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稿
篇一:道德经讲稿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
一、概说
1、《道德经》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著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仅五千余言,但他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据说《道德经》译注本总共有三千多个版本。海关人教论坛里面就有一个叫景峰,长篇连载《道德经》的解读。在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圣经》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他第二次就职演说中,用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释他的治国理念,美国科学院内也挂着用中文书写而成的“无为而治”四个大字。
2、道教与《道德经》的关系
道家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信仰,有**与组织,有一系列
的宗教仪式与活动。
汉朝的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天师道)。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可婚娶。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历史上正一道者,多不出家,还世袭尊位。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3、多数人对《道德经》的印象
鲁迅: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至今还普遍存在着老子思想是反对仁义智慧,主张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甘守懦弱、逆来顺受、保守倒退的观点。这些观点也是历代哲学家比较普遍的观点。历史教材是这么说的,哲学教材也是这么说的。
4、《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构成及本意
有一种解读是:“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动的准则”。
“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二、《道德经》衍生主要流派
1、守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2、存思:《黄庭经》
3、导引:《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
4、吐纳:《庄子》书中第一次提到“吐故纳新”,道家吐纳术仅呼吸一法 ,即可分三百九十多种。
5、胎息:“能不从鼻口嘘吸,如人在胎胞中”《抱朴子》最早的化学家葛洪。
6、外丹:
7、内丹:
8、服食:
9、起居:
三、名句欣赏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为而无不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四、结束
1、和大怨,必有余怨。
2、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篇二:道德经讲稿
经典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说的是“经”,而不是专指《道德经》这个经,就是经典。中国人的字很简洁,一字一意,所以这里说的经典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字。经典是书中最高的称谓,是传世万代的巨著。现在很多学者不尊师,不知耻,东抄西借些文字,掏点钱印出来,就大肆炒作,“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大师。
现在的人乱用词语,我见过一本书叫《广告经典》,想了很久,这个书名很没文化,不得法。“广告”这个东西本身就是应时而生,而不是传万代的东西,更何来广告经典之说。这就像一棵树,根只能活上个一百年,但却要说这棵树千岁万岁,有点言过其实了。还有个毛病就是“经典口语化”,这也是对“经典”这个词的大不敬之处。比如我们上街,随便看到个花花衣服、毛绒玩具,心里很喜欢,于是就脱口而出:“这个东西经典呀”!所以希望听过讲座的学友们要注意自己日常语言中的每个字。
“经”是什么意思?经这个字有绞丝旁,我们就能够看出它是来自纺织行业中的,“经”就是纵向编织的线。横向的线是纬线。于是有了“经纬”这个词。那么为什么不叫“纬典”呢?道理很简单,看看古代的织机就明白了。经线是基础,纬线是用梭子穿的,所以经就比纬重要了。《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经”字: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
“典”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语言可以理解为“最重要的书,规章制度”。我们看看甲
骨文的典“”“”,表现的是人们拜倒在一堆书(石书或陶书)面前的场景。《说文》一书中说:“五帝之书大册”。这些都足以说明“典”的重要性。
但我们还要注意一点:但凡是经典,是随处随时都可以用的。经典记载的是大“道”,《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非道也。”这句话能帮助我们理解经典的永久性。
有人说:“这种什么时候都对的'东西不存在,违反了辩证的原则。”世界上能治百病的药是不存在的。很正确!但是经典不是一种物质,而是一种理。比如说“石头永远不坏”,这就是错的。但是,“世界上的石头都会坏”这个理就是对的,这就是经典。
我们为什么要研读“经典”
经典是有关民族危亡的,经典是有关人性善恶的,经典是有关世界和平的
①大家认为中华民族有价值吗
当我们开始说这个话题时,我相信不少人会突然从一种盲目的状态苏醒过来。此时会产生两种态度:民族有价值观和民族无价值观。持有价值观念的这部分人,很好,但你们可能还没最终弄清楚:“中华民族”或者“民族”这个观念存在的价值在哪里。下面我们详细的讲讲。
(一)心灵归属是价值之一
归属感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归属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归属感的建立源于人类群居生活的习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从古猿分出来好几支,群居的这支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叫尼安德特人。还有一部分是独居的,他们的身体比人类祖先强壮很多,可以单独和大型食肉动物搏斗,可是那部分已经灭绝了,正是因为独居的特性灭绝了他们。
是什么力量让离开家的人,扛着猎物又回到家中,与其他人分享?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牵挂我们的朋友和亲人?这就是归属感。
假如有人说我没有丝毫的归属,我自生自灭,无亲无友。这是装酷,除非这个人不是人。归属需求是已经种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根本不是一个人依靠理性能去掉的。
民族就是一种归属,而且是最大的归属。因为最早的民族是依靠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这个符合人类进化的原则。所以我们说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一个血脉下来的。其他的民族也有相似的说法,日本人说他们是大和民族,法国人说他们是高卢人,德国人说自己是日耳曼民族,很多例子。只有美国等少数几个移民国家没有民族观念(可是他们有国家观念,这也是一种归属)。《进化论》也从科学上证明了这一点:“每一个物种都有同一个祖先”。
(二)全人类文化的延续
人类是一个大家族,而又因为很多原因四分五裂,形成现在这么一个多元化的现象。多元化就是人类的发展标准和标志。我们都学过矛盾的理论,矛盾双方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构成了发展。如果没有多元化与统一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早就完蛋了。希特勒就不懂得“矛盾存在是必然”的道理,因此导致了他的错误思想和一场罪大恶极的战争。所以,文化的延续是人类发展的必须,文化的多样性是全人类的需要。这个观点有哲学和历史经验为依据,是血的教训,不是学者、书生们的危言耸听。
国家是不稳定的超大集体,地理范围也是不稳定的,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相对固定的,是国家民族存在的根本。所以学者们一般是按文化系统来划分世界的,而政治家是按坐标来划分的。中华民族不是依靠国土得以生存,而是靠文化,民族是文化的载体。
(三)民族是人安全的最基本保障
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纵观历史,一个国家的灭亡从来都不是战争,而是因为民族文化被消灭而消亡。古埃及是被伊斯兰文化侵略消灭的,古印度是因为殖民文化而被消灭的。
中国遭受过多少次侵略?元人入侵、满人入侵都是外族入侵,结果都被中华民族的文化给消灭了,他们变成了我们中的一部分。中国人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想要安全,就得团结。想团结,依靠的不是总统、主席,而是“民族的观念”。民族的观念靠什么传承——就是经典。
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能最直接的看到中华民族意识在起作用。具有这种民族意识才是一个中国人的标志,不是拿个身份证就说明是中国人了。在民族危亡、大灾大难之际,贡献自己力量的才是该民族的人,才能叫“某某国人”。记得地震时有个小孩子因为打不了韩国的劲舞团游戏,说四川人该死之类的话,说明这个孩子已经不是中国人了,我们可以把她清除出大家庭。
所以当灾难发生时,民族是我们能依靠的,也是唯一能依靠的。当然这个说法也是有局限性的,这里所说的灾难通常是大灾难。如果是同学、同事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我看就用不着动用民族力量,私下解决就行了。大家都看过一部美国电影,说的是“彗星撞
【道德经讲稿】相关文章:
《道德经》赏析07-14
《道德经》读书心得12-10
★道德经读后感01-06
《道德经》读后感01-05
《道德经》读后感12-31
道德经读后感12-28
道德经读后感05-12
《道德经》读书心得范文12-10
道德经中的名句12-05