想让老百姓中没有人穿紫色衣服,就请大王自己脱下紫色衣服。如果朝中有人穿紫色衣服觐见,您就对他说:‘离我再远点!’我讨厌紫色衣服上的`气味。’”当天,齐国郎中就没有一个人再穿紫色衣服了;当月,齐国都城就没有人穿紫色的衣服了;当年,齐国境内就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以身作则,才能让人听从。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喜欢一看到别人的缺点就指出,可他并不知道自己也有这样的缺点。我们应在指出他人缺点时检讨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有,就尽快改了吧,不要被人抓了把柄后才追悔莫及。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那时的人们有些阿谀奉承的感觉,也有可能是看到君主喜欢穿紫色衣服边随大流,也开始穿紫色衣服。不过这两种可能都不是很好。

  总而言之,《韩非子》这本书有许多小故事,有些简单易懂,有些则让人深思熟虑,慢慢去发掘你会发现很多得到很多。“书中自有黄金屋”多看书做更好的自己。

《韩非子》读后感15

  《韩非子》一书记述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妻没办法就哄骗儿子说:“听话在家,妈妈赶集回来杀猪给你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就立即高兴地松了手。

  傍晚曾子的妻子从市上赶集回来,见曾子正磨刀,案板上还绑着家养的'那头猪,大吃一惊,忙问曾子“你要干什么?”曾子说:“杀猪呀,你不说你赶集回来给儿子杀猪吃吗?”曾子的妻子笑道:“我那是哄骗孩子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子摇摇头,深有所思而坚定地说:“孩子小不懂事,什么知识都要从大人那里学,父母必须给予正确的教与导。

  你现在欺骗他,他将来就会欺骗别人,成为一个不守诚信的人,又怎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呢?你这种不负责任的哄骗正是害了他。曾子的妻子听了曾子的一番话,深感惭愧,赶忙帮曾子杀起猪来。孩子的优良品质必须从小就注意培养,作为正人君子的最起码品质就是要诚实守信。

【《韩非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韩非子寓言故事01-24

韩非子读后感02-05

《韩非子》读后感11-16

韩非子读后感[必备]06-20

韩非子读后感[精品]06-20

韩非子读后感(精选15篇)06-20

韩非子读后感(精品15篇)06-20

(合集)韩非子读后感15篇06-21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7篇)11-25

《韩非子》读后感(集锦2篇)01-1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